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质疑0—3岁孩子学认字 [打印本页]

作者: 用心才会赢    时间: 2004-2-26 09:42
标题: 质疑0—3岁孩子学认字
质疑0—3岁孩子学认字

北京教育学院教授 庞月光  
---------------------------------------------------------------------------------------
http://www.hoing.net  2003-04-25 10:26:04  




  编者的话:这篇文章是去世仅35天的原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副主任庞月光教授生前写的最后一篇文章。庞教授在重病期间花了很大精力写了这篇文章,表现了一位语言学家、教育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对语言科学认真严肃的精神,令人敬佩。现发表庞教授这篇遗作,以飨读者。

  最近了解到,有那么几个人,在一些幼儿园中进行所谓“婴幼儿汉字教育”,将他们自己吹嘘为“0-3岁婴幼儿科学汉字教育理论上的突破”的“理论”付诸实施,也就是教“还不太会说话的孩子”“认字”。

  在婴幼儿中进行所谓汉字识字教育,既投合了广大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又似乎表现出对中国独有的汉字的“深切热爱之情”,当然很容易使社会上不少人上当受骗,更何况他们还如同电脑算命一样打着“科学”的旗号呢!但善良的家长们可能不会想到,这种所谓的教“还不太会说话的孩子”“认字”,孩子们其实根本就没有也不可能真正认识所教的字,而且还会对将来真正的识字教学带来极大的干扰,从而影响孩子早期的思维发育。也就是说,这种所谓认字,不但是无益的,而且是有害的。

  (一)

  一个非常重要的常识是,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是一种符号系统;而任何文字都是某种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符号的符号。所以任何的“字”,只有认识了它的形音义的人能把它与语言中的词对应时,才是真正的“认”。试想一下,有哪一个人的识字过程不是这样呢?还不太会说话的婴幼儿,话还听不大懂,居然能够“识字”,岂非天方夜谭?

  他们的最重要论据,并且在若干场合重复提到的是日本人石井勋的下述“实验”:“成人用手指着自己的眼睛,对还不会说话的10个月的日本孩子用日语说:‘眼睛,眼睛,眼睛。’然后,举起汉字字卡‘目’,还是用手指着自己的眼睛,用日语说:‘眼睛,眼睛,眼睛。’每天这样做一次或两次。过一段时间,当成人只是对孩子说‘眼睛、眼睛、眼睛’时,孩子没什么反应;但当成人举起汉字字卡‘目’时,孩子却用自己的小手指自己的眼睛。同样,对‘耳’‘鼻’‘口’做这种实验,结果也是相同的。”

  我们姑且相信这个实验属实,但它仍然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首先,文字的认知对于还不太会说话的婴幼儿来说无法反馈,无法检测,因而完全不可能检验孩子是不是真的认识了这个字。仅凭在多次重复之后孩子可以用手指自己的眼睛根本证明不了孩子已经认识了“目”字。

  现代人类学家认为,人类的心智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1、简单反射阶段,如射向眼睛的光线逐渐增强,瞳孔就逐渐收缩。这不受意志的影响。2、条件反射阶段。巴甫洛夫的著名实验表明,不用具体事物(食物)而只用符号(铃声),也能使狗流出唾液,其条件是每次给食物时都有铃声伴随。3、工具阶段,如黑猩猩的手够不着香蕉,能用棍子把香蕉打下来。4、符号阶段,即使用语言符号进行交际和思维。认真对照不难发现,石井勋“实验”中所谓10个月婴儿“认字”,只是一种条件反射,即只达到心智的第二阶段,正如马戏团中经过训练表演数学“演算”的小狗,即便它叫对了次数,也决不说明小狗有了数字的概念,懂得加减法,因为那也是一种条件反射。文字作为符号的符号,比语言离概念更远一层,只有心智达到了第四阶段才可能掌握。

  其次,石井勋的实验没有对比组。如果所举的卡片不是写的“目”字而是其他,比如写的是汉字“四”或英文字母“A”,甚至是画一粒葡萄,根据条件反射的原理,当成人举起这张汉字字卡时,孩子也会用小手指自己的眼睛。

