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中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打印本页]

作者: 织网的蜘蛛    时间: 2007-5-24 18:28
标题: 中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中医研究成绩斐然,然而在中医学术继承中对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继承、弘扬不够。中医学是在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临床实践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应用科学,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值得认真发掘和继承。

    一、人文精神是指人类社会中各种文化思想意识,涵盖哲、政、史、经、法、伦理、文艺、语言等方面的内容。中医学术中的人文精神十分丰富。这里仅举三点:

    (一)文哲素养。古典哲学和文学溶汇于医学科学正是中医学术的一大特点。阴阳是朴素的辩证法,出自《周易》。五行是朴素的唯物论,出自《尚书》。阴阳五行渗透于医学中各个领域,形成了认识生理病理、指导预防治疗的特殊思维模式。天人合一观是古典哲学思想中的精华,指的是天道与人道的合一,亦即自然和人为的合一。天人合一观体现于医学则见诸《内经》,医家用以指导医疗实践和养生防病,其基本思想是求得人体内外的平衡统一。

    尽管古典哲学有其不完善之处,但要认真继承中医学术,具备一定的哲学素养是必不可少的。众所周知,许多古典医著,本身就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不少医学知识又散见于诸子集中或文学著作(诗、词、小说)之中。所以要全面继承中医学术,有较好的文学素养将提供很多便利。

    古代医家如孙思邈、张景岳、李时珍等,他们即是医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文学家或自然科学家。加强文哲素养,务必“博学”、“通百家说”,“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应尽可能涉猎。

    (二)仁爱观。仁爱是儒家道德的核心内容,亦是百家皆尊的道德准则。《礼记·中庸》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意为仁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当然,仁的经典涵义远不止于此。仁爱溶汇于医学则成为医疗道德的主体。医术合乎仁道,故称为仁术。医师是“以术仁其民”(袁枚)。孙思邈从仁爱观出发,提出了比较完善的医德标准,为历代医家所尊崇。

    关于仁与术的关系,亦即道德与艺技的关系,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礼记·乐记》说:“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清·袁枚在评述名医徐灵胎高尚医德时说:“德之不存,艺于何有?”这些论述对仁和术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解说。今之“又红又专”观点亦与此相合。

    (三)敬业精神。敬业一词出自《礼记·学记》,与乐群并提。宋·朱熹作注解时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可见业之有成,关键是要“敬”。张仲景“精究方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完成《伤寒杂病论》巨著,反对“驰竟浮华,不固根本”、“唯名利是务”,正是敬业精神的体现。李时珍的“乐道遗荣”、“常眈典籍,若啖蔗饴”和吴鞠通的“嗜学不厌,研理务精”精神,都是对专业的敬重和全心投入,故能在医学上作出重大贡献。

    二、科学精神是指对科学的认识和态度,其内涵亦甚丰富。这里亦举三点:

    (一)规律意识。规律意识是承认规律、尊重规律、揭示和认识规律,并加以升华成为原理、理论,用以指导实践。《周易》是解释事物产生、演变规律的最早的朴素的哲学著作。如“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周易》启示着历代学者的规律意识,从而探索自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内经》中含有丰富的规律意识,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春夏养阴,秋冬养阳”等,就是承认规律、服从规律。张仲景正是有了规律意识,才能从大量热病诊治中去总结六经传变、经传于腑以及逆证、变证、合病、并病等规律。中医学术中不同医学流派的形成,本质上就是不同医学领域中规律的展现。史实证明,有了规律意识,才有科学的探索精神;有了探索精神,才能在医学道路上不断揭示规律,开拓前进。

    (二)求证观念。求证是论证规律、原理的真理性和证实客观事物的真实性。实地观察和实验研究是科学求证的主要方法。李时珍本着强烈的求证观念,在调查研究、亲自采集、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编著《本草纲目》,在药物上下了“补疑正误”、“复者芟之”、“阙者缉之”、“讹者绳之”的工夫。清·王清任热衷于科学求证,在滦州瘟死小儿甚众时,“每日清晨赴其义冢,就群儿之露脏者细观之”,并三赴刑场观察尸体,向对脏腑“知之最悉”的人士“拜叩而问”,前后历四十余年,“方得的确,绘成全图”,在脏腑解剖上做出超越前人的贡献。

    在《本草纲目》中人参条内,李时珍引宋·苏颂《图经本草》中语:“相传试人参,使二人同走,一合人参,一空口,各走三五里许。其不含人参者必大喘,含者气息自如。”这是对人参补气作用和鉴别人参真假的实验观察。上述资料可以说是我国早期的药物实验研究报告。唐、宋时期能运用动物实验方法和设对照组观察,实在令人钦佩。

    求证观念本质上是实事求是精神,是崇尚真理、尊重事实的科学品质。

    (三)创新精神。《易·大畜》称:“日新其德。”《礼记·大学》说:“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我国创新精神最早的表述。可见创新精神很早即成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科学的生命在于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促进学术的发展。

    中医学术的发展史基本上是医学创新史。以热病为例,张仲景的《伤寒论》是对《内经》的突破和创新。刘完素对热病的认识,“不墨守六经”,是热病学上又一次突破和创新,被誉为“幽室一灯,中流一柱”。叶天士的卫气营血和吴鞠通的三焦辨证,将热病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古代学者有不少关于创新言论。朱丹溪的“持古方以治今病,其势不能以尽合”,汪廷珍的“究其文,通其义,化而裁之,推而行之”,都是鼓励医学创新。而张仲景的“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则是对不事创新、故步自封的批判。

    创新精神作为民族精神,它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科学包括医学事业的发展。今天,科学创新更是推动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前进的动力。

    以上所举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例证,展示了中医学术中蕴藏了丰富的精神财富。面向21世纪,继承、弘扬中医学术中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显得尤为重要。让我们从弘扬民族精神的高度,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
作者: 一袋子宁静    时间: 2007-5-25 07:52
希望楼主象语文学习那样,概括出本文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来,然后俺再进来学习。
作者: 织网的蜘蛛    时间: 2007-5-25 09:50
袋子有兴趣,俺就来做个流程图:
     二三百年前,人类文化以人文科学为主流-->在中国出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印度出了释迦牟尼,希腊出了柏拉图--->中医正是人文精神盛行的产物-- >中医的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内涵不等于中医迷信论
   
   中医的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内涵--中医药文化遗产,需要较高的语文修养才能理解和掌握--->有中国式哲学思维才能知道中医好在哪里--->懂中国古文才懂古代经典的医药良方,才懂望、闻、问、切--->因此不能用西医思维理解中医

   西医思维目前占主流是西风压倒东风,风水轮流转,一个发展阶段而已--->在过去200年中间,自然科学迅速发展-->这个时候理工科出现了很多大师。全世界人们的注意力都注意到理工去了,对人文精神重视的不够-->注重自然科学、科学技术的培养-->现阶段现在人们觉得科学的数据,科学的统计分析,得出科学的结果才是万能-->否定中医和现行科学思维有关,也和目前科学水平有关

    科学精神是什么-->人类几千年上万年孜孜不倦的探索客观世界的规律,客观世界包括外界自然界和我们人类自身-->人类并非近两百年才懂科学--->科学精神决定了未知和发展,科学的结论永远都是相对的科学-->中医经过几千年的沉淀,无数民间的验证,也属于人类探索的结晶,是中国科学的产物。

   没时间了,后面不推理了,一楼的文章就是阐述中医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以上逻辑的附件。
      

作者: hq1966    时间: 2007-5-25 12:54
  
  蜘蛛嚼过后好咽一点了 

作者: 一袋子宁静    时间: 2007-5-25 14:14
蜘蛛辛苦了。
看着一大堆字儿头疼,俺现在依然头昏沉沉。

能不能一两言以敝之?中心思想是——中医是人文的,科学的!中医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呗!
作者: hding99    时间: 2007-5-25 23:29
蜘蛛把问题解释复杂了,但是,打了那么多字,偶也赞一个的说。
板门弄斧一下:中医不是人文的,但是,中医是古老的和传统的,所以必须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正真理解中医的内涵。只有正真的理解了中医的核心思想,才谈得上扬弃和发展——或者现在流行的说法“拯救”。
西医是完全不同的体系和思维方式。
这个坛子里的某些人,硬要分出个高下,其实,既不懂中医也不懂西医的,讨论起来实在是驴唇不对马嘴的。
作者: HNHu    时间: 2007-5-26 20:42
原帖由 织网的蜘蛛 于 2007-5-25 09:50 发表
中医的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内涵--中医药文化遗产,需要较高的语文修养才能理解和掌握--->有中国式哲学思维才能知道中医好在哪里--->懂中国古文才懂古代经典的医药良方,才懂望、闻、问、切--->因此不能用西医思维理解中医
...


