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孩子应该是怎么样的? [打印本页]

作者: dyly    时间: 2007-1-4 19:18
标题: 孩子应该是怎么样的?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孩子应该是有孩子的纯真简单,否则就是坏孩子了。我在没生孩子之前,也这么坚定地认为。所以对我的小表妹很讨厌,因为那时她刚初中就对我的化妆品感兴趣。尤其后来看到这样的出自小女孩蒋方舟著名语录:我找男朋友,要富贵如比哥(比尔盖茨),潇洒如马哥(周润发),浪漫如李哥(李奥纳多),健壮如伟哥(这个我就不解释了)。很多人都有想法认为现在的孩子初中生,那是没希望了,一代不如一代。可是到我自己有了孩子以后,我就不这样想了。

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的?这难道真的有规定吗?违反了就得否定?而且现在的社会信息传播途径和特点,生长在这样环境下的孩子怎么能和以前的我们相比呢?这篇文章比我想说的要好,我就不罗嗦了。希望大家都有些观念上的改变。我的侄子给我描述得他们班级的课间十分钟,我觉得简直就是男女挑逗专场。开始简直想把侄子再送回老家学校,以免染缸染黑了。可是看看蒋方舟同学的一些作品,我不这样认为了。

蒋方舟: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儿童世界
2004年07月12日15:12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 【我要“揪”错】 【推荐】 【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

  蒋方舟,1989年10月出生。小学文化程度,目前正坐在初中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她七岁开始写作,九岁写成散文集《打开天窗》,被湖南省教委定为素质教育推荐读本,并被改编成漫画书。十一岁写成长篇小说《正在发育》,以其迥异于同龄人的成熟与大胆、古怪精灵的文字,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论。十二岁写成长篇小说《青春前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同年成为《南方都市报》等媒体的专栏作家,每天都给报纸供稿。蒋方舟刚刚又出版了自己的新书《都往我这儿看》,风格更加奇异多姿,往往令我们许多成年人瞠目结舌不止。
  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儿童世界
  也许过去我们一直一厢情愿地认为,孩子的世界就是简单的、幼稚的,如同一张白纸,那么蒋方舟的书可能会让许多成年人感到惊诧甚至有些恐慌。作为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成熟地、平静地谈论着恋爱、月经、性,甚至"伟哥",丝毫没有大惊小怪。她也坦白地写出了孩子间的勾心斗角,还有对出名,对升官(当班干部)发财的看法。翻翻书的内容:"你发育了吗"、"比胸脯"、"鱼水缠绵"……真是让人头晕目眩。我们的第一反应肯定是:蒋方舟怎么敢这样写?而且这样小的孩子,居然知道这么多?怎么能知道这么多?真的知道这么多吗?
  可是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一下,蒋方舟给我们看的孩子的世界也许是更为真实的。孩子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对复杂的成人世界他们真的一无所知吗?蒋方舟不能代表所有的孩子。但是也许有相当数量的孩子,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单纯"或许正是为了迎合我们的希望。也许我们与孩子之间一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如果我们不能真正了解和认识他们的想法,就更无从谈起去帮助他们、引导他们。
  早熟的苹果好卖?
  蒋方舟之所以引起社会的广泛争议,除了她作品的内容看上去特别大胆、另类以外,还在于她出奇的坦率直白。蒋方舟毫不隐讳自己成名成家的欲望。方舟自己在书中公然写到"早熟的苹果好卖"、"我找男朋友,是大大地有标准。要富贵如比哥(比尔·盖茨),潇洒如马哥(周润发),浪漫如李哥(李奥纳多),健壮如伟哥(这个我就不解释了)"。许多人抓住这几句话,就推测方舟是一个阴暗、做秀、视生活为儿戏的怪孩子。
  各种观点看法纷至沓来,赞叹者有之,鄙夷者有之,有的人想到这么小的孩子如何文笔如此老辣,是不是有成人代笔。有的人把方舟和韩寒等小作家放在一起比较,讨论低龄出书好不好。更多的声音质疑小方舟和前一段当红的美女作家们一样,靠性的描写炒作自己,卖文求名求利。
  其实生活中的蒋方舟除了出众的写作天赋以外,其他方面与一般孩子并没有什么差异。当方舟初次在报纸上发表作品,还以为编辑阿姨要"发给自己一块手表",最后没得到手表大失所望。蒋方舟身上体现出来的,正是成年人不再有的率真与直来直去,尽管不太符合我们心目中"好孩子"的标准,也许我们对待她也应该更宽容一些。
  不喜欢"小作家"的称号
  对加在自己身上的"小作家"头衔,蒋方舟本人表示非常不喜欢。作家就是作家,加上一个"小"字,就带点迁就和鼓励的意味,给人的感觉好像因为作者年龄小而降低了标准,很不正式。
  另外,"小作家"总让人联想起"小则了了,大未必佳",臆测她会像那个失败的神童方仲永一样注定走向平庸。中国人更喜欢循序渐进,"早熟"一向就不是个完全的褒义词,它还不同于"早慧",与"早熟"联系在一起的往往是"复杂"、"世故"、"浮躁"甚至是"早衰"……蒋方舟很希望人们能给她一个更适当的称谓。
  知名度很高的母亲
  蒋方舟的母亲尚爱兰,也是位颇有名气的女作家,尤其在网络写手当中非常有影响。尚爱兰长期给国内最知名的文学网站"榕树下"写稿,作品多次获得大奖。
  方舟在写作方面发展到今天,母亲所起的关键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于是有人联想到,方舟小小年纪,文笔如此辛辣,是不是母亲在背后代为捉刀。还有人质疑尚爱兰是拔苗助长,认为写作不是体育项目,不能靠硬性训练培养出来。对此,方舟母女都显得十分坦然。蒋方舟对母亲的文字似乎评价并不高。而尚爱兰甚至写了一篇名为《给我个孩子,他就能成为作家》的文章,畅谈自己在开发孩子写作天赋方面的心得体会,文中一些观点对现代家庭的子女教育不无启发。
  尚爱兰提及她曾特意找来一篇叫《大海》的文章给方舟,"今天终于有机会去一览大海的英姿了。现在正逢秋天,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茫茫的大海波浪起伏,无边无际……啊!大海,我爱你!通过这篇反面教材,很容易叫方舟懂得了滥用成语,其实是妨害表达的,越是成熟的作家,他们的作品中越少成语。所以尽管蒋方舟知道的成语很多,但是文章中用得极少极少,往往有意回避。
  毁誉参半的"方舟式"语言
  蒋方舟在她作品中所使用的语言十分的随心所欲,无论表达的主题、描写的对象还是行文的方式都绝少条条框框,显得太轻松,太任性,而不那么严谨,不那么经得起推敲。与传统的文学作品相比,乍看上去不容易让人接受,恐怕在中学的命题作文考试中也很难得到高分。
  然而方舟的风格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除了一大批痴迷的小读者,许多文学界的专家权威也给予她很高的评价。例如蒋方舟写过有这样一段话:"当我激动着心,颤抖着手,走进了会议室。啊,神圣!啊,庄严!啊,空荡!啊,干净!我这个离十八岁还有八年的孩子,竟有些不知所措、措手不及、手足无措了。"从语文老师的角度看,这段话满是毛病:"激动着心,颤抖着手",是不规范的;四个"啊",啊得不伦不类,滑稽可笑;连用三个意思近似的成语,累叠重复。但是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引用这段话的时候说:"写得太漂亮了。"认为孩子对词语的吸收能力很强,在抒情手段不够的时候,能够创作性地使用这些词,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到最畅快的程度。
  著名文学批评家谢友顺这样称赞蒋方舟,"忽然发现努力多年才稍微领略的文字秘密,今天已被一个十三岁的女孩轻易地掌握,甚至比我们做得更好,难免有些让人沮丧。"

