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华裔美国男孩的观点对我的启发 [打印本页]

作者: dyly    时间: 2005-8-18 15:52
标题: 华裔美国男孩的观点对我的启发
<font face="宋体, MS Song">在读八根儿推荐的《放飞美国〉,作者黄矿岩写作此<font face="宋体, MS Song">书时是个15岁的美国高中生。他的下面的观点好像给了我一直思考的教育的困惑上一些启发。第一个如:<font face="宋体, MS Song">  <font face="arial,helvetica,sans-serif">&ldquo;创造力是一份先天的礼物。有的人的礼物大些,有的人的小些。但这并不是说,创造力不能在后天的生命中发展。打个比喻,先天的创造能力就好像是个盒子。天生的能力有大有小,就好像盒子有大有小一样。当你有意识地去培养、发展你的创造才能,你的创造能力的盒子就会装进更多的东西。当你能够充分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并发挥到极致,你的创造力的盒子就是满的。&ldquo; <font size="+0" /> <font face="arial,helvetica,sans-serif" size="3">  &ldquo;事实上,可能有的人天生就带了个比你的大得多的盒子。但这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你后天的努力。努力地培养自己的创造力,你的创造力的盒子就会装得更满。一个装满了的小盒子,要比一个空荡荡、轻飘飘的大盒子更有分量。&ldquo;<font face="宋体">如果把这段话里的创造力换成先天遗传,把后天的努力换成是后天环境,那简直就是对我们一直在困惑争论的遗传和教育的关系的最好的解释。我们每个孩子的遗传和基因就是先天的礼物,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给孩子的天赋盒子里装上后天环境(爱和教育),给的越多越适宜越正确,越能装进去装的满满的。我们如何才能装的正确装进去东西?看来也只有发挥孩子的天赋和主动性,才有可能不浪费了孩子的天赋盒子。<font face="宋体">那么天赋盒子的大小就没有办法后天再增大吗?现在许多观念都认为孩子的头三年生命是和这个有关的。 这样的话也可以比喻,3岁前我们给的教育就是塑造这个盒子的大小。我们即使早期教育使得盒子变大了,但孩子后面还有那么长的人生道路如果自己没有主动去给盒子里装东西的愿望,那孩子要取得成就也是很难的,我们的早期教育努力就完全是失败的。<font face="宋体" /><font face="宋体"><font face="宋体" /><font face="宋体"> <font face="宋体, MS Song">下面这段论述令我联想的是:我们争论最厉害的是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孰轻孰重。看看这个孩子对创造性和技巧的论述,我想这两者的关系本质也是相同的。教育方法只是理念的体现,不同思维特点的家长针对不同个性的孩子身上有不同的方法。要想提高教育孩子的技能,那么提高教育理念,也就是培养我们的&ldquo;眼力&ldquo;是至关重要的。说到底还是回归到我们提高自身的修养修炼上来了。<font face="宋体" /><font face="宋体"> <font face="宋体, MS Song">  苹果与橘子<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5"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5"><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5"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5"><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5"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5"><font face="宋体, MS Song">  对于一个想成为画家的人来说,创造性和画技,哪个更重要?<font face="宋体, MS Song" /><font face="宋体, MS Song">  这个问题在我出生前的几个世纪就开始争论了。在这里,我只是为这个争论加上我的&ldquo;两分钱&rdquo;。<font face="宋体, MS Song" /><font face="宋体, MS Song">  我认为这个争论很可笑。问一问你自己:&ldquo;苹果和橘子,哪个比较好?&rdquo;我可以用我的全部财产同你打赌,你根本不可能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font face="宋体, MS Song" /><font face="宋体, MS Song">  为什么?因为根本就没有一个正确的答案。这只是一种观点和看法&mdash;&mdash;opinion。是的,你喜欢苹果,但另一个家伙可能喜欢橘子。你可以用你的全部生命和时间去争论,但你得到的结论只能同你开始的论点一样。<font face="宋体, MS Song" /><font face="宋体, MS Song">  观点和看法,没有对错之分。但是它们可以有赞成,有反对。通过&ldquo;赞成&rdquo;或&ldquo;反对&rdquo;,我们可以辨别大众的一般选择,但我们绝不可能得到一个每一个人都认同的真实论断。<font face="宋体, MS Song" /><font face="宋体, MS Song">  这些东西同我的高一美术课有什么联系?看下去我相信你会发现其中的原因来。<font face="宋体, MS Song" /><font face="宋体, MS Song">  创造性和画技同时存在,有时会有人把两者混为一谈。这自然不能说是谁的错。这两个东西确实容易使人混淆。<font face="宋体, MS Song" /><font face="宋体, MS Song">  假如你一个劲地去比较它们,去决定主次,还不如认同这二者都重要,缺一不可。没有很好的画技,创造性根本无法表现;只有画技,而没有创造性,你又根本没有与众不同的特性可表现。<font face="宋体, MS Song" /><font face="宋体, MS Song">  让我比较一下两个最著名的画家Leonardo da Vinci(达-芬奇)和Pablo Picasso(毕加索)。达-芬奇是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之一。他不仅是一个杰出的画家,还是一个数学家、科学家、发明家。他的存在推动了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他的各种各样的才能,让他同时代的人根本无法比拟。特别是他的绘画才能,使他在文艺复兴时期独树一帜。<font face="宋体, MS Song" /><font face="宋体, MS Song">  达-芬奇最著名的两幅画是《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亲爱的读者,你们一定都看过这两幅画。如果你能仔细地回味一下,你会发现达-芬奇的画技可以说是登峰造极的。