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安徽汤池见闻记(转载)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我曾无数次憧憬过华夏故国、礼仪之邦的风采,可惜始终只能窥其皮毛。当脑海中幻想的画面真实不虚地展现在我眼前时,那种源于心底的震撼,我想并不亚于几年前在丽江农家听到的唐宋雅韵。或许,那是对心中理想能否付诸于现实的最好佐证吧。 半个月前,我去了位于安徽省庐江县的汤池镇。我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到位于此地的庐江传统文化中心去身临其境地体验传说中的汤池经验。 汤池这个地名,一听就有种洗涤灵魂的舒爽。当我背着行囊独自踏上这片土地时,果然首先感受到的就是那扑面而来的礼仪之风。 我刚下车时,文化中心的门口正好站着的两位身着“唐装”的老师马上迎上前来,向我90度鞠躬问好,还热情地接下我的行李,请我到接待室休息。 接待室不大,排了一圈椅子,中间的茶几上放着精巧的茶点和一壶香茗。墙上的挂壁式电视里正播放着中心的介绍片……一切简单却不失精致温馨。 和中心的老师聊了一会儿,进来一位城管。我条件反射地以为来着不善。谁知,黝黑的城管一进门就依次给屋里的每个人谦诚地鞠躬,然后怯怯地请求老师送他一些学习圣贤经典的资料。 如果说,我已经习惯了推广传统文化的有志之士们表现出来的这种小范围的谦和,那么这位城管用他的实际行动展现出的来自普通大众受教后,发自内心的恭敬,着实让我惭愧不已——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休息了一会儿,老师细心地帮我订了午餐,还建议我马上去听杨淑芬老师的书法课(我是上午到的)。天啊,杨淑芬老师!一个在我心目中景仰已久的名字!这样的人物,却在一间桌椅比较破旧的教室里,慈爱地握着每个小朋友的手教他们如何正心正字。 杨老师的家境其实很不错,但她却放弃优越的生活,到祖国大陆中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上,潜心教当地的小朋友书法。以她的学问和德行,现在周游列国讲学传道享受鲜花和掌声不费吹灰之力。可她将这样的机会让给了自己的学生——蔡礼旭老师,自己却低调地在这个小镇上最着最低调却最伟大的事。她仅仅是在教小朋友书法吗?不,她在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告诉所有来此的人们怎样做人,教我们怎样为了民族国家的未来培养下一代!为什么?世间教书法的人很多,可杨老师不太一样。她先用一堂课的时间给小朋友讲《弟子规》、讲孝道、分析一个字的真实含义,并与孩子们沟通;第二节课才教书法。孩子们写书法有不少好处:戒骄戒躁、安神定意,然后才能正心正字。 而且杨老师还非常善于观察学生,并且能根据学生的根性因材施教。一个孩子只写了三张书法就被允许去玩了,另一个孩子写了十张都还得继续写。旁人不解,杨老师说:前者心躁,能写两张就不错了,今天写了三张,当然要奖励他;后者心定,平时都能写十张,当然还应该更进步。” 孩子们练字用的笔墨纸砚都是中心免费提供,甚至连孩子们回家练字的纸都会按孩子的根性免费赠送。所以孩子们也从中学到了节俭和感恩。 很多大人也想一睹杨老师的风采,酷暑之下站在教室外聚精会神地聆听杨老师讲课。第二天,不练字的大人们就被请到另一间教室,观看杨老师讲课的现场直播录象!中心的办事效率真够高的!更重要的是:时时存着一份体察别人的仁爱之心! 杨老师的这份仁爱之心,感动了大人,更感动了孩子们。杨老师有什么要求他们一定努力做到。有个孩子回家没好好练字,杨老师看了他的作业,对他说:“你没好好练字,老师的心都碎了!”话刚说完,那孩子就哭了,然后站起来认真地给杨老师鞠躬说:“老师对不起,请您不要伤心,我以后一定好好练。”结果,那天他的字进步不小,还得了奖品。