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六日论语
[打印本页]
作者:
flowerow
时间:
2005-10-24 11:35
标题:
六日论语
<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第一日</span><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pan> </span><span>寻找永恒的快乐</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 </span><span>【学而①<span>1</span>·<span>1</span>】子②曰:“学而③时习④之,不亦说⑤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⑥,不亦君子⑦乎?”</span><span></span><span> </span><span>译文:孔子说:“学了就及时实践,不也很高兴吗?朋友从远方来相会,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理解我,我却不怨恨他,不也是君子吗?”</span><span></span><u><span> </span></u><span></span><span>①《论语》每章命名均采用第一句话的几个字,这一章即取“学而时习之”前二字“学而”,下面相同。<span></span></span><span> ②习即练习、温习、熟习等。在这里是实践的意思。<span></span></span><span> ③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span></span></span><span> ④说<span>(yu</span>è<span>)</span>,同悦。高兴,喜悦。<span></span></span><span> ⑤子,古人对自己老师的称呼。<span></span></span><span> ⑥愠<span>(y</span>ù<span>n),</span>怒,怨恨,生气。<span></span></span><span> ⑦君子,品德和才能都很高的人。<span></span></span><span>人生有三乐</span><span></span><span> 《论语》一开篇就谈了人生有三乐,这就显现了孔子乐观的人生态度。圣人的智慧就是教人离苦得乐的,得到了真正的大智慧也就得到了真正的快乐。中国传统文化分为三大支柱,即儒、释、道。释即释迦牟尼,他创立了佛教,对人生的看法的基调是苦,“苦、集、灭、道”是早期佛教的基本思想,所以佛教教人认识人生是苦,从而走入出世之道,即涅槃,涅槃即是大快乐大解脱的境界。道家与后来的道教不同,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顺其自然,回归本性,以求得生命的快乐。<span></span></span><span>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人生三乐,实际上代表了人生的三种境界。如果没有到达到这三种境界,不仅没有这人生的三大乐趣,而且人生一定是很痛苦。<span></span></span><span> 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得到孔子所说的三种快乐呢?那就是仁者和君子。追求仁义道德的人,他可以从生活中得到真正的快乐、永恒的快乐。仁是每个人都有的善良本性,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他的善性已经被世间物欲所掩盖,整天为追求个人名利而奔波,为衣食住行而操劳,再也找不到回归的家园。所以,世人追求名利,沉迷于感官刺激,自以为这样就快乐了。而实际上,这是短暂的快乐。<span></span></span><span>寻找永恒的快乐</span><span></span><span>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和永恒的快乐呢?<span></span></span><span>第一就是通过学习去追求人生的真正快乐。通过学习,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并且到实践中去不断体悟,学以致用,那他就会找到自己真正的快乐。所以孔子说:“学习了就及时实践,不是很高兴吗?”这句话强调了两个方面,首先是要学习,然后要实践。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师说》),孔子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对于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人是要通过学习才能明白道理的。人类的知识有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想尽快地吸收人类积累的全部知识,就只有学习,接受先知的教导。佛陀翻译为中文即是“觉者”,就是觉悟了的人,有觉者,还有不觉者,只有先觉才能引导后觉,所以后生要向先生学习。但是,光是学习不行,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是为了觉悟自己,所以学习后就必须身体力行,在生活实践中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这就是强调了实践的作用。<span></span></span><span>对于“学而时习之”这句话,过去经常有人翻译为“学习了而时常温习”,片面地理解为复习功课就是快乐,忽略了孔子一贯所重视的学以致用的思想。孔子的学以致用,注重一个人在思想方面的成熟。即是要把老师所讲的道理,在生活实践中进行对照和观察,自己行住坐卧、言行举止是否都能够做到。最主要是观察自己每时每刻的意念是善的,还是恶的,当达到纯善的境界时,也就是“仁”了,永恒的快乐也就出现了。所以只有学习和实践同时并重,才能得到人生的真正快乐。<span></span></span><span> 人生的第二快乐就是广交善友,广结善缘。佛教把广交善友叫作参访善知识,善知识即是道德修养和知识能力都有独到境界的人,知识即是朋友之意。一个人只有广交善友,才能不断提高自己。所以孔子说遇到远方的朋友来相会,是一件很快乐的事。<span></span></span><span>第三是要谦虚谨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只有虚怀若谷的人才有永恒的快乐。一般人都喜欢表现自己,喜欢突出自己,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至于别人不理解我,甚至误会我、诽谤我,我还不怨恨,这更加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满招损,谦受益。不求出人头地,但求谦虚谨慎。这是追求仁的方法。如果别人说我好话就高兴,说我坏话就仇恨,那么这个人实际上在为别人而活着,他就失去了自我,时时为世间一切所动心,整天为名利而奔波,那么他能够得到真正的快乐呢?高僧印光大师说“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是凡夫。”这样去做的话,在人生中还会有烦恼吗?高僧弘一大师被请到湛山寺去讲经,他开示说:“戒律是律己的,不要总是拿去律人。”律人就总是看见别人的不对,而不知自己也有不对。总是看见别人不对的人,他自己就永远不能进步。</span>
作者:
flowerow
时间:
2005-10-24 11:36
