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掌老师与我 -- 王财贵(希望不了解读经教育的人抽时间看看。) [打印本页]

作者: kidmp3    时间: 2004-3-3 20:38
标题: 掌老师与我 -- 王财贵(希望不了解读经教育的人抽时间看看。)
掌老师与我 -- 王财贵  慕弦歌之声 访现代隐者 自从见了掌老师,我的生命就起了变化。1969年,刚从台南师专毕业,被分派到台中山区逢甲国民小学服务。远离了母校,离了家乡,我第一次深深感觉到前途的渺茫。几天后,下山来购买米菜油醋,回途中,在山边看到一个凉亭下有七八个小孩,有的坐着,有的站者,有的*着柱子,正在读书。仔细一听,有的背论语,有的读唐诗;和着下午的清风和蝉鸣,语调清朗可爱。心里激起一阵羡慕和讶异,这不是所谓弦歌之声吗?在这穷乡僻壤间……难道我偶然踏进了仙境?向四周望望,记住了这个地点和那个亭名顾亭。回到学校,迫不及待的问起这件事。同事们异口同声叫道:“啊!掌牧民先生!那是掌老先生教他们的!”接着:“他是一个现代的‘隐者’,平常很少出门。但是常有达官贵人和青年人去访他。听说那些坐黑头车来的都是他从前的朋友或部属。轻年们则都是去学问的。他只喜欢教人读书,却很少说起他的来历,所以他的身世,很少人知道。听说他是日本留学生,但从没听过他讲一句日语,书架上也没一本日文书。”……同事们你一句,我一句的直说,愈讲愈神秘起来。我问:“那你们一定都跟他读书(罗)?”只有一个杨老师说他去过两次。因为那里礼节很多,进门时要鞠一个躬,入了门,要向孔子像行三个礼,然后再向老师敬个礼才算周到。老师又都教人读那艰深的古书,所以不敢去了。别人听说如此,也都裹足不前了,但我真想去看看,那位同事就选了个周末带我去。老师住在山下,从小学到那里要翻过三重山岭,大约走上四十分钟,屋子很古老,庭前有几棵番石榴和一株梅树。梅树下有几个青年正在下棋。那些人后来我都称他们为学长。那年掌先生才69岁,但看起来已经是80岁的样子了。穿着白长袍,坐在沙发上,目光炯炯,脸上散发出一股奇逸高旷的神采,严肃中却带着祥和,就像想象中的古儒。屋内摆设简单,向门的壁上中间贴着一张至圣先师像,旁边挂着一个古色古香的木匾,题着“丽泽草堂”四字。右壁一列书籍,老师就坐在书架前。他看见陌生人来,就站起来点头微笑着招呼,直到我行完礼才坐下。介绍过后,他问我来做什么。我表明是来求学的。他很高兴,笑着就问:“读过四书吗?”我回答在学校里读过了。他要我举几章解说解说。我才觉察到在学校里读的,只不过应付考试罢了,哪能自由讲说呢!竟找不出一句话来说,正在尴尬,他和蔼的说:“当然,你们怎么能呢?不要紧不要紧。”接着说:“四书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凡是中国人都应该好好去读它。尤其读古人重要经典,必须熟读才能义透,最好能读到八九分熟,随时可以举其辞。你去买一本,好好读吧!”于是为我讲了“学而时习之”一章,发挥得很广远,通于人生天地,仿佛把我的心直拉到云霄上放着。从那天起,我才知道读书并不是解释和翻译而已。半个月后,我接到入伍召集令,向老师辞行。他拄着拐杖送我出门。他行动已经不大方便了,但还是勉强一步步很踏实的走。我要去扶他,他一直说不必。请他留步,又不肯。一直送到马路边。我走了几步;他叫住我,只吩咐一句:“要好好做人,好好读书哦!”等到我走远了,要拐弯时,忍不住再回头看,看到老师还站在那里,身子消瘦而修长,戴着瓜皮帽,一袭灰色长袍,临风清摆,慈祥地对我招手。到了凤山,我写信给他,他立即回了一信,毛笔淡墨,写在毛边纸上,字迹工整古雅,那时老师写字,手会发抖,很少写信了。我一直珍爱着这唯一的墨宝。  读书做人 事事赖师指点  1970年春天,我受完了基础训练,回台中去拜望他。他问了我许多军中生活和读书的问题,我居然有很多“心得”可以报告了。他一直微笑点头。并告诉我“读圣贤书,除了了解文义外,更重要的是要能在日常生活上应用出来,才算真读了书。”于是举“见贤思齐”一章,说:“只这一章,可以终身奉行,受用不尽。”我忽然大有领悟,此后读书,就较能“反省体察”了。老师又从书桌下拿出我给他的信,除了指正我信封的格式外,指着信上的字说:“你字写得不好,以后要写好些。”我答:“我也曾用心想写好,但一直都没办法,我看大概没有写字天才吧!”他猛然瞪大了眼睛,厉声说:“这什么话!圣人伟大,也是一个‘学’字而已,天下哪有用功而不成的事!”一面说,手指一面在桌子上敲得格格响。我吓了一跳,许久说不出话来。他才又心平气和地问我有没有学过书法,我说学校里书法是规定的功课,他问我学哪家碑帖。我说就自己这么写出来交作业罢了,他叹了一口气,把身子往沙发上一*,闭上眼睛,缓缓地说:“当今学校教育,怎能教出一个人来!”