作者: 行至水穷处    时间: 2007-1-4 19:40
略有所闻~
永远不要用大人的眼光去看孩子~
孩子的世界,孩子的思想比我们想象得丰富得多~
作者: 一袋子宁静    时间: 2007-1-4 20:10
孩子还是应该象孩子样儿,太早出现大人样儿了,还是有点不舒服。

所以,我愿意保护孩子不要早熟,该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才去做。
作者: 乐乐的妈    时间: 2007-1-4 20:17
我想我儿子真要是那样,我这个做妈可能还是有点难以接受,思想方面还有待开发
作者: 谈天说地    时间: 2007-1-4 20:39
木秀于林,木秀于林啊
作者: hq1966    时间: 2007-1-4 21:11
  
许多文学界的专家权威也给予她很高的评价。例如蒋方舟写过有这样一段话:"当我激动着心,颤抖着手,走进了会议室。啊,神圣!啊,庄严!啊,空荡!啊,干净!我这个离十八岁还有八年的孩子,竟有些不知所措、措手不及、手足无措了。"从语文老师的角度看,这段话满是毛病:"激动着心,颤抖着手",是不规范的;四个"啊",啊得不伦不类,滑稽可笑;连用三个意思近似的成语,累叠重复。但是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引用这段话的时候说:"写得太漂亮了。"认为孩子对词语的吸收能力很强,在抒情手段不够的时候,能够创作性地使用这些词,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到最畅快的程度。
  著名文学批评家谢友顺这样称赞蒋方舟,"忽然发现努力多年才稍微领略的文字秘密,今天已被一个十三岁的女孩轻易地掌握,甚至比我们做得更好,难免有些让人沮丧。"


  专家会捧杀蒋方舟。
  所举例句作为网络发贴可以,而且累叠重复作为修辞手法也无可厚非,但整句作为学生在课堂使用真的不可以,“激动着心”确实不规范,而且这个不规范纯粹就是不规范,并未带来更多文字改革的意义。
  恕我愚钝,达不到“稍微领略文字秘密”的境界,也不能回炉更改用户为十三岁女孩,理解不了句中真谛。

  不使用成语,特意避免成语,作为个人写作风格没话说,但要是鼓励孩子们都不用成语,除非找得到更简练表达的方式,一句四啊还不如来个成语。

作者: 摸着石头过河    时间: 2007-1-4 22:28
我在电视里看见过这个女孩,在言谈话语中你能感觉到她出色的表达能力,但又不失年少的纯朴和天真,是个很难得的好孩子,她不象是那种刻意培养出来的小明星,我祝愿她健康的发展和成长。
作者: skyye    时间: 2007-1-5 00:03
孩子的早熟也是社会造就的,关键不在于他们的语言如何表达,而是心态究竟是不是阳光的、健康的、积极的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07-1-5 00:17
其实北京校园里早就是那样,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除了这个,关于孩子我们不知道的还很多呢
作者: 柔光宝宝    时间: 2007-1-5 03:58
例如蒋方舟写过有这样一段话:"当我激动着心,颤抖着手,走进了会议室。啊,神圣!啊,庄严!啊,空荡!啊,干净!我这个离十八岁还有八年的孩子,竟有些不知所措、措手不及、手足无措了。"

听起来像是说相声的。
作者: 谈天说地    时间: 2007-1-5 07:13
原帖由 hq1966 于 2007-1-4 21:11 发表
  

  专家会捧杀蒋方舟。
  所举例句作为网络发贴可以,而且累叠重复作为修辞手法也无可厚非,但整句作为学生在课堂使用真的不可以,“激动着心”确实不规范,而且这个不规范纯粹就是不规范,并未带来 ...

66啊,人家都说这孩子衣服穿得漂亮,你偏要说点他在裸奔的大实话,看来你没有忘记劳动人民的本色啊!

最可恨地就是你还把什么叫专家解释了,俺小人理解一下你的意思:专家等于专门蒙大家

喜欢放浪弄潮儿心潮逐浪高,更爱少年姜太公心如止水于无声处

作者: diuer    时间: 2007-1-5 11:44
不喜欢孩子的心灵太成人化!
可是,这似乎都是大人的过错!
作者: dyly    时间: 2007-1-5 12:27
小孩子的接受和学习能力太高了。3岁的孩子看到电视里也会学会很多大人的语言。4,5岁的孩子也都能给你绘声绘色地讲述孩子是怎么生出来的。只不过孩子大了后,明白大人不喜欢他们说某些事,他们在老师和家长面前就不说不表达,可是在他们自己的圈子里,在网络上你就能看到真实的他们。蒋方舟只是在她的书里没有做大人喜欢的孩子,非常坦诚直接的描述她眼中的世界。我们这些做家长的,现在也许勇敢的面对这点,调整好自己的观念,到时候才能和自己的孩子成为朋友,否则孩子的真实一面我们从他上学时就已经不清楚,就已经远离他的生活了。我们一代我感觉好歹是到大学后才远离父母的,不能想象我的孩子在十岁时已经不和我们说心里话了。想到这里我就有点害怕孩子长大。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7-1-5 13:43
Own opinion!  这比什么都重要,管他是不是小大人。

“小大人”这也是大人自己的成见。

难道到了15岁还保持着苍白的无知的天真就好了吗?
如果是这样,那18岁,20岁的成熟从哪来?

我们不能期望从小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没有的孩子忽然没来由地成为真正的大人。
这样是违反唯物论di~
作者: 独孤求败    时间: 2007-1-5 15:56
原帖由 一袋子宁静 于 2007-1-4 20:10 发表
孩子还是应该象孩子样儿,太早出现大人样儿了,还是有点不舒服。

所以,我愿意保护孩子不要早熟,该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才去做。


哟, 擦PG还挺有根据的,错怪MM了,保护孩子不要早熟
作者: tianqunping    时间: 2007-1-5 16:19
[quote][:"当我激动着心,颤抖着手,走进了会议室。啊,神圣!啊,庄严!啊,空荡!啊,干净!我这个离十八岁还有八年的孩子,竟有些不知所措、措手不及、手足无措了。"/quote]
俺不是专家,叫我看来也是罗嗦,重复,弱智的文章!她要找的男朋友到共产主义社会就有了,从开天劈地以来还没有出生
作者: 天堑变通途    时间: 2007-1-7 08:28
小大人俺也很喜欢,但专家冒充小孩扮大小人说话俺就不喜欢了.俺不唱赞歌!

