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ZT> 十三岁“神童”被保送北大 老师称其为悲剧 [打印本页]

作者: 语过添情    时间: 2004-2-19 09:47
标题: <ZT> 十三岁“神童”被保送北大 老师称其为悲剧
<img src="http://photo.sohu.com/2004/02/10/37/Img219013795.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4岁进图书馆 10岁上高中 13岁保送北大

  今年春节期间,北京大学给武汉华师一附中高三(18)班的鲍宇阳寄来预录通知单,向这名年仅13岁的少年发出邀请。

     鲍宇阳在去年的全国数学联赛中获湖北赛区一等奖,之后通过北大面试而获准保送北大。鲍宇阳经历过数次跳级,小学读了四年,初中读了一年,之后直接进入华师一附中理科实验班读高中,总共接受了8年正规教育。

  当记者走近传奇少年鲍宇阳时,却意外发现周围的人对这位“神童”持有各种各样的态度,在“神童”光环的背后,响起的并不全是掌声和赞歌,还有争论和担忧——


记者 与"神童"交流有困难

  2月14日,当记者走进华中师范大学讲师鲍良言家中时,先瞥见沙发上一个穿红衣服的小男孩正在看电视,看见记者进来,小男孩迅速钻到书房里,关上门。

  记者在鲍家坐了一会儿,躲在书房里的鲍宇阳终于忍不住走出来,在客厅里不停地走来走去,碰上记者的目光就裂着嘴笑,但不说话,只是偶尔提醒父亲:“别说了,别说了,你讲错了。”

  在征得鲍老师同意后,记者与鲍宇阳进行了直接对话,也许是不太熟悉的缘故,鲍宇阳似乎不屑回答记者的这些简单问题。

  记:平时除了学习,你都喜欢干什么?

  鲍:搞不清楚,搞得清楚我就说了嘛。

  记:你有什么崇拜的科学家,或者喜欢的明星?

  鲍:说不定有,只是不知道。(父亲在旁提醒说是居里夫人,但鲍宇阳说他已经忘记了)

  记:你将来想不想按你爸爸的理想做个科学家?

  鲍:有这种可能,说不准吧。

  记:你平时和朋友一块出去玩吗?

  鲍:什么叫朋友?从来没有这种事呀,没有时间。

  记:你向往到北大读书的生活吗?

  鲍:向往不向往都是有可能的吧。

  对话过程中,鲍宇阳对桌子上的一把火柴充满了兴趣,他反复研究这些火柴应该怎么摆才能赢(父亲给他出的智力游戏题),而对记者的问话只是在父亲的不断催促下来一两句听不太懂的回答。倒是说到一些和数字有关的话题,鲍宇阳立刻变得很有兴趣,反反复复跟记者纠缠于数学问题,而且能很快抓住记者话里的漏洞。

  就在我们聊天的时候,鲍宇阳对后来赶来采访的央视记者的摄像机和三脚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不停地将三脚架拆开合上,眼镜的一只脚挂在耳朵上,一副小顽童的模样。鲍宇阳的确是非常聪明,只一会儿,他已经能很熟练地拆卸三脚架了。



老师 他并不适应环境

鲍良言对儿子的评价是:“不骂人,不议论人,不占别人便宜,和人混熟了很能交流得来,喜欢探讨学术问题,很多人要向他请教问题。”

  鲍老师很为儿子自豪,他跑去书房拿来两本新华字典给记者看,这两本字典都已经被鲍宇阳翻烂了。还有他从儿子出生起就记的日记,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鲍宇阳出生11天就能跟着爸爸伸出一个手指,不到3个月就能喊出类似“妈妈”的声音,1岁两个月时认得30多个成语,3岁时已认识两千多个字,4岁就开始进图书馆,5岁多可以背诵1到50的平方表……鲍老师一条一条地向记者介绍着儿子从小就聪明过人的“事迹”。

  鲍老师否认儿子是个“神童”,他认为只是对儿子进行了“超前教育”而已,而超前教育的核心就是从小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

  鲍老师说:“自从培养起孩子学习的兴趣后,他就主动学,可能是尝到甜头了吧。”在鲍老师的培养下,小小年纪的鲍宇阳早已不再像同龄人那样喜欢看“卡通片”,而是迷上了科教片,因为鲍良言认为“卡通片还不就是你打过来,我打过去吗?”