许久,又瞪着眼睛说:“你这叫无师无法,你的学长们,没有一个不学书法的,都已有可观处。你就开始学吧!写字取法,必须在汉魏以上。你会写字了,才不愧为人师表。”老师的手不能写了,就叫一个学长教我,然后拿给他批改。我天天写,果然有了进步。后来在军中遇到杜忠浩兄,给我更多指导,到现在写字居然成了我的嗜好之一。老师也略略提到我的文章不好,但他说这是急不得的事,须要多读书、多见识。所以没逼我作。到今天,我还是怕写文章,有点后悔为什么老师当时不强迫我每天作一篇呢。夏天,分科教育结业,我奉调到成功岭当排长,每逢假日,就往老师家跑,老师一直关心着我“带兵”的情形,常问我的“心得”.起初,满以为此事易为,哪知后来问题愈多。他对我说:“要把兵带好,不是简单的事,看诸葛武侯,曾文正公都是儒生,受命于危难之际,而能统领大军,克见大功,其中必有道理在,而这道理都是在他们年轻时早有胸竹了。你现在虽是一个小排长,也应该懂得一些治军的道理,道理通了,做大做小,总是这等子事。”于是“命令”我一定要好好看《曾文正公全集》。回营途中,我就买了一本,恭恭敬敬地从头看起。吓!那真是一本好书!直到现在,我都还能回忆起当时带学生打野外,利用休息时,*在树下读一段家书日记,被那种亲切有味的文章所感动的心情。因为古文程度还很差,所以读到《诗文集》和《书牍》时,就卡住了。老师叫我先放下来以后再看,要我另外买《宋元明儒家学案》。我一听到“宋元明儒”四字,大吃一惊,忙说:“老师,人家都说宋元明儒太刻板,一点不活泼,把人性都压制了。我个性又比较拘束,恐怕不适合读。”老师听了,很不高兴的问:“你听谁说的?”我一时吞吞吐吐,也不知是谁说的。就说:“反正大家都这么说了!”老师更不高兴了:“你自己都还没看过这些书,怎么就跟人家乱讲起来。以后再听到有人这么说,可以先问问他读过没有,体会过没有;再问他刻板在哪里,什么书才活泼;说来我听听,不要光胡扯!我说给你听:梁启超少年时就文名满天下,后来见到了康有为,康先生拿出这两部学案来教他,都是他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道理,梁氏于是大为惊服,以后学问也进步很多。现在的人常常还没读到书,没有折过节,就想飞。你先读读看,然后比比看,看看谁才真活泼,谁才真潇洒!”那天晚饭后,就在书架上取下两部书,亲自“监督”着我朗读“胡安定”,“薛河东”两卷,老师闭着眼睛倾听着。读错了字,他马上纠正;读到较难的句子,或地名、官名等,就稍加解说。到有重要事件或语句,就叫我停下来讲解一番,发挥一番,或问我的感想。所以“公裳拜母”,“远道买肉”等故事,以及“圣人不贵无过,而贵改过。”“博文是明此理,约礼是行此理。””人心有一息之怠,便与天地之化而不相似。”等名言,都在阵阵心灵的震撼下刻入了骨髓,只觉愈读愈有味,当把两卷读完,已是夜阑时分,竟然荒鸡四啼了。两个人却意犹未尽, 一点也不觉得疲累。最后,老师说:“读书之乐,尽在这里,你说说看,学案给你什么沉闷不活泼?”后来老师每教我读一本书,总这样先要我在他面前读一两篇,听他讲解。然后接着读下去。记得他为我讲过的还有《史计·项羽本记》、《尚书·咸有一德》、《诗经·关雎》、《易经·系辞第一》、《礼记·儒行》等。只可恨自己太不争气了,并没能好好接下去读,实在辜负他老人家太多。  如沐春风 偶遇棒喝  我受教渐多,与老师谈得也越博杂。有学长来,也叫我向他们请益,所以时间总觉不够。老师便要我星期六去,在那儿过夜。有时,直到将星期日晚点名才赶回军营。就在这一天半之间,我最近读的书、想的事,都被指正、疏通和点醒。每次都那么充实而有味,令人心中涌现一股跃动的喜悦。另一方面,在这一天半之中,受到最好的关照;老师会存问身体和精神的好坏。吃饭时,就会介绍摆在茶几上各种北方面食和江苏小菜。晚上,便和老师的孙儿辈一起睡。有一天谈得晚了,隔天天已大亮,我还没起床,忽听窗外一声清唤,我一听是老师的声音,立刻起身答应。他隔着纱窗问:“醒来了吗?”我回答醒来了,他说:“如果还没睡足;再睡一会儿。”但我已下床了,赶快到草堂来见老师。老师缓缓说:“我本想轻轻地叫你看,你如已醒着,就不可赖床;曾国藩一生都强调要早起,记得吗?如果你还没醒就表示你还没睡够,应该再睡,没想到一声把你吵醒了。嗯!精神还好吗?如果感觉可以,到外面树下去把昨天讲的《夷齐列传》背好来……”我捧着书到屋外梅树下,忽然了解了什么叫做“爱学生如子弟”,什么叫做:“如沐春风。”退伍后,回到小学来,拜谒老师的机会更多了。我常在下班后,走上四五十分钟路到山下来侍奉老师。大半都到十点才回去。老师体气较好,谈得较起劲时,往往不觉漏移三更。有时就留着过夜,有时还是摸黑回去。