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转帖】英国对部分中药有害性进行“最严厉”调查 [打印本页]

作者: TopRoom    时间: 2006-8-17 18:59
标题: 【转帖】英国对部分中药有害性进行“最严厉”调查
<font color="#1f3a87"> 英国药物安全机构发现<span lang="EN-US">“</span>复方芦荟胶囊<span lang="EN-US">”</span>中的汞含量超过英国标准<span lang="EN-US">11.7</span>万倍,而何首乌则被发现会引发肝炎和黄疸等不良反应。英国药品与卫生制品监督署的官员发出进一步的警告,提醒民众服用中药时要注意安全。 <span lang="EN-US"></span> <p class="MsoNormal" style="BACKGROUND: #f9fcfe; MARGIN: 0cm 0cm 0pt; WORD-BREAK: break-all;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6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align="left"><span style="COLOR: black; LINE-HEIGHT: 160%;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size: 10.5pt">英国政府目前对中国传统中药的<span lang="EN-US">“</span>有害性<span lang="EN-US">”</span>调查进入了空前严厉的阶段。英国药物安全机构称,已发现了<span lang="EN-US">5</span>起中国传统中药产生严重副作用的例子,这些副作用包括心脏疾病和肝功能损伤等,数量在今年上半年增加了<span lang="EN-US">4</span>倍。<span lang="EN-US"></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BACKGROUND: #f9fcfe; MARGIN: 0cm 0cm 0pt; WORD-BREAK: break-all;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6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align="left"><span style="COLOR: black; LINE-HEIGHT: 160%;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size: 10.5pt">目前,病例的增加速度已达到每月<span lang="EN-US">10</span>起,英国方面对于进口于中国的中药及相关制品的忧虑大增。英方认为,一些进口中药中含有超量的重金属、杀虫剂、违禁化合物和类固醇等。近数周来,英国药品与卫生制品监督署的官员发出进一步的警告,提醒民众服用中药时要注意安全。<span lang="EN-US"></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BACKGROUND: #f9fcfe; MARGIN: 0cm 0cm 0pt; WORD-BREAK: break-all;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6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align="left"> <span style="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汞含量超标<span lang="EN-US">11.7</span>万倍</span> <span lang="EN-US" style="COLOR: black; LINE-HEIGHT: 160%;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size: 10.5pt"></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BACKGROUND: #f9fcfe; MARGIN: 0cm 0cm 0pt; WORD-BREAK: break-all;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6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align="left"><span style="COLOR: black; LINE-HEIGHT: 160%;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size: 10.5pt">英国药物安全机构说,他们在艾塞克斯的一个批发商和萨里的一家药店里发现了一种名叫<span lang="EN-US">“</span>复方芦荟胶囊<span lang="EN-US">”</span>的药品,检测结果发现该药物中的汞含量超过英国标准<span lang="EN-US">11.7</span>万倍。目前,这个药物的批发商和药店已被英国药品与卫生制品监督署处以<span lang="EN-US">5000</span>英镑的罚款。<span lang="EN-US"></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BACKGROUND: #f9fcfe; MARGIN: 0cm 0cm 0pt; WORD-BREAK: break-all;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6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align="left"><span style="COLOR: black; LINE-HEIGHT: 160%;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size: 10.5pt">今年早些时候,艾塞克斯郡的一个名叫安娜<span lang="EN-US">·</span>杨(音译)的中药师还被确认违规销售一种<span lang="EN-US">“</span>中药<span lang="EN-US">”</span>(<span lang="EN-US">herbalonly</span>),英国药品与卫生制品监督署在该<span lang="EN-US">“</span>中药<span lang="EN-US">”</span>中发现了一种早已被停止使用的药剂成分和仅能由医生开出的处方药。这种成分叫马兜铃,<span lang="EN-US">1997</span>年时,由于在比利时产生死亡案例和造成两名英国妇女肾衰竭而被停止使用。<span lang="EN-US"></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BACKGROUND: #f9fcfe; MARGIN: 0cm 0cm 0pt; WORD-BREAK: break-all;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6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align="left"><span style="COLOR: black; LINE-HEIGHT: 160%;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size: 10.5pt">此外,英国药品与卫生制品监督署还封杀了另一种进口中药中含有的成分<span lang="EN-US">———</span>何首乌。这种成分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但一些人使用后却发现产生肝炎和黄疸等不良反应。<span lang="EN-US"></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BACKGROUND: #f9fcfe; MARGIN: 0cm 0cm 0pt; WORD-BREAK: break-all;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6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align="left"> <span style="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很多人看重中药的作用</span> <span lang="EN-US" style="COLOR: black; LINE-HEIGHT: 160%;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size: 10.5pt"></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BACKGROUND: #f9fcfe; MARGIN: 0cm 0cm 0pt; WORD-BREAK: break-all;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6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align="left"><span style="COLOR: black; LINE-HEIGHT: 160%;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size: 10.5pt">以前,英国药品与卫生制品监督署每年查处不良中药反应仅有<span lang="EN-US">30</span>例,但今年,该机构已处理了<span lang="EN-US">70</span>起类似案例,其中的大部分都和进口中药有关。该机构官员说,英国地方的贸易监管、卫生部门和警方已加大对中药药品商店的检查力度,这些药店近年来在英国的大小城市中数量激增。现在,这些新的因服用中药产生不良反应的病例,将促使英国卫生部官员进一步强化对中药制品的管理力度,早在<span lang="EN-US">2000</span>年上院质询时,英国政府就宣布要这样做。<span lang="EN-US"></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BACKGROUND: #f9fcfe; MARGIN: 0cm 0cm 0pt; WORD-BREAK: break-all;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6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align="left"><span style="COLOR: black; LINE-HEIGHT: 160%;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size: 10.5pt">欧洲中药医师联合会的麦克<span lang="EN-US">·</span>麦克因泰尔说,他已经为加强中药监管奔走了<span lang="EN-US">13</span>年。目前,英国<span lang="EN-US">1000</span>名中药师已经在行业行为规定上签了字,但还有<span lang="EN-US">2000</span>人没有签字。<span lang="EN-US"></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BACKGROUND: #f9fcfe; MARGIN: 0cm 0cm 0pt; WORD-BREAK: break-all;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6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align="left"><span lang="EN-US" style="COLOR: black; LINE-HEIGHT: 160%;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size: 10.5pt">“</span><span style="COLOR: black; LINE-HEIGHT: 160%;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size: 10.5pt">绝大多数人受过良好的训练,是有信誉的从业者。<span lang="EN-US">”</span>他说。但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一些药店在核查进口中药的质量时存在问题。<span lang="EN-US">“</span>我要不客气地谴责那些无德的供应商和出售来路不明中药的商人。在确保中药质量之前,总是有问题存在。<span lang="EN-US">”</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BACKGROUND: #f9fcfe; MARGIN: 0cm 0cm 0pt; WORD-BREAK: break-all;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6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align="left"><span style="COLOR: black; LINE-HEIGHT: 160%;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size: 10.5pt">英国药品与卫生制品监督署呼吁消费者,在购买中药前注意药店是否在销售符合规范的药品。该机构一名发言人说:<span lang="EN-US">“</span>我们知道很多人看重中药的作用,但有一点需要提醒的是,有证据显示,生产中药时规定的一些标准并不可靠。<span lang="EN-US">”</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BACKGROUND: #f9fcfe; MARGIN: 0cm 0cm 0pt; WORD-BREAK: break-all;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6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align="left"> <span style="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被质疑的中药清单</span> <span lang="EN-US" style="COLOR: black; LINE-HEIGHT: 160%;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size: 10.5pt"></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BACKGROUND: #f9fcfe; MARGIN: 0cm 0cm 0pt; WORD-BREAK: break-all; LINE-HEIGHT: 160%; TEXT-ALIGN: center;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center"> <span lang="EN-US" style="COLOR: black; LINE-HEIGHT: 160%;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size: 10.5pt"></span> <p class="MsoNormal" style="BACKGROUND: #f9fcfe; MARGIN: 0cm 0cm 0pt; WORD-BREAK: break-all;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6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align="left"> <span style="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复方芦荟胶囊<span lang="EN-US">FufangLuHuiJiaonang</span></span> <span lang="EN-US" style="COLOR: black; LINE-HEIGHT: 160%;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size: 10.5pt"></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BACKGROUND: #f9fcfe; MARGIN: 0cm 0cm 0pt; WORD-BREAK: break-all;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6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align="left"><span style="COLOR: black; LINE-HEIGHT: 160%;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size: 10.5pt">主治:清理肠胃,通便,清肝火。<span lang="EN-US"></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BACKGROUND: #f9fcfe; MARGIN: 0cm 0cm 0pt; WORD-BREAK: break-all;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6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align="left"><span style="COLOR: black; LINE-HEIGHT: 160%;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size: 10.5pt">危险系数:汞超标,易导致肾衰竭。<span lang="EN-US"></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BACKGROUND: #f9fcfe; MARGIN: 0cm 0cm 0pt; WORD-BREAK: break-all;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6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align="left"> <span style="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圣约翰草<span lang="EN-US">StJohn’sWort</span></span> <span lang="EN-US" style="COLOR: black; LINE-HEIGHT: 160%;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size: 10.5pt"></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BACKGROUND: #f9fcfe; MARGIN: 0cm 0cm 0pt; WORD-BREAK: break-all;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6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align="left"><span style="COLOR: black; LINE-HEIGHT: 160%;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size: 10.5pt">主治:抑郁症。<span lang="EN-US"></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BACKGROUND: #f9fcfe; MARGIN: 0cm 0cm 0pt; WORD-BREAK: break-all;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6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align="left"><span style="COLOR: black; LINE-HEIGHT: 160%;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size: 10.5pt">危险系数:易与其他处方药产生复合反应。