那两幅画简直是画得太完美了。但是从达-芬奇的画中,你会发现一个共有的特征:没有更多的创新意识。<font face="宋体, MS Song" /><font face="宋体, MS Song">  现在,让我们再来看另一个画家毕加索。在现代美术世界里,毕加索的名字就像迈克-杰克逊在现代音乐世界中的地位一样,这个人是现代美术的开创者。他向我们显示了什么是绘画艺术的本质。看一看毕加索的画,你会发现:他之所以著名,是因为他那些大胆的反传统画法的绘画。事实上他的画技表现得很有限。有的画只有些很简单的图案和一些弯曲的线条涂抹在画布上,但是却价值数百万美元。即便是他的所谓真正的反映他特色的代表作,也都是看起来很简单的,但却不可思议地具有新意。<font face="宋体, MS Song" /><font face="宋体, MS Song">  如果把达-芬奇和毕加索的画并排放在一起,你一眼就可以看出它们的不同。他们的画表现出各自的追求。达-芬奇的画技登峰造极,而毕加索的创新不可思议。<font face="宋体, MS Song" /><font face="宋体, MS Song">  那么,这些东西与我在默乐高一的美术课有什么关系呢?艺术家的眼力<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5"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5"><font face="宋体, MS Song">  班上有不少同学认为,美术仅仅是技巧和表现形式的结合。然而,罔达修士提醒我们:人使用的技巧和表现形式可以给艺术一定的升华,但是一个艺术家必须具备艺术家的vision&mdash;&mdash;&ldquo;眼力&rdquo;。一个好的艺术家或画家不一定要有一双敏感、灵巧的手,但他们一定要有那种能很好地&ldquo;看&rdquo;东西的独到的、超凡的&ldquo;眼光&rdquo;。<font face="宋体, MS Song"><font face="宋体, MS Song" size="3"> 必须要有这种&ldquo;看&rdquo;艺术的眼光,才能创造出艺术品来。<font face="宋体, MS Song" size="3" /><font face="宋体, MS Song" size="3">  当你能达到&ldquo;眼光&rdquo;清晰的层次和段位时,你就能看清楚你画什么了,此时的实际操作也就不是什么困难了。说得极端一些,只要有了这种艺术家的&ldquo;眼力&rdquo;,不用手,仅用脚也能画出好的画来。 此帖由 land 在 2005-08-29 09:53 进行编辑...
作者: dyly    时间: 2005-8-18 16:27
还有一段有意义的话:<font face="宋体, MS Song" size="3">请想一想,什么是老师的工作?为什么我们会有公立学校?会有老师?<span><font face="宋体, MS Song" size="3"></span> <font face="宋体, MS Song">  有许多人<span>(包括家长)认为上学是学知识。我不同意这种看法!</span> <span><font face="宋体, MS Song" size="3"></span> <font face="宋体, MS Song">  其实,许多孩子都可以在家里,或从自己的父母那里学到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书本知识。有条件的家庭,甚至可以学得更好些。比如我吧,爸爸是研究教育理论的<span>h.D.,是大学老师,如果我用同样的课本、同样的时间在家里自学,我完全可以学到比在学校多一倍的知识。在美国有些州,比如我们所在的俄亥俄州就允许Home School的存在。也就是说,如果有的家庭不愿把孩子送到学校受教育,也可以留在家里进行教育。但在有些州,是不合法的,这样做家长就要蹲监狱。爸爸有两个学生就是在家里办学的。在这种&ldquo;家庭学校&rdquo;受教育的孩子,用爸爸的话说是&ldquo;100%纯净的果汁&rdquo;,比那些上公立学校的孩子麻烦事要少得多。</span> <span><font face="宋体, MS Song" size="3"></span> <font face="宋体, MS Song" size="3">  既然如此,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成千上万的孩子一天到晚进进出出学校呢?为什么父母们都像着了魔似的,一定要送自己的孩子去学校呢?如果说是为了孩子上大学,可不少孩子是不上大学的呀,就算是要上大学,在家里不也同样可以准备吗?这里边一定有原因!<span><font face="宋体, MS Song" size="3"></span> <font face="宋体, MS Song" size="3">  这个问题我自己想过很多很多,我认为,上学是学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为孩子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学校是孩子的社会,学校生活是孩子的社会生活。上学就是让孩子在进入成人社会之前,先进入一个&ldquo;准社会&rdquo;。<span><font face="宋体, MS Song" size="3"></span> <font face="宋体, MS Song">  为你的未来生活做准备,你并不一定需要知道西弗吉尼亚州的首府在哪里,也不需要知道智利的国土形状如何。我认为:对于学校来说,应该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帮助我们发现自我,帮助我们进行社会化。学校的生活能有效地帮助我们健全自己的<span>character&mdash;&mdash;个性。信不信由你,当你一年又一年挣扎在结交朋友、争取高分、通过考试和学与不学之间时,你真正得到的是发现自我、健全个性,发现适合于自己的通往未来的道路。</span> <span><font face="宋体, MS Song" size="3"></span> <font face="宋体, MS Song">  我花了那么多篇幅来讨论这个问题<span>,这与亨利克先生有什么关系呢?对我来说,我正是在亨利克先生的课堂里开始学会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这真实的社会的。我并不认为这只是一个偶然的巧合。最好的老师和最重要的人生课程结合在一起,绝不会是没有原因的。</span>
作者: 八根儿    时间: 2005-8-18 16:39
此书让我看到:在不同的教育理念、教育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同年龄段的孩子的巨大的思想差距!并不在于我们没有15、6岁能写书的孩子,而在于这么大孩子有多少自己看问题、分析问题的思想!也就是思想上的成熟度。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们17、8岁的孩子就能自立,而我们的大多数还只能依赖家长;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们人才辈出、科技发达,而我们大多数领域只能成为看客;我们这种超负荷的知识灌输、检测到底是在培养人呢? 还是在糟踏人?!
作者: 张榕的爸爸    时间: 2005-8-18 20:08
好的。