山径崎岖,蜿蜒在丛丛竹林之中,有些路段蔓草高过膝盖,只凭着老马识途,一步步踏下去。若遇天晴月朗的良夜,我常爱在半路的一个峰顶上坐下,环视沉寂的群山,倾听远近野虫低鸣和此起彼落微响的竹露滴声。天地森然,我心澄然,不觉是置身在荒山的夜里。但若遇上凄风苦雨,则不仅路滑难走,两旁的石树,远近的山坡,也都变得鬼影憧憧,竹丛更发出吱吱可怖的哀号,说不定草下忽然会钻出一条青竹丝或雨伞节蛇来,我只好咬着牙赶路。有一次告辞前已是三更,我问老师:“如果我在路上遇见鬼了,怎么办?”老师笑着对我说:“你就问他为何来找你,你平生不做亏心事,他不会害你的。”接着严肃的说:“天下一切事都有个道理,就是鬼也应该讲理的,你不用害怕。”后来如果感觉鬼要出来时,我就想起这话。还好,一直都没真正遇上过。若是真来了,不知我能安心对付否?虽然老师对“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并不常引用,但他对学生的生活指导却是遵守这原则的,学生有了错误的思想或行为,小处总是宽容而不言。但遇到大原则,常会严厉责备。例如我曾有好几次在老师面前发牢骚,起初,老师还和气劝慰。但当有一次我不知自休,大大感慨什么世风日下,教育无效,国家文化似乎没有前途时,老师忽然生气地骂: “这样你还读什么书!事在人为,社会风气岂不也都是人做出来的?你不能自立立人,反而只有牢骚满腹,同趋下流。做个小人而已,还读什么书!”气得直跺脚。又急切地说:“子夏不说吗:‘执德不宏,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无。’你执个什么德,信个什么道来着?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气长’,说志气如虹,说长江万里,说百折不回,说知其不可而为……。我看你的志气有多长,一遇到挫折就……唉!”好一会儿都不平息。我惭愧的无地自容,也不知如何谢过。过了几天,老师又把人才和天下风气的关系,以及儒者乐观进取的精神详细剖析譬喻给我听。语气平和,兼杂笑语,好像深怕我那天被骂得受不了似的。啊!老师,你怎么知道,那天我反省过后,只有感动,并无丝毫的埋怨和害怕呢!  师生情深 泪洒衣襟  老师自己真是笃信笃行的,他老来身体不太好。有一回,突然告诉我说:“你看宋明儒者,除了少数几个外,大都寿命不长,因为他们读书用力过猛,如果缺少运动调剂,最伤身体。你现在常到我这里,来回两趟,少说也有二十里,最好的运动。我的身体最先衰弱的是双脚,因为读书人长坐着,不用脚,现在一年比一年差了,你应该从现在就随时注意身体。”我除了频频点头外;并向老师建议,他也可以开始锻炼,又很冒昧地举了“穷且益坚,老当益壮”一语以资鼓励,教师听了哈哈大笑,似乎不以为然。但停一会儿却说:“你说得有道理,我可以试试看。”过了半个月,我早把这件事忘记了,而老师却告诉我:“程子说:‘性从偏处克将去’,果然没错。这几天我每读书倦了,就起来散步,一天大概有七八回。起初在屋子里不敢出去,后来,咦!反觉可以支持较久了,就到院子去,可以绕三两圈,再回来,也不觉太累,五年来没有走过这么远的‘路’了。你的建议真不错。”我非常高兴,只有暗祝老师能够日渐康强。过了不几天,我傍晚下山,在路中意外的看见老师拄着拐杖和一位学长走在一起——老师能走路了,真令我兴奋。从那时起,几乎每天一下班就‘跑’下山去陪老师散步。乘着晚风,踏着斜阳,跟随在修长的身影后;老师会问:“朱子、阳明的格致意义有何不同?”“什么叫做‘动亦定,静亦定’?”“通鉴看到哪一朝了?”“今天中央报上的某篇文章看到了没有,感想怎样?”……老师偶尔也教我吟诗,当走累时,坐在河堤边草地上,对着隔岸青山,老师用拐杖击着节拍,他吟一句,我学一句。对于这种简单的中国“天籁”,学起反觉得比唱歌还难。老师总嫌我“气不畅”,要我放松唱,“像那山川鱼鸟一样嘛!胸襟毫无阻隔,才能将气放出来。”绝句、律诗;平起、仄起都各有调试,雄浑和凄清的句意也影响到音调的低昂缓急。看老师时而瞪大眼睛,时而咬紧嘴唇,或蓄气满腔,而后迸发一泻;或低吟慢咏,绵绵不绝;真令人陶醉。我想这大概就是所谓“读书声出金石”吧。可惜,现代读书人对这种素养,久已不讲求了;对这种乐趣感觉得太陌生了,我也一直没能学到它的化境。记得老师最远能走到半山腰的小土地庙。路上行人稀少,庙前的石桌石椅好像专为我们设下的。我们常在这里休息,谈到天色昏黄才回去。有一次老师指着庙门的对联,问我:“那联子作得如何?”我一看写的是:“福德福为德”,“正神正是神”。心想:土地公又叫福德正神,这短短一联,能嵌入四字,真不简单。正沉思间,老师又说:“发觉有毛病没有?里面有一个字该换。”我东找西,找不出,老师指着下联说:“正神正是神,是说因为正义所以是神,是正神;这一句很好。”