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分析一下Sam和妮妮的这次事件: 1、 Sam不肯跟妮妮分享自己心爱的自行车,是不是缺点?不是。这是4岁孩子的正常表现。一位早教专家这样解释:“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能够分享,就是能够把自己所有心爱的东西给任何人。因为有这样的误区,家长常常强迫孩子把最心爱的东西交出来,这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最心爱的物品,就如同家长也有比如钻戒之类的珍宝一样。有人会强迫你把手上的钻戒摘下来让她戴一个星期吗?那你也不要强迫孩子分享自己的心爱之物。孩子可能会和小朋友分享很多东西,但他最心爱的物品常常不舍得分享,这并不阻碍孩子分享意识的建立和完善,也并非需要“改正”的“缺点”。 2、 Sam的车被妮妮抢走了,他着急得大哭,是缺点吗?也不是,甚至这是他的进步。妮妮抢走了他的车,他本能的反应是推倒她、抢回来,这是最快也最有效的方法。但是这次他牢记妈妈的教诲,修正了以前的不恰当行为,不肯使用暴力,无奈之下,只有哭诉。多么优秀的孩子!我应该表扬他才对啊! 3、 Sam和妮妮闹别扭了,想和好却又犹疑畏缩不前,甚至想让妈妈帮忙。这是缺点吗?当然不是。这也是正常的表现。孩子的社交技巧与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起来的,而是在诸多类似的“事件”与实践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我是否应该参与其中、帮助Sam呢?这要视他的年龄和“阅历”而定。如果在3岁之前,我会带着他找到妮妮,协助他向小朋友表示友好。现在他4岁了,我如果再跟着搅和,就不是帮助,而是阻碍他的成长了,下一次他还是不能够独立解决这个矛盾,还是需要依赖家长。 从这一件具体的事例我们能够看出来,许多我们成年人看着不合适的表现,其实是与孩子年龄相符的正常行为,是普遍存在的。 可能不少家长心里头都暗暗地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巧懂事、彬彬有礼、落落大方、慷慨豪爽、人见人爱,小朋友要他的玩具,他痛快地给予:“拿去玩儿吧!”和小朋友闹了矛盾,他爽快地赔礼道歉、握手言欢、不存芥蒂。不要说天下很少见这样的“模范”儿童,就是成年人恐怕也很难做到吧?用这样高的标准来要求孩子,除了让孩子感到自卑、让家长感到烦恼之外,还能达到什么建设性的目的呢?再说,就是硬逼出这么个失去了童真的小君子来,唯一获得满足的,不就是我们当父母的虚荣心吗? 所以,每当孩子表现“欠佳”时,我们最好做到—— 首先,默念几声:我的孩子是一个普通的、正常的孩子;什么“毛病”都没有的孩子才是不正常的。 其次,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理解他的行为,接纳他的特性;帮助他、引导他、鼓励他,避免批评、斥责和强迫;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千万不要因为顾全自己的面子,而做出伤害孩子的言行。 一旦你把孩子不被你接受的行为看作是“缺点”,必须“纠正”,你就把孩子放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上,成了你的“假想敌”。一旦你对这些“缺点”宣战,你就把孩子推向了自卑的深渊。 这些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家长都担心,如果我不“纠正”孩子的这个“错误”,他会不会变得自我中心、难以管教?其实这个担心来源于家长内心的一种恐惧,这个恐惧的根源在于家长自己,而不是孩子的必然现实。如何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而不是把它投射到孩子身上、向孩子宣战,留待下一期的讨论。 |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