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袋子碎语】叫卖声欺骗了人民群众——实属正经内容期待接续 [打印本页]

作者: 一袋子宁静    时间: 2007-6-15 20:24
标题: 【袋子碎语】叫卖声欺骗了人民群众——实属正经内容期待接续
经常听到一些有趣有叫卖声,透着好玩透着情趣:

1、昨天,走到十字路口,听到司机揽客的喊声:
“差一位!差一位!…………”
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个双轮摩托车司机,捎脚的,他的座位只能拉一个人,笑倒。


2、小时候,那还是吃5分钱冰棍的日子,一大早起来,楼下就喊起来:
“小朋友,别跑别跑,慢点慢点,别抢别抢……”
伸头向窗外一瞧,原来,买冰棍自己在那儿自娱自乐呢,一个小朋友也没有,晕倒。


3、本地较强、较通俗的叫买:
南来的、北往的、鸡西的、鹤岗的,瞧一瞧,看一看,走一走,站一站…………最后被忽悠倒。


您还知道更有趣没有?


[ 本帖最后由 一袋子宁静 于 2007-6-15 20:30 编辑 ]
作者: hq1966    时间: 2007-6-15 20:25
  
  抢沙发 

作者: hq1966    时间: 2007-6-15 20:32
  
  4、以前长沙没建西站的时候
  去益阳的汽车停在火车站
  上车以前俺喜欢找有歌听的中巴
  有一次看到某中巴老板在门口喊
  就走就走
  车上坐着个帅哥象是放假回家的学生
  在弹着吉它引吭高歌
  情绪上来了
  就上这辆
  
  开车了
  吉它帅哥一步跨到门口
  祝大家旅途愉快
  下车了
  原来是老板请来揽客滴
  专门钓俺这种喜欢听歌的鱼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7-6-15 20:39
奶油冰棍,5分一根
小豆冰棍,三分

磨剪子拉,羌菜刀
作者: 小小小鲸鱼    时间: 2007-6-15 20:41
一老太太走进一服装店,一年轻小伙营业员招呼道:靓女,随便看看---(这边,对所有女士,无论老幼,都称为小姐或靓女,成为商家的忽悠良方了)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7-6-15 20:42
冰糖葫芦:冰糖儿多呀哎
冰糖葫芦 01:05在线收听

【解说】冰糖葫芦在冬天的北京随处可见。小贩们把红红的山楂果按大小排列穿在竹签子上,外面裹着晶莹透明的糖稀,然后串插在特制的木棍上卖。

相传冰糖葫芦由来于宋代,一江湖郎中以冰糖与红果(即山楂)煎熬,治好了皇宫贵妃的郁症,后来这种做法传到民间,老百姓就如法炮制,把山楂串起来卖。时至今日,冰糖葫芦仍非常受大众喜爱。

根据不同的区域,北京卖冰糖葫芦的吆喝各有特色,东南城、西北城、厂甸、庙会、东安市场的吆喝都有不同。

【吆喝】葫芦儿 葫芦儿冰糖多呵

大糖葫芦儿呵

【附注】东南城前三门一带的吆喝。包括前门、崇文门(哈德门)、宣武门(顺治门)一带。这一带是旧时的穷人区,多数人家没有院子,推门就进屋或院子浅。做买卖的用不着拉长音费大力气吆喝。吆喝的特点是“干、艮、倔、臧”。

【吆喝】蜜来哎 葫芦儿 冰糖儿多呀哎

葫芦儿 冰糖儿多呀哎

【附注】天安门以西贯西城区一带的吆喝。这里的富人多,家里多半是套院,太太小姐们住在三层院子的最里层,平时做些针织绣活,一听到卖冰糖葫芦的吆喝,她们就会使唤下人去买。这一带的吆喝悠扬悦耳,韵味十足。

【吆喝】哎 大糖葫芦儿呵

哎 扛串儿

哎 小朋友 扛串儿

大糖葫芦儿呵

【附注】厂甸庙会上的吆喝。厂甸的一大特点是风味小吃萃聚,各种形式的小食令人眼花缭乱。其中最有特点的是大串糖葫芦,它是用数十个山楂果凭荆条串制而成,果上蘸满饴糖,其中还有夹以芝麻的。也有用白密蘸裹的,但为数不多。大糖葫芦有六尺、四尺、三尺等大小尺寸,顶端插上纸制彩色小旗,有红有绿。这种糖葫芦不是拿在手里而是扛在肩上,小孩随大人步行去厂甸逛庙会一是省了车钱,二是专为扛一大串糖葫芦回去,孩子肩上沾了糖蜜大人见了还要批评几句。这样大的糖葫芦只有正月里有也只有厂甸里有。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7-6-15 20:43
【吆喝】甜酸咧豆汁儿哎 甜酸咧豆汁儿哎 麻豆腐哎

【吆喝】粥喔 豆汁儿粥喔

您怎么着?

