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讨论]对教学体系的思考与探索 [打印本页]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6-6-11 12:34
标题: [讨论]对教学体系的思考与探索
(中国思维、成长、儿童教育三网交叉讨论)自本人从事教女(三、四岁)开始,我一直怀疑现行教学体系的不合理,自己便在不断思考和探索一种全新的教学体系,在此愿意与各位老师和网友共同交流,请不吝质疑、批评和讨论。先简单表述一下个人的思路。从幼儿到成人、乃至终老,视作整个学习过程:主张早期教育,强调后续教育与早期教育接轨,后续教育与学校基础教育虽有知识方面的重叠,但绝对旨趣不同。早期教育强调以语言(包括外语)和思维训练为核心,建立语言文字基础,以初步能阅读、听课、口头和笔头表达为标志结束早期教育。此后即进入后续教育。后续教育更多强调儿童的整体性自然思维发展和兴趣所在,选用人类社会历史和自然科学技术历史作为主课,结合穿插各类学科;不相信小学的应该先教、中学其次、大学再其次的阶梯式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强调儿童的主动和自主;打乱整个教学体系;引导探究试思辨系其主旨。整个过程注重人性化和个性化。当然,我之所以能够实施上述想法,其现实条件,便是退出现行以应试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体制——我办有自己的私塾。 此帖由 huge57 在 2006-06-14 10:10 进行编辑...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6-6-11 12:57
古桥:袁老师的设想是很好的,也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只是在现行的体制下是很难做到的。你的描绘好象有点理想化。你辞职在家专司教女一事,已非一般人能比,不过这还是个人行为,如果是集体行为,必然会有许多人出来反对的。http://www.chinathink.org/forum/dispbbs.asp?boardID=3102&ID=119684&page=1...D=119684&page=1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6-6-11 13:29
感谢古桥老师!作为资深教育人士,你能对我的设想有如此赞许,深以为幸。你所担忧的“反对”也确是事实。不过我愈益相信,这种“个人行为”转向“集体行为”的过程业已开始。美国已有约两百万的学生在家学习,在全世界各处,也在出现各种“仿制”,就国内而言,这种个案也日见其增,如果这个方向是对的,那么涓涓细流必将汇为大海。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6-6-11 14:10
从历史来看,西方产业革命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直接导致了一场大变革。近现代的大班制学校教育体制实际上就是产业革命的直接产物。这种教育变革,使以前作坊式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变为大批量培养为适应大机器生产所需的各类人才,这就使教育也像大机器生产一样,按照一种标准来进行模具“压铸”式的标准件生产,批量生产统一的人才。这种前所未有的革命意义是显著的:教育的普及、知识、技能传授的加速和普及,是与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解放相适应的,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但学校体制的大生产教育,从一开始便带有不足:个性的忽视,价值观念的教条,知识、技能结构上的僵化、单一和滞后。随着历史的演进,学校教育体制的落后和死板,有可能日益异化为更多地浪费和戕害人才。这是因为学校体制,对后工业时代的知识爆炸、学习方式的变化和实际的社会人才超多种需求开始体现出严重的脱节。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6-6-11 14:39
爱因斯坦认为,学校教育应当被忘掉,他支持这样的说法:“如果你忘记了在学校里学到的一切,那么所剩下的就是教育。” 如果有机会再让爱因斯坦自主选择,相信爱因斯坦会躲开学校。而当代社会的发展已到了这样的时刻,如果从单纯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角度而言,学生是无需再去学校的。那么为什么还要去学校呢?就为了一纸文凭?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6-6-11 14:45
古桥:我也一直反对象工厂一样培养人,它抹杀人的个性,漠视人的差别,50个学生分数一样,就认为是没有差别。学校在分班时就是这样考虑的,校长也是这么考核教师的。如果一个班一年后,考试的分数比其他班少了几分,就认为教师没有教好。完全否认这50个学生与那50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弊端是非常明显的。你的设想是可以避免这种弊端的。然而,中国人多,学生数量特多,要想做到个别教育实在是难哪。当然,要想出人才只有这一条路。你看大班上课的后果,这么多年来出了几许人才?名作家比不上旧中国多,著名的一些科学家也大多是在旧中国时培养的,诺贝尔奖就不要做梦了。这样的体制存在下去,永远没有出息。现在连搞奥赛也是工厂化了,所以培养不出真正的人才。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6-6-11 15:05
谈到体制,我认为美国的教育体制在世界范围来说,是最为现实和聪明的。美国有公立、私立、教会学校,也从立法上承认了家庭学校,真正体现了多元社会的需求。在层次上,也拉得很开,近几十年来提倡早期教育,立法鼓励天才教育,也搞精英教育(主要是私立贵族式)。体制的多元和教学体系的多样,至少已不囿于产业革命后大班制传统学校的单一体制。这些究竟是学校体制内的改革演变,还是有可能突破学校体制的教育学习革命,当然还不能骤然遽下结论,但在我感觉中,似有全新的东西会产生,这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此外,美国的聪明,还在于有一整套吸引全世界人才为其所用的机制。曾几何时我国的一流学校实际在充当着一种可悲的角色:为美国输送二三流人才。
作者: 风中白杨    时间: 2006-6-11 15:09
不只是奥数,各种兴趣班都是批量生产。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6-6-11 15:24
内蒙大草原:学校教学的初衷是让更多的人能够集中进行系统学习,充分利用和节约资源。这里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方便(资源和人的集中),二是教育的系统化。从教育发展的角度来说,这两点从根本的出发点来说,是一对一错:方便是对的,系统化是错的。方便那是自然的,不用多说。系统化是错误的,这可能有点不容易解释。每个人的特点,生理上,思维上,感情上,领悟力上,都是不一样的,不可能有统一的适合每一个人的所谓“系统”,尤其是当这种系统细化到具体的学科,具体的知识点上时,这样的“程序化”和“机械化”的“系统”就更显得荒谬。因此,我也“不相信小学的应该先教、中学其次、大学再其次的阶梯式教育方法”。我觉得,一个人,不能陷在层层网罗的学习泥潭中,那样只能是无所适从。上面只是按照一种理想化的思路来分析的。现在,学校教育的发展已经连“方便”这个特点也渐渐失去了。你看,学校已经越来越像一个庞大的组织机构,尤其是大学,分工越来越细化,职责也越来越分散,真正集中到“教育”这个核心的的精力已经越来越弱化了。现在的学校,其实已经被边缘化了,而这种边缘化,不同于边缘学科的出现,它不是一个好现象。这种边缘化的出现,直接导致了教育的“简单化”——一切朝分数看齐。因为学校实际职能的边缘化,要以特点(说特点,那还是好听的,其实就是量化的利益)的凸显为保障,而这种凸显,最直接,最有效,也是最方便的体现就是分数。于是就造成了“嘴巴咬尾巴,尾巴抽嘴巴”的恶性循环。我越来越觉得,现在的学校,除了能够满足少数人的利益需求,真正需要受益的群体——学生,则从根本上被遗忘了。http://www.chinathink.org/forum/dispbbs.asp?boardID=3102&ID=119684&page=1
作者: 风中白杨    时间: 2006-6-11 18:58
huge57+2006-06-11 14:39-->引用:huge57 @ 2006-06-11 14:39 爱因斯坦认为,学校教育应当被忘掉,他支持这样的说法:“如果你忘记了在学校里学到的一切,那么所剩下的就是教育。” 如果有机会再让爱因斯坦自主选择,相信爱因斯坦会躲开学校。而当代社会的发展已到了这样的时刻,如果从单纯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角度而言,学生是无需再去学校的。那么为什么还要去学校呢?就为了一纸文凭?
同意这个看法,目前我能做的,是不让孩子上幼儿园,但是关于书法的学习,我还是给他报了一个兴趣班。为什么呢?一是因为我自己的字写得很臭,不敢教。二是因为想让孩子接触一下学校环境,因为在我看来兴趣班和学校的教学方式是差不多的,还有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可接触。但是,如果单纯为了去学习,这样的兴趣班是非常浪费时间的,三节课一上午下来,孩子只写十来个字,每个字十遍。从时间的分配上来说非常不划算,而且中间只有十分钟的玩耍时间。看各位网友反映,小学教育浪费时间的情况和这个兴趣班差不多,孩子学得不尽兴,玩儿得不开心。小班教育显然能够避免这样的弊病,但是成本高,不过产出也会高。和工业产品批量生产从而提高产出量也能保证产出质量的结果不同,教育的批量生产显然是只提高了产出数量而降低了产出质量。所以,教育的成本不能轻易降低。此帖由 风中白杨 在 2006-06-11 19:12 进行编辑...
