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哈佛女孩刘亦婷》涉嫌造假? -zt [打印本页]

作者: maxi    时间: 2004-1-25 12:18
标题: 《哈佛女孩刘亦婷》涉嫌造假? -zt
  几经炒作,卡尔·威特在中国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成了早期教育的代名词。

  然而,所谓卡尔·威特式的一些教育方法,没有科学根据,不符婴幼儿成长的规律,甚至误人子弟。

  真相大白,《卡尔·威特的教育》竟然是伪造译著。

  有一本这样的“奇书”:一版再版,至2002年10月,作家出版社的印数已达150多万册。

  书中说,刘亦婷的妈妈刘卫华(也是该书的作者)在怀孕期间得到了一本功德无量的书《早期教育与天才》,这本书介绍了19世纪初德国“神童”卡尔·威特的培养过程,作者就是按照培养卡尔·威特的方法培养刘亦婷的。结果,女孩刘亦婷被四所美国名牌大学同时录取。几经炒作,卡尔·威特在中国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成了早期教育的代名词。

  专门介绍卡尔·威特早期成长过程的翻译作品《卡尔·威特的教育》也就理所当然成了畅销书。而这本由京华出版社出版的译著,最近遭到了读者质疑,有读者给本报编辑部写信说:“这是一本彻头彻尾的伪造译著,我们被欺骗了!”

  这位读者在来信中说,图书是人类知识文化的载体,书商与作者应当遵循基本的职业道德与法律,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伪造译著、粗制滥造的图书误人子弟。

  对《哈佛女孩刘亦婷》,读者也提出了怀疑:刘亦婷真的是用“卡尔·威特”方法培养出来的吗?卡尔·威特这个人是否真的存在?联想到由卡尔·威特而衍生出来的一系列图书,读者有理由怀疑,这是商人打着早期教育的招牌而进行的一系列商业炒作。

哈佛大学:没有收藏《卡尔·威特的教育》孤本

  孤本对图书馆来说,应当是炫耀的资本,但哈佛大学图书馆检索不到《卡尔·威特的教育》。当《哈佛女孩刘亦婷》作者刘卫华知道这个消息后,指责京华出版社出版的《卡尔·威特的教育》是伪造译著。

  刘卫华在《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中说,《卡尔·威特的教育》最早的版本藏于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是世界上唯一的孤本。

  刘恒新翻译、京华出版社出版的《卡尔·威特的教育》,封面语是:“这是一本中外教育史上的奇书,其德文原版藏于哈佛大学图书馆,据说是美国唯一的珍本。”

  哈佛大学图书馆是世界著名图书馆之一,记者在其网站查询系统输入“Carl Weter's Education Law”(卡尔·威特的教育)和“Carl Weter”(卡尔·威特),结果没有检索到任何资料。

  记者和哈佛大学图书馆工作人员Deborah Kelley-Milburn联系,希望得到她的帮助。针对记者的提问,她感到非常奇怪:“我查了我们的书目,也查了因特网和另外几种数据库,除了一本参考文献外,没有找到任何一本单独的书籍。”

  Deborah Kelley-Milburn所说的关于卡尔·威特的那本藏书,是2001年由台湾县志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哈佛天才:用卡尔·维特法则培养出的哈佛孩子》。奇怪的是,该书讲述的竟然是刘亦婷的故事。

  记者将调查情况通过E-mail告诉了《哈佛女孩刘亦婷》的作者刘卫华和刘亦婷本人,希望听听她们的说法。

  不久,她们回信了,信都是刘亦婷的父母回的。他们说,刘亦婷正在忙着学业,所有与外界的联络均由她代转。
作者: maxi    时间: 2004-1-25 12:19
  他们在回信中说:“卡尔·威特确有其人,《卡尔·威特的教育》的英译本是美国学者布鲁斯和哈佛大学的斯拉夫语教授维纳共同翻译的,他们没有必要搞假。中国现代教育的先驱陶行知、郑宗海和陈鹤琴都看过英文版《卡尔·威特的教育》。但中文版《卡尔·威特的教育》是伪造译著,主要是剽窃《早期教育和天才》。”

