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老虫的寒假课堂构思 [打印本页]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5-12-30 12:24
标题: 老虫的寒假课堂构思
鄙人认为文学修养重在文言文.
语感的形成在于早期的熏陶和积累.
但学校文言文学习在中学才开始,太晚了!
虽然孩子早期已进行过一定量的古文积累,但需要持续与提升。
故想利用寒假为孩子开设古文课。
做法打算不死扣语法现象,只讲典故、故事、文字大意,阅读+理解+背诵,培养对古汉语的兴趣,积累语感,目标是让孩子能够有兴趣尝试自己去阅读文言作品。
曾做过一丁点儿的尝试,那日拿出《邹忌讽齐王纳谏》讲给孩子听,孩子听得哈哈笑,但后继的东西就不是我能力所及的了。
还是请个家庭教师来吧。
在此更羡慕袁博士、田妈,家学渊博,福地乎?福地也!没办法的事!

田妈,如果我找不到合适的老师,您能否给俺列个书单,一些好玩故事的文言名篇?此帖由 dawnch 在 2005-12-30 12:30 进行编辑...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5-12-30 12:29
俺隔壁深大的BBS不让俺发贴。
就在天涯的深圳版发了个广告,有两个人来试探,结果发现是教七岁的孩子就立刻晕倒!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5-12-30 13:42
与一个应聘者的聊天记录:

==================================================
消息类型:聊天记录
==================================================
--------------------------------------------------
消息对象:陌生人
--------------------------------------------------
2005-12-30 12:44:40 陌生人
我倒是有一朋友,古文化非常不错,特会讲故事,女的

2005-12-30 12:48:32 陌生人
那你要什么样的要求,你就先提,毕竟我对儒佛道,历史之类的有些了解

2005-12-30 12:48:56 七岁初学
这样吧,请您把情况对她说说

2005-12-30 12:49:08 七岁初学
一、给七岁的孩子上课,女孩,学习习惯很好。
  
2005-12-30 12:49:43 七岁初学
二、教学目标是培养孩子对文言的兴趣,让孩子有兴趣尝试进行文言阅读
  
2005-12-30 12:50:26 七岁初学
三、教学方法:不死扣语法现象,阅读+理解+背诵,其实就是着重培养语感
  
2005-12-30 12:50:34 陌生人
继续
2005-12-30 12:51:03 七岁初学
四、教材可能需要自己组织,我所看到的现成的教材不太有趣。要注重趣味性,比如
  
2005-12-30 12:51:59 七岁初学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要的文章,故事很有趣,孩子愿意听。

2005-12-30 12:54:04 七岁初学
可以两天上一次课,第一天讲课,讲解课文意思,也就是讲故事,带读,布置作业,要求背诵。第三天验收,并同时讲新课。一个寒假,看看能讲几篇文章。

2005-12-30 12:54:45 陌生人
寒假多少天,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

2005-12-30 12:55:05 七岁初学
是以灌输为主的方式,但要注意趣味性,因此文章选择很重要。

2005-12-30 12:55:49 七岁初学
可能是一月十号左右起的一个月吧,中间还要除去春节。日子不多。
2005-12-30 12:58:37 陌生人
顺便问一下,现在象你这样想教小孩子古文化这样的父母多吗?

2005-12-30 12:59:21 七岁初学
不多。

2005-12-30 12:59:32 陌生人
有这种想法不错,

2005-12-30 13:00:04 七岁初学
能重视文言修养的家庭往往家庭文言氛围也好,别人就自己教了。

2005-12-30 13:00:17 七岁初学
象我这样半吊子附庸风雅的不多。

2005-12-30 13:00:03 陌生人
小孩子开始读古文化不需要让他理解多少,最重要的是背诵

2005-12-30 13:01:25 七岁初学
孩子学龄前已背完论语等一些经典了,上学后,这工作要持续和提升,而且,孩子理解欲望增强,再不给他解释文意他就没兴趣了。

2005-12-30 13:02:01 陌生人
把 四书 之类的都要背会

2005-12-30 13:02:47 七岁初学


2005-12-30 13:02:33 陌生人
不过很多意思就是讲了他们也不能理解

2005-12-30 13:03:40 七岁初学
看一些些吧,论语那东西不太解释的。史类的东西就容易些。

2005-12-30 13:03:30 陌生人
象 大学 这门,里面有很多东西不是小孩子能够理解的,就是大人也要经过一番磨练才能理解其意

2005-12-30 13:04:05 七岁初学
是的。

2005-12-30 13:03:50 陌生人
史类 很多是故事性的东西

2005-12-30 13:04:18 七岁初学
是。

2005-12-30 13:05:04 七岁初学
《上下两千年》的故事是出自从史书里,有没有带原文的版本啊?
  
2005-12-30 13:04:48 陌生人
所以 象四书之类对小孩子主要要求背诵,史类可以讲故事一样讲给他听

2005-12-30 13:05:07 陌生人
这个我不知道

2005-12-30 13:05:45 陌生人
我不是搞教育的,我搞金融的,只是对古文化有很大兴趣而已

2005-12-30 13:06:40 七岁初学
好,谢谢您!您的观念还是很好的!
  