1。什么是中国式哲学思维?
2。懂中国古文要懂到什么程度?秦汉唐宋元明清,哪个阶段的古文要掌握?
3。找古文大家翻译中国的中医可以不?还是一定要自己去学古文?
。。。。。。。
作者: 织网的蜘蛛    时间: 2007-5-26 21:00
原帖由 HNHu 于 2007-5-26 20:42 发表


1。什么是中国式哲学思维?
2。懂中国古文要懂到什么程度?秦汉唐宋元明清,哪个阶段的古文要掌握?
3。找古文大家翻译中国的中医可以不?还是一定要自己去学古文?
。。。。。。。

   1、 学习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思想,武装中国式的哲学思维。
   2、懂古文,最低有于丹懂论语的程度。
   3、学习中医可请别人翻译,批判中医则要自己学习古文。画虎难画骨,翻译的又怎有自己意会的清楚呢。
   声明一点:以后提专业问题请专业人士回答,俺本来就是矮子看戏又怎能说得清戏。以上三点也是拾人的牙慧而已。
   

   
作者: caonidama    时间: 2007-5-27 00:15
原帖由 HNHu 于 2007-5-26 20:42 发表


1。什么是中国式哲学思维?
2。懂中国古文要懂到什么程度?秦汉唐宋元明清,哪个阶段的古文要掌握?
3。找古文大家翻译中国的中医可以不?还是一定要自己去学古文?
。。。。。。。


1。 建议可以看看冯友兰的中国古代哲学史。不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很可怕。

2。建议秦、汉及以前,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

个人观点
作者: Winnie2007    时间: 2007-5-27 07:00
不得不说,《中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这文章从题目上来说,就有些牵强。

中医实质上是一种中国式的哲学观,是先有理而后有术,

科学精神是科学本性的主观体现,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积淀而成的最具科学理性的一种意识形态。 从某种程度上说,“科学”这个概念是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时期从西方传播过来的东西,西医则是西方实证科学的一个分支。

求真务实,搞清楚一个问题无非是两种方法:“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现摘录冯友兰的一段话解释下:
=============
从前有人说过:“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自己明白了那些客观的道理,自己有了意,把前人的意作为参考,这就是“六经注我”。不明白那些客观的道理,甚而至于没有得古人所有的意,而只在语言文字上推敲,那就是“我注六经”。只有达到“六经注我”的程度,才能真正地“我注六经”。
=============

其实,我们可以很容易的感觉到,此类以我注六经的方式洋洋洒洒的文章实在太多了,哈哈,一个人写了一篇让人看不大懂的东西,后面一堆注释,注释的注释,看的人好像知道点什么,其实什么还是不大知道。看上去总是很美,回过头来,又感觉很浮躁,隔靴搔痒,如此而已。

真要搞清楚老祖宗的东西,还非得“六经注我”不可。

[ 本帖最后由 Winnie2007 于 2007-5-27 23:27 编辑 ]
作者: 织网的蜘蛛    时间: 2007-5-27 18:35
原帖由 Winnie2007 于 2007-5-27 07:00 发表
不得不说,《中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这文章从题目上来说,就有些牵强。

中医实质上是一种中国式的哲学观,是先有理而后有术,

科学精神是科学本性的主观体现,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积淀而成的最具科学理性 ...

  楼上看来是个专业文人,很有中国文人的脾气,很好。一楼的文章不说它的题目如何,但是文章内容还是能看出作者已经“六经注我”,或者阁下能否就它的经解剖析一下,来您的“我注六经”。
作者: Winnie2007    时间: 2007-5-27 23:03
原帖由 织网的蜘蛛 于 2007-5-27 18:35 发表

  楼上看来是个专业文人,很有中国文人的脾气,很好。一楼的文章不说它的题目如何,但是文章内容还是能看出作者已经“六经注我”,或者阁下能否就它的经解剖析一下,来您的“我注六经”。


惭愧、惭愧,我本人不是中医专业的,亦非文人也,连“六经注我”的皮毛都没有,何谈“我注六经”?实在是赶鸭子上架了。   烤鸭也罢,片皮鸭也好,权当是朋友之间茶余饭后的闲谈笑料吧。:)

其实,《中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此文也是有鲜明时代背景的。近年来,有个流行的趋势,“中医现代化”,无奈目前国内的医学界基本上是西医出身的把持,中医界的话语权有限。中医现代化搞来搞去,大体上是将中医的东西用西医和现代生命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加以阐释,这是学术层面;而在产业界,则是考虑怎么做来符合FDA口味的事情。大体是如此。

我自己都搞不清楚,这是“我注六经”还是“他注六经”。所谓“他注六经”是指用西方的哲学和科学的东西诠释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些精髓的东西,谁来做这件事情关系不大,用的方法就是这样。我始终觉得,所谓“科学”和“人文”这些概念从骨子里面讲,还不属于我们,还依然属于舶来品。也许“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先不谈攻不攻的问题,单是能传承好中医的优秀传统在现实中就明显做的不够。

“他注六经”这么做所遇到的一个难局就是姑且不谈语言释义方面的困难,中医和西医在思维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2钟思维方式,中医先有理而后有术,轩辕黄帝5000年前就写下了人类第一部中医中药著作—— 《祝由科》,逐渐形成了后来的《黄帝内经》,其后全算做其理术的具体应用和丰富发展了 。时间证明了中医的有效性,而在西方的学术体系,并不认为这些是“科学”。我们很不服气的,数千年的医学实践都证明了,怎么不算是科学呢?很遗憾,人家有话语权,裁判权,要你把数千年的临床报告拿出来,有吗?没有。分子水平做了吗?没有;细胞水平做了吗?没有;整体动物水平做了吗?还是没有。那么,对不起,不算是他们认为的“科学”。呵呵,只好忙着给古人补数据了。这恐怕也是老祖宗始料未及的事情。呵呵。

连凝聚了东方灿烂智慧的老祖宗们都始料未及,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能晓得“他注六经”会搞出什么东东?随它去也,
作者: 小灰熊    时间: 2007-5-27 23:07
原帖由 Winnie2007 于 2007-5-27 23:03 发表


惭愧、惭愧,我本人不是中医专业的,亦非文人也,连“六经注我”的皮毛都没有,何谈“我注六经”?实在是赶鸭子上架了。   烤鸭也罢,片皮鸭也好,权当是朋友之间茶余饭后的闲谈笑料吧。:)

其实,《 ...


看笑话好理解一些:

当刘翔遭遇何祚庥、方舟子、司马南(修)--

  刘翔:110M栏比赛结束了,我跑了12秒91。
  司马南:不可能。
  刘翔:大哥,真的,报上都登了。
  司马南:小弟,真的不可能,报上登了有啥用,报上还说有人可以49天不吃饭。
  刘翔:电视上也播了!
  司马南:电视上还播人不会死呢!
  刘翔:大家都承认呀...
  司马南:大家都承认世上有鬼呢,我怎么没看见。
  刘翔:要不我再跑给你看。
  司马南:不用了,看到的不一定都是真的,变魔术你知道不,连大活人都能变,还在乎将秒表变慢呀。
  刘翔:那,你到底怎样相信呢?
  司马南:这不是我信不信,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根据生物解剖学和运动学、空气及流体力学的原理,110M栏,人能够跑个13、14秒是可能的,但12秒91,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刘翔:我真的跑了12秒91呀。
  司马南:那你说说,你为什么能够跑这么快,原理是什么,科学依据是什么,要知道科学是讲依据的,不是你说跑了多少就多少的!
  刘翔:我说不清,反正我是咬着呀拼命跑...对了!就算我没这本事,可还有英国小伙子科林-杰克逊也能跑这么快呀,大家都知道...
  司马南:你亲眼见过吗?是你给计的时吗??你敢说计时器百分百没有问题吗???你敢说你看到的一切不是老外的瞕眼法吗????小伙子你还嫩着呢!去学学生物解剖学、哲学、流体力学、运动力学再来理论吧,不要去相信封建迷信,你还很年轻……
  刘翔:…………
  司马南:若想被承认,就得科学。科学,懂吗?必须大量反复重复都是同一结果,还得至少得到20名以上的学部委员同时签名确认才行。你现在先连续跑四次,都是那个速度吗?
  刘翔:..........(晕倒了)。