10岁左右的小孩子说点20岁择偶青年的话我们觉得她有个性,但当俺听见一个16岁的小女孩被人包了,她母亲给她女儿的老师报喜:XXX老师,我家XXX被XXX包了",俺就感觉这女孩反不如她母亲有个性了  

这些年"激素"的使用从动物到植物,现在又到了小孩子身上,但愿俺对这样"从苍白的无知的天真"走向成熟的担心是多余

蒋小朋友,一路走好
作者: 小小小鲸鱼    时间: 2007-1-7 11:29
学生们买了一些豆子,种在窗前,有些先发芽,很快就长得郁郁葱葱,有些过了很久才发芽,一开始显得营养不良,但过了些时日,也长得青翠。大部分豆子在中间的时段,争先恐后的一颗颗冒出来,那段时间,窗前景致最美。现在,最先发芽的豆子显得有些不水灵了,最有生命力的叶子是那些中间冒芽的豆子,它们显得充满水分、饱满、绿意盎然;那些最后发芽的豆子,令人感觉哪天它就会突然挺拔,长得最好。那些最先发芽的豆子,它的叶子的光泽令我担心:似乎不能吸收营养了。
没看到这女孩,但她的择偶标准令人担心。一个人可以有想法可以有个性,但还是要在道德范畴,否则,又一个李银河,或者更甚。尤其女孩,幸福的人生是需要教养的
作者: dyly    时间: 2007-1-7 11:47
呵呵,我发帖的目的是让大家走入孩子内心,不要凭借一些老观念给孩子扣帽子,那样将来会很影响亲子关系的。可是大家还是都对这个蒋同学很有意见了。

蒋同学究竟是个怎样的孩子,没接触过,很难客观的给个判断,但是不得不佩服小小年纪写出的那些文章。尤其是《邪童正史》,真想评判孩子的可以搜索来看看,然后再下结论。

再者对这个孩子小时候的择偶标准,俺还真觉得其实是每个女性的渴望对象,只是俺自惭条件不好,那样的人也看不上俺所以不敢想,更不敢言而已。如果有女孩子有如此自信,也未尝不可阿,也没有不道德吧。李银河,我想更是公认的独立自主女性而且学术界里敢说敢做有正义感和研究能力的研究人员阿!
作者: 小小小鲸鱼    时间: 2007-1-7 12:22
俺所谓的道德:13岁想找对象,在现在的道德观念里,不妥吧。有时在外面看到满脸稚气的女孩穿着中学校服,却痴痴缠缠得傍着男生或男人,心里真不舒服,很难有美感。
一个人的心里什么想法都可能有,生气时恨不得对方永远消失,但这样的心里话总不能公开或付诸行动吧。尤其孩子,是非观念没有,家长还是要引导吧。
尤其这样的名小孩,会影响别的孩子。
李专家尽管她敢说敢为,但她想影响别人的择偶观,我觉得恶心。
作者: dyly    时间: 2007-1-7 13:04
标题: 回复 #20 小小小鲸鱼 的帖子
说出自己的择偶想法,并不代表就要找对象。之所以我喜欢蒋同学,就是因为她的率直,不象成人,心里想的一套,说出来的却是另一套,要么就是腻腻歪歪。家长怎样引导孩子呢?我想我和会很早就和我的女儿说说我的恋爱观和择偶观的。孩子当然也有她自己的判断看法了,她跟得上时代,那反过来说不定我被她引导和影响了,也未尝不可。
李专家觉得作为一个性科学家,有责任把她所知的公告给大家,听于不听,能不能影响公众,一则要看她的水平和影响力,另则完全是个人愿不愿意受教化或者自我学习。不同意她的观点,不看不听就完了。她说话了,我们能听到,可是我们想说话,却没人听,我们想影响别人我们做不到啊!

您要蒋同学的家长看好女儿,否则会影响别的孩子,这其实您就是认为,名人会有影响力的。可是您很矛盾啊,怎么又因为李专家想影响别人,所以讨厌她呢?

[ 本帖最后由 dyly 于 2007-1-7 13:08 编辑 ]
作者: dyly    时间: 2007-1-7 13:09
《邪童正史》 事业有成的傻仆人  蒋方舟

    谢梅庄是个翰林,他雇了三个仆人,一个狡猾,眼睛老是转来转去;一个忠实,从故事的开头到结尾一句话都没说,只是低着头执行任务。还有一个傻仆人。
    有一天谢梅庄请人吃饭,客人说:“哎呀哎呀,一点都不好玩,你招个歌妓来玩吧!”那个狡猾的仆人,眼睛转了一转,说:“好嘞!我请歌妓去。”为了躲开看门的傻仆人,特意绕到后门,结果还是被傻仆人看到了,他大喝一声:“闲杂人等不得入内。”就挥拳把两个歌妓打倒了。

    天气很冷,谢梅庄一边喝酒一边读书,酒瓶已经空了,狡猾的仆人眼睛转了一转,让老实的仆人出去买酒,半路上,老实的仆人遇见了傻仆人,傻仆人夺过酒瓶,怒气冲冲地回家对谢梅庄说:“干干干,肝可怎么办?今天两瓶,明天三瓶,后天四瓶,嫌你的钱多啦?”

    到目前为止,傻仆人都表现得像谢梅庄的恶妻一样,谢梅庄一直都不喜欢他。直到谢梅庄犯罪了,被派到边疆的沙漠去。狡猾的仆人眼睛转了一转,就赶紧收拾行李跑了,老实的仆人也哭着要回家,只有傻仆人收拾行李跟在谢梅庄后面。谢梅庄很感动,收了傻仆人为义子,给他取了小名叫做“傻子”。

    到了沙漠,没过多久钱就花光了,他们卖了马,卖了皮衣服。谢梅庄对傻仆人说:“我现在唯一能卖的就是你了,你说你能卖多少钱呢?”傻仆人说:“反正没你贵。”谢梅庄脸色一沉,说:“讨厌,你给我抓鹿去。”傻仆人就跑到树林里去抓鹿,一下子被几千两金子绊倒了——老天不公平吧,为什么总有人被金子绊倒,我却每次都被自己绊倒呢——傻仆人捡到了几千两银子,交给了谢梅庄。

    仆人本是个悲惨的职业,大部分人都把工作看成人生的痛苦之源,不过是在椅子上留下臀印的方法。但是傻仆人因为傻,所以对仆人这个职业反而有傻傻的忠诚和热忱。如果工作不是快乐之源的话,那么像狡猾仆人和老实仆人一样辞职也很好。如果不辞职的话,反而会过得糟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业有成的人都喜欢自己的工作,所以傻仆人也是个成功人士。
作者: hq1966    时间: 2007-1-7 13:32
  《邪童正史》故事性很强,思想性也很强。

  就是故事性和思想性挨得不紧

  小姑娘真是思想家,倒也可以不用成语。
  因为,思想家就是上帝专门派来为我们制造成语的。

作者: 小小小鲸鱼    时间: 2007-1-7 14:29
原帖由 dyly 于 2007-1-7 13:04 发表
说出自己的择偶想法,并不代表就要找对象。之所以我喜欢蒋同学,就是因为她的率直,不象成人,心里想的一套,说出来的却是另一套,要么就是腻腻歪歪。家长怎样引导孩子呢?我想我和会很早就和我的女儿说说我的恋 ...