2005-12-30 13:06:24 陌生人
我看史类也是看 原文的史记,资治通鉴这些

2005-12-30 13:06:56 陌生人
不客气,能有一点帮助我感到就很开心了

2005-12-30 13:07:26 七岁初学
[]

2005-12-30 13:07:59 陌生人
我要上班了,以后有机会再聊

2005-12-30 13:10:05 七岁初学
谢谢,88
  


作者: tiantian03    时间: 2005-12-30 23:50
dawnch+2005-12-30 12:24-->引用:dawnch @ 2005-12-30 12:24 鄙人认为文学修养重在文言文.
语感的形成在于早期的熏陶和积累.
但学校文言文学习在中学才开始,太晚了!
虽然孩子早期已进行过一定量的古文积累,但需要持续与提升。
故想利用寒假为孩子开设古文课。
做法打算不死扣语法现象,只讲典故、故事、文字大意,阅读+理解+背诵,培养对古汉语的兴趣,积累语感,目标是让孩子能够有兴趣尝试自己去阅读文言作品。
曾做过一丁点儿的尝试,那日拿出《邹忌讽齐王纳谏》讲给孩子听,孩子听得哈哈笑,但后继的东西就不是我能力所及的了。
还是请个家庭教师来吧。
在此更羡慕袁博士、田妈,家学渊博,福地乎?福地也!没办法的事!

田妈,如果我找不到合适的老师,您能否给俺列个书单,一些好玩故事的文言名篇?
特别同意楼主的看法。而且,我想说,还是你自己教吧,不要给孩子请老师,让孩子觉得事儿事儿的,你想既然英文可以习得,古汉语不过是又一种语言,为什么不能习得?你看过我以前教田田黔之驴的日记吧,可能在双语那边,就直接给她文言,她根本不知道是文言,如今还不是会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所以你的想法完全对,可是那些老师不一定明白,别把孩子的兴趣弄没了,还是你自己来吧。不用讲,我的想法是用寓言故事,完全用文言,又短,自己先熟悉一下,然后绘声绘色给她讲,孩子被情节吸引,根本顾不上你说的是什么,不知不觉理解了。田田现在还小,用的是比较小的那种掩耳盗铃之类。你家女儿我建议就从古文观止里挑,你家宝宝是很感性的那种女孩,很有灵气,我猜像一些描写景物的她也会喜欢。你也让她读读诗经吧,很适合她。有了这个动力,我猜一个假期下来,你的古文必有飞跃。随时关注,友情支持。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5-12-31 10:39
古文观止我考察了,那个版本文白都有,正好防止我会错意讲错话。
但我翻了几遍,除了邹忌,别的好玩的就没多少了,而且还很长。比较头痛。
你说的《黔驴》很好,提醒了我中国还有寓言故事这些东东,很长时间我是寓言必伊索的,我得翻翻书柜,看有没有刻舟求剑、郑人买履这些东东。