<span lang="EN-US"></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BACKGROUND: #f9fcfe; MARGIN: 0cm 0cm 0pt; WORD-BREAK: break-all; LINE-HEIGHT: 160%; TEXT-ALIGN: center;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center"> <span lang="EN-US" style="COLOR: black; LINE-HEIGHT: 160%;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size: 10.5pt"></span> <p class="MsoNormal" style="BACKGROUND: #f9fcfe; MARGIN: 0cm 0cm 0pt; WORD-BREAK: break-all;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6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align="left"> <span style="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何首乌根茎<span lang="EN-US">olygonumMultiflorumRootTuber</span></span> <span lang="EN-US" style="COLOR: black; LINE-HEIGHT: 160%;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size: 10.5pt"></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BACKGROUND: #f9fcfe; MARGIN: 0cm 0cm 0pt; WORD-BREAK: break-all;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6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align="left"><span style="COLOR: black; LINE-HEIGHT: 160%;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size: 10.5pt">主治:少白头和脱发。<span lang="EN-US"></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BACKGROUND: #f9fcfe; MARGIN: 0cm 0cm 0pt; WORD-BREAK: break-all;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6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align="left"><span style="COLOR: black; LINE-HEIGHT: 160%;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size: 10.5pt">危险系数:怀疑导致肝炎、黄疸等肝功能疾病。<span lang="EN-US"></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BACKGROUND: #f9fcfe; MARGIN: 0cm 0cm 0pt; WORD-BREAK: break-all;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6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align="left"> <span style="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黑升麻<span lang="EN-US"> BlackCohosh</span></span> <span lang="EN-US" style="COLOR: black; LINE-HEIGHT: 160%;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size: 10.5pt"></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BACKGROUND: #f9fcfe; MARGIN: 0cm 0cm 0pt; WORD-BREAK: break-all;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6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align="left"><span style="COLOR: black; LINE-HEIGHT: 160%;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size: 10.5pt">主治:更年期,绝经。<span lang="EN-US"></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BACKGROUND: #f9fcfe; MARGIN: 0cm 0cm 0pt; WORD-BREAK: break-all;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6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align="left"><span style="COLOR: black; LINE-HEIGHT: 160%;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size: 10.5pt">危险系数:与肝损伤有关,包括黄疸病。现已在药品上标注其危险性。<span lang="EN-US"></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BACKGROUND: #f9fcfe; MARGIN: 0cm 0cm 0pt; WORD-BREAK: break-all; LINE-HEIGHT: 160%; TEXT-ALIGN: center;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center"> <span lang="EN-US" style="COLOR: black; LINE-HEIGHT: 160%;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size: 10.5pt"></span> <p class="MsoNormal" style="BACKGROUND: #f9fcfe; MARGIN: 0cm 0cm 0pt; WORD-BREAK: break-all;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6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align="left"> <span style="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小白菊<span lang="EN-US">Feverfew</span></span> <span lang="EN-US" style="COLOR: black; LINE-HEIGHT: 160%;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size: 10.5pt"></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BACKGROUND: #f9fcfe; MARGIN: 0cm 0cm 0pt; WORD-BREAK: break-all;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6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align="left"><span style="COLOR: black; LINE-HEIGHT: 160%;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size: 10.5pt">主治:数百年来一直用于退烧。<span lang="EN-US"></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BACKGROUND: #f9fcfe; MARGIN: 0cm 0cm 0pt; WORD-BREAK: break-all;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6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align="left"><span style="COLOR: black; LINE-HEIGHT: 160%;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size: 10.5pt">危险系数:怀孕期间或稀化血液时忌用。<span lang="EN-US"></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BACKGROUND: #f9fcfe; MARGIN: 0cm 0cm 0pt; WORD-BREAK: break-all;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6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align="left"> <span style="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缬草油<span lang="EN-US">Valerian</span></span> <span lang="EN-US" style="COLOR: black; LINE-HEIGHT: 160%;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size: 10.5pt"></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BACKGROUND: #f9fcfe; MARGIN: 0cm 0cm 0pt; WORD-BREAK: break-all;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6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align="left"><span style="COLOR: black; LINE-HEIGHT: 160%;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 mso-bidi-font-size: 10.5pt">主治:缓解焦虑和助睡眠。<span lang="EN-US"></span></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BACKGROUND: #f9fcfe; MARGIN: 0cm 0cm 0pt; WORD-BREAK: break-all;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60%; TEXT-ALIGN: lef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align="lef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危险系数:尽量不和其他抑郁症药物混合使用,否则扩大副作用。</span><span lang="EN-US" style="mso-font-kerning: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东方早报</span><span style="mso-font-kerning: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文</span><span lang="EN-US" style="mso-font-kerning: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黄力颖</span><span lang="EN-US" style="mso-font-kerning: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pan>
作者: 杏林春晓    时间: 2006-8-22 09:36
圣约翰草、黑升麻、小白菊、<span style="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缬草油连学中医的本人都未见过这些药。那些药厂是不是专门去赚英国人的钱了?</span><span style="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span style="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复方芦荟胶囊含汞是否添加了朱砂?朱砂含汞但不是离子汞而是化合汞,只有在加热情况下才能析出离子汞,但朱砂从来就是散剂服用不经煎煮的。英国如何计算超标11。7万倍?是不是计算了化合物重量而不计算离子重量?我怀疑是计算化合物重量否则无超过这么多倍的逻辑。如果计算化合物重,则与将母亲的体重视为婴儿体重、将石膏的重量算作钙离子的重量的原理一样。如此计算没法说。</span></span><span style="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span style="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感冒退热中成药最好又安全的是“小儿咳喘灵”或者清开灵,不含任何有毒性的中药成分。用不着小白菊。</span></span><span style="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span style="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何首乌怀疑导致肝炎、致黄疸说根本是无稽之谈。我用此药治疗的肝病患者已经数十个,从没有发现有此副作用,否则今天我已经在监狱里面了,还能上网吗(怎么就治好了肝炎病人而不是适得其反呢)?当然不排除此药受到其它有害物质污染而出现此等副作用。若然则不是药故而是污染之故。</span></span><span style="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span style="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span></span>
作者: 杏林春晓    时间: 2006-8-22 09:48
<table cellspacing="2" cellpadding="3" width="98%" border="0"><tr><td align="center" height="42"><span class="title">中医专家指英方误测</span> <hr size="1" /></td></tr><tr><td align="center"><font color="#666666">06年08月16日</td></tr><tr><td align="center"><font color="#666666"></td></tr><tr><td> 近日,英国药物安全机构发布信息称,一种名叫“复方芦荟胶囊”的中药,经检测发现该药物中的汞含量超过英国标准11.7万倍。对此,多位中国中医药领域的专家15日表示,以化学药标准来看待和检测中药,是对中国传统医学的误解。 【本报讯】 英国药物安全机构近日发布信息称,已发现了5起中国传统中药产生严重副作用的例子,英国药品与卫生制品监督署官员发出警告,提醒该国消费者服用中药时要注意安全。 广州《信息日报》16日报道, 多位中国中医药领域的专家对此表示:许多国家以化学药标准来看待和检测中药,是对中国传统医学的误解。英国政府严查中药“有害性” 英国政府目前对中国传统中药的“有害性”调查进入了空前严厉的阶段。 英国药物安全机构近日发布信息称:一种名叫“复方芦荟胶囊”的中药,经检测发现含汞超过该国标准的11.7万倍,该药的批发商和药店已被英国药品与卫生制品监督署处以5000英镑的罚款,何首乌被发现引发肝炎和黄疸等不良反应。  中医专家驳:没有病例证据  对此,广州省中药局业务处有关人士认为,英国药物安全机构中所说的这些副作用,没有病例证据,并不能说明问题。 广州市中医院原院长、著名中医专家吴维城教授认为,类似肝炎这样的疾病,都是因为感染了病毒才导致发病的,而草本植物本身是不可能带有肝炎病毒的,比如何首乌,是一种具有补肾功能的中药,在中国中医用药中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从来就没有发现引起肝炎的病例,不能仅凭一种中药就断然做出有毒的推测。 勿以西方化学标准误解中医 据了解,复方芦荟胶囊是一种用于治疗便秘和清肝火的常用中药,是中国国家二级中药保护品种。在中国国家药品标准里,中药中如安宫牛黄丸、仁丹等253个药品是国家批准可以含有“朱砂”成分(注:中药中的朱砂即为西药中说的汞含量)。 针对英国药物安全机构中称的“复方芦荟胶囊”汞含量超标的问题,广东省中药局业务处有关人员介绍,很多的中草药中汞的含量都有超标,但跟其他药物一起使用,不一定对人体就有害。比如砒霜,汞的含量还要高于芦荟胶囊,目前,国际上还是用于辅助治疗白血病,韩国则用来泡酒,达到驱寒的功效,只不过使用时要注意剂量。 一些专家表示,许多国家以化学药标准来看待和检测中药,是对中国传统医学的误解。像复方芦荟胶囊此类中药作为处方药也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才能使用的,并不能随便服用。而在西方很多国家作为食品标准来批准,本身也是不认同中国传统医学的表现。</td></tr></table>http://www.chinapressusa.com/dalu/200608160200.htm
作者: 杏林春晓    时间: 2006-8-22 10:08
<table style="TABLE-LAYOUT: fixed; WORD-BREAK: break-all" height="85%" width="95%"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style="FONT-SIZE: 9pt; LINE-HEIGHT: 12pt" valign="top" height="100%"><img src="http://www.med8th.com/bbs/Skins/Default/topicface/face1.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http://it.sohu.com/20060814/n244779419.shtml《英国对部分中药的“有害性”进行最严厉调查》中有一段话:“目前,病例的增加速度已达到每月10起,英国方面对于进口于中国的中药及相关制品的忧虑大增。英方认为,一些进口中药中含有超量的重金属、杀虫剂、违禁化合物和类固醇等。近数周来,英国药品与卫生制品监督署的官员发出进一步的警告,提醒民众服用中药时要注意安全。”杀虫剂、类固醇不是西药、化学药是什么?这本身就说明西药有毒。</td></tr></table>
作者: PC猪猪    时间: 2006-8-22 10:15
妈呀,现在什么都不能吃了
作者: 杏林春晓    时间: 2006-8-22 21:29
质疑英国11.7万倍数值逻辑的正确性按《中华药典》,朱砂常用量为0.3~1克/天,致毒量又是多少,我们不妨假设与常用量相等即1克。(实质上致毒量多数为常用量的2倍以上,我们姑且忽略不计)。一粒芦荟胶囊有多重?假如这粒芦荟胶囊全部由朱砂做成,也不过是1克。但朱砂在中药丸中的含量微乎其微,一般按朱砂常用中药配剂,100克处方复方药中朱砂含量不会超过1克,即配比小于1%,为方便计算,我们仍然假定每天服用12粒(分3次)胶囊,此12粒胶囊总朱砂重量为1克(配比含量已经达到8%,够厉害的了)。朱砂主要成分为硫化汞,按其化学成分分子式HgS,计算重金属汞的含量,汞占201/233*100%=86%,实际上硫化汞只有在加热的情况下才会析出离子汞。但我们仍然可以不计算S(硫)的含量,并假设朱砂全部由汞元素组成,并全部析出离子汞,即1克朱砂中含1克汞离子(实际上1克朱砂中含汞离子不会超过0.01克)。1克汞用11.7万相除(1/117000),会有多少?答案是0.0000085克,即8.5微克。8.5微克的汞会致人中毒吗?从以上计算看,英国人说芦荟胶囊超标11.7万倍实在太夸张。稍具常识的人都不会认为这种胶囊中毒。我们平时吞服1克朱砂/天都不会中毒(有不相信者本人可以试吃给他们看),何况再除了11.7万倍!