再来点儿胶圈

哦 来盘咸菜

好嘞

【解说】豆汁是北京传统小吃之一,微酸泛甜,有宽胸理气、去暑助消化的功能,很多老北京把喝豆汁当成是一种享受。

过去卖豆汁的分售生和售熟两种。无论你走进哪一条胡同,都可以看到被人围着的豆汁担子。担子一头是一个烧着炭火的大锅,另一头是一块四方的小案,案上摆着一盆咸菜,以及碗筷之类。想喝豆汁的人,花上几分钱,买一碗豆汁,一碟辣咸菜,就可以一饱口福。有的也可以买回家去热了再喝。专卖生豆汁的,挑两个桶,蒙两片布防尘。

早年北京内城卖豆汁的遍地皆是,尤其以齐化门豆汁最著名,而南城仅“豆汁王”一处售卖。这“豆汁王”设于天桥西南隅魁华戏园前,有数十年之久,其布帷写有名号,摊上的家具非常讲究,咸菜味佳,赢得了很多主顾,与当时天桥的“烤肉王”和“王八茶馆”并称为“三王”。

老北京喝豆汁有讲究,必须配切得极细的酱菜,一般夏天用苤蓝,有的用老咸水芥切成细丝,拌上辣椒油,还要配套吃炸得焦黄酥透的焦圈。

【制法】早年的豆汁是粉坊的下脚料。把浸泡好的绿豆水磨成细浆后入缸内发酵,沉入缸底者为淀粉,上层飘浮者即为豆汁。 发酵后的豆汁须用大砂锅先加水烧开,兑进发酵的豆汁再烧开。
作者: 668    时间: 2007-6-15 20:43
台湾那首大家都熟悉的歌:酒干趟买么

袋子总和66对楼唱山歌,小心校长喝醋来了
作者: 一袋子宁静    时间: 2007-6-15 20:51
原帖由 668 于 2007-6-15 20:43 发表
台湾那首大家都熟悉的歌:酒干趟买么

袋子总和66对楼唱山歌,小心校长喝醋来了


加分评语没写全,写全吧:

66是俺两年前上论坛就认的大哥,哪个嫂嫂(重点是66嫂)都不会醋滴。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7-6-15 21:04
老北京吆喝之凉粉、扒糕

[movie]http://ring.file.woaiwap.com/ring/UploadFile/20070113/20070113032000049.wma[/movie]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7-6-15 21:06
老北京吆喝之茶壶、茶碗
[movie]http://ring.file.woaiwap.com/ring/UploadFile/20070113/20070113031957083.wma[/movie]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7-6-15 21:09
老北京吆喝之艾窝窝
[movie]http://ring.file.woaiwap.com/ring/UploadFile/20070111/20070111032737635.wma[/movie]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7-6-15 21:19
老北京吆喝之江米小枣粽子
[movie]http://ring.file.woaiwap.com/ring/UploadFile/20070111/20070111032820352.wma[/movie]
〔老北京的叫卖声吆喝出北京人心态〕

夏日午后,耀眼的阳光穿过茂密的树叶的缝隙撒在四合院里。胡同深处渐渐传来“卖扒糕、凉粉”的清凉叫卖声,韵味悠长,顿时一扫周身乏力,思路豁然开朗……这是一个多世纪前,老北京文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叫卖声也成为很多京味文学作品标志性的场景。虽然它在钢筋水泥主宰的现代都市中失去了自己的生存空间,但对此的研究却因为稀有而格外珍贵。近日,中国音乐家协会的武荣璋先生总结了北京吆喝的几大特点,以及吆喝声中折射出的老北京人的独特心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方言代表了一个群体的共性。市井民俗的精神血脉融化在悠扬的叫卖声中,折射出北京人的从容和自信。