之所以要请老师,就是让孩子觉得是个事。孩子特迷信老师,不信妈妈。
你看,我第一天讲了邹忌,她听得乐呵呵的,但第二天我再拿起那本书她就不愿意了!孩子大了,有自己的主意了,事也不好办了。由此可见杜曼说的是有道理的。
作者: 耳朵妈妈    时间: 2005-12-31 12:36
我在南京书店里给孩子买了一套《中华故事》-中华书局出版的,觉得不错。孩子当故事书看,还蛮喜欢的。大人看看也不错。这套《中华故事》共11册,中华书局2002年1月1版1印,6000册,它是以中华书局1941年出版的《中华故事》为蓝本重新点校出版的。故事均选自中国古代典籍,内容包括神异传说、历史故事、人物轶事等。本版故事分为原文、注释、译文、点评四个部分,简体横排,此外,还全部保留了原书的插图和繁体竖排的文字。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5-12-31 12:40
不错,谢谢耳朵妈妈。
作者: 月下小楼    时间: 2005-12-31 13:06
进来参观学习。老虫的想法与田老师的指点对我也很重要!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6-1-3 14:54
元旦到书店里找了,居然没找到带原文的寓言故事。当当也没有。后来在淘宝找到了耳朵妈妈讲的《中华故事》,有一家竟卖37.8元一套,十二本。好便宜,即使付上了五十三元的快递费也值啊!这几日利用现有的资料在睡前给孩子讲了几个寓言故事,孩子原来就已知道这些故事了,只不过没接触过原文。孩子听得很有意思,全赖我表现力丰富啊!下一步让孩子读诵,录成CD,让孩子自己听听,以此引诱她来背诵。
作者: hf8    时间: 2006-1-3 22:29
是个好主意
作者: tiantian03    时间: 2006-1-3 22:43
老虫给小虫的还可以用诗经:起码下面三首先:关鴡、蒹葭、桃夭。你说,这就是古人唱的歌,你看好几段反复吟唱。就是人有心事的时候,一遍遍表达的。像蒹葭,你再给她下个在水一方的flash看一下。马上就进入。
作者: 一袋子宁静    时间: 2006-1-3 23:01
很关注老虫的构想。《木兰辞》,岳飞的《满江红》这些也不错的。好象已经学过是吧?
作者: ealain    时间: 2006-1-3 23:56
我并不认为教孩子古文采用类似学英文的语感和习得的方法,是一个学习古文的好方法。原因有二:一、古文除了一些名句,很少能够用于日常用语,应用的少,对语言所应用的语境就很难在平时语言的应用中习得。二、古文语言很多都较为凝练,并有许多典故,如果不熟悉那段历史背景,不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则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这些也不是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学得到的,要靠看书慢慢积累。我教儿子学古文的办法有二:一、背四书五经,不求甚解,只要求背下来。但随着孩子理解力的加强,对他不懂的,他就会问,这时再讲给他听,比强逼他灌给他一些背景知识效果好得多。二、看历史书。现在有许多图画版的历史书籍,包括《史记》、《资治通鉴》、《三国》等等,也有一些演义版本的书,如《封神演义》和其他一些神话故事、传说故事,这些书籍非常的寓教于乐,有白话的,也有掺杂着一些文言的,在让孩子看故事的同时,也学习了许我历史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这对今后的古文学习可以打下很好的基础。三、经过一两年的背景知识的积累,再引入一些短小,趣味性强、语言又不太生涩的古文的学习。四、慢慢再引入正规的古文学习。通过这个过程,我想会使古文的学习更富有后劲。此外,古文并不是有一句是一句的都必须理解,会背,孩子应掌握的,往往应该是古文中经古不朽的东西,这就是名言名句。在学习的中间,家长或老师应该把这些从古文的海洋中提取出来,给孩子重点讲解。给老虫的建议:虽然小虫也背诵了一些古文,但学习古文也是应一步步来,不可操之过急。目前,我认为,有时间背诵一些东东还可继续,但应把学习的重点放在背景知识的涉取上。直接去进入正规的古文学习,似乎太早了些。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6-1-4 00:09
tiantian03+2006-01-03 22:43-->引用:tiantian03 @ 2006-01-03 22:43 老虫给小虫的还可以用诗经:起码下面三首先:关鴡、蒹葭、桃夭。你说,这就是古人唱的歌,你看好几段反复吟唱。就是人有心事的时候,一遍遍表达的。像蒹葭,你再给她下个在水一方的flash看一下。马上就进入。
搞掂了。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6-1-4 00:10
一袋子宁静+2006-01-03 23:01-->引用:一袋子宁静 @ 2006-01-03 23:01 很关注老虫的构想。《木兰辞》,岳飞的《满江红》这些也不错的。好象已经学过是吧?
也搞掂了。不过,俺觉得诗不是用来学的。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6-1-4 00:25
ealain+2006-01-03 23:56-->引用:ealain @ 2006-01-03 23:56 我并不认为教孩子古文采用类似学英文的语感和习得的方法,是一个学习古文的好方法。原因有二:一、古文除了一些名句,很少能够用于日常用语,应用的少,对语言所应用的语境就很难在平时语言的应用中习得。二、古文语言很多都较为凝练,并有许多典故,如果不熟悉那段历史背景,不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则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这些也不是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学得到的,要靠看书慢慢积累。我教儿子学古文的办法有二:一、背四书五经,不求甚解,只要求背下来。但随着孩子理解力的加强,对他不懂的,他就会问,这时再讲给他听,比强逼他灌给他一些背景知识效果好得多。二、看历史书。现在有许多图画版的历史书籍,包括《史记》、《资治通鉴》、《三国》等等,也有一些演义版本的书,如《封神演义》和其他一些神话故事、传说故事,这些书籍非常的寓教于乐,有白话的,也有掺杂着一些文言的,在让孩子看故事的同时,也学习了许我历史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这对今后的古文学习可以打下很好的基础。三、经过一两年的背景知识的积累,再引入一些短小,趣味性强、语言又不太生涩的古文的学习。四、慢慢再引入正规的古文学习。通过这个过程,我想会使古文的学习更富有后劲。此外,古文并不是有一句是一句的都必须理解,会背,孩子应掌握的,往往应该是古文中经古不朽的东西,这就是名言名句。在学习的中间,家长或老师应该把这些从古文的海洋中提取出来,给孩子重点讲解。给老虫的建议:虽然小虫也背诵了一些古文,但学习古文也是应一步步来,不可操之过急。目前,我认为,有时间背诵一些东东还可继续,但应把学习的重点放在背景知识的涉取上。直接去进入正规的古文学习,似乎太早了些。