又指上联说:“福德福为德,就讲不顺了,你再想想看!”我想了想,才发觉“福”与“德”的关系不够明白。老师要我换个字。我首先把”为”字换成“自”字,后来又改成“从”字,再改成“因”。老师评定说:“‘自‘字仄声,不合。‘从’和‘因’都可以。但声音不够响亮,我想改用‘由’字如何”“福德福由德,正神正是神。福德福由德,正神正是神。”我大声朗诵了两次,师徒大笑而起,太阳已经西下了。老师教我作对子,大概是从那次开始的,因为他说经史是米饭鱼肉,诗文是水果,都是不可缺的。后来有一次我在草堂里扫地,老师叫住我:“你现在手动着,心里闲着,我出个题目,你一面工作一面想想看。古人有句话说:“‘文能安帮,武能定国’。你另外想两个句子来代替这个意思。”我用了我所有对联知识,捏了两句:“制作垂千秋典则,胸中藏数万雄兵”,满以为对仗工整了。老师一听,却说:“意思是表达了,但嫌用力了些,凡作文不可以太雕琢。我心里的底案是:‘文能感人,武能劳作。’你读过学案,应当记得前儒说的‘未能感人,皆是我诚意未到’一个人在文方面能感动人,可见其德修了;孟子‘过化存神’也不出感人之意。又你读《曾文正公集》,记不记得曾国藩一生恪守德是勤勉一事,前儒也说;‘办事第一要耐烦’,一个人在武方面而能耐烦勤勉,任劳任怨,天下还有不可为之事吗?因为刚才看你在劳作,所以想到这两句,你要好好记着。”老师的话,就常是这么简单而深入。每年中秋老师总要叫学生们撰个联,贴起来互相观摩,这样可以看出同学们的书法功夫以及考察个人的志趣。大家一面饮酒,一面剥饼,一面讨论着联语,常闹到深夜。老师一有好东西,都分给学生们同享。学长们有的年纪较大,跟老师较随便,一进门就往桌下找,因为老师会把好吃的东西留着,好让在外地的学生回来也能分享得到。有时同学从远地回来,偶尔也带一两罐新巧的罐头或几个别致的糕饼之类与老师共进一餐。师生几个边说边笑,两杯好酒,几盘小菜,一人一个羊角馒头,居然可以吃上两个小时。老师以见到学生为乐,学生以聆听老师谈话为乐。在热闹时,老师总合不拢嘴,常说:“看到你们个个好学,我就感到民族的生机无限。”除此之外,老师很少收受学生的东西。犹记我退武后第一年过春节,遵照世故,用红纸袋包了三百六十元给老师拜年。磕过头后,老师拿起红包,抽出钱来说:“你刚会赚钱,一面要多买书,家里也需要你补贴,钱是不够用的,我的生活还过得去,你这些钱拿回去,留下十块钱,我收了,也算成了礼,要知道,礼在有无,不在多少……。”还有,你该在红纸袋上写上‘年敬’两个字,然后署名‘受业某某’,才合理。”。所以我所献给老师的”束修”就是每年春节的”年敬”十元。我不知真合礼否?但老师却一直很高兴。最后老师病得很重,入院,决定要开刀。符合血型的十几个同学暗中商议,以为新鲜的血最好,便要求捐血,每人五百西西,我也是其中一个,但因为几天来看顾老师,身体较累,抽了三百西西时,医师说我脸色不好,不可以再抽,才由一个身体最壮叫谢忠材的同学多抽二百西西。虽然,捐一点血是微不足道的事,但老师在开刀后醒来,医师无意中告诉他时,却大为讶异,责备我们不该如此。然后闭目沉思,久久不语,泪水忽然从老眼中一颗颗掉下。我们第一次看到老师如此伤心,几个同学也都哭了。  既醉以酒 亦饱以德  老师半生就这样无条件地劝人学好,教人读书。以改良社会风气,肩负中华文化自任。他曾在草堂中贴了一句话:“来者不拒,去者不留。”所以来学的人有四五十岁的,也有国小二三年级的,有博士大学生,也有工商官场中人,前后千计,随时而来,随时而去。有的捧经问道,有的请教疑难,甚至为学生输导情感,拿钱资助学生生活。一向没有课程,也没有教材。只有一个一定的原则——好好做人。他常感慨地说:“教育之事,一定不可以独*学校正规教育,学问是要切磋,德行是要琢磨的,课堂上,一班那么多人,上课下课,总是粗枝大叶,作不到细处工夫,不能真正感动人心,难怪青年学生对文化隔阂愈来愈深,社会上应该提倡私人讲学的风气,补学校教育之不足,两轨并行,确实造出一批人才来,才能把中国文化传下去。”为了造成读书风气,老师并领导学生发起了捐书捐款活动,在乡间成立了一座简陋得仅足以“遮风雨,避日月”的图书馆,每天并举办一次书法展览,对地方上的学生造福不少。他又曾编了几句话,要来学的小学生一进门就朗诵一遍,听久了,我们较年长的也背了——“来这里,学人道,学人道能自救,能救人,能救国,能救世。”从这几句话,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老师的教学旨趣和用心。有位学长说:“来老师这里,所学的都是第一等事:写第一等字,读第一等书,做第一等人。”真是不错,如今,一想到老师,我就想起那句话——既醉以酒,亦饱以德。
作者: 好运妈    时间: 2004-3-3 20:53
文章太长,还没全读完。