市井民俗并不意味着随便,叫卖的用词、用气都讲究。

市井民俗并不意味着随便,小小的一个叫卖,其中也大有学问。

首先用词要讲究,形容词、动词、感叹词得用的精道,还必须合辙押韵,这样才能吸引人;语调强弱、语句快慢也要拿捏得恰到好处,声音婉转而有穿透力,该干脆的地方决不拖泥带水,转折拐弯的地方要圆滑;更重要的是,唱词的编写还要有想像力,这样才能从中感受到一种生活浓重的色彩。比如夏天卖西瓜的吆喝:“吃来呗弄一块尝,这冰人儿的西瓜脆沙瓤儿;三角的牙儿,船那么大的块儿,冰糖的瓤儿;八月中秋月饼的馅儿,芭蕉叶轰不走那蜜蜂在这儿错搭了窝;沙着你的口甜呐,俩大子儿……”这小小的一段唱词简直就是一篇微型文学作品,又是排比,又是比喻,还合辙押韵。即有直白的自夸,又有隐讳的铺垫,每个词都紧紧围绕西瓜的沙甜做文章,层层烘托,没有一句不充满诱惑,听着还不让人烦。打动了买家之后,价格也最终水落石出:“俩大子儿一牙儿”。

另外,叫卖的特点是气得足,句与句之间断气时间不能长,否则就显得零散,口齿要清白,韵味要浓,不能拽着舌头干使劲。唱的时候要合理运用花腔、滑腔、甩腔,最重要的是最后一句加韵尾,很多时候最后一个词的音调转折最有韵味。要唱就唱有难度的大段词,那才叫过瘾。舌头一翻腔上去就是八度,站稳了之后还要拖出音的渐弱渐强,九曲八回的转折之后再翻一亮腔,最后拉长韵,把整个音都托满了。“一段唱完,心里那叫痛快。”武荣璋先生说。

就像演唱需要配乐,京味叫卖也需要独特的响器。

光会唱也算不得行家,“没有响器的叫卖就像炒菜里面不放盐”。叫卖不能光扯着嗓子喊,需要配上不同的响器增加其韵味,而且各行当所用的响器还不同:卖烧饼麻花的用小木梆子,耍猴儿的用大锣,串街收购的用小皮鼓……各行有各行的规矩,往往一听声,不用吆喝就知道谁来了。

在京味吆喝的“工具”里,冰盏儿可以算是响器的王,就如同京剧中的二胡、交响乐里的小提琴,如今恐怕很少有北京人知道什么叫冰盏儿。其实冰盏儿就是两个直径三四寸的小铜碗,从前是卖冷饮、瓜果梨桃、各类干果专用的响器。食指夹在中间,上下一掂,发出清脆悦耳的铜音,这玩意儿当初是老北京十分常见的响器,几乎一年四季都可以听到。

虽然“卖什么吆喝什么”,但叫卖声中也透着细腻体贴。

北京人的骨子里总是透着那么一股自信,一股慢条斯理的从容。北京人的自信从容体现在叫卖中,表现为不但唱词优美抒情,而且还精致细腻。

比如卖菜的吆喝:“香菜呃辣青椒茄子扁豆硬蒜苗,顶花的黄瓜白花的藕呃,卖扁豆西红柿挂霜的架冬瓜呃,饶香菜嘞韭菜嘞,卖栗子味的面老倭瓜呃,卖马蔺韭菜嘞,卖萝卜胡萝卜便萝卜香椿嘞,涮儿的韭菜嘞……”为什么买冬瓜要饶香菜?这里面“藏”了一个时间差:回到家里把瓜洗完抠净切成块,上锅蒸的同时择香菜,时间刚刚好。几句小词儿却透着精打细算的合理,即使是平头小民,也要活得精致讲究,活得有味道。

在语言学上,北京方言特点造就北京吆喝。

北京话的特点是语速比较快,连音卷舌音比较多,略显絮叨又不乏亲切,在音色上可以归为“油润”一类:口儿甜,沙脆。如果脱离了语言的特点恐怕是很难理解那种腔调近乎做作的吆喝的。

然而,就算是当今的北京人,也不容易听到原汁原味的北京老话了,更甭提五行八作那些多姿多彩的吆喝,而在当年这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过去的小商小贩为了养家糊口,在激烈的竞争中凸显自己的优势,开始尝试把类似说唱糅合在叫卖当中。这吆喝本身应该算得上是广告的雏形,据老人讲,在老北京要想卖东西,先得到城墙跟儿去练吆喝,而且“卖什么吆喝什么”,不能混着乱唱,而且唱什么就得配什么“家伙什”。连说带唱加肢体语言,表演带作秀,全是实打实的卖力,目的也许就是为了多卖两根萝卜。纯朴中透着老北京人的认真。
作者: 小灰熊    时间: 2007-6-15 21:35
毕业不久,在车站逛悠,看一小摊的葡萄不错,葡萄中间竖着一块长牌,“2元”,我一想,这么好的葡萄,便宜,就选了一大把,称好,把钱付了,结果被告知钱少了,还要这么多,我跟他评理,他把牌子往上一拉,下面写的是“半斤”,我靠。又不能不买,说葡萄被拆散了,我一气之下,抓了把葡萄砸到他脸上,钱也不要了,扬长而去。