背,这事过去做了一些,已经收到了效果。现在也在做。但觉得这样不能适应这个阶段的需求了。一是孩子有了理解的需求,二是,更重要的是,现在主要是要培养孩子主动接触文言的兴趣,仅仅背是做不到这点的,需要采用一些别的方式,让孩子知道文言是那么有趣,就会运用自己从积累的能力主动浸是入到文言环境中去。最基本的功夫仍然要背,只不过引导方面改变点做法。这次构思不是一个正规的古文学习,正规的古文学习是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扣意义和用法的,这样太无趣了。其实学语言大可不必这么来学。采用亲子阅读的方式,带着孩子看,久而久之,孩子会形成语感,就会自己读懂了。之所以开始想要请老师,一是利用孩子迷信老师的心理,二是估计要选用史材,这是我的弱项,但经田妈提醒,用寓言故事,这个我还是做得来的。田妈讲“习得”,我觉得不适合学龄的孩子,孩子已经有了喜好,脑子里已经有了模式,很难再去自然习得了。另外,我还觉得经、史要方法要分开。读经,还是不求甚解的好;读史,还是要理解的好。但这理解可不是语言文法的事,是语感。
作者: ealain    时间: 2006-1-4 00:37
想知道你现在打算怎么做呢?我也是和大家探讨孩子学习古文的方法,是为了为儿子下一步的古文学习摸一摸路。其实想让孩子去接触一下的东西还是非常多的,只是这些不仅是靠父母的决定,更在于孩子的喜好。小虫是个好奇学更强,学习力也很强的孩子,因而可以按照老虫既定的路跟着走。我儿子却是越来越有自己的主意,所以我更偏向于一步一步地引导他上轨道。
作者: tiantian03    时间: 2006-1-4 01:05
我在这儿听二位说呢,一边呢还在那边和目师理论这个经验值、魅力值的东东。的确,孩子越大越难教,古汉语其实没有那么难的,只要是语言,多读就会有语感。背,当然是个法子,像田田现在根本没有要她背什么,但是我说爱莲说,她立刻接周敦颐。像什么,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也根本不用给她解释之是它,也是语气词。非常简单,特定的语境下,她理解了那些结构。当然就得大人稍微多操点心,把要给她的东西,先记一下。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6-1-4 13:38
ealain+2006-01-04 00:37-->引用:ealain @ 2006-01-04 00:37 所以我更偏向于一步一步地引导他上轨道。
对头!所有的工作都在于“引导”,然后就是变着法子引导。。。。。。我目前要做的就是“亲子阅读”,每晚讲几条寓言故事,文言的、有趣的、好玩的。然后引诱背诵。久而久之,会形成语感,孩子自己看文言就不会觉得艰深了。我奢望,将来有一天,在现代白话与文言的书籍间,孩子不会对现代白话文有非常明显执着的偏好。田妈说得对,文言并不深,也就是语言习惯的问题。如果环境中提供了足够的信息量,孩子的吸收是很快的。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6-1-4 17:54
收到了《中华故事》,好书啊好书!原文,译文,评论,原版插图,都有。每个故事都是短短的,很好。谢谢耳朵妈妈的推荐!大家要想买这套书就到这里买吧:http://auction1.taobao.com/auction/0/item_detail-0db1-4c513f9e68fd1c230ffc415......d29a15da3.jhtml原价一套要84元,这里买一套才37.8元!
作者: 可吟    时间: 2006-1-4 21:40
卖光了吧,可惜
作者: tiantian03    时间: 2006-1-4 23:37
dawnch+2006-01-04 17:54-->引用:dawnch @ 2006-01-04 17:54 收到了《中华故事》,好书啊好书!原文,译文,评论,原版插图,都有。每个故事都是短短的,很好。谢谢耳朵妈妈的推荐!大家要想买这套书就到这里买吧:http://auction1.taobao.com/auction/0/item_detail-0db1-4c513f9e68fd1c230ffc415......d29a15da3.jhtml原价一套要84元,这里买一套才37.8元!
真的卖光了,可惜。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6-1-5 00:22
和店主联系吧,应该还会有吧。
作者: 耳朵妈妈    时间: 2006-1-5 16:11
呵呵,我是在南京新街口一家地方版教材书店里二楼的特价书里淘出来的,3元一本,不过,我买的时候没找到第十二册。当时,看见还有很多本《中华故事》呢。元旦时候和耳朵再去那儿淘书的时候,《中华故事》已经全部卖了。
作者: tiantian03    时间: 2006-1-18 16:14
老虫,寒假课堂怎么样了?听下文呢。我可是开始了啊,悄悄说,不然人家又说在戕害孩子了。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6-1-19 00:22
tiantian03+2006-01-18 16:14-->引用:tiantian03 @ 2006-01-18 16:14 老虫,寒假课堂怎么样了?听下文呢。我可是开始了啊,悄悄说,不然人家又说在戕害孩子了。