  而对于传统的正规教育,鲍老师有些不以为然:“3个小时就能学会的东西,为什么非要学10个小时呢?什么叫基础?不就那几本书吗,对一个肯学的小孩来说看看就行了,要留给孩子选择余地,家长也要把自己的信息灌输给小孩。”

  自从鲍宇阳被保送后,他就没再去过学校,而是在家里狂补英语,据说鲍宇阳三天就能读完整本初二英语。

  鲍老师给儿子设计的前途是:17岁大学毕业,然后继续攻读硕士、博士,或者可以再选一个专业学习,即使读两次大学,毕业时也只有21岁,然后争取25岁进入国家一级实验室。

  2月14日下午,记者去鲍宇阳就读的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采访,在这里,记者听到的却多是另一种声音。

  来到高三理科实验班办公室,鲍宇阳的一位任课老师一见记者,上来就是一句:“你们别再采访了,这是个悲剧。”

  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师说:“鲍宇阳很聪明,记忆力特别好,但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除了知识,还要懂得哲学、艺术等别的学科,可鲍宇阳的语文、英语成绩很差,这对他将来接触社会很不利。”

  “鲍宇阳作为一个高三学生,他应该是一个社会上的人了,可他现在并不适应环境,还处于以他自己为中心的‘自我心态’,也就是童年心态。他频繁地跳级,这让他被迫失去了与社会、环境接触的机会,他和同学玩不到一块儿,将来上了大学,他也融不进大学生活中去。”

  鲍宇阳的班主任叶新年对记者的采访表示了坚决的拒绝:“媒体的报道将起到相当消极的影响,一是会有很多家长效仿鲍宇阳父亲的做法,但这些方法也许只对鲍宇阳有效,用在别人身上可能会教成傻子,二是这孩子以后会很关注社会上对他的看法,这很不好。”

  对于鲍宇阳化学、数学成绩特别好,而语文、英语特别差的问题,叶新年认为:“高中作文早已是议论文,要有一定的思想才能写出来,你让一个13岁的小孩写议论文,他能写什么?”

 


同学和邻居 没见他有什么朋友

  鲍宇阳所在的高三(18)班是理科实验班,班上只有30多个人,都是专攻数理化的,据说这个班上最差的学生都能上武汉大学,此次和鲍宇阳一起被保送北大(还有清华)的,就有10个学生。所以鲍宇阳的保送,在班上并没有激起什么波澜。

  “我们班同学基本上和鲍宇阳没什么来往,他也没什么朋友,因为年龄差距太大,交流不起来。”鲍宇阳的一位同学说。

  “鲍宇阳很调皮,有时候跟我们闹,我们也不理他。有一次他上自习吵闹、尖叫,有同学过去吼他:“你干什么!”就把鲍宇阳给搞哭了,他在我们这里经常哭。只要他不哭不闹的时候,我们就当他不存在。”另一位同学这样评价。

  但同学们也承认,鲍宇阳的领悟能力特别强,尤其在数学和化学上,而且有股韧劲,做不出题来时出去窜窜回来接着做。至于英语、语文,则是班上最差的,有一次甚至写过只有60个字的作文,后来就干脆不写作文,连老师都准备放弃他了。

  在鲍宇阳所住的33号楼,记者又采访了他的几位邻居。鲍宇阳对门的小姑娘曾是他的同学,这位还在上初中的小姑娘这样介绍昔日的同学:“鲍宇阳性格很孤僻,他妈妈不在家,只见他和父亲交流,从来没见过和他差不多大或者比他大的人来找过他,也没见他和谁一块玩过。他也不和我们说话,我爸爸有时叫他,他也不回答。鲍宇阳很少出门,有时候他闷了就一个人躲在家里打乒乓球。我爸爸妈妈可不愿意我像他那样。”

  而鲍宇阳楼下的邻居、华师大的一位老师说:“他上小学时,在我眼里就是个小孩子,可上高中了,还是个小孩子。这种超前教育违背了孩子自然的生长规律,超前得太狠了。这孩子是很聪明,他本来应该有很快乐的童年,可是被残酷地剥夺了。”
作者: 语过添情    时间: 2004-2-19 09:49
[ 新民周刊 ]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高三(18)班学生鲍宇阳最近获得北京大学保送生资格,