不过我早就买了全套材料,给孩子也在听论语。
作者: kidmp3    时间: 2004-3-3 20:58
我是一口气看完的,感觉自己非常无知,文中所提书目多数没看过,还以为自己是读书人呢,惭愧!
作者: kidmp3    时间: 2004-3-4 10:43
支持读经的顶一下。
作者: 篱中人    时间: 2004-3-4 11:15
顶一下。最近两个星期有一搭没一搭的给儿子读读三字经,昨晚在电脑里放一些在网上下载的读经的音频文件,有很多论语、弟子规、声律启蒙,三字经等,听其它的都没反应,就是听到三字经,正玩着,就停下来,用手指耳朵,做出听的姿势(还不会说话)。所以赞成读经的家长要坚持有耕耘就有收获。
作者: cyjcyj    时间: 2004-3-22 17:22
深深感动,顶礼大儒。这才是中国的文化。
作者: kcfanny    时间: 2004-3-22 17:37
是,真是惭愧!
作者: kidmp3    时间: 2004-3-22 19:15
偏偏有些不知经典为何物的人非常反对读经,我总是想,如果你将论语看两遍,真的是认真看过的话,相信就不会这样了。
作者: 燕子    时间: 2004-3-22 20:16
一口气读完,感觉很是惭愧!
作者: 天问    时间: 2004-3-22 22:04
>如果你将论语看两遍,真的是认真看过的话,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鲁迅老先生总没少看吧,他如何认为呢?