<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第二日</span><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pan> </span><span>孝悌和仁的关系</span><span></span><span></span><span> </span><span>【学而<span>1</span>·<span>2</span>】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③者,鲜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⑤者,未之有⑥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⑦!” </span><span></span><span>译文:有子说:“为人处世做到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反而喜欢冒犯长辈和上级,那是很少发生的事。不喜欢冒犯长辈和上级,反而喜欢造反作乱,那是从来也没有发生过的事。君子致力于追求做人的根本,做人的根本树立起来了,大道的最高境界也就出现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不是仁的根本呢?”</span><span></span><u><span></span></u><u><span> </span></u><span></span><span>①有子(前</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18</span><span>—?),鲁国人,孔子的著名弟子,姓有,名若。比孔子小三十岁,又说小十三岁。</span><span></span><span> ②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span></span></span><span> ③犯上,冒犯在上的人。“上”不能只翻译为“上级”,包括长辈等在上的人。<span></span></span><span> ④鲜,少。<span></span></span><span> ⑤作乱,悖逆争斗的事。<span></span></span><span> ⑥未之有,即未有之,宾语前置。<span></span></span><span>⑦与,同欤,表示反问的语气。<span></span></span><span></span><span>“仁”从孝悌开始</span><span></span><span>“仁”是从孝悌开始的,在蒙学教材中就有“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所谓“父子合而家不退,兄弟合而家不分。”孝为家庭之伦,“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所以,“千经万典,孝悌为先。”《三字经》有“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而《二十四孝》是专门列举事例教育行孝道的,体现出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span></span></span><span>我们常常说孔孟之道,孔孟之道的起始点就是“孝”道。自从“五四”以来打倒孔家店,就批判“三纲五常”,“三纲五常”是统治阶级压迫劳动人民的工具。实际上孔子强调的孝道,与后来的“三纲五常”是有区别的,孔子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国家要有明君才有贤臣,孔子作《春秋》就写了暴君和乱臣贼子。同样,家庭关系的伦常是双方面的,只有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弟友爱才能组成一个完美幸福的家庭。如果没有孝悌,家庭就会乱。没有孝悌,就没有了上下尊卑,人类就会倒退,与动物等同。人终究不是动物,人是理智的,决不象母鸡带大了小鸡,小鸡就会离开母鸡,再也不会相顾了。所以,作为儿子来说,一定要记得养育之恩,怎么能够不孝呢?作为兄长,从小一起长大,朝夕相处,怎么能够不悌呢?孔子从伦常出发,劝人们先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然后再扩大为国家、为整个全人类而奉献。历史上说“忠臣必出孝子之门”,如果首先不孝顺自己的父母,就很难做到爱国了。如果人人尽孝,天下必然大治,国泰民安。所以孝悌也是治国的根本策略。<span></span></span><span>“仁”就是“孝悌”吗?</span><span></span><span> </span><span>“道”在孔子那里是一种思想境界,也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仁”是指一个人本来就具有的善性,相当于佛教所说人人具有的佛性。孔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并非说孝悌就是仁,仁是事物的本质,孝悌是事物的表象。用古人的话来说,仁是体,孝悌是用。通过实践孝悌,可以走向仁的境界。人之初,性本善。通过孝悌,只是恢复人本来面目的方法之一,而且是走向仁的境界的最根本的方法。所以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一个人在生活中做到了孝悌,那么他就能够站稳脚跟了,终究会大彻大悟,发现大道的本源。<span></span></span><span>“道”在这里,我们一般都理解为思想体系。但是,“道”在孔子那里就是“仁”,就是大道的境界。而“仁”与“道”是宇宙万物中本来就存在的,所以“本立而道生”的“生”不能翻译为“产生”,应该翻译为“发现”或者“出现”。到这里,我们就会发现,“仁”并非高不可攀,它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尽到了自己做人的责任,“仁”就每天都在与我们相伴。<span></span></span><span> </span><span>孔子的“大学问”</span><span></span><span>如果一个人一生追求仁义,并且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即使不识一个字,在孔子那里也是大学问家。正好像佛教里面有个禅宗六祖惠能①,原来是一个砍柴人,不识一个字,但是五祖弘忍却把衣钵传给他。因为他比五祖的弟子神秀更快地悟透了禅的本质。所以一个一字不识的惠能,反而成为中国禅宗的祖师。孔子希望自己的弟子在实践中去认识真理,在实践中去追求仁的境界。所以,他提出了下手之处,就是从身边做起,从脚下做起。那就是首先在家里做到对父母尽孝,与兄弟友好相处。所以,孔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span></span></span><u><span> </span></u><span></span><span> </span><span>①慧能(<span>638</span>~<span>713</span>)唐代僧。又作惠能。我国禅宗第六祖。号六祖大师、大鉴禅师。祖籍范阳(河北),俗姓卢,生于南海新兴(广东)。据六祖法宝坛经行由品记载,其父早亡,家贫,依靠砍柴担水来奉养寡母。有一天,担柴至市,听到一人读诵《金刚经》,心即开悟。当时禅宗五祖弘忍在蕲州黄梅的东禅院,法门很盛。惠能前往拜谒。五祖试问他的来路和想要得到什么,惠能答:“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五祖说:“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慧能回答:“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五祖惊异其禀性非凡,就派他入碓房舂米,经历八月。一天,五祖叫大家各述一偈以传衣授法,上座神秀就在壁廊书偈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听到后,说此偈未见本性,就请一童子代他在壁间也写一偈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听到后,就秘密在夜里召他入室,潜授衣法,成为中国禅宗六祖。六祖圆寂后,肉身不腐,现在仍旧保存在广东韶关南华寺。</span>
作者:
flowerow
时间:
2005-10-24 11:36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pan>第三日 说话的学问</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学而<span>1</span>·<span>3</span>】子曰:“巧言令色①,鲜②矣仁!”</span><span></span><span>译文:“花言巧语,满脸谄媚,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span><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u><span> </span></u><span></span><span>①巧,好。令,善。</span><span></span><span> </span><span>②鲜,很少。</span><span></span><span>说话要谨慎</span><span></span><span> </span><span>语言是人类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如何运用语言是一门大学问。孔子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①又说:“仁者其言也讱(?)。”②又曰:“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③可见说话是一门很大的艺术,稍有不慎,就会犯错误,以致于追悔莫及。所以,仁者说话谨慎。李充说:“甘辞利口,似是而非者,佞巧之言也;敷陈成几,合纵连横者,说客之言也;凌夸之谈,多方论者,辨士之言也;德者高含,发为明训,声满天下,若出金石者,有德者之言也。