作者: 风中白杨    时间: 2006-6-11 19:01
期待更精彩的讨论和思考。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6-6-11 20:57
比较一下我们私塾中的孩子与小学里的孩子,也颇有意思:我们最近私塾的作息表是:当上学孩子在早上六、七点钟起床去学校的时候,我们的孩子还在梦乡中。他们通常在九十点钟间开始吃早饭、上课。吃完午饭后,至下午三点,或睡觉或戏耍,三点以后自由阅读。晚上六点至八点间有两节语言课(英、日语)。我们还经常陪着孩子半天、一天地在外游玩。至少他们的睡眠、玩耍和阅读时间都是比较充分的。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6-6-11 21:16
由于孩子们(三个,从快六岁到八岁刚过)语言基础的提高,单纯的语言课为时已经不多,每天约四个课时一半用于语言、一半用于历史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中国史的教材采用《资治通鉴》,既学了历史,也学了古汉语。世界史现用英语版的房龙《人类的故事》,既学了世界史,也学了英语。科技史采用吴国恩《科学的历程》和《万物简史》,同时插入数学和科普的英文资料。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6-6-11 21:29
<div class="quote"> 以下是引用<i>把握节奏</i>在2006-6-11 21:04:10的发言: 学校其实也完全应该可以做到“保证孩子睡眠、玩耍和阅读时间”,可是当前中国的学校教育变 态了,不等于学校教育就应该是变 态的。</div>说得很好!就好像你比较汽车的油耗,不能用一辆有毛病的低排量车和一辆状态良好的高排量车比较,得出高排量车更节油的结论一样现在的学校搞得很糟糕,拿现在学校的情况与其他教学体制比较,得不出真正的科学结论要得出学校教育体系本身不可行的结论,得以这种体系本身无法克服的问题为依据,比如批量教育算一个,这是学校体系无法改变的,如果能够一对一,就不是学校了,但小班制是可以的,而私塾实际也是小班制,只是规模差别而已 (自在)http://www.cedu.cn/bbs/dispbbs.asp?boardid=3&star=3&replyid=856946&id=70477&skin=0&page=1
作者: 风中白杨    时间: 2006-6-11 22:05
钢琴教学是一对一,但大部分的教学不还是一样,不同的就是进度的快慢。关于教学体系,不只是规模问题,如果袁先生的学校只是解决一个规模问题,那也就没意思了。要研究的,正是规模以外的问题。此帖由 风中白杨 在 2006-06-11 22:05 进行编辑...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6-6-11 22:13
当我们的教育资源还仍然有限,当我们的教育体制还仍然没有实质的变化,当我们的应试教育并无希望在可见的岁月里有根本的改变时,当我们的现有教育体制和观念没有实质变化时,有关现象的比较,显然有其现实的深刻意义。特别是看着很多小学生每天背着沉重的书包、拖着沉重的步伐、显示出着疲惫茫然的神色和木然的神情时,我就想到:现在的学校纵有多少合理性,但当学校耗尽了孩子们的精力、时间、童趣和灵性时,这样的教育还有多少可以留恋呢?我为孩子们悲哀!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6-6-11 23:10
研究一个很好的案例: 关于Ross学校(1) 接到Ross夫人的邮件,她和Damasio 博士夫妇确定将于下月来华,并到我们学习科学研究中心访问。他们都是国际知名人士,我和他们相识是在去年哈佛大学有关心智、脑与教育的研讨会上,我早该写点什么介绍他们了。 我第一次听说Ross学校是在2003年,当时,在法国举行的一次科学教育研讨会上,阿根廷神经教育学家Battro教授向我介绍了这所学校,并说他和哈佛大学教育系的一些教授,包括加德纳博士在内,共同在Ross学校进行很有新意的教育改革。回国后,我在网上查到了这所学校,知道Ross学校是位于美国长岛的一所很独特的私人学校。他们改革的步骤很大,学校不设传统的课程,学生按照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进行学习。 第二次是2004年春天,在香港参加国际远程教育会议期间,一位香港的朋友希望我去参观一所民办公助的新学校,据说它在香港学校中很有特色和影响。我到这所学校去参观了,该校是一所私人创办的学校,从幼儿园到小学,据学校的校长介绍,特区政府也给了他们很大的财政支持,他们办学的榜样就是Ross学校,校长经常飞到纽约去取经。参观这所香港的学校后,给我的印象只是学校十分富有,也很新颖,幼儿园的孩子就在使用电脑,一个老师教3-4个学生,可是和我对教育改革的想法不太一致,参观时间又太短,了解并不深入,以后也并没有再去研究他们的改革。 第三次是在2004年4月杭州举行的“做中学”国际研讨会上,Battro博士带来了一张VCD, 并在会上作了演示。他介绍说,这是由Ross学校一位14岁的女学生创作的。西班牙有一位著名的神经科学家曾经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一句话,形容神经元像一只蝴蝶,神秘而奥妙。这位女学生根据这句诗,自编自制了这张十多分钟的VCD,她还自己谱写了配乐的乐谱,自己演奏了乐曲。这部VCD制作得很好,把神经元比作一只自由飞翔的蝴蝶,虚无缥缈,翔翔如生,触动着你的思绪,激发着你的想象。一位14岁的女孩子有这样的创造热情和才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不就是我们一再念叨的创新能力嘛。由此。我对Ross学校的独特,有了进一步的感受。  到了2004年9月,我正在准备去参加哈佛大学的研讨会,突然收到Ross女士的邮件,她邀请我在参加哈佛大学的会议以后,乘坐她的私人飞机,一起去参观Ross学校。我上网查找了Courtney S. Ross夫人的资料,才知道她是世界300位首富之一,Ross学校原来是由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原董事长Steven J. Ross先生创办的,据说,最初因为感到没有合适的学校可以让他们的女儿上学,他们共同创办了这所学校。1991年 Ross先生因患癌症不幸去世,他的夫人Ross女士倾注了很大的心血、热情和财力,继续办这所学校。Ross夫妇对中国人民怀有友好的情谊,多次来过中国访问,曾对上海博物馆、四川博物馆等文化项目捐过款。这样,我决定要接受邀请,去参观这所独特的学校。(待续) posted on 2005-03-04 11:36 韦钰 阅读(2257) 评论(3)编辑 收藏 --&gt;收藏该文章 : <a>delicious <font color="#0000ff">Furl igooi <font color="#0000ff">365 ViVi <a>[/url] [/url]<a>[/url]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6-6-11 23:11
关于Ross学校(2)在哈佛的会上,我见到了Ross夫人.她和参加会议的各国专家一样,两天的会议期间,都坐在那里倾听,确实是一位对办教育很投入的人。哈佛会议以后,我们一行8人,包括著名神经科学家Damasio夫妇、 Battro博士夫妇、法国科学院院士 Lena夫妇、日本日立公司技术副总裁小泉英明先生(他是儿童远红外脑探测仪的发明者)和我一起,随Ross夫人一道,乘坐她的私人飞机,一起飞到了纽约,随后又去了位于长岛的Ross学校。 Ross夫人邀请我们到她的学校访问有两个目的, 一是讨论如何在Ross学校,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学校中的脑科学实验室;其二是结合参观学校,研究如何扩大Ross学校和世界其他国家学校的合作。 Ross学校由坐落在树林里的几座楼房组成,校园没有围墙,我也没有弄清楚,校园有多大。我们去的几位专家分别住在学校为外来学者准备的两栋楼房里,彼此也不知道相距多远。从我住的一栋驱车到学校大约需要15分钟。学校建筑中最大的是“Well- Being Center”, 根据它的功能,我把它译成学生活动中心。其他的几座教学楼,按年级划分来使用。每座楼分别按人类发展的几个阶段:中世纪、工业时代、现代社会来布置。这个学校的特点大致可以概括为 “精心营造,锐意创新”。 Ross夫人应允寄一些介绍材料来,网上大家也可以查到Ross学校的资料,所以,我在这里先写点对Ross学校的直观感受。1. 学校的师生比很高。该校现有学生280人,从5年级到12年级,有教师60人,平均1个教师负责不到5个学生,绝对是小班上课,甚至可以为1-2学生开课,进行个别辅导。教师是经过挑选的,有的是从大学和欧洲选聘来的。2. 不仅硬件的条件很好,而且精心为学生的发展营造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这突出表现在学生活动中心的建筑和布置上。学生早上一到学校,可以在条件很好的室内运动场上先参加运动,换衣服的房间比我看到的演员化妆室都好,然后,师生在一起吃早餐。食谱是经过研究的,厨师向我们作介绍,他们提供的食品不仅不能让孩子肥胖,还要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育,包括脑的发育,决定食谱要做研究。活动中心布置成有不同文化的环境,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文化。在化妆室的门口就挂着一件很大的中国龙袍。3. 按照不同的人类历史发展时期,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学习,学科的界限不明显。对我们一般称为“副科”的课程十分重视,我看到一班学生在上美术课,用的是真人做模特来进行素描。课程的重点和进度可以依据学生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决定。4. 学生学习十分认真,并不是在“减负”,许多 学生回家不看电视, 假期旅游不仅是为游玩,要认识世界,要做调研,要完成调研报告。我遇到一位11岁的男孩,他喜欢政治,每天早上很早就起来看报纸,他写文章和布什辩论阿富汗政策,组织协会到纽约去捐款,救助阿富汗的儿童,他说他长大了要从政。一个女孩12岁在学中文,她说,她家里一直没有电视,最近搬到新家,家里才有了一台原来住家留下的旧电视,下个月要带她的弟弟到中国做学习旅游。你在这个学校里随便走走,可以看到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学习不同的内容,但都很快乐,很自信。5. 和哈佛大学等保持合作关系,真是在“与时俱进”,不是在口头上,而是在行动上,敢为人先。现在他们在准备在Ross学校建立和脑科学有关的实验室,这在世界上可能是第一个。我知道我们不可能学他们,也许可以等他们“吃螃蟹“以后,我们再看怎么办?这个学校的做法,在美国也有人不接受,他们很重视人文教育,科学教育方面看不到很多特色,按我们通常的标准来衡量,可能还比一般的学校弱。但是,Ross学校的例子提示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富裕家庭,还是贫困的家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没有比重视儿童教育更重要的事了,因为这就是我们的希望,我们的未来。