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ge57+2006-06-11 14:39-->引用:huge57 @ 2006-06-11 14:39 爱因斯坦认为,学校教育应当被忘掉,他支持这样的说法:“如果你忘记了在学校里学到的一切,那么所剩下的就是教育。” 如果有机会再让爱因斯坦自主选择,相信爱因斯坦会躲开学校。而当代社会的发展已到了这样的时刻,如果从单纯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角度而言,学生是无需再去学校的。那么为什么还要去学校呢?就为了一纸文凭?
huge57+2006-06-12 15:02-->引用:huge57 @ 2006-06-12 15:02 我是很主张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应该是多面手,科目本身就无必要分那么细,一本历史书,文理都教了,孩子们既能看到人类历史的发展,也了解了人类认识历史的演进,看问题有头有尾,能发展地看、有联系地看,不至于那么僵化和局限,少一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当然,实际操作中,还是会有问题,比如,我本着这样想法,却找不到这样文理兼用的史书,只好找几本,凑合着教。我这样的想法,据说在美国的一些学校已经实施很久了。一个老师承担了整个班的所有课程。好处是将知识融汇在一起,费时少,效率高,符合认识论。
huge57+2006-06-12 14:49-->引用:huge57 @ 2006-06-12 14:49 古桥老师,你的疑问,并非杞人忧天。关于做实验的事,我看到很多在家上学的孩子,在美国也有与学校联络后,短时租用的,也有利用社会上的有关设施进行。在中国,如果学校已经爆满,那就不好说了。但是我想,这些还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只要观念通了,很多问题都有可能解决。像这么聪明的中国人,到时或许有个人愿意来开一个实验室进行商业运作,也未可知。只要有利可图,就会有人去干的。至于大国办教育,更要走各种方式和样式,保持多元和渐进。
huge57+2006-06-12 21:09-->引用:huge57 @ 2006-06-12 21:09 <div class="quote">同意这个看法,目前我能做的,是不让孩子上幼儿园,但是关于书法的学习,我还是给他报了一个兴趣班。为什么呢?一是因为我自己的字写得很臭,不敢教。二是因为想让孩子接触一下学校环境,因为在我看来兴趣班和学校的教学方式是差不多的,还有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可接触。但是,如果单纯为了去学习,这样的兴趣班是非常浪费时间的,三节课一上午下来,孩子只写十来个字,每个字十遍。从时间的分配上来说非常不划算,而且中间只有十分钟的玩耍时间。看各位网友反映,小学教育浪费时间的情况和这个兴趣班差不多,孩子学得不尽兴,玩儿得不开心。小班教育显然能够避免这样的弊病,但是成本高,不过产出也会高。(白阳)</div>这是谁的帖子?俺上过帖子中所说的书法兴趣班,,也练过书法,就此展开交流交流。俺那个时候上书法兴趣班是在90年代初,也就是90,91年那个时候。不过,正儿八经的兴趣班,其实也就一个暑假。当时俺以为是教写钢笔,于是就蛮有兴趣地报了名。进去了才知道是教毛笔,不过,既来之,则安之,反正也就是一个暑假嘛。可也就是当时那么一个简单的想法(一个7,8岁的孩子也不可能有太复杂的想法,呵呵),改变了我整个成长经历。其实当时的兴趣班不是很苦,每天老师要照顾那么多人,根本没有什么时间来管你。而且教学也不是像帖主所说的那样一天写十个字。我们那时候就只练一个字,那就是“永”。(我光这个“永”字就练了2年,这期间,其他的字,一个都没有写过)所谓永字八法,练一字而同其它。于是整天就是写这个字,老师也没有什么严格的笔法要求,只要你不是乱来,什么风格由你自己写。其实,刚接触这个东西就是在锻炼自己的耐性,至于到底字进步了多少,根本不是一个暑期兴趣班能够起作用的。当然,以后发生了一系列的巧合,我在兴趣班之后,加入了其中一位指导老师的门下,继续练习书法。但是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其实已经和什么兴趣班没有什么关系了。