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文学家诗人剧作家画家小说家简介 [打印本页]

作者: 江湖    时间: 2007-1-27 21:06
标题: 文学家诗人剧作家画家小说家简介
(美国)W.S.默温
     W·S·默温(W. S. Merwin,1927— ),二十世纪美国著名诗人、“新超现实主义”诗歌流派的代表人物,曾经获得过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为当今在世的重要美国诗人之一。默温的诗作貌似松散、甚至神秘,但内含着一种抒情的音调。他善于在诗里将自然和日常经验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扑朔迷离的境界中去,他的诗歌常常用闪忽的、蜻蜓点水的语言写成,具有开放而洗炼的形式,深邃而广远的想像力,深入了一个“更为隐蔽的世界”。(蒋海燕)(江湖整理)
   
    附录:
   
    W. S. MERWIN, one of the nation's most honored and eminent poets, has been awarded the Pulitzer Prize, the Bollingen Prize, the Tanning Prize and the Lilly Prize. His recently published poetry includes THE FOLDING CLIFFS, a narrative book-length poem; THE FIRST FOUR BOOKS; and THE RIVER SOUND. This year's translation of Dante's PURGATORIO follows EAST WINDOW, translations of Asian poetry, as well as other classics Merwin has translated from French, Spanish, Latin and Portuguese into English. Merwin and his wife, Paula, live on the remote slopes of Haleakala, on the island of Maui, where they are restoring the land to its original rainforest state. (江湖整理)


[ 本帖最后由 江湖 于 2007-1-27 21:15 编辑 ]
作者: 江湖    时间: 2007-1-27 21:08
(匈牙利)阿蒂拉·尤若夫
     阿蒂拉·尤若夫(Atilla Jozsef, 1905—1937),二十世纪匈牙利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早年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参加过共产党,其诗歌所体现的“社会主义人本主义”对整个东欧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若夫是匈牙利第一个描写工人生活的诗人,曾经为无产阶级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但他同时又深受超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的影响,尽管尤若夫的作品具有革命性,但他在很多作品中所使用的诗歌手法却与绝对革命无关,超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的楔入使其作品产生出很多优美、含蓄的意境。(蒋海燕)
   
    附:
   
    (b. April 11, 1905, Budapest, Hung.--
    d. Dec. 3, 1937, Balatonszárszó),
    one of the greatest Hungarian poets
    of the 20th century. Although his
    first poems were published when he was 17,
    real renown came only after his death. József was attracted by Marxist ideology
    and became a member of the then-illegal
    Communist Party. In 1932 he launched
    a short-lived literary periodical, Valóság,
    and in 1936 became one of the cofounders
    of the review Szép Szó.
    In his own poetry József presented intimate pictures of proletarian life. He immortalized
    his mother, a poor washerwoman, and made
    her a symbol of the working class.
    He created a style of melancholy realism, infused with irrationality, through which
    he was able to express the complex
    feelings of modern men and reveal his own
    faith in life's essential beauty and harmony.
    (江湖整理)

作者: 江湖    时间: 2007-1-27 21:10
(俄国)阿赫玛托娃
     阿赫玛托娃(Akhmatova,1889-1966)是俄罗斯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诗人之一。她和前夫古米廖夫同是阿克梅派的杰出代表。出版的诗集有《黄昏》、《念珠》、《白色的云朵》、《车前草》)、《耶稣纪元》以及长诗《没有主人公的长诗》、组诗《安魂曲》等。
   
    The Russian poet Anna Akhmatova was born in 1889. She witnessed as a child the reign of the last Russian Tsar, Nicholas II. In her lifetime she also witnessed the Bolshevik Revolution, the Stalinist Terror and Purges, and Russia's involvement in both World Wars.
   
    She was persecuted by the Communists, but she survived, a symbol of truth and integrity. Today she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great modern Russian poets, along with Boris Pasternak, Osip Mandelstam and Marina Tsvetaeva.
   
   
    When Joseph Stalin gained power in 1924, Communist rule turned into a totalitarian dictatorship fuelled by Stalin’s paranoia. In the 1930's the Stalinist Purges claimed millions of victims. Public show trials were performed, where the accused were forced to read prepared confessions. Many of Akhmatova's friends and fellow writers were arrested or executed. In 1933 her son Lev was arrested, and again in 1935.
   
    One of the aims of the Bolsheviks, once they took control, was to eliminate all vestiges of pre-revolutionary culture. Lyric poetry of the kind Akhmatova wrote had no place in the new Communist society. The government formally established ‘Socialist Realism’ as the guideline for all of the arts. There was an unofficial ban on Akhmatova's poetry from 1925 until 1940.
   
    In 1946 there was an official decree banning publication of her poetry and she was expelled from the Writer's Union. This meant that her ration card was taken away and she had no means of support. She relied on her friends for the rest of her life.
   
    Akhmatova's son was arrested again in 1949. He was not released until 1956. To try to win her son's release, Akhmatova wrote a few poems in praise of Stalin and the government, but it was of no use. Later she requested that these poems not appear in her collected works.
   