  另外,他们所表述的石井勋的“实验”还存在几个严重的常识性错误。第一,“目”这个汉字原本是汉语“mu”的书面纪录,它在古汉语中是个词,而在现代汉语中只是个语素;它在日文中写做“目”,但在日语中读作“め”[me]。石井勋实验时是否读出“め”[me]音?如果读出,说明产生了条件反射作用的不仅是写在字卡上的“目”这个字,还有实验者的语音。第二,按照条件反射的一般原理,在成人多次指自己的眼睛并同时举字卡后,不会说话的婴儿应有的反应是指成人的眼睛而不是自己的眼睛,因为如此小的孩子还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眼睛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词的概括性,不知道自己的眼睛和试验者的眼睛同样是“目”所表概念的客观所指。第三,口说“眼睛”和手举字卡“目”是在指眼睛的同时分别刺激孩子的听觉和视觉的,孩子却只对诉诸视觉的字卡有反应,而对诉诸听觉的语音没有反应,这在道理上是说不通的。

  由此可知,石井勋的实验并不具备任何说服力。

  然而在此之后,他们所做的“理论分析”则更为荒唐:“口说语言的载体是声波。声波很抽象,既看不见,又摸不到。书写语言——文字的载体是字形。字形很具体、很形象,既能看见,又能摸到。所以,将具体、形象的字形与实物联系起来,要比把抽象的声波与实物联系起来更容易。”“在‘学认字’的时候,可以用手来指字形,用手来摆字卡。这就是说,‘学认字’的过程,还可以用具体、形象的字形,通过触觉系统来刺激大脑皮层。也就是说,‘学认字’的过程,可以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三种感觉系统同时刺激大脑皮层的过程。”从而得出了“学认字比学听话容易”的结论。语音是语言的惟一物质形式,它是诉诸听觉的,如果说它“笼统、空洞、不能具体体验到”,那么听话人如何感知呢?这些人将诉诸视觉、触觉定为不抽象,而将诉诸听觉定为抽象,这是没有任何道理的。语言和文字的物质形式不同,前者为语音,后者为字形,他们并没有抽象与否之分。说字形“形象”也是不妥当的。就以“目”字而言,就很不形象,难道有什么人或动物长着“目”这样窗户框子般的眼睛吗?从汉字的历史来讲,从战国文字开始,汉字的象形性已迅速减弱,隶变以后就更是全面成为“不象形的象形字”。占汉字大多数的形声字就更不“形象”了。至于说字形可以摸到,那除非把每个字塑成立体的,否则人们摸到只是那张纸片,而不是字形本身,字形如何诉诸触觉呢?

  他们还主张:“‘学认字’可以一个字一个字地认,也可以‘两个字、三个字’……一起认,也可以一句话、一段话同时认。”并宣称“这是婴幼儿特殊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决定的”。例如,“当小孩子刚刚初步认识‘苹果’两个字时,见到一个‘苹’字,孩子也读‘苹果’;见到一个‘果’字,孩子还读‘苹果’。”这当然是指会说话的孩子。这同他们所谓“0-3岁婴幼学认字比学听话还容易”的说法是矛盾的,这姑且不论。但这一例子充分说明他们的所谓认字法极易导致孩子对同一个词中的几个字混淆不清,而且这种先入为主的混乱会在很长时间内纠正不过来。比如看见“水果”会读做“水苹果”甚至“水苹”。换句话说,这种“整体认知”,实际上是每一个字都没能准确认识。那么这种“整体认知”是不是一种快捷的好办法呢?恰恰不是。根据周有光先生分析归纳的“汉字效用递减率”,3800个汉字字种,覆盖率可达到一般阅读物的99.9%;而这3800个汉字组成的词则有数万之巨。整句的话、整段的话更是多得数不胜数。所以,认字而后去掌握词才是以简驭繁的办法,所谓“两个字”“三个字”以至于“一句话”“一段话”一起认,即便真能够认识,也是弃简而从繁,费力不讨好,更何况还不能真正认识呢!

  文字是由于纪录语言而形成的第二符号系统,“字形”是它的物质形式,而它的“音”和“义”则是由于纪录语言而从语言那里承接而来。正像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但决不等于“有声的思维”一样,文字作为纪录语言的符号系统绝不等于“视觉语言”。文字作为语言之外的另一符号系统,它有自身的规律,搞什么“两个字”“三个字”“一段话”“一句话”一起认,是完全违背文字规律的。把汉字“教给”根本不可能认识文字而又正处于学习语言关键期的婴幼儿,带来的惟一后果就是干扰孩子们的语言学习,从而影响他们的思维发育。

  (二)