每晚睡前给孩子讲中华故事,每次两三个吧,总是刹不住。挺轻松的。孩子给我的要求:一、读原文;二、读译文;三、点评她自己看或者我读给她听;四、她提几个问题,我来解答。昨晚提了啥问题?忘了,反正提得一板正经的。有时,碰到些好玩的句子,我会挑出来和孩子玩。比如:“此何物?”“此螳螂也。”孩子想起就指着一个东西来说:“此何物?”“此BOOK也。”昨晚讲滥竽充数那个故事,我说:“你看这三句多精彩:‘手中持竽,口虽微动,其实未尝吹竽也。’我发现有的人是‘手中持筷,口虽微动,其实未尝吃饭也’。”现在还没开始背,过几日背了,发上来给大家听听。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6-1-19 00:31
讲故事前,为了提孩子的兴趣,总要讲点逗趣的东西来引出要讲的故事。比如:我这里有一“巨无霸”的故事。原来,巨无霸这个东西不是麦当劳发明的,咱们古代就有了。还有:床头捉刀“你记得《汉武大帝》那电视里,有一次刘彻让他的一个同学假装他的样子去接见匈奴使者,汉武帝自己就打扮成一个武士站在旁边。后来,这件事让曹操知道了羡慕得不得了,他也学刘彻这么做了。但曹操这么做是因为怕自己丑得丢人。”想起杜曼对智力纲领的要求,好象也是古灵精怪的。
作者: tiantian03    时间: 2006-1-19 00:32
有灵气,有灵气!这个课还是你上才好,请个老师来再上不出你这个味道来。最近看你回的一系列帖子,真正认识你这个人,我的总结是敏锐、聪慧兼清醒。后面这个尤其难得,透过这些可以想见你的为人。说实在的教育孩子的同时,自己身上的灰尘就像到了阳光下一样,清清楚楚,真是借境炼心啊。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6-1-19 11:11
敏锐算不上,清醒只在网上。聪慧有一点,做事仍糊涂。我喜欢琢磨点事,如果粘上个什么事,我会整天整日地泡在里面。特别在走路的时候,我总是低头闷闷地走,想着心事,这样就冷落了孩子。很糟糕的!此帖由 dawnch 在 2006-01-19 11:12 进行编辑...
作者: 月下小楼    时间: 2006-1-19 11:51
tiantian03+2006-01-03 22:43-->引用:tiantian03 @ 2006-01-03 22:43 老虫给小虫的还可以用诗经:起码下面三首先:关鴡、蒹葭、桃夭。你说,这就是古人唱的歌,你看好几段反复吟唱。就是人有心事的时候,一遍遍表达的。像蒹葭,你再给她下个在水一方的flash看一下。马上就进入。
田老师,这几首我也常给宝宝念的,但我从未解释过,您觉得一岁的宝宝要不要解释?我看净空大师的演讲认为不要解释。您是怎样给田田讲的?盼指教!谢谢!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6-1-19 15:19
月下小楼+2006-01-19 11:51-->引用:月下小楼 @ 2006-01-19 11:51 田老师,这几首我也常给宝宝念的,但我从未解释过,您觉得一岁的宝宝要不要解释?我看净空大师的演讲认为不要解释。您是怎样给田田讲的?盼指教!谢谢!
我也觉得没必要给孩子解释。孩子会从中体会到一些比文意更重要的东西。俺孩子喜欢玩味一些有意境的文字,象泰戈尔、冰心的诗她特喜欢。我觉得这和她早期只诵不解有关系的。而且,理解力方面,也有让我吃惊的地方。近来我们一起追看电视剧《红楼梦》,今天这集是讲林姑娘死,孩子突然问:"薛宝钗是不是不能进宫当妃子了,就想嫁给宝玉呢?"我真不知道她是怎么看出这点的,我当年如果不是看了些红评,也还以为薛宝钗是个大好人。和俺姑娘比,我真是愚钝!
作者: tiantian03    时间: 2006-1-19 22:51
月下小楼+2006-01-19 11:51-->引用:月下小楼 @ 2006-01-19 11:51 田老师,这几首我也常给宝宝念的,但我从未解释过,您觉得一岁的宝宝要不要解释?我看净空大师的演讲认为不要解释。您是怎样给田田讲的?盼指教!谢谢!
不要讲解,但是读的时候要声情并茂,孩子天生有理解能力,不一定理解具体的意思,他理解了那种感觉,得鱼忘筌啊。呵呵。这个对于家长很难做到呢。比方我现在偶尔和田田讲日文,总是忍不住用英文给她对译。其实诗经田田只念过一首,就是关鴡。但是我觉得小虫特别适合诗经熏一下,所以特特给老虫推荐。写到这里,想到点别的。其实说实话,这些东西读不读将来又怎么样呢?现在我们的国家是个实用的国家,全国常委到了一起,就是个工程师班子。可是,人说到最后,还是要快乐,而对于美的领悟就是不靠外力自我满足的一种快乐。真的,做一个中国人的快乐和这些美好的经典密不可分。所以在回答一个“学习怎么可能是快乐”的帖子时,我说“乐与不乐,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中间的快乐,实在是极度的享受,却无处购买,也不足道于他人,因为子非鱼啊。不过希望我们的孩子将来其实现在就开始体会到这种味道了。共勉啊。
作者: tiantian03    时间: 2006-1-19 22:52
不要讲解,但是读的时候要声情并茂,孩子天生有理解能力,不一定理解具体的意思,他理解了那种感觉,得鱼忘筌啊。呵呵。这个对于家长很难做到呢。比方我现在偶尔和田田讲日文,总是忍不住用英文给她对译。其实诗经田田只念过一首,就是关鴡。但是我觉得小虫特别适合诗经熏一下,所以特特给老虫推荐。写到这里,想到点别的。其实说实话,这些东西读不读将来又怎么样呢?现在我们的国家是个实用的国家,领导我们的就是工程师班子。可是,人说到最后,还是要快乐,而对于美的领悟就是不靠外力自我满足的一种快乐。真的,做一个中国人的快乐和这些美好的经典密不可分。所以在回答一个“学习怎么可能是快乐”的帖子时,我说“乐与不乐,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中间的快乐,实在是极度的享受,却无处购买,也不足道于他人,因为子非鱼啊。不过希望我们的孩子将来其实现在就开始体会到这种味道了。共勉啊。此帖由 tiantian03 在 2006-01-19 22:53 进行编辑...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6-1-21 23:51
