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科学看读经教育 [原创] [打印本页]

作者: 黄志平    时间: 2004-2-17 11:44
标题: --科学看读经教育 [原创]
如果说中国的教育不行,为什么中国留学生的孩子在美国学校都那么出人头地?如果说中国的教育很棒,为什么中国的科技落后?如果说美国的教育很好,为什么中国留学生的孩子一回到中国就无法跟班?如果说美国的教育不好,为什么美国是公认的科技强国?  ……然后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第一,    科技发达的国家,教育一定发达!第二,    教育落后的国家,科技一定落后!我们应该怎么来评论我们的国家呢?我认为,鉴于中国教育的具体状况,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要判断一个真正的胜利者,只能是在终点,而不是在起点!也就是说,在肯定中国的中学生每年都能击败众多对手而获得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各种个人奖和集体奖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这些奖杯或金牌下的阴影。――摘自《素质教育在美国》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而教育是关键,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教育方式数不胜数,往往让我们无所适从。如果我们东尝一下、西试一番,如果我们没选对教育的方法(方式),我们就在迷茫中浪费孩子的大好时光,因此我们不得不慎而又慎。只有终身学习,才是21世纪唯一有效的通行证(――联合国:《学习――内在的财富》)。因此,教育的重中之重就是提高孩子的终生学习能力!那教育的关键是什么呢?就是要培养孩子内心一种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善于学习,喜欢学习!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如果在孩子可塑性就强的时候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那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这个时期后悔就来不及了!脑科学的研究证明:正常人一生出来,大脑就有1000亿个脑细胞或称神经元,它们彼此孤立,就象一根光秃秃的树干,当受到周围环境的大量信息刺激时,每根神经元发育成许多树枝状的树突,互相联结。对正常人而言,每根脑神经元可生出几千根树突。当给大脑以最优质、最复杂的信息时,每根神经元最多可生出两万多根树突,这时,其智力就会超出常人。这些树突通过“突触”接通,就会形成复杂的神经网络,网络越复杂,大脑的功能就越好,人的智力就越高,学习高深的知识就会很容易、处理复杂问题时就会很轻松;突触的形成,主要靠感官经验的刺激。在3-4岁以前是大脑发育最敏感的时期,大脑的突触数目甚至可达到成年人的两倍,一直到7-8岁,脑发育才基本定型,其细胞构建和神经纤维的联系大致(80%)接近成年人,到了11-13岁以后,大脑神经网络开始调整,只保留受外界信息刺激频繁的、联系紧密的那些突触。因此,要使孩子变得聪明,关键是要在孩子大脑发育的敏感期让孩子反复的接触最优质的信息。大量实验证明:让儿童反复诵读优美的经典作品是使大脑神经元得到最优质、最复杂刺激的最佳选择。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教学科目一般分为:科学类的科目(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和人文类的科目(如语文、英语、美术、音乐等)。科学类科目与人文类科目的学习方法:科学类的科目要按部就班、懂了才教、教了能用,前后是紧密联系的,如果前面的没学好,要学后面的就难上加难;而人文类的科目要按照这些科目本身的规律来教,不能简单的“懂了才教”,而主要是靠耳濡目染和环境的熏陶。儿童首先发展的是语言能力,然后才是逻辑、综合分析能力。语文能力提高了,逻辑综合分析能力自然就提上去了。要确保孩子各个方向的均衡发展,语文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那语文能力如何培养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语文?简单的说,语文=语+文。“语”就是语言,语言是可以在生活当中自然而然学会的,不需要专门的培训,如果我们还专门让孩子整年学习这些生活的语言,岂不在浪费孩子最宝贵的时间?“文”是指具有“高度的、精确的、简练的、优美的”的语言,是文化的语言、文章的语言。孩子学了高度的表达,自然会低度的表达。所以,我们要让孩子学“文”,而不仅仅是“语”。学会了“文”,自然就会“语”!最快捷学“文”的方法就是读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这些经典之作以其“简练、精确、优美”而流传于世,那么读这些经典著作对孩子有什么帮助呢?自然识字:对于读经典的孩子而言,识字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具体的教育法如下:拿着书跟孩子一起读,对于5岁以下的孩子,由于这个阶段大多数的孩子认字不多,并且还不会拼音,刚开始时可以滑读法(读的时候一行一行滑过去读),当孩子熟读或会背诵时,因为孩子已经会认识其中的一些字,这时就可以用指读法(一个字一个字指着读过去),反复用此法,孩子就会对号入座(用已经认识的字,继而来认未认识的字),不用多久,文章里面的字就都会认,而且会把这些字应用在其他地方。大多数孩子会在认字的过程当中,只要稍加引导,孩子自己就会学拼音,这时候的孩子已经有了初步的学习能力!识字越多越早,就能更早地学习表达“复杂”的书本,在阅读中开发智力。我们发现很多上小学二三年级的孩子还在读思维层次很低3-4岁幼儿的书本!主要就是识字不多的原因,这就浪费了孩子脑力发展的最佳时光!阅读及写作:识字是阅读的基础,当孩子认了很多字,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自学能力,我们只需引导孩子多读多看有益的书就行了,一旦孩子自己喜欢读书、自己喜欢学习,那我们要做的就很简单:鼓励孩子多看课外书,用丰富的信息来刺激孩子的大脑,孩子的智力就在大量信息的刺激下得到了开发!大脑神经网络的发展,除了靠直接经验的刺激以外,更要靠间接经验的刺激,因为个人的接触面、生活面毕竟很有限。