希望大家能对基础教育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负起历史的责任,当然,首先是负责教育的政府部门、公共经费供养的大学和研究部门应负起责任。问题不是我们能够为我们的孩子提供什么样的教育,而是我们应该为我们的孩子提供什么教育,我们尽力了没有?我们负起历史的责任没有?另外,人文教育也有继承和发展的问题。Ross夫人希望能和中国的教育界交流和合作,特别是上海和江苏地区的学校,不知有人有兴趣“吃螃蟹“没有?我常常想,未来那么复杂和不定,一个国家想要能够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用多样性对付复杂性”可能是把握比较大的办法,大家都吊在一根绳子上,太危险了。Ross夫人说要寄些介绍材料来,如果有价值,我会再写下去.我还想介绍一下将同来中国访问的著名神经科学家Damasio博士夫妇,他们是目前世界上研究情绪的权威神经科学家,最近刚刚获得法国科学院的奖章,也是去年在哈佛开会时,和加德纳博士对话的那位科学家。 <a title="新窗口打开" style="COLOR: #a97fff" onfocus="this.blur()" href="http://blog.handsbrain.com/images/blog_handsbrain_com/weiyu/IMG_0174.JPG]<img src="http://blog.handsbrain.com/images/blog_handsbrain_com/weiyu/IMG_0174.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url]美术课,那位和我们谈话要从政的男孩。posted on 2005-03-11 14:58 韦钰 阅读(4620) 评论(41)编辑 收藏 --&gt;收藏该文章 : <a>delicious <font color="#0000ff">Furl igooi <font color="#0000ff">365 ViVi [/url]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6-6-11 23:49
他们改革的步骤很大,学校不设传统的课程,学生按照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进行学习。 幼儿园的孩子就在使用电脑,一个老师教3-4个学生,这个学校的特点大致可以概括为 “精心营造,锐意创新”。 学校的师生比很高。该校现有学生280人,从5年级到12年级,有教师60人,平均1个教师负责不到5个学生,绝对是小班上课,甚至可以为1-2学生开课,进行个别辅导。教师是经过挑选的,有的是从大学和欧洲选聘来的。按照不同的人类历史发展时期,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学习,学科的界限不明显。对我们一般称为“副科”的课程十分重视,学生学习十分认真,并不是在“减负”,许多 学生回家不看电视, 假期旅游不仅是为游玩,要认识世界,要做调研,要完成调研报告。你在这个学校里随便走走,可以看到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学习不同的内容,但都很快乐,很自信。他们很重视人文教育,科学教育方面看不到很多特色,按我们通常的标准来衡量,可能还比一般的学校弱。他们很重视人文教育,科学教育方面看不到很多特色,按我们通常的标准来衡量,可能还比一般的学校弱。——以上这些话是很值得玩味的。美国人的精英教育正说明了一些前卫性的教育观念。Ross学校的网页:http://www.ross.org/WebSite_98/index.asp
作者: 风中白杨    时间: 2006-6-12 07:12
我的一个移民加拿大的网友说,那里的学前班也是学生比老师少。现在我们国家达不到这样,但不能全部达不到,精英教育还是要的,不能因为无法推广就认为没有意义。教育的意义太大了,不敢说从国家民族的角度来讨论,我也没那么高的认识。但仅仅从一个家庭来说,从我个人的生活经历来说,一个家庭分出一个人来回家照顾家庭和孩子还是十分划算的。所以我挺同意郑也夫的观点:“我们全民出动,不如日本和韩国一个家庭贡献一个人。”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6-6-12 11:20
<div class="quote"> 以下是引用<i>自在</i>在2006-6-12 0:50:45的发言: <"quote"><"quote"><font color="#1169ee"> 回自在: </div>跟着这个感觉怪怪的“交叉网”转了一圈,又觉得有话说这个惊动三网的讨论,其实分解成了三方面命题在讨论:第一,私塾教育有没有存在的可行性?第二,私塾是否会成为替代学校教育成为主流教育方式的可行性?第三,私塾的优势和缺陷何在?第一个问题,我认为不必讨论,<font color="#ee3d11">作为一种体系外尝试,肯定有存在的可行性<font color="#e66b1a">应试教育已经如此糟糕了,私塾教育看不出有必然比应试教育更糟糕的充分理由,为什么不可以尝试?可以的第二个问题,我认为也不必讨论,<font color="#2bd52b">私塾即使在普及度最高的旧时代,也从来没有承担过全民教育的任务。(<font color="#1a1ae6">历史上中国的私塾确实起到了普及知识和教育的作用,当然不可能是全民,这是历史的局限,我们不能勉强古人的。)<font color="#2bd54d">可是看楼主的意图,就是要证明私塾是学校教育的合理替代模式,所以我还是讨论一下(<font color="#2b2bd5">我目前的结论仅止于“必要的补充”,将来的趋势可以探讨)算一个帐,一个私塾老师,一生可以培养多少弟子?别和我讲孔子弟子三千什么的,实在说,多少?50个,差不多了吧?就是说,如果普及,私塾老师至少要占人口的2%,那么差不多占工作人口的4%私塾老师的素质要求如何?不会低吧?基本的要求,知识全面,文理皆通,知识面和知识理解的深度均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个人的个性人格素质也应高于平均水平,能够在认知发展和情感及社会发展方面都给予弟子以指导或者做出表率,这样的要求不算高吧?这样的高素质人才占人口比例有多少?现阶段,决不会超过1%,在一个很理想的社会里,也不可能超过10%,这个比例估计,应该是太高了才对就是说,即使在一个人员素质很理想的社会里,普及私塾教育,也会占用高素质人才的很大比例,甚至全部,这个教育成本是社会无法承担的。真要是推广私塾教育,必然大范围出现滥竽充数误人子弟的局面至于自己教自己孩子的私塾形式,更不可能普及,那要求至少50%的人具备私塾师资的素质(<font color="#3c57c4">这一点从美国的实践来看,想做私塾老师的家长一般都能达标,可能是他们的文化教育的程度普遍较高,比如受过高等教育的已占人口的小一半有关。)从教育覆盖面的角度,私塾在发展得最乐观的情况下,也只能是辅助教育模式,在现阶段,连一种有规模的辅助模式都不可能实现,只能是个案第三个问题,值得细细讨论一下,却也一时讨论不清楚<font color="#d56f2b">拣主要的说,优势是比较容易找到的,在智力发展方面,私塾这种形式容易做到因材施教,也容易做到灵活发展,有可能得到比较突出的人才。但这只是可能,因材施教,不仅针对学生,也针对老师,更针对两者的匹配。即学生的发展倾向与老师的能力倾向需要匹配起来,学生的认知学习习惯与老师的教学模式需要匹配起来,等等,否则因材施教的效果是不能充分发挥的<font color="#22dd22">至于可能的缺陷,在情感及社会发展方面比较明显,因为这是一个局限性比较大的小环境,与社会的结构差异远远大于学校,在这种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孩子,情感及社会发展的环境条件比较单纯,远不够丰富,很容易出现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在未来进入社会时的适应能力问题是不容忽视的,这方面问题不能说无法解决,但可以肯定,不是每个私塾老师都具备解决这个问题的素质和能力(<font color="#4822dd">关于家庭学校学生的社会性,据美国人的研究和有关统计显示,要比学校学生来得好,关于此我以前已有所论述。)<font color="#33cc52">即使在智力发展方面也存在缺陷,因为教育信息来源单一,在知识和思维模式方面只有一个示范者和指导者,很容易继承其缺陷,而未必能够保证继承其优点如果私塾教育仅仅覆盖一个不长的阶段,这些缺陷的影响可能不太严重,如果覆盖时间长,比如从早期教育一直覆盖到中学阶段,其影响可能会非常严重(<font color="#1a1ae6">这点也不能成立,有关对美国家庭在家学习超过七年以上的学生长期的跟踪研究资料显示,这只是一个逻辑上的简单推理,但离生活实践相去甚远。因为道理也简单,在家学习者普遍突出的自学和探究式学习能力远胜过任何的好老师。)========一种教育模式的摸索试验过程,应该经过个案摸索、小范围扩大试验、较大范围推广等阶段,才是对下一代负责的态度,如今试验田刚播下种子,就来讨论大面积推广问题,未免操之过急采用夹注方式,偷点懒。此帖由 huge57 在 2006-06-12 11:21 进行编辑...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6-6-12 14:48
古桥:你的试验田理论是完全正确的,我也完全赞同,但是在我这个人口基数这么大的国家是很难想象的。还有理化生的实验课怎么办?现在用班级授课还挤得不行,分散了还怎么做?如果教师是个多面手,还可以应付一下别的学科。要是教师是个单一学科的人,如何授徒?我有点杞人忧天了。http://www.chinathink.org/forum/dispbbs.asp?boardID=3102&ID=119684&star=2&page=1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6-6-12 14:49
古桥老师,你的疑问,并非杞人忧天。关于做实验的事,我看到很多在家上学的孩子,在美国也有与学校联络后,短时租用的,也有利用社会上的有关设施进行。在中国,如果学校已经爆满,那就不好说了。但是我想,这些还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只要观念通了,很多问题都有可能解决。像这么聪明的中国人,到时或许有个人愿意来开一个实验室进行商业运作,也未可知。只要有利可图,就会有人去干的。至于大国办教育,更要走各种方式和样式,保持多元和渐进。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6-6-12 15:02
我是很主张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应该是多面手,科目本身就无必要分那么细,一本历史书,文理都教了,孩子们既能看到人类历史的发展,也了解了人类认识历史的演进,看问题有头有尾,能发展地看、有联系地看,不至于那么僵化和局限,少一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当然,实际操作中,还是会有问题,比如,我本着这样想法,却找不到这样文理兼用的史书,只好找几本,凑合着教。我这样的想法,据说在美国的一些学校已经实施很久了。一个老师承担了整个班的所有课程。好处是将知识融汇在一起,费时少,效率高,符合认识论。 此帖由 huge57 在 2006-06-12 15:06 进行编辑...