拒绝知识的灌输。

创新的思维,不是培养和教育出来的。创新一方面来源于实践的需求,一方面来源于自由的思想。

呵呵,dyly是我们的思想家,为解放孩子,还教育本来面目,共同努力吧。

怎么操作,大家提出方案,讨论一下。

例如,在美国学生要做很多了解社会的社工工作的,学校对学生的社会活动进行如实记录,大学录取学生对社会活动记录非常重视。

在中国,如果我们这样实行,恐怕假档案、假记录就会横飞了。

大家的看法呢?

办法总是有的。重要的是我们要去做点什么,去改变现状。

我的孩子不到4周岁,真的不希望当她上学的时候,我们的教育还是这种局面。

让我们不要成为空谈家,要马上行动,从自己身边的社区、学校开始,通过各种形式推进学校和家长的教育观念的转变。
作者: hq1966    时间: 2005-8-18 20:45
  技法和创意同样重要。现在因为有创意的作品少,所以感觉创意更重要。  如果没有技法,创意表达不出来,只不过是头脑里一闪而过的念头中的一个。
作者: 君涵妈妈    时间: 2005-8-19 10:13
各位专家,实在不好意思,我看了《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实在没有太多的好的感觉。请问,在中国,你敢这样教孩子吗?如果你教他要自信,勇敢地展示自己,这不是害了他吗?如果你教他要会保护自己的权益,勇于向老师说&ldquo;不&rdquo;,这简直就是将他推向犯罪。那本书里所说的,在中国没有一点实用性,只让我们做家长的感到悲哀。如果有一些家长不加思考的照搬,那他的孩子完蛋了。给我的唯一感觉就是非常悲哀和遗憾。我想,很想象教育矿矿一样教育小宝,可是,只要她在中国接受教育,我就只能用中国式的&ldquo;落后&rdquo;方法来教育她。谦虚、谨慎、忍受、沉默等等,是中国人,中国孩子必须学会的。其中关于创造性的说法,是我觉得唯一实用的。
作者: jackxiao    时间: 2005-8-19 10:41
&ldquo; <table height="10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valign="top">还有一段有意义的话:<font face="宋体, MS Song" size="3">请想一想,什么是老师的工作?为什么我们会有公立学校?会有老师?<font face="宋体, MS Song" size="3" /><font face="宋体, MS Song">  有许多人(包括家长)认为上学是学知识。我不同意这种看法! </td></tr></table>&rdquo;在《决定孩子一生的教育&mdash;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中,有这么一段话给我印象很深,大意如下:早在19世纪初期,西方的教育界已经形成这样一种共识:学校不单纯是学习知识的地方,学校的重要功能是其社会化功能,即培养孩子如何与别人相处。这样看来,我们很多家长的教育理念落后了100年!家长的启蒙工作太重要了,能经常上网或通过读书接触到先进科学教育理念的家长能占到多大比例呢???
作者: 君涵妈妈    时间: 2005-8-19 10:56
jackxiao+2005-08-19 10:41-->引用:jackxiao @ 2005-08-19 10:41 &ldquo; <table height="10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valign="top">还有一段有意义的话:<font face="宋体, MS Song" size="3">请想一想,什么是老师的工作?为什么我们会有公立学校?会有老师?<font face="宋体, MS Song" size="3" /><font face="宋体, MS Song" size="3"><font face="宋体, MS Song">  有许多人(包括家长)认为上学是学知识。我不同意这种看法! </td></tr></table>
楼上的,这句话,在我看来也是废话。咱们做家长的,能改变得了学校吗?只能加深我们对现在教育制度的不满。就是做老师的明白这个道理,他也没有办法改变。这一切在制度上。这就是中国,很多不合理的,但却存在着。而我们不得不适应这种不合理的存在。
作者: dyly    时间: 2005-8-19 15:02
hehe 关于此书怎样,大家读后各自不同的感觉说说也无妨。不过,能不能针对我提出的观点,我们来讨论讨论?1,先天遗传和后天教育环境是什么关系? 我们怎么做才能对孩子有益?2,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作者: dyly    时间: 2005-8-19 15:12
君涵妈妈+2005-08-19 10:13-->引用:君涵妈妈 @ 2005-08-19 10:13 各位专家,实在不好意思,我看了《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实在没有太多的好的感觉。请问,在中国,你敢这样教孩子吗?如果你教他要自信,勇敢地展示自己,这不是害了他吗?如果你教他要会保护自己的权益,勇于向老师说&ldquo;不&rdquo;,这简直就是将他推向犯罪。那本书里所说的,在中国没有一点实用性,只让我们做家长的感到悲哀。如果有一些家长不加思考的照搬,那他的孩子完蛋了。给我的唯一感觉就是非常悲哀和遗憾。我想,很想象教育矿矿一样教育小宝,可是,只要她在中国接受教育,我就只能用中国式的&ldquo;落后&rdquo;方法来教育她。谦虚、谨慎、忍受、沉默等等,是中国人,中国孩子必须学会的。其中关于创造性的说法,是我觉得唯一实用的。
我觉得你提出的是孩子的性格或者说处人处事的技能培养。我觉得这些是家长教不会孩子的,一是遗传,一是父母的做事方式的对孩子的影响。还有是孩子所处的那个班级环境(包括老师同学)的影响。自信是孩子在心理对自己的看法,这绝对是家长和老师的态度给孩子的。主动积极也是教育能改变的。这是本书我看后觉得和我们的教育观念不同的。《素质教育在美国》的作者最重要的是想让中国家长引导孩子有健全的自我,而不是要孩子听话压抑自我。
作者: dyly    时间: 2005-8-19 15:30
看了此书还有个疑问?黄矿岩也是在国内受了幼儿园教育,小学也读了一点。他在国内上的美术培训班完全是扼杀孩子创造性的课。可是他在美国学校,怎么是那么优秀。从他的创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一点。他在他们班简直就没人能比。这又是怎么一回事?他在国内受的6岁前的教育应该是决定他的一生的。可现在他考入了美国常春藤之一的大学,获得奖学金。那这又说明什么?从此书看他的创造性思维比我们都强呀?
作者: zhaoshr    时间: 2005-8-19 15:33
dyly+2005-08-19 15:30-->引用:dyly @ 2005-08-19 15:30 他在国内上的美术培训班完全是扼杀孩子创造性的课。
这不一定吧!<img src="http://www.etjy.com/images/smiles/frown.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作者: dyly    时间: 2005-8-19 15:58