[ 本帖最后由 小灰熊 于 2007-5-27 23:17 编辑 ]
作者: Winnie2007    时间: 2007-5-27 23:57
我画龙画虎都快黔驴技穷了,也道不出所以然了,楼上的这位同志着实厉害,一则笑话,让人开怀大笑之余,意味深长。仔细一看还是版主同志,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就此打住是也。 :)
作者: 把冰块摇成冰水    时间: 2007-5-28 00:02
原帖由 Winnie2007 于 2007-5-27 23:57 发表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就此打住是也。


论坛多少事,都付扯谈中,不要在意是也。
作者: HNHu    时间: 2007-5-28 08:39
刘翔牛什么牛!110米才12秒91,还怕别人不相信,笑死了。

看看人神行太保戴宗,日行八百里!古代日和夜是分开算的,那就是说每12小时可行400公里,还不算吃饭拉屎拉尿午睡的时间。计算起来每110米只用11秒88!就这样戴宗也没牛x,后来还虚心向神驹子马灵学日行千里之法。学成以后100米才8秒64 ,牙买加的鲍威尔那9秒77算个球!

作者: 织网的蜘蛛    时间: 2007-5-28 10:04
原帖由 HNHu 于 2007-5-28 08:39 发表
刘翔牛什么牛!110米才12秒91,还怕别人不相信,笑死了。

看看人神行太保戴宗,日行八百里!古代日和夜是分开算的,那就是说每12小时可行400公里,还不算吃饭拉屎拉尿午睡的时间。计算起来每110米只用 ...

典型的“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呀,牛人!(对吗
作者: 老中医    时间: 2007-5-28 10:05
原帖由 Winnie2007 于 2007-5-27 07:00 发表
不得不说,《中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这文章从题目上来说,就有些牵强。

中医实质上是一种中国式的哲学观,是先有理而后有术,

科学精神是科学本性的主观体现,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积淀而成的最具科学理性 ...


这个朋友说得我非常的同意,把科学和中医混淆在一起是不对的,中国古代从来没有科学的理念,更没有科学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医肯定不是科学的东西,这点必须要承认。

这位朋友以及楼主,把中医定义为人文和哲学范畴的东西我是非常赞同的。尤其这位Winnie2007 朋友也指出了中医是先有理、后有术的,这是没错的,中医的术,也就是医疗以及中药,都是基于中医甚至中国古代哲学这个理的。

Winnie2007 朋友说的“注”,我觉得理解的很深刻呢,其实呢,古代中医不是没问题的,所有问题的核心,就在于这个“注”字,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解释那个理论。这样就导致了很大量的不正确、不准确的“注”,其实这些“注”。说好了是叫做自圆其说,说不好就是胡乱联系和强词夺理。

是不是古代的医术都是准确合理的呢,不是,相反的,那里面存在了大量的不合理的东西。比方中药吧,历史证明了,很多中药对治疗一些疾病是很有效果的,但是确实里面有很多不必要的东西,例如把一些黑色的东西当作乌发的良药,就是经不起推敲的,难道西方的金发人吃了这些东西头发也会变成黑色么。再比如,把一些象形的东西,都说成具有补肾的作用,也是非常不合理的。加上这些无效的东西,不仅对治病没有好处,想法还要危害大家身体的健康。
作者: 织网的蜘蛛    时间: 2007-5-28 10:23
原帖由 老中医 于 2007-5-28 10:05 发表
这个朋友说得我非常的同意,把科学和中医混淆在一起是不对的,中国古代从来没有科学的理念,更没有科学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医肯定不是科学的东西,这点必须要承认。

难道你在睡觉,这世界就没醒来 。难道鸡蛋是人生出来的,不是鸡生出来的
  科学是什么?请先“六经注我”
科学的定义
[ 2007-2-28 8:39:00 | By: wendy ]
科学 〖science〗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
——在线新华字典http://xh.5156edu.com/


所谓的科学,从最广泛意义上讲,是指导人与外部事物之间打交道的理论知识,通常首先是指导人与自然界之间打交道的理论知识。
——吴国盛《反思科学》

科学一般被定义为:一种通过逻辑推理从观察到的事实得出可验证的结论的思维方式。

——[英]乔治·奥威尔
http://www.cbe21.com/subject/chemistry/article.php?article_id=348


科学是反映客观世界(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http://www.ocan.com.cn/li/kxssm.htm


“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是适应人们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是人们实践经验的结晶。”
——.《辞海》1979年版

科学: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
——《辞海》1999年版

  “每一种学问,只要其任务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的话,皆可被称为科学”

——康德《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起源》

:“科学是一种研究描述的过程,是一种人类活动,这一活动又和人类其他的种种活动相联系,并且不断地和它们相互作用。”
——1954年英国学者J ·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

“科学的概念即用于表示科学知识的加工过程,也用于表示由实践检验其客观真理性的知识的整个体系”

——前苏联科学学家E.凯德洛夫

对于科学,就我们的目的而论,不妨把它定义为‘寻求我们感觉经验之间规律性关系的有条理的思想’。
——美籍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

科学首先不同于常识,科学通过分类,以寻求事物之中的条理。此外,科学通过揭示支配事物的规律,以求说明事物
——法国《百科全书》

“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它的职能是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并使之系统化;科学’这个概念本身不仅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而且还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即当时所得到的综合构成世界的科学图景的科学知识的总合。
——《苏联大百科全书》(1974年版)

科学是认识的一种形态……是指人们在漫长的人类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和积累起来的、现在还在继续积累的认识成果……知识的总体和持续不断的认识活动本身。所谓科学,是具备客观性和真理性的既具体又普遍的有体系的学术上的认识,即科学是学问达到最高程度的部类
——日本《世界大百科辞典》

“可以简单地说,科学是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系统知识。”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

一般所说的科学,指如下三个方面之一,或者混和体:

1,导致科学发现的具体方法
2,源于科学发现的具体知识
3,在某些科学发现后,人们所能做的新事情或者正在做的新事情,简单的说,就是技术
——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费曼对科学的描述


[
作者: 老中医    时间: 2007-5-28 10:48
原帖由 Winnie2007 于 2007-5-27 23:03 发表


惭愧、惭愧,我本人不是中医专业的,亦非文人也,连“六经注我”的皮毛都没有,何谈“我注六经”?实在是赶鸭子上架了。   烤鸭也罢,片皮鸭也好,权当是朋友之间茶余饭后的闲谈笑料吧。:)

其实,《 ...


其实有了问题、甚至问题很大,但不相当于就要把中医抛弃,毕竟这里面有几千年的经验的积累,这个是谁都不能否认的,而且为了这些经验,不知道有多少人为试验这些药而丧失了他们的生命,全部抛弃了,绝对是不负责任的态度。

所以我说呢,现在的中药,除了某些特殊情况下使用的“虎狼药”,都不会让人马上中毒的,短期服用都应该是比较安全的,尽管没有经过科学的检验,但确实是经过了多少年历史的实践检验,应该有其合理性。但对于长期服用,由于缺乏观察和统计数据,但我觉得一定是对人有危害的,所以不建议长期的服用。

所以对于中医呢,我赞成大家的意见,必须扬弃,必须抛弃其“注”的方法,而要去学习科学的“证”的方法,不是说中医好,就不去发展了,就不去学习了,实际上古代的中医的理论和实践,错误的多,合理的少,不发展、照搬古书,只能是漏洞百出。

事实上呢,现代的医学,先进的东西很多。一些疾病,西医可以很好的治疗了,为什么还要用中医去和他争呢?不仅争不过,还会误导患者、延误治疗。

所以我们应该看到,西医的局限性,导致了他还有很多疾病无法治疗,这才应该是我们中医突破的方向。

对于现在的中西医结合,我觉得有些是不好的,用西医的检测手段去协助中医诊断,是必需的。因为中医原本就没有准确的诊断方法,传统上靠观察、猜断和经验,现在有了好的方法,为什么不去用呢?