给孩子练硬笔字,尽挑字大的贴子。恰巧买的是宋词的。虫子喜欢里面的词句。寒假的语文作业有一项是摘抄好词佳句,我想替做都不成了。虫子几乎把整本《新月集》抄进去。我建议她把写字贴遇到喜欢的宋词摘抄进去,顺便把《唐宋词鉴赏辞典》拿出来给她看。后来,我看虫子的摘抄本,她摘抄的词句是(画横线是她摘抄的部分):<div align="center"><table style="WIDTH: 357pt; mso-cellspacing: 1.5pt" cellpadding="0" width="476" border="0"><tr><td style="BORDER-RIGHT: #ece9d8; PADDING-RIGHT: 0.75pt; BORDER-TOP: #ece9d8; PADDING-LEFT: 0.75pt; PADDING-BOTTOM: 0.75pt; BORDER-LEFT: #ece9d8; PADDING-TOP: 0.75pt; BORDER-BOTTOM: #ece9d8;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p style="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t; COLOR: red"><font face="宋体">木兰花慢<span lang="EN-US"></span> </span></td></tr><tr><td style="BORDER-RIGHT: #ece9d8; PADDING-RIGHT: 0.75pt; BORDER-TOP: #ece9d8; PADDING-LEFT: 0.75pt; PADDING-BOTTOM: 0.75pt; BORDER-LEFT: #ece9d8; PADDING-TOP: 0.75pt; BORDER-BOTTOM: #ece9d8;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p style="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span style="COLOR: black">作者<span lang="EN-US">: 柳永</span></span><span lang="EN-US"></span> </td></tr><tr><td style="BORDER-RIGHT: #ece9d8; PADDING-RIGHT: 0.75pt; BORDER-TOP: #ece9d8; PADDING-LEFT: 0.75pt; PADDING-BOTTOM: 0.75pt; BORDER-LEFT: #ece9d8; PADDING-TOP: 0.75pt; BORDER-BOTTOM: #ece9d8;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 roman??= new= ?times= mso-hansi-font-family:= roman?;= times=> </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宋体"></span> </td></tr><tr><td style="BORDER-RIGHT: #ece9d8; PADDING-RIGHT: 0.75pt; BORDER-TOP: #ece9d8; PADDING-LEFT: 0.75pt; PADDING-BOTTOM: 0.75pt; BORDER-LEFT: #ece9d8; PADDING-TOP: 0.75pt; BORDER-BOTTOM: #ece9d8;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 roman??= new= ?times= mso-hansi-font-family:= roman?;= times=><font color="#000000" size="3">  <u>拆桐花烂漫</u>,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绀幰山郊坰。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span><span lang="EN-US"></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 roman??= new= ?times= mso-hansi-font-family:= roman?;= times=><font color="#000000" size="3">  盈盈。<u>斗草踏青</u>。人艳冶、递逢迎。向路傍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欢情。<u>对佳丽地</u>,信金罍罄竭玉山倾。拚却明朝永日,<u>画堂一枕春醒</u>。</span><span lang="EN-US"></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 roman??= new= ?times= mso-hansi-font-family:= roman?;= times=><font color="#000000" size="3"> </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宋体"></span></td></tr></table></div><font color="#000000" size="3">聂胜琼《鹧鸪天·别情》<font color="#000000" size="3">  <u>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u>。尊前一唱阳关曲,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u>枕前泪共帘前雨</u>,隔个窗儿滴到明。<font color="#000000" size="3"><table width="476"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class="3dtitle"><p style="FONT-SIZE: 20pt" align="center">一剪梅</td></tr><tr><td><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00" size="3">作者: 蒋捷</td></tr><tr><td><font color="#000000" size="3"> </td></tr><tr><td>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u>秋娘渡与泰娘桥</u>,<u>风又飘飘,雨又萧萧。