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孩子慢慢长大[ZT] [打印本页]

作者: bentley    时间: 2006-11-6 16:56
标题: 孩子慢慢长大[ZT]
孩子慢慢长大-有感于《实话实说》节目
早晨,七点零五分,雷打都不能变更的时间,闹钟把我唤醒,但我仍然闭着眼睛,我感到浑身倦慵无力,还想在床上多赖一会。于是, 懒洋洋地躺了好几分钟,怎么还听不到孩子们的动静?我立即大声呼喊: “孩子们,快起床了!”
“妈妈,我们已经起来了。”小女儿很快轻轻推开门对我说道。
原来,我昨夜睡觉时关了门,听不见小女儿那蹑手蹑脚起床下楼的声音。小女儿出去后,我又躺了几分钟,小女儿又推门进来问:
“妈妈,姐姐问怎么烤比萨?”
怎么又要吃比萨?天天吃,顿顿吃,都吃不厌!吃饭总不能老吃一样东西,这样膳食不匀衡,不符合营养学原理,想到这,我毫不商量地、且有点愠怒地回道:
“又烤什么比萨?”
小女儿嘴巴嗫嚅了一下,想说什么没有说出来,知趣地退出了房间。待她走后,我突然想起,昨夜我已答应给女儿们烤比萨,可由于自己身体的不适而不加思索地甚至有点粗鲁地拒绝了,这怎么能行呢!我的鲁莽可能会在孩子们心中造成言而无信的印象,这可不是我愿意看到的结果。我立即翻身下床,来到楼下,对大女儿说了声对不起,又说妈帮你们烤比萨吧。本以为她会很不高兴地顶我几句嘴,但不曾想,我的乖女儿通情达理地回答我说: “妈妈,不用了,没事儿,你不舒服,你去睡吧,多休息一下。”
多么温柔的回答, 多么善解人意的安慰 ,听到此话, 我既感到高兴也有些手足无措起来。再回头看女儿们, 一边吃着早饭,一边准备着午餐,根本不需要我的帮忙,我内心的歉意慢慢被一种异样的幸福所笼罩。
我女儿们如此的善解人意,令我十分满足、十分欣慰,因为通过她们的言行,我发现我的女儿们开始长大了。
实际上,我的两个女儿,自懂事以来,总是对我给她们的照顾和关心回馈着充满亲情的、人情的、乃至善意的报答。比如,我说我感觉不舒服,她姐妹俩会立即关切地询问是哪里不舒服,然后会学着大人的样子,帮我按摩、捏、揉,真正的嘘寒问暖,又如我刚说完口渴了,就有女儿立即为我倒水,令我感动万分, 又如在饭桌上, 当我暗示某个菜可口, 俩女儿都会争先恐后地将这菜夹入我碗中, 尤其小女儿, 总是随时抢着帮我做事儿。她们的这些行为绝不是装出来,而是一种从良好教育中获得的善良的、本能的反应。她俩对人的呵护和体贴不仅表现在对我及她们的父亲身上,在外如碰到小孩哭了,她俩也会立即上前去安抚,如看见有人跌倒了,她们一定会帮助扶起来的……她俩心思细腻,善解人意,关心人、体贴人,嘴甜手勤,小小年纪,总是时刻准备帮助他人……我们传统文化中为人处世的优良品质,她们都基本俱有,对此我倍感欣慰。
相反,最近, 我从一些新闻媒体的报道中,从一些报刊杂志的介绍中得知,在目前的中国,有数目不少的孩子,在待人接物方面不仅缺乏做人的基本素养,如不会体谅他人,不懂得尊重他人,不知道理解他人,甚至在日常生活中, 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视他们的需要为第一需要, 因而导致老子天下第一,这种倾向的极端表现是六亲不认, 动辄向父母发火,轻则不理父母,恶劣者有时甚至发展到拳脚相向。
在这周的《实话实说》节目中,主办者邀请了国内某大学的五个新生,即三男两女,来叙述他们的成长过程。我看完该节目后,感慨很多。
该节目根据被邀请人所在的大学的一位教授提供的一组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即一个学生从高中到大学毕业的最低费用,向我们展示了学生家长在供养学生成长的令人震惊的开销,那就是十万圆人民币。这笔钱,对于一个生在富裕家庭或收入颇丰的家庭的学生来说,应该说这项负担不会太重,但对于那些来自贫困农村家庭的的学生来讲,这笔钱无疑是一笔巨款。千禧年时,我曾接触到一对年轻的农民夫妇,丈夫会开车,就到城里为一个私人老板开车。我问他们为什么抛下家园来外地谋生,他们告诉我,在农村,两口子辛苦一年,最终的收获是价值四百圆人民币的粮食。据此数据推断,如果他们除掉最基本的生活开销,他们到头来手里还能剩什么呢?用他们那我无法计算的微薄的结余,他们还有能供养一个高中生、大学生吗?我不敢想象。