    In 1953 Joseph Stalin died, and Nikita Krushchev became leader. In 1956 Krushchev denounced Stalin, calling him a tyrant. That same year, Akhmatova's son was released from prison. Akhmatova died in 1966, on the 12th anniversary of Stalin's death.
    (江湖整理)

作者: 江湖    时间: 2007-1-27 21:11
(西班牙)阿莱克桑德雷
     阿莱克桑德雷·梅洛(Vicente Aleixandre Merlo,1898~1984)西班牙诗人。生于安达卢西亚地区的塞维利亚城。童年在海滨城市马拉加度过,后随全家迁至马德里。 1913年进大学学习法律和商业,毕业后当过律师。1925年,一场大病使他放弃了律师工作,开始投身于创作。此先,他已结识了著名诗人鲁文·达里奥、加西亚·洛尔加和希梅内斯等,正是这些朋友把他引上了诗坛,并成为“27年一代”诗人中的重要成员。
    他一生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从1928年发表第一部诗集《轮廓》至1953年发表《最后的诞生》,这是他创作的第一阶段。主要是表现人与宇宙万物的统一关系,而“爱”则是维系宇宙万物成为统一体的最根本的力量和纽带。主要作品有散文诗集《大地之恋》(1929)、诗集《如唇之剑》(1931)、《毁灭或爱情》(1933)、《天堂的影子》(1944)、《独处的世界》(1950)等。其中,《毁灭或爱情》是这一阶段创作的代表作,获西班牙国家文学奖,从此名声鹊起。1944年,当选为西班牙皇家学院院士。
    从1954年问世的《心的历史》开始,直至1965年出版《带名字的肖像》,是他创作的第二阶段。主要是表现人类的一致性,认为人与人之间应通过爱来推进相互交流、团结的关系,主要作品有诗集《毕加索》(1961)、《在一个辽阔的领域里)(1962)等。
    最后一个阶段是诗人的晚年创作,这是一个以对生命、岁月和死亡等观念的重思为主的阶段,代表作是《终极的诗》(1968)、《知识的对白》(1974)。
    阿莱克桑德雷勤奋笔耕五十余年,留下二十多部诗歌和散文集,成为西班牙当代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大部分是以个人为中心展开的抒情诗,是浪漫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混合体。他的诗感情真挚,富于激情,强烈地表现诗人对大自然和人生的热爱和对宇宙生命奥义的深思。他善于从传统诗歌中汲取营养,气势庄严,意象奇僻,意蕴丰富,颇为耐人寻味。
    1977年,“因为他那些具有创造性的诗作,这些作品继承了西班牙抒情诗的传统并汲取了现代流派的风格,描述人在宇宙和当今社会中的状况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江湖整理)

作者: 江湖    时间: 2007-1-27 21:13
(希腊)埃利蒂斯
     奥迪塞乌斯·埃利蒂斯(Odysseus Elytis, 1911~)希腊诗人。生于克里特岛的伊拉克利翁镇,1914 年迁居雅典。193o年在雅典大学研习法律,后到巴黎攻读文学。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以中尉军官的身份开赴阿尔巴尼亚,战后游历欧洲各国。1948 年担任《雅典日报》书评专栏作家;曾代表希腊出席在日内瓦举行的第二届现代画家世界大会。1967年移居巴黎。
    埃利蒂斯的创作发动于超现实主义运动波及希腊之时,18 岁时,他偶尔读到艾吕雅的一本诗集,发现这种超现实主义的新诗完全适应悠久、丰富的希腊文学传统,从此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1935年埃利蒂斯在革新派主办的《新文学》杂志上发表了他的处女作,自此便一发而不可收,几年后便被公认为青年诗人中的佼佼者。194O年他第一本诗集《方向》的出版,奠定了作者在诗坛上的地位,同时结束了以塞菲里斯的《转折点》为开端的“3O年代”,开启了希腊文学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继《方向》之后,埃利蒂斯先后出版了诗集《初升的太阳》(1943)、《英雄挽歌》(1945)、《理所当然》(1959)、《对天七叹》(1960)等。其中组诗《理所当然》被认为是他后期的代表作。其他诗作还有《爱情的流程》(197O)、《光明树和第十四个美人》(1971)、《花押宇》(1972)、《同胞》(1974)、《旗语通信手册》(1977)等。
    埃利蒂斯的诗大多以希腊为背景,将矗立在蔚蓝色海面上的礁岩风物人格化,他歌颂创造,赞美生命。在艺术上,他的诗意境清新、奇特,语言纯洁、精炼。既不乏西方现代艺术的色彩,又融合了“希腊传统的元素”,它们同诗人所追求的蕴藏在这个美丽岛国中的神韵求得了一致。
    1979年,因“他的诗以希腊为背景,用感觉的力量和理智的敏锐描写现代人为自由和创新而奋斗”,埃利蒂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江湖整理)

作者: 江湖    时间: 2007-1-27 21:16
(英国)艾略特
     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年9月26日-1965年1月4日)作为诗人、评论家、剧作家,其作品在二十世纪乃至今日的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1948年,60岁的艾略特迎来了他一生中最大的荣誉——诺贝尔文学奖。
   
    生平简述
   
    艾略特1888年9月26日出生于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他的家境十分优越,父亲是公司总裁,母亲原是教师,后成为一名志愿者积极参与社会工作。艾略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母亲与五个姐姐的过分照顾并没有使艾略特的童年拥有双份快乐,实际情况正好相反。十六岁之前,艾略特在圣路易斯的史密斯学院学习。
   
    1905年的秋天,艾略特进入哈佛大学,他的新生生涯过得非常舒适,所加入的几个社团当中有一个是文学方面的:“书章”(the literary signet)。受一些教授的影响,艾略特开始关注起欧文(Irving Babbitt)的醒世格言及桑塔亚纳(George Santayana)的怀疑论,对他影响最深的是塞门兹(Arthur Symons)的书《文学中的象征主义运动》。由于艾略特起初所择课程过于分散而是自己变得手忙脚乱,但最后凭其毅力终于获得了比较文学的学士学位以及英国文学的硕士学位。
   