但对于理论上的混淆,我是坚决反对的,现在的中西医结合,就有用西医的词汇和概念去“注”中医的趋势,这是不对的,也使得现在的中医漏洞百出,不值一驳。

对于中药则必须要现代化,不合理的成分必须去除,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保证药物的安全。必需的检测和实验就必须做。上面Winnie2007 的说法是不对的,古人没有做,是因为那个年代没有条件,现代医学也不会去要求古人去做,但是现在有条件了,还是不去做,那就是不对的了。不做这些分析检测,怎么证明你这个中药有效呢?怎么证明他无害呢?其实这个东西,日本人就做在前面了,他们的汉方借助于我们古人的经验,又运用现代的技术进行了扬弃和检验,让大众相信服用他是安全的,所以才非常的有市场。

所以中医不要去和科学对抗,中医也必须要顺应社会的发展,也就是说中医必须要现代化。

楼上那位小灰熊朋友的笑话,我就不觉得好笑,因为你说的那些并不是事实,用编造出来的东西,去否认科学,这种方法不仅对中医没有好处,相反的更加使得现代的人对中医产生更深的误解,不仅帮不了中医,相反会更加害了中医。

真正的中医必须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同时也必须学习科学的精神,而不是为了保持某种信仰,去不依据事实而去反科学。反科学的东西是永远看不到前途的。
作者: yunhaozheng    时间: 2007-5-28 11:00
标题: 了不得
太乱了
很想念“一袋子宁静”的文章……
作者: 织网的蜘蛛    时间: 2007-5-28 11:14
原帖由 老中医 于 2007-5-28 10:48 发表
其实有了问题、甚至问题很大,但不相当于就要把中医抛弃,毕竟这里面有几千年的经验的积累,这个是谁都不能否认的,而且为了这些经验,不知道有多少人为试验这些药而丧失了他们的生命,全部抛弃了,绝对是不 ...

   还是那句话,先要“六经注我”,才能“我注六经”。你对前人的东西,不“注”又怎能“证”呢?
    灰熊的笑话,对于那些不“注”就“证”的人,确实刻画到位。但老中医也太夸大笑话的作用,居然一个笑话影响中医的发展,危言耸听! 难道。。。。。。
   中医的发展就怕那些号称老中医,却不懂中医,那就害了中医。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07-5-28 12:59
原帖由 老中医 于 2007-5-28 10:48 发表


所以中医不要去和科学对抗,中医也必须要顺应社会的发展,也就是说中医必须要现代化。 ...


原本是错误了的东西,现代化也无非是穿上一件漂亮而无用的外衣把。
作者: 织网的蜘蛛    时间: 2007-5-28 14:54
原本是中国古代的东西,已经过了时间的检验,中国人是相信的。用西方的科学再证明之,可销给西方而已。
作者: 织网的蜘蛛    时间: 2007-5-28 14:57
原帖由 老中医 于 2007-5-28 10:48 发表
对于中药则必须要现代化,不合理的成分必须去除,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保证药物的安全。必需的检测和实验就必须做。上面Winnie2007 的说法是不对的,古人没有做,是因为那个年代没有条件,现代医学也不会去要求古人去做,但是现在有条件了,还是不去做,那就是不对的了。不做这些分析检测,怎么证明你这个中药有效呢?怎么证明他无害呢?其实这个东西,日本人就做在前面了,他们的汉方借助于我们古人的经验,又运用现代的技术进行了扬弃和检验,让大众相信服用他是安全的,所以才非常的有市场。
...

这句话是赞同的
作者: 织网的蜘蛛    时间: 2007-5-28 15:03
原帖由 老中医 于 2007-5-28 10:48 发表
所以我们应该看到,西医的局限性,导致了他还有很多疾病无法治疗,这才应该是我们中医突破的方向。
..

难道中医非要和西医争短长?“你无我有、你有我好、你好我新”?中医和西医一样,只是治病救人而已,不存在和谁争位,能救人就好了。
作者: 织网的蜘蛛    时间: 2007-5-28 15:06
原帖由 老中医 于 2007-5-28 10:48 发表

实际上古代的中医的理论和实践,错误的多,合理的少,不发展、照搬古书,只能是漏洞百出。
...

愿闻其详。
作者: 老中医    时间: 2007-5-28 18:00
原帖由 织网的蜘蛛 于 2007-5-28 15:06 发表

愿闻其详。


其实此类例子很多的。比方说,中国的新生儿死亡率和产妇的死亡率是很高的,好端端的妇女,坐月子,因旧法接生,得产后风,新生儿得四六风,死得不计其数,中医认为是着了风引起的,生小孩以后,窗子关得严严实实,屋子里黑古隆冬,大热天,产妇还得穿着棉衣,说是怕着风,结果照样得产后风和四六风死人。现在呢,医学已经证明是因为细菌感染和病毒原因,需要消毒。那中医方面就要按照发展,以防风改为防外邪为主,相应的中药也必须要调整了。

再比如说,大家在这里提到了青蒿素。在中医是这么认为疟疾的:引起疟疾的病因是感受疟邪,在《内经》亦称为疟气。其中引起瘴疟的疟邪亦称为瘴毒或瘴气,在我国主要存在于南方,所致疾病较重,易于内犯心神及使人体阴阳极度偏盛。

在古代呢,确实没有什么好的治疗疟疾的手段。

晋代葛洪著《肘后备急方》中记录的40多个治疗疟疾的办法,其中第2个是“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按现在的知识,我们知道这个有可能治好疟疾。其他的40多个方法全部与青蒿无关。有些甚为荒唐,例如:“是日抱雄鸡,一时令做大声,无不差”“取蜘蛛一枚,著饭中合丸,吞之”等等。

能够治疗疟疾的是青蒿素,存在于一种叫黄花蒿的植物中。但与黄花蒿非常相似的植物有三种,牡蒿、黄花蒿、青蒿,在中国古代,通常都是混淆的。

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数十个方,少量提及青蒿及正确的使用方法——新鲜的或阴干研成粉。但《本草纲目》中,不仅有青蒿,还有黄花蒿,并且认为治疗疟疾的是青蒿,黄花蒿(臭气的那种),没有用,把药搞错了。

清朝的韩善徵所著《疟疾论》,在当时为辑述疟疾较为全面之专书,所列治疗的古方12个,无一提及青蒿;今方31个,其中2个提及青蒿,且都是汤药。青蒿熬成汤就没有用了,这个也已经得到证实。

而在在《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却有一个有效的方子:“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个显然有效的验方,却没有被现代中医列入正式的治疗办法,反倒作为了偏方。当然这里面青蒿也不对,应该是黄花蒿才对,但以前中药对这二者很少区分的。

因为葛洪是个修道炼丹之人,是个杂家,其《肘后备急方》是民间验方、偏方,与中医的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理论无关,不能算中医的,而且正统的中医并不认为他属于这个体系。但我认为,古人实践得来的很多东西,都是可能有价值的。相反的,那些知名的医书上,反倒是很多是无价值的东西。

中医有效对付了疟疾吗?个案肯定有,并且这个人是非常幸运的,他饱揽群书,甚至乱七八糟的《肘后备急方》,幸运地选用书中的第2种办法,他采到的青蒿又刚好就是黄花蒿,他在适当的时间吃了正确的量。但无论如何,这个办法并没有被推广,绝大多数人并没有得到正确的治疗。所以总体来说,在古代是不能治疗疟疾的。

但现在不同了,现在既然搞清楚了原理,明白了不能熬汤,那我们就可以把青蒿阴干,研成粉,拌在丸子里,就是中药了,这个办法很便宜呢。当然呢,技术上有了手段,把青蒿素提炼出来,可以更好的解决药效、运输等问题,当然更好了,就是可能价格会贵一些。

讲这个东西就是说中医必须发展,不能说现在都了解清楚的东西了,还非要食古不化,非要按照什么古人的方子去治疗,不贻误病情还会做什么呢?

其实我们中医,在治疗感冒之类的西医现在没有什么好办法的疾病上,一定是有绝对优势的。但必须要学习科学的精神,不能胡来。很多药都是治伤寒的,但用错了,不仅治不好病,还会越治越严重的。我觉得只要好好研究,能把有效的东西像青蒿素一样分析出来,就没必要像原来君臣佐使那样,为了解决中医主要药物的毒性问题,还要添加很多没有治疗作用的药物(主要是为了中和毒性)了。可能一两种药物就完全解决问题了。难道这样不好么?

