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他们为什么要重配?转自配音网,作者多多电影 [打印本页]

作者: 梅边吹笛儿    时间: 2006-12-11 16:40
标题: 他们为什么要重配?转自配音网,作者多多电影
[文献]寒,真是让人心寒!


昨天买了苏秀老师所著的《我的配音生涯》。有一篇文章道出了老一辈配音演员的无奈心声,我也觉得心寒。 现在抄录下来供大家讨论。怀念老一辈配音演员的敬业精神。

  
他们为什么要重配


  每当我在节目报上看到我们厂译制的影片即将播出时,我总是怀着即将与久别的子女重逢的喜悦,热烈地期待着,因为有些影片译好后从未上演过,我们自己也没有机会再看过。如《红与黑》、《雾之旗》、《红莓》、《铁道儿童》等等,可是到时候一看,却不是我们的作品,都已经被中央台重新配过了。

  他们用的是我们翻译的本子,甚至有的还按照我们配音演员的声音形象去找演员,那么他们为什么要重配呢?
  
  有人说:“重配工作人员可以拿一笔酬金。”还有人说:“重配比向中影公司买播映权还要便宜。”

  但是,我不知道是否也有人考虑过,我们当年译制这些影片时所花费的心血和投入的感情?是否有人知道,我们为了推敲一句台词而漏过了午餐的铃声;为了一声“呻吟”而录上六、七遍;为了一句话的感情配得不到位而讨论几个小时……我们的劳动就一点不值得珍惜吗?

  老厂长陈叙一有个习惯,喜欢用手指敲着桌子数外文台词的节奏,以便译好的中文能与银幕上的演员口型一致。他女儿说:“他有时在吃饭时会忽然放下筷子,用手指在饭桌上敲了起来。甚至他在弥留时,还在用手指轻轻地敲着被子。”

  上译厂在八十年代的辉煌,是上译几代人呕心沥血的结果,全国热爱上译的观众、也是多年来培育而成的,而今,这一切就那么轻易地被一笔勾销了吗?当年被影迷视为瑰宝的上译品牌也被弃之如敝履了吗?

  从五十年代走过来的一些人——陈叙一、邱岳峰、毕克、尚华、于鼎……一个接一个地走了,他们本可以为了自己曾为人们留下了那么多的作品而感到欣慰的。不过“死去原知万事空”,反正他们什么都不知道了,但是,活着的人会寒心的。
作者: hq1966    时间: 2006-12-11 19:14
  人未走,茶已凉
作者: 一袋子宁静    时间: 2006-12-11 22:17
很多电影都已重拍,重配录音更是不奇怪了。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06-12-11 23:51
原帖由 梅边吹笛儿 于 2006-12-11 16:40 发表
  但是,我不知道是否也有人考虑过,我们当年译制这些影片时所花费的心血和投入的感情?是否有人知道,我们为了推敲一句台词而漏过了午餐的铃声;为了一声“呻吟”而录上六、七遍;为了一句话的感情配得不到位而讨论几个小时……我们的劳动就一点不值得珍惜吗?
。 ...


我看了之后只奇怪他们的逻辑。当时配了音,却不能被允许播出,从来没听他们质问过为啥不珍惜他们的劳动。

现如今他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市场已经不能接受几十年前的东西了,人家重新配音,一定会花更多的成本,为什么要去做,是观众的需要。

是谁不把自己当人,难道不是他们自己么,在强权下低头,现在还不反思,却对市场说三道四。

我再大笑三声,哈哈哈,这帖子送到鼠目去就好了。
作者: 行至水穷处    时间: 2006-12-12 08:51
此一时彼一时了
时代当然在不断发展的,但象过去老艺术家们那种奉献精神确实是少了.
作者: 梅边吹笛儿    时间: 2006-12-12 09:07
原帖由 jerryhao   于 2006-12-11 23:51 发表


我看了之后只奇怪他们的逻辑。当时配了音,却不能被允许播出,从来没听他们质问过为啥不珍惜他们的劳动。是谁不把自己当人,难道不是他们自己么,在强权下低头,现在还不反思,却对市场说三道四。

哈哈,你也说了,那时候是强权,在强权下,有地方说理吗?那还不是自寻死路。无论在什么时候,生存的权利总是第一位的。你说呢。现在又为什么说三道四?社会进步了么。你怎么知道他们没有反思?他们凭什么不能说三道四?你可以不同意他的观点,但是你不能妨碍他表达的权利。


现如今他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市场已经不能接受几十年前的东西了,人家重新配音,一定会花更多的成本,为什么要去做,是观众的需要。


那么多人怀念那个时代,你没有,并不代表别人没有。芸芸众生,你只能代表老鼠一个。
你看央视的那些垃圾配音。批量的流水线的东西。也许市场不允许他们精雕细琢,就是这样的一个急功近利的市场,不接受几十年前的东西了吗?