另一个孩子早早地完成作业,准备出教室去玩,突然看到杨老师的后背全是汗,赶紧找来一把扇子,寸步不离地跟着杨老师给杨老师扇风,整整跟了四十多分钟,其实他自己的衣服全湿了。 这就是真正的仁者!而仁者永远无敌! 我在中心,除了听课外,白天和一位刚认识的姐姐另兼做义工。我原先以为看在我们女生的份上,会安排我们一些轻闲文雅的工作,所以第一天,我就穿了套汉服,那姐姐也穿的是领口比较大的衣服。谁知道,我们的工作却是刷洗中心绿地的白色栏杆!面对着老师们帮我们细心准备的工具,我和姐姐大眼瞪小眼,但很快就既来之则安之。姐姐借了个夹子把领口夹好,我就抓起裙子的一角像古装剧里的大侠一样塞到腰里,另一端依然很长的一角,就被我打了个大大的结,然后戴起农民伯伯干活的草帽,就这样形象滑稽地干起活来。过往的老师们也没笑话我,反而鞠躬向我们致谢,还很贴心地问候我们“要不要喝水”“吃块西瓜吧”“我帮你打水”“我帮你擦下汗”。尤其正好蔡礼旭老师从大门进来时,我还有点不好意思用这身行头给他打第一声招呼,没想到蔡老师老远就给我们鞠了一躬,然后展开迷人的微笑说到:“你们辛苦了,欢迎你们来汤池。”哎,什么叫甘之如饴,我算是深切体会了。这种活干起来,能不痛快吗?干活的时候,我认识了一位从台湾来做义工的剪草的姐姐,我们互相鼓励着顶着烈日完成了任务。当我们面对面吃着犒赏的西瓜时,都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甘甜。劳动真的最快乐! 因为要给每位从世界各地来的学员一份完整的资料,所以第二天我们的工作就是为5号的培训包装礼品。别以为只要把书本装进文件袋里就够了,还要充分考虑到美观和学员取用的方便。因此,原本很简单的工作,也被赋予了无限的爱心。唔,是的,本来整个中心就是世界各地善心人士用爱心构建的嘛。 来中心参学的人很多,所以做义工的人也很多,甚至有不少是特地来此自己花钱租房子做分文不取的义工的。就这样,我们很快就没事可做了。到是老师们为成全我们的善心,到处联系,看能不能给我们找点事做。谁知,所以的岗位都人满为患。最后,还是包装礼品处的老师大发慈悲“收留”了我们半天,让我们帮净居院的老人家们包书皮。哎,就做这点事,还混了中心一顿晚饭,我们都不好意思去吃。只好下定决心:明天开始,不要给老师们找麻烦了,乖乖地听课去吧。 在汤池、在中心的所见所闻所学,对我来说,都是宝贵无比的经验。更重要的老师们更是以身作则,将圣贤教育落实。 ◆“建国君民,教育为先。”——《礼记•学记》 早就听说,中心落户到汤池仅半年多的时间,就和当地政府和民众建立了极其亲密的关系。这么短暂的时间里,本来就民风淳朴的汤池,更添一份风度。 据说中心每周都会让老师下乡到镇周围乡村的百姓家中讲课。开始村委告诉老师们:教这些老古董没人听,如果教怎么快点赚钱听的人才会多。老师们笑笑,并不放弃。几个月下来,乡民从开始的疑惑到后来的接受落实。甚至有人经常打听这个星期老师们到哪个乡哪个村,然后风雨无阻地赶过去,一课不落的听完。后来不少村支书告诉老师们:“圣贤教育真是好啊!以前每天都要为村里鸡毛蒜皮的纠纷头痛,现在可好,有人闹纠纷,就直接问他们,你们不是学过《弟子规》的吗?‘言语忍,忿自泯’。说完双方都不好意思了。我们的工作量大大减少了,村民之间也更和睦了……” 镇上有家超市,老板以前非常头疼偷东西的现象,哪怕请不少员工天天盯梢也没用。自从镇上推广圣贤教育后,丢东西的概率大幅度下降。老板员工每天都开开心心,顾客更是如沐春风。 镇上不少小客车司机现在只要看到是中心的老师乘车,都不收钱。其中一次,一位老师看到车上放了一桶温泉水(当地盛产温泉,汤池一名来源于此),就问司机是否是给家人用的?司机憨厚地笑了:“我是专门打给我妈妈洗脚的。以前我都不知道要孝敬妈妈,现在你们教了我们孝道,我每天都要给妈妈打温泉水,亲自给她老人家洗脚。”还有一位司机坚决不肯收老师的车费,说:“我母亲每天都到中心听课,每次都受到你们很好的招待。而且我们全家学了圣贤教育后,越来越幸福。感谢你们都来不及,怎么还能收你们的钱呢。” 