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老外问我:中国人为什么爱钱胜过爱家? [打印本页]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07-1-30 23:01
标题: 老外问我:中国人为什么爱钱胜过爱家?
来源:和讯博客  作者:闻声

  我们总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有家庭观念的种族之一,并且深深地为之自豪,但在老外的眼中,却未必如此。

    12月8日晚上,我参加了澳大利亚商会(AustCham,一个澳大利亚海外商人的团体,遍布全球,得到澳洲官方的大力支持,地位有点像我们的“人民团体”)的今年最后一次周末聚会暨圣诞晚会,一年来,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来了这么多澳洲老乡,好象全上海的澳洲人都聚拢在小小的酒吧里。在例行的gossip之外,更多的是告别,这里大多数的澳洲老乡们将在这几天回到家乡去,过一年一度的圣诞节。

    大家问我是否回去,我说:“没时间,工作太忙了。”他们就都很惊奇:“你怎么能够圣诞都不回去和孩子们一起过呢?”口气是诘问式的。我当然有点不爽,就向他们解释,圣诞节对西方人来说是一个全家团聚的日子,中国人也有这样的日子,那就是春节。

    于是,我们就谈起了中国人和澳洲人对家庭的重视。没想到,那几位澳洲朋友说:“你别生气,其实,我们觉得你们中国人并不爱家,并不像你们自己说的这么注重家庭。你们更爱金钱!”

    ?!我愕然。

    于是,我记下了这些真诚的对话:

    “无论在澳洲和中国,你们中国人的确很勤奋,中国人在海外也能比当地人积蓄更多的钱财,但我不认为这是你们中国人有经商的天赋,而是你们比我们更节俭,更能省,是通过降低生活标准来完成的金钱积累。你们平时很少上酒吧,周末也很少度假,甚至周末或假期都不休息。衣服都是从中国买了带过去,因为这里更便宜,我甚至看到有上海学生带了很多碗过去。

    “你们会没日没夜的工作,把孩子都交给老人照管,除了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外,你们忙得很少和孩子一起玩,那种不带功利的玩,不让孩子非得学会什么的纯粹的玩。圣诞节你们甚至都不休息,而在海外春节是没有假期的,不带着孩子去海滩,因为你们会觉得这个时候的机票、宾馆都贵,不如趁这个时候做点生意赚更多的钱,等淡季了再出门。所以,你们华人的孩子尽管学业上很优秀,但他们总是觉得自己很另类,觉得和当地人比起来,父母更关心的是家庭的金钱收入、关心的是他们的学习分数,而不是他们的快乐。

    “是的,我知道你要说什么,你们中国人爱说这是为了孩子,为了下一代多挣些钱,但每一代都说自己赚钱是为了下一代,那么究竟哪一代会真正地使用这笔钱呢?

    “生命是那么短暂,你们借口为了家庭的未来,而在现在就牺牲了家庭,我不知道这个帐是怎么算过来的,怎么还能体现你们自己很自豪的家庭观念。

    “你们为了工作,可以忍受长时间的夫妻分离,要在我们眼中,夫妻不在一起三个月以上,基本上就该考虑办离婚了。所以我们被派到海外来,就一定是全家一起来,我的妻子、孩子都搬到上海来。他们要是不愿意来,我就不可能接受这项工作,家庭比工作更重要呀。我在中国甚至听说过你们的上一辈人甚至有夫妻几十年都分在两个地方的,到了退休的时候才能生活在一起。这太残酷了。难道你们就不会为了家庭放弃工作吗?工作也还可以再找呀!