作者: TopRoom    时间: 2006-8-24 04:52
<font color="#3399ff">中药毒副作用惹关注<span class="newscontent"></span>   “中药没有毒副作用,多吃一点也无妨”的传统看法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质疑,近来,有关中药毒副作用引发的官司接连引爆药品不良反应(ADR)信用危机,关木通、大黄等成为众矢之的。有关专家呼吁有效加大对中成药的管理力度,完善中成药说明书对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描述与记载,全面健全中药的检验手段,彻底解决中药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问题,更为科学地使用祖国传统医药。  根据1999年发布并实施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试行)》,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过敏反应、继发反应、特异性遗传素质等。按照国际统计标准,医院开出的处方约有5%会出现药品不良反应。如果上报及时,就可对相关药品采取措施。  国家药监局药品评价中心孙忠实教授透露,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中国每年约有250万人因药品不良反应住院,由此造成的损失每年达40亿元人民币。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曾对1994至1999年10月因药源性疾病住院病例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在致病药物中,中药仅次于抗生素和解热镇痛药,排在第三位。  今年2月,“含有马兜铃酸成分的龙胆泻肝丸引起严重肾病”的新闻被国内主流传媒披露后在社会和行业内引起了轩然大波。据查证,长期小剂量服用含马兜铃酸药物,不但可以导致慢性肾衰竭(不可逆的永久损害),而且还可能致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为此发出通知,要求各生产企业将龙胆泻肝丸中的关木通(马兜铃科)置换为木通,取消关木通的药用标准。  7月,一位女性消费者因服用含有大黄的某品牌排毒养颜产品产生继发性便秘、但药品说明书中对此并未提及而将生产厂家告上法庭。据记者了解,大黄性味苦寒,有泻火解毒、清肠通便、逐瘀通经的效用,但据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药辞海》称,大黄含有多量鞣质,因此小剂量不仅不引起泻下作用,且呈收敛作用;停药后,也往往出现继发性便秘。据悉,含大黄的中药一次到底能服用多长时间,国内并没有明确规定。但德国药品管理机构——联邦药物和医疗用品研究所1996年作出规定,含柯亚树属、山扁豆属(番泻叶及果实)、鼠李属(鼠李树皮)、大黄属(大黄根)等植物药的生药、生药配制品及提取物,只能短期用于便秘,而不能用来助消化、净血、减轻体重等,连续服用也不得超过1至2周。  据悉,中消协曾对中西药的使用说明书进行过比较,发现中药的说明书远不如西药的全面、详细。而2001年12月1日开始施行的《药品管理法》第54条明确规定,药品包装“标签或者说明书上必须注明药品的通用名称、成分、规格、生产企业、批准文号、产品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该法第八十六条同时规定,药品标识不符合本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的,除依法应当按照假药、劣药论处的外,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撤销该药品的批准证明文件。但由于多种原因,企业不为产品注明“不良反应”,在中药行业并非个别现象。  据悉,世界上每年的死亡病例有1/3源于不合理用药,每年因不良反应撤架的药物甚至比新上市的药物还要多。所以世界范围内都非常重视ADR,中国已经发现的ADR有99%首次来自国外报告,中国首次发现的病例少之又少。“这与我们的观念太过传统有关。”据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所长王晓良分析,整个社会对不良反应的误解主要体现在:厂家认为药品有了不良反应,说明药品是不合格的;患者认为药品的不良反应写得越全面,说明该药的毒性越大,对人体的危害越大。他指出:“其实,药品的有效性与不良反应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因为不良反应就抹杀了该药的治疗效果。”  有调查表明,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有关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中国中药不良反应检测的完整体系却迟迟未能健全。根据《药品管理法》规定,发现可能与用药有关的严重不良反应时,相关单位必须在24小时内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报告。而目前不少市级医院每日处方量逾千,大量药品不良反应都成“漏网之鱼”。武汉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成立至今已有一年多,只接到60余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而该中心曾向近30家医院、药厂及药店发去相关资料,将其纳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但只有14家单位参与监控。
作者: TopRoom    时间: 2006-8-24 04:56
<font color="#ebcd9c" size="5">药监局官员谈鱼腥草事件 坦言忽视中药毒副作用<font face="楷体_GB2312"> 国家药监局官员就“鱼腥草事件”表示,叫停问题药需要过程普通中药能口服的尽量口服,万不得已再用注射剂。昨天,国家药监局相关负责人和有关专家做客新浪谈用药安全等问题。该负责人坦言对中药的毒副作用重视不足;同时强调叫停问题药需要一个过程。 提出使用中药三条原则 中国中医科学院、国家药典委员会执行委员周超凡从事药学工作已经超过44年,他提出了使用中药的三条原则。能使用汤药的尽量用汤药,能口服解决问题的尽量口服,最后一条原则是慎用注射剂。“当肌肉注射不解决问题需要抢救时,万不得已的时候再用注射剂,能口服不注射,能注射不急脉点滴,这个原则要掌握。” 有网友提出,早在1998年就有鱼腥草几种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报告,为什么到现在才叫停。对此,国家药品不良反应检测中心的武志昂表示,监测和发现不良反应需要一个过程。 鱼腥草不良反应机理不明 周超凡表示,药物在人身上的过敏反应积累不超过500例,就可以进入到流通环节,“这是国家的规定”,而鱼腥草几种注射剂从1998年以来共有222例严重不良反应报告。 有网友提出,鱼腥草事件不仅暴露出临床实验不足的问题,也暴露出了原来不太在意的中成药或者中药的毒副作用。对此,国家药监局药品安全监管司药品评价处处长颜敏明确表示:“站在我们的角度,我觉得是对的。” 颜敏表示,根据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监测到的数据和相关文献,“这样严重的伤害跟鱼腥草这类注射剂的关联性,已经相对比较明确了。”但同时她也坦言,对不良反应产生的机理,“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太清楚这里面的问题。”
作者: TopRoom    时间: 2006-8-24 04:58
<a>警惕抗癌中药的毒副作用[/url] 在中医抗癌领域不断扩大,疗效逐渐提高,选用中药抗癌的患者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一定要警惕抗癌中药的毒副作用.王三虎 柳州市中医院肿瘤中心即使大家对“是药三分毒”这句古训并不陌生,但包括医药工作者在内的许多人还是对中药的毒副作用认识不足,甚至还以中药安全、无毒副作用而沾沾自喜、津津乐道。对于用中药治疗的癌症患者来说,由于应用有毒中药的机会多、品种杂、时间长,中药的毒副作用已经是不容漠然置之的问题。尤其是在中医抗癌领域不断扩大,疗效逐渐提高,选用中药抗癌的患者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充分认识和研究抗癌中药毒副作用产生的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从而趋利避害,进一步提高疗效,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可以说是迫在眉睫,时不我待。 一、抗癌中药毒副作用产生的原因 1.中药本身有毒:大约有2/3的中药是有毒的。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神农本草经》就是按照药物有无毒副作用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在365中药物中,上品120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中品120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下品125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在这本充分体现“以人为本”观念的著作中,并不是说有毒的中药不能用,恰恰相反,而是为了更好地应用。不过,在应用以前,医生应该非常清楚药物之有毒、无毒,君臣佐使之不同,应用久暂等。尤其是“破积聚”,毒药是非用不可的,但要有针对性。2.辨证用药不准:现代中医抗癌,辨病容易辨证难。因为癌症病情危重,病机复杂,变化多端,往往是寒热错杂,虚实夹杂,既要统观全局,把握整个病程,又要有洞察秋毫的本事,善于捕捉疾病信息,所以对医生的要求很高,但现实情况却是缺乏这样高明的医生。越是难治的病,广告越多。小诊所专治疑难病,大医院却挤满了常见病患者。即使是大医院甚至是中医肿瘤科医生,也有西化之嫌,潜意识认为中医抗癌只是以毒攻毒或提高免疫力而已。诊察辨证简单化,处方用药程式化,粗枝大叶,应付差事,或者只会开几样成药,敷衍了事。抗癌药的广告铺天盖地,似乎癌症并不比感冒难治。癌症患者及其家属乃至亲朋好友,急病人之所急,在癌症初期最易道听途说,慷慨解囊。后期也往往如溺水之人,见一根稻草都想抓住,孤注一掷。或者迷信单方验方,结果耽搁了应有的治疗,耗尽了钱财,即使找到好的中医也每每病到晚期,大势已去,加之囊中羞涩,山穷水尽,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试想癌症作为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和健康的一类疑难病症,怎么可能不论病种差异、病情程度、体质状况、是否手术、是否经过化疗、家庭经济等等而仅凭广告之言就用一种成药治愈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治疗疾病的法宝,现在世界上还没有包治百病或者能治所有癌症的药。但问题是抗癌中药毒副作用往往就是在这种盲目用药的情况下产生的。正如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指出:“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营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腧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惟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3.药物配伍不当:如前所述,抗癌用以毒攻毒之法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有效的。但是,中医方剂是讲究配伍的,君臣佐使法度甚严。但是,有些中医师中医理论薄弱,思维片面,治法单一,眼界局限,标本不辨,体用不分,面临大症,妄自逞能,急于求成,往往是以有毒中药拼凑成方,似乎只有有毒中药才能治疗癌症,很少考虑到如何制约和减少药物的毒性、在扶正的基础上祛邪,早已将“ 王道无近功 ”的古训丢在脑后,竟然忘了恢复健康就是治疗和预防癌症的根本途径,以致损脾胃,伤肝肾,耗气血,乱阴阳。且不说这种 简单粗暴的以摧残人体 根本的治疗方法很难取效,即使偶见肿块缩小,而人体已经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那么这种治疗又有什么意义呢?4.剂量疗程失度:“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上”,中医的治疗水平往往在用量上显出高下。由于癌症的特殊性,医生容易依靠增大剂量来取胜,结果是毒副作用明显增加而疗效却不尽如人意。另外,疗程的长短也是重要因素,如笔者用龙葵、青黛治疗白血病的过程中发现,超过1个月时往往会出现腹痛、腹泻等副作用。《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在提到五味时指出:“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可见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的问题,过度则适得其反。即使辨证用药无误,若一成不变地用一药一方则难免产生毒副作用。5.药品质量不高:中医讲究地道药材,注重炮制减毒,药材不地道,炮制不到位,就容易引起毒副作用,这是安全用药的重要问题。中药的别名、异名甚多,差异很大。如有血见愁别名的中药就有20多种,但只有一种是有抗癌作用的,分辨不清,用之多半有弊而无益。 二、抗癌中药毒副作用对人体的危害 据临床观察发现,已知的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中药有300种左右。常见抗癌中药的毒副作用有全身中毒反应、脏器功能损害、药物性过敏反应、身体不适等。1.全身中毒反应:如服用含有马钱子、斑蝥、砒霜、雄黄等剧毒的抗肿瘤中药或其提取物,可造成中枢或周围神经中毒、热源或其他过敏反应,表现为全身中毒性休克、昏迷,或发热,或药疹、皮下出血性紫癜等。苍耳子等用量过大则有中毒致死的危险。2.心、肝、肾等脏器损害:过量使用了蟾蜍、斑蝥、蜈蚣、全蝎、麻黄、细辛、柴胡、黄药子、商陆、雷公藤、青木香、木防已、关木通等中药,造成心、肝、肾等脏器中毒,特别是表现为相应脏器不同程度的功能损害、衰竭现象。3.血液系统损害:有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骨髓抑制、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过敏性紫癜、急性白血病、红细胞减少和红细胞形态改变、血红蛋白尿、类白血病反应。最常见的症状是出血、皮肤黄染、乏力、发烧等。朱砂、蟾酥、马钱子、蛇胆、水蛭、牵牛子、砒霜、白附子、全蝎、蜈蚣、土贝母、三棱等可以引起上述损害。4.胃肠道刺激:山豆根、乳香、没药、苦参、芦荟、龙葵、青黛、大戟、甘遂、芫花等过量或长期服用可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5.局部中毒反应:主要出现在用药部位的组织反应,如用毛茛、白芥子、斑蝥等中药外敷,造成局部疱疹、过敏性皮疹,甚至局部组织坏死;或用莪术、鸦胆子、喜树、紫杉等中药提取物静脉或腔内给药,造成局部静脉炎或胸膜、腹膜刺激症等。
作者: TopRoom    时间: 2006-8-24 05:01