    1910年,艾略特离开美国,前往巴黎的梭尔邦大学(the Sorbonne),在那里,各种艺术领域的前卫思想、学术围绕着他,在法兰西学院聆听了伯格森(Henri Bergson)的哲学课后,艾略特一下子就被迷住了,这使得他重归被当时誉为哲学的黄金时代的哈佛修读哲学博士学位。1914年,艾略特前往欧洲旅行,那个时候,他在哈佛的大部分哲学老师已经将他视作一个未来的同事。艾略特打算于同年秋进入牛津大学的默顿学院学习,同行的有布拉利德(F.H.Bradley)的同事及后续者约阿欣(Harold Joachim)。由于战争迫近,艾略特提前了去英国的旅程,于同年的8月到达伦敦,同行的美国诗人艾肯(Aiken)将艾略特的诗稿送给著名诗人庞德(Ezra Pound),9月,艾略特与庞德初次见面,从此,两人在新古典主义诗歌的创作活动中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在庞德的帮助下,许多杂志刊登了艾略特的诗作,其中最显著的一首是于1915年发表的《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这首诗模仿了法国象征派诗人儒尔·拉夫格的风格,具有很浓的讽刺意味,刻画了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人对于爱情对于生活的复杂心理。
   
    1915年初,在一个同学的介绍下,艾略特认识了舞蹈家薇薇安(Vivien Haigh-Wood),他迅速的被迷住了,两人于当年的六月结婚。艾略特的父母对此感到震惊,当他们知道了薇薇安一长串感情史及精神病史后更是深深的困扰,这场婚姻使整个家庭频于破裂,但也无可置疑的开创了艾略特的英国生活。
   
    婚后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为了要应付开支,艾略特承受着繁重的工作量,他在一所学校担任讲师,又担任一本先锋杂志《自我主义者》(the Egoist)的助理编辑。1916年4月,艾略特完成博士论文,但由于他拒绝回国而失去了学位。1917年春天,一位朋友为艾略特提供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在罗易德银行(Lloyd`s Bank)担任评估员。这份工作使艾略特有时间和精力继续他的诗歌创作,那一年,他的第一本书《普鲁弗洛克及其他》出版给了他很大的动力。这本书由《自我主义者》杂志印行,由庞德夫妇匿名出资。这本书为艾略特奠定了作为一名诗人的地位,接着,1922年《荒原》出版,这部作品被评论界看作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一部诗作,而艾略特本人的名气也高涨的近似神话,至今,这部作品仍被认为是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1927年,艾略特加入了英籍。1930年以后的三十年里,艾略特成为了英国文坛上最卓越的诗人及评论家。
   
    由于两人的性格差异巨大,艾略特的第一次婚姻注定是一个失败,薇薇安因为精神上的原因住进疗养院,1933年,身心疲惫的艾略特与妻子正式分居。1956年,艾略特娶了第二任妻子弗岚切(Valerie Fletcher),这场婚姻十分幸福。1965年1月4日,艾略特于伦敦的家中逝世。(江湖整理)

作者: 江湖    时间: 2007-1-27 21:17
(中国)艾芜
    艾芜(1904~1992) 现、当代作家。原名汤道耕,笔名刘明、吴岩、汤爱吾等。四川新繁人。1921年考入成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5年因不满学校守旧的教育和反抗旧式婚姻而出走,漂流于云南边疆、缅甸和马来亚等地,当过小学教师、杂役和报纸编辑。1931年被英国殖民当局驱逐回国到上海。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开始发表小说。在上海期间,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南国之夜》、《南行记》、《山中牧歌》、《夜景》和中篇小说《春天》、《芭蕉谷》以及散文集《漂泊杂记》等。作品大都反映西南边疆和缅甸等地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及其自发的反抗斗争,开拓了新文学创作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传奇性故事,具有特异性格的人物和边地迷人的绮丽风光,使作品充溢着抒情气息和浪漫情调。
    抗日战争爆发后,艾芜辗转于汉口、桂林、重庆等地,从事创作也教过书。任教于重庆大学中文系。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荒地》、《黄昏》、《秋收》、《冬夜》、《童年的故事》、《锻炼》、《烟雾》,中篇小说《江上行》、《落花时节》、《我的青年时代》、《乡愁》、《一个女人的悲剧》,长篇小说《故乡》、《山野》等。反映了国统区劳动群众的苦难、抗争和追求。艺术表现上严谨沉郁的现实主义格调,取代了以前抒情浪漫的艺术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艾芜任重庆市文化局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全国文联委员等职,他曾去鞍山、大庆、小凉山等地体验生活。所写长篇小说《百炼成钢》是建国后最早描写工业战线和工人生活的作品之一。他还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夜归》、《南行记续篇》,散文集《初春时节》、《欧行记》,理论著作《文学手册》,论文集《浪花集》,以及《艾芜中篇小说集》、《艾芜短篇小说选》、《艾芜儿童文学作品选》、《艾芜文集》等,以内容新鲜、描写生动、笔调优美而引人注目。(江湖整理)

作者: 江湖    时间: 2007-1-27 22:09
(英国)安德鲁·莫申
     安德鲁·莫申 (ANDREW MOTION,1952—),生于伦敦,毕业于牛津大学。1977年至1981年为胡尔大学英语讲师,1980年至1989年为《诗歌评论》编辑。现为东英吉利亚大学创造性写作教授。出版有诗集《快乐汽船》(1978)、《独立》(1981)、《秘密故事》(1983)、《危险游戏》(1984,获里斯纪念奖)、《自然原因》(1984)。两本批评专著《爱德华·托马斯的诗歌》(1978)和《菲利浦·拉金》(1982)。传记《兰伯特夫妇》(1987)。小说《苍白的同伴》(1989)。1981年获阿冯/观察家诗歌奖,1987年获萨姆塞特·毛姆奖和迪兰·托马斯奖。1999年被任命为桂冠诗人。英格兰艺术委员会成员及皇家文学协会会员。与妻子和三个孩子居于伦敦。
   
    附录:
   