作者: 八根儿    时间: 2006-6-12 15:25
我也支持这种方式,本来在应用中知识就是不分科的可惜博士不在成都,要不俺很愿意把娃娃交给你嘞
作者: 风中白杨    时间: 2006-6-12 15:41
huge57+2006-06-12 15:02-->引用:huge57 @ 2006-06-12 15:02 我是很主张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应该是多面手,科目本身就无必要分那么细,一本历史书,文理都教了,孩子们既能看到人类历史的发展,也了解了人类认识历史的演进,看问题有头有尾,能发展地看、有联系地看,不至于那么僵化和局限,少一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当然,实际操作中,还是会有问题,比如,我本着这样想法,却找不到这样文理兼用的史书,只好找几本,凑合着教。我这样的想法,据说在美国的一些学校已经实施很久了。一个老师承担了整个班的所有课程。好处是将知识融汇在一起,费时少,效率高,符合认识论。
我所了解的华德福教育,也是一个老师承担所有的主课,而且一个老师要带学生八年,学生的成长带动老师的成长,袁先生有兴趣可以了解一下。华德福标准班好象是每班三十人。记得不是太准确哈。第一部分黑体字里的话很有意思,其实把科目分那么细是西方文化的方法吧,这个如果田妈来说说会更好。此帖由 风中白杨 在 2006-06-12 15:42 进行编辑...
作者: 风中白杨    时间: 2006-6-12 15:51
huge57+2006-06-12 14:49-->引用:huge57 @ 2006-06-12 14:49 古桥老师,你的疑问,并非杞人忧天。关于做实验的事,我看到很多在家上学的孩子,在美国也有与学校联络后,短时租用的,也有利用社会上的有关设施进行。在中国,如果学校已经爆满,那就不好说了。但是我想,这些还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只要观念通了,很多问题都有可能解决。像这么聪明的中国人,到时或许有个人愿意来开一个实验室进行商业运作,也未可知。只要有利可图,就会有人去干的。至于大国办教育,更要走各种方式和样式,保持多元和渐进。
才看到这一帖,好!这才是实质性应该注意解决的问题。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6-6-12 20:27
回31楼你的回答在我意料之中,我的感觉,你不是来交流的,是来证明自己的你很难从这种交流中获得有价值的营养,虽然这些交流的营养内容很丰富。但你很容易达到证明自己的目的,是指的是对你自己而言。凡是支持你想法的,你都看做一种证明,凡是提出反对和置疑的,你都设法反驳,然后在自己脑子里忽略它。你脑子里有一个细密的筛子,帮助你筛掉所有不一致的观点就拿你常常提到的美国家庭学校的事情来说,你就筛掉了大量的东西,你告诉大家的信息,是一个偏置的信息样本你告诉大家,美国有200万(我怀疑这个数据)家庭学校,有蓬勃发展的趋势,目前对教育效果的统计考察结果也比较乐观,但你没有告诉大家这样一些信息:在美国家庭学校读书的学生,相对的数量比例仅仅是2%(2004年的统计数据)家庭学校已有立法,不仅意味着肯定和保护,也意味着约束和限制:家庭学校必须在州或者县一级的教育系统申请、注册和登记申请家庭学校,父母中担任教师的一方或者双方,要接受教师资格考察,包括学识和教学水平等方面,家庭学校的教学计划要受审查。另外,一方全职担任教师时,家庭经济来源要受审查,双方兼职教师时,工作时间是否满足教学需要要受考察,有些州还要求家庭学校的教学工作要接受正规学校教师的监管政府有专门负责家庭的机构,制定了基本的教育大纲,有一些指定的必须教的课程,还要检查家庭学校的考勤,规定一些必须上课的日子和不能上课的日子(比如法定假日等等),担任教学的家长要定期向教育官员汇报学生学习和发展情况有考核制度,对学生进行标准化测试和教育效果评估,测试内容包括成绩测试和基本技能测试等,还可能有综合发展水平评估,或通过普通同等学历证书的考试。家长自己不能作为测试者和评估者对测试和评估结果不能达到要求的,会限期整改,达不到整改要求的,会强制送孩子进入学校学习由于美国是每个州单独立法,所以上面这些情况并不是所有州都一样要求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法律并不打算把决定权全部交给准备办家庭学校的父母们,家庭学校是纳入社会教育体系的,也是有大量社会资源支持的,不是想怎么办就怎么办的私塾(自在)http://www.cedu.cn/bbs/dispbbs.asp?boardid=3&id=70477&star=5#857667...7&star=5#857667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6-6-12 20:38
你很难从这种交流中获得有价值的营养,虽然这些交流的营养内容很丰富。但你很容易达到证明自己的目的,是指的是对你自己而言。凡是支持你想法的,你都看做一种证明,凡是提出反对和置疑的,你都设法反驳,然后在自己脑子里忽略它。你脑子里有一个细密的筛子,帮助你筛掉所有不一致的观点------------------------ <font color="#0dba11">自在,当你和别人辩论时,是不是也会力图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反驳对方的观点,争论也会引起交流,不是只有共鸣才能交流吧? <font color="#0dba11">当你不能劝服一个人改变他的观点,你总不能一味指责对方听不进意见,而不想想会不会是你说服力不够,反过来也一样,对方的 <font color="#0dba11">说服力也不够. <font color="#0dba11">PS:在这篇贴子中,我更认同你的观点,而不是huge57的观点.(吹裳羽动) <font color="#0dba11">http://www.cedu.cn/bbs/dispbbs.asp?boardid=3&id=70477&star=5#857667...7&star=5#857667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6-6-12 20:41
<div class="quote"> 以下是引用<i>自在</i>在2006-6-12 19:21:42的发言: &gt;争论中,力图证明自己观点是常态,争论也是一种交流,这些都没有错我也没有要劝服他,我已经知道无法劝服他了,不是谁的说服力问题。我写这些想法,可以认为不是给袁先生听的,虽然我是对着他在说,我其实是说给别的朋友听的我只是觉得,他已经实践起来了,就应该特别留意实践中的问题和他人的不同观点,作为反馈信息,这是在实践中随时修正和调整做法所需的必要前提,换句话说,他真正需要的不是争论,而是倾听。而他似乎只愿意听到同样的声音,也只愿意看到实践中与自己预期效果相同的方面(从来没有看到他提过实践中有什么不利或者可能有问题的方面,似乎一切很美满),我觉得这对一个实践者而言是很不合适的,尤其对一个探索型的实践者,可能是致命的缺点,所以就提出来了,而已,没有指望有效果,忍不住罢了风中白杨说我“痴”,我同意,这种“痴”像是在强求什么,你的看法也是我在强求他同意我,是吧?其实还真不是,所以解释一下<font color="#cc7033">本来已决定不痴了的,结果还是痴了一把,说明本性难移哈</div>表个态:喜欢自在的这种痴。你上面那个帖提到的内容,我也早就了解。为什么不提?因为还不是提这些的时候,就好像你指责我想大面积推广,我无权无勇,岂能推广,充其量不过是说说自己的理念,供有兴趣的人参考一下而已。充分展开个人的看法,就是一种很好的交流。有效的交流未必是为了证明什么或赢得什么,重要的是表达了什么。对与错,需要实践验证,而且也不可能是绝对的。http://www.cedu.cn/bbs/dispbbs.asp?boardid=3&id=70477&star=5#857667...7&star=5#857667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6-6-12 20:50
<div class="quote"> 以下是引用<i>huge57</i>在2006-6-12 20:16:27的发言: 表个态:喜欢自在的这种痴。你上面那个帖提到的内容,我也早就了解。为什么不提?因为还不是提这些的时候,就好像你指责我想大面积推广,我无权无勇,岂能推广,充其量不过是说说自己的理念,供有兴趣的人参考一下而已。充分展开个人的看法,就是一种很好的交流。有效的交流未必是为了证明什么或赢得什么,重要的是表达了什么。对与错,需要实践验证,而且也不可能是绝对的。</div>既然如此,那我再痴一把:你不要忘记自己正在进行的是一个探索性质的实践,作为一个长期进行工程实践的人,我深知这样的实践应该具有闭环性质,也就是根据情况随时修正,摸着石头过河但我却看到你的思维习惯正在引导你进行一个开环的过程:不管不顾的按照自己认定的道路往前冲,像一粒子弹而不是一枚随时修正航线的导弹你现在的首要任务可能不是去表达什么痴也得有限度,我真的不能痴下去了,要不显得可笑(自在)http://www.cedu.cn/bbs/dispbbs.asp?boardid=3&id=70477&star=5#857686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6-6-12 20:51
<div class="quote"> 以下是引用<i>自在</i>在2006-6-12 20:25:42的发言: &gt;既然如此,那我再痴一把:你不要忘记自己正在进行的是一个探索性质的实践,作为一个长期进行工程实践的人,我深知这样的实践应该具有闭环性质,也就是根据情况随时修正,摸着石头过河但我却看到你的思维习惯正在引导你进行一个开环的过程:不管不顾的按照自己认定的道路往前冲,像一粒子弹而不是一枚随时修正航线的导弹你现在的首要任务可能不是去表达什么痴也得有限度,我真的不能痴下去了,要不显得可笑</div>我有个想法:虽然是个尝试,但完全可以公开地做,在质疑中和批评中成长起来的才有生命力。 http://www.cedu.cn/bbs/dispbbs.asp?boardid=3&id=70477&star=5#857686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6-6-12 21:08
古桥:我的思想常常落后一拍,是啊,当年都是搞集体生产的时候,我根本不相信会承包到户的那一天,可后来,照样做了,而且很成功。如果我们的教育也能如先生所说那样,我相信也能成功的,只要观念转变,一切都好办。很大的国营工厂都转资给个人了,原来想都不敢想的,都成功了。事在人为。http://www.chinathink.org/forum/dispbbs.asp?boardid=3102&star=2&replyid=286402&id=119684&skin=0&page=1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6-6-12 21:09
