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近现代所有文明成果,都是西方创造的
火炸药,罗盘,造纸术,在技术含量上,所运用的科学理论深度及智力活动水平上的差距无异于猴子与人之间的差距,而其中现代印刷术,现代火药跟中国宣称的所谓“四大发明”根本就是性质不同的两种产物,并没有任何继承关系,你怎么能偷梁换柱地将其算作是自己的“发明”?
再现二进制发现过程
十一年前,我们对“八卦是电脑的始祖”略有所闻,当时很不以为然。有一个朋友是计算机系毕业的,我们调笑地问她是不是“西洋之所谓电脑,乃古之所谓八卦”,朋友一时找不到证据反驳。
有一次忽发奇想,何不将二进制的发现过程复原,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随着对八卦图和二进制发现这段历史的深入了解,我为自己当年的轻狂浅薄汗颜,现在想起来,当时太肤浅了。所以,想把这段不为人重视的历史重翻一翻。
1678年,德国数学家、哲学家莱布尼茨(Leibniz)从一位法国传教士白晋(Bouvet)那里得到《易经》的译本,对六十四卦的数学结构进行深入研究,1701年,他把阳爻“─”换写成1,把阴爻“--”换成0,悟出了二进制的原理,发现了二进制数系,当时称为“二元算术”,为计算机的发明在理论上开了个头。
我们拿《易经》中比较熟悉的一段叙述量化就可以明显看出:
是故易有太极 2的0次方 是生两仪 2的1次方 两仪生四象 2的2次方 四象生八卦 2的3次方
莱布尼茨发现二进制时已是我国清朝康熙年间,他曾和康熙皇帝通过信,就64卦问题交换过看法。菜布尼茨认为,64卦的排列,就是把64个数字用二进制写出来。而早在宋代,我国的邵雍就运用加一倍法描述和分析从太极到阴阳、四象、八卦直到六十四卦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从单纯的“数”的角度来考察,其表现为:“一变而二,二变而四,三变而八,八卦成矣。四变而十有六,五变而三十有二,六变而六十四卦备矣”(《皇极经世书》第285页)。他将八卦作了量化:“乾七子,兑六子,离五子,震四子,巽三子,坎二子,艮一子,坤全阴,故无子”,可以说他已经描述了二进制的原始形态,只是没有作进一步的表述,没有把它理论化,也没有在数学方面作更深入的研究,而是专心研究他的预测术《梅花易数》了。特别要注意邵雍最后一句“坤全阴,故无子”,说明他是以阳爻作为1子,而且考虑到了阳爻所处的位。大家请仔细对比先天八卦图研究研究。
第一次接触八卦图,很难记住各个卦形及其排列顺序,一旦悟出其中的二进制原理,头脑中马上就可以存有一张清晰的八卦图,你会有一种发现真理的狂喜和对先人的崇敬,这种情绪会很好地促进你继续学习研究。
八卦图有两种排序,街头算命摊子上摆的八卦图大多是文王八卦,也称后天八卦,顺序在先天八卦的基础上作了调整,多侧重于实用。而我们的研究是用伏羲八卦,即先天八卦,顺序见附图(本文以先天八卦图为例)。如果按莱布尼茨的做法,用1和0代替阳爻和阴爻,并且把最外层当最低位,就可以悟出先天八卦的排列与二进制的原理。
一个卦由代表“天”、“地”和“人”的三个位置组成,在三个位置上要么是阳爻(代表1),要么是阴爻(代表0),有三个位,就有2的3次方即8个卦形,对应于数字7-0,有“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卦中的任意两卦组合,也就是有六个位表示不同的形态,有2的6次方个不同卦形,即六十四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先天八卦图中每对面两卦的对应位刚好是阴阳相对,对应两卦相加都会得到乾卦。
西方科技权威认为中国这样的落后国家根本发现不了二进制,在没有对这些资料作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全盘否定中国对二进制的发现。相反,莱布尼茨本人倒是非常谦虚,对我国古代的这些研究赞不绝口。
原帖由 annfield 于 2007-3-4 15:48 发表
是和不是有什么关系?任何考证总会有些问题,但作为中国人至少该支持自已的国家。楼主的一知半解还好意思拿来现。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