    专家有独特的择偶标准,但不等于她的道德高尚,就像66大哥曾在厕所听到领导“唰唰唰”擦pg音响,他的擦pg技术不一定有领导的艺术。所谓道德一定是社会的伦理主流,否则,电影就不用分级了,小女孩也去看黄金甲的真东西吧。我挠恶心的是她的专业性观念,她没有固定伴侣,也想人家传统家庭像她希望的那样,过她那样的性福生活,孩子就没幸福了。她不知有没孩子?
     思路决定出路,眼界决定世界(不好意思,用一下假成语),小蒋的择偶想法,决定了她的行为。不及时引导,令人担心。
     小蒋当然是好苗子,她如果做作家无可厚非,对她的文才,我也喜欢,又一个早教的成功典范。我会去学学她妈妈的育儿书。但如果拿她的思想心理做典范,就不苟同。
作者: hq1966    时间: 2007-1-7 14:40
  更正一下,我那XX不是X的领导

  

作者: 小小小鲸鱼    时间: 2007-1-7 15:28
突然想起,前段时间参加亲子阅读的征文,写了一篇小文,和这话题有些姊妹篇的味道,一并贴来: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73737&extra=page%3D1
作者: 天堑变通途    时间: 2007-1-7 15:48
原帖由 dyly 于 2007-1-7 13:09 发表
《邪童正史》 事业有成的傻仆人  蒋方舟

    谢梅庄是个翰林,他雇了三个仆人,一个狡猾,眼睛老是转来转去;一个忠实,从故事的开头到结尾一句话都没说,只是低着头执行任务。还有一个傻仆人。
    有一 ...

DYLY斑竹MM,严肃认真地拜读了此"义仆童传",小蒋学大人写点感悟文章手法确实不错,先赞一个.
可惜跌倒捡金一说颇有点传统小说中不敢正视现实,用点"天上掉馅饼"去为义仆造出逃路的影子(请千万别骂俺对孩子苛刻)

你主题楼列的例子俺姑且认定孩子已经是"超凡入圣"的化境,但让俺说孩子就应该是这样,俺是断然不敢如专家一般闭着眼睛胡说一通而后快的.

不再说废话,否则就有不合时宜之咎,免不了要被专家纠正一番的.呸!
作者: hq1966    时间: 2007-1-7 16:04
原帖由 hq1966 于 2007-1-7 14:40 发表
  更正一下,我那XX不是X的领导

  


  关于更正的更正。

  第一个X不代表“领”,第二个X不代表“导”。

作者: dyly    时间: 2007-1-7 18:01
通过此次辩论认识了鲸鲸的爸爸或者妈妈。很高兴,先向您问声好。

您那篇文章想要的孩子的真实自然,其实就是我立此帖的目的。可是孩子的真实自然从哪里来?就是家长要面对接受孩子,不要对孩子有大棒子的价值观判断,孩子才会在你面前真实自然的袒露他的内心世界。

还有我觉得家长对世界上存在着不同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人怎样看待,孩子也就会怎样来决定哪些话要对你说,哪些话对她的男朋友说。如果想要孩子把你当作朋友,那就是家长先要能理解和自己不同观点和生活方式的人的行为。


再把老虫的话贴上来,让大家思考和探讨。



楼主的文字是针对电视台对孩子的动作语言的设计与控制而言的。
这是可以理解的。就象加了许多的人工香精、色素,失去了材质的天然。

但若单就题目来讲,我则不能苟同。

美国这里的孩子个个都是小大人。
婴儿服装、鞋,就是成年服装的一丝不苟地微缩版。
虫子的同学们的衣服,几乎不会有卡通形象的在上面。
而国内的家长好象生怕孩子不够卡通,不够宠物。

成年人与孩子对话,除非是对没有对话能力的襁褓中的孩子,极少地看到有人会使用“奶腔”。
而中国人一与孩子坐下来,马上会用一种调侃、调戏的态度与语气对孩子说话。
孩子们对大人,国内的孩子不是自卑就是害羞,不是装傻就是作哑。
但美国孩子有他们的话说,有自己的意见。和成年人打招呼、握手,礼貌运用得成熟而自然,不卑不亢,气定神闲。

我们的孩子,在他们早年的时候,似乎什么都不是,我们都期待有一天,象一个魔术一样,这些什么都不是的东西忽然变成了有思想有血肉的“人”!
美国的孩子从小就是一个微型的人,长大,无非就是把这个模型扩大而已。在早年,他们已俱备了成年后的一切,思想、语言、行为、社交、朋友。。。。。。

但是这些“小大人”却有着他们最纯真的东西。
在圣诞假前一天,学校的最后一天,孩子们会紧紧地拥抱告别。
在一个party上面,一个八岁的女孩为别人签名,她一接过签名板,想都不想,马上趴在地上写起来,一口气写了两分钟,长长的一篇东西!(你回过头再看看本坛的阳光少年,那些孩子在贴子上写了些什么?)
同样是在这个party上,主持人稍一忽悠,孩子们马上围成一圈,一个接着一个上去地表演自己的拿手绝活,非常自然,而且非常enjoy。

同年龄段相比,中国的孩子简直就象智力未启蒙。
——其实这么说并不公平,这些中国孩子面子上傻乎乎,但在一个班上却总是会流传着“谁不要和谁玩”“谁喜欢谁”这样的小话。

难怪好莱坞设计的中国人形象总是那样面无表情、神秘莫测,暗地里却做着另一些事情!
作者: dyly    时间: 2007-1-7 18:04
再贴一点相关的内容:这样的中国人真是太多了太多了!

三、自我的确认和能力的形成(3-7岁)
  这时的孩子开始体验到了一个新的现实世界,他想要知道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以周围世界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他开始了自我形成的生命历程。为此,他必须完成两件事情,这些都会在一生中影响到他与于自我的关系和与他人的关系,这就是:(1)他必须在自己的内心里建立起一个稳定和持续的自我形象,以及一个稳定,持续的他人(主要指亲人)形象。(2)确定对自己的能力的自我评价,从而确立自己的自信心。

  自我的确认
  在三岁之前,孩子在父母不在自己身边时立即感到焦虑和被遗弃的恐惧。现在,大约在三、四岁左右,孩子的空间活动能力不断地增强了,以及父母不在他的身边的时间也越来越多了, 但他仍像以前一样,需要安全感。于是他就开始将父母的形象装进自己的头脑里,以便使自己在离开父母身边时仍然保持与他们的精神联系,保持着心理上的安全感,就象我们把自己的亲人的相片装在钱包里,随时都可以拿出来看一样。





 由于孩子开始把自己从精神上与父母开始区分开来,换句话说,就是开始独立了,他立即面临的一个任务就是需要逐步地建立起一个关于自己的内心形象,即我是谁?孩子是通过游戏来完成这一任务的。他们装扮成各种动物、人物、卡通角色,等等,来尝试自己是谁,自己不是谁?自己与其他人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最终,各种动物、人物和卡通角色的特点经过自己的认同后组合成一个独特的个性特点固定下来。孩子在扮演聪明的小白羊、凶狠的大灰狼、可爱的小兔乖乖、狡猾的狼外婆、以及官兵捉强盗......,到近年来孩子们喜爱的美少女战士和灌篮高手、忍者龟.......等各种角色中寻找自我,形成自我。这是的孩子表现为非常地注意父母对自己所扮演的各种游戏角色的反应,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同,并强烈地希望和要求自己的父母与自己一起来玩游戏。