我再大笑三声,哈哈哈,这帖子送到鼠目去就好了。


哈哈哈,想辩哪里都可以。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06-12-12 09:56
这些人的悲哀就是在强权下丧失了对真的追求,甚至在强权消失的时候,他们也未曾有任何抱怨,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被强奸了。

我觉得他们可悲又可笑,就是因为他们上面的那些指责。他们没资格指责的,不是我喜不喜欢他们的问题,实际上他们是被时代抛弃了,是被市场抛弃了。像我这个年纪的人,才对那个年代有所怀念,真正的电影受众们,是那些年轻人。他们需要的东西,我们也许觉得浅薄,但就是他们喜欢的,也是市场决定的。

我们早晚也会像那些老家伙们一样,被社会从舞台上赶到街头去跳秧歌的。但我们能多感受孩子们需要什么,我们才能具备和他们沟通的能力,我们才能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呢。

在谈天辩论,觉得好不过瘾,要不怎么会有鼠版呢。
作者: 行至水穷处    时间: 2006-12-12 10:43
配音演员的辉煌一去不复返了。
如今专业配音的混不出头的,现在是明星时代,我看译制片,也喜欢看明星配音的,感觉亲切,而且质量也差不到那里去。
上译的片子很严谨,小的时候我也看过好些,可是就是太模式化了,不得不失,却缺乏个性魅力呢。
老配音演员的心情,很是理解呢。不仅是他们,好些老人不是也适应不了退休的生活么。总有些东西必须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的,一味留恋过去的时代很难的,没有什么东西真的能一直长留青史的,即使存在,也是以不同的意义存在了吧。
作者: 梅边吹笛儿    时间: 2006-12-12 11:05
原帖由 一袋子宁静 于 2006-12-11 22:17 发表
很多电影都已重拍,重配录音更是不奇怪了。


重新配音不足怪,只怪央视配音太垃圾。

某次看大嘴姐姐的我最好朋友的婚礼,听着配音,看不下去。。。

只好,借了原版来看。这人物怎么和这声音就这么不成龙配套呢。
作者: 梅边吹笛儿    时间: 2006-12-12 11:08
原帖由 行至水穷处 于 2006-12-12 08:51 发表
此一时彼一时了
时代当然在不断发展的,但象过去老艺术家们那种奉献精神确实是少了.


默默奉献的绝不张扬,只是为大众不不知罢了。
作者: 梅边吹笛儿    时间: 2006-12-12 11:33
原帖由 jerryhao   于 2006-12-12 09:56 发表
这些人的悲哀就是在强权下丧失了对真的追求,甚至在强权消失的时候,他们也未曾有任何抱怨,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被强奸了。


面对强权,有些人选择逢迎,有些人选择沉默,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这份能力承担。习惯了顺从了被强奸,总还是有一个强字,并不代表内心的愿意。对真的追求,应该有不同的方式。而且,为什么要抱怨?抱怨太多,有伤身体。嘿嘿。

我觉得他们可悲又可笑,就是因为他们上面的那些指责。他们没资格指责的,不是我喜不喜欢他们的问题,实际上他们是被时代抛弃了,是被市场抛弃了。像我这个年纪的人,才对那个年代有所怀念,真正的电影受众们,是那些年轻人。他们需要的东西,我们也许觉得浅薄,但就是他们喜欢的,也是市场决定的。/[QUOTE]
长江水前浪推后浪,尘世上一代新人换旧人,没有谁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头。老头子才爱怀旧。那个时代确实可悲又可笑。可是我不觉得他们没有资格指责什么,这个时代,谁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

[QUOTE]我们早晚也会像那些老家伙们一样,被社会从舞台上赶到街头去跳秧歌的。但我们能多感受孩子们需要什么,我们才能具备和他们沟通的能力,我们才能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呢。

嘿嘿,别把秧歌扭成跳大神。。。秧歌可不象迪斯科要撞胯。。。
不但要感受孩子需要什么,也许还要感受那些即将逝去的,我们才能具备和他们沟通的能力,我们才能做一个合格的子女。

这个时代更是充满了色彩,译制的辉煌将不复存在,专业的更趋于严禁,现在的配音,也许只要把影片中的大部分信息能传达出来就足够了,而且随着全民外语水平的提高,看原版成为时尚,也更能无阻碍的传达影片的精气神。听惯了译制腔,也会要听听那些更贴近大众的声音,平和而自在。萝卜青菜我都爱,但是希望央视的再认真些。。。。。。

在谈天辩论,觉得好不过瘾,要不怎么会有鼠版呢。

嘿嘿,嘿嘿,老鼠不该如此拘泥吧?天地都谈说过了,还有什么不能包容。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