zhaoshr+2005-08-19 15:33-->引用:zhaoshr @ 2005-08-19 15:33 这不一定吧!<img src="http://www.etjy.com/images/smiles/frown.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我的意思是好象他爸爸那本书里就是这么认为的。也好像现在的先进的教育观念都认为咱们那种让孩子模仿画的象的美术课是扼杀孩子创造性的。
作者: 君涵妈妈    时间: 2005-8-19 16:23
dyly,这本书是客观地说明美国与中国的不同。但是,这本书确实有误导国内家长的可能。就象,很多中国的公司引入国外的管理经验,但是往往证明是不可行的,因为价值观、民族特性等等。甚至有些管理专家批评国外的那些在中国根本行不通。道理是一样的,中国的教育体制不变,几千年的文化根基无法改变,&ldquo;自我&rdquo;,怎么&ldquo;自我&rdquo;?难,难,难。他在书中举那些例子,我看坏处大于好处。比如,选举的时候,要自信地选自已一票。谁敢在中国做这件事,如果你让你的孩子这样做的话,他真得完蛋了。咱们这里的家长大多数都是象你这样有头脑的家长,如果换了其他家长,不动脑筋地乱学,那真是害人。教育理念这东西,人家国外的确实是先进,比咱们强,比咱们人性化。咱们学不了,没法学,你再介绍,再宣传人家的怎么怎么好,没有!美术教育,中国的幼儿美术教师,有几个不是说&ldquo;象&rdquo;,而说&ldquo;好&rdquo;。咱改变不了,但咱也没这个能力自己教美术。还是得把孩子老老实实地送到那些只关心&ldquo;象不象&rdquo;的老师那里去,让这些老师催残孩子艺术创造力。如果你同时告诉孩子要坚持个性,坚持创造,别完全听老师的,那孩子就在矛盾不解中痛苦着。不是说作者不好,作者确实好,把先进的理念告诉我们。可是比较过了以后,他没告诉咱们怎么办?咱们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办。
作者: 八根儿    时间: 2005-8-19 16:30
君涵妈妈+2005-08-19 16:23-->引用:君涵妈妈 @ 2005-08-19 16:23 他在书中举那些例子,我看坏处大于好处。比如,选举的时候,要自信地选自已一票。谁敢在中国做这件事,如果你让你的孩子这样做的话,他真得完蛋了。咱们这里的家长大多数都是象你这样有头脑的家长,如果换了其他家长,不动脑筋地乱学,那真是害人。
真古板,呵呵。。。
作者: dyly    时间: 2005-8-19 16:42
君涵妈妈+2005-08-19 16:23-->引用:君涵妈妈 @ 2005-08-19 16:23 dyly,这本书是客观地说明美国与中国的不同。但是,这本书确实有误导国内家长的可能。就象,很多中国的公司引入国外的管理经验,但是往往证明是不可行的,因为价值观、民族特性等等。甚至有些管理专家批评国外的那些在中国根本行不通。道理是一样的,中国的教育体制不变,几千年的文化根基无法改变,&ldquo;自我&rdquo;,怎么&ldquo;自我&rdquo;?难,难,难。他在书中举那些例子,我看坏处大于好处。比如,选举的时候,要自信地选自已一票。谁敢在中国做这件事,如果你让你的孩子这样做的话,他真得完蛋了。咱们这里的家长大多数都是象你这样有头脑的家长,如果换了其他家长,不动脑筋地乱学,那真是害人。教育理念这东西,人家国外的确实是先进,比咱们强,比咱们人性化。咱们学不了,没法学,你再介绍,再宣传人家的怎么怎么好,没有!美术教育,中国的幼儿美术教师,有几个不是说&ldquo;象&rdquo;,而说&ldquo;好&rdquo;。咱改变不了,但咱也没这个能力自己教美术。还是得把孩子老老实实地送到那些只关心&ldquo;象不象&rdquo;的老师那里去,让这些老师催残孩子艺术创造力。如果你同时告诉孩子要坚持个性,坚持创造,别完全听老师的,那孩子就在矛盾不解中痛苦着。不是说作者不好,作者确实好,把先进的理念告诉我们。可是比较过了以后,他没告诉咱们怎么办?咱们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办。
呵呵,也就是。五四时那些大家们给我们介绍了那么多的西方先进理念,我们都是乱学才搞的中国这个样子的。应该倡导大家都不要出国不要学习,出了国的也不要告诉我们人家先进的地方,不但没用还起误导作用。
作者: liuxing    时间: 2005-8-22 12:27
教育,真是个难题。
作者: bump    时间: 2005-8-24 14:31
关于这书也看了个大概,也是感触良多。上面所说的创造力与技巧的关系,作者的眼光是独到的。也许我们国内人对于创造力的理解到了矫枉过正的地步,一提到学习绘画技巧就怕。好的技巧和创造能力本来就不是矛盾的事情,关键在于绘画老师如何引导。书中矿的那个修士绘画老师做得非常好,矿在国内学到的绘画技巧经过美国老师一番创造力训练变得非常出色,看到矿在不同的课程中所表现的都是很出色的创造能力,特别是那场美国国内战争他用MUD电脑游戏来表现。这种创意真是让人惊讶。中国人的孩子都很聪明,只可惜了我们后天的教育环境没有美国那样的教育方式。看完这本书,觉得我们能做什么呢?矿说得好,家庭教育培养的是蒸馏水似的学生,我们不需要那样的蒸馏水,学校教育才是根本。教育制度和老师不做改变,我们的孩子还不是只能年复一年如此?
作者: dyly    时间: 2005-8-24 17:24
谢谢bump,我提出这些问题,也是想和大家一起思考,我们的教育改革不该是矫枉过正,我们现有的教育也有他的长处。不是悲观难过的不能移民去美国,我们的孩子就没希望了。
作者: bump    时间: 2005-8-24 23:37
我现在能想到的是看过这些书后,将来自己在家里给孩子另外加点创造力培养的料,建议大家开一个创造力培养的专栏,陪着孩子一起成长,大家根据各个年龄段结合国外的做法出些点子。
作者: ktstwzt    时间: 2005-8-26 10:28
言之有理
作者: 今天休息    时间: 2005-8-26 11:04
中国的教育制度我确实  不敢恭维,弊端太多。不过不同的国家适合不同的教育制度。
作者: chenchenmaheba    时间: 2005-8-27 09:06
中国的教育制度我确实 不敢恭维,弊端太多。不过不同的国家适合不同的教育制度。 9494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5-8-27 10:08
幼儿园的老师说我女儿在幼儿园不爱说话我知道,那不是因为她不想说话,而是因为她看见其他小朋友因为说话做事,会得到老师的指责和埋怨,甚至是惩罚。她为了保护自己,自然很少说话可是在家里,只要睁开眼睛,她的小嘴就不停的说。不是问这问那,就是自己讲故事反思我们的幼儿教育,我们的孩子怎么可能不懦弱
作者: wpopw    时间: 2005-8-31 23:00
君涵妈妈+2005-08-19 10:13-->引用:君涵妈妈 @ 2005-08-19 10:13 各位专家,实在不好意思,我看了《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实在没有太多的好的感觉。请问,在中国,你敢这样教孩子吗?如果你教他要自信,勇敢地展示自己,这不是害了他吗?如果你教他要会保护自己的权益,勇于向老师说&ldquo;不&rdquo;,这简直就是将他推向犯罪。那本书里所说的,在中国没有一点实用性,只让我们做家长的感到悲哀。如果有一些家长不加思考的照搬,那他的孩子完蛋了。给我的唯一感觉就是非常悲哀和遗憾。我想,很想象教育矿矿一样教育小宝,可是,只要她在中国接受教育,我就只能用中国式的&ldquo;落后&rdquo;方法来教育她。谦虚、谨慎、忍受、沉默等等,是中国人,中国孩子必须学会的。其中关于创造性的说法,是我觉得唯一实用的。