<div class="quote">同意这个看法,目前我能做的,是不让孩子上幼儿园,但是关于书法的学习,我还是给他报了一个兴趣班。为什么呢?一是因为我自己的字写得很臭,不敢教。二是因为想让孩子接触一下学校环境,因为在我看来兴趣班和学校的教学方式是差不多的,还有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可接触。但是,如果单纯为了去学习,这样的兴趣班是非常浪费时间的,三节课一上午下来,孩子只写十来个字,每个字十遍。从时间的分配上来说非常不划算,而且中间只有十分钟的玩耍时间。看各位网友反映,小学教育浪费时间的情况和这个兴趣班差不多,孩子学得不尽兴,玩儿得不开心。小班教育显然能够避免这样的弊病,但是成本高,不过产出也会高。(白阳)</div>这是谁的帖子?俺上过帖子中所说的书法兴趣班,,也练过书法,就此展开交流交流。俺那个时候上书法兴趣班是在90年代初,也就是90,91年那个时候。不过,正儿八经的兴趣班,其实也就一个暑假。当时俺以为是教写钢笔,于是就蛮有兴趣地报了名。进去了才知道是教毛笔,不过,既来之,则安之,反正也就是一个暑假嘛。可也就是当时那么一个简单的想法(一个7,8岁的孩子也不可能有太复杂的想法,呵呵),改变了我整个成长经历。其实当时的兴趣班不是很苦,每天老师要照顾那么多人,根本没有什么时间来管你。而且教学也不是像帖主所说的那样一天写十个字。我们那时候就只练一个字,那就是“永”。(我光这个“永”字就练了2年,这期间,其他的字,一个都没有写过)所谓永字八法,练一字而同其它。于是整天就是写这个字,老师也没有什么严格的笔法要求,只要你不是乱来,什么风格由你自己写。其实,刚接触这个东西就是在锻炼自己的耐性,至于到底字进步了多少,根本不是一个暑期兴趣班能够起作用的。当然,以后发生了一系列的巧合,我在兴趣班之后,加入了其中一位指导老师的门下,继续练习书法。但是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其实已经和什么兴趣班没有什么关系了。虽然是在老师那里单独(其实是3、4个人)接受辅导,但是和现在的所谓家教,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原因就在于我遇到了一个好老师。从教学的风格上讲,这位老师有点像huge57(而且也是六里人),当时的几年,现在回想起来,颇有一点“现代私塾”的味道。当时,几乎每天晚上都去老师家里练字。而老师,其实并不是一味地指导我们如何才能将字写好。每晚两三个小时,他会给我们讲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尤其是中国古代的书法大家的故事,就是在我们写字的过程中,不经意地灌输到我们的大脑中。他还会给我们弹奏吉他,和我们讲笑话,和我们说说生活中的小事。总之我根本就没有感到写字是一个枯燥的过程,一切都是那么地流畅和舒适。别人说写字的时候要用心,不讲话,不开小差,但是这个老师对我们的要求就是,你们只要眼睛仔细看帖,尽量按照帖中的意思来写,其它的不苛求。我们平时在练字的时候,没有一刻是安静的。他还鼓励我们多接触一些所谓的“不良习惯”,因为人不能总是生活在清水中,我们应该尽早学会如何在一个不是那么干净的环境中保持一种自我的克制和修炼。我从他那里学会了打牌,麻将,吸烟,说谎,作秀等等,但是现在,我觉得自己根本就没有被这些所影响,相反,这些过早地接触让我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到底应该如何保持自我的清醒,如何去认识这个外部的世界以及真正的自我。现在这样的老师几乎已经是绝迹了。要知道,我们那时候,可以从他那里讨零钱买零食吃,而写字需要的纸、墨钱,几乎都是他自己出的,而我在他门下练了五年字,没有交过一分钱的学费,怎么看他做的都是“赔本生意”。而现在,再想要见到这样的老师,几乎是不可能的了。我的这个老师,现在也是陷在“利滚利”的办班模式中不可自拔,学校给的指标和任务实在是太重了,以致于有一次他对我说:“现在依然是教教书,但是要回到你们那种时候已经是不可能的了,现在最苦闷的事是根本没有时间来静下心来自己搞些创作。”有点扯远了。回到帖主的思路上来。我觉得兴趣班和小学的教学模式还不是一回事。兴趣班毕竟只是一种课外教学的辅助形式,它没有义务教育那么严格的要求,能掌握到什么程度,也就是听天由命,老师就是拿定了这些钱,出不了成绩,完全可以推说你孩子没有天赋或是不进取。而小学的教育,其实还是有很多量化的指标,你完不成是不行的。小班化教育是一个解决的很好方法,但是要在人口绝对数的增长期推广绝对是不可能的,根本没有这么多的资源可以单独分享,更别说其他的比如说投入的问题了。但是作为在一个特定情况下的设立,这是可行的,但是没有普遍性意义。 <font color="#000066">内蒙大草原 http://www.chinathink.org/forum/dispbbs.asp?boardid=3102&star=2&replyid=286402&id=119684&skin=0&page=1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6-6-12 21:10
以下是引用 huge57 在2006-6-11 20:59:09的发言:<div class="quote">比较一下我们私塾中的孩子与小学里的孩子,也颇有意思:我们最近私塾的作息表是:当上学孩子在早上六、七点钟起床去学校的时候,我们的孩子还在梦乡中。他们通常在九十点钟间开始吃早饭、上课。吃完午饭后,至下午三点,或睡觉或戏耍,三点以后自由阅读。晚上六点至八点间有两节语言课(英、日语)。我们还经常陪着孩子半天、一天地在外游玩。至少他们的睡眠、玩耍和阅读时间都是比较充分的。</div>这样的作息有点像都市贵族子女。袁先生有没有想过,以后当他们因为客观生活所迫不能再如此“悠哉”的时候,是不是能够很好地做到角色的转变?因为通常,小时侯,是一个人养成习惯最重要的时候,一些基本的概念都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形成的。 <font color="#000066">内蒙大草原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6-6-12 21:10
以下是引用 huge57 在2006-6-11 22:14:04的发言:<div class="quote">当我们的教育资源还仍然有限,当我们的教育体制还仍然没有实质的变化,当我们的应试教育并无希望在可见的岁月里有根本的改变时,当我们的现有教育体制和观念没有实质变化时,有关现象的比较,显然有其现实的深刻意义。特别是看着很多小学生每天背着沉重的书包、拖着沉重的步伐、显示出着疲惫茫然的神色和木然的神情时,我就想到:现在的学校纵有多少合理性,但当学校耗尽了孩子们的精力、时间、童趣和灵性时,这样的教育还有多少可以留恋呢?我为孩子们悲哀!</div>俺从另一个角度胡说两句。既然学校教育从根本上说已经一塌糊涂,而且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又没有改变的可能性,那么我们除了像huge57那样,推动“私塾”性质的小班化尝试的同时,能不能从另一个角度来试着挽救一下学生呢?这个思路就是:通过对孩子心中不愉快情节的导出,告诉孩子们现在学校教育是多么的不合理,同时以孩子们能够理解并接受的方式引导他们应该怎么样进行学习,娱乐,阅读。这样做的难点是,要对广大家长进行“现代人文教育?(具体该怎么称呼?)”思路和理念的更新与引导。因为只有从每个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上进行推广,才是有现实意义的。从另一方面讲,虽说有难度,但是总比扭转学校教育现状要来得更实际一点。举个例子说。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被老师罚抄课文一百遍,回家时他哭哭啼啼地向家长抱怨,那么家长就应该及时告诉孩子,老师的做法是多么没有道理,并支持他不要执行老师的命令。然后应该趁机对孩子进行如何正确认识体罚教育的适当引导。这样的家长是有的,但是并没有形成“规模”。因为家长从认识上普遍没有这么深刻,或者说有的家长缺乏这样的勇气,仍有顾虑。如果能从家长这一点入手,将是一个比较有效的突破口。因为我觉得,家长的角色,应该比老师重要,对于孩子来说,家长的态度,比起整个“学校教育”这样的一个模糊概念,对孩子的说服力更直接也更有效。再举个例子。有的学生因为受到老师的不公正待遇而自杀。我们在分析这一现象的时候,可以谴责整个社会,整个教育的大环境。但是具体到个人,讲究实际效果的话,探讨如何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无疑更直接有效。我是这样认为的。还请袁先生指正。 <font color="#000066">内蒙大草原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6-6-12 21:10
以下是引用 古桥 在2006-6-12 12:27:43的发言:<div class="quote">你的试验田理论是完全正确的,我也完全赞同,但是在我这个人口基数这么大的国家是很难想象的。还有理化生的实验课怎么办?现在用班级授课还挤得不行,分散了还怎么做?如果教师是个多面手,还可以应付一下别的学科。要是教师是个单一学科的人,如何授徒?我有点杞人忧天了。</div>有两点非常在理。1,人口太多,多得离谱,以至于连试验田推广的那么一点点空间都给挤压没了。资源大大的不够用。即使你能在试验田试验成功,如果没有推广的空间,那么受益的只是极少数的幸运儿。那么剩下的怎么办?你不管了吗?2,老师角色的单一化。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其实也有弊端。就教育而言,多面手正在消失,有的是被迫消失(各种教学上的条条框框压制了原本丰富灵活的教学发挥),有的是主动消失(只会教那么一点点,其他的什么都不会)。我上小学的时候,有很多老师还是一个人教几门课的。其中我记得有一位老师,可以教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书法。我上初中时,一位老教师,我们称他为“全能”,除了外语不能教,什么课他都教过,而且都教得极好!现在的师范毕业生,有这样的人才吗?如果能找到一个,那就中500万了。至于理化生的实验,现在看来,完全是摆设。  <font color="#000066">内蒙大草原 http://www.chinathink.org/forum/dispbbs.asp?boardid=3102&star=3&replyid=286390&id=119684&skin=0&page=1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6-6-12 21:11