我们是以其直接经验所累积的体验为基础,去吸收更大更广泛的间接经验,也就是旁人的经验,以建构复杂的大脑。而接受间接经验的最好途径便是阅读,尤其阅读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经典之作!要孩子写出优秀的作文,就需要大量的阅读作为基础,以实际经验为基础,以间接经验为后盾,只要胸有万巻书,自然下笔如有神!成绩:成绩的好坏,往往不是取决于学习的努力程度(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会玩的孩子,其成绩往往也很好),而是取决于他的理解能力的高低。上面已说过,要提升孩子的理解能力,中文经典教育是非常好的教育方式。我们从头再看一下:读中文经典可以让孩子自然识字(这是基础);识字可以促使阅读能力的发展(这是前提);多读好书可以拓展孩子的视野、取别人的精华为其所用(汲取大量的间接经验),书读多了,很自然地,知识面就广,知识面一广,理解能力、逻辑分析能力自然就强,孩子喜欢异想天开,书读多了,还可以激起他的创新创造能力。由此,孩子在各种信息的刺激下,理解能力、逻辑能力、想象力得到了提升,这个时候孩子读教科书还会难吗?还用担心考试成绩不好吗?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单单有高智商(IQ)还远远不够,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博士指出:真正成功幸福的人,其成才因素中,情商(EQ)占80%,智商(IQ)仅占20%。“情商”大致可以概括为五方面内容:情绪控制力;自我认识能力,即对自己的感知力;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能力;认知他人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有关研究数据表明,智商和技能,两者的作用加起来,还不如情商的作用大,而且位置越高,情商的作用就越大。在企业高层领导中,情商的作用差不多达到85%。故良好的性情是一个人成功的保障,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又云:幼儿养性、童蒙养正!我们能不能在童蒙时期就培养好孩子的良好品性是关系到孩子将来能否成功、是否幸福最关键的要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俗话说:整天跟伟人在一起,你想不伟大都难!由此可见:跟三姑六婆在一起,你想不成为三姑六婆都难!人格的塑造,习惯的养成都奠定在人生的最初几年。经典著作以其宽阔的胸怀陶冶孩子的心性!这些经典著作的用处无所不至:温家宝总理在就职演说上就用到《大学》的“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来回答记者提出的经济问题。在2003年12月10日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中,在说到国际关系时,用了《论语》的“和而不同”来阐述中国的立场,当他和布什站在一起时,我们可以感觉得到:一个强大的中国总理风采,而身为美国总统的布什去不免相形见绌!  国父孙中山先生也说:《大学》乃是中国政治哲学,其为最有系统之学,无论国外任何政治哲学家都未见到,都未说出,为中国独有之宝贝。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在《回忆我的父亲》一书提到:当我在科学研究处于逆境的时候,总是可以从《孟子》得到启发。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在中国外交学院演讲时说:粒子的观念起源就是阳和阴。连续性观念的起源是公元前六百年道家创始人老子,他认为最基本的东西是永远摸索不清的。对一个外交官来说,这种观念是非常有用的。被誉为日本的爱因斯坦的汤川秀树(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在《旅人》自述一书说:我五六岁时就开始诵读中国经典……第一部分是四书,是从《大学》开始的。我最早读的一本书就是《大学》。《论语》和《孟子》,也是启蒙读物。著名企业家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我最喜欢的三本书是:《老子》、《论语》、《孙子兵法》。因为他善用这些经典来管理、经营企业,因此,海尔现在成为中国最成功的企业之一!至于文学造诣深厚的人,无不是从经典中获益良多!如毛泽东、鲁讯、胡适之、冰心、沈从文、老舍、金庸、余秋雨、蔡志忠……等等,数不胜数。由此可见,经典可以用来安邦治国、可以用来搞科学研究、可以用来管理企业……,经典教育内容包涵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及社会科学等方面,如果那么多好东西不传承给孩子,而让孩子以后从最低的起点开始摸索,真可谓本未倒置,岂不很可惜!课程改革的方向:以前文言文的比例不足10%,现在提高到40%(按最新的大纲),如果教育部不清楚经典教育的好处,又怎么会逐年增加文言文的比重呢?孩子现在不读经典,将来也得读!那怕是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孩子也不得不读!不同的是,越小的孩子读这些经典是很轻松、很快乐、很自然的,在无压力、无分别心(孩子没有难易之分)的情况下就把经典背会了!如果等到为了应付考试再来背这些经典的话,由于小时候很少或是根本就没接触过,学这些东西就会学得很痛苦,而且考完就忘……好的教育内容也要有好的教育方法!我们应顺应孩子脑神经的发展规律,顺应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学习,在学习中玩!不能作到这一点,施教者会很辛苦,受教育者(孩子)也会很痛苦,效果自然就不会好!最高明的教育方法是:孩子没有感到是在受教育,而效果已自然达成了,而这正是儿童的学习特点。关于教学法方面可参考其他网站:http://www.sangnan.com/http://www.e-renhe.com/http://www.ertong.org/news/index.asphttp://www.cnivy.com 推荐 [ Last edited by 黄志平 on 2004-3-1 at 14:54 ]
作者: kidmp3    时间: 2004-2-17 12:51
good.
作者: and1    时间: 2004-2-17 14:12
推荐!!
很赞成!!!
作者: hhbbqq    时间: 2004-2-17 14:20
支持!
作者: 荷荷    时间: 2004-2-17 14:26
推荐!!