  在孩子的这一成长阶段,父母与孩子共同游戏,以及对孩子的游戏角色的反应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家长的反应决定了孩子将来的性格形成。明智的父母鼓励孩子尝试各种各样的游戏角色,对孩子在不同的角色扮演中表现出来不同的行为和性格都给予积极的反应:“小白兔,你跳的真好看!”“大灰狼没有吃到小白兔,现在一定饿了,快来吃饭!”当孩子的角色扮演得到父母的积极反应,他会继续尝试其他的角色来看看父母的反应。父母应该说:“你不但是漂亮的美少女战士,而且是勇敢的忍者龟。”如果孩子在他的生活环境中有足够的角色和模型供他选择,而且他的选择都得到父母的积极反应和肯定,他就会将在各种角色中汲取营养,集各种特点为一身,形成一个非常丰富和高度个性化的独特人格。这时,父母应对于孩子的各种角色认同都给予积极的反应,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有选择的评价、批评,忽视或者禁止和惩罚孩子的各种尝试。

  儿童:对羞辱的恐惧
  然而,大部分的父母对于这一阶段的孩子方法是有问题的。他们由于自己性格和价值观的局限,总是希望让孩子成为自己头脑中理想的,或希望的样子,因此往往对孩子包括游戏方式,在角色扮演中的行为,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性格特点以及行为特点进行不同的反应,有的赞同和夸奖,有的批评或忽视,甚至打骂和惩罚,用这种方法来塑造孩子。这样,孩子的人格就被按照父母的意愿来扭曲形成了。我们现在有时可以在市场上买到方形的苹果或葫芦型的西瓜,非常有趣,自然价格也要贵出许多。据说这些瓜果师在他们还没有长成前就涛在各种方形或葫芦型的模型中,于是这些瓜果就会按照模型所规定的形状生长起来。这种方法固然很有趣,但是把自己的孩子塑造成方形的苹果可就不是那么有趣的事情了。

  很多父母,他们虽然在孩子的依恋期和探索期都能较好的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但是对于孩子在这一时期出现的“自我的诞生”并不欢迎,孩子的这种自我形成使他们感到了不安,因为这些可能不符和某些社会文化的偏见,或父母对孩子未来的期待。我们中国人历来讲究对孩子的“家教”,于是他们对那些孩子表现出来的不符合自己的期待和要求的行为特点和性格特点给予批评、拒绝、压制或惩罚:“女孩子不要那么疯,丑死了!”“这些东西是女孩子玩的,你是男孩子,羞死了!”“不要这么闹,静静地坐在那儿才是好孩子,”好孩子应该这样,好孩子应该那样......。于是,孩子的人格就分裂成了两部分:一个是受到父母和社会赞同和强化的部分,所谓光明面的部分,另一个是受到父母和社会否定因而被压抑下去的部分,所谓“阴暗面”的部分。从此,孩子形成一个单一的,片面的人格,不再是一个拥有完整的自我的人。孩子会本能地对自己的“阴暗面”感到羞耻,甚至否定了它的存在。孩子将自己分裂成了“好的”和“坏的”,他会努力地压抑自己的所谓“坏的”一面,表现自己的所谓“好的”一面,并将它作为自己唯一的自我形象固定下来。他总是在努力地控制自己,控制他的自然的人性中被否定和压抑下去的部分不要“?露”出来,以免受到羞辱。

  成年:古板的人格
  刻板的儿童到了成年之后即可能形成古板的人格,这种人性格固执,通常自我中心,缺乏灵活性,较少有感情的自然流露和缺乏同情心。他以自己的“精确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性思维”以及高度的理智为骄傲,而以流露内心情感为耻。因为这种人格较适于技术工作,显得比较冷静、理智、工作认真、一丝不苟、计划性强,在社会的竞争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因此他们中的很多人常常事业成功,是公司或机构中的高层管理者或技术骨干。他们的这些性格特点也往往吸引了很多那些性格上较为感性、不理智、依赖性强的异性。但是一旦组成家庭,这些性格特征就成为配偶痛苦的源泉。他们也往往会选择一个与他性格相反的异性作为配偶,因为她的身上具有自己失去的那些人格特点,只有与这样的人在一起才会使自己感到生命的完整,即我们常说的“性格互补”。可是不幸的是,要不了很久,他就会开始不断地挑剔对方的毛病,正如他的父母当年对自己一样。,不能忍受对方身上的自然的、自发的和任何看起来“不符合理性”的东西。在他的生活中,一切事情都应该是预先设计和计划好的,因此常常指责配偶:“头脑不清楚”,“自己都不知自己想要什么。”“好好想想再说。” 他们视配偶为自己的支配对象。 他们通常情感冷漠,甚至不近人情。
  他们最怕丢脸,过分强调自我控制,认为做人不要随心所欲,要有理性。他们把真正的自我深深地藏起来,于是显得很有城府。在婚姻中他们控制欲很强,固执己见,并喜欢用冷漠来惩罚对方。
作者: 小小小鲸鱼    时间: 2007-1-7 20:41
向楼主问好,很高兴认识你,向你学习!!
楼主的两张帖子,对于第一张帖子,我在原帖里已有回复,这里不罗嗦了。
第二张帖子,我想应该是两个问题:
1、采用放手的方法养育孩子,还是需要给孩子引导基础上的管教。
2、教育孩子给孩子设定一些边界,会导致孩子的完美主义倾向吗?

其实在美国,这样的育儿哲学同样有不同观点,楼主的观点大约像美国戈登博士所谓“做父母的没有权利或义务,把自己的价值观、态度、信仰传递到下一代的心中”,我的想法就如美国的杜布森博士“戈登哲学的缺点在于:1、不理解父母适当的权威对一个家庭的重要性,2、他不赞成父母趁着儿童可塑的年龄,把自己持有的价值观和精神品德系统的教导给他们”。美国有一本书《1965年的毕业生到哪里去了》,他们是放任的一代、自我的一代,他们曾经是活力充沛的啦啦队队长、智商极高却不爱学习的家伙、游手好闲的聪明鬼、狂野女孩(与上百个男生做V)等等,这群自由自我的金光闪闪的高三学生,被调查时非但未能前程似锦,相反倍受个人生活悲剧和情感躁动的折磨。他们是美国高中生历史上最不稳定最失落的一群。  包括戈登在后期已经改变他的一些观点了。

管教孩子是艺术,要有爱心的基础,要分阶段,要审时度势,要学习先进方法,要有科学理论根据,要有目标和底线,有了儿童期的管教作基础,青少年时期可以该放手时就放手,放手的三阶段“1、第一阶段是放松控制。2、第二阶段是在控制下的自由。3、用所罗门王的一句话“教你所爱的得到自由,若他去而复返,他是属于你,若他去而不返,他愿就不属你所有”。    我相信楼主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像美国的又一位教育名家何德先生所主张的“小孩子无论年龄多大,都应该拥有以下的权利————包括享受性爱、喝酒、服用迷幻药、开车、投票、拥有私有财产、旅行、拥有固定的收入、选择自己喜欢的监护人、控制自己的学习、负起法律和经济的责任来”    ,何德先生要我们放弃做父母的责任,让他们一生下来就交给自然、交给社会。这样的孩子不是没有,社会上有很多呀。
作者: hq1966    时间: 2007-1-7 21:25
原帖由 dyly 于 2007-1-7 18:01 发表
通过此次辩论认识了鲸鲸的爸爸或者妈妈。很高兴,先向您问声好。

您那篇文章想要的孩子的真实自然,其实就是我立此帖的目的。可是孩子的真实自然从哪里来?就是家长要面对接受孩子,不要对孩子有大棒子的价值 ...