故‘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④自古以来,有道德学问的人不轻易说话,更不会满脸谄笑,花言巧语讨好别人。<span></span></span><span>耶稣告诫人们,你不能说假话。佛教提出一个人要遵守五戒⑤,修十善,去十恶⑥,使一个人在“身、口、意”三个方面时时注意检查自己。其中在说话上要戒“妄语”(说假话)、“两舌”(说挑拨离间的话)、“绮语”(即污言秽语,多含淫意)、“恶口”(恶骂的话),指出妄语会使自己得到被诽谤、被人骗的报应,两舌会得到眷属分离、亲族嫌弃的报应,恶口会得到常闻恶声、言多诤讼的报应,绮语会得到言无人信、语不明了的报应。真是种什么种子,结什么果子。如此看来,说话能够不谨慎吗?</span><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u><span> </span></u><span></span><span> </span><span>①出自《论语·宪问第十四》。曰∶“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意思是“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好的言论,有好的言论的人却不一定有德行。仁者必定会勇敢,勇者不一定有仁德。”</span><span></span><span>②出自《论语·颜渊第十二》。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r</span><span>è</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n</span><span>)。”意思是说:“仁者说话迟钝。”</span><span></span><span>③出自《论语·季氏第十六》。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意思是:“陪伴君子有三种过错:还没有轮到他发言,他就抢先说,叫做急躁;轮到他说了,他还不说,叫做隐瞒;不看脸色就冒然说话,叫做盲目。”</span><span></span><span>④出自皇侃《疏》所引。</span><span></span><span>⑤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span><span></span><span>⑥十善、十恶: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离以上十恶,则为十善。</span><span></span><span>如何说真话?</span><span></span><span>花言巧语,给人戴高帽子,一般是对有权有势的人而言。鲁迅曾经在一篇文章说,一户有钱人家,生了一个小孩,大家都去庆贺,没有人不奉承的。有的人说这孩子将来长大后会做官的,有的人说这孩子长大后会发财的,无不尽己奉承之能事。独有一人,突发奇论,说:“这孩子将来会死的。”这突法奇论的人就挨了一顿打。仔细推敲,这孩子将来是否能够做官发财,还要看他的造化,只是说要死的,则是实话,人总是要死的。此人错在出言不顺人心,不能使人接受。但是,对待那些有权有势的人是否一定要说奉承话,才能讨得他们的欢心呢?也不一定,只要掌握了说话的技巧,既能使他们高兴,又不会使自己犯口业(说话的过错)。举一个例子,《宋高僧传》记载:宋高僧求那跋摩,族姓刹利,和罽宾国王是兄弟。元嘉八年正月,来到建业。文帝接见了他,殷勤慰问,非常恭敬,说:“我常常想要吃斋戒杀,但难于做到,怎么办?”高僧说:“帝王把天下百姓都看作自己的儿子!他说一句好话,天下人民都会高兴;实施一条好的政令,神人都会称赞;尊重贤人,提拔有才能的人,减免徭役赋税,天下就会风调雨顺,桑麻遍野,欣欣向荣。从这方面来持斋,那么功德就大了;从这个方面来戒杀,是不是更加伟大呢?难道一定要减免半天的饭食,救活一只动物的生命,才能叫做广济众生吗?”文帝拍案赞叹道:“俗人不明白事理,出家人不善于说法。象师父这一番教导,真使人恍然大悟,可说天人合一了!”因此就请他住在京城祇洹寺。</span><span></span><span>会说话的“毓俊”</span><span></span><span> </span><span>孔子提倡孝顺,那么对长辈说话难道也不需要好言好语吗?如果长辈有过错,又怎么说话呢?古籍《懿行录》记载了一个故事:明朝王友贤(官为尚书),山西宁乡人,买了一妾,被妻子嫉妒,陷入困境。有一次,王尚书与妾外出,被幽禁到一座楼上,饿得快要死了。那时,王尚书的儿子毓俊还只有几岁,对母亲说:“他们如果饿死了,别人就讲母亲的不对,不如每天给他们一碗粥,使他们慢慢死亡,这样别人也不会认为母亲不贤良了。”母亲听从了他的话。毓俊就偷偷把饮食藏到一个小布袋里面,利用送粥的机会,暗中带给父亲,因此救了父亲的命。过了一年,王尚书生了一个儿子,就躲到别的地方去了。等到尚书死后,毓俊抚养爱护弟弟,非常周到。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得到启发:与父母说话,虽然不能违背他们的意志,但是并非顺从附和,就是孝顺了。孔子曾经说事奉父母要多次劝告,多次劝告的意思就是说话要顺从父母的心,并非就是一味盲从,并非就是违背良心去讨亲人的欢心。</span>
作者:
flowerow
时间:
2005-10-24 11:37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pan>第四日</span><span></span><span> </span><span>定力从那里来</span><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pan></span><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pan></span><span> </span><span>【学而<span>1</span>·<span>4</span>】曾子①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span><span></span><span>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我的知识是否实践了呢?”</span><span></span><u><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pan></u><u><span> </span></u><span></span><span> <span> </span>①曾子(前</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05</span><span>—前</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35</span><span>),孔子弟子,名参(</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h</span><span>ē</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n</span><span>),字子舆。曾皙之子,鲁国人,比孔子少</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6</span><span>岁。</span><span></span><span>“三”与“传”指什么?</span><span></span><span>有人把“三”理解为下面所说三件事,应该是实指。同时认为曾参此时已经做了老师,“传”不再是孔子传授给他的学识,而是指曾子在做老师传授知识,因此翻译为:“向学生传授知识,是不是熟练?”我认为,从字面上来看,“三”在古汉语理解为“多次”是很常见的;从语意来看,曾子注重反省自己,并非就是上面三件事。做为颇得孔子心传的曾子,如果总是机械地去反省这三件事,就不是曾子了。这三件事只是成仁入圣的方便法门而已。对“传”的理解,不能认为曾子做了老师,就不用去实践孔子所教给他的知识了。孔子所传授给他的做人处世的学问,需要他时时去实践,在生活中去不断地检查自己,看自己是否真的做到了。自己都没有做到,又怎么能够当老师呢?</span><span></span><span>笨拙的曾子得真传</span><span></span><span>曾子是孔子学生中最老实的一个人,外表看起来比较笨拙,平常也不爱多说话,但是他却得到了孔子的真传。他得到真传的秘诀是因为他为人处世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世界的本质在自己的心,抓住了自己的心也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所以朱熹《四书集注》引谢氏说:“诸子之学,皆出于圣人,其后愈远而愈失其真。独曾子之学,专用心于内,故传之无弊,观于子思孟子可见矣。惜乎!其嘉言善行,不尽传于世也。其幸存而未泯者,学者其可不尽心乎!”①曾子成为孔子的嫡传弟子,他写了《大学》,其用心的方法又传给了孔子的孙子子思,子思写了《中庸》,子思又传给了孟子。