  这些人称,让还不会说话的孩子学识字为“婴幼儿科学汉字教育”,总结出了“婴幼儿科学汉字教育的意义”,人们从这些“意义”中也不难明白这种“理论”是否可信。

  比如,他们说婴幼儿科学汉字教育“有利于培养婴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笔者实在看不出这和认汉字有什么关系。如果确有这种关系,也就是认汉字有利于培养好的品质,那么自古使用汉字的中国人的道德品质应该明显优于不认识汉字的人们。事实是这样的吗?读者可以自己得出结论。

  又如,他们说婴幼儿科学汉字教育“有利于提高智商”。并说:“科学家们对英、美、法、德、日五国儿童的智商进行测查,结果,英、美、法、德四国儿童的智商平均都是100,惟独日本儿童的智商是111,平均智商差11。……而且在英、美、法、德每个国家的100名儿童中,智商达130以上的都只有2人,惟独100名日本儿童中达130以上的有10人。……经过研究分析,最后趋于一致的意见是:日本孩子学了汉字。”“日本石井勋经过多年的测查,结果是:日本儿童6岁入小学时,没学过汉字,平均智商也是100,同欧美四国儿童一样;5岁开始学汉字,6岁入小学,智商可达110;4岁开始学,6岁入小学,智商可达120;3岁开始学,6岁入小学,智商可达130以上。”“智商”之说是否可靠,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议的;日本从中国借去汉字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但似乎并没听说国际上对日本人的智力有如此高的评价。笔者认为石井勋的说法明显带有日本人常有的民族感情色彩在内。这些都可以暂置不论。现在要说的是,依照上述逻辑,历来重视子女教育而今天尤甚的中国人的智力应该最高,因为其中很多家长都是从孩子的学前认字入手的——当然不是在孩子们还不会说话的时候。但没有事实能够说明中国人的这一智力优势。笔者接触过数十个从3、4岁就开始认汉字的孩子,他们在入小学前有的已经认识1000以上的汉字。但遗憾的是这些孩子没有一个表现出智力上的特殊之处。

  诸如此类的还有什么“扩大知识面”、“培养逻辑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等等,统统是和认不认汉字没有关系的事情。

  汉字中确实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东西,比如其中深厚的文化内涵。但是,应该实事求是,认真严肃。上引他们的说法虽然似乎是在褒扬汉字,给汉字脸上贴金,实际上这种不严肃的、卖狗皮膏药、作生意广告的态度恰恰只能损害汉字的形象,降低汉字的声誉。

  (三)

  这些主张让还不太会说话的孩子学认字的人,底下有一套自己的“语言学理论”和主张,他们的上述关于婴幼儿汉字教育的说法,是将其“语言学理论”用在婴幼儿教育上。为了有利于让大家判断其上述主张的是非,有必要简单地分析一下他们的“语言学理论”。限于篇幅,略举数例。

  他们说,“字形表达语义有两条通道:一条是字形直接表达语义,即以形表义;另一条是字形首先表字音,然后再表达语义,即以形表音再表义,这是字形间接表义。如此看来,口说语言符号系统的国王——语音表义只有一条腿,而文字符号系统的国王——字形表义有两条腿。”

  他们将语言和文字当作两个各自独立的王国,并分别加封“国王”,是完全错误的。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伍铁平教授等人已经在几篇文章中给予了深刻的分析和批评,我们不再重复。这里只谈他的所谓“两条通道”说。

  所谓“两条通道”或者叫做“两条腿”,实际上是把两种根本对立、不能并存的语言与文字关系的观点放在了一起。王力先生说:“文字不是直接代表概念的,而是通过有声语言代表概念;有声语言是文字的物质基础。”认为文字可以直接表义,是早已被中外语言学界在多年研究之后否定并抛弃了的完全错误的关于语言和文字关系的观点。只有将文字的字形恢复为它所代表的语言中的词,它才能有“音”和“义”。王力先生还说:“文字本来只是语言的代用品。文字如果脱离了与有声语言的关系,那就是失去了文字的性质。”中外语言学界都已否定了古代曾经有过的字形直接表义之类的说法,这说明“字形表义两条腿”之说是站不住的。

  他们还说,“我们进一步揭示:狭义的形态变化,是落后认识在语言结构上的残痕,是一种笨重的造词法。”“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讳言汉语的科学性,否则,就要被扣上‘大汉族主义’‘大国沙文主义’等帽子。其实,语言、文字的科学程度与种族优劣毫无关系。对待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和对待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一样,不管其科学性如何,一律要尊重,这是民族政策问题。”

  这些话错误很多。首先,说“语言、文字的科学程度与种族优劣毫无关系”,言外之意,种族还是有优劣之分的,只不过和语言、文字的科学程度无关就是了。这当然是严重的政治错误。此且不论。我们要说的是,他们的上述说法是不是在褒扬汉语、提高汉语的地位呢?