关于在英国应用中药出现毒副作用的报导与对策研究<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LAYOUT-GRID-MODE: char;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align="center">江舟 李杭(英国)<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LAYOUT-GRID-MODE: char;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近年来中医药在西方国家发展迅速。随着对中医药天然取材,疗效确切的认同,越来越多的西人关注或接受了中医药(<span lang="EN-US">1)(2)。在西欧,英国政府对包括中医在内的各种补充医学一直采取比较宽容的政策,这是中医在英国能够发展较快的原因之一。与此同时,对应用中药出现异常问题的报导也日渐增多。仅在英国著名的医学权威杂志<<lancel>>(柳叶刀)上,近年相关的报导就有十次之多?为什么中医药在海外应用会暴露出如此突出的问题?应该如何看待这些报导?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才能有效地防范在海外应用中药可能出现的毒副作用?本文综合分析如下:</span><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LAYOUT-GRID-MODE: char;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一、在英国有关应用中草药产生毒副作用的报导<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LAYOUT-GRID-MODE: char;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span lang="EN-US">1)肝功能损伤:一些皮肤病(主要是湿疹或牛皮癣)患者在服用中草药后,出现了肝功能异常。据 <<lancel>>和<<British jounal of medicine>>等权威医学杂志报导(3-7),有六例均为服用中草药后出现肝功能异常(其毒性成分曾被怀疑是白藓皮)。多为个案报导。多数病人有恶心,疲劳,黄疸等症状,血检提示其肝功能异常一多由biliruhin,AIK,AST,ALT及B一超,活检等指标异常所证实。其中二例因肝功能异常行肝移植手术未获成功而死亡。其余患者均在停服中药后肝功能恢复正常。其中一例在肝功能恢复正常后继续服用中药,肝功能又不正常;再次停用中药,肝功能又恢复正常。无一例形成慢性持续性肝病的报导。</span><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LAYOUT-GRID-MODE: char;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span lang="EN-US">2)肾功能衰竭:继比利时学者1993年报导 11例(8)和 1998年又报导 l0例(9)妇女服用含有中草药防已,厚朴成分的减肥药后出现广泛肾间质纤维化;1999年8月英国<<Lancet>>杂志(10)也报导英国两例妇女在服用中草药后出现肾功能衰竭。患者以头痛,恶心,厌食,疲乏等症状就诊,经血检,B-超,肾活检等证实为肾功能衰竭。其服用的有毒中药成分被怀疑是含马兜铃酸的关木通。二位患者均被做肾透析,其中一位已被做肾移植。</span><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LAYOUT-GRID-MODE: char;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span lang="EN-US">3)充血性心力衰竭:1997年<<British.journal of Dermatology&gt;&gt;报导(11)在曼彻斯特一妇女服用中药治疗湿疹;二周后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被诊断为中毒性心肌病。尽管此患者有甲状腺中毒症与阵发性心动过速的既往史,但诸症在近2-3年一直控制良好并无发作。其所服毒性成分被怀疑是甘草。大剂量甘草被认为促进钠的贮留和钾的流失,从而导致水与电介质的紊乱。对此类易感患者,水液贮留于心肌引起心肌病与心衰发生。该患者经过强心,利尿等西医常规治疗,三周盾病变完全控制。 </span><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LAYOUT-GRID-MODE: char;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二、从临床分析可能导致脏器损伤的原因为什么中草药在西方应用对脏器的毒性损伤显得这样突出?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LAYOUT-GRID-MODE: char;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span lang="EN-US">l)西人中的易感人群。西方白色人种因其饮食结构,体质特点和当地气候等自然因素使其可能比较容易产生过敏性疾病;其服用各种药物产生过敏反应的比例一般都比较高。在英国有研究报导(12):9.2%的湿疹患者在未服中药前就已经肝功能不正常。湿疹患者所见肝功能不正常往往与肌体的易致敏状态有关。</span><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LAYOUT-GRID-MODE: char; mso-layout-grid-align: none"><span lang="EN-US">  (2)中医药从业人员训练不足,用药不规范。无论从中医药的常规教学还是从常见的中医药书籍中,都早已讲明某些中药有毒副作用;同时也强调为防范其毒副作用,安全用药的剂量标准与配伍方法。而在西方的某些中医药从业人员缺乏足够的专业训练与相应的临床经验,不适当地应用了某些含有毒性成分的中药。如<<柳叶刀>>杂志报导(l0)的服用中药导致肾功能衰竭的两例患者,分别连续服用含有较高剂量木通的中药汤剂长达两年和六年!任何训练有素的中医师是不应该让患者这样长期大剂量的服用木通的。比利时学者用中药防已,厚朴于减肥药之中也是缺乏正确理论依据的(8)。</span><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LAYOUT-GRID-MODE: char;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span lang="EN-US">3)中药品种的不确切。马兜铃属含马兜铃酸的中草药如某些品种的木通,防已等对肾间质有毒性损害早有报导.故在临床应用中一般木通用量不超过6克。这样谨慎用药即便使用了含马兜铃酸的那些品种的木通,也不会导致脏器损伤。而不含马兜铃酸的某些品种的木通,如川水通则可以较大剂量的安全使用。近年来国内在中草药出口时忽略了对某些有毒品种的辨别,致使某些有毒品种和无毒品种混杂,这也是造成某些中草药的毒副作用在西方显得有些突出的原因之一。(4)中药本身的毒副作用。和世界上其他各种民族传统医药学相比,从总体上看中草药的临床效果和作用强度是其他草药所不及的。这确实是中医药的优势。但是~些中草药有毒副作用,特别是某些常用的中草药也有毒副作用,这在中医药走向世界,而外界对中医药的了解还很不够的今天,的确是应该严肃对待的重大问题。</span><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LAYOUT-GRID-MODE: char;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三、国内外密切配合,重视并深入研究中药的毒副作用目前海外医学界和公众舆论极其关注中草药的毒副作用。不从根本上解决有关安全使用中草药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中医药走向世界就面临巨大的挑战。我们曾经提出中医药走向世界由海外导向(<span lang="EN-US">14)的问题并不是危言耸听。如果中国医疗管理部门和医学界在21世纪高科技的框架里建立不起中医药的现代化理论体系和管理体系,并被外国接受;那么国外,特别是对中医药走向世界有举足轻重作用的西方国家就会根据他们的理解和认识建立他们允许中草药进口的规则。有迹象表明这种规则很可能以偏概全,并从整体上肢解中草药体系。一但他们的规则制定了,中医药走向世界就会受制于人。20世纪末在西方的医学词汇里无端地冒出了什么中药肾病(Chinese Herbs Nephropathy)的新名词,而且简直成了百口莫辨。中国的中医药界有必要对中草药的毒副作用进行冉认识;有必要与国外的同行建立起广泛的中医药科研合作关系。没有这种合作关系就不可能使国外的同行率先正确理解中医药,也就不可能正确导向国外的公众舆论。我们建议:</span><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LAYOUT-GRID-MODE: char;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span lang="EN-US">l)充分发挥国内现有中医药科研队伍的骨干作用,充分利用海外中医药学者提供的最新信息和渠道,积极开展国际中医药的科研合作。当前特别要抓好对中药毒副作用的合作研究。</span><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LAYOUT-GRID-MODE: char;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span lang="EN-US">2)充分发挥海外中医药学者判断国际中医药发展动向迅速准确的长处。国内的中医药专业期刊与新闻媒介必须注重与世界同行接轨,密切注意国外的学术动向和舆论动向,积极做好有关中医药的正面宣传工作。</span><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LAYOUT-GRID-MODE: char;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span lang="EN-US">3)充分发挥海外中医药学者身居海外的优势,在海外高校与科研部门建立中外合作的中医药研究基地。利用国外的资金,人员,技术和设备进行当地急需解决的中医药课题研究。使中外合作的中医药研究成为当地的科研项目,就地解决所遇到的问题。</span><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LAYOUT-GRID-MODE: char;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span lang="EN-US">4)国内中医药的管理政策应考虑海外中医药队伍的建设。从中国向海外输出高层次的中医药人才不是一个短期行为,必须建立对海外中医药队伍的长期联系。这种联系的核心是业务上的互相促进与合作,目的是推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关于这方面的工作现在才刚刚开始,有待进一步落实。</span><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LAYOUT-GRID-MODE: char;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总之,在英国和其他西欧国家出现有关中药毒副作用的报导,和当地医学界对某些中药的质疑并不是一件坏事。任何真正科学的东西都是在经过正反两面多次的检验之后才被人类共同接受的。西医西药被人类广泛认同是如此,中医中药如果被人类广泛认同也必须接受世界各国的严格检验。<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LAYOUT-GRID-MODE: char; mso-layout-grid-align: none">  参考文献:<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LAYOUT-GRID-MODE: char; mso-layout-grid-align: none"><span lang="EN-US">1. sheehan, et al A<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controled tri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plants inWideSpread non-exudative atopic eczema,BJD, 1992 126: 179</span><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LAYOUT-GRID-MODE: char; mso-layout-grid-align: none"><span lang="EN-US">2. sheehan, et al<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Efficac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therapy in adult atopicdermatitis, The Lancet, 1992,<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340: 13</span><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LAYOUT-GRID-MODE: char; mso-layout-grid-align: none"><span lang="EN-US">3, Allen B R<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Chinese herbs for Eczema, The Lancet, 1990, 336: 177</span><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LAYOUT-GRID-MODE: char; mso-layout-grid-align: none"><span lang="EN-US">4. Perharic-Walton L, Toxicity of Chinese herbal remedies, The Lancet,<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1992,340<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674</span><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LAYOUT-GRID-MODE: char; mso-layout-grid-align: none"><span lang="EN-US">5. Garham-Brown, Toxicity of chinese herbal remedies, The Lancet, 1992,<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340:673</span><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LAYOUT-GRID-MODE: char; mso-layout-grid-align: none"><span lang="EN-US">6. Vaulier G, Safety of Complementary medicine should be monitored, BMJ<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1995 311: 633</span><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LAYOUT-GRID-MODE: char; mso-layout-grid-align: none"><span lang="EN-US">7. Davies E G, Chinese herbs for Eczema, The Lancet, 1992, 336: 177</span><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LAYOUT-GRID-MODE: char; mso-layout-grid-align: none"><span lang="EN-US">8. Vanherweghem JL, Rapidly Progressive interstitial renal fibrosis in young<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women: association with slimming regimen including Chinese herbs; The<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Lancet, 1993; 341; 387</span><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LAYOUT-GRID-MODE: char; mso-layout-grid-align: none"><span lang="EN-US">9. Vanhenweghem J L, Misuse of herbal remedies: the case of an outbreak of<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termonal renal failure in Belgium,J Alterm Complement Med, 1998, 4; 9</span><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LAYOUT-GRID-MODE: char; mso-layout-grid-align: none"><span lang="EN-US">10. Graham M L, Nephropathy caused by Chinese herbs in the UK, The<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Lancet, 1999, 354</span><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LAYOUT-GRID-MODE: char; mso-layout-grid-align: none"><span lang="EN-US">11,<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Ferguson J<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E,<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Reversible dilated cardiomyopathy following treatment Of<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atopic eczema with chinese medicine BJD,1997,136:592</span><p class="MsoPlainText" style="LAYOUT-GRID-MODE: char; mso-layout-grid-align: none"><span lang="EN-US">12. Huang Wen, C