  鲍宇阳年仅13岁,成为近年来北大录取的保送生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他用4年时间读完小学课程,初中刚读了1年便直接跳级至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高中部,在这里接受了3年的系统教育,其间获得2003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湖北赛区一等奖、化学一等奖,以及2002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湖
北赛区三等奖、化学二等奖等多项含金量极高的奖项。


 2001年9月,鲍宇阳穿着小学生校服前往一附中面试,他沉着解答的神情给班主任叶新年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叶新年说,鲍宇阳直接跨越初二、初三,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几何和化学教育,但他的天赋很高,尽管入学时学校已开课多日,他依然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追赶并超过了班上的绝大多数同学。

  2003年11月30日,北大一名副校长、招办副主任在华中师大一附中举行的招生咨询会上对鲍宇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咨询会结束后专门与鲍宇阳单独交流,并很快喜欢上了他,亲切地称他为“小不点”。此后,北大将其资料带回北京研究,2003年12月上旬北大同意接受保送鲍宇阳。

  叶新年告诉记者,鲍宇阳所在的理科实验班共有37名学生,几乎都有十八九岁,他站在同学中间只及同学半腰,校运动会上一群大孩子中间夹着他这个小不点的场景常令人忍俊不禁。

  “鲍宇阳坐在教室最前排,听课很认真,时不时提出疑问,有时老师无意说错了一个数字,别的同学还没有发觉,他已经叫了起来:老师你讲错了……”

  他非常喜欢思考,时常一个人在教室内走来走去,不说一句话,别人叫唤也不理,甚至吃饭时都在思考,校园内经常见到他端着饭碗,低着头若有所思,时而执勺舀饭的趣景。

  “鲍宇阳看书、做题非常专注,外界环境根本影响不了他,常看到他在草稿纸上乱画,画得一塌糊涂,别人根本看不懂画的什么,但这其实就是他思考的最佳状态。他的很多解题路径都是非常规的。”

  鲍宇阳主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学,他酷爱读书,记忆力超群。叶新年说,鲍宇阳一天能解25道数学竞赛题,“每道题的量都相当于一篇论文,我们老师有时都觉得不可思议!”

  “他对数字特别敏感,对很多数学题的性质判断,其他同学需要笔算才能完成,而他却能脱口而出,有些化学方程式很繁琐,老师都要在抄写的过程中停顿核实,而他只需目视一会便能飞快地在黑板上默写出,从容得令人吃惊。”

  鲍宇阳的化学早已与大学接轨,他在上高三前本想选择化学班,但是因为人小个子矮,做实验还得站在板凳上,只好转攻数学。叶新年告诉记者,鲍宇阳的数学水平也远超过高中程度,大学微积分已经自学了一部分。

  “但是他的语文、外语比较差,作文不会写,这与他的人生阅历有很大关系,毕竟他还是孩子,但是他记忆力超群,过目不忘,外语词汇量非常丰富,给他四五个月肯定能补上。”

  “他比较随性而发,离开课堂就表现出他这个年纪的孩子的正常状态,比如好奇、好玩,对小动物、花草感兴趣。放学出去也会打野(贪玩)。”叶新年告诉记者,鲍宇阳比较活跃,经常听到他在教室内大笑、尖叫。

  “他以前尊重老师不够,见面不打招呼,现在长大些了,好多了,能够主动向老师问好,也懂得遵守纪律了。”叶新年介绍,鲍宇阳很想融入班集体,但是显然没有很好融入,毕竟他的交流方式与18岁左右的孩子有很大差异。

  “但他很努力,同学们对他也很宽容,我们没有安排他值日,但他不答应,经常站在椅子上擦黑板,抢着打扫卫生,这个孩子正在成长,这些不过是成长中的一些常见的烦恼。”