  记者和京华出版社联系,找到了《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的责任编辑何小姐。何小姐说:“我没有见过译者刘恒新本人。书稿有可能是从英文译过来的,但我没有见到英文原文。”当记者提出要和译者刘恒新联系时,何小姐说,刘恒新出国了,她手头没有他的联系方式。

“唯一的珍本”不合情理

  作为早期教育最早的文本,在德国的教育史及世界教育史上却没留下痕迹,仅美国哈佛大学保存“唯一的珍本”,这岂不是怪事

  按照《哈佛女孩刘亦婷》和《卡尔·威特的教育》所说,卡尔·威特八九岁的时候,就能自如运用德、法、意、英、拉丁和希腊语6种语言,而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古典文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那年,他考上了莱比锡大学,不到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又获法学博士。

  这些惊人之举经各地的报纸报道后,卡尔·威特的事迹顷刻之间轰动了整个德国,连国王都关心他的入学,三个公国的国王资助他上大学。那么,卡尔·威特的事迹应当家喻户晓,为什么《卡尔·威特的教育》书写出后,当时竟无人相信?而且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正是德国教育家提出的早期教育风靡一时的年代,幼儿园就是那时创办的。作为早期教育最早的文本,在德国的教育史及世界教育史上却没留下痕迹,仅美国哈佛大学保存“唯一的珍本”,这岂不是怪事?

“弓形虫”之说初露端倪

  弓形虫是1908年由法国学者发现的,而卡尔·威特生于1800年7月,怎么可能感染弓形虫呢?这明显是杜撰的,只有现在的育儿书上才会出现预防这种寄生虫的话

  在卡尔·威特的成长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卡尔·威特有些痴呆,原因是母亲怀孕的时候感染了弓形虫。在怀孕期间,老卡尔·威特除了把自己家的猫,还把邻居的小狗抱来供妻子解闷,因而卡尔·威特可能在胎儿时期感染了弓形虫,这种寄生虫常常出现在猫狗的粪便及其他动物的生肉中,而且对胎儿的危害特别严重,所以使小卡尔生下来不太健康。然而这是假的。

  卡尔·威特生于1800年7月,而感染的这种寄生虫的学名叫刚地弓形虫,是一种微小的寄生虫,1908年才由法国学者从北非刚地梳趾鼠(Ctenodactylus gondi)脾涂片中发现,所以叫刚地弓形虫。1800年,老卡尔·威特怎么可能知道这种寄生虫叫弓形虫呢?即使是卡尔·威特也只活到1883年,也不可能知道。这明显是杜撰的,只有现在的育儿书上才会出现预防这种寄生虫的话。

“彩色气球”暴露了杜撰者的无知

  1851年5月1日维多利亚女王召开的大型展览会中,在伦敦海伦公园,展览了氢气球。气球最早出现的时候,卡尔·威特已经是40多岁了,在他6周大的时候,老卡尔·威特在哪里给他买的气球呢

  鉴于婴儿的注意力不易集中,在卡尔·威特出生后第六周起,老卡尔·威特先后买来各种彩色汽球绑在小卡尔手腕上,训练他的视觉,并通过这些鲜活的物品教会卡尔·威特各种形容词。

  这里的气球应该是我们现在的那种玩具气球,这一细节显然也是杜撰的。因为制造气球的原料来自橡胶,而橡胶最早用于工业生产是在1791年,此时的工业也只是制作防水衣,而不能生产气球。现代橡胶工业始于1820年,英国商人发明家托马斯汉考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橡胶工厂,直到1939年,橡胶硫化的发现,橡胶才成为一种真正的工业原料。1841年制造出了橡胶薄片,然后才利用橡胶逐渐制造出一些物品。1851年5月1日维多利亚女王召开的大型展览会中,在伦敦海伦公园,展览了氢气球。因此,气球最早出现的时候,卡尔·威特已经是40多岁了,在他6周大的时候,老卡尔·威特是在哪里给他买的气球呢?