作者: TopRoom    时间: 2006-8-24 05:05
中药毒性的研究概况 作者:孙圆媛 高月  中草药一向被人们认为具有毒副作用少、使用安全的特点。我国作为一个中西医并重的国家,中药的使用相当广泛,早在我国第一本中药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就已将药物按有无毒性,分为上、中、下三品。以后历代本草均有有毒无毒的药性说明。虽然中医药对中药的毒性有较深刻的认识,但对一些中草药,特别是常用的、被认为无毒副作用、副作用少的中草药的不良反应,还缺少足够的认识和重视。事实上,近年来中药毒副作用发现的频率正日渐增高。据报道,1992年国内主要医药期刊中有关中药毒副作用的文献有211 篇,1006 例;1993 年~1994 年国内111种医药期刊中则有380 篇,1133 例[1~2 ] 。因此,中药的毒副作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最近几年来,科研工作者在中药毒性方面的研究作一概述。 1  中医药对中药毒性概念的认识  中医药对中药的毒性概念的认识,古今有很大的差异,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 1. 1 广义的毒性概念 在古代医药文献中常是药物的总称。如《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周礼·天宫篇》云:“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亦有指药物的偏性,这种偏性就是“毒”。如张景岳云:“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是以气味之有偏也。”在《素问》中有这样的记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这是根据药物毒性的大小,把药物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等四类。《神农本草经》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就是根据药物的无毒有毒来分类的,大体上是把攻病愈疾的药物称有毒,而可以久服补虚的药物看作无毒。有毒的药物用后多有强烈的医疗作用。可见在古代对于“毒”的概念,是广义的。故张子和说:“凡药皆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张景岳云:“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是以气味之有偏也。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也,所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也,所以去人之邪气。其为故也,正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胜耳;.是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称为毒药,故曰毒药攻邪也。”张氏之论述,进一步解释了毒药的广义含意,并阐明了毒性作为药物性能之一,是一种偏性,以偏治偏也就是药物治病的基本原理。[3] 1. 2  狭义的毒性概念 狭义毒性概念专指药物对人体的毒害性,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称, “凡药物云有毒及有大毒者,皆能变乱,于人为害者,亦能杀人”。唐.《新修本草》和现行药典在部分药物性味之下标明的“大毒”、“有毒”和“小毒”,大多是指一些具有一定毒性或副作用的药物,而对一般药物不提是否有毒,即是此狭义的毒性概念。后世许多本草书籍在具体的药物项下,均有有毒无毒的记载,并根据长期的临床经验,记述了药物的适应症、炮制方法、总结了配伍用药的“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服药禁忌”等注意事项。近代概念之毒性中药,多为狭义,专指那些含有有毒成份,药性峻猛,进入机体易致毒副作用甚至使人致死者[4 ] ,本篇所述侧重狭义之毒性。 2  有毒中药及其毒性成分 一般说来,中药毒性是由于药物所含有毒性成分引起的毒性反应,毒性成分不同其毒理机制及毒性反应的表现亦不同。 2. 1  毒性成分为生物碱的中药 含乌头碱类:含乌头碱中药有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支蒿等,其毒性主要表现为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系统的症状,中毒机理是过量的乌头碱先兴奋后麻痹各种神经末梢,刺激迷走神经中枢,甚至麻痹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以致心源性休克、呼吸衰竭而致死。含阿托品类:百花曼陀罗、茛菪、小天仙子等含茛菪碱、东茛菪碱和阿托品生物碱,此类生物碱皆为M—胆碱受体阻滞剂,其中毒机理主要为抗M—胆碱能反应,对周围神经则为抑制交感神经机能,对中枢神经系统则为兴奋作用,严重者转入中枢抑制致嗜睡、昏迷。致死原因主要是因脑中枢缺氧,脑水肿而压迫脑干,使呼吸中枢抑制或麻痹,呼吸和循环衰竭[5 ] 。  含番木鳖碱类:马钱子、吕宋果等的种子均含番木鳖碱(士的宁) 和马钱子碱,其中以含番木鳖碱毒性最大,治疗量的士的宁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中毒量则破坏反射活动的正常过程,使兴奋在整个脊髓中扩散而呈特有的强直性痉挛。严重者可因呼吸肌强直性收缩而引起窒息。士的宁还能加强阻止胆碱脂酶破坏乙酰胆碱的作用,使肠蠕动加强,致腹痛、腹泻。马钱子碱和士的宁极大剂量时,均可阻断神经肌内传,呈现箭毒样作用。马钱子也可直接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 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6 ] 。含秋水仙碱类:光慈菇和山慈菇的鳞茎均含秋水仙碱,秋水仙碱在体内有积蓄作用,排泄甚慢,当其在体内被氧化成二秋水仙碱时则有剧毒,能对呼吸中枢、胃肠道及肾有刺激性毒性反应,中毒后可产生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肾缺血导致肾小管坏死而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含麻黄碱类:中药麻黄所含的麻黄碱对呼吸、血管运动中枢神经及交感神经皆有一定毒害,即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并能使心率加快、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有类似肾上腺素样作用。含雷公藤碱类:雷公藤、昆明山海棠均含雷公藤碱, 雷公藤碱有剧毒,煎煮时间不够或过量服用本品后,对胃肠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可引起剧烈腹痛、呕吐、腹泻、便血;后期发生尿毒症时,胃肠道症状加剧。吸收后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损害,可引起丘脑、中脑、延脑、小脑、脊髓等器官的严重营养不良性改变;肝脏、肾脏、心脏可发生出血与坏死;毒素还可直接作用于心肌,引起肺水肿及急性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7 ] 。 2. 2 毒性成分为甙类的中药 含强心甙类:强心甙是一类对心肌有显著兴奋作用的甙类,在医药上多用为强心药,主要作用于心脏及神经系统,夹竹桃、罗布麻、万年青、杠柳等中草药均含强心甙,中毒后主要表现为胃肠道方面,严重时可出现传导阻滞、心动过缓、异位节律等,最后因心室纤颤,循环衰竭而致死。含强心甾体类:蟾蜍的耳后腺及皮肤腺所分泌的白色浆液,经加工制成的蟾酥,为重要强心药之一,其强心成分属强心甾体类化合物,其中毒症状出现时间多在30~60 分钟之后,首先有上腹部不适,继则恶心呕吐、口唇青紫、心悸、甚则昏迷、以致休克,多数病人有心动过缓伴心律不齐及不同程度的房室或窦房传导阻滞。含皂甙类:皂甙的毒性主要是对局部有强烈刺激作用,并能抑制呼吸、损害心脏,尚有溶血作用。如商陆对交感神经有刺激作用,促进胃肠道蠕动并刺激肠粘膜,引起腹痛腹泻,大剂量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麻痹及运动障碍,土牛膝有皂甙及昆虫变态激素脱皮甾酮等,具有肾毒性,中毒性发生肾功能衰竭,木通所含的木通皂甙水解后得长春藤皂甙元等,能损害肾小管,导致其上皮细胞坏死,严重者可导致肾功能衰竭。含氰甙类:杏、桃、枇杷等的种仁均含氰甙—苦杏仁甙等有毒成分,苦杏仁甙在水中溶解度较大不稳定,易被同存于种仁中的苦杏仁酶水解,甙元水解后可产生有毒的氢氰酸,可引起组织缺氧,并损害中枢神经,中毒后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含黄酮甙类:含黄酮甙的中药有芫花、广豆根等,其毒性作用多为刺激胃肠道和对肝脏的损害,引起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 2. 3 毒性成分为毒蛋白的中药 巴豆、苍耳子、蓖麻子等植物的种子中,均含有毒蛋白,其毒理作用是对胃肠粘膜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能引起广泛性的内脏出血。如巴豆的巴豆油中主要含有毒性球蛋白,能溶解红血球使局部细胞坏死,内服使消化道腐蚀出血,并损坏肾脏尿血,外用过量可引起急性皮炎。苍耳子含苍耳子油,毒蛋白等有毒成分能损害肾脏及心肝等内脏实质细胞,并引起神经消化系统机能障碍,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蓖麻子含蓖麻毒蛋白,是一种细胞原浆毒,2mg即可使人中毒死亡,易使肝肾等实质细胞发生损害而致混浊肿胀、出血及坏死等,并有凝集和溶解红细胞及麻痹呼吸中枢、血管运动中枢的作用。 2. 4 毒性成分为金属元素的中药[ 8 ]  中药中含金属元素的药物主要是矿物类药物,其中对人体毒性较大的主要有含砷、汞、铅类等药物。含砷类药物:主要有砒石,毒砂,雄黄等。砷为细胞原浆毒,作用于机体酶系统,抑制酶蛋白的疏基便失去活性,阻碍细胞氧化和呼吸,而且损害神经细胞,使神经系统发生各种病变,如砒石(红砒、白砒) 成分为三氧化二砷,雄黄含硫化砷,砷可由呼吸、消化道进入体内,急性中毒者有口腔、胃肠道粘膜水肿、出血、坏死等。砷化物主要经肾脏排泄,无机砷在排出前于体内呈甲基化,可加重肾损害。成人中毒量为10mg ,致死量为0.1~0. 2g。含汞类药: 主要有朱砂,轻粉,升汞等。汞为一种原浆毒, 汞化合物对人体具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性作用, 并能抑制多种酶的活性,引起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水银、轻粉、朱砂等中毒后可出现精神失常,胃肠道刺激症状和消化道出血,严重时刻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含汞剂中药对肾脏的损害最为突出,汞剂经呼吸道吸入,消化道吸收,外用通过皮肤,粘膜等途径侵入人体。汞盐被吸收入血后,以肾脏蓄积最多,肝脏次之。最小致死量为70mg。含铅类药:主要有铅丹,铅粉,铅霜,黑锡丹等。铅是多亲和性毒物,作用于全身各个系统,主要损害神经、造血、消化和心血管系统。含铅类中药引起的中毒有急性铅中毒和慢性铅中毒两种,前者多见于短时间过量服药,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后者为长期持续服药所致。其代谢产物主要沉积于胃组织内,由肾与肠道排出. 对肾血管有损害作用,因而引起少尿或无尿,血尿,管型尿,肝肾功能损害。 3  中药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 3. 1 全身性不良反应 全身性不良反应有轻、有重,重者可涉及全身危及生命,可以见到用药后发热,皮肤损害,如麻黄碱、天花粉、硼砂等可引起猩红热样皮疹[9] 。也可以涉及全身性各个系统的损害,如休克、严重的过敏反应,以及出现慢性损伤性反应,如药物依赖性、致畸、致癌等。 3. 2 引起各个系统的损害 如心律失常、高血压危象、低血压、低血糖、出血、呕吐、腹泻、低血钾、低钠、低氧、呼吸困难、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以及神经系统诸如昏聩、神昏等。涉及范围较广,系统较多。如乌头类药、蟾酥、雷公藤、山豆根、洋金花等可以引起心律不齐、心动过缓、四肢厥冷及循环系统病变。斑蝥、牵牛子、关木通等,可直接损伤肾功能,见血尿、尿少、水肿、蛋白尿等;严重者可引起尿毒症。消化肝胆系统,如番泻叶、生大黄可以治疗便秘,但也可以引起腹痛、腹泻或依赖性;黄药子、雷公藤、栝蒌等可以引起呕吐、腹泻、黄疸、肝功能损害、中毒性肝炎等。雷公藤、蛇毒等可致血液系统病变如再障、紫癜、出血,甚至危及生命。还有些中药可以引起眼、耳、口腔、毛发、精神障碍以及内分泌、生殖系统病变等,近些年有关不良反应的报道确有增加趋势[10 ] 。 3. 3 药物的依赖性与致癌 药物的依赖性与致畸、致癌、影响生殖等也是一种严重的不良反应,但常常是较长时间服用才出现的慢性不良反应损害。这些也是不可忽视的[11 ] 。 4  对中药药性与毒性的正确认识 “药”是治病的物质,“毒”是药物的属性之一,所以古代才将药物称“毒药”凡是药物均有一定的生理活性,用之得当,可以调偏扶正,产生治疗作用。用之不当,则可动乱,产生毒副反应[12 ] 。中药的有毒物质一是非有效成分,如半夏、白果都含有无治疗作用的有毒成分,把它们去掉可以防止中毒;二是有效成分,如川乌、草乌、雪上一枝蒿等所含的乌头碱既是有毒成分,也是有效成分,若将其去掉则药效丧失,若使用生药又会引起中毒,只有降低其含量来保持一定的药效。因此合理提取和利用其毒性成分,可能起到更好的疗效作用。毒性中药的合理使用是中医治病攻邪的良药,善用彼者,多能取效于顽病痼疾,不善用者,则祸见于须臾之间[13] 。中药有毒无毒以及毒性强弱都是相对的。不加限定地将某药视为有毒或无毒,并将其绝对化,既不符合客观实际,也有违科学。一段时间以来,为了说明中药比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较小,使用中药相对比较安全,而将中药说成“没有毒副作用”,甚至说中药可以“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等等,既是对药物属性的否定,不符合实际,也与中医药基本理论相违背。在我国加入WTO 后,中医药不可避免的要与西医药竞争,与洋中医洋中药竞争,同时由于化学药品的不良反应,抗生素的耐药性等而导致的世界性天然药物热及人类医药知识的普及和世界医学模式的转变,疾病谱的变化,西医对许多疾病的无耐,中医药将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商机,正是基于此我们才更要注意中药的毒性,使之最小限度的影响中药走出国门。 5  参考文献 1  王琦,王前奔. 中药毒副作用发生的原因及其对策[J ] . 中国中医信息杂志1998 ,5 (9) :5~7. 2  古云霞,等. 加强研究尽快建立中药不良反应监察制度[J ] . 中国中医信息杂志,1996 ,3(9) :3. 3  周跃军. 浅议中药的毒性[J ] . 时珍国医国药,2001 ,12(3) :194~195. 4  陈生春. 毒性中药的毒理作用及炮制原理研究初探[J ] . 中医药研究,2000 ,16 (1) :47~48. 5  胡志祥,等. 含毒中药毒理分析[J ] . 时珍国医国药,1999 ,10 (2) :96. 6  林明侠,等. 马钱子的毒理学研究[J ] . 中医药信息,2002 ,19 (1) :25~26. 7  唐学梅,等. 中药不良反应及其预防措施的探讨[J ] .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1 ,12(3) :227~229. 8 李曼玲,等. 含重金属中药制剂的临床药理及毒理综述[J ] .基层中药杂志,2000 ,14(6) :49~51. 9  苗明三,等. 中药不良反应[J ] . 河南中医药学刊,2001 ,16(2) :1~3. 10 晁恩祥. 再谈中药不良反应问题[J ] . 天津中医,2002 ,19 (4) :1~3. 11 王钦茂,等. 中药致癌、致突变和生殖毒性研究概况[J ] .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5) :64~67. 12 原思通. 对“中药中毒病例攀升”问题的思考[J ] . 中国中药杂志, 2000 ,25 (10) :579~582. 13. 刘士敬. 辩证对待中药毒性[J ] . 医学与哲学,2002 ,23 (6) :51~53. 此帖由 TopRoom 在 2006-08-24 05:07 进行编辑...