可见从孔子到曾子,再到子思和孟子,曾子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span><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u><span> </span></u><span></span><span>①“诸子之学,皆出于圣人,其后愈远而愈失其真。独曾子之学,专用心于内,故传之无弊,观于子思孟子可见矣。惜乎!其嘉言善行,不尽传于世也。其幸存而未泯者,学者其可不尽心乎!”可以翻译为:“诸子百家的学说,都来自于圣人,到后来离开圣人的时代越远,学说就越失真。唯独曾子的学说,致力于内心用功,所以传下来就没有弊病,从子思和孟子那里就可见端倪了。可惜啊!他的嘉言善行,没有能够全部流传于世。那些幸存下来的言行,后学能够不尽心学习吗?”</span><span></span><span>观心,培养你的意志力</span><span></span><span>经常观察自己心中当下的一念是善还是恶,叫做“观心法门”,是禅宗“参禅”常用的方法,其下手之处就是要像曾子一样管住自己的心。管住了自己的心就能培养我们的意志力,意志力就是定力,有了定力,对于人生一切大小事务自然就应付自如。管不住自己的心,像和尚一样天天打坐,也还是不能开悟。南岳怀让禅师有一弟子名叫马祖,他在般若寺时整天盘腿静坐着冥思,怀让禅师便问弟子:“你这样盘腿而坐是为了什么<span>?</span>” 马祖答道:“我想成佛。”怀让禅师听完后,就拿了一块砖在马祖旁边用力地在地上磨。马祖问:“老师,你磨砖做什么<span>?</span>”怀让禅师答道:“我想把砖磨成镜呀。”马祖又问:“砖怎么能磨成镜呢<span>?</span>”怀让就说:“砖既不能磨成镜,那么你盘腿静坐又岂能成佛<span>?</span>”马祖问道:“要怎样才能成佛呢<span>?</span>”怀让答道:“就像牛拉车子,如果车子不动,你是打车还是打牛呢<span>?</span>”牵牛要牵住牛鼻子,抓住了自己的心,才能找到真正的修行方法。天天打坐冥思苦想,并非能够成佛。只要贴近生活,饥来吃饭睡来眠,过普通人的生活,在普通的生活中去观察那一颗活泼泼的心是善还是恶,才最终有开悟的一天。这种方法的下手之处,最初在得到一片纯善的境界。从前,有个修行人,为了检查自己的意念是善还是恶,就准备两堆石头,一堆是白石子,一堆是黑石子。用此来记载自己每天善恶的念头。凡是产生一善念,就捡起一颗白石子放在一边;凡是产生一恶念,就捡起一颗黑石子放在一边。开始时,每天的黑石比较多,后来,白石渐渐多起来,到最后就全是白石子了。可见要到达纯善的境界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很长时间的艰巨努力。但是,到达了纯善的境界还不是最高境界,只有到了不思善,不思恶才是发现本来面目,才能达到最高境界。</span><span></span><span>“桃李无心,我心有主。”</span><span></span><span>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曾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修养方法“慎独”的发明者。《中庸》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①意思是君子要经常检查自己的思想和细微的念头,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不苟。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旅途中又饥又渴,走到了一片桃李树下休息,桃李都已经成熟,鲜艳欲滴,这个人休息后,没有去摘桃李来解除饥渴,只是继续赶路。别人看见他这样,迷惑不解,问他为什么这样傻。他回答说:“桃李无心,我心有主。”主人不在,桃李是不会管自己的,但是我去偷吃,我的善心则不存在了。古人说:“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所以只要管住了自己的心,一切犯罪行为都可以控制在萌芽状态之中。曾子的这种慎独功夫到后来发展为程朱理学最主要的修养方法。</span><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u><span> </span></u><span></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pan><span>①“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里的“见”是通假字,即“现”。“隐”是指“暗处”,“微”指“细事”。意思是:“不要在暗处出现恶念,不要认为事小就无所谓。因此君子独处的时候是非常谨慎和小心的。”</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顿悟与渐修</span><span></span><span> </span><span>惠能是中国禅宗的六祖,他原来是一个一子不识的砍柴人,被五祖弘忍收留在寺庙,做了八个月的伙夫。弘忍为了传衣钵,叫所有的弟子都写一偈给他。当时的上座神秀在半夜三更时分,趁人不在时在廊壁上写上一首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第二天弘忍见偈后,尽情夸奖,说持此偈可免堕入恶道。连本来准备在这墙上画画的打算也取消了,叫大家好好默诵此偈,了悟心性。惠能听人念诵此偈后,也叫人代他在墙上写了一首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知道后,大为惊叹,就把衣钵传给了一个一字不识的惠能。</span><span></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pan><span>一般来说,佛门中人都知道这个故事,纷纷称赞惠能悟性高。惠能的法是顿悟,神秀的法是渐修。实则顿悟和渐修也是辩证统一的。顿悟虽然道出了修行的最高境界,但是惠能的偈是从神秀的偈而来的。没有神秀的偈,就没有惠能的偈。所以,我们在崇拜惠能的同时,不能忘记了神秀。有个典故叫做“空中楼阁”,来自《百喻经》,这个故事说:从前有一个愚蠢的财主,看见别人家的三层楼房,高广华丽,很是羡慕,心中想道:</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pan><span>我的财富并不比他少,为何我就不能造出这样一座楼房呢?”就唤那建楼房的木匠来说:“请你为我重新造一座那样的楼房。”木匠便开始挖地基。财主好长时间没有看见楼房建起来,就问他在干什么,木匠回答:“正在打地基,做第一层楼。”财主说:“我不想要下面的两层,请先做第三层。”所以说,万丈高楼从地起,没有基础,就没有高楼大厦。神秀告诫我们天天把心上灰尘扫除,是没有错误的。他的下手之处与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没有两样。我们不能好高骛远,从脚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才能不断进步。</span><span></span><span> </span><span>当下一念,是最重要的,象曾子一样,反省当下的一念是善还是恶,不久就能进入圣流。正好像佛教偈语所说:“阿那耶识甚微细,一切种子如瀑流。” 阿那耶识就是深层次的意识,是很不容易观察出来的。只要每天不断的反省自己,才能主宰自己的心,只有主宰了自己的心,才算真正主宰了自己的命运!。</span>
作者:
flowerow
时间:
2005-10-24 11:37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pan>第五日</span><span></span><span> </span><span>治国之道</span><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pan></span><span></span><span>【学而<span>1</span>·<span>5</span>】子曰:“道①千乘②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span><span></span><span>译文:孔子说:“领导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要严肃谨慎、专心认真地办理各种政务,严守信用,勤俭节约,爱护人民,在农闲季节才摊派劳役。”</span><span></span><u><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pan></u><u><span> </span></u><span></span><span>①</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pan><span>道:同“导”。领导。