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培训:当心成为噩梦 |
■本报记者 赵 磊 |
随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大学体制,以及四二一家庭结构的形成,孩子一出生,父母们就已经在为他们的未来打基础,并一厢情愿认为有了学识就有未来,而恰恰将如何做人、如何与人相处忽略了。 这种一条腿走路的“跛足”教育方式,将给我们的社会带来许多无法弥补的遗憾 ![]() 4岁半的何铠羽在屋子里爬来爬去,追逐着那3只蹦蹦跳跳的彩球。每次追上一只球,他会发出一声欢叫,可是很快却又随手将它扔出去,开始下一次的追逐。 就在他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坐在电脑前的陈小炜和墙上那面布幕便愈显孤独。 陈是何铠羽的早教老师,她上课时的主要任务是操作投影仪在布幕上投射出汉字、英文和儿歌等。每当转换到一个新画面时,她会读出上面的内容,并试图和孩子交流。可是看起来孩子似乎还是对追逐那3只彩球更有兴趣,陈也没有去制止的意思。于是在这堂历时60分钟的早教课上,大多数时间内老师和学生处于各忙各的状态。 “你看他好像在自得其乐,没有认真听和看,实际上这些内容都会对他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陈小炜解释。 而这家名叫“慧尔杰”的早教机构的负责人马达解释的就更专业了:“我们的理念就是要用大量的优质知识构建,激活孩子的大脑。”按照马的说法,所谓“优质”知识,就是他们正在使用的一套来自中国香港的早教教材。 这家机构宣称,只要用他们的“全方位天才教育课程”培训一年,100%能让每个孩子变为智商达到130的“神童”———学会3000个中英文字及更多的词汇;能算加、减、乘、除、分数、小数和负数等运算;在知识方面掌握4000—6000个天文、地理、生物、生理学、音乐、历史等知识单元。 “一般只要3个月甚至2个月的时间,在我们这接受培训的小孩都会显示出明显的智力提高的倾向,这都是有先例验证的。”说这话时,马达的语气中透着自信。 难以验证的神话 何铠羽已经在“慧尔杰”上了3次课,他参加的是价格最便宜的“启智班”:每周1次现场课加5次网络课,每月收费480元。 每天,妈妈徐星将他从“托班”接回家里后,就会打开电脑给他上网课。或许是接受训练的时间太短,徐星对本报记者说:“现在我还看不出来小孩和以前比有什么变化。” 和徐星的感觉一样,张琴也没看出3岁半的儿子罗加一有变得更聪明的倾向。 她给儿子报的是价格最贵的“英才班”:每周5次现场课,每月收费1200元。 罗加一已经在这家早教机构接受了2个多月的训练,如果按照马达“3个月甚至2个月”见效果的承诺,还有不到20天,就该是他出“成绩”的最后期限了。 对于感觉不到儿子的智商有提高的倾向,张琴倒是看得很淡:“我们只是想让小孩多接触一些东西,从没指望能把智商提高多少。”她还善意地帮这家早教机构作出解释:“我家小孩本来就很聪明,会不会提高起来就更难些?” 为了能见识一下这家早教机构的训练效果,本报记者曾请马达提供部分已经出“成绩”的小孩的联系方式,马达一口答允,但至本报截稿时止,他也未提供,理由是“小孩的家长不愿意接受采访”。 5月20日,在“慧尔杰”,本报记者向陈小炜、何艳丽、伊学慧这3位早教老师咨询过往的成功案例,何艳丽回忆说:“以前有个小孩真的很厉害,能记得好多东西。”但问起是否真能100%将每个小孩的智商提高到130,3人顿时都默不作声了,过了一会,其中一人(编者注:为保护当事人,隐去其名,下同)忽然说:“100%?我也不信。” 智商=记忆力? 苏州“慧尔杰”是香港幼儿(儿童)潜能开发中心的加盟店之一。在“慧尔杰”提供的资料中可以了解到,该中心的创始人名叫陈清伟,他开发了“甚至整个亚洲还未有如我们一样提供有效而全面智能”的“全方位天才教育”课程。 可是马达又说,他们的早教方案和国内有名的“零岁方案”是一脉相承的,同时也借鉴了杜曼等国外早教专家的成果,“只是我们在吸收整合的基础上有了许多创新,比如杜曼给孩子看的数字闪点是有规律的,我们的是无规律的。” 风靡一时的“零岁方案”由武汉的冯德全开发。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的沃建中教授告诉本报记者,“零岁方案”在风靡了一段时间后,就受到了批评。 “它的最大误区就在于,以认识了多少字来标榜儿童的智力提高,这不符合儿童的年龄规律,实际上儿童智力水平的提高应以思维能力为主。”沃说,“在我这儿不知道治疗过多少曾接受‘零岁方案’培训的小孩,我们一检查,发现这些小孩的智力水平很低,他们连普通的小学都没法上,更别说成为‘神童’了。” 尽管马达强调,他们评价孩子智商提高的标准不止于记忆力。但在“慧尔杰”网站的“热烈回应”一栏中,最多的却是小孩受过培训后形成惊人记忆力的案例: ——“这个两个月大的宝宝,在认字两星期后,他愈来愈喜欢文字,见到广告单上的红色字,也追着看呢!” ———上周教孩子认数字,教不懂,听了你的说法,就打了圆周率给她读,想不到读了十次八次之后,她竟能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的一百位。” ———“在澳洲三个月,教师给吓坏了,一个中国孩子学英文比他们的孩子还好,记得还快。” ———“今天学校的老师告诉我,我的孩子表现整体十分出色,无懈可击。如果幼儿园设有考试,我的孩子一定是第一名。” …… 在“慧尔杰”打印的一份《家长及学生学生指引》宣传资料中,也分五个部分详细介绍了从3个月到6岁以上的小孩,在不同年龄阶段接受培训将学会的中英文数量,资料还逐一指出这些字词量“是幼儿园3年所学的6倍,是小学一年级学生一年所学的总和”。 “我觉得这不能完全责怪早教机构,他们也只是市场行为而已。”一位家长对本报记者说,“我们中国人为什么这样看重小孩的记忆力?因为它能很快地让我们有成就感,满足我们成人的虚荣心。于是商家自然要重点突出这一点,来迎合市场。” 而因这一误区造成的伤害已经显现。据媒体报道,有个3岁男孩竟然患上了斑秃病,此病在孩子中一般较为罕见。孩子的妈妈说,“我这孩子很聪明,才3岁就已经认得2000多个字了,还会背上百首唐诗……” 最后查明的病因正源于这位家长的超前教育。经智力测试,这个小男孩的智力发育并无出奇之处,可是这种大大超出他这个年龄阶段承载能力的记忆力“作业”,让他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影响,导致了斑秃症状。 当然,如果只是培养模式偏重于记忆力,问题或许还不算太大,毕竟因此而患上斑秃病的案例并不多见。 苏州大学儿童支援研究所黄辛隐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对孩子更适宜进行人格的培养。当时,他没有说更多的话。不知道在下这一结论前,他是否曾研究“神童”宁铂这一案例。 宁铂出家的启示 无论是冯德全还是马达,在强调早期教育的成果时都提到了“神童”宁铂。 1978年,江西省少年宁铂横空出世,整个国家的报纸、杂志和电视都在报道他。据媒体当年的报道,宁铂2岁半时已经能够背诵30多首毛泽东诗词,3岁时能数100个数,4岁学会400多个汉字,5岁上学,6岁开始学习《中医学概论》和使用中草药,8岁能下围棋并熟读《水浒传》。他知天文、会地理,还粗通医术,13岁便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 但成年后,宁铂的生活并不如意。1988年结婚之后,他练习气功,吃素,与常见的生活习惯渐行渐远。1993年,因为与妻子的一次小口角,他跑出家门,四处游荡了半个多月。 1998年,宁铂曾参与过一期央视的“实话实说”节目,主题是探讨“神童教育”。当年的一则报道说:“节目录制期间,宁铂频繁抢过话筒发言,语速很快,情绪激烈,猛烈抨击‘神童教育’。周围观众不时发出笑声,很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神童宁铂。”2002年,宁铂前往五台山出家,很快就被中科大校方找了回去。不过一年后,他终于成功地遁入空门,除了他的家人,如今已绝少有外人知其所踪。 “人际关系这一课,心理健康这一课,整个班级的孩子都落下了,宁铂的问题尤其严重。”当年的中科大少年班班主任汪惠迪说,“他们在上学时没能养成好的心态,没有平常心。这种缺陷不是一时的,而是终身的。” 与此对应的是,一些当年的中科大少年班成员承认,他们至今仍缺少人际关系方面的能力。“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少年班的成员秦禄昌说,“一旦过了那个年龄,这一课就永远补不上了。” 而宁铂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的前妻程陆华回忆说,她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与宁铂一直存在分歧。她像别的家长一样,要用约束的、规划的方式培养孩子。宁铂则坚持,决不应该设计孩子的未来,应任其自由发展,哪怕孩子最终只能做个普通的人。 宁铂对孩子唯一的要求是,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真正地去爱人,关心人。 显然,宁铂对自己当年所受的“神童”教育已颇感厌烦,而如果他曾读到过《“全美最佳教师奖”得主给所有家长、中小学生、教育工作者的超基本55条》,这一情绪会不会愈发加剧? “给每个学生一个不同的人生” 隆·克拉克是“超基本55条”的撰写者,他是唯一被美国总统接见过三次的小学老师。在他28岁时,就荣获“全美最佳教师奖”。 他说,“我每年开始带一个班,心里都很清楚,我只有一年的时间,去改变班上每个孩子的一生。我下定决心,要给我的学生一个不同的人生,一个更好的人生。” 他教过的学校,学生都来自最贫困的家庭,学校的资源也不丰富。但凭着他的热情,与“超基本55条”,只要被他教过的学生,成绩一定会突飞猛进,气质也会变得彬彬有礼。 他先后教过两所小学。第一所在北卡州偏僻的乡下,学生很弱势,资源缺乏,老师都不想去教,结果他把他那个班教成全国知名,全班同学都获得圣诞节前夕去白宫做客的殊荣,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夫妇一起唱“平安夜”。 有一天他看电视,看到纽约市最贫穷的哈林区,那里的学生更弱势,资源更缺乏,老师更不想去教,他立刻决定搬到纽约市,找到电视节目中的那家环境奇差无比的小学,向校方毛遂自荐。结果两年后,纽约市最难考的明星初中,考进去最多的就是他的学生。 “我的成功秘诀就是‘超基本55条’,里面几乎都是从小被祖母教出来的做人规矩。” (在本文截稿前,苏州“慧尔杰”的一位早教老师对本报记者说出了心中的烦恼:“每次给孩子上课时,看到外面的孩子在玩滑梯,心里就很痛苦,因为我不确定这种方式能否把孩子教好。而不认同人家的理念,却又为了一份报酬做下去,就更痛苦了。”) |
原帖由 wuhancxh 于 2007-2-18 13:54 发表
唉,看了标题我还以为是篇多少有点技术含量或有独特见解的文章,结果发现与几十年前写的类似报道一样,如出一辙.太失望了.时代是在发展的,一味地抨击早教是不合时宜的.文章的重点应该提出建设性地意见, ...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