    Andrew Motion was born in 1952. He read English at University College, Oxford and subsequently spent two years writing about the poetry of Edward Thomas for an M. Lit. From 1976 to 1980 he taught English at the University of Hull; from 1980 to 1982 he edited the Poetry Review and from 1982 to 1989 he was Editorial Director and Poetry Editor at Chatto and Windus. He is now Professor of Creative Writ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He is a member of the Arts Council of England and a 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iterature. He lives in London.
    His work has received the Arvon/Observer Prize, the John Llewelyn Rhys Prize and the Dylan Thomas Prize. In 1994 his biography of Philip Larkin was awarded the Whitbread Prize for Biography, and shortlisted for the NCR Award. The Lamberts won the Somerset Maugham Award.
    (江湖整理)

作者: 江湖    时间: 2007-1-27 22:10
(西班牙)安东尼奥·马查多
     安东尼奥·马查多(Antonio Machado,1875-1939),二十世纪西班牙大诗人,文学流派“九八年一代”的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在西班牙语国家和世界其他各国产生过重大影响。
    马查多的诗作主题为:土地、风光和祖国,早期有现代主义色彩,后来转向直觉型的“永恒诗歌”。他以优美的笔调描绘西班牙自然风光,关注社会政治生活。他的后期作品大多显示出深邃的存在主义观点和诗人的孤独。诗人的语言清新朴素,近似易于朗诵的西班牙民歌;内涵深邃、描写细腻,但不事雕琢。(周海霞)(江湖整理)
   
    附录:
   
    Né à Séville, Antonio Machado (1875-1939) fut membre de la génération de 1898. Moderniste à ses débuts, comme son frère Manuel, poète à la sensibilité exacerbée (debout à ses côtés sur la photographie), Machado prend progressivement ses distances avec l'esthétique de ce mouvement pour se tourner vers une poésie plus engagée.(江湖整理)