所以,我现在宁愿去超市买贵的东西,也不愿意在地摊上跟小贩讨价还价,免得受气。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7-6-15 21:53
袋子呀
北京人生命里有太多难以割舍的DD
你这一帖,勾起了我太多的回忆
儿时的四合院,枣树,香椿树,,,,,,,,,,,,,,,,
俺那时侯经常爬树上房
因为平安大道,我家的老宅不得不拆迁
作者: 海底的脚印    时间: 2007-6-15 22:25
栀子花……白兰花……两分洋钿买一朵……
作者: 行至水穷处    时间: 2007-6-15 23:03
一下子想不起来呢
俺们南方的方言,你们估计是听不懂罗
作者: 一袋子宁静    时间: 2007-6-15 23:03
原帖由 海底的脚印 于 2007-6-15 22:25 发表
栀子花……白兰花……两分洋钿买一朵……


没分了,回个贴吧:

依稀仿佛听到了甜甜糯糯的声音,闻到了幽幽的花香……一个白白净净的小姑娘及她长长的麻花辫……
作者: 一袋子宁静    时间: 2007-6-15 23:05
原帖由 行至水穷处 于 2007-6-15 23:03 发表
一下子想不起来呢
俺们南方的方言,你们估计是听不懂罗


真的是听不懂,鲸鱼的“家里好彩有你”,都让俺把意思整拧了。
作者: 一袋子宁静    时间: 2007-6-16 08:34
原帖由 一袋子宁静 于 2007-6-15 23:03 发表


没分了,回个贴吧:
依稀仿佛听到了甜甜糯糯的声音,闻到了幽幽的花香……一个白白净净的小姑娘及她长长的麻花辫……

海底的脚印   2007-6-15 23:31   威望   +2   你描述的人就是我!
海底的脚印   2007-6-15 23:31   金钱   +2   你描述的人就是我!



是一个漂亮MM,抱抱吧。
鲸鱼和66,过来睹高人MM真容吧。
作者: yunhaozheng    时间: 2007-6-16 10:46
长见识了!!!!!!!!!!!!!
作者: 海底的脚印    时间: 2007-6-16 21:26
和楼上不戴眼镜的66握手!
比比,承蒙66称我高人,看看我手也比你长
作者: hq1966    时间: 2007-6-17 13:40
  
  偶握个手要坐直升机

  昨天没敢要求抱抱
  看看宁静就知道
  双脚离地悬在半空中
  正抱着还在嚷嚷被晾了

  


作者: klcz2002    时间: 2007-6-17 13:42
几天不来都吆喝上了
作者: 一袋子宁静    时间: 2007-6-17 19:23
原帖由 hq1966 于 2007-6-17 13:40 发表
 偶握个手要坐直升机

  昨天没敢要求抱抱
  看看宁静就知道
  双脚离地悬在半空中
  正抱着还在嚷嚷被晾了



 


哈哈,俺是说被晾旱地上,你那图的感觉是一句吆喝声:
“有狗狗的卖~~~有狗狗的卖~~~可怜可怜它们吧,谁领家去吧~~~”

你坐直升飞机握手的感觉应该这样吧:




[ 本帖最后由 一袋子宁静 于 2007-6-17 19:25 编辑 ]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7-6-17 19:44
哈哈


笑死俺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7-6-17 19:52
http://img.ku6.com/common/V2.0.1.swf?vid=kGajl-9ZfxQEyldy
作者: 海底的脚印    时间: 2007-6-17 20:26
一袋子宁静   2007-6-16 22:09   威望   +5   偶还没抱着 给晾这儿了:(
一袋子宁静   2007-6-16 22:09   金钱   +5   偶还没抱着 给晾这儿了:(

来了!来了!
快快抱抱! 多一点!!!
:hug: :hug:     :hug: :hug: :hug:
作者: wyn521314    时间: 2009-9-1 16:45
本人亲身经历,自己做小买卖时卖冻豆腐时的一段叫卖

锦州腔:来瞧一瞧看一看啊,锦州的冻豆腐啊,卤水点,纯豆的啊.味道美极赛过吃肉了啊.吃一口我的冻豆腐啊,地球都能举在手啊.(能倒立的人都能把地球举起来)老爷子,老大娘有个牙痛别犯愁啊,现场随便尝两口啊.(冻的结实能咯掉牙)牙医气的直挠头啊.来锦州的冻豆腐啊.

(本人家住辽阳,豆腐确实是锦州拉回来的冻豆腐,因为LP家是锦州的,嘴上可以忽悠但货要实在...)本人生意经..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