谁给卡尔·威特打针

  卡尔·威特生病了,妈妈带他去打针,卡尔·威特非常害怕。这类似于秦始皇使用五四式手枪一样滑稽

  卡尔·威特生病了,妈妈带他去打针,卡尔·威特非常害怕。这类似于秦始皇使用五四式手枪一样滑稽,卡尔·威特生病的时候怎么会打针!虽然早在15世纪,意大利人卡蒂内尔就提出过注射器的原理。但直到1657年英国人博伊尔和雷恩才进行了第一次人体试验。法国国王路易十六(1774-1792年在位)军队的外科医生阿贝尔也曾设想出一种活塞式注射器。但是一般认为法国的普拉沃兹才是注射器的发明者,他于1853年监制的注射器是用白银制作的,容量只有1毫升,并有一根车有螺纹的活塞棒。此时,注射器才被普遍使用。1800年出生的卡尔·威特童年时代是不可能打过针的,老卡尔·威特也不可能有这个概念。
作者: maxi    时间: 2004-1-25 12:20
残酷体罚违背常理

  从一岁到五六岁,婴儿从母体出世所带来的先天免疫功能已经耗尽,自身的免疫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全,这时应当注意保暖,以免感冒,而且幼儿还没有意志,强迫婴儿洗冷水,是一种残酷的体罚,对儿童的心理有害无益

  老卡尔·威特说,在卡尔·威特出生15天后,就对他进行词汇输入;20天后,将其反悬在棍子上锻炼身体;从一岁起开始洗冷水脚、冷水浴。这样残酷的体罚显然违背常理。作者与书商这样不负责任的乱写,对读者是一个不负责的严重误导。

  我们知道,婴儿阶段的神经器官还处于一种无条件反射阶段,与之交谈,好比对牛弹琴,因此,出生15天后,就对他进行词汇输入,对幼儿不适宜。

  对刚刚出生20天的婴儿,将其反悬在棍子上锻炼身体,这是十分危险的。因为刚出身的婴儿骨骼与内脏器官十分娇嫩,很容易受到伤害。

  从一岁到五六岁,婴儿从母体出世所带来的先天免疫功能已经耗尽,自身的免疫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全,这时应当注意保暖,以免感冒,而且幼儿还没有意志,强迫婴儿洗冷水,是一种残酷的体罚,对儿童的心理有害无益。

一些教育观念与方法误人子弟

  所谓卡尔·威特式的一些教育方法,没有科学根据,不符合婴幼儿成长规律,甚至误人子弟

  “神童”卡尔·威特的培养方式提倡的是天才教育,而将早期教育目标定位于天才教育是错误的。过高的早期教育期望值害多益少,它给孩子与父母增添不必要的压力,妨碍孩子的正常成长。早期教育虽然重要,但操之过急,就成了拔苗助长。多一点平常之心,让孩子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下快乐的成长,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与健全的人格,这比什么都重要。

  所谓卡尔·威特式的一些教育方法,也没有科学根据,不符婴幼儿成长的规律。譬如,五岁前参观工厂、博物馆、美术馆,旅游名胜,没多大必要,因为这些场所及参观对象与孩子的理解力和兴趣不相适应,还不如多带孩子到动物园、儿童公园会对孩子更有益处。

  对于幼儿学外语,也要有一种理智的态度,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压力。卡尔·威特是不是有语言天赋姑且不论,欧洲人学母语之外的西方语言,比东方人有很大的优势。他们同属印欧语系,有着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有许多相同或相近的词源与语法结构。象德语与英语都属日尔曼语族,意大利语就是现代拉丁语,法语、西班牙语与意大利语缘于同一“父亲”——古拉丁语。因此,他们学起来容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我们不能与之攀比。