作者: 江湖    时间: 2007-1-27 22:12
(美国)奥基弗
    奥基弗(Goorgia Okeefee,1887-1986),美国20世纪初叶成名的杰出女画家,受到康丁斯基绘画理论的影响,一生创作都离不开以颜色为主导的创作理念。奥基弗的构图极简,但借着张力十足的色彩和精确的线条,巧妙地平衡了画面。她的画作结合了音乐与舞蹈,充满运转的旋律及沸腾的效果,让大自然在乐声中飞扬起来。宏伟却意象简单的花卉,是她画中常出现的主题,在她擅长的艳丽色彩包裹下,好似蝴蝶翩翩飞舞;但当她将画题移转到美国西南的沙漠世界后,又化腐朽为神奇,将沙漠变成美丽疆土,令死亡得到重生,不论是寂静的荒原抑或白骨残骸,都变得充满生气。奥基弗是位特立独行的艺术家,更是少数创作与人格合而为一的创作者,是艺术呼应内在的典范。晚期虽因年老为衰,双眼几近失明,但仍不改其对艺术创作的热爱,坚毅卓绝,堪称女性成功人物之代表。(江湖整理)
奥基弗年谱
    1887 乔琪·奥基弗11月亮5日生于威斯康星州,长女,七个孩子中排行第二。
    1898 11岁。开始习画。
    1900 13岁。就读麦迪逊圣心学院。
    1902 15岁。就读麦迪逊高中。
    1903 16岁。春季,搬到弗吉尼亚州的威廉斯堡。秋季,就读圣公会学院。
    1904 17岁。在圣公会学院继续读书。
    1905 18岁。春季,毕业于圣公会学院。秋季,进芝加哥艺术学院一学年。
    1906 19岁。夏天,得伤寒,在家休养。
    1907 20岁。秋季,进纽约艺术学生联盟学画一学年。
    1908 21岁。春天,参观291画廊展出的欧洲艺术品。夏末,参加乔治湖的暑期班。
    1909 22岁。在芝加哥设计蕾丝广告。
    1910 23岁。因视力减退,辞去工作,回家休养。
    1911 24岁。在圣公会学院教书。
    1912 25岁。夏季,进弗吉尼亚大学暑期班。秋季,出任得克萨斯州公立学校艺术主任。
    1913 26岁。夏天,执教弗吉尼亚大学暑期班。
    1914 27岁。春季,离开得克萨斯州公立学校。夏季,在弗吉尼亚大学暑期班教书。秋季,进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一学年。
    1915 28岁。夏季,执教弗吉尼亚大学暑期班。科季,执教南卡罗来纳州的哥伦比亚学院。
    1916 29岁。1月,阿尼达将画展示给史泰格列兹。3月执教于西得克萨斯州师范学院。5月,母亲去世。9月,升为艺术系主任。
    1917 30岁。春天,第一次在291画廊举行个展。5月,史泰格列兹开始为她拍摄作品。夏天,到科罗拉多州和新墨西哥州圣菲等地旅行。
    1918 31岁。6月,因染感冒移居纽约。7月,史泰格列兹再为她拍摄专集。11月,父亲去世。
    1919 32岁。3月,参加女青年协会的现代艺术展。
    1920 33岁。春天,到缅因州的约克海滩旅行。
    1921 34岁。2月,安德逊画廊展出奥基弗摄影作品。4月,参加宾州夕法尼亚美术院的现 代艺术展。
    1922 35岁。6月,参加新泽西州市府大楼的现代艺术展。
    1923 36岁。1月,安德逊画廊展出六年来的百件个展。
    1924 37岁。3月,安德逊画廊展出奥基弗照片五十五件。12月,与史泰格列兹结婚。
    1925 38岁。3月,参加“七人美展”。11月,搬到纽约希尔顿大饭店公寓。
    1926 39岁。2月,在华盛顿“全国妇女大会”发表演说。
    1927 40岁。6月,纽约布鲁克林美术馆小型回顾展。
    1928 41岁。春天,旅行到百慕大、缅因州、威斯康星州。5月,六幅海芋花卉公开展,二万五千美元卖出。9月,史格列兹第一次狭心症发作。
    1929 42岁。4月,访问新墨西哥的朋友。12月,参加纽约现代美术馆“十九位现代艺术家展”。
    1930 43岁。6月,旅行至新墨西哥州。
    1931 44岁。4月,在新墨西哥州租一别墅。
    1932 45岁。5月,参加纽约现代美术馆展览。赴加拿大旅行。
    1933 46岁。2月,在纽约住院治疗。4月,于百慕大静养。
    1934 47岁。1月,参加底特律艺术公会展览。3月,旅行至百慕大。6月,赴新墨西哥州的幽灵农场。
    1935 48岁。6月,赴新墨西哥州的幽灵农场。
    1936 49岁。春天,为伊莉沙白·雅顿化妆品公司画花。6月赴幽灵农场。
    1937 50岁。1月,参加明尼苏达大学的“五人画展”。7月,赴新墨西哥州。冬季,史泰格列兹停止摄影。
    1938 51岁。4月,史泰格列兹心脏病发作。5月,威廉&玛丽学院授予艺术博士学位。8月,赴幽灵农场。
    1939 52岁。2月,接受杜尔凤梨公司之邀,游历夏威夷。4月,被选为五十年来最杰出十二位女性之一。同时期因生病而暂停作画。
    1940 53岁。6月,赴幽灵农场。
    1941 54岁。5月,赴新墨西哥州。
    1942 55岁。5月,接受威斯康星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1943 56岁。1月,芝加哥艺术学院首次大规模回顾展。4月,赴新墨西哥州。
    1944 57岁。4月在新墨西哥州。7月,费城美术馆举办“史泰格列兹收藏展”。
    1945 58岁。5月于新墨西哥州阿布奎克附近的小村落阿比克购屋。
    1946 59岁。5月,于纽约现代美术馆办回顾展。6月,待在阿比克。7月,回纽约,13日史泰格列兹去逝。
    1947 60岁。6月,现代美术馆举办“史泰格列兹收藏展”。
    1948 61岁。整理史泰格列兹的收藏。
    1949 62岁。春天,移居阿比克。秋天,田纳西州费斯克大学史泰格列兹收藏展。
    1950 63岁。10月,“市区画廊”美展。
    1951 64岁。2月,赴墨西哥游历。
    1952 65岁。6月,奥基弗由麻州荷由克山学院(Mount Hloyoke)赠予博士学位。11月,加州米尔斯学院(Mills College)赠予博士学位。
    1953 66岁。2月,赴佛罗里达州。春天,首赴欧洲,游历法国、西班牙。
    1954 67岁。回美国。
    1955 68岁。“市区画廊”美展。
    1956 69岁。春天赴秘鲁游历。
    1957 70岁。3月,“市区画廊”美展。
    1958 71岁。2月,“市区画廊”水彩画展。
    1959 72岁。三个半月至远东、印度、中东、意大利游历。
    1960 73岁。10月,麻州沃斯特美术馆回顾展。秋季,六个星期游历日本、台湾、菲律宾、香港、太平洋岛屿。
    1961 74岁。4月,“市区画廊”最后一次美展。
    1962 75岁。12月,获“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金牌奖。
    1963 76岁。获麻州布兰戴斯大学(Brandeis)艺术奖。赴希腊、埃及与远东。
    1964 77岁。2月,获新墨西哥大学艺术博士学位。
    1965 78岁。完成最大幅作品《云层上的天空》。
    1966 79岁。3月,赴得州参加休士顿美术馆展览。赴英国、奥地利旅行。
    1967 80岁。获芝加哥艺术学院博士学位。
    1969 82岁。获威斯康星学院艺术类杰出奖,再赴奥地利。
    1970 83岁。5月获“国际艺术家和作家学院”金牌奖。10月,回顾展巡回于纽约、芝加哥、旧金山美术馆。
    1971 84岁。6月,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获布朗大学博士学位。10月,丧失中枢视觉,暂停作画。
    1972 85岁。5月,明尼亚波利斯学院(Minneapolis)赠予博士学位。8月,新罕布什尔州(New Hampshire)赠予金牌奖。10月,成为美国水彩协会荣誉会员。
    1973 86岁。5月,SKOWHEGAN艺术学校赠予金牌奖。6月,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科天,初遇汉弥顿,收为助手。
    1974 87岁。1月,赴摩洛哥。10月,获新墨西哥州长奖,出版《对一些图画的怀念》。
    1975 88岁。1月,赴安提瓜岛(Antigua)。为圣菲州立美术馆展览,再度执画笔。
    1976 89岁。《奥基弗自选集》出版。
    1977 90岁。1月,福特总统颁授“自由奖章”。5月,圣菲学院赠予博士学位。奥基弗影片于电视台放映。
    1978 91岁。11月,纽约大都会美术馆展出“奥基弗:史泰格列兹的摄影”,同时出版展览目录。
    1979 92岁。6月,赴哥斯达黎加和危地马拉。
    1980 93岁。出版《艺术家的画像:乔琪·奥基弗》。
    1982 95岁。5月,赴夏威夷。
    1983 96岁。11月,赴哥斯达黎加。
    1984 97岁。移居圣菲。
    1985 98岁。4月,里根总统颁“国家艺术奖”。
    1986 3月6日,在圣菲去世。
    1997 7月17日,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菲市奥基弗美术馆开幕。馆址:217 Johnson Street,Santa Fe,New Mexico 87501 U.S.A.(江湖整理)

