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很好的文章——我所看到的美国小学教育 [打印本页]

作者: 用心才会赢    时间: 2004-2-27 16:12
标题: 很好的文章——我所看到的美国小学教育
  当我把9岁的儿子带到美国,送他进那所离公寓不远的美国小学的时候,我就像是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交给了一个我并不信任的人去保管,终日忧心忡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校啊!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最少让学生玩两个小时,下午不到3点就放学回家,最让我开眼的是根本没有教科书。那个金发碧眼的女老师看了我儿子带去的中国小学4年级的课本后,温文尔雅地说:“我可以告诉你,6年级以前,他的数学不用学了!”面对她充满善意的笑脸,我就像挨了一闷棍。一时间,真怀疑把儿子带到美国来是不是干了一生中最蠢的一件事。

    日子一天天过去,看着儿子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兴高采烈地去上学,我的心就止不住一片哀伤。在中国,他从1年级开始,书包就满满的、沉沉的,从1年级到4年级,他换了3个书包,一个比一个大,让人感到“知识”的重量在增加。而在美国,他没了负担,这能叫上学吗?一个学期过去了,把儿子叫到面前,问他美国学校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笑着送给我一句美国英语:“自由!”这两个字像砖头一样拍在我的脑门上。

    此时,真是一片深情怀念中国的教育。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孩子老是能在国际上拿奥林匹克学习竞赛的金牌。不过,事到如此也只能听天由命。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儿子的英语长进不少,放学之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图书馆,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问他一次借这么多书干什么,他一边看着那些借来的书一边打着微机,头也不抬地说:“作业。”

    这叫作业吗?一看儿子打在计算机屏幕上的标题,我真有些哭笑不得——《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样天大的题目,即使是博士,敢去做吗?于是我严声厉色问是谁的主意,儿子坦然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让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要求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我听了,连叹息的力气也没有,我真不知道让一个10岁的孩子去运作这样一个连成年人也未必能干的工程,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只觉得一个10岁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以后恐怕是连吃饭的本事也没有了。过了几天,儿子完成了这篇作业。没想到,打印出的是一本20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绸之路到五星红旗……热热闹闹。我没赞扬,也没评判,因为我自己有点发懵,一是我看到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我想,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运用的写作方式,那时,我30岁。

    不久,儿子的另一作业又来了。这次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如果说上次的作业还有范围可循,这次真可谓不着边际了。儿子很真诚地问我:“饺子是文化吗?”为了不误后代,我只好和儿子一起查阅权威的工具书。费了番气力,我们总算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的反反复复的折腾,儿子又是几个晚上坐在微机前煞有介事地作文章。我看他那专心致志的样子,不禁心中苦笑,一个小学生,怎样去理解“文化”这个内涵无限丰富而外延又无法确定的概念呢?但愿对“吃”兴趣无穷的儿子别在饺子、包子上大作文章。在美国教育中已经变得无拘无束的儿子无疑是把文章作出来了,这次打印出来的是10页,又是自己的封面,文章后面又列着那一本本的参考书。他洋洋得意地对我说:“你说什么是文化?其实特简单——就是人创造出来让人享受的一切。”那自信的样子,似乎他发现了别人没能发现的真理。后来,孩子把老师看过的作业带回来,上面有老师的批语:“我布置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往往是我进入了我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境界。”问儿子这批语是什么意思,儿子说,老师没为我们骄傲,但是她为我们震惊。“是不是?”儿子问我。我无言以对,我觉得这孩子怎么一下懂了这么多事?再一想,也难怪,连文化的题目都敢做的孩子还有不敢断言的事情吗?

    儿子6年级快结束的时候,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一串关于“二次大战”的问题。“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如果是两年前,见到这种问题,我肯定会抱怨:这哪是作业,分明是竞争参议员的前期训练!而此时,我能平心静气地寻思其中的道理了。学校和老师正是在这设问之中,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让孩子们学习高屋建瓴地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寻索 。看着12岁的儿子为完成这些作业兴致勃勃地看书查资料的样子,我不禁想起当年我学二战史的样子,按照年代事件死记硬背,书中的结论明知迂腐也当成圣经去记,不然,怎么通过考试去奔光明前程呢?此时我在想,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的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

    儿子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计算机和缩微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像资料了。有一天我们俩为狮子和豹子的觅食习性争论起来。第二天,他就从图书馆借来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拍摄的介绍这种动物的录像带,拉着我一边看,一边讨论。孩子面对他不懂的东西,已经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答案了。