</span><span></span><span>②乘(</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h</span><span>è</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ng</span><span>胜):古代称四匹马拉的一辆车为“一乘”。古代军队使用兵车,每辆兵车用四匹马拉,车上有身着盔甲的士兵三人,车下跟随有步兵七十二人,另有相应的后勤人员二十五人,因此,所谓“一乘”的实际兵力就是一百人,并非单指四匹马拉一辆车。按规定,“八百家出车一乘”。古代衡量一个诸侯国的大小强弱,就是看它拥有多少兵车,所谓“千乘之国”,“万乘之尊”。</span><span></span><span>以民为本</span><span></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pan><span>儒家的政治理想就是实现仁政,仁政的核心就是以民为本。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者,首先应该考虑的是人民的利益,只有首先考虑人民的利益,才能真正领导好一个国家。孔子在这里提出了他的治国之道,即是处处从老百姓着想。作为一个最高统治者,不管他领导一个多大的国家,都需要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这些职责包括:第一,要严格讲信用,遵守诺言,即所谓天子无戏言也。第二,不能奢侈,要勤俭节约。第三,要处处爱护百姓。第四,不能在农忙季节摊派劳役,只有人民丰衣足食,天下才能太平。归根到底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代表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才能治理好国家。所谓“仁者,爱人”,道出了孔子的中心思想。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这种民本思想,更加鲜明地提出了“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span><span></span><span>不失诚信</span><span></span><span>守信是重要的领导原则,言而无信,什么事情也办不成。秦国商鞅变法,就是从提高信用度开始的。商鞅深深懂得,要顺利推行变法,首先必须使自己在百姓中树立言必信,行必果的形象。于是在没有发布变法命令之前,在城南门竖立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向大家宣布:“谁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给予十金的奖赏。”市民都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搬走。商鞅就再次宣布:“能搬走木头的人奖赏五十金!”终于有人来搬走,马上就奖赏了五十金①。此事之后,颁布变法法令,没有敢不执行的,秦国很快走上了强盛的道路。正如《史记》记载:“</span><span>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span>”</span></span><span></span><u><span> </span></u><span></span><span> </span><span>①出自《史记》卷<span>68</span>·商君列传第八:“</span><span>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span>“</span>能徙者予五十金<span>”</span>。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span>”</span></span><span></span><span>以法治国</span><span></span><span>当今时代,只有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才能从根本上取信于民。不能以人代法,以权代法,使国家无法取信于民。</span><span>《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①:“皇上命令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等与学士法官议定改换刑律,放宽绞刑五十条,改为断右脚趾。皇上还嫌它太惨,说:‘肉刑废除已久,应以另外的办法代替。’蜀王法曹参军裴弘献请改为加重劳役流放三千里,时间三年。皇上下招实行。皇上认为兵部郎中戴胄公直,就提拔为大理少卿。当时因为选拔人才中经常出现假冒资望、祖阴的人,皇上就下招命令自首,不自首者死。没有多久,有假冒事件发现,皇上要杀他。戴胄上奏说按照法律应当流放。皇上生气地说:‘您要守法,就使我失信吗!’戴说:‘命令出于一时的喜怒,法律是国家取信于民的根本。陛下痛恨选拔人才作假,因此就想杀了他。但当已经知道了这样违法,就应当绳之以法。这就叫做忍小忿而存大信。’皇上说:‘您能执法,我还有什么担忧呢?’戴胄经常不顾情面犯颜执法,言如泉涌,皇上都听从他,国家没有冤案。”②唐太宗从仁出发,不以个人的喜怒而违背法律的严肃性,从这一点可以证明他是一位仁君。</span><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u><span> </span></u><span></span><span> </span><span>①唐太宗(<span>598</span>~<span>649</span>),中国唐代皇帝,即李世民,<span>626</span>~<span>649</span>年在位 ,李渊次子。唐太宗即位后 ,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时代最著名的治世。太宗晚年著《帝范》一书以教戒太子 ,其中总结了他一生的政治经验,也对自己的功过进行了评述。<span> </span></span><span></span><span>②</span><span>《资治通鉴》原文如下:</span><span>“上命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等与学士法官更议定律令,宽绞刑五十条,为断右趾。上犹嫌其惨,曰:‘肉刑废已久,宜有以易之。’蜀王法曹参军裴弘,献请改为加役流徙三千里,居作三年。诏从之。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阴,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泉涌,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span><span></span><span>提倡节俭</span><span></span><span>提倡节俭,反对腐败,是天下大治的根本保障。不管是哪个时代,也不管是哪个帝王,只要上层统治者奢侈腐败了,就没有不灭亡的。《史记》记载黄帝:<span>“</span>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span>”</span></span><span>①</span><span>意思是说黄帝勤政爱民,善于节制。《礼》记载,宰我问孔子说:<span>“</span>我听说黄帝在位有三百年,请问黄帝是凡人吗?为何能够活三百年呢?<span>”</span>孔子回答说:<span>“</span>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在生的时候,百姓得到他的利益有一百年;死后,百姓敬畏他的神灵有一百年;继后,又用他的教化一百年。所以说在位三百年了。<span>”</span></span><span>②</span><span></span><u><span> </span></u><span></span><span>①<em><span></span></em>出自《史记》卷<span>1</span>·五帝本纪第一:“</span><span>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span><span></span><span>②</span><span>大戴礼云<span>“</span>宰我问於孔子曰:<span>‘</span>予闻荣伊曰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耶?何以至三百年?。<span>’”</span>孔子曰:<span>‘</span>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也。<span>’”</span></span><span></span><span>仁政爱民</span><span></span><span> </span><span>仁政的核心就是要“爱人”,所以儒家提倡王道,反对霸道。王道即是“仁民爱物”,霸道即是用暴力侵夺别人的利益。<span>儒家认为君子仁民爱物,先从小事做起。《论语》记:“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①待物如此,待人可知。孟子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他见齐宣王不忍牛之觳觳而就死地,就称赞齐宣王“是心足以王矣<span>!</span>”他认为行王道,先当仁心不杀,“兽相食,且人恶之。”即禽兽互相吞食,人且厌恶它,何况人类互相残杀?孔子说“始作佣者,其无后乎<span>!</span>”即是说第一个造作木偶土偶来殉葬的人,一定会断子绝孙的<span>!</span>孟子解释说“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因为偶像是人形,却用来殉葬,非仁也。孟子说“仁者无敌”,能王天下。充满爱心的人,必然没有敌人。所以,是否“爱人”,是政治成败的关键!</span></span><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u><span> </span></u><span></span><span>①出自《论语》述而第七</span>