</u>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u>红了樱桃,绿了芭蕉。</u> <font color="#000000" size="3"><u></u><u><table width="510"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class="3dtitle"><p style="FONT-SIZE: 20pt" align="center">太常引</td></tr><tr><td><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00" size="3">作者: 辛弃疾</td></tr><tr><td><font color="#000000" size="3"> </td></tr><tr><td><p style="FONT-SIZE: 9pt"><font color="#000000" size="3">  </td></tr><tr><td><p style="FONT-SIZE: 9pt"><font color="#000000" size="3"> </td></tr><tr><td>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u>把酒问恒娥</u>: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u>斫去桂婆娑</u>,人道是清光更多。 <table border="0"><tr><td><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00" size="3">蝶恋花 ·朱淑真<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00" size="3"><p style="MARGIN-TOP: 0px; FONT-SIZE: 9pt; MARGIN-BOTTOM: 0px; TEXT-INDENT: 0px; LINE-HEIGHT: 150%"><u>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u>,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td></tr></table></td></tr></table> </u>     </td></tr></table>此帖由 dawnch 在 2006-01-22 00:06 进行编辑...
作者: tiantian03    时间: 2006-1-22 01:16
老虫,其实孩子小的时候摘抄的东西对日后影响很大。在你说的教育的担心那边我没有讲,我只说了,早教之后可能将来上学会有点无聊。另外其实我心里有一个别的隐忧。这倒不一定和早教有关。女孩子看文学多了,自然艺术气质浓,而且对其他艺术的提高都有益,可是也容易情感上更加敏感。我现在对田田这个方面,真的有很厉害的担心。用佛教的观点就是,这个孩子情执很重。现在已经看出来,对外界的情感反应特别敏感。看小虫抄的词句,不知道为什么我就又想到了这个事情。你怎么想这个问题呢?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6-1-22 13:06
tiantian03+2006-01-22 01:16-->引用:tiantian03 @ 2006-01-22 01:16 老虫,其实孩子小的时候摘抄的东西对日后影响很大。在你说的教育的担心那边我没有讲,我只说了,早教之后可能将来上学会有点无聊。另外其实我心里有一个别的隐忧。这倒不一定和早教有关。女孩子看文学多了,自然艺术气质浓,而且对其他艺术的提高都有益,可是也容易情感上更加敏感。我现在对田田这个方面,真的有很厉害的担心。用佛教的观点就是,这个孩子情执很重。现在已经看出来,对外界的情感反应特别敏感。看小虫抄的词句,不知道为什么我就又想到了这个事情。你怎么想这个问题呢?
是会有这个问题的。也有这个担心。还在观察思考中。初步是想让她多读不同类型的东西。比如,看完《红楼梦》,可能就要看《亮剑》了。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6-1-22 16:08
刚才在外面,打不惯拼音。没多讲。田田那个情执问题,有可能是与年龄有关的。记得虫子小时候(一岁还是两岁?)看《雪人出来了》,当看到最后雪人融化的时候,竟放声大哭。现在长大了,也就好多了。小孩子有时候对情感的把握倒是很让人佩服的。虫子很喜欢娃娃,哪怕是掉光了头发的也老拿出来玩。家里的娃娃之多,虫子的不舍,令我很是烦恼。后来遇到沃尔玛募捐小孩子用品的机会,我不知怎样就说服了虫子把她的娃娃捐赠出去。后来我忘了这件事,忽然提起了一个娃娃的名字,虫子很坦然地说:“娜娜已经走了。”可我听了心里还是有点酸酸的。长大点,也许会好一点。但有些前世带来的东西,真是很难改的。虫子喜欢的风花雪月,在我家是没这个传承的;还有她的审美的品味,处事的态度,说话的方式,都不是我们给她的。就象前面那辛弃疾的《太常引》,我喜欢的是“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而她摘抄的却是“把酒问恒娥”“斫去桂婆娑”。只能说是她自己带来的。
作者: 天堑变通途    时间: 2006-1-22 17:36
这楼刚看到,现在能喜欢文言文的人不多了,友情支持<img src="http://www.etjy.com/images/smiles/agree.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font face="宋体">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他曾不止一次说过,他读了一辈子中西之书,但读来读去终究还是觉得中国的典籍更耐人寻味。 将钱先生的<font face="宋体">《莱蒙湖边即目》一并奉上为楼主叫好,并密切关注老虫的寒假课堂<font face="宋体" color="#0000cd" size="4">瀑边淅沥风头湿,雪外嶙峋石骨斑。夜半不须挟持去,神州自有好湖山。
作者: 风中白杨    时间: 2006-1-22 17:53
“情执”,我家那个也是如此,我常常为此且忧且喜!一个男孩子啊!
作者: tiantian03    时间: 2006-1-22 21:47