    儿子的变化促使我重新去看美国的小学教育。我发现,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有一次,我问儿子的老师:“你们怎么不让孩子们背记一些重要的东西呢?”老师笑着说,“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既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这就是我的观点。”

    我不禁想起我的一个好朋友和我的一次谈话。他学的是天文学,从走进美国大学研究生院的第一天起到拿下博士学位整整5年,一直以优异的成绩享受系里提供的优厚的奖学金。他曾对我说:“我很奇怪,要是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拿奖学金,美国人常常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可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题目,中国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机灵,那么富有创造性。”我想,他感受的可能正是两种不同的基础教育体系所造成的人之间的差异。中国人太习惯于在一个划定的框子里去施展拳脚了,一旦失去了常规的参照,对不少中国人来说感到的可能往往并不是自由,而是惶恐和茫然。

   我常常想到中国的小学教育,想到那些课堂上双手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们,想到那些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严格的考试……它让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与束缚,但是多少代人都顺从着它的意志,把它视为一种改变命运的出路。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它或许有着自身的辉煌,但是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现代社会,面对明天的世界,我们又该怎样审视这种孕育了我们自身的文明呢?[ Last edited by 用心才会赢 on 2004-2-27 at 16:21 ]
作者: 用心才会赢    时间: 2004-2-27 16:15
  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我问儿子的老师:“你们怎么不让孩子们背记一些重要的东西呢?”老师笑着说,“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既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这就是我的观点。”

------------------------------------
  很难期望我们的学校教育会想美国的教育方式转变,但他们的教育理念是值得学习的。如果我们将他们理念运用于家庭教育,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应当是很好的吧?[ Last edited by 用心才会赢 on 2004-2-27 at 16:34 ]
作者: xugyb    时间: 2004-2-27 16:42
以前看过,是篇好文章
作者: bluestar3370    时间: 2004-3-1 21:45
多想让儿子受这种教育阿/、?可惜!难怪有那么多人想出国,为了孩子?
作者: cty    时间: 2004-3-3 16:01
当教育变成产业的时候,只会有更多的补习班和作业!
作者: CSJane    时间: 2004-3-4 00:52
怎么办??急!!!
作者: 用心才会赢    时间: 2004-3-4 08:49
引用:CSJane发表于2004-3-4 12:52 AM:
怎么办??急!!!

那就快看看根根转贴的好文章《他是怎样成为少年大学生的?(注:本届状元)转贴》《培养一个有灵性的孩子》
作者: 好多    时间: 2004-3-10 01:41
谢谢。
没有环境啊。
作者: cndlxjh    时间: 2004-3-11 11:21
不错
作者: cndlxjh    时间: 2004-3-11 11:24
啊啊啊啊阿
作者: 用心才会赢    时间: 2004-3-16 14:54
法方课堂实录:《手的大小》

--------------------------------------------------------------------------------

2002-05-22 09:38:28 刘英健 整理  
  
教学对象:一年级小学生

授课地点:Savigny小学

授课时间:2001年11月6日



1. 教师让学生说出比较手的大小的各种办法。

师:“我们每人都有一双手,它们一样大吗?”

“用什么方法知道手的大与小呢?”



生:“可以将两手对着比一比。”

“可以用尺子量一量手的长度。”

“可以看看谁抓的东西多。”

教师肯定学生们提出的各种办法,鼓励每个学生深入思考。



2.学生在方格纸上画手的轮廓,并统计所占的格数。教师展示一张画有方格的纸。

师:“我们用这张纸来量一量我们手的大小。方法是,将手平放在纸上,沿手的外围画下手的轮廓,画好后数一数,在你的手中,有几个完整的格?有多少个半个格?把结果记录在方格纸上。”

学生画手的轮廓并统计它在方格纸中占有的格数。





3.学生报告统计结果,教师将其记录在大的统计表中。



4.学生用手抓珠子,统计并记录所抓的珠子数。

师:“有的同学提出看看谁抓的东西多,就说明谁的手大。”

“手可以抓什么呢?”

生:“可以抓橡皮、抓豆子、抓笔、抓笔刀。”

师:“我们来试试。以4人为一组,互相帮助,把抓到的豆子串在绳上,统计各自抓到的珠子数。”

各组先由一名学生抓一把珠子,穿在一根绳子上,另外二个人递珠子,另一人在旁边数数,四人轮流操作。



师:“想一想,怎样用手抓更多的珠子?”

教师分别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手可以抓多少珠子。并逐一将一串串珠子贴挂在黑板上,并将相应的数据记录在全班的大统计表中。





5.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比较手的大小。

师:“你们用什么办法知道谁的手最大?谁的手最小?谁和谁的手一样大?”