同样是那位教授的数据,看看我们那些出身于父母下岗或待业人员家庭的学生,他们家庭的财力能支撑这不菲的开销吗?相信答案不会太乐观。
面对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我们一些为数不少的“公子哥学生”,他们知道这困难吗?他们理解父母的艰辛和苦处吗?根据我读到的一些资料,我似乎了解到,许多的学生只知道“爸、妈、钱”三个字,他们心安理得地用流满父母血泪的钱,吃香喝辣,穿名牌,抖气派,哪管父母省吃俭用,空腹劳作。他们自认为是在蜜水中长大的,一切花销都是那么理所当然,他们是当牛作马的父母的主人,因此,他们不会尊重父母,更不知道孝敬父母。
在目前人人都为权为钱、为名为利的“浊世”里,似乎众人皆醉, 唯那位教授独醒,敢于披露惊人数据。是这位教授以别出心裁的方式, 即给学生布置了一份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家书的作业,让他们每个人算算自己在不长的学生时代所花销的“糊涂账”; 透过此举,部分学生渐渐唤醒了他们的良知,唤起他们本来就应该的、并一直保持的对父母的爱。试想,要是没有这位教授的奇招,这些孩子们要长到多大才能醒悟?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大学生了,他们要通过别人的启发才会觉醒,才知道忏悔?也许,他们此时醒悟不算晚,浪子回头金不换。但那些至今都还沉湎在花天酒地、一心只图个人安逸的孩子们,他们该当何时醒来?
孩子们的目前这种引人叱斥的现状,对父母,对社会都是一个警示,它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但不容忽视的问题,即我们的家长、我们的社会应该怎样教育、培育孩子的问题。如果沿着孩子们的成长道路找根源,也许,他们的“出格”表现没有错,错就错在父母的言传身教,错在社会的浮躁,错在教育体制在这种浮躁背景下的偏颇。自古以来,我们中国都以成败论英雄,发展到当今社会,我们对于这一成败的理解又注入了新的内容,那就是以高考成绩作为考察人成败的唯一标准。如果说,古代有金榜题名后而带来的“鸡犬升天”的不合理但合世的复杂现象,那么,在今天,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 考上大学的孩子们好像就有了通向成功之路的基本保障。的确,在当今社会里,社会的压力,教育的趋势,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企盼,都让孩子们有“优胜劣败”的恐惧感,尤其是七十年代后期出生的孩子,随着社会价值观的变化,父母的希望,社会的接纳等一系列根本性的变化的发生, 他们本人及其家长对这种无情的淘汰的恐惧感更加强烈。于是,家长们不得不独断地为孩子们安排了难以承受的棋琴书画、音乐体育、奥数外语等“课外活动”来增强获胜的保险系数,然后,作为补偿, 家长们又给孩子们无穷的超现实的许诺,以满足孩子们永远填不满的欲望……如此形成的非正常的社会现象, 即家长强迫或乞求孩子课外加码, 孩子们则以此为条件向父母讨价还价, 造成了我们社会在教育孩子方面出现了极不如人意且亟待改进的现象。这些都是影响孩子们健康成长乃至造成恶劣后果的主要原因。
至于那些家庭条件稍逊一筹的父母,他们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来支付林林总总的课外“技能学习”的巨大开销,因此,他们认为对孩子的补偿,就应该尽其所需, 因此, 他们对孩子的无穷欲望表现得十分轻率甚至超出原则, 如将孩子捧为天上的太阳,视孩子们的一切需要,包括过分的、甚至无理的需要为家庭中心之重。于是,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 即我们的宠儿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四老之宠爱于一身,姑、姨、叔、舅的万千爱护于左右,至于父母对孩子,更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 从生下来那天起,就在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自利的光环笼罩下,渐渐变得世界唯我独尊。饭桌上最好吃的是自己的,家里所有最好的是自己的, 长久下来,孩子就不可能形成这样的观念:即东西不论好坏,都应与他人,尤其是与家人分享,或者,尊从古训,孝敬老人,孝敬父母。也许,就是从这不起眼的饭桌上开始,父母辈就给孩子们传递了一个错误的信息--我最重要,我吃是理所当然的,别人吃不吃都无所谓, 我独霸是对的, 他人有没有与我无关等。推而广之,可以知道孩子在其它方面的态度和表现。