    “我的中国公司里有很优秀的人才,但因为不是上海本地人,家庭就在另外城市,每个月甚至每两个月才能相聚一次,为什么其中的一方就不能放弃工作呢?我知道有很多在城市里工作的农民,他们甚至只能一年回家一次,都说是为了家庭在挣钱,可这样的钱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在澳洲,你们中国人基本都比当地人有钱,但没有人羡慕你们的生活,我认为你们就是金钱的机器,但你们为自己的赚钱爱好涂上了一层家庭的色彩。我不相信。”

    听着他们的唠叨,尽管带着酒气,但还是很深地震撼了我。我能和他说什么呢?当然,可以说的太多了,比如告诉他中国几千年来就从来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所以大家都没安全感,都为了明天在使劲榨取今天,连见面都问“吃了吗”,所以现在搞得存款余额超过万亿,不是中国人守财,而是自己给自己在做保险,但他能理解这些吗?连美国总统都在呼吁中国的储蓄率太高应该多消费,连我们原先的铁面总理也认为要设立什么黄金周来刺激消费,他一个祖上开始就生活在完善的福利体系下的老外,能懂得我们对未来的那种无助和恐惧吗?

    我也可以告诉他,中国人真的是穷怕了,哪怕他现在发了财,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他还是会想着发更多的财,在中国人的心中,还是认为能给子孙传下更多的财产才是对子孙最大的爱,对家庭最大的负责任,只有在认为钱财已经足够多、或者钱财实在太少而必须给自己一定的安慰时,才会说应该给孩子留点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这个世界,只有钱固然是不行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他能理解这些吗?

    在澳洲那样的体系下,生病住院后,自己只要在进院和出院的时候签两回名字,一切都是社会福利体系包办了,他能理解中国人说的“六十岁以前挣的是六十岁以后的医药费”这句话背后的辛酸与无奈吗?在澳洲那样的体系下,即使你身无长物,一无是处,强大的福利体系也会把你托在 security net这张网之上,照样保证你过上体面的生活,无非比人家多拿一张低收入保障卡,他能理解我们的下岗给一个家庭所带来的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吗?

    当然,他更无法理解在20年前,所有的中国人其实并不属于家庭,而是属于一个叫做“单位”的主人,还被一条叫做“户口”的链条给拴着,即使是夫妻,即使是父子母女,一切的亲情都大不过这个主人和这条锁链。而我在澳洲学移民法的时候,有个working holiday maker的类别很让我费神和向往:他们居然给那些只为了旅游目的而边打零工边挣旅游费用的人提供附带工作许可的专门签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查看澳洲移民部官方网站的有关说明http://www.immi.gov.au/visitors/working-holiday/index.htm

    很多次,在海外过圣诞节的时候,我居然都会想起小时候读过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经常会为那可怜的小姑娘而热泪盈眶,于是,那种对贫穷和无助的恐惧就会给自己拧紧了充当赚钱机器的发条。

    我们的很多追逐金钱的行为,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的确和我们自己所宣称的热爱家庭有着严重的落差。我们无法指望这些老外朋友们能理解,中国人好不容易可以公开、安全地追逐金钱了,千万别指望在一两代人的时间内能缓解这种被压抑过久而喷涌出来的欲望和动力。这正是很多中国家庭的凝聚力所在,哪怕忍受分离、忍受白眼。以前我们是穷怕了,尝过小富滋味后,以后我们是更怕穷。而也许正是因为我们的无奈,我们才更固执地唠叨着我们的“美德”。这其实已经不是为了炫耀自豪,而只是为了自警,为了怕我们忘记自己还有个把家庭看得重于金钱的美德!

    生为中国人,不管我们的国籍是什么,我们都难以逃脱这个悖论,海外7000万华人,生活的艰难和坎坷一点都不亚于国内13亿同胞。愿上帝怜悯我们,也愿我们的孩子们理解我们,更愿我们孩子的那一辈人可以富足安定得足以鄙视金钱!
作者: klcz2002    时间: 2007-1-31 00:21
华人爱财,民族特性啊

小康就是GDP人均美金N
作者: lucy420    时间: 2007-1-31 03:09
文化差异造成的。虽然在美国多年,早已接受了“家庭比什么都重要,要善待自己的亲人和孩子”,但是对有些事上还是不能同意外国人的做法。