作者:
flowerow
时间:
2005-10-24 11:38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pan>第六日</span><span> </span><span>爱从自己身边开始</span><span></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pan><span> 【学而<span>1</span>·<span>6</span>】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①,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②。”</span><span></span><span> 【学而<span>1</span>·<span>7</span>】子夏③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span><span></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pan><span> </span><span>【学而<span>1</span>·<span>8</span>】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④改。”</span><span></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pan><span>译文:孔子说:“同学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平易近人,做事谨慎,诚实守信,博爱众生,亲近仁者。这一切都做好了,还有余力的话,就可以去学习文艺了。”</span><span></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pan><span>子夏说:“敬重贤人,一看见他们就要肃然起敬,改变平时对人随随便便的态度。侍奉父母,能够尽心竭力;服务人民,能够鞠躬尽瘁。与朋友交往,诚实守信。如果这一切都做到了,即使他从来没有入学读书,我也一定认为他是很有学问的人了。”</span><span></span><span>孔子说:“君子不自重,就不会有威严,即使学习,也不会牢固。做人要以忠诚和信任为根本,没有哪个朋友不如自己。有了过错不要怕改正。”</span><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u><span> </span></u><span></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pan><span>①“弟子”</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pan><span>之“弟”读</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d</span><span>ì,“出则弟”之“弟”读</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t</span><span>ì,通“悌”,指敬爱兄长。</span><span></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pan><span>②文,诗书六艺之文。古代称《诗》、《书》、《礼》、《乐》、《易》和《春秋》六种经书为六艺,儒家所谓的礼</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pan><span>礼仪</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pan><span>、乐</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pan><span>音乐</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pan><span>、射</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pan><span>射箭</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pan><span>、御</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pan><span>驾车</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pan><span>、书</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pan><span>识字</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pan><span>、数</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pan><span>计算</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pan><span>等六种才艺也叫做六艺。</span><span></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pan><span>③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小孔子</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4</span><span>岁。战国时很有名气,魏文侯以师礼待之。</span><span></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pan><span>④惮</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d</span><span>à</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n)</span><span>,畏难。</span><span></span><span>从孝悌到泛爱</span><span></span><span>这三段话总结起来说的都是为人处世之道。第一条和第三条是孔子教育自己的学生时说的。孔子称呼自己的学生叫“弟子”,所谓弟子我们现在一般解释为“门徒”、“徒弟”,或者接受他人教导并帮助传播和实行的人。有人把“弟子”译为“后生小子”。还有译为“年轻人”的。我认为,孔子的弟子就是他的学生,年龄大的和小的都有,所以他称呼的弟子,可以简单译为“同学们”,年长、年少都是同学。孔子教育自己的学生在家和出家怎么去做好一个人。在家首先是尽到自己的孝道,这是孔子道德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也是当时的显学代表人物墨子①所反对的。墨子提出“兼爱”,故其“薄亲”,如反对儒家的厚葬以及种种繁琐的礼节。实际上,孔子教育弟子做人的入手处虽然是从家庭开始,但其归结点还是要爱洒众生,他说的“泛爱众”与“兼爱”并没有什么区别。孔子何尝不想人人都相互友爱,但是面对人欲横流的世界,如果不先从小我做起,又怎么能够趋向大我。如果实行墨子的“薄葬”,人们就不会尊重自己的父母。连父母祖宗都不要了,还谈什么兼爱呢?