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顺治年间西方科学家汤若望(汉名,在清朝任官职)曾在奏张中说到节气反映太阳活动的规律同时也是观察总结了北方地区物候变化规律所致“如果节气安排的时间不对,则太阳起落的时间、昼夜的长短都会引起混乱,现在的节气安排只是考虑了北方,即便是在北方各地的同一节气,也会相差1-2天,中国幅员广大,这种混乱影响人民起居生产……”我们可以通过不同地区不同的农谚,来看到同一节气在全国各地的气候和物候上的差别。
华北、华中地区:“清明断雪,谷雨断霜”;东北西北和内蒙古各地:“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黄河中下游地区:“柳近清明翠缕长,多情右衮不相忘”;江南地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岭南地区:“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河西走廊:“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
稍微复杂一点的推算是习惯上以上一年的冬至(一年中太阳最低的时候)过了105天就是寒食,106天就是清明;现在按阳历计算就简单多了、可以固定在4月5日或4日(以当年二月平或29日而差异)。 从天文角度说,4月5日或6日视太阳(视太阳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到达黄经15度的时候。
总之,四五清明说起来是一个农历的节气,但它是用阳历方法确定下来的日子,这个说法在使用公历以前是没有的。就好像说3月21日是春分,6月23日是夏至一样。用节气来反映太阳的运动规律是中国古人了不起的发明。
清明节不仅仅是文化意义上的节,还是农历气象中的24个节之一。农历是按月球运行规律而定的,其每个节都是气象变化的标志,对指导农业生产意义重大,而且非常科学!缺点是不是太好让人记。
公历是一个让人好记,但对于太阳、地球、月亮的位置关系不太精确的一个方法。换言之,在公历计算方法中不同的年份的同一月的同一天其太阳、月亮和地球的相互位置关系是不一定一样的!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使清明成为一个富有诗意的节日。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前一天:寒食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之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四月五日: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原帖由 hq1966 于 2007-3-26 21:33 发表
公历是一个让人好记,但对于太阳、地球、月亮的位置关系不太精确的一个方法。换言之,在公历计算方法中不同的年份的同一月的同一天其太阳、月亮和地球的相互位置关系是不一定一样的!
原帖由 jerryhao 于 2007-3-26 22:12 发表
[QUOTE]
原帖由 hq1966 于 2007-3-26 21:33 发表
公历是一个让人好记,但对于太阳、地球、月亮的位置关系不太精确的一个方法。换言之,在公历计算方法中不同的年份的同一月的同一天其太阳、月亮和地球的相互位置关系是不一定一样的!
原帖由 云起 于 2007-3-27 13:32 发表
小小小鲸鱼 2007-3-27 12:46 金钱 +2 你也是那天生日吗?
--8是,我的意思是,你也对某个日子有某些特别意义很讲究,不象一些人,觉得天天都一样,生日也不算什么,纪念日也不算什么。根本就不会往心 ...
65 回复56:【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
为什么公历不太精确?
1、地球公转365转并不是真正的一年,一年有365天多一点。换句话说,每一年的同一天并不是在与太阳关系的同一个位置上,所以公历的二月份有些年是28天,而有些年是29天。24个节倒是比较精确确定地球的位置。
2、地球上的气候主要由地球公转到不同的位置将导致不同地点与太阳间的夹角发生变化而影响的,但是还有一个月球引力在起作用,这个引力作用下空气流动会产生变化从而影响气候变化。
3、农历是以月球运动规律而设定的,所以按24个节和农历结合来总结气象比单独按公历要全面些。
4、农历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每60年为一个大周期,也就是说60年后的今天与今天地球与太阳关系的位置是一样的,这一点公历中是没想到的。
作者: 玩者 2007-3-29 12:50 回复此发言
原帖由 jerryhao 于 2007-3-26 22:12 发表
不好意思,拍上一小砖头。
不知道这个是转自那里的,可惜说的很不准确。
公历是太阳历,依据的就是太阳和地球的关系,所以无论对于哪个年份的同一月的同一天,其地球和太阳的关系都是确定的。比方说, ...
原帖由 shengbang 于 2007-4-11 10:38 发表
24节气才是真正的太阳历,现在的公历是太阳历,但不是纯太阳历,人为的因素太多。农历也叫夏历,是阴阳合历。以太阳纪年、一太阴纪月。好好学习一下中国历法吧,不要总用西方的月亮照东方。我们有自己的月亮!!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