中心的食堂每天都要采购大量的蔬果。原本送菜的好些三轮车夫惟恐工钱没赚够,现在,经常准备卸下菜不收钱就离开,却未遂,反被硬塞了钱和点心。 …… 这些故事都是来汤池前听人讲述的,也是来汤池后我一一证实过的。因此,很多初次来此的人们总会由衷的感慨:如同到了世外桃源。难怪那位城管一听到老师说过个三五年汤池的民风真正改善时,就会把中心交给当地百姓自己管理,老师们到别的地方去感化其他地方的人时,着急地说:不行不行,我们改得很慢的,最起码你们还得呆个十年!可爱的城管啊。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礼记•学记》 亲近蔡老师后,我才发现他的背比电视上还驼得厉害。而“上梁不正下梁歪”,蔡老师的男性学生驼背的也很多。有人就对蔡老师说:“你们才是这世界上最应该挺直胸膛的人啊!”蔡老师幽默地说:“别人都叫我‘老师’,左边一个‘老’字,右边一个‘师’字,压得我直不起身来。” 蔡老师到很多地方讲学,总会有不少人听过他的课后感动地要对他行跪拜礼,感恩他让自己在有生之年能够受到真实的教育。甚至还有一些白发苍苍的老人和父母带着不听话的孩子来到蔡老师跟前行跪拜大礼,一是请求蔡老师能救救他们的孩子,二也是用自己的身教感化孩子。虽然蔡老师年轻力状、身手敏捷,很多人最终没跪下来,但对于所有见过这一场景的人来说,那种震撼和感动都是难以言表的。而蔡老师本人,更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他对学生说:“你有被人跪过吗?如果你被人跪过,就不敢有丝毫懈怠。” 所以,蔡老师的学问总是飞速增长,德行更日进千里。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预。”——《礼记•学记》 这位刘老师,为推广圣贤教育,辞掉工作从黑龙江到贵州,再从贵州到汤池,全部免费教受当地的孩子学习圣贤经典。目前正在“和谐素食馆”义务办的类私塾任教。我也有幸到他教学的地方规规矩矩地做了两天学生。 第一天刚去没多久,刘老师拿出一把尺(“除非”戒尺),让我们第一次到这个课堂的三个学生升出右手,告诉我们他要先“除非”,让我们在尚未违反课堂纪律的时候就先品尝下如果违反纪律的后果。然后对我们每人重重地打了一下。同受“除非”的两位是对母子,儿子有些惶恐,母亲却受得非常欢喜。我被打得笔都拿不住,但当戒尺打下去的拿一刹那,我眼睛都湿润了。我不是觉得疼,而是从心底涌起的那份感恩之心,挡都挡不住。我在想,如果在我年幼之时,有人给我“除非”,我会少犯好多过错。因为受了这一下,之后的我无论是走进教室还是行走在大街上,每当有坏习气现前,我脑海里就会想起老师的那把戒尺、那次“除非”。我想,这样的教育,我会终身难忘。 ◆“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经》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 中心马老师原本在国外有非常舒服的工作,但他发现年幼的儿子日益娇纵。马老师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就辞掉国外优越的工作,回国孝养双亲,调教儿子,但管教儿子的成效甚微。后来接触到中国文化觉得非常受用,便立志要推展圣贤教育。于是,他带着儿子到了中心学习。一日,他5岁的儿子回家拿了块水果糖要给父亲吃,马老师当时落下泪来。要知道他的儿子平时非常自私自利,眼里从没有父母长辈啊。 素食馆暑假招了一批孩子,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圣贤教育学习。其中有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看起来似乎一直都非常不服管教。但学习临近结束的某一天,他没有去上课。