孔子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大道的境界,他的根本目的就是希望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礼记》礼运说:“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孔子说:大道推行的时候,夏商周三代的盛况,我没有看到,但我有志去实现。大道实行,天下为公。选拔贤才,荐举能人,互相信任,和睦共处。因此人们不单单是以自己的亲人为亲,而是以自己之亲推及别人之亲;人们不单单是以自己的儿子为子,而是以自己之子推及别人之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的人,都有所养。男婚女嫁,各得其所。人们都不会随意把财物丢弃在地上,也不会私藏而独自享受。竭尽自己的全力办事,并不是为自己。因此人们不用锁门想法防备别人,从来不会有盗贼出现。这种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社会,就是大同世界。)这就是孔子所追求的理想。从《礼记》孔子所感叹的那一段话来看,孔子希望爱心遍及一切众生,一切平等,没有分别,与佛家的大慈大悲又有什么区别呢?孟子②也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话。所以孔子、孟子的下手处虽是从身边的亲人开始,但最终也是要把爱心洒遍人间和众生。</span><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u><span> </span></u><span></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pan><span>⑤墨子(约前</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68</span><span>一前</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76</span><span>年间)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久居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其烦琐的“礼”,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墨子反对儒家的“天命”和“爱有差等”说,力主“兼相爱,交相利”。其本人有“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实践精神。他的“非攻”思想,体现了当时人民反对掠夺战争的意向,他的“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是对当权贵族“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生活的抗议。他重视生产,强调“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他还提出“尚贤”、“尚同”的政治主张,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企图用上说下教的方法说服当时的王公大人,以改善劳动者、小生产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则得治”。墨子学说对当时思想界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现存《墨子》五十三篇,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学说的基本材料。</span><span></span><span> </span><span>⑥孟子<span>(</span>约前<span>372</span>――前<span> 289) </span>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字子舆<span>,</span>邹<span>(</span>今山东邹县<span>)</span>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最有影响的大师<span>,</span>封建时代被尊为“亚圣”<span>,</span>又与孔子并称“孔孟”。曾游历齐、宋、滕、魏等国。孟子则宣扬“仁义”<span>,</span>主张实行“仁政”、“王道”<span>,</span>与弟子著书七篇<span>261</span>章<span>,</span>即《孟子》。主张“省刑罚<span>,</span>薄赋敛”<span>,</span>使民有“恒产”<span>,</span>能安居乐业<span>,</span>并主张“民为贵<span>,</span>社稷次之<span>,</span>君为轻”<span>,</span>劝告统治者要“与民同乐”<span>,</span>反对虐政害民。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的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span>,</span>也是先秦的杰出散文著作。</span><span></span><span>“贤贤易色”就是不要女色吗?</span><span></span><span>因为孔子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道德境界,所以他把做人的学问和读书的学问区别开来了。在孔子那里,真正的学问不是书本上的学问,而是他为人处事是否尽到了自己职责,是否符合“仁”的要求。孔子的学生子夏就特别理解孔子的这一番苦心。子夏所说的那段话与孔子的话没有什么区别。也是从出家和在家两个方面,说明怎么做人的道理。对于“贤贤易色”这句话也几种不同的理解。“贤贤”与孔子说的“亲仁”实际上没有区别,一般也没有引起歧义。问题是这个“易色”。朱熹①说:“贤人之贤,而易其好色之心,好善有诚也。”,意思是学习贤人的优秀品德,就会改变人的好色之心。这话实在不对劲。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里面说到这里觉得好笑,一旦亲近贤人,就连女色也不要了,女朋友不要了,太太也不要了。实际上孔子根本就不是这个意思。国内有些注本也觉得朱熹不妥。如杨伯峻译为:“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这样翻译也有点牵强。这句话就应从字面上去理解,“易”就是“改变”的意思,“色”即脸色和态度。看见有仁德的贤人来了,应该改变平时随随便便的态度。</span><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u><span> </span></u><span></span><span> </span><span>①朱熹(<span>1130</span>~<span>1200</span>),中国南宋思想家。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朱熹早年出入佛、道。<span>31</span>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他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元朝皇庆二年(<span>1313</span>)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span>1369</span>)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 太极图说解 》、《 通书解 》、《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span><span></span><span>孝亲和事君</span><span></span><span> </span><span>子夏从孝亲和事君说了做人的基本要求。首先一个人要尽到孝道。所谓“事父母能竭其力”即是做子女的要尽心尽力去侍奉父母。《诗》说“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所要报的恩德,就好象苍天一样无边无际啊!)佛陀说:“父母之恩,世莫能报。假令左肩担父,右肩担母,大小便利,随之而下,亦不能报。又使尽世间珍羞,供养父母,经恒沙劫,亦不能报。”但是尽心竭力,还是要守自己本分。如果侵犯别人的利益去养亲,也不能叫做真孝。即使“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也要去全面衡量。《文昌化书》里面记载了文昌帝君①的一个故事说:“我的先父之所以冤死(被周厉王放逐),是因为南风成毁谤中伤,满朝都知道这件事。杀父的痛恨,我从来没有忘记。以后风成死了,他的儿子温叔,很有才能并且贤良。韦师氏曾对我说:“风成的儿子,勤奋学习,从不满足,讲话符合礼法,当今贵族子弟中没有他这样杰出的人。天命难测,竟没有意料到风成会有这样一个好儿子!”