  
作者: 语过添情    时间: 2004-2-19 10:00
读着读着,突然有种心疼的感觉。。。
作者: xinyue8349    时间: 2004-2-19 10:01
他是神童,他就一定有与众不同的地方。我想他现在的状态一定不完全是早期教育的结果(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众多家长也没必要仿效,但我想他在他的领域众一定能够比普通人奉献给社会给人类的更多。
他的存在绝不是个悲剧!!
作者: szanny    时间: 2004-2-19 10:07
我觉得这是中国教育体制的悲哀!超前的孩子没有合适的体制来给他们交流和发展的空间。哈佛女孩里也提到了这个问题我觉得刘亦婷妈妈的态度的方法都很好,值得借鉴。
作者: kidmp3    时间: 2004-2-19 10:11
他的存在是不是悲剧,需要时间去证明。我想在儿童教育方面,需要端正一些观念,一些功利思想。能将孩子培养成神童,固然是大多数家长的心愿,但如果因此失去太多,就会得不偿失。孩子健康的人生,包括诸多方面,顾此失彼,是不是值得,需要理性进行思考。
作者: xpycfc    时间: 2004-2-19 10:18
伤仲永
作者: yesdudu    时间: 2004-2-19 10:19
天才与白痴一线之差,中国的教育对天才是一种压制,天才的生活方式和普通人一样,如何能????他自己开心不就好啦,有所得必有所失
作者: kidmp3    时间: 2004-2-19 10:27
关键是他能不能开心,他的语文这么差,与人交流的能力这么低……伤仲永,看到这几个字,我的眼泪都要流下来的。
作者: 天地英雄    时间: 2004-2-19 10:48
引用:xinyue8349发表于2004-2-19 10:01 AM:
他是神童,他就一定有与众不同的地方。我想他现在的状态一定不完全是早期教育的结果(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众多家长也没必要仿效,但我想他在他的领域众一定能够比普通人奉献给社会给人类的更多。
他的存在绝不 ...
万一走向犯罪呢?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4-2-19 12:43
如果让这孩子数学、化学读大学的课程,语文、英语读中学课程,将会怎样?会不会好一点?
我认为是教育体制太死板。
至于这孩子有无一个快乐的童年,这得问这孩子自己,因为快乐是主观的体验。孩子沉浸在自己所喜欢的领域里,不看VCD动画片就是不快乐了吗?
作者: xiaolele2001    时间: 2004-2-19 12:55
引用:dawnch发表于2004-2-19 12:43 PM:
如果让这孩子数学、化学读大学的课程,语文、英语读中学课程,将会怎样?会不会好一点?
我认为是教育体制太死板。
至于这孩子有无一个快乐的童年,这得问这孩子自己,因为快乐是主观的体验。孩子沉浸在自己所喜 ...
同意,楼上的观点,我认为一定程度上他是个天才。
作者: hssz1    时间: 2004-2-19 12:58
这种培养天才的代价值得吗?
作者: 荷荷    时间: 2004-2-19 13:17
我知道这个小孩。他以前就上过大学,因生活不能自理又回华师一读高三
作者: rainbow    时间: 2004-2-19 13:42
如果看过杜曼的书的人回头看看上面的例子,会觉得感觉不一样。其实上面的孩子并不是神童,所有三岁前的孩子只要通过教育都可以在两三岁自行阅读书籍。可是觉大多数的中国人没有真正系统的去了解婴幼儿的学习机制,所以把这些变得非常的神秘化。越神秘化的东西越能让家长盲目化教育,所谓盲目化教育就是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神童,把教育钻到死胡同里面去了。比如大多数上少年班的孩子都不能生活自理、情商低下,父母一味追求知识的教育而忽视教孩子做人最根本的东西。
这些是我们应该吸取教训的。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4-2-19 13:45
引用:hssz1发表于2004-2-19 12:58 PM:
这种培养天才的代价值得吗?


值不值,那得从什么角度来看了。
如果是认为象大多数人那样去生活,并且认为那才是唯一合理的生活状态的话,那么这孩子就会被认为有问题,那么这样培养孩子就是不值得的喽~

世上没有绝对的事。
当我们在指点江山的时候,往往带着各自的有色眼镜。江山到底是什么模样,只有摘下眼镜才知道。
:::
作者: 霏霏    时间: 2004-2-19 15:51
唉。55555555555555555
作者: 语过添情    时间: 2004-2-19 15:55
引用:rainbow发表于2004-2-19 01:42 PM:
如果看过杜曼的书的人回头看看上面的例子,会觉得感觉不一样。其实上面的孩子并不是神童,所有三岁前的孩子只要通过教育都可以在两三岁自行阅读书籍。可是觉大多数的中国人没有真正系统的去了解婴幼儿的学习机制, ...

为什么所有的杜曼er都如此笃定,如果如何就会如何云云,是什么给了你们这种自信?
怎样去教育孩子是家长自己的事,我只想说一句:
孩子不是学习的机器,更不是什么试验品! <img src='images/smiles/mad.gif' smilietext=':mad:'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mad:' />
作者: 晴晴    时间: 2004-2-19 16:50
“孩子不是学习的机器,更不是什么试验品!”