作者: TopRoom    时间: 2006-8-24 05:14
国粹心理如何面对中药之毒  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调查发现,中药的“毒性”仅次于抗生素和解热镇痛药,排在第三位。有关专家提醒,由于传统观念认为中药安全无毒副作用和有些企业广告的推波助澜,中药的不良反应问题往往被忽视,因此必须改变中药安全无毒的错误观念。(据9月21日新华社消息)  看来,问题的根源只能从微妙的文化自尊上去查找。大多中国人都有这样的潜意识:中药是传统医学的组成部分,它是值得信赖的。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很少有人往中药是否有毒方面联想,对于大黄这一类已成为经典的名药,更是没人敢于怀疑和叫板。  中国人为啥都知道西药有毒副作用?这与西方人的一个“愚蠢”习惯大有关系,他们总是把可能的毒副作用印在药瓶上。但我们很“聪明”,把有些中药的毒副作用只写在《中药辞海》或《药品管理法》上,患者难看到。国家对中药和中医研究不力、至今没有重大突破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可以说,我国的中医和中药理论仍然被神秘主义、模糊主义、经验主义所左右。  难道,就因为找到了维护民族自尊心的一个支点,就可以忽视中药之毒,并且因害怕发现中药的重大缺陷而在科研上望而却步?  药品关乎人命,万万马虎不得。有哲人说,找到了问题的原因,就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笔者对中医和中药心怀敬意,在这里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没有他意,只是想让中医和中药更有生命力而已。  (岳建国)中药名列药品不良反应“三大祸首”  新华网北京9月21日电(记者段世文)据已经披露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显示,抗生素、解热镇痛药、中药已经成为不良反应“三大祸首”。有关专家提醒,由于传统观念认为中药安全无毒副作用和有些企业广告的推波助澜,中药的不良反应问题往往被忽视,因此必须改变中药安全无毒的旧观念。   北京地区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对1993-1999年期间5900份北京地区药品不良反应报表分析表明,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中,抗生素占首位(48.2%),中药以13.4%的比例占第二位。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对1994至1999年10月因药源性疾病住院病例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在致病药物中,中药仅次于抗生素和解热镇痛药,排在第三位。中药的不良反应涉及的除了已经被禁用的含有马兜铃属中药的成药(如龙胆泻肝丸)可引起急性肾衰、慢性肾衰、肾小管酸中毒等外,一些常用中药也出现了类似报道,如大黄和有宣肺、利咽功效的桔梗等。   大黄已有2000余年的药用历史,在传统中药宝库中,是最古老、常用的药材。但是近日以大黄为君药的排毒养颜胶囊,被消费者告上法庭,原因是长期以美容为目的服用导致了继发性便秘。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药辞海》称,大黄含有多量鞣质,因此小剂量不仅不引起泻下作用,且呈收敛作用;停药后,也往往出现继发性便秘。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有关专家认为,大黄的主要作用是消炎,也有一定的泻下作用,但绝对不能长期服用,这类中药在某种程度上像毒品一样,会“成瘾”,产生依赖,一旦停药,就会出现继发性便秘。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报道,含某桔梗的某复方桔梗片导致心房纤颤的不良反应。桔梗粉的有效成分为桔梗皂甙,为恶心性祛痰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呼吸道腺体分泌增加,使痰液变稀,易咯出。有关专家推测上述房颤发作可能与桔梗引发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导致窦房结功能抑制,促使心房异位起搏点兴奋性增高,多处异位兴奋灶放电所致。   有关专家建议,中药生产企业必须重视用药安全问题,严格按照药品管理法有关规定,注明产品的不良反应。专家同时提醒广大消费者,中药也万万不可乱吃,如果有患者发现不良反应,可以与当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联系。
作者: TopRoom    时间: 2006-8-24 05:19
<div align="left"><font color="#000000" size="4"> 中草药也是“双刃剑”<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valign="top"><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valign="top" height="350"><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25pt;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2.0pt; 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span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一名胃部肿瘤患者,手术做得很成功,身体恢复很快。重返工作岗位一年后,患者突然因中毒性肝炎合并肾衰死亡。经病理检查证实,患者并非死于肿瘤,而是死于中毒<span lang="EN-US">———长期服用中药“黄药子”所致。 <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黄药子”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的作用,但它却含有毒素。如果体内毒素量积蓄超过15~30克,则可致死。 中草药是纯天然制剂,它也会发生毒副反应吗?其毒副反应的危害程度如何?应该如何合理使用中草药?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药物不良反应》一书的作者、北京军区总医院主任药师孙定人教授。是药均有三分毒 <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人类最早的药学文献《神农本草经》就已经明确指出:“是药三分毒”,并根据药物的性能及毒性强弱,将365种中药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几种类别。由于中草药来源于大自然,一般认为其毒副作用较小,往往容易被忽视。其实,它与西药一样,既有治病的一面,也有致病的一面。 <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中药的不良反应分为副作用和毒性反应。 <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副作用是在治疗剂量下,伴随药物疗效而发生的一些与防治目的无关的意外有害作用。例如:柏子仁被用来养心安神时,其润肠滑便就成为致泻的副作用;不当服用人参,可引起燥热上火,心律不齐,或发生“人参综合征”;甘草药性平和,止咳泻火,久服影响脾胃气机,有碍消化功能;木通用量过大,可使肾脏损伤。苦寒的龙胆草可引起胃痛腹泻。一般来讲,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只是强弱不同、快慢不同而已。 <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毒性反应是指药物引起的生理生化机能异常和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目前已发现能够致死的中药达20多种,如有大毒的专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雷公藤,有中等毒性的驱蛔虫中药苦楝子,有毒的息风止痉的中药蜈蚣等。有些药物含有剧毒,如植物类药生附子、生半夏、马钱子、生草乌、巴豆等,矿物类药水银、砒石、砒霜等,动物类药斑蝥、蝎子、白花蛇等。 <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毒性反应可在体内各系统发生。其临床症状如:消化系统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便血、黄疸等;神经系统表现为眩晕、头痛、惊厥、抽搐、呼吸抑制等;心血管系统表现为心悸、胸闷、心律不齐、心率增快或减慢等;造血系统表现为粒性白细胞缺乏症、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都可因毒性反应而发生病变。   中药毒理各不同 <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生物碱类这是一类含氮的有机化合物,毒理作用主要是损害神经系统。迷走神经和感觉神经中毒,先产生异常兴奋,后抑制,能直接影响心脏功能,并发其他脏器的变性坏死;中枢神经中毒,可能引起视丘、中脑、延脑、脊髓的病理改变;呼吸中枢中毒,可引起呼吸麻痹窒息。此类中药非常多,如含乌头碱的川乌、草乌、附子、天雄、雪上一枝蒿等;含雷公藤碱的雷公藤和昆明山海棠;含番木鳖碱的马钱子;含莨菪碱的曼陀罗、洋金花;含苦楝碱的苦楝子;含麻黄碱的麻黄等等。 <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含甙类此类化合物中的甙元具有毒性。大致可分为4种。强心甙中的甾体甙类,能使心肌收缩增强、心率减低。小剂量有强心作用,较大剂量或长时间使用可导致心脏中毒及停搏。如洋地黄、万年青、八角枫等;含氰甙类,水解后可析出氢氰酸,能损害并能抑制呼吸中枢,重者可立即死亡。如白果所含银杏酸和银杏酚,还有苦杏仁、桃仁、木薯、瓜蒂等;含皂甙类的毒性作用对局部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并能抑制呼吸,损害心脏、肾脏,尚有溶血作用,如木通、黄药子、商陆等;含黄酮甙的毒性多因刺激胃肠道和对肝脏的损害,引起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如芫花、广豆根等。    含有毒蛋白类中毒反应多表现为剧烈呕吐、呕血、血尿甚至惊厥、死亡。如望江南子、苍耳子、蓖麻子等。含萜及内酯类具有强烈刺激作用,内服可刺激胃肠道,并可引起肝细胞损害;外用对皮肤有刺激作用,引起体温变化。如艾叶、马桑等。 含金属类有强腐蚀与刺激作用,使体内失去平衡。如含汞类药水银、轻粉、朱砂;含铅类药密陀僧、铅粉;含砷类药砒霜、雄黄、代赭石等。 合理用药才安全    药物的不良反应与药物本身的特性、服用药物的方法以及个体特异反应有密切关系。从病人角度讲,正确合理地用药应注意以下几点: <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第一,树立正确的用药观念。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00年第11号消费警示,我国每年有近20万人死于用药不当。因此,安全用药首先要走出用药误区,破除“中药取于自然界,没有毒副作用,吃多了也不要紧”;“中草药有病治病,无病健身”;“新药、贵药、补药、进口药就是好药”等错误观念。   <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第二,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滥用。遵从医嘱,不要随意增加剂量、延长疗程,切不可认为“用药时间长,保险系数就大”,一剂中药吃个不停。 <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第三,对处方上注明的特殊煎煮法,如先煎、后下、内服、外用等要认真对待,不可随意改变。因为先煎的药物一般为矿物类药和动物类药,煎的时间长些才能浸出其有效成分;而薄荷、肉桂等含有挥发油的草药需后下,这样才能保持其有效成分。通过消化道吸收,外用药物比内服药的毒性大,切不可混用。 <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第四,中药按作用可分为君、臣、佐、使,有主次之别,各施其能。如果方中缺药,不可随便用其他药物代替,也不能使用“同名异物”者。如大黄,因产地不同成分会有差异;再如茵陈,因生长期不同其药效则大相径庭。 <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第五,应在低温干燥条件下保存药物,用药之前应注意检查是否有发霉、变质、变味的现象。 <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第六,不要轻信偏方、验方、秘方,应在正规医院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第七,注意自己有无过敏史,一旦有瘙痒、发热、红斑、胸闷、气喘、全身不适等异常症状,应立即停药就医,避免发生严重不良反应。</span></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 11.0pt"> </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25pt; TEXT-ALIGN: center;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char-indent-count: 2.0; mso-char-indent-size: 12.0pt; 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 align="center"><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size: 9.0pt"></span></td></tr><tr><td><div align="right">文章来源:嘉兴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div></td></tr><tr><td></td></tr></table></td><td></td></tr></table> </div>