再说臭鸡蛋闻闻就知道了,需要吃了才知道吗?还要细细品尝?

经典和读经请别混在一起。
作者: lyztyfjp    时间: 2004-3-22 22:23

作者: kidmp3    时间: 2004-3-23 07:24
引用:<<!--quote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鲁迅老先生总没少看吧,他如何认为呢?
再说臭鸡蛋闻闻就知道了,需要吃了才知道吗?还要细细品尝?
经典和读经请别混在一起。
不知如何说你。
你说论语是臭鸡蛋?
你的打击面太大了吧?一部臭鸡蛋,几千年来不停地被人引用。即使是现代人,大凡能写写文章的,有几人不引用论语中的名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过犹不及。文过饰非。三思而行,再思可矣。……

毛泽东在他的文章中也曾大量引用论语中的句子,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在他的诗词中也有引用:“子在川上曰:……”

这就是你说的臭鸡蛋中飘出来的味道,闻一闻到底是香还是臭?就按你说的,是臭鸡蛋,你也写几本臭鸡蛋看看,看谁会当成宝贝,流传千年而不衰?[ Last edited by kidmp3 on 2004-3-23 at 07:25 ]
作者: kidmp3    时间: 2004-3-23 07:35
再者,我不知道鲁迅是如何说论语的,但我知道鲁迅的文章和诗中大量引用古文中的名句,当然包括论语中的句子。鲁迅说论语如何如何,我认为是正常的,因为他了解,所以他有发言权,你呢?“子非鱼”,我不是你,不知道你了解不了解。如果你了解,你怎么会这样评价论语?如果你不了解,你怎么能这样评价论语?
作者: kidmp3    时间: 2004-3-23 07:44
转帖一篇关于《论语》的研究文章,其中有几十位专家的看法,当然也包括鲁迅的看法。而如jianl认为论语是臭鸡蛋的,古今中外,闻所未闻。也算是论语研究中一个空前绝后的研究成果吧:
http://www.confucius2000.com/confucius/20sjlyswysyjsp.htm[ Last edited by kidmp3 on 2004-3-23 at 07:46 ]
作者: kidmp3    时间: 2004-3-23 07:52
大家也看看鲁迅诗文中是如何引用古文的:
http://www.chinapoet.net/china/qita/luxun.htm
作者: gmbh_zxx    时间: 2004-3-23 10:17
读圣贤书,除了了解文义外,更重要的是要能在日常生活上应用出来,才算真读了书。
作者: 荷荷    时间: 2004-3-23 10:24
惭愧!
作者: kmwfw    时间: 2004-3-23 10:38
真要好好的读经了!
作者: yu0099    时间: 2004-3-23 10:42
一个没有科学与民主素养,没有人文主义精神,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无论如何都是没出路的! 历史已经证明儒家经典不能解决中国近200-300年的所面临的问题。拿儒家经典来唬弄人在今天不是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所为! 与时俱进,什么时代读什么书! 国民没有科学与民主素养,中国人在世界上永远只能看别国的脸色行事。为了子孙后代,你们就行行好,别在捣鼓哪些已经发霉变臭的东西了!把你我的孩子培养成现代人,就是你我对这个国家的贡献!

其实儒教文化深深地植根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想放弃都不行!
作者: 亲亲宝贝    时间: 2004-3-23 10:43
引用:kidmp3发表于2004-3-23 07:24 AM:
不知如何说你。
你说论语是臭鸡蛋?
你的打击面太大了吧?一部臭鸡蛋,几千年来不停地被人引用。即使是现代人,大凡能写写文章的,有几人不引用论语中的名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不 ...

作者: yu0099    时间: 2004-3-23 10:50
引用:kidmp3发表于2004-3-23 07:24:
   这就是你说的臭鸡蛋中飘出来的味道,闻一闻到底是香还是臭?就按你说的,是臭鸡蛋,你也写几本臭鸡蛋看看,看谁会当成宝贝,流传千年而不衰?