作者: blueangel    时间: 2004-2-17 15:02

作者: 牵手的你我    时间: 2004-2-18 12:14
教育颇深!谢谢!
作者: 晴晴    时间: 2004-2-18 12:56
同意!
作者: 凝眸的天空    时间: 2004-3-27 16:11
有启发
作者: google    时间: 2004-3-27 21:15
不敢说大部分(至少相当一部分)“婴儿”的学识都很高,看来不用寄希望于“跳级升班”去获取更多的知识,我们婴儿相互交流也收益非浅!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作者: 江湖    时间: 2004-3-31 19:27
引用:google发表于2004-3-27 21:15:
不敢说大部分(至少相当一部分)“婴儿”的学识都很高,看来不用寄希望于“跳级升班”去获取更多的知识,我们婴儿相互交流也收益非浅!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
========<font color="Green">那你来此论坛的目地无非2个----1〉给予他人更多的。。<font color="Red">2〉把水搅浑,,,,,,,,〈〈〈〈〈〈〈〈〈前者我还没有看到,至少在目前
作者: 天问    时间: 2004-3-31 20:37
google的气还没消啊?
作者: CHENGTING    时间: 2004-4-1 13:04
不错
作者: 耳朵妈妈    时间: 2004-4-1 13:23
小孩子闲着也是闲着,没事的时候,让他背背论语也不错,至少多认识几个字了
作者: squirrelc    时间: 2004-4-4 21:21
UP
作者: hu168    时间: 2004-8-15 20:59
有道理!正在教小儿(3岁)读三字经!
作者: pharmacist    时间: 2004-8-16 08:24
如果说中国的教育不行,为什么中国留学生的孩子在美国学校都那么出人头地?
如果说中国的教育很棒,为什么中国的科技落后?
如果说美国的教育很好,为什么中国留学生的孩子一回到中国就无法跟班?
如果说美国的教育不好,为什么美国是公认的科技强国?

首先,告诉你一件事情,中国留学生的孩子在美国完全称不上那么出人投地,很多时候是一些科目比较强,但全面的项目则只能说很一般。比如说这里的学生很小就做presentation, 做一个这样的项目要收集很多资料,要能说会道,要考虑怎样吸引听众等等。我的presentation的水平可能及不上一个小学生的。
其次,中国留学生的孩子回到中国无法跟班与教育方法的不同有关,有教育的着重点也有关,完全不能代表中国的基础教育优于美国.
你可以说读经如何好,但如果你为了宣扬读经而歪曲事实的话,俺就看不过眼!
作者: pharmacist    时间: 2004-8-17 00:19
中国青年报发表数学大师丘成桐对中国基础教育的否定性评论之后,又刊登了一些讨论“中美基础教育孰强孰弱”的文章。与此同时,搜狐网站也为此设立了一个讨论专题,讨论帖子近千条,可见这是一个引起人们高度关注的话题。有3526名网友以自己的判断投票:其中认为中国基础教育较强的占15.8%;认为美国基础教育较强的占63.2%。