作者: TopRoom    时间: 2006-8-24 05:23
六种中草药滥用会伤眼睛<font color="#a54100">  很多人都相信中草药是纯天然的,毒副作用少,甚至无毒副作用,但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滥用中草药也会伤害眼睛,甚至可导致严重的视力丧失。以下中草药要注意:   1.甘草   如果每天服用50克以上的甘草,就可能会发生毒副作用。每天服用186~746克甘草的5个病人出现了单眼或双眼闪光性盲点和视力丧失,同时伴有头痛、血压升高。   2.银杏   银杏也是最常用的中草药之一,银杏提取物和阿司匹林长期混合服用,可出现自发性眼内前房积血。这是因为银杏和阿司匹林都有降低血小板的活性的作用,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增加了出血的危险性。  3.菊花   菊花常被当作茶来饮用,但菊花可以引起严重过敏性结膜炎,特别是那些曾经有过花粉症(枯草热)的变应性结膜炎病史的人需要特别注意,因为这种人服用菊花也很容易引起变态反应。   4.辣椒   辣椒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C,它的提取物有的制成眼药用来治疗睑腺炎和结膜炎。因为它有刺激性,所以会加重结膜炎的刺激症状。有报道称一些病人使用高浓度辣椒提取物制成的眼药水导致了角膜溃疡。   5.柠檬醛   柠檬醛是柠檬香酯的主要成分。研究表明,猴子服用2~5毫克小剂量柠檬醛可升高眼压,严重者继发青光眼。在人身上也可能会有同样的毒副作用,使用时需要注意。可以导致眼压升高,继发闭角型青光眼的中草药还有莨菪类植物,因为它们可以扩大瞳孔,引起房水流出障碍。另外,常用的中药麻黄也可引起眼压升高。   6.胡萝卜类草药   对过量食入胡萝卜和患白内障的关系目前还没有具体的研究,但有的学者认为,过量食入胡萝卜后可能会患白内障。因为胡萝卜里含香豆素、补骨酯素等,这些物质在紫外线的作用下可变成有毒性的物质。紫外线本身就可以导致白内障,这些有毒物质则增加了白内障发展的危险性。   中草药品种多,使用时,要警惕出现对眼的毒副作用。一旦眼部出现异常情况,如发红、发痒、疼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或眼前出现闪光暗点等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作者: TopRoom    时间: 2006-8-24 05:29
中药没有比西药强的地方,且中药的毒副作用被长期隐瞒。<div><span class="fubt">王澄 美国康复医师纽约州医师执照 | 2006年3月于纽约</span><div class="neirong">西方的药片最初是从草药和矿物质中提炼出来的。之所以要提炼就是因为人类在使用这些原始药物的时候总有三点不满意的地方,一是功效不够强,二是功效不太专一,三是毒副作用太大。随著工业的进步,化学和生物化学工艺的进步,逐步确定了药物的有效化学成分,并提炼出功效强作用专一而毒副作用小的现代药片。所以如果有人不承认人类的进化,一定要坚持草药比现代西药好,实在是一种愚昧。今天在治疗所有的人类疾病中,除了中国提炼出来的青蒿素,所有的中草药和中成药都无法证实其有效成分比西药强和其毒副作用比西药小。已经闹了50多年了,就是炼长生不老的仙丹也该出炉了。不知道中草药和中成药还要拿中国人试多久才能证明比西药强?如今中国的药厂把中药里面加上西药的成分,就是要借此掩盖中药的无效。在美国,西药要求三件事必须明确才能定义为“药“. 1. 化学成分. 2. 作用原理[怎样在体内发挥作用的]. 3. 这个药的全部作用. 每个药都有一个以上的作用, 医学界把治疗需要的作用称之为治疗作用, 把其它的作用称之为副作用. 其它的东西美国叫营养品. 比如中国人喜欢的深海鱼油和目前在美国流行的葡萄糖胺(glucosamine)。美国对营养品的要求只要明确它的化学成分. 不要求证明它的作用机理. 也不要求科学证明它的全部作用。但是要求成分里一定没有毒. 也不能作假。(作假是指说是药片里有某一种成分,其实并不含有)。中草药或中成药既不能达到美国的药物标准也不能达到美国对营养品的要求. 因为它不能确定它的化学成分. 所以把中草药或中成药分类到干菜和果匍类较合适.美国的药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非处方药包括感冒药,止胃酸药,普通抗过敏药,抗晕动药,软便药,一般解热止痛药如tylenol 等。这些少量的药不需要处方主要是为了方便民众,但是这些药也有一个特点是副作用极小。决不是烈药。对药物的毒副作用采用极其严格的限制,是西医的最高原则“no harm“(不能因为治疗而给病人带来附加的伤害)的实践。中医理论中的以毒攻毒的邪说,今天活在中国以外的人都无法接受。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收集了近九千多草药副作用的报告,我不知道这里面有没有中国“主动“报告的。最近中国报道了中药注射剂有许多不良反应。中成药也是中国报道有很多副作用。所以中药无副作用的假话,一个说了50多年的大假话又被戳穿了。如果你发现你被中医骗了50多年,今后你还能相信它什么。我们要长记性,数一数中国老百姓已经被中医骗过多少次了?对于中药,中国人已经背上了一包袱。总想拿它做点什么。已经到了为了中药或为了中华民族而作中药研究,而不是为了病人的病。现在谁要想申请到全中国医学科研大大小小各种经费,只要加上中药研究的内容,就能获得批准。想一想两千元,一万元甚至十万元人民币的科研经费能研究出什么药?看起来像回到了58年大炼钢铁。全国都是小锅炉,炼出的全是废铁。中国人一直有一个错误的想法,西方开发新药的做法是“大海捞针“,要花十亿到几十亿美元和10-15年的时间。我们中药有几千年的历史。这包草药几千年来都有效,那我们可以不可以从这包草药开始研究,不要“从头做起“,从研制过程的后部分插进去。这样既节省了时间也节省了金钱。中国的中药倡议者忘记了自己还活在2006年,以为自己还活在1906年。一百年间的最大区别是对药物毒副作用的容忍(允许)度。在计划把这包草药的有效成分找出来之前,逻辑上先要做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检查这包草药的毒副作用。在这个环节被淘汰的原因可能有三个,要么毒副作用太大,要么毒性和药性的剂量距离太小,要么毒副作用本身就是几千年来故意使用的“药性“。第二件事是确定这包草药的治疗作用。动物实验成功后就要进行临床随机双盲法试验。双盲法是做成两种一模一样的药片,一种含有药物有效成分而另一种不含有有效成分。但是从药片的外表上,医生和病人都无法区分哪个是哪个。(用不同的号码区分)。这就是双(医生和病人)盲法。轮到这包中草药,问题就来了。我们不知道它的有效成分是什么,所以就无法从一包中去除其有效成分,从另一包中保留其有效成分。就无法在临床上做到双盲法。要知道很多药在动物身上都很成功而在人身上实验无效。无效就是说,双盲法后,“真药“和“假药“两组的结果是一样的。一样的“好结果“也说明真药无用。不用双盲法,就不能排除“假治“(Placebo effect)的效果,因为假治本身就有30-35%的效果。假治就是“治疗“的方法本身没有任何作用,但是提供这个“治疗“就会使30-35%的病人“感到“好转。中国政府如果想要鉴别与中药有关的成果的真假,先别急著颁发给中医什么国家科技进步奖,怕以后没法往回收。应当先尽早和国外实验室联系共同研究,这样会少受骗。我相信朱熔基的话,中国除了腐败是真的,其它都是假的。中药的临床试验中得到的“比西药好“的结论都是假的,没有一个是真的,因为迄今没有人能设计出中草药双盲法临床试验。中药只要不进入正统医疗体系,作为“补充品“,中国人有使用的自由。问题出在政府。第一要经过现代科学的毒性检查。第二中国政府要在文化,传统,愚昧和科学中作选择。政府一定要与科学为伍,通过教育和宣传提升国民素质。政府千万不要把自己降到中药水平,也不要把做中药生意赚钱看得那么重。因为开展一个药业,如果没有科学作为依据,一定是用生命换钱。做这种事来世会遭报应的。</div></div>
作者: TopRoom    时间: 2006-8-24 05:38
国外开具的&quot;问题中药黑名单&quot;  美国:  禁止出售的中成药有:附子理中丸、安宫牛黄丸、安神补脑丸、抗癌灵、解毒消炎丸、白内障滴眼剂、北京紫雪、安宫降压丸、牛黄清心丸、定心丸、内障明眼丸、中国救心丹、中国尿通、追风透骨丸、朱砂粉、朱砂安神丸、复方五味子片、复方附子丸、复方丹参片、复方抗痿灵、大活络丸、糖尿灵、佩夫人止咳露、毛冬青胶囊、六神丸、利肝片、毛冬青、降糖灵、近视眼药水、连翘败毒片、风痛宁片、五塔标行军散、冠心苏合、海藻丸、健脑片、风湿片、猴枣散、黄连素片、回春丹、降压平片、降压片、健脑补肾丸、惊风散、正红花油、桂附大八味丸、光明眼药水、龟龄集救心、保喉片、镇疡片、益寿宁、人参再造丸、雪莲风湿灵、舒筋活络丸、百日咳药片、屈臣氏花塔饼、紫雪丹、宏兴鹧鸪菜、再造丸、龟蛇熊胆清毒丸、导赤片、回春丹、甘露清热片、精制黄连素片、精制活肝1号、心脉宁、精制降糖灵、双宝素、双料喉风散、石淋通、山楂精降脂片、疠气万灵丹、泻痢丹、消络胶囊、人参再造丸、前列腺丸、保婴丹、偏头痛丸、百源堂猴枣散、牛黄解毒丸、牛黄消炎片、鼻敏感片、脉通、关木通、马兜铃酸、八珍散、当归四逆汤、导赤散、复方地龙汤、甘露消毒丹、口咽宁、龙胆泄肝汤、排石汤、小蓟引子、心怡散、养阴消炎汤。  含有毒成分的30多种中成药,包括安神补脑片、牛黄清心丸、特效复方元萎灵、大活络丹、复方丹参片、润肠丸、龟龄集、救心丹、喉炎丸、六神丸、牛黄解毒片、牛黄消炎丸、精制黄连素片、小活络丹等。禁止含有汞、铅、朱砂成分的中药进口,禁用黄连(1990年开始)。禁用碎杏仁制成的B17Laetrile,禁售含有某种动物或矿物的中成药,包括兰州牛黄清心丸(含龙脑)、大活络丹(含蜈蚣)、兰州牛黄清心丸(含朱砂)、润肠丸(含麻仁)。  加拿大:  禁止含汞、砷、砒霜、铅等重金属含量超过规定的中成药。  日本:  禁用朱砂、雄黄。  韩国:  禁用大黄。  印度尼西亚:  禁用当归、川乌、丹参、灵脂、红花制成的胶囊。  英国:  川乌、草乌、附子、马钱子。蜂房、蝉衣、金钱白花蛇、全蝎、蜈蚣。  马来西亚:  禁用附子、川乌、草乌、黄连、火麻仁等有毒品种。禁马钱子、延胡索、蟾酥、雄黄、麻黄、石榴皮、黎芦、龙葵。  德国:  禁止含马兜铃酸的专利药、马兜铃科的草药、提取物。  比利时:  禁用87种饮片,包括柴胡、石斛、龟板、穿山甲等。  荷兰:  天王补心丹、牛黄清心丸。
作者: TopRoom    时间: 2006-8-24 05:53
集体“误导消费” 中药副作用引发产业危机  继龙胆泻肝丸事件后,去年中国药品单品销售冠军排毒养颜胶囊再陷官非  中药和中成药千百年来一直以“安全、温和”著称,“副作用比西药小”的观念毋需国内数千家中药企业投入巨资宣传,在国人心目中也早已根深蒂固。  但2003年注定是中药产业的多事之秋:继行业巨头同仁堂药业发生震惊业内外的“马兜铃酸事件”后,去年中国药品单品销售冠军“排毒养颜胶囊”又传出“大黄毒副作用”事件。  两家企业本月先后进入胜负难料的官非。  分析人士指出,两起事件的实质是现代科学对传统中药产业及其理论下的“战书”,冲击的不仅是整个中药产业,相关立法和落后的中药基础研究也有可能因此“早产”。  盘龙云海遭遇同仁堂危局  今年2月,“含有马兜铃酸成分的龙胆泻肝丸引起严重肾病”的消息被披露后,在社会和行业内引起轩然大波,更成为随后召开的全国“两会”话题之一。  尽管生产龙胆泻肝丸的国内厂家多达十数个,但“百年老店”同仁堂作为行业巨头,不得不接受最多的“负面关注”,一度令不知内情的消费者对同仁堂品牌产生信任危机。同仁堂很快找出药品致病的“作祟者”关木通(马兜铃科),并将此成分置换为木通,但该产品的销量还是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今年5月,北京市民龚女士因长期服用排毒养颜产品引发继发性便秘,医生查出产品中的大黄成分正是致病元凶。  7月2日,龚女士将去年中国药品单品销售冠军———“排毒养颜胶囊”的生产厂家盘龙云海告上法庭,原因是其产品“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标识未明,在信息不对称下令毫不知情的消费者利益(及健康)受损。  据了解,盘龙云海生产的”排毒养颜胶囊“是一个上市超过5年、市场相对成熟的产品(非处方药),因厂家营销得法,在市面上的销售逐年呈递增态势,仅去年一年据说在全国的销量就达10亿元。  在此次惹上官非之后,记者从广州一些药店还在售卖的“排毒养颜胶囊”产品说明书上看到,除了“药品名称、成分、性状、功能主治”等外,其他所有西药常见的“不良反应、禁忌、疗程”等仍是一如继往地语焉不详,“注意事项”也并没将《药典》上注明、专业人士熟知的“大黄”的毒副作用注明。  讳言“不良反应”堪称行业通病  事实上,像“排毒养颜胶囊”一样没有在产品说明书中标明“不良反应”的现象比比皆是,堪称所有中成药的通病。  广州某连锁药店一位质管部的专业人士也对此大摇其头。  他说,药品终端进货一般都会要求厂家出具有关部门开出的药检报告,西药的药检报告对“成分含量、重金属含量和卫生检验结果(致命细菌含量)”有详细的数据和指标,其说明书也将安全剂量、疗程和哪怕最小的毒副作用、可能的不良反应全部收录并告知使用者;但中成药的药检报告简略程度“达到可笑的程度”:只有“辨别真伪、外形色味识别”和“检验依据———2000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这样“合法”的药检报告自然导致所有厂家的中成药产品说明书都是惜墨如金: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要么不注明,要么避重就轻,有的干脆无视“是药三分毒”的常识,号称“本品无明显不良反应”。  