这话不妥!流传千年而不衰的就一定是好东西吗?
往大里说:君主专制,从夏至今,显性的和隐性的!
往小里说:卖淫嫖娼。
作者: yu0099    时间: 2004-3-23 11:03
引用:kidmp3发表于2004-3-23 07:24:
不知如何说你。
你说论语是臭鸡蛋?
你的打击面太大了吧?一部臭鸡蛋,几千年来不停地被人引用。即使是现代人,大凡能写写文章的,有几人不引用论语中的名句?

不知如何说他就不说他!

引用论语的人大概只是中国人中能写写文章的,像我们这样不能写写文章的是不引用的。论语引不引用没有多大关系,但要搞清楚什么是语言文字,不能说语言文字都不用吧!
另外,西方人好像没几个写文章引用论语的吧!

印度人非常了不起,他们就发明了10个字,全世界每天每人都要用都离不开!经典中的经典![ Last edited by yu0099 on 2004-3-23 at 11:04 ]
作者: kidmp3    时间: 2004-3-23 12:43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西方也有西方的文化传统,他们不引用论语,但可能会引用圣经。这些本来没有什么讨论的必要。也有西方人不用中文的,我们自己是不是也不用中文?我们提倡读经,是希望了解历史,继承传统里优秀的东西,但决不是否定现在,包括西方的优秀文化。你们读现在的书,我们也读。你们不读古文,我们也读,仅此而已。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各方面都表现优秀,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优秀,马加爵现象给我们应该有非常多的启示。[ Last edited by kidmp3 on 2004-3-23 at 12:46 ]
作者: 天问    时间: 2004-3-23 20:59
kidmp3老兄,何必着急呢。论语不会因为我说它是什么就会变成什么的,您连这一点自信都没有吗?任何比喻都是跛脚的,所有我很奇怪您为什么不说:臭豆腐闻闻也很臭,可是吃起来就不一样了。

>你呢?“子非鱼”,我不是你,不知道你了解不了解。如果你了解,你怎么会这样评价论语?如果你不了解,你怎么能这样评价论语?
了解就一定要颂扬论语吗?这就是您的逻辑吗?

总算您辩论起来没有如同前人一样没事就贴出无数东东来掩盖自己的虚无。有关鲁迅的态度,已经有很多文章了,这里还有一篇,也许您愿意看看:
http://wenxue.newyouth.beida-nline.com/...=53&writer_id=3
而且还是那句话,不要把反对给孩子读经和反对经典等同起来。