  并非如此。语言虽为人类所特有,但它并不是人类主动的、有意识的创造。语言的产生以及它的发展变化,不受任何人主观意志的支配。假如某人认为汉语无形态不好,你不能编造某种形态强加给汉语;假如某人认为形态复杂的俄语不好,你也不能把它的性、数、格、时、态等等强行去掉。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是一种客观存在。正如自然科学家只能探索大自然的规律、而不能也不会谈论大自然的什么“科学性”一样,语言学家的任务是探索语言的规律,而不是对某种语言品评优劣,谈论它的“科学性”“优越性”。当今,没有任何一个严肃的语言学家会去讨论某语种、某语族、某语系的“科学性”问题。过去确曾有人不理解这一点,出于其种族偏见,站在有形态语言的立场上,贬低无形态的汉语落后、不科学。现在,这种错误的认识即便在个别人身上还存在,也已经没有市场,可以说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他们又用和那些贬低汉语的人相同的逻辑,或明或暗地贬低汉语以外的语言,尤其是有形态的语言,显然是不正确的。

  他们还引用了很多人(其中大部分不是语言学家,更没有一位是汉字学家)的话,鼓吹“让汉字成为通用的国际书面符号”“可国际通用的文字”。这是不是有可能呢?

  每一种文字都是为某一特定的语言而创造(或借用并改造的)。以汉字为例,从语法方面来说,汉语没有形态变化。形态变化是以音素的变化或添加来表示的。但汉字是一个符号代表一个音节,正适合汉语无形态的特点,而不可能充当有形态变化的语言的书写工具。从音节数量来说,汉语的音节数量少,在汉字创制时代的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因而同音词多,表意而非表音的汉字恰恰可以有效地区别同音词。从我国的地域来说,自古幅员辽阔且人口众多,方言间的分歧很大,仅凭口语交际困难很大,但表意而不是准确标音的汉字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这种方言的界限,使虽然懂普通话但是地方音太重、交谈有困难的人可以相互交际。这些都表明汉字并不适合记录不具备汉语上述特点的其他语言。

  另外,每一种语言的词汇都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两种语言的词多数不能在内涵和外延上一一对应。比如汉语的伯伯、叔叔、舅舅、姑父、姨父,在英语中都叫做uncle,让说英语的人在分别见到汉语的五个词时都读一个词,他们能接受么?相反,汉语说“一辆汽车撞在了大树上”,其中的“汽车”,相应的常见英语词就有car、auto、automobile、truck、bus、motorcar、taxi等等,让说英语的人见到“汽车”一词时读哪一个呢?

  知道了他们的一些“语言学理论”,有助于读者正对建立在这种“理论”之上的所谓“婴幼儿科学汉字教育”,作出自己的判断。

  婴幼儿教育是国家、社会和每一个家庭的大事,一个孩子的婴幼儿、童年时代不会有第二次,错误的教育将给国家、社会和家庭,以及孩子的一生造成重大损失。如果有人把在语言学界受到严肃批判的东西推广到语言学家一般较少关注到的婴幼儿教育,通行无阻,这种事情是否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中国教育报
作者: 用心才会赢    时间: 2004-2-26 09:44