卡尔·威特的成才很可疑

  父亲是一个小村庄贫穷的牧师,连每年4个马克的学费都负担不起,家中如何有男女仆人?如何有条件在马车时代带儿子周游德国

  从卡尔·威特的家庭背景来看,他的成才也是可疑的。父亲老卡尔·威特是一个小村庄贫穷的牧师,连每年4个马克的学费都负担不起,他家中如何有男女仆人?老卡尔·威特如何有条件在马车时代带儿子周游德国?他如何有条件像按照“卡尔·威特”模式培养他的儿子?他儿子学了五门外语,还学了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古典文学,谁是教师?如果是老卡尔·威特本人,那他的学问就非常了得,当时全国恐怕也难找得出几个。何至于屈居为小山村牧师?

译著粗制滥造误导读者

  现代澳大利亚传媒大亨默多克的成长的事迹,竟然出现在1917年著的《早期天才与教育》的全译本中

  卡尔·威特的名字走红书坛,是在《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一炮打响之后。

  在《卡尔·威特的教育》带动下,与之相类似的关于天才教育译书纷纷跟进。粗略统计一下,有《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俗物与天才》、《不要为孩子烦恼》、《美国家庭的卡尔·威特教育》、《一生忠告》、《早期教育与天才》(全译本)、《用卡尔·威特法则培养出来的哈佛孩子》等十多种。

  其中一些所谓外国原著,就象《围城》中的克莱顿大学文凭,只是“译者”的幌子。现代澳大利亚传媒大亨默多克的成长的事迹,竟然出现在1917年著的《早期天才与教育》的全译本中;至于1920年发生的印度狼孩的故事,这样生动的素材,“译者”是不会放过的,自然也是要收入书中的。(杨晓杰许凯邓曙华)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王丰对此文亦有贡献。)
作者: lcd0108    时间: 2004-1-25 15:01
新春好礼物!顶起来
作者: mumudad    时间: 2004-1-25 21:16
原来如此!我一直以为我的教育方法有误!谢谢!!!!
作者: 小妞妞    时间: 2004-1-25 21:28

作者: mutong    时间: 2004-1-25 21:55
误人误己!可恶!中国怎么就有这么多没道德的人?
相信很多父母都买了这本书,如果这些父母都把它当教科书,那是多么可怕!(个人认为:此书作者比卖假药的人还要可恶!鄙视、蔑视、藐视之!)
作者: palmchristy    时间: 2004-1-25 22:43
请问文章的出处?
作者: maxi    时间: 2004-1-26 00:26
引用:palmchristy发表于2004-1-25 10:43 PM:
请问文章的出处?

http://culture.21dnn.com/6861/2003-2-27/60@703206.htm

不过这仅仅是一家之言,希望大家来小心求证,不要过早地下结论。
作者: yanyi    时间: 2004-1-26 00:46
我觉得一本书不会使得大家误入歧途,它只代表一种观念,信与不信在自己,应听取百家之言比较吸收成为自己的观念,
作者: maxi    时间: 2004-1-26 01:09
因为事关重大,为在网上查了一下,发现的确有一本英文名的书叫The Education of Karl Witte, 从搜索的结果来看,这本书在国外好象没什么人知道。书的细节如下

The Education of Karl Witte
by Karl H. Witte
ISBN: 0-405-06483-7 / 0405064837
Title: The Education of Karl Witte
Author: Karl H. Witte
with Leo Wiener
Publisher: Ayer Company Publishers, Incorporated
Edition: Hardcover

因为没有原书的内容,所以还不知道中文书是不是这本翻译过去的。另外,还有一个英文网站也提到这本书,而且现在订购的人少于10人,只有满10人才开始印刷出货。

Books:

- Carl Weter's Educational Law (Chinese version ISBN 957-710-362-6). This is a must read for any educators, parents, and even students. I'm surprised that I actually cannot find an English version of this book in Amazon nor Bestbookbuys.com. I think supposingly the only original version sits in the Harvard library.