美国这里的孩子个个都是小大人。
婴儿服装、鞋,就是成年服装的一丝不苟地微缩版。
虫子的同学们的衣服,几乎不会有卡通形象的在上面。
而国内的家长好象生怕孩子不够卡通,不够宠物。

成年人与孩子对话,除非是对没有对话能力的襁褓中的孩子,极少地看到有人会使用“奶腔”。
而中国人一与孩子坐下来,马上会用一种调侃、调戏的态度与语气对孩子说话。
孩子们对大人,国内的孩子不是自卑就是害羞,不是装傻就是作哑。
但美国孩子有他们的话说,有自己的意见。和成年人打招呼、握手,礼貌运用得成熟而自然,不卑不亢,气定神闲。

我们的孩子,在他们早年的时候,似乎什么都不是,我们都期待有一天,象一个魔术一样,这些什么都不是的东西忽然变成了有思想有血肉的“人”!
美国的孩子从小就是一个微型的人,长大,无非就是把这个模型扩大而已。在早年,他们已俱备了成年后的一切,思想、语言、行为、社交、朋友。。。。。。

但是这些“小大人”却有着他们最纯真的东西。
在圣诞假前一天,学校的最后一天,孩子们会紧紧地拥抱告别。
在一个party上面,一个八岁的女孩为别人签名,她一接过签名板,想都不想,马上趴在地上写起来,一口气写了两分钟,长长的一篇东西!(你回过头再看看本坛的阳光少年,那些孩子在贴子上写了些什么?)
同样是在这个party上,主持人稍一忽悠,孩子们马上围成一圈,一个接着一个上去地表演自己的拿手绝活,非常自然,而且非常enjoy。

同年龄段相比,中国的孩子简直就象智力未启蒙。
——其实这么说并不公平,这些中国孩子面子上傻乎乎,但在一个班上却总是会流传着“谁不要和谁玩”“谁喜欢谁”这样的小话。

难怪好莱坞设计的中国人形象总是那样面无表情、神秘莫测,暗地里却做着另一些事情!



  中国成年人不如老外。

  现在发现少年儿童也不如老外,不成了全面否定了。
  子子孙孙无盼头了?
  不见得中国以外是人是鬼都比我们强个头吧。
  
  阳光少年栏目开办才几天,孩子们上网有多久?
  
  反正我看宝宝仔仔的面部表情非常丰富。
  论坛里谁家孩子面无表情的请举手


作者: dyly    时间: 2007-1-8 13:05
标题: 回复 #31 小小小鲸鱼 的帖子
呵呵,我觉得您偷换概念了。我第二个帖子,您再仔细看看,我可不是想说您得出的这两个问题。这完全是不一样的。
作者: 我一直在    时间: 2007-1-8 13:11
标题: 看看两篇阳光光年的习作
  看看两篇阳光少年的习作
  第一篇是一修的,原文带图片,地址  http://bbs.etjy.com/redirect.php?tid=76323&goto=newpost#newpost
  
校园里有许多的树。
  春天这些树只发了一点嫩绿的芽,夏天就非常茂盛了,深秋天冷的时候,会有些枯枝败叶,可是这个冬天,这些树几乎没有一处不茂盛了,它们开出了一朵朵的白色的小“梅花”,可轻轻一碰,小梅花就会纷纷落下了。。。。它不是雪花,是霜花呀!
  这是个充满欢笑的冬天,满园的树木穿上银装,挺拔的站在校园里,像银甲卫士一样护着我们,不让坏人来袭击。又像一个个纯洁的白衣天使,围着我们,冬天的寒冷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小天使们在树上欢快的跳跃着,形成了一曲美妙的音乐,为我们的校园增添了许多的欢笑。


  第二篇是水晶红叶儿的,应该是四年级学生,体裁和《邪童正史》类似,可以比较一下这两篇。
  原文地址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76468&page=1#pid1073549
  
征文大比拼:为救一只小乌龟(童话)


为救一只小乌龟(童话)
姜玥珊
    有一个人,他本想乘着帆船出去就玩儿几个小时,而且那是也是夏天,很热,那个人就光着身子出去的,可是,他一出去就迷路了,一迷路就一直在海上漂了3个月。
  一天,他碰到了一位帆船教练,帆船教练看见了他,就对他说:“你叫什么名字?到这儿干什么?”他说:“我叫王鸽,我在一次乘着帆船出去玩的时候迷路了,便顺着海水漂到这里。我现在很想回家。”帆船教练对王鸽说:“我给你一个附近的路线图,你看着路线图就应该会找到家吧?”王鸽谢过了帆船教练,看着路线图走了。但是,王鸽漂着漂着就看见“顺风岛人民欢迎您”的字样。王鸽看了看路线图,发现路线图上没有叫顺风岛的地方,他想:我肯定是已经跑出路线图上画的地方了!他大惊失色,急忙四处求助,突然,他感到帆船底下好像有个什么东西,他赶快拿了一个木棍在船底下拔拉,拔拉了一会儿,他把木棍拿上来,看见上面趴着一个绿色的小乌龟,正当王鸽吃惊的时候,小乌龟突然说话了:“我本来是一个小女孩,可是有一天掉进了水里,被水怪变成了乌龟,就被困在了水里,请你救救我吧!”王鸽说:“那你知道回一帆岛怎么走吗?”“当然知道!”“那你先带我去吧。”王鸽说。于是,乌龟带王鸽往回走,但是,当王鸽再一次望见自己家门口时,乌龟却不见了。王鸽回到家,带上所有需要的物品,连一句话也没来得及跟家人说,就又一次回到了海上,因为他答应过一只可怜的小乌龟,一定要把它救上来,王鸽要继续去寻找乌龟……


  请关注阳光少年  http://bbs.etjy.com/forumdisplay.php?fid=136

作者: 我一直在    时间: 2007-1-8 13:18
  阳光少年不鸣则“图”,一鸣惊人。

  语言简捷流畅,叙事清晰飘逸。


作者: dyly    时间: 2007-1-8 13:24
标题: 回复 #32 hq1966 的帖子
老虫是说,咱们的孩子在外面在公众场合,比如会议表演赛上之类的,大都是目无表情,要么是东张西望自己调整自己的无聊,或者是完全照单学舌说的大人常说的话言不由衷,甚至从来都不知道怎样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当然在家里他们不是这样的。可是国外的儿童因为从小的环境要求他们勇于表达自我,所以他们确实要比我们的孩子表现优秀。可实际上我不承认我们的孩子不如他们,包括成人,也不是我们就不如他们。可是我们的文化就是有这样的限制性的,很多时候扼杀人性。我的侄子上初三,他和他的很多同学都是这样的,和家长老师说的完全是“官”话,即他们私底下交流的就完全不是了。所以他们的作文都是“官”话,读来感觉干巴巴的,就是因为他已经不习惯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了。每当听到他迷茫的说着“我会一丝不苟的学习,来报答家长和老师的关心......."之类的话,我都特别特别悲哀,孩子已经被大人们灌输的没有意识去看看自己的内心。

