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从郑渊洁教育的成功看中国学校教育的尴尬
[打印本页]
作者:
袁真辉
时间:
2006-10-27 12:33
标题:
从郑渊洁教育的成功看中国学校教育的尴尬
从郑渊洁教育的成功看中国学校教育的尴尬
作者:袁真辉
早在去年,我就看到郑渊洁先生写的一篇教育文章,说到由于担心学校教育毁掉儿子,毅然作出决定,由自己当儿子的老师,让儿子郑亚旗完全脱离学校教育。虽然当时也忐忑不安,可是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不料,完全脱离学校教育的亚旗果然很快就展现出了他真正的爱好和天赋。如果说,这是郑渊洁自己写的,多少还有一些自吹自擂的话,那么,今年,郑亚旗作为一个年轻的成功人士接受《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则是不争的事实。在讲述自己的成长历程时,亚旗感慨良多,而我读着这篇采访,也是感慨良多。
确实,中国的学校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塑造同一类产品,想方设法泯灭孩子的个性,象两千年前孔子说的
“
因材施教
”
早就被学校和老师忘记得一干二净。君不见,连上课时,学生的手脚摆得与众不同老师都要管,而老师说话时,学生绝对只能被动地接受,绝对不能有和老师不一样的想法,哪怕学生的想法是多么有想象力,多么有创造力。最可恶的,是有一些老师不仅仅是教育观念不行,还经常对所谓的
“
差生
”
恶语相向,根本不管因此而对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于是乎,一个没有读书时的孩子,充满了灵性,读书以后,反而不行了。可以想象,如果郑亚旗继续留在学校会成为什么样子,那还会有今天的亚旗吗?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功力,都有时间,都有办法,都有耐心去辅导孩子,这就为学校创造了一个创收的机会。然而,学校承担的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尽量给孩子一个健康成长的空间,否则,学校的教育算是尽到了责任吗?郑渊洁教育的成功是亚旗的幸运,因为,他有一个懂得儿童,懂得教育的爸爸。而郑渊洁教育的成功是不是也应该让现在的教育决策部门反思一下呢?究竟怎样才能更加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当然也是学校的尴尬,不过,学校也应该不仅仅把这个事例看作是尴尬,而应该想尽办法改善自己的教育方式:究竟,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有用的人才,为什么不去学习一下更加活泼、更加贴近学生,让他们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
[
本帖最后由 平凡 于 2006-10-29 11:41 编辑
]
作者:
养小熊的大熊
时间:
2006-10-27 15:08
这字也有点太大了吧
作者:
jian0716
时间:
2006-10-27 15:39
字确实是太大了,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
作者:
ok_lisa
时间:
2006-10-27 15:57
去教育部发发感叹吧,或者是人大代表去提议,我们的呼声要国家教育部重视才行,
学校千呼万唤的不行,老师听了更不高兴,何况要改呢?老师要的是分数和升学率。
身为中国的儿童,多少替他们悲哀!
作者:
绿绿的茶
时间:
2006-10-28 20:49
想俺们这样的只能随大流
作者:
梅沁雪
时间:
2006-10-29 16:20
字大点好
看的清楚啊
作者:
anxiuquan
时间:
2006-10-29 18:00
现在中国的教育的确有很多弊病,但是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根除这些弊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像郑亚旗那样脱离开学校就能成功的。我看楼主还是有有点耐心,也让我们共同期望着我国教育彻底改革的那一天吧!
作者:
ibrave
时间:
2006-10-29 22:09
楼上说得很对,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像郑亚旗那样脱离开学校就能成功的。很多孩子还是很适应学校生活的,郑渊洁的女儿和儿子就不同。
作者:
有梦的日子
时间:
2006-10-30 16:52
标题:
很难
我们要尊重孩子,要因材施教!可是个人的能力有限
作者:
袁真辉
时间:
2006-10-31 16:14
标题:
非常关心各位朋友
非常感谢平凡为我编辑了一下,否则,字也的确是太大了。
另外,我也非常感谢各位朋友的回复。可见,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大家都是非常关心的。真的希望中国教育能够因为众多的关心教育者而取得进步。
作者:
袁真辉
时间:
2006-10-31 16:15
标题:
非常感谢各位朋友
对不起,应该是“非常感谢”各位朋友。
作者:
织雨蝶儿
时间:
2006-11-3 11:34
这个我看过,说他家一共三代小学生,但个个都是精英。我想这也是个案吧。
作者:
cjlh2222
时间:
2006-11-3 16:16
美国好像流行家中教育,不过,我们还不具备条件,其实,大多数的成功人士还是学校教育的成果。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