Update (4-12-2003): After doing a search on the internet, it turns out that there is no English version of the book because its NOT an actual translation from the original book.This link , or here, suggests that the Chinese version is a fake. And according to this link, the correct English name of the book is "The Education of Karl Witte". I have not read the original book yet so I cannot say how much diffeence there is. You can order a copy of the reprint from Aver Company Publishers. Its on back order, and they will only print when there are 10 or people ordering. Please do backorder as I am also waiting for the reprint. Thanks!

- Frames of Mind, Howard Gardner (Chinese version ISBN 957-13-2504-X). Another must read for educators alike.

http://www.edgineering.org/link.html
作者: lotusleaf    时间: 2004-1-26 01:24
哇哦
作者: diname    时间: 2004-1-26 01:42
《卡尔·威特的教育》《早期教育与天才》《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这些书我都买了,看了以后发现很多地方是一样的,是觉得很奇怪,JS太过分了,要人命的假药敢做,误人子弟祸国殃民的假书也敢出,真是气人
作者: palmchristy    时间: 2004-1-26 02:48
如果报导是真实的, 这篇帖子的题目应该是《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起首, 而不是《哈佛女孩刘亦婷》起首, 有点惹人误会.
作者: 600839    时间: 2004-1-26 13:09
不管《卡尔威特的教育》是真是假,儿童对事物存在敏感期是不争的事实。
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也绝无一无是处的孩子!
作者: rzqjmh    时间: 2004-1-26 14:05
o ,思考
作者: yu0099    时间: 2004-1-26 14:09
在本论坛就有人不负责任地瞎说,来误导年轻的父母。别人用心。世界上只有一个爱因斯坦,自己想培养也不行,顺其自然好,没有必要瞎折腾。
作者: palmchristy    时间: 2004-1-27 00:12
常言道:尽信书不如无书. 看书的人自己要作判断, 一本书不会全部正确, 也不会全然错误. 一本书销路好一定有原因, 只要取得当中精华, 融会贯通, 得益的不单是自己, 也是孩子.

建议大家多看早期教育有关的书. 早教书不是只有卡尔威特及哈佛女孩. 当书看得多, 道理自然通, 如果大家持开放态度去讨论, 大家也会进步. 自然可以找到合适自己合适孩子的方法, 如能加以实践, 孩子必然得益.

令孩子幸福的道路不止一条. 理论不能实践只是空谈, 但有些经过实践后, 便会验证得到其效用. 因此, 我最喜欢看到经验分享.

只是有感而发.[ Last edited by palmchristy on 2004-1-27 at 01:24 AM ]
作者: 葛瑞鹏    时间: 2004-1-27 08:40
“所谓卡尔·威特式的一些教育方法,没有科学根据,不符合婴幼儿成长规律,甚至误人子弟”

请问是不是里面的全是“没有科学根据”?还是只一小点?还是一些?

里面确实有虚假的部分,但很少,最讨厌鸡蛋里面挑骨头的人!!!!

你怎么不解释一下“儿童潜能递减原则”??????[ Last edited by 葛瑞鹏 on 2004-1-27 at 08:43 AM ]
作者: hghg    时间: 2004-1-27 08:56
一人一个模式,即使克隆一个伟人长大以后也不一定是伟人。
作者: 星期三    时间: 2004-1-27 11:09
一人一个模式,即使克隆一个伟人长大以后也不一定是伟人。
同意,顶
作者: mddcy    时间: 2004-1-27 13:16
引用:葛瑞鹏发表于2004-1-27 08:40 AM:
“所谓卡尔·威特式的一些教育方法,没有科学根据,不符合婴幼儿成长规律,甚至误人子弟”

请问是不是里面的全是“没有科学根据”?还是只一小点?还是一些?

里面确实有虚假的部分,但很少,最讨厌鸡蛋里面 ...