说得好!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4-2-19 20:11
引用:晴晴发表于2004-2-19 04:50 PM:
“孩子不是学习的机器,更不是什么试验品!”



说得好!

那么,怎样才不是试验?
作者: 天问    时间: 2004-2-19 20:51
rainbow大虾让自己8个月的孩子就会计算,自信是可以理解的。

我奇怪的是无论是支持毒金的还是支持晃卡的都喜欢用这种句式,我老是被人说你如果读了某某教授的文章就会如何如何,我真的很奇怪,难道他们真的天真的以为我仅仅会因为读了他们开的书单我就会赞同他们的意见吗?

不过这次我倒是同意rainbow大虾的意见:
使用“有效”的有体系的方法,每个孩子都能做出不可估量的行为来。可最重要的是孩子的自知、自信、自决,是孩子的情商。
不过这些我不是从那个什么,等我复制一下他的名字,杜曼那里学到的。更何况我认为正是因为它的智力教育方法有效,它才更有害。
作者: maxi    时间: 2004-2-19 20:54
13岁还太小,要求样样都很成熟是不切实际的。有某些方面的特长就让他发挥,这比按部就班好得多。去年有美国有一个神童(听名字好象是华人)13岁就读医学博士了,也没见媒体非议。
作者: 天问    时间: 2004-2-19 20:57
引用:dawnch发表于2004-2-19 08:11 PM:
那么,怎样才不是试验?
是啊,当人们自以为是孩子的智力的开发者,总想着有什么好方法能充分发挥孩子的潜力,以识字、算术为目标,好像没有什么教授的方法不是在试验的。

也许人们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的时候,就不是试验了。
作者: 天问    时间: 2004-2-19 21:04
引用:maxi发表于2004-2-19 08:54 PM:
13岁还太小,要求样样都很成熟是不切实际的。有某些方面的特长就让他发挥,这比按部就班好得多。去年有美国有一个神童(听名字好象是华人)13岁就读医学博士了,也没见媒体非议。
在这个时期,中国人们对早期教育仍然处在一个迷茫的时候,媒体引发这样的争论是很正常的。

其实我也不觉得这个孩子就已经是个悲剧,还要看他以后能不能找到体现自己价值的地方,陈景润自我护理能力也很差。我相信有一天社会会对他们宽容而不是纵容,理解而不是贬低。让他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作者: frog    时间: 2004-2-19 21:10
不知道有否朋友调查一下中国的少年大学生成才率,可能会有意外的收获。
作者: yu0099    时间: 2004-2-19 21:15
引用:frog发表于2004-2-19 21:10:
不知道有否朋友调查一下中国的少年大学生成才率,可能会有意外的收获。

每个人对成才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大多数家长以为孩子考上清华、北大等名校就是成才了!
作者: frog    时间: 2004-2-19 21:32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yu0099发表于2004-2-19 21:15:
每个人对成才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大多数家长以为孩子考上清华、北大等名校就是成才了!
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剧!!!特别是对于我们的下一代。
中国的下一代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创新,特别是创新!!!
绝对不应该成为考试的机器,特别是不能成为父母的......。我不知道该如何表达,不过我知道有许多父母把自己很大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我感觉这无论对父母还是对孩子都不是一个好的现象。
孩子是一个社会的人,不能成为我们的私有财产,更不能成为我们的替身。
快乐的孩子是最好的孩子。
还想有好多话,限于文字表达水平和多种因素,一声叹息!!!。
作者: 天问    时间: 2004-2-19 22:26
引用:frog发表于2004-2-19 09:32 PM:
[quote]引用:yu0099发表于2004-2-19 21:15:
每个人对成才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大多数家长以为孩子考上清华、北大等名校就是成才了!
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剧!!!特别是对于我们的下一代。
中 ...
你已经说的很好了,很羡慕你。如果我有你这样的水平就好了。
作者: happybaby990121    时间: 2004-2-19 22:36
引用:语过添情发表于2004-2-19 03:55 PM:
为什么所有的杜曼er都如此笃定,如果如何就会如何云云,是什么给了你们这种自信?
怎样去教育孩子是家长自己的事,我只想说一句:
孩子不是学习的机器,更不是什么试验品! <img src='images/smiles/mad.gif' smilietext=':mad:'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mad:' />   
赞成!!!!!!!!!!
作者: frog    时间: 2004-2-19 22:45
谢谢jianl。这只是我的内心话语。在我的圈子里,当听说我给孩子下载了很多资料时候,很多人一致反对,说“你不会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书虫吧?”
再强调一点,孩子的创新能力培养非常重要。说得严重一点“会读书的孩子不一定是个......”
现在大学考试都在试行开卷考试,主要重在考察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很乐观的估计,在未来的十~十五年内,中国的初等教育会有一个大的改观。
已经说了很多出格的话,这并不符合我的性格。
有一句话说得好“都是为了孩子。”
各位大侠谅解。
作者: sdh2871    时间: 2004-2-19 22:50