dawnch+2006-01-22 16:08-->引用:dawnch @ 2006-01-22 16:08 刚才在外面,打不惯拼音。没多讲。田田那个情执问题,有可能是与年龄有关的。记得虫子小时候(一岁还是两岁?)看《雪人出来了》,当看到最后雪人融化的时候,竟放声大哭。现在长大了,也就好多了。小孩子有时候对情感的把握倒是很让人佩服的。虫子很喜欢娃娃,哪怕是掉光了头发的也老拿出来玩。家里的娃娃之多,虫子的不舍,令我很是烦恼。后来遇到沃尔玛募捐小孩子用品的机会,我不知怎样就说服了虫子把她的娃娃捐赠出去。后来我忘了这件事,忽然提起了一个娃娃的名字,虫子很坦然地说:“娜娜已经走了。”可我听了心里还是有点酸酸的。长大点,也许会好一点。但有些前世带来的东西,真是很难改的。虫子喜欢的风花雪月,在我家是没这个传承的;还有她的审美的品味,处事的态度,说话的方式,都不是我们给她的。就象前面那辛弃疾的《太常引》,我喜欢的是“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而她摘抄的却是“把酒问恒娥”“斫去桂婆娑”。只能说是她自己带来的。
所以我常说,总是母女其实也各有因缘。小虫这个孩子有一种说不出的气质,指的是你原先签名的照片,另外和芭蕾那一楼的一些记录,印象最深的是她读的木兰词,把心性的一些东西全都吟咏出来了。好孩子。
作者: tiantian03    时间: 2006-1-23 14:19
另外给小虫推荐《世说新语》,里面故事也很简短,应该也符合小虫的胃口。再说,当年傅雷万里迢迢给傅聪寄这本书过去,应该有很深的用意。
作者: 月下小楼    时间: 2006-1-23 15:02
因为外出,几天没上网,今天一来见到老虫和田老师关于我提的问题的答复,真的非常感谢!最近我又买了一本泰戈尔的新月集(中英对照的),虽然读初中时已读过中文版的新月集了,但上次跟一印度人谈起泰的诗,他问我读过哪些,我一点也说不上来,因为我不知道英文的是怎样的,所以下决心读读英文版的。女孩子文学作品读多了感情丰富,我也有点体会,记得学生时代,上课老走神,脑子里在编小说,写出来的东西还特别喜欢引用一些旧词。所以理科学得一塌胡涂。自己养过的猫狗丢了,好多天不能从伤心中回过神了,天天上课坐在那里写纪念文章。。。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6-1-24 01:02
晚上讲《郝隆晒腹》,顺便讲讲自称读书最多的李熬。其中“以腹曝日”,玩笑着说:“以头曝日”、“以衣曝日”。。。。。。《倒拖牛尾》,虫子问,两军不打仗,争牛做什么?吾对曰:“作吹牛之用。”再说:“以后你说谁谁力气很大,就象许褚一样。”没学问的人可听不懂了,因为你这话里面藏了一个故事,读过故事的人才明白你的意思。这个方法就是“用典”,在话里使用了经典故事。用典骂人是最厉害的,被骂的人不明白,还以为你是说什么好话呢!林黛玉就喜欢这样。《黄犬传书》,虫子由此知道了有一个既不是公鸡也不是母鸡的陆机。适当时候引进一下《文赋》。虫子说:“陆机其实一点都不心疼他的狗,总是让他跑那么远的路去送信!还说什么‘甚爱之’!”《两马相骂》,这篇和上面黄犬那篇都是让虫子自己读的。不看译文,基本能看懂。说是文言,其实文字还是很浅白啊!此帖由 dawnch 在 2006-01-24 03:33 进行编辑...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6-1-24 01:07
tiantian03+2006-01-23 14:19-->引用:tiantian03 @ 2006-01-23 14:19 另外给小虫推荐《世说新语》,里面故事也很简短,应该也符合小虫的胃口。再说,当年傅雷万里迢迢给傅聪寄这本书过去,应该有很深的用意。
好,找找看。我老把《世说新语》和三言两拍搅到一块,总要念头转几下才能搞清楚。不知啥时留的错觉。
作者: tiantian03    时间: 2006-1-24 17:38
月下小楼+2006-01-23 15:02-->引用:月下小楼 @ 2006-01-23 15:02 因为外出,几天没上网,今天一来见到老虫和田老师关于我提的问题的答复,真的非常感谢!最近我又买了一本泰戈尔的新月集(中英对照的),虽然读初中时已读过中文版的新月集了,但上次跟一印度人谈起泰的诗,他问我读过哪些,我一点也说不上来,因为我不知道英文的是怎样的,所以下决心读读英文版的。女孩子文学作品读多了感情丰富,我也有点体会,记得学生时代,上课老走神,脑子里在编小说,写出来的东西还特别喜欢引用一些旧词。所以理科学得一塌胡涂。自己养过的猫狗丢了,好多天不能从伤心中回过神了,天天上课坐在那里写纪念文章。。。
呵呵,英雄所犯略同。
作者: tiantian03    时间: 2006-1-24 17:39
dawnch+2006-01-24 01:02-->引用:dawnch @ 2006-01-24 01:02 晚上讲《郝隆晒腹》,顺便讲讲自称读书最多的李熬。其中“以腹曝日”,玩笑着说:“以头曝日”、“以衣曝日”。。。。。。《倒拖牛尾》,虫子问,两军不打仗,争牛做什么?吾对曰:“作吹牛之用。”再说:“以后你说谁谁力气很大,就象许褚一样。”没学问的人可听不懂了,因为你这话里面藏了一个故事,读过故事的人才明白你的意思。这个方法就是“用典”,在话里使用了经典故事。用典骂人是最厉害的,被骂的人不明白,还以为你是说什么好话呢!林黛玉就喜欢这样。《黄犬传书》,虫子由此知道了有一个既不是公鸡也不是母鸡的陆机。适当时候引进一下《文赋》。虫子说:“陆机其实一点都不心疼他的狗,总是让他跑那么远的路去送信!还说什么‘甚爱之’!”《两马相骂》,这篇和上面黄犬那篇都是让虫子自己读的。不看译文,基本能看懂。说是文言,其实文字还是很浅白啊!
请老虫一路把这些点滴记下来吧,一边将来小虫看着有趣,一边我们也都受益。
作者: yu123456    时间: 2006-1-27 23:47
佩服,佩服.这么多好好的妈妈.
作者: tuliplin    时间: 2006-1-28 22:04
关注!祝大家新年快乐!
作者: liuliu1078    时间: 2006-9-2 11:53
好羡慕博学的家长
作者: 帕兰朵    时间: 2006-10-31 17:15
我也想知道要不要解释给6岁的孩子听?
作者: fn.gp    时间: 2006-11-4 19:42

看了那么多,真觉得自己很不如,努力,努力,再努力.
作者: fenflying    时间: 2010-5-11 21:41
很好的讨论贴。期待楼主来更新啊!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