[ 本帖最后由 老中医 于 2007-5-28 18:02 编辑 ]
作者: hq1966    时间: 2007-5-29 10:40
 
取蜘蛛一枚,著饭中合丸,吞之


 
  真碰到高人
 
  织网的蜘蛛这下可惨了 

作者: 行至水穷处    时间: 2007-5-29 10:54
原帖由 hq1966 于 2007-5-29 10:40 发表
 

 
  真碰到高人
 
  织网的蜘蛛这下可惨了 

哈哈,66看贴真仔细。。。

俺也说下我们这里坊间流传的一个颇为好笑的药方。。。

我们这边重男轻女比较严重,他们口口相传,在怀孕4周到24周之间,每隔一周,吃一个大公鸡加豆腐加一些所谓秘制药材,就准能生男,云云。。。
作者: wfqy    时间: 2007-5-29 12:17
我看到一些人拍着脑袋就挺中医看不过去,最来气的就是用一种阴暗的心理说取消中医那高价的西药就会让人看不起病。
现在大家去医院看看,即使看西医,就是一个普通的感冒,得给你开多少中成药?费用一半以上。中国的医药费高,高就高在这里。
我理解中医中药的作用,也就像吃饭吃菜一样,是古代有心人总结出来的一种朴素的能吃的东西,所谓的药用价值也就如同吃根黄瓜能败火(帮助感冒降降温),吃只羊腿能上火(帮帮阳痿不举者),仅此而已。

[ 本帖最后由 wfqy 于 2007-5-29 12:19 编辑 ]
作者: 织网的蜘蛛    时间: 2007-5-29 15:46
原帖由 老中医 于 2007-5-28 18:00 发表
在古代呢,确实没有什么好的治疗疟疾的手段。

    中医对疟疾的描述 :
引起疟疾的病因是感受疟邪,在《内经》亦称为疟气。
其中引起瘴疟的疟邪亦称为瘴毒或瘴气,在我国主要存在于南方,所致疾病较重,易于内犯心神及使人体阴阳极度偏盛。
【病因病机】
感受疟邪之后,疟邪与卫气相集,邪正相争,阴阳相移,而引起疟疾症状的发作。疟邪与卫气相集,人与阴争,阴实阳虚,以致恶寒战栗;出与阳争,阳盛阴虚,内外皆热,以致壮热,头痛,口渴。疟邪与卫气相离,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发作停止。当疟邪再次与卫气相集而邪正交争时,则再一次引起疟疾发作。
因疟邪具有虚实更替的特性,疟气之浅深,其行之迟速,决定着与卫气相集的周期,从而表现为病以时作的特点。疟疾以间日一作者最为多见,正如《素问•疟论》所说:“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疟气深而行更迟者,则间二日而发,形成三阴疟,或称三日疟。
根据疟疾阴阳偏盛、寒热多少的不同,把通常情况下所形成的疟疾称为正疟;素体阳盛及疟邪引起的病理变化以阳热偏盛为主,临床表现寒少热多者,称为温疟;素体阳虚及疟邪引起的病理变化以阳虚寒盛为主,临床表现寒多热少者,称为寒疟。在南方地区,由瘴毒疟邪引起,以致阴阳极度偏盛,寒热偏颇,心神蒙蔽,神昏谵语者,则称为瘴疟。若因疟邪传染流行,病及一方,同期内发病甚多者,则称为疫疟。疟病日久,疟邪久留,使人体气血耗伤,正气不足,每遇劳累,疟邪复与卫气相集而引起发病者,则称为劳疟。疟病日久,气机郁滞,血脉瘀滞,津凝成痰,气滞血瘀痰凝,结于胁下,则形成疟母。
分证论治
1. 正疟
方药:柴胡截疟饮。方中以小柴胡汤和解表里,导邪外出;常山、槟榔祛邪截疟;配合乌梅生津和胃,以减轻常山致吐的副作用。口渴甚者,可加葛根、石斛生津止渴。胸脘痞闷、苔腻者,去滞气碍湿之参枣,加苍术、厚朴、青皮理气化湿。烦渴、苔黄、脉弦数,为热盛于里,去辛温补中之参、姜、枣,加石膏、花粉清热生津。
2. 温疟
方药:白虎加桂枝汤。方中以白虎汤清热生津,桂枝疏风散寒。可加青蒿、柴胡以和解祛邪。津伤较甚,口渴引饮者,酌加生地、麦冬、石斛养阴生津。
3. 寒疟
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方中以柴胡、黄芩和解表里,桂枝、干姜、甘草温阳达邪,天花粉、牡蛎散结软坚。可加蜀漆或常山祛邪截疟。脘腹痞闷,舌苔白腻者,为寒湿内盛,加草果、厚朴、陈皮理气化湿,温运脾胃。
4. 热瘴
方药:青蒿素合清瘴汤。方中以青蒿、常山解毒除瘴;黄连、黄芩、知母、柴胡清热解毒;半夏、茯苓、陈皮、竹茹、枳实清胆和胃;滑石、甘草、辰砂清热利水除烦。若壮热不寒,加生石膏清热泻火。口渴心烦,舌红少津为热甚津伤,加生地、玄参、石斛、玉竹清热养阴生津。神昏谵语,为热毒蒙蔽心神,急加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清心开窍。
5. 冷瘴
方药:青蒿素合不换金正气散。青蒿素的作用及用法已如上述。加味不换金正气散有芳化湿浊,健脾理气之效。方中以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燥湿运脾;藿香、半夏、佩兰、荷叶芳香化浊,降逆止呕;槟榔、草果理气除湿;菖蒲豁痰宣窍。神昏谵语合用苏合香丸芳香开窍。但寒不热,四肢厥冷,脉弱无力,为阳虚气脱,加人参、附子、干姜益气温阳固脱。
6. 劳疟
方药:何人饮。方中以人参益气扶正,制何首乌、当归补益精血,陈皮、生姜理气和中。在疟发之时,寒热时作者,应加青蒿或常山祛邪截疟。食少面黄,消瘦乏力者,可加黄芪、白术、枸杞增强益气健脾养血之功。
7. 疟母
方药:鳖甲煎丸。本方由23种药物组成,攻补兼施,寒热并用,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消痞的作用,自《金匮要略》即已作为治疟母的主方。有气血亏虚的证候者,应配合八珍汤或十全大补丸等补益气血,以虚实兼顾,扶正祛邪。
作者: 织网的蜘蛛    时间: 2007-5-29 15:46
天津刘××,年三十二岁,于季秋患疟又兼下痢。

【病因】

因需车孔亟,机轮坏处,须得急速收拾,忙时恒彻夜不眠,劳苦过甚,遂至下痢,继又病疟。

【证候】

其痢赤白参半,一昼夜十余次,下坠腹疼,其疟间日一发,寒轻热重,其脉左右皆有弦象,而左关独弦而有力。

【诊断】

此证之脉,左右皆弦者,病疟之脉,大抵如此。其左关独弦而有力者,其病根在肝胆也。为肝胆有外受之邪是以脉现弦象,而病疟为其所受之邪为外感之热邪,是以左关脉象弦而有力,其热下迫肠中而下痢。拟清肝胆之热,散其外感之邪,则疟痢庶可同愈。

【处方】

生杭芍(一两)山楂片(三钱)茵陈(二钱)生麦芽(二钱)柴胡(钱半)常山(钱半酒炒)草果(钱半捣碎)黄芩(钱半)甘草(二钱)生姜(三片)煎汤一大盅,于不发疟之日晚间服之,翌晨煎渣再服一次。

【效果】

将药如法服后,疟痢皆愈。又为开生怀山药一两,生杭芍三钱,黄色生鸡内金一钱,俾日煎服一剂,以滋阴、培气、化瘀,连服数日以善其后。

『来源』 盐山·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
作者: 小小小鲸鱼    时间: 2007-5-29 16:03


[ 本帖最后由 小小小鲸鱼 于 2007-5-29 16:04 编辑 ]
作者: 织网的蜘蛛    时间: 2007-5-29 16:05
原帖由 wfqy 于 2007-5-29 12:17 发表
我看到一些人拍着脑袋就挺中医看不过去,最来气的就是用一种阴暗的心理说取消中医那高价的西药就会让人看不起病。
现在大家去医院看看,即使看西医,就是一个普通的感冒,得给你开多少中成药?费用一半以上。中国的医药费高,高就高在这里。
我理解中医中药的作用,也就像吃饭吃菜一样,是古代有心人总结出来的一种朴素的能吃的东西,所谓的药用价值也就如同吃根黄瓜能败火(帮助感冒降降温),吃只羊腿能上火(帮帮阳痿不举者),仅此而已。
...