如果你教他要会保护自己的权益,勇于向老师说&ldquo;不&rdquo;,这简直就是将他推向犯罪。

唯一感觉就是非常悲哀和遗憾

说得非常好,非常实在。作父母的真是左右为难!
作者: axzhang726    时间: 2005-9-2 12:50
15岁的男孩有如此立场,真是不简单。但还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机遇或者是运气。
作者: nettik    时间: 2005-9-9 10:53
bump+2005-08-24 23:37-->引用:bump @ 2005-08-24 23:37 我现在能想到的是看过这些书后,将来自己在家里给孩子另外加点创造力培养的料,建议大家开一个创造力培养的专栏,陪着孩子一起成长,大家根据各个年龄段结合国外的做法出些点子。
同意
作者: yuanfei    时间: 2005-9-10 06:18
呵呵,学习学习。
作者: gz_wu    时间: 2005-9-11 17:54
说得很好!
作者: 如果    时间: 2005-9-13 15:54
这个小家伙真行
作者: 音乐虫子    时间: 2005-9-20 08:37
管他什么教育制度?!三岁以前基本上是父母教,没有什么教育制度。
作者: eyunque    时间: 2005-9-20 15:28
张榕的爸爸+2005-08-18 20:08-->引用:张榕的爸爸 @ 2005-08-18 20:08 好的。
拒绝知识的灌输。
创新的思维,不是培养和教育出来的。创新一方面来源于实践的需求,一方面来源于自由的思想。
呵呵,dyly是我们的思想家,为解放孩子,还教育本来面目,共同努力吧。
怎么操作,大家提出方案,讨论一下。
例如,在美国学生要做很多了解社会的社工工作的,学校对学生的社会活动进行如实记录,大学录取学生对社会活动记录非常重视。
在中国,如果我们这样实行,恐怕假档案、假记录就会横飞了。
大家的看法呢?
办法总是有的。重要的是我们要去做点什么,去改变现状。
我的孩子不到4周岁,真的不希望当她上学的时候,我们的教育还是这种局面。
让我们不要成为空谈家,要马上行动,从自己身边的社区、学校开始,通过各种形式推进学校和家长的教育观念的转变。
我同意!重要的是执行!
任何的理论和思想都是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下产生和发生作用。很多东西是否会“水土不合”,很难说。但没有尝试,那真的没有发展了。
对于小孩的问题,有句俗话说的好:“儿孙自有儿孙福”,太担心有时真的可能多余了。
作者: eyunque    时间: 2005-9-20 15:37
君涵妈妈+2005-08-19 10:13-->引用:君涵妈妈 @ 2005-08-19 10:13 各位专家,实在不好意思,我看了《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实在没有太多的好的感觉。

请问,在中国,你敢这样教孩子吗?如果你教他要自信,勇敢地展示自己,这不是害了他吗?如果你教他要会保护自己的权益,勇于向老师说“不”,这简直就是将他推向犯罪。

那本书里所说的,在中国没有一点实用性,只让我们做家长的感到悲哀。如果有一些家长不加思考的照搬,那他的孩子完蛋了。

给我的唯一感觉就是非常悲哀和遗憾。

我想,很想象教育矿矿一样教育小宝,可是,只要她在中国接受教育,我就只能用中国式的“落后”方法来教育她。谦虚、谨慎、忍受、沉默等等,是中国人,中国孩子必须学会的。

其中关于创造性的说法,是我觉得唯一实用的。
中国自有自己的环境和文化氛围,许多东西绝对不能照搬,否则真是害了小孩!还是鲁迅的那句经典,学习外来的只能抱着“拿来主义”!
有些好的理念可以在小孩身上作一些引导,但绝对不好把他们作为标准来要求中国的小孩。
其实许多性格并无好坏之分,比如好表现和谦虚、直爽和含蓄等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用,看在什么场合。
用心引导+自然发展——我想作为家长应有这样的心态。你认为如何?

