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青少年对妈妈说:“我不玩游戏你开心了,但我却很难过。我要让自己开心。”这话反应了一个普遍现象 ,孩子觉得是为了父母而放弃了自己的喜好,然后就不乐意继续了。我很想问这个孩子:“除了玩游戏可以让你开心,还有什么事情是你喜欢做的?”如果父母能跟孩子一起列出他喜欢做的事情来,孩子就有可能从中发现原来有很多事情是充满乐趣的,因而改变自己的想法。 如果我们对孩子好、给孩子奖励的目的是让孩子做某件事或不做某事,当奖励不能再让孩子心动时,它的效用就大大减弱。 | ||
从“你应该”到“我应该” | ||
“你应该听老师的话。” “你应该按时睡觉。” “你应该自觉做功课。” “你应该......” 你计算过每天对孩子说了多少次“你应该”吗?是否听过孩子自己说:“我应该...”呢?好像更多的是孩子说:“我不要,我不会”吧。如何把父母的“你应该”变为孩子的“我应该”,是很多家长需要学习的一种技能。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并说学习欲获得成功,必先“志于学”。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家长和老师通常所犯的错误是,他们不了解学习是脑力劳动,脑力劳动有它特有的规律,就是劳动者必须处于主动的状态。”要想让一个孩子在学习上取得成功,前提只有一个,就是想办法激发出他自己想要学习的意愿,他自己内心想要学,有了这种主动性才能学好。 也许有家长会问:“如果我的孩子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怎么办?”这有两种可能,一是孩子没有把心里话告诉你,可能孩子觉得谈话的安全空间不够,或者以前他曾经提过但被你忽略或否决了;二是他真的没有想过,如果这样的话孩子更需要激励,需要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启发他找出心中最想要的东西。 有一位妈妈跟我分享了一个小故事。她的女儿8岁,一直梦想当一个老师,但妈妈并没有在意,却每天批评孩子功课不好好做,动作很慢等等。在听了我讲孩子需要激发之后,当女儿再次告诉她想当一个老师时,妈妈很高兴地称赞她,然后问孩子:“如果你要当一个老师,现在该怎么办呢?”女儿告诉她:“我要好好读书,每天把功课做好。”从此以后,孩子变得自觉多了。 还有一位9岁男孩的妈妈,在问到孩子长大想要做什么时,儿子这样回答她:“我要做清洁工。”妈妈惊讶之余,问孩子为什么。孩子回答她:“读书很辛苦,做清洁工就不需要读书了。”妈妈一时语塞,不知怎么办才好。如果这位妈妈能肯定孩子的想法,并建议他要做就做一个最棒的清洁工。然后启发他做最棒的清洁工要做些什么,该如何操作机器,电梯门上粘了口香糖该怎么办,孩子将会了解即使做一个清洁工也需要学习。 让孩子认为“我应该”学习,在学习之前需要帮助他找到认真学习的理由。很多孩子心中都有一个模模糊糊的想法,因为经验或思想不成熟,他们往往没有很清楚的方向和做法,而停留在梦想的阶段。一旦帮助他理清思路,孩子的学习动力就能激发出来。青少年孩子的焦虑一部分来自不知道如何面对未来,如果我们帮助他们做未来的思考,就会让他们获得安全感。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我们把他当作平等的人来对待,通过由内而外的启发,让他内心产生要做某件事的欲望,他才能把事做好。明白了这个道理,教孩子就简单多了。 | ||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