    致力于按西医的病理及其相应的药理对中药进行有效成分的提纯,谋求实现中药的现代化、科学化。中医、中药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中药讲的是四气五味、性味归经,和中医的脏腑辨证、六经辨证以及辨证论治的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相呼应的。比如对治感冒的药,中药现代化提取的是消灭病毒和退烧的有效成分,治冠心病的药提取的是降血脂、活血、扩张血管的有效成分,这实质是把中药变成了西药。科学化了的“中医”的汤剂处方也是按西医的病理药理开方。而中医治感冒旨在解表散寒;治冠心病则着眼于调整肝肾的阴阳气血。这样一来中医治病就无从下手,无药可用。而且这些提取出有效成分的中药疗效并不好。所以治感冒的中成药不少,但老百姓还是得花一两千元去医院打点滴。不但增加了老百姓的负担,还降低了中药的信誉。中药西化实际是消灭中医的一大杀手。

谬论:用西药的规范、法规管理中药

  东西方文化以及中西医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从而使中西药有着不同的性质和作用。西方医药是分家的,医不懂药、药不懂医。西医研究的是病人体内多了点什么或少了点什么,变了点什么,是大分子或微量元素的事。搞药的是研究用什么物质消灭多的补充少的,调整变化了的,基本属于化学的领域。新药新就新在过去没有用过。所以必须经过生化、毒性、药理、动物等一系列实验。中药则不同,中药关心的是调整人体的平衡,调整的是气、是阴阳,属于物理的领域。你用化学的手段检查物理的作用,根本对不上号。真要想实现中医的现代化,就应该设法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去研究这些物理量及中药所起的作用。再者,一个老中医的高疗效处方,一定是经过几十个或上百个人验证过的,尤其是经典方剂,是经过几千年验证过的,所以就根本没必要再经过那么多道检测手续。

  中药的化学成分极其复杂,一种中药治许多病都有用,不是其中哪一种成分在起作用,而是几种药物的配伍在起作用,不单配伍,各种药物的剂量配比也起作用,老中医都知道,《伤寒论》里一个方剂的剂量配比是不能随便动的,不同的剂量起的作用就不一样、或者说治的病不一样。这其中的奥妙现在不清楚,实现中医中药的现代化,就是要用现代高科技手段研究清楚其中的奥秘,而不是用西医药的标准来管理中医药。

  一种中成药要获得生产批号,需要约500万元的资金,还得等上五六年,不但老中医出不起这笔钱,一些小药厂也出不起这笔钱,致使一些小药厂开发不出新药而面临倒闭。大药厂也不愿开发这些药,因为若开发,现任厂长花了钱见不到效益,等药批批下来了,他该卸任了,得效益的是新任厂长,他不愿干这傻事。

  那些按西医病理药理提取有效成分的药,是国家单位的科研产物,得到了国家的扶持。得到药批也会快些。因为要提纯,成本大大增加了,利润的绝对值也大大地增加了。这样一来,高疗效、价廉的中成药出不来,高价低疗效的充斥了市场,既损害了老百姓,也倒了中医药的牌子,等老百姓不认中医的账了,中医也就彻底完了。

  问题在于即使做那些检验、试验,所需费用二三十万足矣,怎么会要几百万?其实大家都心照不宣。这就是不正之风,是腐|败!没人去查他们的成本。

中西医没有平等的对待

  中医不能进急诊室,致使中医的急救技术失传,病人死在西医手上,是没把人救活,死在中医手上,就是把人给治死了,要追究责任,要受法律制裁,使得中医也不敢抢救病人了。这也是使中医急救技术失传的原因。西医没有抢救死亡责任的标准,中医就有。中医还无权开死亡证明。“发生灾情、疫情、突发性事件或临床急需而市场没有供应的特殊情况下,医疗机构的制剂可以在指定的医疗机构之间调济使用”而“中医制剂一般不得调济使用”。此外在中医院校教育制度、中医治疗收费制度、中药价格制度、中医科研评审制度等许多方面都是在限制而不是发展中医。

  中医得不到现行医疗理念与制度的基本承认,中医的诊病治病与疗效大都采用西医标准来判定,不承认中医临床“实践”标准,硬要西医认可中医疗效才行。1956年石家庄用中医治疗乙脑疗效奇佳,且无后遗症,但卫生部不予承认。1957年中医蒲辅周成功治疗乙脑167人,主管部门却以其使用了98组中药处方,没有规范的统计学意义不承认其疗效。中医治病虽是同一种病,要区别每人身体的不同情况和治疗过程病情变化情况,处方也有不同。中医能把这些不同区别对待,正是中医的科学之处。西医区别不了这些,不管个体的差异情况如何,对一种病,都是一个处方,这倒是西医的不科学之处。刘海若被英国两次宣布其脑死亡,回国后宣武医院先用西医方法治疗两周无效,后经中医采用方剂、针灸、按摩等手段综合治疗,效果显著。但宣武医院宣传成果时开始不提中医,后迫于压力又说成是中西结合的成果。

  非典时期开始是不许中医介入,后允许介入,疗效极为可喜。西医治疗由于大量使用抗生素、激素,导致患者免疫力几乎完全丧失,肺部发生不可逆转的纤维化和大量的股骨头坏死。广州由于中医介入最早,死亡率不到4%。西医治疗每人的平均费用是5―10万元,而广州中医大学附属医院费用最高的一例只有5000元。尽管在非典治疗中,中医发挥了如此显著的优势,但仍得不到承认,在最后总结时仍把功劳算在中西医结合的头上。一位权威人士说:“你们要拿出一个规范性的东西,和西医进行对比,如果证明确实有效,我们再组织推广”,“没有与西医对比,说明不了问题”。疗效不能说明问题,一切由西医这把尺子说了算!一些事实虽然证明了中医能救人命,但仍然是维护西医的权威比老百姓的性命重要。

三、产生上述错误做法的原因

(一)没有学术上的民|主,始终是长官意志独|裁专政

  尽管多年来不断有人提出意见,但从未采取百家争鸣的方式,本着真理越辩越明的精神,得出个正确的方针政策。

(二)法制观念薄弱

  尽管宪法明文规定:要“发展传统医药”,但多年来中医一直受到削弱、扼杀,却从未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也没有保护中医的法律。现虽然准备出台中医的法律,但现在制定的《条例》(准备人大通过后成为法律的)并不是保护中医的,其中取得中医师资格必须有四年以上高等院校学历的规定就仍然是扼杀中医的。

(三)没弄懂科学的含义

  应该说凡是经过实践证明符合客观规律的就是科学的。研究客观规律的学问是科学,但不等于是科学的。科学并不是真理的同义词。一百多年前西方的坚船利炮打破了中国的国门也打掉了中国的民族自信心,产生了民族虚无主义,认为洋人的一切都是科学的,中国老祖宗留下来的一切都是封建迷信的不科学的,却不想一想,中医理论经过了几千年的医疗实践证明它是正确的,就必然是科学的。没有必要妄自菲薄。

  认为中医不科学还有一条理由是说中医只有定性地描述,拿不出定量的指标,因此没有统一的客观的标准。其实定量分析是科学,定性分析同样是科学。没有统一的指标,是因为中医的治疗是多途径的,五脏六腑有着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关系,你可以从出毛病的脏腑直接入手,也可以从生克的脏腑入手,这正是中医的优越性所在。

  说中医不科学还有一条理由是中医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果这也算判断科学与否的标准的话,定这样标准的大概不知到西方科技大多数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万有引力、电磁场理论、甚至化学反应也都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其实中医对有些问题虽不知其所以然,但毕竟还知其然,而西方医学在许多问题上还不知其然。心脏病,中医知道和肝肾有关,治心脏需调肝肾。咳嗽,中医知道除了肺和气管外,肾、膀胱、脾胃都可以导致咳嗽。西医治心脏只知道盯住心脏,治咳嗽只知道盯住肺和气管,却不知道一个部位的病和其他部位的关系,这就是为什么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非要用不知其然的把知其然的也改造成不知其然,为什么?!