作者: susan_1201    时间: 2005-9-21 08:22
张榕的爸爸+2005-08-18 20:08-->引用:张榕的爸爸 @ 2005-08-18 20:08 好的。 拒绝知识的灌输。 创新的思维,不是培养和教育出来的。创新一方面来源于实践的需求,一方面来源于自由的思想。 呵呵,dyly是我们的思想家,为解放孩子,还教育本来面目,共同努力吧。 怎么操作,大家提出方案,讨论一下。 例如,在美国学生要做很多了解社会的社工工作的,学校对学生的社会活动进行如实记录,大学录取学生对社会活动记录非常重视。 在中国,如果我们这样实行,恐怕假档案、假记录就会横飞了。 大家的看法呢? 办法总是有的。重要的是我们要去做点什么,去改变现状。 我的孩子不到4周岁,真的不希望当她上学的时候,我们的教育还是这种局面。 让我们不要成为空谈家,要马上行动,从自己身边的社区、学校开始,通过各种形式推进学校和家长的教育观念的转变。
我和你的想法比较接近。
作者: dyly    时间: 2005-9-21 16:47
很惭愧,一直没有再回复这个帖子。主要是没有更多更新的思考。关于培养孩子的创新,在这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到底我们家长怎样来执行,真的是没有太多的思路。侄子上初二,被我接到家里来北京读书。之前我想的还是很简单,以为可以有很多理念想法在他的身上实践。但是快一个月,很多想法就变化了。我们培养孩子的最基本教育目标是社会的生存能力。创新的人是多大的层面上能适应呢? 因为我们国家的大环境(政治环境)不太可能有很快的改变,那么孩子将来的大学入学和就业考核的能力决不是创新。一个家庭闭门培养创新又怎样实现?侄子一天6点15起床,吃早饭忙忙碌碌就坐公车上学了,到6点多才回家。吃完饭出去消化消化,回家来做完作业就9点多了。洗洗早就得睡觉了。如果不挤时间,和孩子聊天的机会都没有。他的生活就是学习, 关心他的学习过程,就会发觉孩子的长处和短处。反应敏捷,对什么都好奇,但是又不深入。喜欢学校的生活,但是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性格善良温和,但是不踏实,爱找借口.....这样的情况下,感觉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能养成一些成功做事的品质应该是最主要的目标。这个目标现在觉得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的,因为学习需要认真细致,有规划,有恒心,爱钻研等。在没有对学习有兴趣之前,期望孩子自觉自制是不可能的。所以不自觉我也就帮孩子学习提高成绩...哎!我比他还累!当然想在观念上影响他,现在说谎已经好多了,比较信任我们,有什么话爱和我们说。只能是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后引导。
作者: 隔世烟花    时间: 2005-9-29 14:24
怎么办呀?我的孩子快上幼儿园了?他很调皮,尽惹麻烦,不会有老师喜欢他的,谁会象我那样赏识他,并且耐心地俯下身来和他一起认识世界?
作者: npapen    时间: 2005-10-2 10:09
我觉得我没耐心不会记划啊
作者: red13    时间: 2005-10-11 05:01
susan_1201+2005-09-21 08:22-->引用:susan_1201 @ 2005-09-21 08:22 我和你的想法比较接近。
是呀,不要只是埋怨中国的教育制度,既然我们认识到了,至少自身有了改变,再慢慢影响身边的人,环境也会有所改变的;大家在20年前能想到现在的中国教育是这样的吗?至少有了素质教育这句话,虽然基本是空话,才更需要我们努力。
作者: cocoz98    时间: 2005-10-11 13:20
<>我记得有一次表弟看见周六就把住校的衣物带回家自己洗。我就很诧异,在学校洗了不是更好更方便。他说:他们同学都是带回家给父母洗的,如果他在学校洗,会被同学笑。。。</P>
<>我觉得好悲哀~~</P>
<>大家觉得,怎样让孩子面对两种不同的标准呢?比如你对孩子很严格,什么事情都很让他自己做,而他的同学呢,什么事情都是父母帮着做。他会很困惑,为何我的同学跟我是不一样的?</P>
作者: 八根儿    时间: 2005-10-12 09:54
cocoz98+2005-10-11 13:20-->引用:cocoz98 @ 2005-10-11 13:20 我记得有一次表弟看见周六就把住校的衣物带回家自己洗。我就很诧异,在学校洗了不是更好更方便。他说:他们同学都是带回家给父母洗的,如果他在学校洗,会被同学笑。。。我觉得好悲哀~~大家觉得,怎样让孩子面对两种不同的标准呢?比如你对孩子很严格,什么事情都很让他自己做,而他的同学呢,什么事情都是父母帮着做。他会很困惑,为何我的同学跟我是不一样的?
这就是要树立孩子正确的、相对来说也超前的 价值观!自立是一种美德,一种能力。。。
作者: dyly    时间: 2005-10-12 13:04
记得&lt;读者&gt;有一个特好的故事,是说一个美国妈妈怎样让儿子思考并最终突破了&ldquo;从众&ldquo;的心理的。只是这臭记性忘记那个妈妈说的那句最有用最经典的话了!!:( 不过我们是不是可以让孩子知道这点,人总要被人笑的,要敢于坚持自己。逼迫他自己洗一段时间的衣服,说不定他会影响其他孩子呢!那这个孩子可能体会到的勇敢和执著对他的成长就非常有益了。
作者: 寒月居士    时间: 2005-10-23 11:08
确实如此,美国的教育方式未必能够全盘搬到中国来,这跟整个中国大的环境也有关系。-+
作者: 霖霖的天空    时间: 2005-11-27 21:51
好~````

作者: 缘来缘去    时间: 2005-12-18 10:07
中国的教育体制是一个脓包,我们单枪匹马是不能割除的,一个行政化的社会体制会带来所谓先进的教育体制吗?正像陈丹青教授指出的:我们接下来是要看中国教育体制危机的临界点是什么时候,什么时候固有的矛盾会大规模爆发。

我是中国教育体制的牺牲品,80年代的独生子走完了20几年的人生历程,才发觉一切原来都是梦一场。一个时代在我的心中落幕了。过去的那个我彻底死掉了。是的,是我的心在经历了刻骨的痛后已经彻底死掉了。

我庆幸自己现在还年轻的时候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我只能也必须选择离开,在接下来的时日里,我会做一些努力为我凤凰涅磐后的重生作准备。最重要的是将来有了家庭后我绝不会让我的孩子还接受这种吃人的教育。大陆的教育体制没有彻底的改变,我就不会回来。
作者: dyly    时间: 2005-12-20 15:09
缘来缘去+2005-12-18 10:07-->引用:缘来缘去 @ 2005-12-18 10:07 中国的教育体制是一个脓包,我们单枪匹马是不能割除的,一个行政化的社会体制会带来所谓先进的教育体制吗?正像陈丹青教授指出的:我们接下来是要看中国教育体制危机的临界点是什么时候,什么时候固有的矛盾会大规模爆发。 我是中国教育体制的牺牲品,80年代的独生子走完了20几年的人生历程,才发觉一切原来都是梦一场。一个时代在我的心中落幕了。过去的那个我彻底死掉了。是的,是我的心诰丝坦堑耐春笠丫沟姿赖袅恕?我庆幸自己现在还年轻的时候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我只能也必须选择离开,在接下来的时日里,我会做一些努力为我凤凰涅磐后的重生作准备。最重要的是将来有了家庭后我绝不会让我的孩子还接受这种吃人的教育。大陆的教育体制没有彻底的改变,我就不会回来。
个人的力量虽然微薄,不能改变zf的教育体制,但是对我们个人来说怎样在这样的体制下生存和发展,包括让自己的孩子受什么样的教育,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吧?!不建议大家都是逃离的态度和做事的方式。埋怨和悲愤于事无补,只能影响孩子和家人的情绪健康。
作者: 缘来缘去    时间: 2005-12-20 20:56
dyly+2005-12-20 15:09-->引用:dyly @ 2005-12-20 15:09 个人的力量虽然微薄,不能改变zf的教育体制,但是对我们个人来说怎样在这样的体制下生存和发展,包括让自己的孩子受什么样的教育,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吧?!不建议大家都是逃离的态度和做事的方式。埋怨和悲愤于事无补,只能影响孩子和家人的情绪健康。