我与风成虽有不共戴天之仇,但听到他的儿子的善行,心里非常爱慕高兴。我提拔为大夫后,保氏职位缺人,就推荐温叔担任这个职务,并且自始至终帮助他做好这个职务。”所以从“小我”的孝还要过渡到“大我”的孝。“大我”的孝就是要把一切众生都当成自己亲人,正如佛陀所说,一切众生无量劫来,轮回六道,互为六亲眷属,所以都不应该相互伤害。<span></span></span><span>“事君能致其身”就是一种“大我”的孝。君一般来说指君王,即统治者或者诸侯王。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里面解释为整个社会上的人,也很有道理。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么,象中国的雷锋、孔繁森等等都是这样的人。有这样一个历史故事:明朝淳安年间徐氏兄弟分家产,老大分得一匹马,老二分得一头牛,三寡妇分得一个阿寄老奴。阿寄年纪已经五十多岁了,寡妇哭着说:“马可骑,牛可耕,老仆只能白吃饭啊!”阿寄说:“难道主人以为我连牛马都不如吗?”于是就尽心尽力为主人出谋划策,发家致富。寡妇全部金银首饰,有十二金,阿寄把它拿去山中做油漆生意,一年得了三次利息,再过二十年,家产已达几万金。阿寄又帮助主母嫁了三个女儿,又请来老师教育两个儿子,长大后都娶了大家闺秀,并送入太学读书。阿寄一看见徐家人,即使是孩子,也一定下拜,从来没有轻视主母,她的女儿虽小,也不和她平起平坐。到最后得病快要死的时候,就拿出全家的粗细帐目,归还主母说:“老奴牛马之报已经尽了!”看他的家居,没有一寸丝一粒粟,一妻一子,衣服只能遮体罢了。这样的忠心真是世间少有,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span></span></span><u><span> </span></u><span></span><span> </span><span>⑧文昌帝君,道教奉祀的文章科举之神。又称文曲星,文星。来源于中国古代星辰崇拜,本为司命神,掌理人间禄赏仕进。</span><span></span><span>君子不交比自己差的朋友吗?</span><span></span><span> </span><span>“无友不如己者”朱熹是这样注解:“无、毋通,禁止辞也。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如果真像朱熹这样解释,孔子也不能是圣人了。只因为朱熹的注解被统治者提升为封建社会“开科取士”的依据,历代知识分子受其害的不少。不管哪位伟人,他们都是很谦虚谨慎的。佛陀说:“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为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中国净土宗十三祖印光法师①曾经说:“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独我是凡夫!”孔子也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圣人千言万语都要我们消除分别心,发出平等心、慈悲心,怎么还会歧视众生呢?所以谦虚是一种美德,孔子在这里是加以提倡的。在《周易》上六十四卦,所讲的都是天地阴阳变化的道理,教人做人的方法。每一卦爻中,有凶有吉,凶卦是警戒人去恶从善,吉卦教人要日新又新。独有谦卦,每一爻都吉祥。《易》说:“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故“谦”之一卦,六爻皆吉。(易经谦卦上说:“天的道理,不论什么,凡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亏损,而谦虚的就让他得到益处。地的道理,不论什么,凡骄傲自满的,也要使他改变,不能让他永远满足;而谦虚的要使他滋润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经过,必定会充满他的缺陷。鬼神的道理,凡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受害,谦虚的便让他受福。人的道理,都是厌恶骄傲自满的人,而喜欢谦虚的人。”)《尚书》说:“满招损,谦受益。”所以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的意思,就是要人永远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看一切朋友都没有不如自己的。这里与前面的“君子不重则不威”形成对比,“重”即自重,要增加人的自信心,人才能前进。但是过分的自信就会变成骄傲自满,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唯独自己一切都好,别人都不如自己。这样下去,君子也就变成小人了。所以“君子不重则不威”和“无友不如己者”从两个方面提出君子的处世的人生态度。<span></span></span><u><span> </span></u><span></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pan><span>①印光法师(</span><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861—1940</span><span>),中国莲宗(净土宗)十三祖,名圣量,别号常惭愧憎。俗姓赵,名绍伊。陕西合阳人.二十一岁出家于终南山莲花洞寺,次年受具足戒,遍参南北丛林、归心净土宗。以后隐居终南入念佛三昧,又去普陀山闭关,朝夕念佛,深入大藏,几达三十年。徐蔚如、高鹤年二居士得遇,取其文,刊行于《佛学丛报》,名声大震。以后又到苏州报国寺闭关,初不见客,四方信众,归往日多,才延客开示。民国二十六年,避战乱于灵岩山寺。虽德行闻名四方,仍粗衣淡饭,洒扫洗涤。创办过南京念佛放生道场、佛教慈幼院、上海弘化社。流通《安士全书》等法典达四、五百万册,著有《印光法师文抄》。</span>
作者:
tiantian03
时间:
2005-10-24 13:11
好文共赏
作者:
meilee2466
时间:
2005-10-24 13:19
真好!收藏!还有下文吗?期待……
作者:
flowerow
时间:
2005-10-24 18:14
我是下载了论语语音文件之后,在网上搜到了这个,就找到这么多,抱歉啊。
作者:
那朵儿
时间:
2005-10-28 09:50
好贴!受益匪浅。继续顶!
作者:
sunxian128
时间:
2005-10-30 02:06
真是非常好的帖子,可惜下面怎么就没有了呢?遗憾!
作者:
xxm012
时间:
2005-11-5 17:49
Thank you very very
作者:
绿萝
时间:
2005-11-9 11:34
收藏,真不错。
作者:
【秋日丝语】
时间:
2005-11-9 12:59
感谢楼主的分享
作者:
book19
时间:
2005-11-18 16:02
不错。 <img src='images/smiles/agree.gif' smilietext=':agree:'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agree:' />
作者:
ctracy
时间:
2005-11-19 18:25
收藏了.谢谢!
作者:
phoenix
时间:
2006-1-13 12:27
谢谢分享!
作者:
happyzxia
时间:
2006-1-25 15:27
谢谢分享。顺便把我下载整理好的《六日论语》word文档传上,希望大家喜欢。
作者:
晨曦宝贝
时间:
2006-3-29 09:25
下了。谢谢分享
作者:
ahuang988
时间:
2006-4-9 08:59
<img src="http://www.etjy.com/images/smiles/smile.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谢谢!
作者:
王淑兰
时间:
2006-4-11 11:35
我孩子每天用15分钟时间来诵经,现在坚持一年了,还不错。不知各位还有什么更好的招。
作者:
bigegg
时间:
2006-4-13 22:31
建仓期, 收藏
作者:
qianlimamama
时间:
2006-5-17 15:38
每次来都有惊喜,谢谢分享!!!
作者:
探索中
时间:
2006-5-22 10:28
好,收藏.谢谢
作者:
yaojunyi
时间:
2006-5-24 21:28
谢谢.收藏了!!
作者:
渔公
时间:
2006-5-31 10:43
谢谢,收藏
作者:
jllwils2005
时间:
2006-5-31 11:40
<img src="http://www.etjy.com/images/smiles/confused.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文言文难懂,谢谢,看了注解好理解。收藏了。
作者:
huli7075
时间:
2006-6-13 16:57
真是好文章,任何事情,都贵在坚持,谢谢了!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