作者: 江湖    时间: 2007-1-27 22:14
(墨西哥)奥克塔维奥·帕斯
     奥克塔维奥·帕斯(Octavio Paz,1914-1998),墨西哥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艺术批评家、社会活动家和外交家,一生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天赋超群,才华横溢,在当代拉美和世界文坛享有盛名。1914年3月31日出生在墨西哥城。父亲是记者、律师,曾任墨西哥革命中著名将领埃米利亚诺•萨帕塔的驻纽约代表;母亲是西班牙移民后裔、虔诚的天主教徒。帕斯的祖父是记者和作家,拥有收藏丰富的图书;祖母是印第安人。
    帕斯的童年就是在这样一个充满自由与宗教气氛的家庭中度过的。他从五岁开始上学,受的是法国和英国式的教育。此外,他从小就跟姑妈学习法语,并开始阅读卢梭、米什莱、雨果以及其他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为他后来的艺术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帕斯14岁入大学哲学文学系和法律系学习,不过这完全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愿望,他本人更愿意走自学之路。在祖父的书斋里,他大量阅读古典和现代主义诗人的作品,后来又接受了西班牙“27年一代”和法国超现实主义诗人的影响。17岁时他便与人合办了《栏杆》杂志,并担任主编。两年后又创办了杂志《墨西哥谷地手册》,介绍英、法、德等国的文学成就,尤其是刊登西班牙语国家著名诗人的作品。1933年他出版了第一部诗集《野生的月亮》。当时帕斯对哲学与政治颇有兴趣,阅读了大量具有马克思主义倾向的作品。1937年他曾在尤卡坦半岛创办一所中学,以使当地农民的子女受到教育。他在那里发现了荒漠、贫穷和伟大的玛雅文化,这便是他第二部诗集《在石与花之间》创作灵感的源泉,该诗集直到1941年才问世。对帕斯来说,1937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他在西班牙参加了反法西斯作家代表大会,在那里结识了当时西班牙和拉丁美洲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巴列霍、聂鲁达、维多夫罗等。会后,他曾同西班牙诗人阿尔维蒂等一起赴反法西斯战争前线工作。同年,阿尔托拉吉雷为他出版了诗集《在你清晰的影子下及其他关于西班牙的诗》;回到墨西哥后,他又出版了《不许通过》和《人之根》。1939年他出版了诗集《在世界岸边》和《复活之夜》。此后,帕斯的创作便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回到墨西哥后,帕斯积极投入了对西班牙共和国流亡者的救援工作。在此期间他先后创办了《车间》和《浪子》杂志。这时,在对待斯大林以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态度上,帕斯与聂鲁达等人产生了分歧。1944年赴美国考察研究,在那里创作了《孤独的迷宫》并结识了艾略特、庞德等诗人。从1945年起,帕斯开始从事外交工作,曾先后在法国、瑞士、日本、印度任职。1953年至1959年他回墨西哥从事文学活动。1960年又重返巴黎;1962年他再次到新德里,出任墨西哥驻印度大使,直到1968年为抗议政府镇压学生运动而辞去这一职务。从50到70年代是帕斯的创作走向成熟的年代。经过反复探索与反思、批判与吸收,终于形成了他融合欧美、贯通东西、博采众长而又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他的作品中,既流动着古印第安文化的血液,又跳动着欧洲超现实主义的脉搏,同时具有印度佛教的神秘色彩。他的诗集主要有《假释的自由》、《火种》、《东山坡》、《清晰的过去》、《回归》、《向下生长的树》等。此外,还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作品。
    帕斯曾在国内外多次获奖,其中重要的有比利时国际诗歌大奖(1963)、西班牙塞万提斯文学奖(1981)和诺贝尔文学奖(1990)。
    (江湖整理)

作者: 江湖    时间: 2007-1-27 22:15
(中国)巴金
     巴金(1904~), 现、当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短简》等散文集。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其间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主编有《文季月刊》等刊物和《文学丛刊》等从书。
    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编辑《呐喊》。《救亡日报》等报刊,创作有《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火》),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诉》和《龙·虎·狗》等。在抗战后期和抗战结束后,巴金创作转向对国统区黑暗现实的批判,对行将崩溃的旧制度作出有力的控诉和抨击,艺术上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长篇小说《寒夜》便是这方面的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他热情关注和支持旨在繁荣文学创作的各项活动,多次出国参加国际文学交流活动,首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报告文学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集《爝火集》、散文小说集《巴金近作》、随笔集《随想录》五集,以及《巴金六十年文选》。《创作回忆录》等多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作品大都收集在14卷《巴金文集》内,新编的《巴金全集》于1986年起陆续出版。他的作品已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多年来他还出版了大量译作。巴金小说创作最为著称的是取材于旧家庭的崩溃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这方面写得最成功、影响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动过几代青年读者的心灵,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善于在娓娓动听的叙述和真挚朴实的描写中,倾泻自己感情的激流,细腻独到,自有一种打动人的艺术力量。

作者: 江湖    时间: 2007-1-27 22:17
(加拿大)白求恩
       诺尔曼·白求恩 (Norman Bethune) 1890年3月4日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格雷文赫斯特镇,1916年获多伦多大学医学学士学位,1935年加入加拿大共产党。1936年随加拿大志愿军参加西班牙革命,协助反法西斯的共和军作战,共和军战败后返回加拿大。1938年春来到中国革命根据地延安,担任军医,援助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后抢救伤员时感染病毒,于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逝世,其遗体最初葬于河北唐县郡城,1952年迁葬于河北石家庄烈士公墓。
   
      白求恩在医学上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研制并改进了12种外科手术器械;1938年建议加拿大建立社会医疗保健系统;第一个将流动血库应用于战场,并亲自在战地完成了数次输血手术。加拿大医学界称白求恩为医学天才。
   
