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写是人类最了不起的技能之一,书写的内容和书写工具使人类文化得以延续,这其中自然少不了钢笔的一份贡献。
钢笔这一文化积淀很深的书写工具,替代毛笔进入中国人的生活,时间并不算太长。20世纪初,美国华脱门、派克等品牌金笔传入我国时,人们还习惯性地叫它“自来水笔”。直到1928年,上海自来水笔厂生产出第一支国产钢笔后,国人才逐渐用上了自己的品牌,当时叫得比较响的有“博士”、“关勒铭”等。新中国成立后,钢笔以其书写便利、节约时间、携带方便、易于保管等独特优势独占鳌头,并迅速占领了书写的实用市场,成为风靡一时的大众消费品。于是,“英雄”、“金星”、“永生”、“敦煌”、“华南”、“友谊”、“长虹”等名字,作为文化的代名词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记忆里。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只要穿上中山装,口袋里都会至少插一支钢笔,甚至有人会将钢笔的多少跟学问的多少联系起来,似乎只有这样,才能透出他们的斯文气来。据说在那个年代,姑娘们心仪的对象,大都是胸前口袋里插一支钢笔、背一个写着为人民服务的黄绿色书包、戴一副眼镜的标准知识分子,而各种会议的奖品,也多是一杆刻有相关留言和赠言的钢笔。那时往笔杆上刻图案和字,是非常流行的做法。
到了八九十年代,钢笔的实用功能更是发挥到了极致。使用钢笔的人越来越多,钢笔的种类和型号也越来越全,价格也很公道,便宜的才几元钱一支。这时,无论是公职人员,还是中小学生,再也不把拥有一支钢笔当作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了。
时光流转,岁月变迁,在经历了几十年的辉煌之后,人们突然发现曾经盛极一时的钢笔已于不经意间淡出了大多数人的生活,取而代之的则是更加方便快捷的中性笔和电脑打字。中性笔和电脑的广泛流行是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的一种体现,忙碌的现代人需要一种比普通钢笔更加方便快捷的日常书写工具,因此使用钢笔的人变得越来越少。如今,走入各大文具店购买钢笔的消费者大致可分为两类:低端消费者多是一些中小学生,八九元一支的钢笔是他们的首选,墨水也是选用几元钱一瓶的,使用原因大多为“练字”需要;而一些大公司的老板则是高端市场的强烈支持者,他们一般用国外名品,价格约在3000元至1万元左右。使用时也非常讲究,墨水、墨水瓶都必须是同品配套。用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为签字需要;一为显示自身的身价和一种追求精致生活的态度。
钢笔日渐淡出书写舞台,与此同时也成就了许多藏市玩家。如今的钢笔,尤其是名贵的旧钢笔,已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品位而被人们所珍藏。这些旧钢笔的玩家大多是一些年龄在50岁上下,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人。他们收藏钢笔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看年代。年代越久的钢笔,其本身所蕴涵的历史文化气息越高,因而收藏价值也越高。二看生产商。世界著名钢笔生产厂商有派克、万宝龙、卡地亚等,国内有英雄、永生、金星等。著名厂商生产的钢笔以其品牌、质量等原因而成为人们追逐的目标。三看品相。品相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收藏价值,钢笔收藏讲究笔尖、笔杆、笔帽完整齐全,同时要原装原配,如果某一零件丢失或是后配,则少了一种收藏的意义。四是材质。材质越好,钢笔的收藏价值越高。一方面是笔杆的材质,看是金属材质还是塑料材质;另一方面是笔尖材质,看是黄金还是镀金。
钢笔文化式微,原因多多。从实用功能角度考察,中性笔取代钢笔,合情合理,自然而然。记得曾读过余秋雨先生的一篇《笔墨祭》,祭的是“毛笔文化”,他在文中写道:“五四斗士们自己也使用毛笔,但他们是用毛笔在呼唤着钢笔文化。毛笔与钢笔之所以称之为文化,是因为它们各自都牵连着一个完整的世界。作为一个完整的世界的毛笔文化,现在已经无可挽回地消逝了。”而我现在所写的钢笔,在代替毛笔近一个世纪后,也将无可挽回地渐渐消失。但我想,逝去的只是钢笔的使用,而历经百年沉积在钢笔中的深厚文化积淀,则将作为永恒的财富被保留下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