以下是引用 huge57 在2006-6-12 14:44:06的发言:<div class="quote">古桥老师,你的疑问,并非杞人忧天。关于做实验的事,我看到很多在家上学的孩子,在美国也有与学校联络后,短时租用的,也有利用社会上的有关设施进行。在中国,如果学校已经爆满,那就不好说了。但是我想,这些还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只要观念通了,很多问题都有可能解决。像这么聪明的中国人,到时或许有个人愿意来开一个实验室进行商业运作,也未可知。只要有利可图,就会有人去干的。至于大国办教育,更要走各种方式和样式,保持多元和渐进。</div>在现在的教育指导思想下,实验是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一点袁先生难道不这么认为吗?在分数和升学的控制下,实验是可有可无的。这一点,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是不会有什么根本的改变的。  <font color="#000066">内蒙大草原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6-6-12 21:11
<div class="quote">当然,实际操作中,还是会有问题,比如,我本着这样想法,却找不到这样文理兼用的史书,只好找几本,凑合着教。我这样的想法,据说在美国的一些学校已经实施很久了。一个老师承担了整个班的所有课程。好处是将知识融汇在一起,费时少,效率高,符合认识论。</div>很困难吧?中国和美国的教育理念不一样。中国有这样的老师,也是没有“合法生存空间”的,呵呵。 <font color="#000066">内蒙大草原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6-6-13 08:42
1、钦佩袁老师的超常勇气。按常规,一个男子汉,而且是一个读了这么多书的大丈夫,要放弃个人某种意义上的价值实现和光明前程,回家来专职做女儿的老师,不知要做多少思想斗争?一般人,尤其是男人无法做到的。坦率地说,要是我,我不会支持自已这么优秀的丈夫做出这么大牺牲的,我宁愿支持他实现他自已的个人的抱负。至于孩子,那自有孩子自已的人生,无需父亲为他(她)做出如此细致详尽的设计安排与奉献。对不起,我似乎说得不着边际了。2、更能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私学(个别教学)远比大班教学来得更具个性化,更适合学情(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也更能使教学的“针对性”真正得以落实,也就更符合学生的认识与发展规律,也就能更好更快地培养各类人才。3、制约私学发展的因素太多。想想呀,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各个家庭有多少学龄阶段的儿童与青少年?哪有这么多人力、物力、财力等等硬件与软件来实施这个“对症下药”的“私学”举措?所以,只能个别的生发,慢慢地发展了,可是这个过程未免太长。 <font color="#990000">蓝也 http://www.chinathink.org/forum/dispbbs.asp?boardid=3102&id=119684&star=3#286718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6-6-13 09:33
教材的选定,实际上关乎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具体教法。我当然不考虑教学大纲。基本的初步思路如下:语言文字先行,而且是多语种同行。具体确定中、英、日、法语四种,中文不教白话文,留给孩子自己阅读和思悟。中国的蒙学,经上千年的发展,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包括教材。充分利用这一块,读点经,然后转向历史典籍,文史哲一并汇入。英语特别强调,因为事实上英语已成为世界语了。日、法语虽不做重点,但因从幼时起步,长期积累,长大以后能熟练使用当没有问题。掌握多种语言,自然在视界上和思维上具有强大的优势。我希望培养能中西兼通的人才。目前采用社会历史和自然科学历史作为学习主题,要求有世界史的通观,了解人类发展进程和人类的认识历程,学会逻辑思维和哲学思维,同时,中、英语并用,进行大量的阅读和练笔,导向自主式探究性学习。学习自然科学史的过程,也是学习自然科学的过程,由常识而进入概念,数学结合生化物理,综合把握提升,不搞低级繁琐的做题计算训练。特别着重有一定深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的引导培养。在这一阶段,十分重要的是发现和鼓励孩子个性特质的东西。把握好这一环节,也就有可能形成孩子的发展雏形。此帖由 huge57 在 2006-06-13 09:37 进行编辑...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6-6-13 11:56
以下是引用 聊天的石头 在2006-6-13 10:41:17的发言:<div class="quote">认同语言文字先行,因为小孩比较容易接受,认字后又喜欢看有关&quot;猫&quot;的文章,能和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但是教小孩(8-9)历史他能理解吗?又能喜欢吗?或者能激起小孩的兴趣吗?学习自然科学是大人们的美好愿望.小孩如何接受?具体操作有难度?有正确的战略,没有好的战术,也很难实现目标---想多学点袁老师的具体操作.还想多了解些小孩在不同年龄段能适应什么科目的教育.我想总有点规律可以总结的,这些是可以推广的.</div>历史充满了连贯性的各种十分有趣的故事,小孩子都爱听故事,这里正好是小孩子接受的切入点。根据我的实践,由故事即事实引出思考,再作解释,形成看法。这样的程序,孩子们非常自然地接受,如他们的思考不同,这正好是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的契机。此时适当的讨论和争辩都是十分有益的。郑渊洁用自编的童话来当教材,无非也是取其故事性来吸引孩子吧。千万个故事读下来,孩子们对历史的脉络,大概也就有了基本的了解。关键是,历史给孩子们提供了充分想象和思悟的空间。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6-6-13 12:15
自然科学史上一些精彩的故事,也同样引起孩子们的强烈兴趣。比如我曾与孩子们讲解地球引力,就用传说中从比萨斜塔向下扔木球和铁球的实验作为话题,引导他们去理解牛顿的物理定律。这些话题,未必一下子就让孩子们完全真正理解比较复杂的科学理论,但肯定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和好奇,也引导他们尝试用不同视角和不同思维方式来看问题。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6-6-13 13:52
{第一,私塾教育有没有存在的可行性?第二,私塾是否会成为替代学校教育成为主流教育方式的可行性?第三,私塾的优势和缺陷何在? 第一个问题,我认为不必讨论,作为一种体系外尝试,肯定有存在的可行性} 什么叫存在的可行性?存在了就存在了,谁说可行不可行?家长不干? {应试教育已经如此糟糕了,私塾教育看不出有必然比应试教育更糟糕的充分理由,为什么不可以尝试?可以的} 这叫没有根据的瞎闯。中国古代的私塾最终目的就是应试当大官。 {第二个问题,我认为也不必讨论,私塾即使在普及度最高的旧时代,也从来没有承担过全民教育的任务。(历史上中国的私塾确实起到了普及知识和教育的作用,当然不可能是全民,这是历史的局限,我们不能勉强古人的。)可是看楼主的意图,就是要证明私塾是学校教育的合理替代模式,所以我还是讨论一下(我目前的结论仅止于“必要的补充”,将来的趋势可以探讨) 算一个帐,一个私塾老师,一生可以培养多少弟子?别和我讲孔子弟子三千什么的,实在说,多少?50个,差不多了吧?就是说,如果普及,私塾老师至少要占人口的2%,那么差不多占工作人口的4% 私塾老师的素质要求如何?不会低吧?基本的要求,知识全面,文理皆通,知识面和知识理解的深度均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个人的个性人格素质也应高于平均水平,能够在认知发展和情感及社会发展方面都给予弟子以指导或者做出表率,这样的要求不算高吧? 这样的高素质人才占人口比例有多少?现阶段,决不会超过1%,在一个很理想的社会里,也不可能超过10%,这个比例估计,应该是太高了才对 就是说,即使在一个人员素质很理想的社会里,普及私塾教育,也会占用高素质人才的很大比例,甚至全部,这个教育成本是社会无法承担的。真要是推广私塾教育,必然大范围出现滥竽充数误人子弟的局面}这莫多的废话用来回答一个没影儿的问题。不用想也知道答案的。 {至于自己教自己孩子的私塾形式,更不可能普及,那要求至少50%的人具备私塾师资的素质(这一点从美国的实践来看,想做私塾老师的家长一般都能达标,可能是他们的文化教育的程度普遍较高,比如受过高等教育的已占人口的小一半有关。)} 美国的叫家学,不叫私塾。主要依赖孩子的自学能力。跟爸妈水平关系不大。 {从教育覆盖面的角度,私塾在发展得最乐观的情况下,也只能是辅助教育模式,在现阶段,连一种有规模的辅助模式都不可能实现,只能是个案}怎么辅助?上上公立不行了上私塾? {第三个问题,值得细细讨论一下,却也一时讨论不清楚 拣主要的说,优势是比较容易找到的,在智力发展方面,私塾这种形式容易做到因材施教,也容易做到灵活发展,有可能得到比较突出的人才。但这只是可能,因材施教,不仅针对学生,也针对老师,更针对两者的匹配。即学生的发展倾向与老师的能力倾向需要匹配起来,学生的认知学习习惯与老师的教学模式需要匹配起来,等等,否则因材施教的效果是不能充分发挥的}好象优点就是有个老先生厉害。 {至于可能的缺陷,在情感及社会发展方面比较明显,因 为这是一个局限性比较大的小环境,与社会的结构差异远远大于学校,在这种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孩子,情感及社会发展的环境条件比较单纯,远不够丰富,很容易出 现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在未来进入社会时的适应能力问题是不容忽视的,这方面问题不能说无法解决,但可以肯定,不是每个私塾老师都具备解决这个问题的素质和 能力(关于家庭学校学生的社会性,据美国人的研究和有关统计显示,要比学校学生来得好,关于此我以前已有所论述。)} 事实上家学的孩子由于自主自立性强(当然也有去教会活动及其他社会活动),在美国这样的环境里反而比公立学校的毕业生厉害。 {即使在智力发展方面也存在缺陷,因为教育信息来源单一,在知识和思维模式方面只有一个示范者和指导者,很容易继承其缺陷,而未必能够保证继承其优点}如果一直被老先生牵着鼻子大概也就是这样了。如果是靠自个恐怕老先生多虑了。 {如果私塾教育仅仅覆盖一个不长的阶段,这些缺陷的影响可能不太严重,如果覆盖时间长,比如从早期教育一直覆盖到中学阶段,其影响可能会非常严重}不同意。{(这点也不能成立,有关对美国家庭在家学习超过七年以上的学生长期的跟踪研究资料显示,这只是一个逻辑上的简单推理,但离生活实践相去甚远。因为道理也简单,在家学习者普遍突出的自学和探究式学习能力远胜过任何的好老师。)}同意。 {======== 一种教育模式的摸索试验过程,应该经过个案摸索、小范围扩大试验、较大范围推广等阶段,才是对下一代负责的态度,如今试验田刚播下种子,就来讨论大面积推广问题,未免操之过急}搞什么搞?家学是个人的事,主要只局限于单个家庭。 {采用夹注方式,偷点懒。} 弄不清我加评的是谁写的。只管就话论话。<font color="#0dba11">喜来磕<font color="#0dba11">http://www.cedu.cn/bbs/dispbbs.asp?boardID=3&ID=70477&star=7&page=1...7&star=7&page=1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6-6-13 13:54