      1939年12月21日,毛泽东撰写《纪念白求恩》一文,号召中国人民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1940年,晋察冀革命根据地建立“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2001年9月18日,白求恩铜像在河北石家庄白求恩军医学院落成揭幕。铜像高3米,重1.83吨,所刻画的白求恩身着八路军军服,左手扶着药箱,右臂搭在右腿上,坐在一块岩石上,两眼注视着前方,体现出白求恩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的国际主义精神。

作者: 江湖    时间: 2007-1-27 22:18
(中国)白寿彝
     白寿彝(1909-2000),字肇伦,又名哲玛鲁丁,河南开封人,回族,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1938年到1949年,白寿彝先后任教于广西桂林成达师范学校、云南大学、重庆中央大学、南京中央大学等学校,讲授治学的材料和方法、中国上古史、中外交通史、中国史学史、春秋战国史和伊斯兰文化等课程。1949年7月,受聘于北京师范大学,此后一直在北京师范大学任历史系教授,并长期担任历史系系主任职务。
    白寿彝曾创办多种杂志并担任主编。他主编的《史学史研究》和《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主要著作有《中国交通史》、《中国通史纲要》、《中国伊斯兰史存稿》、《回族人物志》、《史学概论》、《中国史学史》第一册等。编有《回民起义》、《中国伊斯兰史纲要参考资料》、《朱熹辨伪书语》等著作。论文集主要有《学步集》、《历史教育与史学遗产》、《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白寿彝史学论集》、《中国史学史论集》等。《中国交通史》是国内至今唯一的有关中国古代交通发展的历史著作。《中国通史纲要》有英、日、西班牙、法、德、蒙、罗马尼亚等多种外文版本,中文发行量近百万册。他总主编的《中国通史》,是他学术成就的典型代表,是本世纪最大规模的史学著作之一,也是本世纪最高水平的史学著作之一。他在全面研究通史著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体大思精”的编纂设想,并约请全国五百余名专家学者历经二十余年,终于在1999年完成了这部卷帙浩繁、体制完备,反映了最新的中国通史研究成果。(江湖)

作者: 江湖    时间: 2007-1-27 22:18
(法国)保尔·艾吕雅
     保尔·艾吕雅(Paul Eluard,1895-1952),法国当代杰出诗人,一生写诗和战斗,参加达达运动和超现实主义运动,以及反法西斯斗争。出版诗集数十种,主要有《痛苦的都城》、《不死之死》、《公共的玫瑰》、《丰采的眼睛》、《诗与真》等。他是诗坛圣手,他以生活为诗,以诗为生活,终生激情不减,诗作以千首计。本集选出的精品,足以代表诗人意象奇隽、意境悠远、朦胧、情意缠绵的风格,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的青睐。(蒋海燕)
   
    Born in 1895 at Saint Denis, on the outskirts of Paris, Paul Eluard published his first book of poetry at eighteen, when confined to a Swiss sanatorium for tuberculosis. There he met Gala, the beautiful Russian woman he would marry in the midst of the war, four years later.
    Capital of Pain, comprising many of the poems written between 1921 and 1926, is widely considered Eluard's finest surrealist achievement. The collection was acclaimed as the unified exponent of Surrealism's creative intentions.
    "Of all the surrealist poets, Eluard is unquestionably the clearest in his poetry and in his vision. He is in some senses a simple poet, and certainly he is a poet of a simple, luminious love in all its purity and its order. But more significantly, he is a surrealist poet, faithful until the end of his life to the play of dualities which give to surrealism its genuine profundity and its unlimited potentiality of expansion."
    (江湖整理)

作者: 江湖    时间: 2007-1-27 22:19
(德国)保罗·策兰



   
     保罗·策兰(Paul Celan,1920—1970),生于一个讲德语的犹太家庭,父母死于纳粹集中营,策兰本人历尽磨难,于1948年定居巴黎。策兰以《死亡赋格》一诗震动战后德语诗坛,之后出版多部诗集,达到令人瞩目的艺术高度,成为继里尔克之后最有影响的德语诗人。(蒋海燕)
   
    附录:
   