生1:“看表格上的数字。”  

生2:“看珠子串的长短。”

生3:“数数珠子有多少。”

师:“怎样比较才能更准确?”

生1:“看手占的格数,还要看抓的珠子数。”   

生2:“可以把手贴在一起比一比。”



6.评选班级中谁的手最大?谁的手最小?谁和谁的手一样大?

学生们根据格子数、珠子数判断出班上最大和最小的手。

在挑选一样大的手时,出现了问题,因为其中一个数相同,而另一个数有些差别,结果选出两对被认为可能一样大的手。

教师请最大的手与最小的手比较一下给学生们看,结果学生们惊讶地发现大手和小手相差真的很大。

教师请两对学生们认为一样大的手来比较与展示。

其中一对手的大小几乎完全一样,被判定大小相同,而另一对能明显看出有些差别,被判定不一样大。因为有的手会抓珠子,有的手不会抓珠子。虽然手一样大,但是抓的珠子数有差异。
作者: ymlwzh    时间: 2004-5-2 16:47
很难期望我们的学校教育会想美国的教育方式转变,但他们的教育理念是值得学习的。如果我们将他们理念运用于家庭教育,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应当是很好的吧?
作者: jxiaoca88    时间: 2004-5-2 16:56
谢谢,北美的教育都这样,孩子们回来问他们学了什么,答“玩”。本来还比较担心孩子以后上学学不到东西,还准备将孩子们送回国学一段时间。现在想想,就留在这吧。
作者: ymdymd    时间: 2004-5-18 16:10
看完这篇文章,使我们这些当家长的很是担忧,我们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向美国的孩子一样得到启发式教育,但同时中国的现状使我们又不得不屈服于传统教育,我们该怎样做?
作者: 狗皮蓝    时间: 2004-5-18 16:22
九岁出国,在国内就上到了4年级。
上学够早的呀。
作者: Angle2001    时间: 2004-6-2 19:22
没有环境啊
作者: zzmyiyi    时间: 2004-6-2 22:16
还是感叹中国的教育改革!!!!!
请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反思,反思,再反思.....
作者: 前车之鉴    时间: 2004-6-3 09:53
zzmyiyi+-->引用:zzmyiyi 还是感叹中国的教育改革!!!!!
请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反思,反思,再反思.....

我们反思的不少了,可是教育工作是我们教师反思就能行的吗?

就说六一学生会演,是不是劳民伤财的事情?可哪位家长愿意自己的孩子拉下?演出节目就是素质教育?就是锻炼机会?一遍一遍机器运转一样,枯燥无味的排练,为了什么?我们教师还累的吐血呢!可不让哪个孩子上也不行呀!
您说,怎么了?教育?教育工作者?
作者: jjhs    时间: 2004-6-3 11:17
前车之鉴+-->引用:前车之鉴 我们反思的不少了,可是教育工作是我们教师反思就能行的吗? 就说六一学生会演,是不是劳民伤财的事情?可哪位家长愿意自己的孩子拉下?演出节目就是素质教育?就是锻炼机会?一遍一遍机器运转一样,枯燥无味的排练,为了什么?我们教师还累的吐血呢!可不让哪个孩子上也不行呀!您说,怎么了?教育?教育工作者?
参考一下寄宿学校的经验。
作者: sumahe    时间: 2004-6-3 11:24
以上说的是整个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有人说,幼儿从小要学的是音乐和外语,只是让一个5岁的孩子去学大人都看不懂的五线谱,练习音乐考级的东西,是不是有点过份,弄到后来一点兴趣都没有,象苦役。外语虽然幼儿园有兴趣班,但只是每天集中学15分钟,背些单词、儿歌,不能溶入到生活中。都怪自己基础太差!
作者: ysysyys    时间: 2004-6-3 16:34
中国人真悲哀
作者: 用心才会赢    时间: 2004-6-6 00:59
ysysyys+-->引用:ysysyys 中国人真悲哀

“国家兴亡,我的责任!”
“孩子好坏,我的责任!”
作者: wm255    时间: 2004-6-7 20:03
可悲的中国教育,已成为许多人渣升官发财的途径,而不是真正为了孩子!
作者: apple8341    时间: 2004-6-8 20:51
好文章,这才是教育
作者: poyujia    时间: 2006-8-2 09:31
好文章。
作者: rain613    时间: 2012-4-13 00:03
确实差别太大了!好文章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