袁博士,你说教育体系有问题,不外老师不好,学习内容不好,考试不好之类。因此你提出不上学,你当老师最好,你的学习内容也好,你那里不用考试,可惜你不收没有家长陪的孩子,否则我也给你送来了。如果老师不好就不上学,因为我有好老师,那何不找一个老师好的学校呢?比如孙维刚老师所在的学校就不错了吧。如果考试有压力就不上学,但最后还是要通过考试来验证你上私熟的成绩,那不还是要考试吗?我最近看了一些民办学校,都有很好的老师,学习内容也非常好,也没有考试压力,有什么不好呢(虽然民办学校也非好的选择)?如你这样另起炉灶,那是你自身条件好,还有你不用上班,还有就是其中有你的孩子,我是你我也想如此,但你鼓动别人如此,恐不可行吧。别的孩子能做到的,你的孩子也能做到。学校就是社会,放出孩子参与竞争,与关在你自己的温室里呵护,恐怕对孩子负面作用更大。你的目前境况我认为有两点:一是行为上的孤注一掷,二是心理上的寻求安慰。孤注一掷就是认准一个理,一意地走下去,义无反顾;寻求安慰就是到处张扬,用别人的支持来武装自己。若是有此两点,劝袁博士还是换两点:一是做平常人,二是有平和心。与袁博士共勉。说的不对的请博士批评。实际上我也是一个反对目前学校教育的人,反对归反对,但我们没有推翻他统治的能力,也没有必要付出这个代价,更不能号召别人去这样做。比如电信垄断,谁能知道不好,但我们不可能自己去架线布网跟他对着干吧。对教育也是如此。因为最终的结果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等你做了校长,你的学校并无两样。所以要学学李敖,要拥抱他,要想办法爬到他背上,这才是聪明的办法,虽然并非人人都能做的。<font color="#0dba11">爱莫能助<font color="#0dba11">http://www.cedu.cn/bbs/dispbbs.asp?boardID=3&ID=70477&star=7&page=1...7&star=7&page=1
作者: 风中白杨    时间: 2006-6-13 14:59
huge57+2006-06-12 21:09-->引用:huge57 @ 2006-06-12 21:09 <div class="quote">同意这个看法,目前我能做的,是不让孩子上幼儿园,但是关于书法的学习,我还是给他报了一个兴趣班。为什么呢?一是因为我自己的字写得很臭,不敢教。二是因为想让孩子接触一下学校环境,因为在我看来兴趣班和学校的教学方式是差不多的,还有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可接触。但是,如果单纯为了去学习,这样的兴趣班是非常浪费时间的,三节课一上午下来,孩子只写十来个字,每个字十遍。从时间的分配上来说非常不划算,而且中间只有十分钟的玩耍时间。看各位网友反映,小学教育浪费时间的情况和这个兴趣班差不多,孩子学得不尽兴,玩儿得不开心。小班教育显然能够避免这样的弊病,但是成本高,不过产出也会高。(白阳)</div>这是谁的帖子?俺上过帖子中所说的书法兴趣班,,也练过书法,就此展开交流交流。俺那个时候上书法兴趣班是在90年代初,也就是90,91年那个时候。不过,正儿八经的兴趣班,其实也就一个暑假。当时俺以为是教写钢笔,于是就蛮有兴趣地报了名。进去了才知道是教毛笔,不过,既来之,则安之,反正也就是一个暑假嘛。可也就是当时那么一个简单的想法(一个7,8岁的孩子也不可能有太复杂的想法,呵呵),改变了我整个成长经历。其实当时的兴趣班不是很苦,每天老师要照顾那么多人,根本没有什么时间来管你。而且教学也不是像帖主所说的那样一天写十个字。我们那时候就只练一个字,那就是“永”。(我光这个“永”字就练了2年,这期间,其他的字,一个都没有写过)所谓永字八法,练一字而同其它。于是整天就是写这个字,老师也没有什么严格的笔法要求,只要你不是乱来,什么风格由你自己写。其实,刚接触这个东西就是在锻炼自己的耐性,至于到底字进步了多少,根本不是一个暑期兴趣班能够起作用的。当然,以后发生了一系列的巧合,我在兴趣班之后,加入了其中一位指导老师的门下,继续练习书法。但是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其实已经和什么兴趣班没有什么关系了。虽然是在老师那里单独(其实是3、4个人)接受辅导,但是和现在的所谓家教,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原因就在于我遇到了一个好老师。从教学的风格上讲,这位老师有点像huge57(而且也是六里人),当时的几年,现在回想起来,颇有一点“现代私塾”的味道。当时,几乎每天晚上都去老师家里练字。而老师,其实并不是一味地指导我们如何才能将字写好。每晚两三个小时,他会给我们讲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尤其是中国古代的书法大家的故事,就是在我们写字的过程中,不经意地灌输到我们的大脑中。他还会给我们弹奏吉他,和我们讲笑话,和我们说说生活中的小事。总之我根本就没有感到写字是一个枯燥的过程,一切都是那么地流畅和舒适。别人说写字的时候要用心,不讲话,不开小差,但是这个老师对我们的要求就是,你们只要眼睛仔细看帖,尽量按照帖中的意思来写,其它的不苛求。我们平时在练字的时候,没有一刻是安静的。他还鼓励我们多接触一些所谓的“不良习惯”,因为人不能总是生活在清水中,我们应该尽早学会如何在一个不是那么干净的环境中保持一种自我的克制和修炼。我从他那里学会了打牌,麻将,吸烟,说谎,作秀等等,但是现在,我觉得自己根本就没有被这些所影响,相反,这些过早地接触让我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到底应该如何保持自我的清醒,如何去认识这个外部的世界以及真正的自我。现在这样的老师几乎已经是绝迹了。要知道,我们那时候,可以从他那里讨零钱买零食吃,而写字需要的纸、墨钱,几乎都是他自己出的,而我在他门下练了五年字,没有交过一分钱的学费,怎么看他做的都是“赔本生意”。而现在,再想要见到这样的老师,几乎是不可能的了。我的这个老师,现在也是陷在“利滚利”的办班模式中不可自拔,学校给的指标和任务实在是太重了,以致于有一次他对我说:“现在依然是教教书,但是要回到你们那种时候已经是不可能的了,现在最苦闷的事是根本没有时间来静下心来自己搞些创作。”有点扯远了。回到帖主的思路上来。我觉得兴趣班和小学的教学模式还不是一回事。兴趣班毕竟只是一种课外教学的辅助形式,它没有义务教育那么严格的要求,能掌握到什么程度,也就是听天由命,老师就是拿定了这些钱,出不了成绩,完全可以推说你孩子没有天赋或是不进取。而小学的教育,其实还是有很多量化的指标,你完不成是不行的。小班化教育是一个解决的很好方法,但是要在人口绝对数的增长期推广绝对是不可能的,根本没有这么多的资源可以单独分享,更别说其他的比如说投入的问题了。但是作为在一个特定情况下的设立,这是可行的,但是没有普遍性意义。 <font color="#000066">内蒙大草原 http://www.chinathink.org/forum/dispbbs.asp?boardid=3102&star=2&replyid=286402&id=119684&skin=0&page=1
是我的帖子,一天没来,楼层长了这么多!内蒙大草原好年轻啊!也好有福气呀! 遇到这么好的老师!我儿子上的书法班就是利滚利的那种,因为现在确实是人人都身不由已了。儿子的书法班是有牌子的,“雅鹤方圆格”,同时教硬笔和毛笔两种,都是从笔画开始,老师哪里会讲什么古今中外,老师的任务就是教你会写字而已,写得规范些而已。一大群孩子坐在那里消耗时间,用五分钟写完的字得用二十分钟到半个小时的等待来让老师过目,我已经疲于应付了,可孩子非要去,大概喜欢和大家坐在一起的感觉吧。我这么想,花钱给孩子找个玩儿的地儿。嘻嘻你说的兴趣班和小学教育的区别也很对的哈,谢谢你的分析,让我也长了点儿书法知识,也让我知道写字是不必安静的。此帖由 风中白杨 在 2006-06-13 15:00 进行编辑...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6-6-13 15:54
谈到人的教育,容易有不同意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实属正常。比如,有人鉴于私塾规模的远小于学校,就一定认为其社会性不如学校,更有“温室”之说。其实,对社会性的注重,一直是本人的重要观念。美国家庭学校的经验,对我们应是一种有益的借鉴。其主要经验就是关注孩子发展的社会参与问题,培养积极的社会参与精神。私塾的孩子,有的是灵活的时间,舍去了小社会的学校,可以直接进入真正的大社会。我私塾中的孩子,除了在私塾中要教孩子,还鼓励他们去社会上活动。最近六一儿童节,女儿在社区的公演活动中,其拉小提琴的节目便成为当地电视媒体的报道之一。从一开始接触媒体起,我就认定让孩子从小习惯于与公众和媒体交流,就是一种根好的锻炼和社会实践。有些人很反感,但我不在乎,至少我没有将孩子包裹起来。因为这种社会实践的机会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轻易得到的。再说应试问题。我觉得应试能力也是一种应该具备的能力,我会鼓励孩子在合适的时候参加一些有价值的考试。比如,我已打算最迟在明年内让女儿去通过“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PETS)一级这样的考试。以后可以每年参加一些,比如计算机证书考试等等,即验证了自己的学习程度,也获得一些应试经验,问题的关键是不要围着应试转,应该有自己的学习旨趣。此帖由 huge57 在 2006-06-14 10:34 进行编辑...
