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转帖]捐赠棉袄里的一张纸条 [打印本页]

作者: 月在天    时间: 2006-2-15 19:08
标题: [转帖]捐赠棉袄里的一张纸条
江苏省南京农行中华门分理处工作的李思俭,于1996年的一天,因单位组织职工为西北贫困地区捐献衣物,就回家找出一件近于全新的棉袄。随后,她拿出稿纸写了一段话。并把这张纸条小心翼翼地放在准备捐赠的棉袄的衣袋里。  1996年10月进入了初冬,陕西镇安县米粮镇丰河村按时把各地捐赠的棉衣发放到农户手中。村里有一户王姓人家,家里4个上学的孩子都没有可御寒的衣服。村里就把一件灰色的棉袄给了王家。王翠是家里的长女,上小学四年级。这件灰棉袄就穿在了王翠身上。王翠在棉袄口袋里发现了一张小纸条,上面有娟秀的字迹:“孩子,当你收到这张纸条时我们就相识了。你多大了?叫什么名字?还在上学吗?如果你因贫困而上不起学,有什么困难请与我联系,我想帮助你。”署名是中国农业银行南京中华门分理处李思俭。  是缘分!这张满怀关爱的纸条使王翠一家沉浸在意外的惊喜中。王翠兴奋地说:“爸,咱有困难就和这位阿姨说。”爸爸嗯了一声说:“翠儿呀,咱家现在生活还能过得去,我们暂时不要麻烦人家了。”小王翠点点头,把纸条夹在日记本里,细心地珍藏起来。  有了这张小纸条,王翠心中充满了甜蜜。她更加用功地学习,努力帮父母做家务。  2002年的一天早晨,王翠的弟弟因病入院,抢救无效去世,家中欠下了巨额债务。面对困境,王翠想起那封信,问爸爸要不要向远方的阿姨求助。父亲是一个性格倔强的人,他觉得人家信里说的是如果孩子上不起学,可以求助,但现在情况并不是这样。王翠的母亲也觉得不能轻易张嘴求人家。  生活太艰难了,王翠无数次地将那张夹在日记中的小纸条拿出来,看了又看,想求助于远在千里之外的阿姨李思俭。但又一次次打消了这个念头。  时间在王翠一家人的艰苦挣扎中流过。转眼间王翠考上了省重点中学———镇安县中学。  小纸条成了全家人的精神支柱。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想想远方的那位好心人,看一遍小纸条,就感到无比温馨,全家人就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2005年8月,王翠以优异的成绩被东北农业大学录取为本科生。面对高额的学费,全家人一筹莫展。上大学的学费一年需要5000元,亲朋好友给王家凑了一千多元的礼钱。为了女儿的前途,倔强的父亲挨家挨户地敲门借钱,共凑了3000元,剩下的2000元却怎么也筹集不到了。开学的时间一天天逼近,父亲整天蹲在地上抽闷烟,长吁短叹。  看到父母四处借款却空手而归,王翠再一次想到了辍学。在这绝望的时刻,父亲说:“翠儿,要不,给远方的好心人写一封回信吧。”一句话瞬间照亮了王翠沉浸在黑暗中的心灵。她立即从日记本中找到9年前的那张小纸条,给远在南京的李思俭写去了一封求助信。  这么多年过去了,远方的人还好吗?王翠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因为她不知道远方的好心人还记不记得这件事情。更令王翠的家人感到为难的是9年来没有和好心人联系,现在有事儿却求到了人家,实在说不过去。但他们一家做梦也想不到,8天后竟收到李思俭的回信和500元汇款。  王翠的担心是有道理的。9年来,李思俭当年在小纸条上留下的地址,如今已成了商店,而她本人,也在银行内部换过多次工作。2005年8月22日,李思俭突然接到一封来自陕西的信。读完信,李思俭深受震动,在遥远的陕北老区,一位优秀的孩子因家庭贫困面临失学!  “承诺一定要兑现。”接到信件的第2天,李思俭登录东北农业大学网站,在2005年新生录取名单中确认了小姑娘的真实身份。李思俭马上给王翠汇去500元钱,让她先到大学报到。并在汇款单的附言上写着:“我会帮助你的,记住,永远不要对社会失去信心。”  2005年9月17日,李思俭又不远千里来到陕西省镇安县,王家一贫如洗的家境让她揪心不已。“9年前,小王翠只有10岁,她能够把棉衣口袋内的小纸条珍藏到今天,说明孩子对别人的帮助是满怀感激的。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向我求助,如果我不帮助她,这对孩子的身心伤害太大了。”李思俭感慨地说。  李思俭现在的家境也不尽如人意,丈夫几年前从江南光学仪器厂下岗,只能领到280元的低保金,儿子正在上大学,家里还有80多岁的公婆。但李思俭毫不犹豫地又将刚刚获得的奖金1500元汇给王翠。  有了这笔钱,王翠凑足了第一年的学费,迈进了大学校门。  终于,两人在哈尔滨的东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办公楼里相见了。在这一刹那,王翠积压在心底9年的感激之情像火山一样爆发,热泪模糊了她的双眼。  考虑到王翠的学杂费每年要有6千多元,李思俭将王翠的情况向组织上做了汇报。她所在单位南京支行的行长罗进得知此事后,感到“奇缘难得,事迹感人”。遂决定组织机关干部募捐,与李思俭一起帮助王翠完成大学4年的学业。  2005年11月10日,李思俭在第一时间把这一好消息告诉了王翠。电话那头,王翠泪流满面,哭着说:“妈妈,我一定好好学习,将来报答这些好心人。”(汤锡松摘自《民主与法制》第3期作者丁耀忠)
作者: 如意    时间: 2006-2-16 19:10
好感人的事迹
作者: hq1966    时间: 2006-2-16 19:46
<font color="royalblue">  好人+好人=好故事
作者: 789mry    时间: 2006-2-17 07:56
真的好感人,我几乎要流泪了,想一想,我们做了什么!总是强调自己有多困难。此帖由 789mry 在 2006-02-17 07:56 进行编辑...
作者: wjx871    时间: 2006-2-17 11:21
感人肺腑!希望天下的好心人平平安安!助人为乐的人往往考虑自己的不多,有钱的人往往找出各种借口加以推脱。
作者: fchn608    时间: 2006-2-17 11:44
确实太感人了!但俺也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他们家有4个孩子?
作者: 张译    时间: 2006-2-17 15:15
感人!不过为什么我们国家有那么多的孩子读不起书,有的连起码的义务教育都上不了。农村的普通家庭很少能供养一个大学生的?这值得深思!
作者: lyj25294    时间: 2006-2-19 15:41
以前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现在可不行了,学费太高了。
作者: jsdongbo    时间: 2006-2-20 16:56
感人的文章应该让更多的人看看
作者: 操作系统    时间: 2006-2-20 17:46
在付出爱心的同时,我们又该怎么看待学校的收费呢?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