作者: qxz778    时间: 2004-2-26 09:49
辨证的看此问题。从我个人的观点我还是崇尚0—3岁孩子学认字,但是学习认字的方法、方式问题是值得去探讨、研究的。
我喜欢看一些反面意见、这样更有助于认识问题。
作者: qxz778    时间: 2004-2-26 09:51
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父母养育我们的一些方式、方法已经不适合养育我们的子女了。[ Last edited by qxz778 on 2004-3-1 at 16:04 ]
作者: Liangl    时间: 2004-2-26 10:17
非常赞同庞教授的说法。提前开发不等于优质开发,正如一个小孩提早学走路,不等于他在2岁时走路走得比其同伴好,或其运动技能优于其同伴的道理一样。而且,提早开发还使得父母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有些得不偿失。我邻居家的小孩从5/6个月就开始迈步,现在都一岁了,还不会走,这期间,弄得大人疲惫不堪。当然,智力开发还是要的,但不赞同过分提早开发。
作者: 天地英雄    时间: 2004-2-26 10:28
引用:用心才会赢发表于2004-2-26 09:44 AM:
但往往已经喝醉的人很少会承认自己醉了
作者: frog    时间: 2004-2-26 10:31
其实给予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比什么都重要。不要把孩子作为机器和实验材料,这将是我们无法估量的损失。
有的父母为了强迫孩子学习,给孩子提出各种条件,压力下孩子连自己最喜欢的活动都不愿从事。这样的教育是中国家长急功近利的悲哀。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可能学习很好,但创造能力的培养可能是零(说得太绝对了)。但中国的孩子最缺乏的不是成绩,而是创新能力。
在知识和信息爆炸的今天,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只能落后的。
所以,不要说我3岁的小孩能够认识8千字,神童!!!
一声叹息!!!
作者: kidmp3    时间: 2004-2-26 11:04
孩子到一、二岁自然就会学走路,父母在这个时候,要知道顺应孩子的特点,创造环境让孩子能走路就行了。我不明白为什么有的人非要孩子几个月就开始让孩子学识字,八个月就会算数学题(好象是天方夜谭!),就象一个月就要让孩子学走路一样。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不用说,孩子辛苦,父母也辛苦。就算你达到了,你的孩子就一定是聪明的吗?将来会怎样,我看是非常难说的。早教我是赞成的,但一定是科学的,是尊重孩子的生理特点的。看看这坛子里满眼的杜曼,好象天才已经满天飞了,呵呵,可怜的父母亲,更可怜的孩子……[ Last edited by kidmp3 on 2004-2-26 at 11:05 AM ]
作者: hssz1    时间: 2004-2-26 12:14
引用:kidmp3发表于2004-2-26 11:04 AM:
孩子到一、二岁自然就会学走路,父母在这个时候,要知道顺应孩子的特点,创造环境让孩子能走路就行了。我不明白为什么有的人非要孩子几个月就开始让孩子学识字,八个月就会算数学题(好象是天方夜谭!),就象一个 ...
我到你的网站也看过,那你又为什么一再的鼓吹读经的非凡作用呢?质疑....
作者: simoney    时间: 2004-2-26 12:29
还是崇尚0—3岁孩子学认字,但是学习认字的方法、方式问题是值得去探讨、研究的。
作者: 好运妈    时间: 2004-2-26 12:31
引用:hssz1发表于2004-2-26 12:14:
我到你的网站也看过,那你又为什么一再的鼓吹读经的非凡作用呢?质疑....
同样疑惑!
作者: 好运妈    时间: 2004-2-26 12:37
庞教授是语言学家,但并不是教育学家!

有人说强调早教,并要用科学的方法。然后批评Doman方法不科学,请问,你读过Doman的书吗?你了解Doman方法吗?如果只是简单的理解Doman的方法就是教小婴儿识字,那就太机械了!