这个结果当然不是什么权威认证,至多是一个“民间认识”的缩影。不过这个话题的意义,并不是要在中美两国的基础教育上比出个高低,而是促使国人重新思考我国的教育究竟缺失了什么,是不是应该加以变革,如何变革等等。

在讨论中,有一种代表性的观点:在教育评价上,“美国不是中国的参照系”。而问题首先在于,中国的教育评价究竟需不需要有参照系?

从历史上看,中国教育确实是没有,也不需要什么参照系的。中国古代文化是如此辉煌,不仅不需要向别人学习,相反还是文化教育的输出国,外国“留学生”之众,也没有哪个国家能比。1840年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言以蔽之,四书五经打不过坚船利炮,中国于是丧权辱国,创深痛巨。这时,中国才醒悟过来,认识到必须要向外国学习,中国留学生,自此开始大批走出国门。而废除绵延千年的科举制度,代之以现代学校,就更是“参照”的结果。

100多年过去了,世界发生了如此剧烈的变化,“地球村”、wto,这些都意味着国际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竞争表面上表现为市场份额的争夺,底蕴却是教育、科技和文化,是国民的素质,谁在创新上占优,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中国作为一个第三世界国家,此时反倒不需要“参照”了吗?------这是一个不需要辩论的问题。

接下来的问题是,以谁为参照系?在这次讨论中,以中美两国作比较有一定的偶然性,因为起因是著名美国学者对中国基础教育做了评价。实际上,国别在这个讨论中并没有什么重要意义,拿美国说事儿,不过是现成的例子较多罢了。如果我们承认现代教育有共同的理想和规律的话,“参照系”是哪个国家是无足轻重的。

其实,如同“科学无国界”一样,教育,也早已不是一个国家可以孤芳自赏的系统工程,而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谁的教育质量高,谁的教育更符合人的发展需要,谁就可以吸引其他国家的优秀人才和资金。

不具有现代教育的理念,就不会有科学、健全的教育评价标准。不客气地说,中国基础教育近10年来,畸形的功利化追求愈演愈烈,以攀比升学率为惟一目标,以覆盖性大量解题为惟一教学手段,文科教育更是死记硬背、枯燥乏味。这种教育方式导致的结果,是使受教育者对学习极度厌恶,像走出高考考场,考生即当众焚毁装满教科书和考试卷子的书包的新闻,或许只有在中国才会发生。

正是对于教育功能和教育成功的标准认识不同,才会对中美两国基础教育孰强孰弱有不同的评价。在这方面,也许亲身经历过两种教育的人才最有发言权。略引一二。

受过国内从小学直至研究生教育的高钢,记录了10岁开始在美国受基础教育的儿子的经历。儿子在美国小学的第一篇论文是《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要求写出祖国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她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第二篇论文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儿子6年级快结束的时候,老师留的作业是关于“二次大战”。“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这些论文,是查阅了诸多文献,以标准的研究生论文的模式完成的。儿子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计算机和缩微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像资料了。

高钢问儿子的老师弗丝女士:“你们怎么不让孩子们背记一些重要的东西呢?”

弗丝老师说:“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既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

具有这种教育理念并付诸教育实践的老师,不论在哪个国家,都是最好的老师;这样的教育,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最好的教育。

中国教育所存在的严重弊端,应该说从上到下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远远没有达到可以撼动当前应试体系的程度,主要原因是现代教育理念没有得到普及,教育评价标准没有制度意义上的根本改变。从1998年到今年,短短5年时间里,中国科技竞争力的国际排名已经下滑了12位;连续6年,中国自然科学一等奖竟一直空缺,这与中国的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素质难道没有关系吗?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 zhb8007    时间: 2006-1-9 21:00
说的太好了,蹦极了!!
作者: 开心妈妈111    时间: 2009-11-23 16:55
谢谢分享
作者: powbin    时间: 2009-11-23 21:28
好。。。。。
作者: woaiaoao    时间: 2009-11-28 10:52
很受益,正在做,希望孩子可以多学习
作者: liuliuangel    时间: 2009-11-28 13:54
经典之经典啊。深思一下自己差的很远哦。努力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