作者: 风中白杨    时间: 2006-6-13 19:53
对于袁先生的让女儿和媒体多多接触和放牧先生的让女儿“退隐”,我认为都是可行的,我不认可其中一种,这和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关,和人的性格也有关。因为我会选择隐,所以我更向往袁先生让女儿和媒体接触的坦然。这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相信猫姐姐会很阳光。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6-6-14 09:09
以下是引用 聊天的石头 在2006-6-13 22:39:53的发言:<div class="quote">请问历史能告诉我们什么?我们又如何去学历史?让小孩能通过历史思考什么问题呢?或者学它将来能思考点什么东西呢?</div>自人类有了文字后,文字所记载的一切都是在给他们的后代传递某种信息,后人来看,这就是历史,学习历史,也就是向我们的祖先学习。就好像听老人讲故事一样,历史告诉孩子们一些很亲切、很生动的故事,可以明智、可以晓理、可以增慧;可以了解文化、可以了解各种学说、也可以了解各种人物,更可以学会用历史的发展眼光来看待事物。孩子们如愿意,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追根溯源,也可以根据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些启迪,思考各种他们有兴趣的问题。历史的丰富和生动,同样会使小孩子为之入迷。历史在我看来,就是知识的海洋。应该引导孩子们去这样的大海畅游,孩子们会更健康、更睿智、更有思考的高度。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6-6-14 09:37
具体怎样学习历史?我想,应该会有各种学习方法。针对小孩子,不妨先让他们当童话来读,接着当小说或传记来看,而后便当散文、笔记来品,再后就把历史当作哲学来讨论,引出抽象、深刻的哲学思考。在我的主观设计中,孩子的思维训练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结合文字语言的学习进行;第二,结合历史(比较宽泛的概念,不是那种教科书的历史)的学习;第三,引导进入哲学思维。
作者: 豆豆007    时间: 2006-6-16 18:36
幼儿园是15人。
风中白杨+2006-06-12 15:41-->引用:风中白杨 @ 2006-06-12 15:41 我所了解的华德福教育,也是一个老师承担所有的主课,而且一个老师要带学生八年,学生的成长带动老师的成长,袁先生有兴趣可以了解一下。华德福标准班好象是每班三十人。记得不是太准确哈。第一部分黑体字里的话很有意思,其实把科目分那么细是西方文化的方法吧,这个如果田妈来说说会更好。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6-6-18 21:29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 9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Tahoma; mso-ascii-font-family: Tahoma; mso-hansi-font-family: Tahoma">关于美国家庭学校的有关数据,有人质疑,我想再说几句。</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9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Tahoma">Dr. Ray</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Tahoma; mso-ascii-font-family: Tahoma; mso-hansi-font-family: Tahoma">是在美国研究</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9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Tahoma">Home schooling</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Tahoma; mso-ascii-font-family: Tahoma; mso-hansi-font-family: Tahoma">的一个权威,在这方面作了很多有价值的工作。他明知美国官方的数据而不用,自己重作统计,得出了在</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9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Tahoma">2002-2003</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Tahoma; mso-ascii-font-family: Tahoma; mso-hansi-font-family: Tahoma">年度在家学习的学生约有</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9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Tahoma">170</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Tahoma; mso-ascii-font-family: Tahoma; mso-hansi-font-family: Tahoma">至</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9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Tahoma">210</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Tahoma; mso-ascii-font-family: Tahoma; mso-hansi-font-family: Tahoma">万的数据。而且,我比较仔细地看到其他的一些研究者,也选择使用这个数据,想必有他们的道理。可惜我没有闲钱,否则买些资料进来,或许可以把这个情况搞得很清楚。好在我与这个数据并没有任何利益关系,只是择善而从。而且,我原话只说,现在约有</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9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Tahoma">200</span><span style="FONT-SIZE: 9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Tahoma; mso-ascii-font-family: Tahoma; mso-hansi-font-family: Tahoma">万的家庭学校学生,也想到现在又过了两年,无论如何,于事实应当是没有多大出入的。应为这是关于美国家庭学校的一个重要事实,不妨搞仔细一点。</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 9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Tahoma; mso-ascii-font-family: Tahoma; mso-hansi-font-family: Tahoma"></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 9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Tahoma; mso-ascii-font-family: Tahoma; mso-hansi-font-family: Tahoma">——引自《现代私塾》</span>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6-6-19 20:27
以下是引用 古桥 在2006-6-19 8:38:05的发言:<div class="quote">袁博士,还有个问题,那就是社会评价问题,如果是多种评价模式并存的话,私塾教育没问题。如果是统一模式,如现在一样,那就很糟糕。你在家里教的,虽然有水平,却不会有人承认的。我们这个国家历来是重文凭轻能力的,到时候会出来一系列的难题的。不知先生有没有考虑过?</div>我考虑了几点:1)女儿将参加一些考试,目前想到的就有PETS、计算机证书等系列的能力考试;2)再大一些,也许会选一所大学的什么专业,通过其考试获得一种本科毕业的证书(这方面有自考、函授等),以便获得报考研究生的资格;3)不排除合适的时候往国外送。至少以上的路是能走通的。实际上我们现在的评价体系也已经不是完全单一了。同等学历参加高考在一些地方也以个案的形式在实际进行。这几年北大破格收的一名数学系的研究生(14岁)只上过一个多月的学。我想,只要有真才实学,而且能卓尔超群,应该有很多的机会脱颖而出的。谢古桥老师的关心!http://www.chinathink.org/forum/dispbbs.asp?boardID=3102&ID=119684&star=4&pag......4&star=4&page=1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6-6-20 10:16
<div class="quote">我考虑了几点:1)女儿将参加一些考试,目前想到的就有PETS、计算机证书等系列的能力考试;2)再大一些,也许会选一所大学的什么专业,通过其考试获得一种本科毕业的证书(这方面有自考、函授等),以便获得报考研究生的资格;3)不排除合适的时候往国外送。至少以上的路是能走通的。实际上我们现在的评价体系也已经不是完全单一了。同等学历参加高考在一些地方也以个案的形式在实际进行。这几年北大破格收的一名数学系的研究生(14岁)只上过一个多月的学。我想,只要有真才实学,而且能卓尔超群,应该有很多的机会脱颖而出的。谢古桥老师的关心!</div>北大破格收的一名数学系的研究生(14岁)是兰州人,9岁开始就参加了高等学校自学考试。他是以自学考试的“同等学历”报考研究生的。去年(?)考的是北大的博士研究生。<font color="#fd2603">把握节奏http://www.cedu.cn/bbs/dispbbs.asp?boardID=3&ID=70477&star=9
作者: xiaomoma    时间: 2006-6-20 10:28
我在上海,不知怎么跟您联系,暑假想来看看,能行吗?一直以来就在寻找象您这样的老师,这样的教学想法,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我的孩子们11岁,男孩.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6-6-20 10:33
以下是引用 古桥 在2006-6-20 7:26:09的发言:<div class="quote">对,能脱颖而出是什么问题都没有,可是如果是智商平平的就麻烦了。</div>如果实在平庸或与学问无兴趣,那就连高考也未必要参加,何必去当分母?再说生活的道路本来很宽广,何必都钻死胡同?即便勉强读完大学,毕业了也未必有就业的保障。每年的千军万马勇闯高考独木桥的宏伟景观,难道不是社会价值取向的单一扭曲?
作者: 小墨    时间: 2006-6-22 18:26
对一个孩子的一生来说,学习一些终生受用的东西重要,还是一纸文凭重要?真正出色的人还怕没有文凭吗?事实证明,从小受到好的教育,思维灵活的孩子,即使到时候不得已要应试,也可以用少的时间少的精力比一般的长期奋战在应试战线上的孩子成绩要好.就象画画不必要画什么儿童画,直接可以让孩子跟大师对话,孩子的表现会让你吃惊.学习也一样,为了照顾孩子心理编的课文实在是浪费了孩子的时间,为什么不从经典直接入手泥?象袁博士用资治通鉴,用房龙的原版书就是最好的办法.这样可以事半功倍,省却很多学校教育中的只为考试的无用的东西.我在上海,有一个又一个11岁的男孩,暑假想来您这儿看看,可以吗?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6-6-22 20:05
小墨+2006-06-22 18:26-->引用:小墨 @ 2006-06-22 18:26 对一个孩子的一生来说,学习一些终生受用的东西重要,还是一纸文凭重要?真正出色的人还怕没有文凭吗?事实证明,从小受到好的教育,思维灵活的孩子,即使到时候不得已要应试,也可以用少的时间少的精力比一般的长期奋战在应试战线上的孩子成绩要好.就象画画不必要画什么儿童画,直接可以让孩子跟大师对话,孩子的表现会让你吃惊.学习也一样,为了照顾孩子心理编的课文实在是浪费了孩子的时间,为什么不从经典直接入手泥?象袁博士用资治通鉴,用房龙的原版书就是最好的办法.这样可以事半功倍,省却很多学校教育中的只为考试的无用的东西.我在上海,有一个又一个11岁的男孩,暑假想来您这儿看看,可以吗?
欢迎来交流!
作者: 秦茹阿娅    时间: 2007-6-25 21:59
表个态:对与错,需要实践验证,而且也不可能是绝对的。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