作者: pinkpony    时间: 2004-2-20 01:04
没爱因斯坦可以这样教育出来啊........叹息
作者: simoney    时间: 2004-2-20 01:29
天才就是与众不同
作者: yongre    时间: 2004-2-20 02:56
如果他本身是天才,自己有兴趣,就是喜剧,为他和他的父母高兴!
如果他只是父母的箭,那就是大悲剧,相信他的人生会有大的缺陷
快乐啊,如果孩子在童年都得不到,那这一生也就难再有快乐了!!!
作者: kidmp3    时间: 2004-2-20 07:14
引用:<<!--quote1-->每个人对成才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大多数家长以为孩子考上清华、北大等名校就是成才了!…………
赞成楼上的意见。老子在几千年前就提出“无为而治”,在培养孩子方面也应该“无为而教”, 现在的父母多数对孩子寄予重大的希望,有希望本来没什么,但因此剥夺许多原本属于孩子的天性和自由,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我们的孩子,能快乐吗?做父母的,你只能根据孩子的生理特别和心理特点,尽你的所能提供相应的条件,让孩子寓玩于学,寓学于玩,快乐成长。你不能要求孩子,什么时候学到什么东西,什么时候考上什么大学,果真如此,岂不悲乎!

一家之言,不妥之处,见谅。[ Last edited by kidmp3 on 2004-2-20 at 07:15 AM ]
作者: xinyue8349    时间: 2004-2-20 09:08
如果孩子走向犯罪可能就会变成社会的悲剧,也不见得是他自己的悲剧,文章中没有从孩子的心理喜好进行分析、说明,不能就说这是个悲剧。也不能因为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差就说这样培养不好,我到觉得能够忍下心让孩子如此自由的发展他的特长的父母是很有奉献精神的父母呢!因为大多数家长不会放心孩子如此,就想让他们如我们经验中所知道的那样得到快乐、得到各方各面的才能技巧,结果这些也许都是平庸的快乐和生活。如果孩子天赋在某方面极好,他靠内在的驱动力完成自己的能力提高,这样可悲吗?决不,真希望,能够有围绕孩子的心里状态为中心的文章发表,那样诸位家长更有可借鉴的东西。并且社会应该对这种天才儿童要重点保护,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因为他们也许在许多方面需要更多的帮助,而不应孩子不能自己做许多事就说成是悲剧。老师、社会都应如此。
作者: zfee    时间: 2004-3-6 11:36
得失薄如纸
作者: dowin    时间: 2004-3-8 10:39

作者: dmonkey2k    时间: 2004-3-8 11:02
教育还是很关键。
作者: goodc    时间: 2004-3-8 12:16
社会追求发展,个人追求幸福;这种人是人类社会的珍宝,但自己不一定有成功的人生,但我们不要对这些有特长的孩子太苛刻了,每年毕业几百万大学生有多少人最后事业、人生都很成功?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求他成功?给他一种特别的环境又有什么不好?
作者: cress    时间: 2004-3-9 20:20
是不是悲剧,还要看他接下来几年能不能适应大学社会,能不能学会如何和别人相处
作者: coolike    时间: 2004-3-13 16:00
阅过之后心情很复杂。
作者: lvysicheng    时间: 2004-3-13 16:39
注重过程.
不要说试验,我们在探索
作者: 亮亮妈    时间: 2004-3-16 17:53
他离开了社会和环境,这种教育不要也罢
作者: 蛙鱼    时间: 2004-3-20 19:34
引用:<<!--quote1-->有所得必有所失

作者: yxm0708    时间: 2004-4-20 10:15
我认为有时咱把"成才"一词理解得太狭义了.
成才不光指高iq,还有eq,更有aq(逆商)
我们的孩子要"出人头地",更需要后面两项,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 社会人 "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