第二天,他到教室,看到刘老师严肃的目光,自己主动走上前去,对刘老师鞠躬说:“老师对不起,我知道我错了,请您责罚我吧。”老师问他:“你愿意接受怎样的责罚?”他说:“我愿意在先师孔子像前跪一小时。”老师说:“恩(?),很好,不过我想给你另一种责罚,你接受不?”他点点头。刘老师说:“我要给你鼓励的责罚,因为你能知错认错和改错。愿意接受吗?”他欣喜望着老师,同学们也给予他无私的掌声,他眼泪都快流出来了。从那以后,直到离开汤池,他每天都做得出色。 镇上有位做装潢的老板,脾气很大,所以家庭不合、生意也不好。当他第一次到中心学习了圣贤教育后,回家后马上向家人道歉。其父母一看到中心老师就很激动:“中国文化改变了儿子啊!”那天,中心找到他请他修三扇门。他高兴坏了:“谢谢中心给我做义工的机会!”结果,他不但没要钱,还把可以检查的所有门都检查了一遍,一共修了九扇门,然后不要钱,乐呵呵地回家了。 …… ◆人生第一等学问就是为人着想。 这一点,来到中心的人都有深切地体验。因为中心老师处事永远都在考虑:做的事情是否能最大限度地服务到大家? 中心的洗手台上,始终都整齐地放着梳子、洗手液(或香皂)、毛巾和护手霜。尤其当我第一次看到台面上的护手霜时,顿时,有种如在家的温暖。 中心门口传达室的窗台上永远放着一堆伞,供人们随便取用。 汤池当地的居民喜欢到河边的小树林里乘凉,中心就把电视凳子搬过去,每天放蔡老师讲课的碟片或者隐恶扬善的电视剧给大家看。还怕过往的人口渴,总在旁边放一个大水桶,供路人饮用。 中心的饭非常好吃,而且膳食搭配非常合理,水果、点心、饭菜都照顾到天南地北的来客,所有来此的人都会比平常多吃好多。主要是因为中心有专门的膳食搭配师是中医师,所以每天的膳食都是经过专家论证的。有学员远到而来带来家乡的特产,送到食堂。老师们都一定先要让主厨、中医师、和膳食搭配师“三堂会省”,有的还要经过化验看没有化学残留物后才能使用。 中心食堂每天都会做一份糙米饭,增加大家的纤维素和促进肠胃蠕动。但怕初尝糙米的朋友不习惯,就总是找人细心地把一袋袋的糙米里的石子和带壳的米粒拣出来。 听食堂的老师说,杨老师讲过自己在新加坡某食堂做义工的经验:因为吃饭的人都学过圣贤教育,懂得谦让,所以菜量少的菜每次反而都剩得最多。因此在中心,杨老师要求食堂的菜量一定要足,让大家吃饱吃好。并且要求接待室的老师们见到刚到中心的朋友,一定不要问人家“要不要在中心用餐”,而应该说:“请您在中心用餐吧。”因为前者会让很多人因不好意思而拒绝,而他们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来中心就该像是回家,要宾至如归。 …… ◆可怜天下父母心。 汤池有很多的义工都是举家前来的。他们一般都是父母在镇上自己租房子到中心做义工,而让孩子们在中心办的私塾里学习。这些父母中,很多本身都有及好的工作,但为了孩子将来能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都放弃原来的舒适生活,陪伴孩子在此过着看似艰苦,实则沐浴在圣贤光辉下与世无争的快乐生活。 素食馆办的班所在的教室在一位家长汪老师的家里。我后来才知道,这位母亲是特地关了在兰州生意非常好的服装店带6岁的儿子过来的。来这里后,她租了一套街边门面房,里面一小间自己和儿子住,临街的大间贡献给素食馆做教室用。每天早上她一起来都会将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快上课时,她恭敬地站在门口迎接每位老师和学生。教学条件虽然简陋,但却是我感受到的最温馨的教室。 她的儿子小兴兴原本在家也是个惟我独尊的小皇帝,可来了仅几个月,不但孝敬长辈,还处处替人着想。一天中午我和他正在素食馆同一张桌子边用餐。原本坐着的小兴兴看到在另一张桌子边的大哥哥正端着盘子站着吃饭,就放下碗筷,恭敬地端起自己坐的凳子请大哥哥坐下,然后自己回原位端起碗站着继续吃完了饭。他的举动虽小,却让周围的人赞叹万分,很多年纪小的都站起来给长辈让座。 