比如说,我家邻居3个孩子,老大要上大学了, 最小的(老三)只有5岁。父母只同意给老大付很少的大学学费。其实这个孩子能去一个不错的公立学校,(如果父母愿意出钱,更好一些的私立大学也是可能的)可是父母还是觉得贵,和老大商量申请便宜一些,差很多,但有打工机会的公立大学。与此同时,老三开生日宴会,家里一次,学校一次,学校那次租场地费就得不少钱啊。这家人其实很有钱的,衣服要买牌子的, 食物要买有机的。房子是600平方米的。

对比一下我的一位台湾朋友,孩子上耶鲁大学,一年四万多美元外加生活费,总共4年啊,还不是交啊。

我想大多数中国家长都会向我的台湾朋友一样,琢磨着给孩子上好大学。至于别的开销,比如老三的生日宴会如果真的手紧了,就精简或节省着过了。所以呀,中国人和外国人在花钱上分歧很大,尤其在教育上。这也是中国孩子相对出类拔萃的原因吧 (并不是中国孩子有多聪明)。
作者: susan_1201    时间: 2007-1-31 08:12
是呀,我们还需要更富裕更富裕,早点有能力构建出那个网,不用每天为生活所迫!
作者: jjhs    时间: 2007-1-31 08:23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同步推进,否则,新一代会走日韩年轻人的老路
作者: 小灰熊    时间: 2007-1-31 08:47
观念上的差异,无所谓好坏。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07-1-31 09:15
原帖由 小灰熊 于 2007-1-31 08:47 发表
观念上的差异,无所谓好坏。


我觉得好坏还是有的。就如同买房,以前只有老了,才能有一个适合的安身之地,现在可以分期付款了,就可以预支幸福。

我喜欢这句问话“这是为了孩子,为了下一代多挣些钱,但每一代都说自己赚钱是为了下一代,那么究竟哪一代会真正地使用这笔钱呢?生命是那么短暂,你们借口为了家庭的未来,而在现在就牺牲了家庭,我不知道这个帐是怎么算过来的,怎么还能体现你们自己很自豪的家庭观念。”

所以,把握现在,关爱孩子,关爱家庭,享受每一刻幸福。这个观念还是应该变的。
作者: fchn608    时间: 2007-1-31 09:37
观念是一方面,更多的是人家有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用太担心没钱时候的吃喝医疗和上学。当然首要考虑的与我们不同。
作者: 小灰熊    时间: 2007-1-31 09:38
原帖由 jerryhao 于 2007-1-31 09:15 发表


我觉得好坏还是有的。就如同买房,以前只有老了,才能有一个适合的安身之地,现在可以分期付款了,就可以预支幸福。

我喜欢这句问话“这是为了孩子,为了下一代多挣些钱,但每一代都说自己赚钱是为了下 ...


观念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有些人,会为了一个我认为是莫名其妙的东西,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有人会说他傻,但我觉得这种人也是幸福的。

我们中国人没有什么宗教信仰,所以,很多事情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于是就有各种各样的辩论。顶楼的帖子,其实就是我们平时谈到的家庭和事业哪个重要的问题,也不能说大多数人只注重事业而不顾家庭,毕竟,去国外谋生的中国人不多,人家老外把个别当普遍现象了。

说到买房,如果你觉得分期付款可以预支幸福,我觉得,改变观念,租房会更加合算,最终的目的都不过是有一个窝而已。我们为什么都喜欢买房,不管哪种方式,一次付清也好,分期付款也好,是因为觉得自己买的房子住进去放心,似乎租房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这就是观念。

为了孩子去挣钱,有时会很苦,但是心甘情愿,甚至觉得为了下一代这种付出是值得的,幸福的,我们就祝福这种人好了,尽管我也不认同这种观念。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07-1-31 12:55
其实我倒觉得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个整体的理念。