虽然是在老师那里单独(其实是3、4个人)接受辅导,但是和现在的所谓家教,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原因就在于我遇到了一个好老师。从教学的风格上讲,这位老师有点像huge57(而且也是六里人),当时的几年,现在回想起来,颇有一点“现代私塾”的味道。当时,几乎每天晚上都去老师家里练字。而老师,其实并不是一味地指导我们如何才能将字写好。每晚两三个小时,他会给我们讲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尤其是中国古代的书法大家的故事,就是在我们写字的过程中,不经意地灌输到我们的大脑中。他还会给我们弹奏吉他,和我们讲笑话,和我们说说生活中的小事。总之我根本就没有感到写字是一个枯燥的过程,一切都是那么地流畅和舒适。别人说写字的时候要用心,不讲话,不开小差,但是这个老师对我们的要求就是,你们只要眼睛仔细看帖,尽量按照帖中的意思来写,其它的不苛求。我们平时在练字的时候,没有一刻是安静的。他还鼓励我们多接触一些所谓的“不良习惯”,因为人不能总是生活在清水中,我们应该尽早学会如何在一个不是那么干净的环境中保持一种自我的克制和修炼。我从他那里学会了打牌,麻将,吸烟,说谎,作秀等等,但是现在,我觉得自己根本就没有被这些所影响,相反,这些过早地接触让我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到底应该如何保持自我的清醒,如何去认识这个外部的世界以及真正的自我。现在这样的老师几乎已经是绝迹了。要知道,我们那时候,可以从他那里讨零钱买零食吃,而写字需要的纸、墨钱,几乎都是他自己出的,而我在他门下练了五年字,没有交过一分钱的学费,怎么看他做的都是“赔本生意”。而现在,再想要见到这样的老师,几乎是不可能的了。我的这个老师,现在也是陷在“利滚利”的办班模式中不可自拔,学校给的指标和任务实在是太重了,以致于有一次他对我说:“现在依然是教教书,但是要回到你们那种时候已经是不可能的了,现在最苦闷的事是根本没有时间来静下心来自己搞些创作。”有点扯远了。回到帖主的思路上来。我觉得兴趣班和小学的教学模式还不是一回事。兴趣班毕竟只是一种课外教学的辅助形式,它没有义务教育那么严格的要求,能掌握到什么程度,也就是听天由命,老师就是拿定了这些钱,出不了成绩,完全可以推说你孩子没有天赋或是不进取。而小学的教育,其实还是有很多量化的指标,你完不成是不行的。小班化教育是一个解决的很好方法,但是要在人口绝对数的增长期推广绝对是不可能的,根本没有这么多的资源可以单独分享,更别说其他的比如说投入的问题了。但是作为在一个特定情况下的设立,这是可行的,但是没有普遍性意义。 <font color="#000066">内蒙大草原 http://www.chinathink.org/forum/dispbbs.asp?boardid=3102&star=2&replyid=286402&id=119684&skin=0&page=1
风中白杨+2006-06-12 15:41-->引用:风中白杨 @ 2006-06-12 15:41 我所了解的华德福教育,也是一个老师承担所有的主课,而且一个老师要带学生八年,学生的成长带动老师的成长,袁先生有兴趣可以了解一下。华德福标准班好象是每班三十人。记得不是太准确哈。第一部分黑体字里的话很有意思,其实把科目分那么细是西方文化的方法吧,这个如果田妈来说说会更好。
小墨+2006-06-22 18:26-->引用:小墨 @ 2006-06-22 18:26 对一个孩子的一生来说,学习一些终生受用的东西重要,还是一纸文凭重要?真正出色的人还怕没有文凭吗?事实证明,从小受到好的教育,思维灵活的孩子,即使到时候不得已要应试,也可以用少的时间少的精力比一般的长期奋战在应试战线上的孩子成绩要好.就象画画不必要画什么儿童画,直接可以让孩子跟大师对话,孩子的表现会让你吃惊.学习也一样,为了照顾孩子心理编的课文实在是浪费了孩子的时间,为什么不从经典直接入手泥?象袁博士用资治通鉴,用房龙的原版书就是最好的办法.这样可以事半功倍,省却很多学校教育中的只为考试的无用的东西.我在上海,有一个又一个11岁的男孩,暑假想来您这儿看看,可以吗?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