Doman方法正是在大量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而且已经经过40年的实践了。其书在全球的销量已经有几百万册。
作者: rainbow    时间: 2004-2-26 13:57
看了这些我只能说太无知了,我们为什么让孩子学认字学数学,首先要认清一点,给一个八个月的孩子学认字和数学并不是为了知识性的灌输,是为了开发孩子正在生长的大脑,我本身是一个儿科医生,好多年前在我念大学的书本上就写着一个人的智商如果用100%来衡量,在三岁前就已经形成60%,7岁前形成80%过了7岁,任凭你如何努力只能增加30%。从大学起我就一直关注幼儿教育方面的书籍。刚出生到一岁的婴儿大脑处于高速发育阶段,如果在这个时期给予更多信息的刺激,他们的大脑神经细胞和触突会迅速发育得更好,刚出生的婴儿都是使用右脑为主,所以他们有摄像式的学习能力,只要看一眼纸上的东西他们就知道上面写什么,也就是一目10行的能力,如果开发得早开发得好,这种能力就可以在长大后留存下来,我们杰杰从四五个月开始教,七八个月已经具有这种能力。可是随着孩子的成长如果不去开发这种能力过了一岁右脑使用率下降就会慢慢消失,在开发这种能力的同时可以让婴儿同时具备了过目不忘的能力,我们杰杰在6个月大已经可以过目不忘给他念一次几十个字就可以马上全指出来。我想这也是很多所谓天才都具有的能力(我不觉得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据同同妈说她在同同一岁6个月的时候看了杜曼的书,然后辞去在新加坡担任建筑师的工作全职用杜曼方法培养同同(佩服她的决心),到了同同2岁3个月也具有了过目不忘的能力。大家不要只看这结果,这些都是我们花了很多心血才看到的。
     再说学数学,因为婴儿特有的右脑摄像功能,他们可以只花一秒钟就可以区分一张纸上画的是96还是97个圆点,对于成人来说上了10个圆点以上就得慢慢数了,上了30个圆点可以说是数来数去也数不清。婴儿学习数学和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机理是完全不一样的,老师教小学生是用数字进行运算,孩子是很难明白数学的真正含义。而婴儿却能明白数学的真理,虽然我教杰杰数学并不是用圆点卡,但我觉得杜曼在给婴儿看圆点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开发孩子右脑的过程,通过看圆点来激发孩子大脑的潜力。杜曼通过让孩子看1到100个圆点,从而调动孩子的右脑摄像功能,让孩子一听到92脑中就闪现92个圆点,当孩子听到25加37的时候他们脑中就会闪现把25个圆点和37个圆点放一起于是就成了62个圆点,这就是婴儿的加法。这种功能只有婴儿才特有, 看看大孩子学习数学的艰难,婴儿却是需要明白原理就行了,比如教杰杰算式,我只教了他两个加法(用数量表达):1+2=3、3+4=7,100以内的任何加法他都会了,乘法也是,因为他明白原理,随便问他756除18等等他不用思考就直接拿答案。昨天我教他代数,那根本不是教,只能说是给他指出规律,只列了一个等式8+Y=15,y=7.然后随便问他几百到几十的等式他不用思考就拿答案了。这对于成人来说真是不可思议。
      每一个婴儿只要用心去培养,都可以懂得这些,只是会因为个人原因学会的时间会有长短。对于0-1岁的孩子,由于对周围刺激异常敏感,数学的领悟力很强。这是所有1岁以前孩子都具备的能力,据日本的七田真的右脑开发教室的研究结果也指出:0-1岁的婴儿学加、减、乘、除,只要看10个算式就可以领悟规律。如果宝宝不再要看点卡算式了,说明他们已经学会了,而我们做父母的不知道,反而以为我们教得很失败。
      对于错过了早教期却要无理批评婴儿教育的人只能对你们说:很遗憾!你们不能走回头了。
     虽然我写了这么多关于认字数学的东西,但我并不是一个只注重孩子知识教育的人,我也觉得快乐的童年比一切重要。孩子的学习是建立在快乐基础上的。[ Last edited by rainbow on 2004-2-26 at 02:04 PM ]
作者: xmlee    时间: 2004-2-26 14:09
我觉得是应该多听听不同的声音,才能让自己的头脑明晰。专家们的意见已经太多了,其实,家长大力让孩子学习认字也是专家们的意见,只是此专家与彼专家的不同,试想如果早在这些言论发布初期,也就是还未形成影响力的时候,此专家就站出来说这样不行的,大家要冷静的话,我想就不会出现这种热火朝天的局面了吧。我真觉得,如果他们有这种时间,应该多去想想如何更好的改进当前教育中诸多弊端,如何更好的引导父母教育自己的孩子。
      中国的父母确实是“望子成龙”,但大多数的父母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个美好的人生,幸福快乐的未来,这不是说简单的放任孩子,而是希望让其健康又聪明的成长着。要进行早期教育,这是毋庸质疑的,最重要的是如何做?我觉得现在的父母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种理论肯定有其弊端,你能说现在中国教育没有问题吗?通过早期教育解决一些到小学、中学、乃至大学才来解决的问题,比如识字,其实我真没觉得让宝宝在有兴致的时候看些字有什么错?宝宝认识文字的过程不是象我们正常学习认字那样的吧,要不然他是怎么认识自己的母亲与别人母亲有什么不同之处呢,难道也要让其将母亲脸上每一部位分解,逐一认识吗,那我想每一位宝宝不是在三四个月认识妈妈的,而是上学以后!
      每位父母、专家都在投入力量,我想现在应该没有哪位家长是抓住自己的宝宝逼着他认字的,宝宝有自己的生长过程,即使你把他绑在凳子上,如果他不愿意还是会挣着哭的,这样一定没办法让其认字,只有在他们自己玩的时候,才可能让他们看上一两眼。不否认有的家长会有盲从的时候,我就是,但为了让自己减少这种盲从的时候,我查找了很多的资料,也看了很多关于早教的议论,现在对我来说,最需要知道的不是什么有问题,而是应该如何去做,这很重要!就象蒙特索利说的,我听到了,慢慢的我忘记了;我看到了,我就记住了;我做了,也就理解了。[ Last edited by xmlee on 2004-2-26 at 02:12 PM ]
作者: 多来A梦    时间: 2004-2-26 14:22
我觉得只要孩子愿意学习。也未尝不可。关键是要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纯粹的填鸭只会让孩子厌倦。
作者: kidmp3    时间: 2004-2-26 14:22
引用:hssz1发表于2004-2-26 12:14 PM:
我到你的网站也看过,那你又为什么一再的鼓吹读经的非凡作用呢?质疑....
我看过很多儿童早教方面的书,基本是比较赞成早教理论的。我觉得早教是可行的,但要尊重孩子的自然天性。我主张的儿童识字是在3岁以上,当然3岁以下是不是可行,我个人不太认同。3岁以上的孩子,已经到了需要识字和培养阅读的时候,读经只是给他一种比较科学简单的方法,让他自然达到这样的目的。我总的方面认为,进行早教,需要实施双方都不要太辛苦和劳累,否则带着如此强烈的目的去做,结果是让人担心的。另外,早教的内容很多,不限于认字,识数方面,音乐,运动等等也在其中。我举走路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我的观点,一般孩子一周岁以后走路,难道一定要提前到一个月进行呢?科学吗?
作者: zhoumanlin    时间: 2004-2-26 14:40
好运妈、rainbow,