我不得不很遗憾地说,我无法在这种体制下生存,更不要提发展。试问当你的身体里存在一个恶性肿瘤,让你夜不能寐、食不下咽的时候,你还能不能生存下去呢?自我安慰是有限度的,当你的生存都已经不保的时候,我恐怕这种自我安慰是自欺欺人吧。这不是逃离,而是 明智 的抉择。我清楚地明白爱祖国和爱政府不是一回事,历史告诉我们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始终是连绵不断的,但是它也告诉我们没有哪一个朝代对它有绝对的垄断权。我爱我的祖国,但当我意识到这不是一个“振臂一挥、应者云集”的英雄辈出的时代的时候,我100%有选择让我自己生活得更快乐的权利。我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奴隶。很多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当奴隶,我理解,我同情,但是我不会去做。这不是风云变幻的晚清民国,现在的我们已习惯了享受这所谓的鲜花着锦、烈火烹油。我早已不再埋怨和悲愤了,以前的那个我已彻底死掉了。我的家人为我的重生鼓掌,因为知道我还会有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

既然我来到了这个世界上,我会珍惜这短短的几十年。作为一个人,只要我在逝去的时候扪心自问对得起自己,不管在何方,我都会说“你就没有白活”。
作者: 缘来缘去    时间: 2005-12-20 21:12
我热爱教育,刻骨铭心的痛也让我选择无怨无悔地去追寻。未来我的离开更大程度上是想去探寻在这个星球上还有没有一种教育可以让我们活得真正地像一个人。如果可以找到,哪怕它能够在夹缝里生存,我也会为它奋斗终生。
作者: dyly    时间: 2005-12-21 06:22
缘来缘去+2005-12-20 21:12-->引用:缘来缘去 @ 2005-12-20 21:12 我热爱教育,刻骨铭心的痛也让我选择无怨无悔地去追寻。未来我的离开更大程度上是想去探寻在这个星球上还有没有一种教育可以让我们活得真正地像一个人。如果可以找到,哪怕它能够在夹缝里生存,我也会为它奋斗终生。
呵呵,我们的心情大不一样,对同一事物和环境的感受也大不一样。我生活的很充实很幸福,没有做奴隶的感觉,所以还会也只能继续这样生活下去。衷心的祝你成功,找到你的幸福!
作者: feiniaoyuyu    时间: 2006-1-3 17:52
缘来缘去+2005-12-20 21:12-->引用:缘来缘去 @ 2005-12-20 21:12 我热爱教育,刻骨铭心的痛也让我选择无怨无悔地去追寻。未来我的离开更大程度上是想去探寻在这个星球上还有没有一种教育可以让我们活得真正地像一个人。如果可以找到,哪怕它能够在夹缝里生存,我也会为它奋斗终生。
估计受过教育的刺激。:)不奇怪,我们那个时代的教育是谁敢挑战一点老师的权威,都会被胖揍一顿。我虽然上的重点初中/高中也见过老师打学生耳光的事情,并且留有后遗症。而且那个老师平素是个很喜欢孩子的老师。我们同事很多都碰到过老师打学生,有些被形容为毒打。其实,现在的很多单位也是家长值管理,谁要是不听话。。。
作者: bessieyun    时间: 2006-1-6 13:10
应该有一些实行点,初步改善我们的传统教育,其实,目前一些私立的幼儿园或者小学已经采纳一些蒙士教育
作者: 紫砂贝壳    时间: 2006-1-9 12:40
不要撇开社会谈教育,这是不合理的。还有缘来缘去这位会友,不要把中国大陆的教育看得那么偏激,毕竟中国的教育还是有好的一面的,不要全盘否定。西方的教育未必都是好的,否则也无需相互学习交流了。
作者: wilwilson    时间: 2006-1-13 11:12
有启发,我觉得不一定全盘照搬,但是国外的教育方式方法还是有一些借鉴意义的
作者: 缘来缘去    时间: 2006-1-16 19:09
呵呵,回复大家涉及我的评论:我并没有受到教育中的类似体罚的刺激。恰恰相反,我是一个很听话很招老师喜欢的学生。可是,在我走完这一路后,才发觉自己为这种听话这种夸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我失去了我自己,很多年我没有一个我的概念,我不知道我真的喜欢什么,我只是在走别人给我指定的道路,我生活地不快乐。我想出去并不是说我完全倾心于西方的教育,不是说外国的月亮就比中国的圆。我只是想进一步探索怎样的教育才真的让人能够快乐、健康地生活、发展。至于别人对现行的教育体制怎么看,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我本人对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是绝望的。而且我绝对不能让我将来的孩子接受这种教育。
作者: 程文文    时间: 2006-1-18 19:45
现在的父母是矛盾的父母,怎样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与别国的教育之间找到这个平衡点呢?
作者: 天下无双    时间: 2006-11-3 15:24
看到大家的的讨论,让我理清了我最近的困惑。我女儿三岁八个月了,在一机关幼儿园上学,虽然今年幼儿园转成企业制,却没改教学方式,幼儿园的整体气氛仍是政府大院的气氛,课堂气氛也是一样,孩子很不喜欢,我也想给她转个民办幼儿园,想是老师会热情些,课堂会活跃些,规矩会少些,孩子自信会多些。可是如果培养的她真的自信,敢对抗老师的话,上小学怎么办?她会有多大的挫折感啊。现在看了大家的讨论我想通了,学校就别换了。我们还是应该在家里做些补充性教育更好些。因为我们还要在中国读小学,读中学,我们不能仳佑他们一生。就让学校教他们残酷,让我们教他们自信吧。就是怕家长也加入到学校教育的行列中,那我们的孩子真是可怜了。希望大家有更好的教育方式介绍给大家,而不是只喊反传统。
作者: aihaoqi    时间: 2006-11-6 20:16
我很“不幸”和缘来缘去有强烈共鸣。一直以来我是家里的好孩子,学校里的好学生,毕业后有一份常人眼里的好工作并毫无疑问成为一名好职工,好同事。那个时候我从来不曾怀疑过我们的教育制度。几年前,有幸得以到欧美几个国家游学了一圈,却开始发现自身的弊病:表面懦弱和呆板,内心固执又自负。回国之后因为有了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却发现旧体制旧观念象大山一样挡在眼前,个体根本无力撼动,从愤怒到悲观到绝望,现在唯一的想法就是逃离。现在想来,我个人性格的弱点与国内的教育体制不无关系,而且越是所谓的好孩子受到的负面影响可能越大。可喜的是我看到国内的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关注程度已经远远高于我所到过的西方国家,或许他们的公众教育体系已经可以让家长们放心把孩子交给各种机构来培养,而目前国内的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了家长们对教育事业的关心,一方面也反映了我们的教育体制存在着诸多问题。有这样的关注和反思,我觉得正如楼上很多朋友讲的那样,我们的教育体制会逐步改善的,更何况东方教育体系中还有一些好的传统。
作者: 铃    时间: 2006-11-11 23:22
  看了不少,老实说,看这些教肓 方面 的书越多,我就越没底,为什么。因为在中国这个大环境里,我们的基础设施跟不上,有多少学校里有图书管,有多少老师定期经过培训呢,以我们这来说,学校里的老师,一个月把工资混到手就行,作业多,并且没有什么动手的活动,就是照本来读吧,没有那种发散性思想的东西,并且现在学校有点放羊的感觉 ,下午四点放学,就是在外面玩,要不就是回家做作业。
作者: 园子园    时间: 2006-11-14 16:32
我觉得老师与家长的素质都很重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来教育孩子也许是最好的方法
作者: 六月婴    时间: 2006-12-7 09:39
道家说:对就是错,错就是对。
作者: yueyuemather    时间: 2006-12-8 18:16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作者: lfsusan    时间: 2007-1-26 18:07
中美教育理念不一样啊
作者: helenwang    时间: 2007-2-1 13:30
众说纷纭,有机会也读一读。
作者: 好运相随    时间: 2007-4-5 09:59
我感觉在中国,家长要适度把握激发孩子个性与适应学校要求的关系。国外的方法还是有可取性的,关键在于家长怎样引导孩子。既然大环境有缺陷,家长更应在家庭的小环境里创造条件和机会。因为我相信,社会不断在进步、在修正。
作者: 冉妈    时间: 2007-4-13 15:34
中国人就是从众心理太严重了,其实国家还是看到教育体制的问题的,而且也一直在改变中,但是很多父母不肯放下包袱,一定要孩子考这个,学哪个,这个是民众的认识问题,如果大家放下包袱,想清楚其实考不考那个大学不重要,比如郑渊洁那样的,那他孩子就没有什么压力啊
可是,能做到的父母有几个?
既然大家都不能作到,还喊什么教育体制不完善?
所以,现在看到很多人意识到这个问题了,我想环境会有所改变的,大家都不去热中于学这个考哪个了,自然各种证书就会少,学校就会考虑家长的要求
所以,多从自己找问题,国家也是大家的国家
作者: liumimi    时间: 2007-4-23 15:08
学习了,谢谢楼主分享。
作者: spring321    时间: 2007-5-25 14:49
中国式教育确实太注重知识的灌输了。而且太多的作业让孩子几乎没有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心智。矿矿在美国后来受到的教育是他成功的主要因素。
作者: jszy2002    时间: 2007-6-7 09:26
概念和现实的差距总让人沮丧
作者: haobb100    时间: 2007-6-10 09:40
呵呵!!大家都说的对,我想那是谁错了呢?
作者: haobb100    时间: 2007-6-10 09:45
一张白纸,你是画家,你想怎么画呢?我认为大家说的很多,说的都没错.有一天,你们不在家孩子怎么办?
作者: 蜗牛羊    时间: 2007-7-15 17:11
言都有理 学习中
作者: pathway921    时间: 2007-7-18 10:08
很有启发。我觉得要培养孩子的眼光,让孩子用好的东西,看经典的作品,对以后大有裨益!
作者: 清新    时间: 2007-9-19 10:22
也许我们的孩子到了十五岁,也会有类似的见解。只不过课业太重,没有时间系统整理思维,呵呵。社会环境因素,和大多数父母没有能力使孩子出书,毕竟还要为高考备战。为生计奔波。
作者: 我爱祖国    时间: 2007-12-4 13:34
唯一感觉就是非常悲哀和遗憾
作者: wrongyan    时间: 2008-1-10 17:43
现在中国的教育制度的确存在很多的问题,现在只能想着怎么样在课余的时间多引导孩子了,无奈啊
作者: 王陪王陪    时间: 2008-2-5 03:53