汪老师平时对兴兴的教育严而宽,每当兴兴做错了事,她一定立即纠正。一次下课,小兴兴玩得兴起,就跑到隔壁的餐馆门口大喊大叫,引起老板娘的不满。汪老师知道后二话没说就带着小兴兴到餐馆门口带头鞠躬道歉。有了母亲的身教,小兴兴也只能乖乖地认错。回去后,被罚面壁思过十分钟,但还是不太服气。接着,汪老师一句一句地带小兴兴念《孝经》,并告诉他:“德有伤,贻亲羞”。才念到一半时,小兴兴就哭着给妈妈鞠了一躬,说:“妈妈我错了,我不会再让你为因为我而丢脸了。”汪老师紧紧抱住了儿子,她很欣慰,不是吗? 汪老师的先生原本不同意让儿子到这样的小地方接受这样的教育,但就是这个一岁的小娃娃的一个举动使他无悔地支持了妻子的选择。一天早上,他起床就打开大门,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个小娃娃,小娃娃看到他马上笑着对他鞠了一个躬,他顿时被震住了。好半天说不出话来。离开汤池前,他和妻子彻夜长谈,并且很坚定地告诉妻儿,不管别人怎么说,他永远都会支持他们,他会做妻儿坚强的后盾。因为,从那个小娃娃的那一个举动,他看到爱子灿烂的未来。 这个小女孩是刚从湖北过来的。她非常顽劣,母亲打她她都会哭完后对母亲说:“你别打我了,打也没用。”她家中的长辈非常着急,于是母亲特地请了一个月的假带女儿来汤池,希望能找到教育孩子的金钥匙。在这里只呆了两天,她就在想要不要辞掉工作,陪女儿在此长住。 中心的黄老师特别针对一位家长的问题备了一堂课,可那天那位家长却没有出现在教室里。直到课程结束后,那位家长才泪流满面地进来,给老师深深一鞠躬说:“老师,对不起。您没看到我一定很失望吧?其实我一直都站在教室门外听您讲课,一句都没落下……” ……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孝经》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孝经》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韩诗外传》 中心的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过生日,主动向母亲行了三跪九叩大礼。观礼的老师、同学无不感动得泪流满面。他那泣不成声的母亲当场给老师跪下,感恩老师对孩子的教诲。儿子这样的行为,是她以前从不敢想象的。 一位年轻老师讲到,她上次回广西,临行前老师给她布置向父母行跪拜礼的作业。她以前从来不对父母说谢谢,这次的作业却必须要完成。回去后一直都没找到机会。后来好容易找到机会,给父母跪下去,全家都哭了。父亲扶起她说“不用”的时候,她看到父亲头上的白发感慨万千。后来回中心乘车时,很多人围上来拉客,她以前很反感,可这次却因其中几位中年人头上的白发想到自己的父母,想到他们也是为了孩子而奔波,就对他们非常客气。她说:“你知道吗?我那次才知道什么叫‘百善孝为先’。” 一位家长的父亲生病了,以前他都是找人护理。这次他学过〈弟子规〉后,特地请了长假照顾年迈的父亲。单位不放人,他对领导说:“我唯一的父亲病了,我要照顾他。哪怕是辞职,我也要去。”。他到医院后,寸步不离地守护在父亲身边。其父大便拉不出来,非常痛苦,他体察到父亲的痛苦,也希望马上能看到大便。果然,晚上父亲就拉出大便来。他回忆当时的感受:“如同看到黄金一样”是用双手去接的!那天晚上他高兴极了,还为大小便失禁的父亲换了二十多次床单。可是父亲醒来写了一个字:“走”。老人家怕成为儿子的拖累,让他失去工作。他趴在父亲身上失声痛苦:“我什么都可以没有,就是不可以没有父母!”在他的悉心照料下,老父亲很快就出院。回到家后,他的孩子也学习爸爸的孝行,时常照顾长辈,学习也更好了。 ……http://bj.netsh.com/bbs/80936/messages/11383.html |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