我们这些家长的看到自己的乖孩子时,都应该警惕。
作者: dyly    时间: 2007-1-8 13:32
谢谢”一直在“,还有这么一个好板块。喜欢孩子们的文章!应该多多大加鼓励!!!
作者: 小小小鲸鱼    时间: 2007-1-8 14:04
原帖由 dyly 于 2007-1-8 13:05 发表
呵呵,我觉得您偷换概念了。我第二个帖子,您再仔细看看,我可不是想说您得出的这两个问题。这完全是不一样的。

又拜读了一遍,您的前几段谈的就是孩子的表现和父母的反应(实际上就是教育的引导),再结合小蒋的例子,恕我愚钝,我觉得你想说的就是,要让孩子“自然”成长,父母不要管教。其实也是很多家长困惑的:放手让他们自我的成长,还是给孩子设定一些边界。就如小蒋:父母随她或鼓励她考虑择偶的条件,还是引导她注意力不要放到择偶,起码17岁以前不要考虑。且不论这样的择偶观是否代表现在的价值观。
最后一段,你谈的就是这些从小家教好的孩子,长大后如何古板(现在流行说完美主义)。
    如果我跑题了,或者你给个提示:你那段,想说什么?或者和前面小蒋及李专家的例子有什么关系?
作者: dyly    时间: 2007-1-8 15:46
原帖由 小小小鲸鱼 于 2007-1-8 14:04 发表

又拜读了一遍,您的前几段谈的就是孩子的表现和父母的反应(实际上就是教育的引导),再结合小蒋的例子,恕我愚钝,我觉得你想说的就是,要让孩子“自然”成长,父母不要管教。其实也是很多家长困惑的:放手让 ...


我所有的帖子也没有说:让孩子自然成长,就是不要父母管教。更不是说家教好的孩子,长大后就古板。也不是说我就赞同不给孩子任何规则和输入自己的价值观。

我第一个想说的是:家长想让孩子有自己的头脑,也愿意孩子和自己谈心教朋友,那就不能对孩子的观念盲目批评否定,这样势必就堵塞了孩子的沟通;什么都有存在的理由,凡事不要先以自己的喜好去讨厌,这样孩子才会和你当朋友。
第二:想要和孩子有亲密的关系,首先就得自己开放对很多观念都有能站在对方立场理解的能力。也就是“你可以不赞同我,但我有表达的权利和以我的方式生存的理由”。这样孩子也才会敢表达不同的意见,敢拥有和家长不一样的想法。
第三:不管怎样孩子肯定最终会有和我们家长老师一样的价值观,所以根本就不必担心,他会有其他的迥异的价值观。而且怕狼怕虎,这个反对那个否定。而且这种反对最后会有很坏的结果,使孩子长大后没有自我没有创造力,多重人格等等。这是那篇心理学文章真正想说明的。

最后,我想咱们该讨论一下:什么是价值观?你开放包容,我单一固执,这是不是对事物和世界的不同看法,是不是一种价值观?价值观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对与错,如何评价,价值观更多的是一种态度和观念。有开放平等包容的家长的孩子必定也是这样的价值观,这个孩子除非是在学校和同学大环境里都应该性解放,应该吸毒而且都去做,他才会去做,否则我就不相信他会这么做。如果真是这样,做家长的当然要制止孩子的行为。

而且,中国教育的大问题是,家长老师都让孩子乖和认同,孩子都和木偶似的在学校家长面前是一个样子,背后又是另一个样子。这不是一种价值观的强硬输入吗?
作者: 小小小鲸鱼    时间: 2007-1-8 16:42
原帖由 dyly 于 2007-1-8 15:46 发表


我所有的帖子也没有说:让孩子自然成长,就是不要父母管教。更不是说家教好的孩子,长大后就古板。也不是说我就赞同不给孩子任何规则和输入自己的价值观。

我第一个想说的是:家长想让孩子有自己的头脑 ...

  首先要感谢您特别说明,否则肯定有家长担心自己用心教育子女,结果孩子会变得古板。

开发孩子的创意、创新思维,有自己的主见、思想,可以有很多方法、途径,家长基于爱心的教育,以及有方法的教育,决不会扼杀孩子思想的萌芽,对的当然要鼓励,错的当然要指引;否则,孩子走过的路没有你吃的盐多,在十字路口,你不指引,她岂不南辕北撤,虽然条条大路通罗马,但人生有限,何不让他少走一点弯路。
    社会的价值观有时也会因为一个人一件事情悄悄发生改变,改变对了当然好。改变得不好的话往往一代人会付出代价。
   家里有轻松的氛围、开放、平等的交流,不会因为家长教育孩子,而不存在。有时,孩子说出某句话,其实内心里在试探:家长看你怎么办?如果孩子明明错了,家长还无动所衷、甚至还嘻嘻笑的鼓励,孩子只会有两个反应:1、这样做是对的。2、家长不爱我,我有危险,他也不管我。家长勇于善于管教孩子,只会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孩子信任家长,才会有更好的互动交流、亲子关系。
    当然不善于管教,那是另一个话题。
  至于管教孩子,美国杜布森的书最有意思《勇于管教》、《如何培养有个性的孩子》(译得不是太准确),另外还有两本《六A的力量》、《为孩子立界线》。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再交流。

[ 本帖最后由 小小小鲸鱼 于 2007-1-8 22:44 编辑 ]
作者: dyly    时间: 2007-1-8 17:06
原帖由 小小小鲸鱼 于 2007-1-8 16:42 发表

  首先要感谢您特别说明,否则肯定有家长担心自己用心教育子女,结果孩子会变得古板。

开发孩子的创意、创新思维,有自己的主见、思想,可以有很多方法、途径,家长基于爱心的教育,以及有方法的教育,决 ...


有时间会去看看您推荐的书。其实咱们最大的分歧是,您强调明确的对错和判断,我可能是天生就不是判断而是去感受。孩子说了他的观点,我会去想孩子为什么这么说,有这样的想法?和孩子讨论终会说明自己的观点,为什么我的和他的不同,他的也许逻辑不正确在哪里?或者有什么样的坏处?等等 因为怎样来判断对错呢?大家立场利益不同,得出的观念就可能相反。

我的侄子暑假期间在一家餐厅里打工,孩子偷了店里的钱,第二次后老板忍不住就告诉了我。处理这个事情很棘手。生气过后冷静下来,我们没有先把孩子责备得一无是处。也没有告诉他父母(我知道,他们知道后肯定会先把他狠狠打,然后责骂辱骂之类的)和他沟通很多以后,他也不承认他做过这件事情。我知道孩子不承认,其实就是怕我们不再爱他了,把他归为“贼”的队伍里。我找了几篇心理学案例,那里面都是解释孩子的偷窃行为的形成的,他看了后承认了,他也说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是看到钱后就想拿,老想控制不住自己,又想玩电子游戏就拿了。这件事后,他很信任我们,也没有因为这件事情就给孩子心理造成了很大的阴影。他也明白了现在不控制自己的可怕的未来。
作者: 小小小鲸鱼    时间: 2007-1-8 17:47
原帖由 dyly 于 2007-1-8 17:06 发表


有时间会去看看您推荐的书。其实咱们最大的分歧是,您强调明确的对错和判断,我可能是天生就不是判断而是去感受。孩子说了他的观点,我会去想孩子为什么这么说,有这样的想法?和孩子讨论终会说明自己的 ...