缘何胆敢集体“误导消费”  有人认为,中成药产品说明书“讳言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现状,管理部门难辞其咎,因为中药企业胆敢有意无意“误导消费”,依据的是2001年的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的《关于贯彻实施23号令,统一药品批准文号工作的通知》。  该通知在《中药说明书规范细则(暂行)》中要求,中药说明书中所列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禁忌症、注意事项等内容可“弹性处理”,“若其中有些项目缺乏可靠的试验数据,则可以不写,说明书中不再保留该项标题”。  业间一位分析人士认为,中药企业“依法”确实省去了一大块药理、毒理研究及动物试验、临床一期、二期等的研究费用,但殊不知企业的偷懒行为正在给本身相对安全的中药埋下的重大安全隐患。  显然,随着消费者的觉醒,这颗“定时炸弹”将不断爆炸,患者蒙受重大健康损失的同时,负面事件的曝光更可能使相关企业面临灭顶之灾。  “中药西化”考验中成药  近日,包括广州中医药大学专门研究中药药理的副教授周诚、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孔炳辉及广东省中医研究所主任吕雄等6位专业人士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孔炳辉认为,“中药西化”的观念正在考验中药行业,强迫现代西医理论规范中医“很难让中医接受”。因为中医中药是辩证对症施药,是矛盾对立的理论,如砒霜是剧毒品,但中药将其入药治病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人参是老少咸宜的补品,但过量服用,人参里的成分“人参炔三醇”却可以破坏肝细胞,引起黄胆病,而且有的高血压、肝火旺盛患者服用可能加重病情甚至脑出血。  周诚则认为,中药千百年来一直以“含糊、模糊”面目在世人心中留下“不可知论”,其实中药也可以像西药一样进行数字化解读。西药是单体化合物,中药则是群体化合物,相对西药复杂得多:中药里不但有很多“复方”,就是“单方”(只有一种药品)药,里面也包含多种成分,对其中不同成分解读其功效“是一个极其浩大的工程”。  她举例说,排毒养颜胶囊所含的大黄事实上不但能引起便秘,过量食用大黄中含有的草酸成分还可能与血液里里的钙分子结合导致肾结石,并抑制肾上腺分泌影响生育功能,“这些知识和有可能导致的后果消费者都有权知道,”而且这种药物毒性是很普遍的,“应该在说明书上说明并让消费者辩证了解并理解”。  由于大黄的“排泄”功能在排毒养颜胶囊中起重要作用,北京消费者挑起的这起官非会不会促使厂家像同仁堂一样采用其他成分置换呢?  可以明确的是,相关企业如果不能尽早将中药的药理和毒理研究囊括进“经营成本”之内,受冲击的将是产品的生存,乃至整个行业的问题。
作者: chinese    时间: 2006-8-24 20:29
<table style="TABLE-LAYOUT: fixed; WORD-WRAP: break-word"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valign="top"><div class="postcontent" id="show949827">多谢TopRoom如此卖力转贴了那么多中药有毒的贴子。不过大概TopRoom对中药的毒性是没有什么专业知识,我看转贴的贴子基本上是陈词滥词。如果清点转贴中药致害品种与西药对比,蚊鼻与牛鼻之比。对中医居心叵测的人,炒作中药有毒,炒来炒去都是木通、马兜铃、青木香(三者的中毒物质其实是一样的)的“新”闻,而且木通的品种多样,若是川木通在常用量内根本就没毒。任何时候中医都没有说“中药没有毒性”,自己业余就不要胡说,把罪名加到中医身上。本人引用媒体采访刘力红关于中药毒性的话如下:“正如郑钦安就说:“病之当服,附子、大黄、砒霜,皆是至宝;病之不当服,参、芪、鹿茸、枸杞,都是砒霜。”所以毒之不毒,全在当服不当服,作为中医,这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中医应该以此来思考问题,而不应该以美国的食品或者药品管理局的标准来思考问题。这也是要强调中医药的一体性,药要医来驾驭,如果没有医的驾驭,这个药很可能就是毒药。”郑钦安是哪个年代的?批判中医者考证过了吗?自古到今,中药书都记载中药的毒性。那些说“中医否认中药毒性”的人,除了瞎了狗眼不看中医书乱说外,就是别有用心。不信,可以翻看《神农本草》、《本草纲目》是否记载中毒有毒性。不要以为药店没把中药的毒副作用挂在药抽屉上就认为中医否认中药有毒(如王澄痞子就是此流人物,王澄靠针灸赚钱维持生计却不知针灸是中医的呢,你说这些人业余到何等地步,象王澄这样的痞子讲话还有什么可靠的,可笑的是目前中国批判中医的那些业余医学人士,把王澄这个“康复科医生”水平吹到上天,凡是王澄讲的都是真理,凡是王澄的口水都是甜的却不知与粪水一样臭,王澄连个西医专家都挂不上号呢,难道如此水平的痞子就是当今中国西医的榜样、楷模?)。中药的抗癌药多数有毒,中医叫“以毒攻毒”,若中医否认那些药没毒,那“以毒”这句话又如何理解?难道你们这些业余西医,批判中医时文学水平那么高,连这两个字的含义都不懂?中药是否有毒,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看:一、中医自古医药不分家,药要由医者来使用,如果乱用,则人参也杀人。因为中医治病原理是以偏制偏(西药也免不了如此),药物都存在偏性,如果你阴虚阳盛还要服壮阳药,则“虚者更虚”(中医自古就告诫人不要犯这个错误),病越治越坏。现在报道中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案例,多数是由于患者用药不当引起。二、中药的毒性与用量大小有关。上世纪50年代中医界就报道过关木通致肾衰案例。患者自购关木通60克(标准用量是6克),当晚就被毒死。现在的中华药典,已经非常保守,对比上世纪50年代出版的中药书将中药用量折了一半,有的还不只一半。无非是考虑毒性。三、中药的毒性与用药时间长短有关。凡是药物都有一定毒性,有些药品如果短期使用就无明显不良反应,如抗菌素如果正常用量使用一周内除过敏外一般无其它毒性,但超过一周往往不是这个概念了。同样朱砂等药品短期使用也不会呈现出毒性。我们看马兜铃致肾衰的报道,基本上都是长期使用而致的。典型的报道个案是一个咳嗽患者,医生竟然用该药半年!如此长时间使用同一种药品,就算吃鸡肉半年都会中毒,何况是药品?!试问中医治咳嗽需要半年时间的吗?庸医杀人不用刀,医之过而非药之过。四、制剂与毒性。有些中药本来就没有毒性,可是一旦制成注射液后就与天然的有天壤之别。如鱼腥草素钠,当初从分析鱼腥草中的有效化学成分时发现了这个有效的化学成分,后来又发现可以人工合成,所以现在的鱼腥草素钠基本就是化学工厂合成的,哪有用什么中药提取?你说鱼腥草素钠这东西是西药还是中药?严格来说就是西药,因为它是化学合成的,与西药生产程式一样。鱼腥草素钠与鱼腥草,两者不是同一东西,鱼腥草就基本没毒性,而鱼腥草素钠就会致过敏休克。又如麻黄素不是麻黄,局部与整体、天然与合成两个概念,两种性质的药品。五、医的过错还是药的过错?不懂中药而滥用中药,你说罪过是药还是医?现在中国的西医生特别是年青的一代(乳臭未干,有多少医疗实践经验,以为学了几天洋科学,就老子天下第一,以为别人就不懂洋科学),很鄙视中医,但在临床中有时又不得不用中药。结果这些西医不懂中医,以为开中药象开西药一样,药症对应,比如退热吧,就不分寒热虚实注射清开灵,有的体弱、虚寒或者老年性病人用了这个药就产生不良反应了,这时的西医生不怪自己不懂中医,却把责任推到中药身上。医生过错却推中药过错,是可笑抑可恶?所以要分清“用中药的医生”和中医,别把中医当个箩筐,什么都往里面装,什么臭水都往中医身上泼。中药在正确使用前提下,其安全性比西药高得多!六、中药有重金属西药就没有重金属?现在有人大肆鼓吹英国查处中药的事,把朱砂看作天下第一毒品。可是西医生们和业余的西医生们,你们的西药就没有重金属吗?我们来看看西药的重金属吧:美国治风湿病的一种金制剂就是金的化合物(价钱还贵得离谱);西药的金属剂和防腐消毒药:红汞(汞溴红)、升汞(二氯化汞)、氯化氨基汞软膏、黄氧化汞眼膏、硫柳汞、硝甲酚汞、氰氧化汞、硝酸银、强蛋白银。泌尿系统用药:汞撒利注射剂;消化系统药:矽炭银抗菌类药:磺胺嘧啶银酒石酸锑钾等锑剂……清点起来恐怕要花一个星期。这些毒品就可以合法使用(双盲试验有时变成“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而现在有毒的中药禁止买卖,药店是买不到的。不信你去问问药店有轻粉、汞、砒霜卖吗?可笑的那些业余西医,总是以“以许州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口吻来批判中医,自己既不懂西医,对中医更是业余。七、中药比西药毒性低,乃是相对而言。一本西药书,犹如一本毒品书,标明有毒性的药品不下95%,虽然西医有所谓的双盲试验,但药品的很多毒副作用是通过长期临床实践观察而得来的,就算是青霉素的休克死亡,都是在临床应用后才发现的。所以说西药书上说的毒副作用很不全面。我见过多例由于大量注射抗菌素而导致非特异性慢性肠炎的病人,西药书上说了没有?激素导致的疾病(如股骨坏死、糖尿病)百分比西药书上说了没有?西医还说预防针没有毒性的呢,可是有的打了过敏,有的打了刚好得这个要预防的病,如我邻居一小儿打了肺炎预防针就一周内发肺炎住院;吃脊髓灰质炎糖丸的人得了小儿麻痹症,还有人为此打官司;吃维生素A中毒,过去西医说维生素C多吃有益可以抗癌,现在又说发现有人长吃中毒;南方医科大学的一名专家研究乙肝疫苗认为其并非毫无毒性,对不敏感者一样有害。为什么说中药的安全性比西药高得多?因为中药有相当大部分来自食品。中医自古就提倡“药补不如食补”、“三分治七分养”、“药食同源”。你说食品安全还是药品安全?再说西药对有些病根本就没有治疗作用,如激素治疗风湿病仅起止痛作用,西医生明知没效还长久使用,病人的骨慢慢地就被掏空了,若论药源性疾病,西药与中药对比,蚊鼻与牛鼻。现在中国批判中医的人,基本都是医学业余货,他们对医学一窍不通,对中医书看都没看过,象泼妇骂街一样,就凭“想当然”乱吐口水。从此可见中国的新一代做学问是如此地“严谨”,这也难怪中国的西医永远都做世界三流角色,不管仪器设备、医疗方法、新药研发等都由外国引进,基本上没有独创出什么。中国的西医水平低,其原因从他们批判中医的业余话题就可以预见。浮躁、马虎的中国新一代除了自私、卑鄙还有什么呢?如果中国的西医做学问、搞科研有批判中医的那股劲头,我看年年诺贝尔医学奖都非中国的西医生莫属!</div></td></tr></table>
作者: chinese    时间: 2006-8-24 20:35
对于TopRoom所说的排毒养颜胶囊,纯属泼妇骂街。该药有没有药品注册证呢?还是当食品、保健品来卖?药商为了赚钱,什么都可以做。那些拿西药激素等冒充中药特效药治疗风湿病的你怎不把药商的罪过归到西医身上呢?
作者: chinese    时间: 2006-8-25 09:23
从鱼虾蟹过敏再谈药物过敏致广大污蔑中医的姚文元们(引语:我从不认为网络上那些污蔑中医的文章具有“批判”中医的学术价值。因为学术批判必须要弄懂中医这门专业,搞清中医的前因后果,要以事实说话,要客观地进行评价。而网络上那些污蔑中医的文章,都不具备这些条件。故称那些污蔑中医的人士为姚文元,因为姚文元这个文痞可以肆意歪曲和污蔑。目前王澄就是新时期的文痞的领袖。)平常有许多人吃了鱼或虾或蟹会产生食物过敏,甚至有些人因为过敏终生不敢吃豆类。西医对过敏性疾病必先检测过敏源,包括环境和食物过敏源,然后告诉病人不能处于什么环境(此点根本就不能做到)、不能吃什么。对同一种食物别人不过敏你过敏,这就说明人体的差异性。但是我们并没有因为鱼虾蟹和豆类对人类过敏而把它列为毒品,宣告把它们从餐桌上撤下。因为这些食物是用来满足大多数人的口福和补充蛋白质的。我们不能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同样,大多数抗生素会产生药物过敏,西医并没有宣告它是毒品而废弃不用。如果没有抗生素,西医几乎就不能治病了。除抗生素外其它多数西药基本是对症治疗、控制疾病而并非治愈疾病的药物,故不宜长久用于慢性病患者。再说,消毒的酒精也会产生过敏,我在医院里见过一例病人做手术,术前检查有酒精过敏征。于是西医生请我们的中医生研究解决手术消毒这个问题,我们用中药千里光制成蒸馏液就解决了这个问题,病人顺利手术。中药迄今为止,都没有发生象德国生产的“反应停”和日本生产的“白利麦豆”西药那样产生大宗致害案件,在短期内,前者诞生了两万个海豹儿,后者导致了几千个畸胎。但因为这些西药进行了所谓的双盲试验,于是可以冠冕堂皇地以科学的名义合法化毒害人民(这叫“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中药同样是药,偶尔也会发生过敏反应,然而中药的命运就没有西药那么幸运了。这正给了姚文元们的口柄,好比自身满是粪水却容不得别人有几颗眼屎的人,他们蜂拥而来,大肆喧哗,欲除之而快,于是禁止、取消的国策就出台了。说实在的,中药连个国民待遇都没享受到。姚文元们的思维方式从来是:别家的孩子淘气就是坏孩子,自家的孩子淘气就是聪明的好孩子。因为人体的差异性,那个医生都不敢说自家的药物不会导致过敏。我们不应为此而废弃药物的有益一面。我们应该想办法趋利避害去预防这个过敏问题。正如我们不应因为西药利福平、异烟肼的肝损而不用它来治疗肺结核一样,我们的中西医结合专家可以在治疗肺结核病的同时添加清热解毒中药防止出现肝损,我们的西医生在应用抗生素前可以进行皮试。清代名医叶天士说:“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聪敏,读万卷书而后济世,不然鲜有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吾死,子孙慎勿言医。”叶天士的严谨治学思想,恐非姚文元们所不能效仿的。姚文元们别说读中医书万卷,能读上10页恐怕还很难说。但就是这些“嘴尖皮厚腹中空”的人充当当今中国污蔑中医之主流。这不能不说是世界奇观。不是吗?治风湿病的雷公藤制剂从动物试验那时起就知道会导致肾损,可是姚文元们却说中医“隐瞒”了这个药的毒性,误导了“消费者”。这个药连一些名老中医都不爱用,《临床中药学》中写得明明白白,你们这些姚文元自己无知,找不到厕所就别随地大小便。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