看了很多人在不了解幼儿右脑的科学开发理论,也没有0-3岁的早教实践经验,没有读过DOMAN的著作,也没有实践过DOMAN的方法,就一味在这边想当然地批评、反对,我觉得好无奈!根本都没有学习、研究、探讨的共同基础。我都觉得没有再和他们谈的必要了。真理最初总是有很多阻力的。

只有我们坚持就好。让我们共勉!!
作者: zhoumanlin    时间: 2004-2-26 14:45
引用:kidmp3发表于2004-2-26 11:04:
孩子到一、二岁自然就会学走路,父母在这个时候,要知道顺应孩子的特点,创造环境让孩子能走路就行了。我不明白为什么有的人非要孩子几个月就开始让孩子学识字,八个月就会算数学题(好象是天方夜谭!),就象一个 ...看看这坛子里满眼的杜曼,好象天才已经满天飞了,呵呵,可怜的父母亲,更可怜的孩子……

如果你真的看到我们的孩子有多健康,有多开心,你就会知道自己作出这种臆断有多惭愧!
作者: kidmp3    时间: 2004-2-26 14:57
引用:zhoumanlin发表于2004-2-26 02:45 PM:
如果你真的看到我们的孩子有多健康,有多开心,你就会知道自己作出这种臆断有多惭愧!
我相信你们的孩子表现很好。当你对一种理论进行过比较深的研究后,你是灵活运用,而不是机械地学。我只是担心其他人的孩子会不会这样,因为很多人并不会特别认真地研究一种理论。这从他们提出的一些问题就可以看出来。应该说,我们本身从不同的路子培养孩子,而且到目前看都还算是比较成功的。我愿大家的孩子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而不限于哪种方法。由于水平所限,之前说话也有不妥之处,请原谅。[ Last edited by kidmp3 on 2004-2-26 at 03:01 PM ]
作者: jxsmail    时间: 2004-2-26 15:04
快乐的童年胜过不自由的童年不知多少倍
作者: mechlin    时间: 2004-2-26 15:13
我觉得还是顺其自然要好,孩子小的时候就是要玩,在玩的过程中体会学习.
作者: fotou    时间: 2004-2-26 15:17
顺其自然,玩中有学,学中有玩。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自由的童年。[ Last edited by fotou on 2004-2-26 at 03:19 PM ]
作者: 冰河    时间: 2004-2-26 15:24
同胞们,顺其自然想怎么做就做好了,反正无论如何都不会十全十美。
作者: rainbow    时间: 2004-2-26 15:33
引用:zhoumanlin发表于2004-2-26 02:40 PM:
好运妈、rainbow,