    讨论到此时,觉得再讨论,有些较真之嫌了,真不好意思再理论了。
    咱们的分歧:在于小蒋。并不是我理性你感性的问题。你谈到的是和孩子交流的技巧,不是我反对的范畴。
    最后,我相信你一定是一个好家长。也祝你育儿成功!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7-1-9 00:02
标题: 回复 #39 dyly 的帖子
其实并不是“勇于表达自己”的问题。
是思维能力的问题。

不仅仅是性格问题,而更可能是智力问题。

own opinion,这是多么重要的事情。
性格与思维能力,心智与智力。这几乎是一切了。
作者: dyly    时间: 2007-1-9 10:21
原帖由 dawnch 于 2007-1-9 00:02 发表
其实并不是“勇于表达自己”的问题。
是思维能力的问题。

不仅仅是性格问题,而更可能是智力问题。

own opinion,这是多么重要的事情。
性格与思维能力,心智与智力。这几乎是一切了。



这就象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有些中国孩子的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定势,但是如果孩子们的环境足够好,有足够的信心和兴趣去发现去思考,智力和思维都不比谁差的。包括那些民工农民的孩子,我不认为孩子的智力都有多大的差别。
作者: 小小小鲸鱼    时间: 2007-1-9 13:21
原帖由 dawnch 于 2007-1-9 00:02 发表
其实并不是“勇于表达自己”的问题。
是思维能力的问题。

不仅仅是性格问题,而更可能是智力问题。

own opinion,这是多么重要的事情。
性格与思维能力,心智与智力。这几乎是一切了。


我对“心智和智力”这句话感兴趣。我理解中的心智指待人处事,作为孩子来说,到底应不应该超前发展?早教研究的是超前发展,早熟我们又不主张。我现在的想法是:智力要超前发展(包括脑力和体力),比如DORMAN、学英语、钢琴、画画、认字、数学、阅读、游泳、滑冰、踢球等;心智则要顺其自然,让他自己学习长大,不要早早的就明白圣诞老人是假的、小狗不会说话、玩具不会自己走路,早早的就明白勾心斗角、篡党夺权、花前月下、耳鬓厮磨。
   不知这样的想法行不行,毕竟自己也是第一次做家长,孩子也就成为了这种家庭教育的试验品。还是想征求资深家长的意见,你们的孩子已经大了,应该最有体会,到底幼年时要不要超前发展智力和心智?心智过早成熟好吗?心智顺其自然好吗?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7-1-9 13:44
心智这东西,有点象Dos......
作者: 小小小鲸鱼    时间: 2007-1-9 14:09
天堑GG,俺可是真心求教呢。
资深老虫,我还真希望听听你的意见。我还真困惑呢。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7-1-10 06:27
without the ability out of the "智力",  maybe it is what we call "心智", what will happen?

A "智力" worker ?  
The basic support people in a project group. To do the basic job like a machine in a lab.
Why these talent people could not become the head of the troop?  


the second question you have mentioned "到底幼年时要不要超前发展智力和心智?"

I have thought about the topic,  I describe it as "gap",  but no one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it.
If you are intested, you may look into this page: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 ... p;extra=&page=2


I am in the cyber center now, the computers here have no Chinese fonts, so I can not reply you in Chinese.


Overall, 智力 can help people do things that  most of people could not do. But, afterall, 智力 is not everything, it needs other things to support to achieved targets.  This is the Dos' job.  No matter how brilliant the program system  is, it must stand on Dos ,  or something like this.   

But the most difficulty to us,  "心智" is out of our control.  No matter how parents devoted, you never can know how the "心智"  develop, how operate, how they trend.  You can use some education method like "doman", "qi tan zhen"......to develop "智力" (or you consider it as "智力") , to help your kid to obtain a high score, but you never can know what you can do with your kid's "心智".

[ 本帖最后由 dawnch 于 2007-1-10 06:42 编辑 ]
作者: yqbyqb8    时间: 2007-1-10 09:02
标题: 回复 #48 dawnch 的帖子
智力可以开发,心智无从可知吗?其实不然,从一个人的生长环境中还是可以预知。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
作者: 云起    时间: 2007-1-10 09:10
孩子有自己成长的方向和道路。孩子就象一棵小树,我们栽下,我们可以为他修剪多余的枝叶,可以适当为他挡风遮雨,还要阳光雨露这些外部环境,但是它还是自己成长,我们只是陪伴而已,揠苗助长当然更不可取。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7-1-10 09:25
原帖由 yqbyqb8 于 2007-1-10 09:02 发表
智力可以开发,心智无从可知吗?其实不然,从一个人的生长环境中还是可以预知。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




一厢情愿。

如果孩子是一张白纸,当你在上面作画时,你就会发现那张白纸显示出他自己的底纹,后来,那已经不能说是你的作品了。
作者: 小小小鲸鱼    时间: 2007-1-10 09:44
原帖由 dawnch 于 2007-1-10 06:27 发表
without the ability out of the "智力",  maybe it is what we call "心智", what will happen?

A "智力" worker ?  
The basic support people in a project group. To do ...

   不知理解对了没有,老虫的意思是:智力要超前发展,心智也要超前发展,孩子的人生成功,智力是基础,但心智起决定因素。只是提高智力家长有办法,提高心智家长却很难帮上手。

     我有两个问题:1、您是怎么提高孩子的心智的。从孩子多大开始?
                               2、你理解的心智的具体范畴包括哪些?我举一些我能想到的心智成熟的例子,比如:用心机当孩子王、巴结老师当干部、探索性、不相信童话、营造小圈子、交往有手段,等等。(往往这些表现突出的孩子,令人联想到有管理能力,如果家长着意培养,是能做到的,但是要不要培养心智成熟?我还是疑问)  刚刚又看到66那篇关于孩子叫人的帖子,往往有些孩子,嘴巴很甜,也会摆出一些关心人的假样子(原谅我这么说,确实是做出来的),这样的表现我也觉得是心智成熟的表现。需不需要着意引导,我也疑问。
         另外说明一点,我认为的性格不在心智成熟的范畴,性格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父母的基因,父母可以根据自己的弱点,从小培养,避免,比如:自信、开朗、大胆、勇敢、坚持、吃苦、爱交朋友等等。性格是可以完善的。
        另外,老虫介绍的帖子,那个话题我也很感兴趣,不过,感觉和这话题还是不同,我已在那边回帖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55029&extra=page%3D1&page=3

[ 本帖最后由 小小小鲸鱼 于 2007-1-10 12:42 编辑 ]
作者: pearlzhang    时间: 2007-1-10 14:08
难到自己真的跟不上潮流了?
今才知道13岁的孩子就可以想这些,写这些。沮丧!

和80后的同事聊到“早恋”,一句“小学才叫早恋!”把我好一个震惊。我确实落伍啦。。。

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保证和谐的亲子关系,保证沟通的畅通,是最最重要的事啊。万一有一天他什么事都不告诉我,那就真傻眼了。
作者: dyly    时间: 2007-1-12 15:16
老虫比喻的“智力”是软件程序,而“心智”是操作系统。呵呵,这两个概念究竟是怎样的?我一直不太理解大家的概念。这下子明白了!
作者: tietie    时间: 2007-2-3 08:44
没有统一的模式吧?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