我们传统的架构就是这样的,事实上我们民族习惯于在子女身上花心血,其实就是一种投资。所以儒家要强调孝,目的是让这种投入有所回报。这个不光中国人,可能整个儒教圈都有此现象。

每个人都有自己幸福的方式,但你的幸福是不是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幸福,可能就不一样了呢。

很多人都和我说过,一书架子书,大多数没有读过,等老了再读罢。

书可以老了再读,快乐呢,就不要等老了再享受了,还是留到今天把。
作者: 爱的翅膀    时间: 2007-1-31 13:32
原帖由 jerryhao 于 2007-1-31 09:15 发表


我觉得好坏还是有的。就如同买房,以前只有老了,才能有一个适合的安身之地,现在可以分期付款了,就可以预支幸福。

我喜欢这句问话“这是为了孩子,为了下一代多挣些钱,但每一代都说自己赚钱是为了下 ...


你说的是对的,我也知道,但是就是没有安全感.怎么才能克服这种恐慌呢.
作者: 小小小鲸鱼    时间: 2007-1-31 13:49
标题: 回复 #1 jerryhao 的帖子
人家看到的是表面现象,爱钱和爱家不是矛盾面,爱钱的人是因为爱家所以要有钱。爱家的人必须爱钱否则家贫百事哀。
     中国人不是及时行乐的民族,再加上没有一个社会保障系统,所以积谷防饥,养儿防老,都是为了家庭幸福、白头到老。不像别的民族,想离就离,想丁克就丁克,一夜情,连亲戚都只有两种。再加上他们不干活也不会饿s,咱们如有这样的社会福利,估计中国闲人会最多。
作者: lucy420    时间: 2007-1-31 13:57
中国人推崇“吃得苦中苦,方能人上人”。对自己,对孩子(包括对孩子的教育哈),都是这样的理念在支撑着。夫妻分居/长期在外打工/省钱都是“吃苦”奋斗,希望家里人在未来幸福。有人说中国人特别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也就是说把结果的权重无限放大。说得不好听,中国人做事比较功利。(包括我上面交耶鲁学费的例子,父母也是希望投资学费给孩子一个好前程----没有认为不好的意思,相反非常赞同他们的做法)。