追根溯源,我们来看看孩子们是怎样慢慢变成这样的。
假定一个孩子不讲道理,乱哭乱闹,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横劲儿,我们作父母的应该怎么办呢?是找原因劝说?分析引导?或者强行制止?或者骄纵?任其恶性自由发展?很不幸的是,由于国内的独生子女政策而导致的孩子王的不良倾向,许多父母在这个时候无法坚持自己的理念,而在孩子的骄横哭喊中乱了阵脚。 “哦,宝宝,是妈妈错了。我们宝宝乖。宝宝不哭了。” 我经常遇到这样的尴尬场面,让我们旁观者爱莫能助。
如果孩子撒泼,非要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可,很明显,是孩子的错,哪能让作父母的来迁就?来认错?父母根本没有错。一旦小孩的这套并不高明的把戏得逞,他们的脾气就会见长。此时,如是父母还没有让孩子知道他们的错,那真是父母错了。其未来的结果一定令人担忧。孩子是一张白纸,该怎样画出一幅美丽的图画?作父母的是应该胸有成竹的;孩子是一颗小树苗,该怎样浇灌才能使其健康、茁壮地成长,父母心里是应该有蓝图的。社会的教育固然很重要,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更重要,而其中最直接的是母亲的教育。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而我则认为,子不教,母之过。
从十月怀胎,小生命在母体里孕育之时,母亲的爱,母亲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中传给了自己的胎儿;母亲的喜怒哀乐,母亲的悲愁好恶,在体内的胎儿,一定会有感觉,甚至知道,--细细体会一下发育了几个月的胎儿在腹中的拳打脚踢的不同变换,是不是可以理解成那是孩子们的情绪与情感的传达?看当今的世界,越来越多的孕妇注重胎教,强调胎教,提倡胎教,有谁敢说合理、正确的胎教是对牛弹琴?就我自身的体验来讲,胎教非常重要,是孕妇的必修课。
刚出生的婴儿,好像只知道张嘴要食,除此之外,他们似乎只知道哭、睡、拉、撒,但殊不知,他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能捕捉到母亲的态度,他们的每一个细胞都能体会到环境的变化,他们身上特有的“信息触角元”将他们武装得很灵,很灵,这种灵,是机灵,是机敏,是机智,是我们成人无法感知和捕捉的。因此,母亲对孩子的态度,乃至对生活的态度,都直接影响到小孩的好恶。让小孩生活在一个安静、甜美、温馨的场所是每一个刚作母亲所向往的,相反,哭闹、烦躁的头痛场面是大多数初为人母所厌倦、所摒弃的。但怎样营造适合新生婴儿的温暖、整洁、舒适的环境却是生为人母首先要考虑的,当然,新生婴儿的健康、舒服至关重要。这两点缺一不可。如果遇到婴儿哭闹,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饿了?病了?尿布湿了?大小便了?如果诸多因素都排出,孩子仍在哭闹,那就得作更进一步的观察。碰到孩子横蛮不讲道理,做母亲的就得给小孩讲道理,别不要以为孩子小不懂事理,其实他们明白得很,他们尤其善于察颜观色。此时,母亲就要有理有节,既不能骄纵,也不能放任自流,要耐心加细心。良好的开端是引孩子们走向正确的成长道路的第一步,因此,一定要把握好度,把握好一个刚为母亲很难掌握的尺度。