作者: ttd    时间: 2004-1-27 21:54
取其精华,弃之糟粕。我个人认为教育方法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而对于结果则有些夸大其词。主要是国内教育太注重结果,家长们大多也太在乎结果的缘故吧!
作者: iamei    时间: 2004-1-28 23:29
人看书是从中吸取点东西,照抄照搬什么时候都会出问题。
我记得我小时候语文老师总是让背一些什么:这个作家姓什么字什么,什么时候出生的等等。现在才觉得有什么用呢?
如果这本书有对你的生活工作有指导意义,为什么要避重就轻呢?
作者: frog    时间: 2004-1-28 23:35
引用:mddcy发表于2004-1-27 13:16:

作者: JaneYoung    时间: 2004-1-29 15:17
引用:yanyi发表于2004-1-26 12:46 AM:
我觉得一本书不会使得大家误入歧途,它只代表一种观念,信与不信在自己,应听取百家之言比较吸收成为自己的观念,

我也觉得如此。

例如,书中说的行百里路胜读万卷书的观点我就比较赞同,我会带宝宝到处旅游增长见识的。但是按时喂奶之类都是现在的婴儿养育书反对的了。还有不和同龄儿童玩耍,不给买玩具,我觉得就不对。所以我觉得不管书的真假,看并且取你需要的就可以。
作者: spapaya    时间: 2004-2-1 22:46
请问文章的出处?
作者: 翠花东北    时间: 2004-2-2 04:5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gaohaib    时间: 2004-2-2 07:55
原来如此!
作者: lyqgz    时间: 2004-2-3 12:53
谁能把英译本找出来看看?真相就大白!!
作者: lotusleaf    时间: 2004-2-3 13:03
引用:yu0099发表于2004-1-26 02:09 PM:
在本论坛就有人不负责任地瞎说,来误导年轻的父母。别人用心。世界上只有一个爱因斯坦,自己想培养也不行,顺其自然好,没有必要瞎折腾。
来这里的都是为人父母者,把自己觉得好的东西推荐出来,供大家交流。个人有个人的观点,建议最好就事论事,不要牵涉到人。论坛本来就是一个百家争鸣的场所嘛。
另外,坚决反对造假。
作者: bill8341    时间: 2004-2-3 13:07
好像现在假的东西太多了,

我不知道我们看见的有多少是真的喔

以后我都不看了
作者: isea    时间: 2004-2-3 13:17
看看也不妨嘛
作者: tyue    时间: 2004-2-3 13:30
还是应该加入自己头脑的分析
作者: slh    时间: 2004-2-5 11:02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不要盲从就是了。
作者: williamwuwm    时间: 2004-2-5 15:56
两本书都有。觉得相当多的地方还是可以借鉴。关键是自己分析。其实国内相当多的教育书籍都是摘抄国外的。
作者: dodoma    时间: 2004-2-6 13:02
我有一本《卡尔威特的教育》,还看了两遍,自认为很多地方值得借鉴。
作者: zrj    时间: 2004-2-6 16:17
我觉得信与不信只在于自己,还是用自己的方法来教育孩子。
作者: janlau    时间: 2004-2-9 15:08
我看如果书足以能引起大家对早期教育的关注倒可以值回一半票价,但是掺假的当然要狠狠地打啦,不然我们那另一半的钱可冤枉啦!
作者: zmhzxy    时间: 2004-2-9 15:19
我也买了《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如果是假的,应该好好查查书是从哪里来的。出版社和作者都应该负责任。
作者: 51357    时间: 2004-2-9 15:25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作者: tobychen    时间: 2004-2-9 16:47

作者: livingleslie    时间: 2004-2-11 02:27
看!
我相信此书是从某种语言的书翻译过来,里面有些思想值得借鉴,但是有些需要自己考虑。
作者: 飘然心香    时间: 2004-2-11 11:55
唉,真不知应该信谁,
作者: ahlsz    时间: 2004-2-12 14:44
好,顶!
作者: eelij    时间: 2004-2-25 00:01
对任何观点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而且要结合自己和孩子的情况适用,千万别盲从。不过,这本书里有些东西还是比较有意思。
作者: YuSheng    时间: 2004-2-25 00:30
learning from good things and depend on your own child.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