外国人对亲情的重视绝对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家庭绝对重于事业,善待亲人和孩子”。 他们会更看中过程,加重了对过程的权重,并且因为结果遥不可及而对结果大打折扣。他们没有那么多的功利行为,有点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意思,但这也是享受人生的一种方式。
作者: dyly    时间: 2007-2-1 07:46
是阿!大多数中国人都有沉重的心理负担的!即使今朝有酒今朝醉,他的亲人看来,也是破罐子破摔。改天给大家找篇被打心理系教授的中国人人格。大家讨论的这些都有缘由。
作者: 行至水穷处    时间: 2007-2-1 10:08
我觉得,因为我们有爱的缺失,我们的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单位,更多的作为伦理的实体,而不是爱的组合,比如很多人都说要为了孩子维持家庭,不是为了爱,比如说很多人说要对家庭负责任,不是对家庭投入爱,也许这些是爱的体现,但是相对于以自我为社会组成的其他一些国家来说,他们更在乎追求爱的幸福,寻求自身更好的得到,外国人也爱钱,我们不是经常批评所谓资本主义国家唯利是图么,但是他们的钱是来做什么的呢,就值得我们思考了。
活在当下,懂得爱,懂得享受生活的人,赚到的钱更有意义一些吧!
说到养儿防老的问题,也许是中国的老问题了。我只想说我自己的想法,如果我们到老了,在经济上需要孩子的赡养,是我们的悲哀。更多的,对孩子,希望他们做好他们自己,儿孙能在膝下承欢,就已经很幸福了。
作者: 大猫咬小猫    时间: 2007-2-2 12:50
等到全国的老百姓都有大把大把的钱时,钱就不重要了。
作者: lucy420    时间: 2007-2-2 15:21
等到全国的老百姓都有大把大把的钱时,就通货膨胀了。。。。:-)
作者: 雪舞凤飞    时间: 2007-2-2 15:33
每个人对爱家的理解不同,有些人爱家就是为了家人能过得好多挣钱;有些人爱家就是与家人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作者: 八根儿    时间: 2007-2-5 16:18
没有安全感。。。
作者: duanqi    时间: 2007-2-5 20:44
外国人出国工作,带着全家,可是享受着很高的工资待遇的.他们来中国工作,叫专家,我们很多人出国工作叫打工,就和农民工一样的,
养老倒是不怕,人老了能用多少,还是怕生病,在有钱也经不起折腾,三俩一弄,一辈子的积蓄就没有了.叫人怎么不担心呢?
作者: nmbtlx    时间: 2007-2-5 22:25
文化差异啊? 没钱寸步难行,为了金钱反目成仇的...
作者: lucy420    时间: 2007-2-6 00:28
题外话了,不过还是要说。中国医疗社保改革已经被说成彻底的失败。可是各位在羡慕国外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是否想过国内和国外税收制度的对比?这次回国,国人的隐性收入着实令我吃惊,且不说各种名目的非工资补助举不胜举,吃饭请客可以报销,私车油费,连家具装修都敢写成办公用品报销。真是犯罪啊,跟贪污有什么两样。在美国,这是不可想象的,发票上清清楚楚写明买的东西,不得有半点含糊。任何名目的钱/补助/收入(随你怎么叫)都连着个人税号,想逃税都没门。还有了,各位要交社保费吧,看看美国的社保费你就心安了。个人工资十万元钱以下,交6。2%为社保费, 个人总收入, 交1。25%为医疗保险费。除此之外,联邦税+州税,外加自己还放一些可以免税的退休基金。真正拿到手上的钱也就55%-60%,甚至更少。所以呀,在大家羡慕的同时,算一算这笔账吧。
作者: xfddl    时间: 2007-2-6 00:34
没有办法呀!
改革开放刚富裕起来,距离小康目标还有距离。更多的国人都是经历困苦的年代。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7-2-6 09:40
伴随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我们自己的成长过程。
如果你现在为了挣更多的钱离家,你对孩子的感情投入几乎是零,孩子长大以后,你也老了,希望孩子能陪你的时候,孩子又在重复你曾经的经历。很难想象,这样有缺陷的童年能比其他孩子有更多的欢乐。
我知道有个朋友平时很少和孩子见面,只要见面就用钱给孩子补偿。但是他的女儿身上有很多他无法忍受的缺陷,他已经无能为力了 他希望我能帮助他,但是我对18岁以上的孩子也是无能为力
作者: 玄宝宝    时间: 2007-2-6 17:37
我觉得还是没有保障的缘故吧.中国人有多少能够享受到养老保险呢?80%的农民不能,我们这些下岗职工不能,虽然统计数字上有我们的名字,而且也不叫做下岗,叫做放假,一放10年之久,不打工能怎样?对于未来,想都不敢想,遑论其它?孩子、爱人、父母都是自己的最爱,没有他们,连活着的动力都没了。说什么酒吧、咖啡厅,从来都没进过,因为没有钱,连孩子每天想喝牛奶的都要劝说她改成一周一次,消费不起啊。拼命工作尚且如此,随心所欲给家庭带来的将是更大的伤害,那会连孩子上学的费用都没有。所以,什么都别说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啊!
作者: 小猪的铺子    时间: 2007-2-11 00:55
老外问我:中国人为什么爱钱胜过爱家?
好似那个最后被砍了头的王后在问:老百姓吃不起面包,不能吃肉吗云云。(大意)
老外无知我们不能也无知。
一句话,要强国,呵呵。
作者: 艮土蒋    时间: 2018-4-6 18:01
唉,一言难尽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