孩子稍长,母亲就成了孩子的启蒙教师。到达此阶段时,母亲一定要认识到,身教重于言教,当你干任何事情,都要首先想到,你已为人母,你做事的方法、对人的态度,都会直接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产生一定的影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至于你的一言一行,更是孩子模仿的标准。因此,在对事物的认识上,对社会的态度上,对周边环境的看法上,乃至做人的是非标准上,作为母亲,都应该给孩子们作出对得起良心、永不悔恨的正确表率。孩子渐渐长大了。母亲,手把手地将他们带进了这个物质世界,这个充满物欲诱惑的世界,怎样培养孩子的价值取向,怎样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他们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这就需要作母亲的正确的指引。在我国启蒙教育上影响深远的《三字经》就这样开宗明义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理解,这里面的“习”,就是母亲对孩子的表率作用,就是母亲在教育孩子怎样做人的指导作用。虽说我们有古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我们知道,小孩是可雕塑的,可造就的。在雕塑和造就的过程中,母亲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古代的孟母为了了培养、造就孟子而做出了令人景仰的惊天动作,我们现代的母亲理应比她做得更好。
孩子长大成人,作母亲的通常认为可以松懈了, 将孩子任其放飞在这个很难把握的世界上, 从而忽略了道德的、社会公约的、伦理的等一系列及时的、有效的教育, 以至于酿成苦酒难饮。于是,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故事,谁家谁家的儿子不顾父母,只顾自己,谁家谁家的女儿不孝敬父母,是一个“白眼狼”等等。当我们听到这样的故事,我们是否该扪心自问,问问自己,首先,你自己是否对自己的父母孝敬,其次,反省一下,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你是否只偏重孩子的智力开发,而忽略了对他们的情商教育?亦或,在你实施的你认为正确的教育的过程中,你是否将孩子宠上了天?把他们当成了小皇帝、小公主?你是否忽视了对孩子进行先人后己等中国传统美德的系列教育?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还有一种情况,其教育方法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对许多父母总怕孩子们在外面吃亏,因此,他们在培养孩子时就一味地教孩子们好强、好胜、好斗、好勇,以适应当今社会激烈竞争的“优胜劣败”法则。这样的教育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孩子们通常以不择手段的方式击败的对手,应付了社会的挑战,拼得一片天下的同时,他们的感情变淡了、冷漠了、甚至无情了,他们通常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总是需要不断的斗争、争取和索要,有时甚至不断从自己亲生父母那里去索要,而且索要得那么心安理得,没有一丝愧疚之感。我不知道这类似的行为是人性的异化,还是道德的崩溃。我相信这样行为的始作俑者,是他们的父母,是他们父母的教育出了偏差。如果不幸出现了我这里随便列举的现象,面对不忠不孝的儿女,面对我们的教育带来的恶果,难道作父母的不需要反思?难道我们的教育方法还不需要调整、改进?所幸,我在对自己小孩的教育上,极为重视对孩子们的人格、责任、义务、道德等方面的培育,到目前,孩子们的表现还基本如我所愿。当然,孩子们未来的道路还很长,她们是不是能一直走在正道上,或者,她们是不是能一直走好,这完全取决于我在未来怎么教育她们。看着她们目前的健康成长,我有信心。
2005 1 25(万维读者来稿)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