  其实认为中医不科学还有一条最重要的理由,就是马克思的唯生产力论。文化、科技,是建立在生产力的基础之上的,在几千年前,刀耕火种时代的中国是不可能产生科学的。这对西方科技是适用的,然而马克思不知到中国存在着和西方并存的另一条文化体系。两条文化体系是并存的也是互相不可替代的,而且是人类文化发展前进的两条腿,要交叉地向前迈,每条腿都有落地的时候,而一条腿落地又为另条腿起步前进提供了支点。西方文化对研究对象是研究它的形态、结构,使用的方法是分解;中国文化是找研究对象运动规律,这就是为什么西方得出的是定量数据,而中国得出的是定性描述。西方使用的是概念的、逻辑思维,中国文化体系产生于象思维。随着逻辑思维的广泛使用,更主要的是离“清心寡欲”越来越远,人类对象思维也越来越生疏,但是人类对象思维也还是有所使用,比如音乐,一首乐曲它总是在表达着什么,而一些人也能听懂它表达的是什么。能听懂,一是要经过训练,也有天赋的问题。所谓天赋,就是他大脑的象思维的功能没被封闭。爱因斯坦说,他在考虑相对论的时候,脑子里出现的不是一些公式,而是一些图片,这说明相对论是象思维的产物,不是用公式、逻辑推导出来的。中医讲的脏象、脉象,易经讲的易象、卦象,都有个象的问题,是象思维的产物。象思维的产物是不能用逻辑思维去解释的,正如不能用逻辑解释《兰色多瑙河》为什么某段旋律、某些音符必定是代表多瑙河的某种状态,它是没道理可讲的,但又是必然的,甚至是唯一的,因为懂音乐的都能那样理解它所表达的内容。有人会说音乐是艺术不是科学,(有人已经说了中医只是一门艺术,不是科学)。但当人们弄清了某些音符、某段旋律必定对应着什么的时候,也就成了科学了,但仍不能讲为什么。凡是正确地描述了事物的客观规律的就是科学。

四、中医是不可替代的

  西方科技已把物质分解到了极限,然而研究人体生命运动光从有形物质上研究是远远不够的,(起码还应该研究一下人体内的电磁场和力的结构,研究运动就必须研究力)。必须借助中医理论及临床经验提供的线索,另辟蹊径。现代西方医学着重借助的是化学、生物化学,这对研究人体生命运动是远远不够的。其实西方科技的尖端部分如模糊数学、混沌学、甚至测不准原理,已越来越接近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向逻辑思维、机械唯物论提出了挑战。(是西方科技需要发展才能够赶得上中医,不能用比西方现代科技还差很远的西医来改造中医)。所以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医理论,将促进西方科技的发展。而且中国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是我们得天独厚的宝贵财富。我们在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借助西方科技尖端,必将捷足先登全面领先于世界。这就是21世纪是西方这条腿将落地,中国这条腿将借助西方提供的支点起步的世纪。如果我们自己把我们的宝贵遗产消灭了,必成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罪人。现在一些人一直强调和西方接轨,这轨是接不得的,一接轨,两条腿就成了一条腿,人类文化就没法前进了。而且不同品种的结合是繁衍不了后代的,不但动物如此,植物也是如此。

  西方已经发现传染病成了人类的一大危机。西方对疾病只着眼于外因,治疗则依靠外力,大量滥用抗生素的结果,使细菌病毒加速了变异,终有一天对传染病将无药可治。而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的是“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讲究的是天地万物一切和谐相处。不致中和则万物不育。中医治传染病从不用杀菌(病毒)药,而是调整人自身失衡的机能,不会产生抗药性,这是人类保健的希望所在。一些人为了维护他的学术道统,可以置中国百姓的生死于不顾,要置全人类的生死于不顾,洋人也不会答应吧。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07-5-29 16:30
原帖由 织网的蜘蛛 于 2007-5-29 15:46 发表

    中医对疟疾的描述 :
引起疟疾的病因是感受疟邪,在《内经》亦称为疟气。
其中引起瘴疟的疟邪亦称为瘴毒或瘴气,在我国主要存在于南方,所致疾病较重,易于内犯心神及使人体阴阳极度偏盛。
【病因病 ...


你列这么多东西有什么用呢,只能说古代医书上记载了这些,但并不意味着这些方子真的能治疗了疟疾,事实上,这里面没有一个方子真正可以治疗疟疾。

真实例子,可以看我这个故事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86784&page=5#pid1287248

不要告诉我皇帝的御医,没有读过你的那几本书呀。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07-5-29 16:40
原帖由 wfqy 于 2007-5-29 12:17 发表
我看到一些人拍着脑袋就挺中医看不过去,最来气的就是用一种阴暗的心理说取消中医那高价的西药就会让人看不起病。
现在大家去医院看看,即使看西医,就是一个普通的感冒,得给你开多少中成药?费用一半以上。中 ...


这位朋友说的是事实。其实呢,各家医院通过开中药挣钱,是业界内部都了解的事情。因为中药不需要像西药那样要花销大量的资金去研发和进行实验,找个古书抄个方子就可以了,也不用叫什么专利费。所以中药的成本很低,所以呢,医院可以拿到更高的回扣。

中西药混吃最大的危害还不在于多花钱,而在于很多中药为了疗效,添加了西药成分而不注明。则可能导致超量用药。另外呢,对于西药,每位医生都有一份配伍禁忌的表格,不是所有药物都可以混合使用的。而对于中药缺乏这个表格,所以极易造成问题。

我的办法是,和医生说明不要中药,或者他开了中药我根本不去划价。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07-5-29 16:52
原帖由 织网的蜘蛛 于 2007-5-29 16:05 发表

中西医没有平等的对待
...


请参阅我转载的这段历史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66788&
作者: 织网的蜘蛛    时间: 2007-5-29 16:57
原帖由 jerryhao 于 2007-5-29 16:30 发表
真实例子,可以看我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只要打出民间传说康熙打摆子,就能在网上找到。一个民间传说就可以颠覆几千年的经验?
   难道在科学无法证实磁场的存在之前,就别用指南针!在科学无法证明万有引力场的存在之前,万有引力就不存在!在无法证明食物中有蛋白质,维生素之前,都别吃东西了!爱因斯坦年代,相对论在当时也无法证实,就成了不科学了!科学无法证明太阳系外存在外星人,就能证明外星人不存在?
   经过时间的沉淀,有多少人曾经患病,有多少人曾经治病,流传到今天,我们先要相信时间会证明一切。沉淀下来的自然是金子。不了解的东西,并不是因为你了解它才合理。

[ 本帖最后由 织网的蜘蛛 于 2007-5-29 16:59 编辑 ]
作者: wfqy    时间: 2007-5-29 17:04
挺中医的人还动不动拿中国多少人说事,好象中国人全靠中医传下来的。说不好听一点,世界上这么多动物,无医无药也传下来了。再实事求是的看,靠中医的年代一个家庭生几个孩子才能养活一个?
还有人拿中医治病的个案说事,说不客气点,这是骗子用的伎俩。
更多人的人拿所谓文化说事,上升到哲学的高度。那就没有什么可评价的了,中西文化的优劣谁能说得清。
作者: 织网的蜘蛛    时间: 2007-5-29 17:25
原帖由 wfqy 于 2007-5-29 17:04 发表
挺中医的人还动不动拿中国多少人说事,好象中国人全靠中医传下来的。说不好听一点,世界上这么多动物,无医无药也传下来了。再实事求是的看,靠中医的年代一个家庭生几个孩子才能养活一个?
还有人拿中医治病的 ...

       看你和什么动物比,动物里大约除了乌龟以外,其他动物寿命都低于人类,有的动物寿命以小时记。这当然是进化的结果。如果人类没有医药,进化的结果,当然寿命不会高过其他动物。如果认为西医才能治病,中医不能治病,那么按道理古代西方人寿命应该高于中国人。但是很遗憾,目前没有这样的历史纪录。

    《黄帝内经》将养生与治理国家来相比,说心是君主之官,人的精神状态就是君主,君主开明则国家协调,养生也是一样,心态好,就长寿,心态不好,就生病。 那你认为这是哲学还是医学呢?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07-5-29 18:13
原帖由 织网的蜘蛛 于 2007-5-29 16:57 发表

    这个故事,只要打出民间传说康熙打摆子,就能在网上找到。一个民间传说就可以颠覆几千年的经验?
   难道在科学无法证实磁场的存在之前,就别用指南针!在科学无法证明万有引力场的存在之前,万有引力就 ...


