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补上《论语》这门课
[打印本页]
作者:
财运亨通
时间:
2007-3-19 09:16
标题:
补上《论语》这门课
于丹2月27日杭州开讲,其盛况可以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两个词来概括:落英缤纷;豁然开朗。于丹教授演讲之精彩,可谓“落英缤纷”;而满座听众之“每有会意”,会意之下对人生、对世界的感悟,则可谓“豁然开朗”。于丹教授,确实是名下无虚!
《论语》成就了于丹,而于丹也“挽救”了《论语》。这并非夸大其词,正是由于于丹的走红,孔子及其弟子们两千多年前所讲的那些隽永话语才再度回到人们的记忆中。
本来,经过近两千年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论语》已然可称是中国传统最重要的“元文化”,对普遍不信宗教的国人甚至有着一种宗教般的启蒙和指导作用,是时下我们社会道德认知、文化思考等模式的根系所在。然而遗憾的是,近百年来这一文化的根脉屡遭破坏,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价值观几被践踏至万劫不复之地。
全面看来,这是一次意义非凡的“挽救”。这并非说于丹的研究就已经到了一个怎样的高峰,为《论语》补充了多少全新的价值内涵。只是说,是于丹让人们再度发现那些古老的典籍的价值和魅力———许多人开始“补课”,开始学习《论语》,体味那些已经传诵许久的道理。而能够这样做的真正意义在于:从小处而言,这对于当前无处不在的市场逻辑是一种有效的纠偏;而从大处来讲,这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亦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助推力量。
毋庸讳言,眼下的中国虽然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诸多的尴尬和困惑。譬如市场经济———假冒伪劣防不胜防,广告欺诈花样百出,“血汗工厂”无处不有,对资源的浪费、对环境的污染令人触目惊心……许多许多的问题,已经让“市场”失分,让“发展”减色。再譬如吏治问题———寻租腐败,公帑浪费,怠政惰政……这些“官害”已经成为社会健康发展的巨大威胁。为什么会这样?并不全在于中国法律不健全,监督无力度,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人心中普遍少了敬畏感,没有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不懂得尊重秩序和他人利益。这导致,即便明知是做着为祸世间的坏事,也有许多人竟毫无愧疚感。
在这一意义上,我们有许多人都亟须补上《论语》这一课,通过《论语》的熏陶,让每个人都懂得敬畏———敬畏他人,敬畏秩序,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要让更多的人在《论语》以及更多的传统典籍中学会处世之道,朋友之道,商业之道等。而且在这些方面,《论语》也确实有着其独特而鲜明的指导意义。比如,假如我们每个人都能培养出 “见贤思齐”、“见义勇为”、“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的道德自觉,有着“吾日三省吾身”、“三思而后行”、“过则勿惮改”的慎重和勇气,形成“学而时习之”的习惯、“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甚至“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求知欲;进一步说,如果每个官员都能主动“为政以德”,每个社会精英(《论语》中谓之“君子”)都有着“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的自我约束能力,则我们的社会风貌必将大为改观,许多困扰着发展的问题将不会再成其为问题。
当然,我们需要补的课并不只有《论语》,在中国古典文化典籍中,还有着许许多多的瑰宝。比如在《论语》和《道德经》等 “元文化”之外,其他如《孟子》和《庄子》,进一步还有荀子、墨子和韩非子等等,其价值亦均不可小觑,同样都有着迄今仍可熠熠生辉的丰富内涵。在这一意义上,我们社会上应该出现更多的于丹,甚至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于丹———不是说要像于丹一样去讲课,但要像于丹一样重视从文化典籍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和能量。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
tietie
时间:
2007-3-19 09:48
正准备给儿子学习《论语》呢。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