    Poeta francés en lengua alemana, de origen rumano y judío. Su nombre de pila era Paul Antschel. Nació en Chernovtsi, Rumania, el 23 de noviembre de 1920, en el seno de una familia judía. En 1942, mientras estudiaba en la universidad de su ciudad natal, sus padres fueron deportados y murieron en un campo de concentración, mientras que él fue recluido en un campo de trabajo. Tras ser liberado en 1944 se trasladó a Bucarest, donde trabajó en una editorial, pero abandonó Rumania en 1947 para pasar una breve temporada en Viena. En 1948 se trasladó a Francia, obtuvo la nacionalidad francesa y dio clases de alemán en la Escuela Normal Superior de París. Celan tradujo al alemán las obras de Arthur Rimbaud, Ósip Mandelstam y otros poetas.
    Su primera colección de poemas, Amapola y memoria (1952), incluye su poema más famoso ‘Fuga de la muerte’ (1948), una descripción del campo de exterminio nazi de Auschwitz-Birkenau. Su poesía, influida por el surrealismo y rica en imágenes bíblicas, expresa su sentimiento de lo absurdo de la vida moderna y la dificultad de la comunicación. Celan se quitó la vida arrojándose al Sena, el 20 de abril de 1970. Cambio de aliento (1967) y Hebras del sol (1968) son otros dos libros importantes suyos.
    (江湖整理)
作者: 江湖    时间: 2007-1-27 22:20
(法国)贝克特
     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法国作家。出生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测量员,母亲是虔诚的教徒。1927年毕业于都柏林的 三一学院,获法文和意大利文硕士学位。1928年到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和巴黎大学任教,结识了爱尔兰小说家詹姆斯·乔尹斯。精通数国语言的贝克特分被派作失明的乔伊斯的助 手,负责整理《芬内根的觉醒》手稿。1931年,他返回都柏林,在三一学院教法语,同时研究法国哲学家笛卡儿,获哲学硕士学位。1932年漫游欧洲, 1938年定居巴黎。德国占领法国期间,他曾因参加抵抗运动,受法西斯的追捕,被迫隐居乡下当农业工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曾短朗回爱尔兰为红十字会工作,不久返回巴黎,成为职业作家。
    贝克特在创作上深受乔伊斯、普鲁斯特和卡夫卡的影响,主要作品女诗作《婊于镜》(1930);评论集《普鲁斯特》(1931);短篇小说集《贝拉夸的一生》(1934)和《第一次爱情》(1974);中篇四部曲《初恋》、《被逐者》、《结局》、《镇静剂》(1946);长篇小说《莫菲》(1938)、《瓦特》(1942)、三部曲《马洛伊》、《马洛伊之死》、《无名的人》(1951—1953)及《如此情况》(1961)、《恶语来自偏见)(1982)等。这些小说以惊人的诙谐和幽默表现了人生的荒诞、无意义和难以捉摸,其中的《马洛伊》三部曲最受评论界重视,被称为2O世纪的杰作。
    贝克特戏剧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主要剧本有《等待戈多》、《剧终》(1957)、《哑剧I》(1957)、《最后一局》(1957)、 《最后一盘磁带》(1958)、《尸骸》(1959)、《哑剧II》(1959)、 《呵,美好的日于》(1961)、《歌饲和乐谱》门962)、《卡斯康多》(1963)、《喜剧》(1964)、电视剧《迪斯·乔》(1968)等, 这些剧作无论就内容或形式来说都是反传统的,因此被称为 “反戏剧”。其中成名作《等待戈多》1953年在巴黎演出时引起轰动,连演了三百多场,成为战后法国舞台上最叫座的一出戏。 贝克特为此名噪一时,成为法国文坛上的风云人物。由于“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1969年贝克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江湖整理)

作者: 江湖    时间: 2007-1-27 22:20
(南非)彼得·霍恩 彼得·霍恩(Peter Hom,1934- )是南非著名的左翼诗人、批评家、学者,他生于捷克,长于德国,青年时移民南非,1967年创办先锋诗刊《俄斐》,探索植根非洲本土的现代诗歌道路。早期作品沉郁、内省,后来抛弃唯美和修饰的主流诗学,以一个国际主义知识分子的姿态,为南非抗议运动创作了大量的朗诵诗和传单诗,被誉为“南非的聂鲁达”。(江湖整理)
作者: 江湖    时间: 2007-1-27 22:21
(西班牙)毕加索
     毕加索(1881~1973) Picasso,Pablo 西班牙-法国画家。1881 年10月25日生于西班牙南部马拉加,1973年4月8日卒于法国穆然城。自幼喜好艺术。在马德里圣费尔南多美术学院学习期间,因不满学院派保守的教 学方法而离开学校,并积极参加当地文化名人的沙龙聚会。当时流行的各种艺术流派,诸如象征主义、批判现实主义、 印象主义、自然主义、唯美主义等对他都有吸引力。
    自画像创作1900~1905年是他创作的早期阶段。作品初用蓝色调,后又用粉红色调,描绘充满孤寂、悲怆的贫困者、残疾人、江湖艺人等。代表作《熨衣服的妇女》、《喝苦艾酒者》、《杂技演员之家》等,均属批判现实主义范畴,含有浓重的悲剧成分和民族特色。1904年前后的巴黎之行,使他眼界大开,那里的新艺术思潮及其探索成果,给他以刺激与启发。
    1907年的《亚威农少女》表明其创作已转入立体主义阶段。他抛弃了西方传统绘画的造型法则,公开向文艺复兴以来确立的审美法则进行挑战。画中没有任何情节,没有具体环境描写,只有几个面的结构。这类作品在不模仿客观物象 的表面情况下,同时绘出一个物象的几个方面,并将拼贴方法引进绘画。代表作有《小女孩和曼多林、《卡恩韦勒像》、《静物与藤椅》等。
    1915年以后,他开始对J.-A.-D. 安格尔精确而细致的素描感兴趣,画风也由立体主义转向新古典主义。1922年的《竞跑》、《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肖像》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宏伟的气势,是这种转变的代表作。《坐着的女人》 西班牙内战时期,他始终站在共和国一边,反对佛朗哥政权。当法西斯空军轰炸西班牙的格尔尼卡镇滥杀无辜平民的消息传出后,他创作了壁画《格尔尼卡》,表达了他的悲愤之情。
    在德国纳粹占领法国后,他坚持爱国主义气节,在巴黎闭门作画,拒绝法西斯利诱。1944年他参加了法国共产党,表示要把绘画当做武器,用以抵抗和打击敌人。大型油画《尸骨存放所》就是通过对纳粹集中营的描绘,表示了对法西斯兽行的愤怒谴责。
    20世纪50年代初,他积极参加保卫世界和平运动,他的一幅《鸽子》版画,被选为巴黎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会标。这期间他的重要作品还有《朝鲜的屠杀》和《战争》、《和平》等,不仅揭露了美帝国主义对朝鲜的侵略,而且用象征性的语言描绘了好战者对人类文明的践踏及人类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亚威农少女》成就毕加索毕生致力于绘画革新,利用西方现代哲学、心理学、自然科学的成果,并吸收民族民间艺术的营养,创造出了很有表现感的艺术语言;他的极端变形和夸张的艺术手法,在表现畸形的资本主义社会和扭曲了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有独特的力量。他的私人收藏,包括他自己及朋友的作品,都已捐赠给法国政府。巴黎建有毕加索博物馆。 (江湖整理)

作者: 江湖    时间: 2007-1-27 22:21
(中国)毕淑敏 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江湖整理)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