非常抱歉的是您根本没看完那篇文章,这个绝对不是民间传说,那篇文章最后一句话就说了:

  康熙皇帝打摆子这个一波三折的故事,首见于洪若翰神父1703年2月15日致拉雪兹神父的信,1995年6月由朱静先生编译在《洋教士看中国朝廷》中。
作者: hq1966    时间: 2007-5-29 18:19
  
  记起作家迟子建说过一句话
  看蜘蛛跳得辛苦
  记下来笑一笑

  大意是
  如果世界只剩下科学,人就只是一块蛋白质 
  

作者: 平民教育    时间: 2007-5-29 18:22
哪里啊? 康熙哪里吃了什么西药.,其实康熙是自己好的. 只不过好的过程中碰巧吃了点药. 也不知道是中药西药还是什么的. 你爱说是中药就是中药, 爱说西药就是西药, 我又没看到康熙吃过个啥子,能信么. 真是的.

其实康熙不吃药身体也是会好的, 人体不都有免疫能力吗, 真是的. 俺看这老鼠得好好弄个精神分析.

[ 本帖最后由 平民教育 于 2007-5-29 18:25 编辑 ]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07-5-29 18:28
原帖由 织网的蜘蛛 于 2007-5-29 17:25 发表

       看你和什么动物比,动物里大约除了乌龟以外,其他动物寿命都低于人类,有的动物寿命以小时记。这当然是进化的结果。如果人类没有医药,进化的结果,当然寿命不会高过其他动物。如果认为西医才能治病, ...


你说得很对,医疗水平当然延长了人类的寿命,可惜你没有常识的是,古代的西方也没有西医,他们用的是和中医一样的原始朴素的医疗方法,西医是我们那么称呼,是因为从西方传来的,而不是西方古代的医学。实际上西医是包括中国在内,全球的所有国家都在使用的现代医学。而中医是仅仅华人使用的古代的落后的疗法。

关于寿命问题可以参看我这个帖子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65447&page=1#pid905845

下面我再给些数字说话
几个主要历史时期中国与欧洲零岁平均期望寿命比较表
(单位:岁)
项目1800年1929年1947年1951年1981年2000年2004年
欧洲~25-3059.1262.7069.074.075.176.0
中国~25-30~3036.442.067.871.371.8

本表资料来源:
1、Lee and Feng (1999); Peterson (1995); Wrigley and Schofield (1981);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1998); UNDP(2002);
2、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 National Vital Statistics Reports, vol 53., no. 6, Nov. 10, 2004;Life Expectancy by Age, 1850–2003;
3、上海人口统计资料和新华社消息。

(附记:表内,中国1947年和1951年的人均零岁期望寿命采自上海的资料。其它可查的资料只笼统地表述为“大约35岁”。)
大家可以看到,19世纪以前,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并没有因为中医的神奇而比人家高,相反的,当现代医学发展起来后,欧洲的寿命立即增长,而我们呢,伴随着西医知识的普及,我国的人均期望寿命才开始增加。

   让我们做个假设,假如现代医学没有传入中国,依靠传统中医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不可能由不到四十上升到现在的接近七十岁,几十分之一的难产死亡率(现在好像是千分之一了吧)不会显著提高,婴儿死亡率居高不下,人民体质也会比现在差,霍乱天花麻风疟疾血吸虫结核流脑化脑鼠疫均难以得到有效控制,普通人遇上外伤阑尾炎肠梗阻疝气肺炎这些疾病常常会致命。所以数据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中医的衰落是它自身的趋势,不能怪罪于其他
作者: 织网的蜘蛛    时间: 2007-5-29 18:43
原帖由 jerryhao 于 2007-5-29 18:13 发表

1995年6月由朱静先生编译在《洋教士看中国朝廷》中。...

1995年的朱静先生成为了康熙的代言人。。。。。。
朱静不属于民间,那他的这本书应像史记一样流传,朱静应该成为权威的历史学家,但俺看他也就一个二流作家,文章里全是野史、秘闻,什么贞女、处女。我都懒得提。
作者: 织网的蜘蛛    时间: 2007-5-29 18:55
原帖由 jerryhao 于 2007-5-29 18:28 发表

项目1800年1929年1947年1951年1981年2000年2004年
欧洲~25-3059.1262.7069.074.075.176.0
中国~25-30~3036.442.067.871.371.8

     你那资料的来源,非常可笑,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1800年的中国,还是闭关守国状态,谁去做了人口普查?
       我给个较新且权威的资料你参考一下:
      联合国人口基金昨日发表的《2005全球人口现况报告书》指出,香港男女的平均寿命高居全球的第1和第2
位,男性的平均为78.9岁,较全球男性的平均63.7岁高出15.2,其次为日本(78.7岁)及瑞典(78.2岁)。
      这里面香港和日本都和中医脱不了干系。当然,我不是说他们的寿命是中医保的。但他们肯定受了中医的哲学影响,知道养生之道。
作者: 织网的蜘蛛    时间: 2007-6-20 11:19
转来一篇文章,不错。
    无论是中国医学还是西方医学都有各自久远的文化历史渊源,都是它们各自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医药学的不同从本质上看正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反映。近年在中西方医药学的比较研究中,朱明博士的《中西比较医药学概论》无疑是比较突出和优秀的一种。《中西比较医药学概论》选取中西方文化冲突和融合的一个侧面,不......

    无论是中国医学还是西方医学都有各自久远的文化历史渊源,都是它们各自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医药学的不同从本质上看正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反映。近年在中西方医药学的比较研究中,朱明博士的《中西比较医药学概论》无疑是比较突出和优秀的
  《中西比较医药学概论》选取中西方文化冲突和融合的一侧面,不但向我们展示了中西方医学、药学、饮食疗法的异同,而且展示了中西方医药交流、传播的史实。与众不同的是,本书不是泛泛的历史事件介绍,而是从文化、哲学、科学方法论高度探讨了其形成的原因和未来发展趋势。
  朱明博士是一位聪明能干的年轻才俊,我认真阅读了他的本新书,发现本书与以往的研究著作相比有三个鲜明的特征:
  第一,书中撷取和翻译了许多前所未发的中西医药学文献和史料,素材新颖而可靠。例如,希氏医学的传统、盖仑医学的贡献,特别是中东医圣阿维森纳之哲学与医学与中医药学的相互关系等,均是颇有意趣和少有人及的研究成果。
  第二,作者不满于旧说,敢于提出自己的新观点,然后通过旁征博引加以论证,常常令人耳目一新。如本书将中医科学人文精神的基本特征归结为四个“合一”,即“主客观合一”、“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和“医药合一”,并在全书范围内对它进行了具体的论证。从近代到当代、由欧美至中国的科学哲学家们的新观点、新理念和新学说,揭示中医药学实实在在的科学内涵和文化积淀。其中在论述“科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时尤为精辟——“不同的文化创造出不同的科学”,这一论断中包涵了新维也纳学派的思想、后现代主义的滥觞、杜威的实用主义、库恩的科学变构、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胡塞尔的“现象学”以及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等等。现代科学哲学的发展历程渗透着东西方认知体系的融合和对科学惟一论的冲击……
  第三,比较研究的角度独特,比如对中西医学学派之间的相互比较。围绕着一个学派,即历史上的一组医家、药学家或科学家群体,分析对比其学术思想的来龙去脉,往往要比单独从某一个具体疾病或药物入手进行对比宏观、更具有整体的特征和科研启发性,也使读者更易于把握中西医学的系统思路。例如伦敦的盖伊学派和中医的命门三家的比较便是其中一例。
  总之,阅读本书,我们可能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中医学由自然而来,必回归于自然;中医学具有科学的前瞻性,必为未来的科学所印证;中医学凝聚人文的精华,必为世界人民所逐渐认知!
作者: mmma    时间: 2007-6-20 23:22
偶不管谁说什么,偶就是信中医!但是,决不是现在那些上了几年中医学院,毕业出来,东拼西凑写论文,跟着别人挂名弄个成果,混个职称,就敢滥竽充数地当专家的庸医!
作者: jzsmzj909    时间: 2007-6-21 09:42
国家现在开始扶持中医,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虽说有点晚,但只要持之以恒就能再现中医辉煌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