了解历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然顶楼列出了无数的书籍,也许您会愿意看看《全球通史》这本书。当然,我不会指望您读了就会改变对读经的态度的。
作者: szbarton    时间: 2004-3-28 10:19
教育之道身教重于言教,教子读经现自己读起,万不可全拜托了录音机先生。
作者: yebinjie    时间: 2007-2-13 00:11
不是开玩笑,本人是中文师范毕业,若不是小儿聪慧,我至今仍未曾读<<大学>>,记得前两年妻子问我外国人给小孩读圣经,我国是否有经典经收可读给儿子听,我答:太多了!我去找找去。后来在路边的书摊上找到了几本四书五经的古书复印本,那小儿一岁多,还不会说话,我们俩都有点为他担心。但是,妻子仍坚持每天每天读经书给孩子听,到两岁多小儿会说话了,就像书上说的那样到了语言的爆发期,话都得不得了,有时他说的词,我们夫妻俩都不知他是从哪学来的。到三岁小儿已经成了不读书就睡不着觉,《大学》是的许多段落已经能大段大段地背下来了,后来,我们又学了一些关于感觉统合的理论,一知半解的时候,以为小孩太小背太多东西会产生高脑波会不利于后面的成长。于是,我们停下了半年时间不读经书了。到孩子将近三岁半的时候,我们又接受了关于右脑开发的一些理论。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开始大胆地陪着孩子去大量地读中国的经典经书。现在《唐诗三百首》儿子已经背了数十首了。回过头来才发现其实自己虽是学中文的,但是许多经典经书还真的没有认真地读上一遍,想想真的是惭愧呀!幸运的是我的儿子能读上了这些好书!
作者: yebinjie    时间: 2007-2-13 00:13
不是开玩笑,本人是中文师范毕业,若不是小儿聪慧,我至今仍未曾读<<大学>>,记得前两年妻子问我外国人给小孩读圣经,我国是否有经典经书可读给儿子听,我答:太多了!我去找找去。后来在路边的书摊上找到了几本四书五经的古书复印本,那小儿一岁多,还不会说话,我们俩都有点为他担心。但是,妻子仍坚持每天每天读经书给孩子听,到两岁多小儿会说话了,就像书上说的那样到了语言的爆发期,话都得不得了,有时他说的词,我们夫妻俩都不知他是从哪学来的。到三岁小儿已经成了不读书就睡不着觉,《大学》是的许多段落已经能大段大段地背下来了,后来,我们又学了一些关于感觉统合的理论,一知半解的时候,以为小孩太小背太多东西会产生高脑波会不利于后面的成长。于是,我们停下了半年时间不读经书了。到孩子将近三岁半的时候,我们又接受了关于右脑开发的一些理论。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开始大胆地陪着孩子去大量地读中国的经典经书。现在《唐诗三百首》儿子已经背了数十首了。回过头来才发现其实自己虽是学中文的,但是许多经典经书还真的没有认真地读上一遍,想想真的是惭愧呀!幸运的是我的儿子能读上了这些好书!
作者: random98    时间: 2008-4-29 14:52
ding ding ding
作者: smilesunsay    时间: 2008-8-12 21:17
而且坚持着,老老实实的大量的读下去。只管耕耘,不问收获。我有时候做不到,在孩子读经的问题有点操之过急,检讨一下。
作者: 核桃核桃    时间: 2008-8-12 22:31
能做到这样 也太难了 佩服
作者: jtmail8    时间: 2008-8-13 17:25
无语了,一路走好
作者: cicie    时间: 2009-7-13 10:02
老师半生就这样无条件地劝人学好,教人读书。以改良社会风气,肩负中华文化自任。他曾在草堂中贴了一句话:“来者不拒,去者不留。”所以来学的人有四五十岁的,也有国小二三年级的,有博士大学生,也有工商官场中人,前后千计,随时而来,随时而去。有的捧经问道,有的请教疑难,甚至为学生输导情感,拿钱资助学生生活。一向没有课程,也没有教材。只有一个一定的原则——好好做人。他常感慨地说:“教育之事,一定不可以独*学校正规教育,学问是要切磋,德行是要琢磨的,课堂上,一班那么多人,上课下课,总是粗枝大叶,作不到细处工夫,不能真正感动人心,难怪青年学生对文化隔阂愈来愈深,社会上应该提倡私人讲学的风气,补学校教育之不足,两轨并行,确实造出一批人才来,才能把中国文化传下去。”为了造成读书风气,老师并领导学生发起了捐书捐款活动,在乡间成立了一座简陋得仅足以“遮风雨,避日月”的图书馆,每天并举办一次书法展览,对地方上的学生造福不少。他又曾编了几句话,要来学的小学生一进门就朗诵一遍,听久了,我们较年长的也背了——“来这里,学人道,学人道能自救,能救人,能救国,能救世。”从这几句话,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老师的教学旨趣和用心。
有位学长说:“来老师这里,所学的都是第一等事:写第一等字,读第一等书,做第一等人。”真是不错,如今,一想到老师,我就想起那句话——既醉以酒,亦饱以德。
作者: cuty    时间: 2009-7-14 15:07
能够遇到这样的老师是一生中的幸事呀,我现在也教宝宝读经,每天都要给他读三部经书:三字经,弟子规和千字文,尽管他现在还不会说话,但相信等到他说话的时候,也会背诵这三部经书了。
作者: 钧浩妈妈    时间: 2009-7-14 16:54
教育方法多种多样,我想都各有利弊,但凡经典的东西,经过千年的沉淀,支持是有绝对的理由的.
作者: ttyxjt    时间: 2009-10-14 15:07
也下载了一些读经的教材,但没有实行。总觉得不太合适了
作者: pixiehh    时间: 2009-11-18 21:33
只恨自己当年不学习,到现在跟孩子一起学四书五经。。。
作者: woaiaoao    时间: 2009-11-28 10:54
女儿在三字经读完了,千字文读一半。可以自主阅读,三岁八个月
作者: gyrmlh    时间: 2009-11-28 11:25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孩子学好受用终生
作者: 紫霞湖    时间: 2009-12-14 13:02
感恩的心,感动之后,更应该好好读经!
作者: 绕绕    时间: 2010-2-16 00:18
原来最不喜欢的就是读书了,更不用说那些古书了,现在看育儿知识才发现自己是如此的才书学浅,但我感觉还是学习一下的好
作者: tianyin07    时间: 2013-2-16 11:13
读了还要运用,光读光背可不行啊。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