看了很多人在不了解幼儿右脑的科学开发理论,也没有0-3岁的早教实践经验,没有读过DOMAN的著作,也没有实践过DOMAN的方法,就一味在这边想当然地批评、反对,我觉得好无奈!根本都没有学习 ...
同意,其实我们都够累了,做自己的好了!不要管别人了!
作者: 书凡妈妈    时间: 2004-2-27 10:33
引用:rainbow发表于2004-2-26 01:57 PM:
看了这些我只能说太无知了,我们为什么让孩子学认字学数学,首先要认清一点,给一个八个月的孩子学认字和数学并不是为了知识性的灌输,是为了开发孩子正在生长的大脑,我本身是一个儿科医生,好多年前在我念大学的 ...

信了的人得了无比的好处,深心里感激并想与人分享。但是不信的人怎么都走不进那个世界。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我都后悔没有早点看到杰杰的网站,你的胎教方法没有在怀孕的时候用到。
嘿嘿,有机会再生一个就好了 :-)
作者: 书凡妈妈    时间: 2004-2-27 10:35
引用:zhoumanlin发表于2004-2-26 02:40 PM:
好运妈、rainbow,

看了很多人在不了解幼儿右脑的科学开发理论,也没有0-3岁的早教实践经验,没有读过DOMAN的著作,也没有实践过DOMAN的方法,就一味在这边想当然地批评、反对,我觉得好无奈!根本都没有学习 ...

哎呀,宝贝生病好几天,都没空来看。今天一瞧,又有嘴仗了,呵呵。
让相信的人都共勉吧!
作者: ciqly    时间: 2004-2-27 12:20
踢一下。
作者: maxi    时间: 2004-2-27 15:28
我一般比较相信实践的经验而不是空洞的理论和头衔。
作者: zx0731    时间: 2004-2-28 10:58
事有利弊,理有正反吧。我觉得教宝宝认字跟教他认识其他的东西没有什么区别,在他高兴的时候教,他还会自己主动要求学呢。
作者: wangxch    时间: 2004-2-28 12:18
早学一点总是有好处的
作者: ouyangfather    时间: 2004-2-28 16:38
重要的是孩子快乐
作者: 的哥    时间: 2004-3-1 21:39
教育孩子要顺其发展,而不要任其发展,看看欧穆杰奶奶的《万婴跟综》三本书,对于0~7岁的教育就足够了,很适合国情的。
作者: kidmp3    时间: 2004-3-1 21:54
引用:的哥发表于2004-3-1 09:39 PM:
教育孩子要顺其发展,而不要任其发展,看看欧穆杰奶奶的《万婴跟综》三本书,对于0~7岁的教育就足够了,很适合国情的。
赞同!
作者: 用心才会赢    时间: 2004-3-1 23:10
   maxi 朋友说“我一般比较相信实践的经验而不是空洞的理论和头衔。”对此我深表赞同。论坛中高手如云,象 rainbow、palmchristy、zhoumanlin、里仁、根根等 都是早教的实践先驱,都是我非常钦佩与仰慕的大师级人物。我转贴这篇文章有些欠考虑,但 rainbow 等朋友仍然本着交流与探讨的精神耐心的写了大段的回贴,真是毫不藏私、不厌其烦、谆谆教诲,实在令人感动,令人敬佩。

  通过学习,我觉得“右脑”理论有一定的科学依据;通过实践,我感到到杜曼方法是有效的(我姑娘稍微大了一点)。因此我觉得3岁前教孩子认字是可行的。但,在教之前一定要认真学习杜曼方法的有关书籍和资料,并尽可能多向有经验的朋友请教。孩子越小越要谨慎。
引用:<<!--quote1-->Originally posted by  根根 at 2004-2-27 01:39 AM:

  有时你注重了智力开发,或许就忽略了情商的开发;注重了记忆开发有时却阻碍思维能力的发展。或许在不经意间,你就提供了孩子一个走向成功的环境,也有可能在你的刻意强调中,孩子被推向失败的人生。

  教育是门大学问,不仅仅是识字、算术,我们要学习、要言传身教的东西很多~~
作者: xdclj    时间: 2004-3-1 23:12
引用:simoney发表于2004/2/26 12:29:
还是崇尚0—3岁孩子学认字,但是学习认字的方法、方式问题是值得去探讨、研究的。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