作者: lianganfan    时间: 2008-2-13 23:49
多谢!真是太好了
作者: ZZQLP    时间: 2008-3-5 10:30
越学越痛苦,5000年的历史文化怎么可能在几年内说改就改呢?
作者: claeoy    时间: 2008-3-19 19:59
中国有中国的国情。在学校教育中,钱往往是放在第一位的,而不是责任。所以中国的小孩要早熟,除非有个好爹妈!
作者: 飞花点翠    时间: 2008-4-1 14:49
5000年的文化应该还是值得推敲的,就好像每个人都有优缺点一样。在看这个帖子之前,我也在头疼给孩子找什么样绘画班,现在我想还是现实点,不要太过追求创造性。
作者: 小趴趴熊    时间: 2008-4-8 16:43
我现在能想到的是看过这些书后,将来自己在家里给孩子另外加点创造力培养的料,建议大家开一个创造力培养的专栏,陪着孩子一起成长,大家根据各个年龄段结合国外的做法出些点子。
作者: 小趴趴熊    时间: 2008-4-8 16:44
我现在能想到的是看过这些书后,将来自己在家里给孩子另外加点创造力培养的料,建议大家开一个创造力培养的专栏,陪着孩子一起成长,大家根据各个年龄段结合国外的做法出些点子。
作者: luosiyuan    时间: 2008-4-9 15:55
受益。
孩子是不可以完全交给学校的。要父母费心。
作者: 喜笑颜开    时间: 2008-4-18 10:17
法人深思的好贴
作者: 坚持成功    时间: 2008-5-5 15:13
这个小家伙真棒
作者: pangbo    时间: 2008-6-2 11:33
每个周末带孩子出去玩 风雨无阻
作者: 福娃欢欢    时间: 2008-7-23 07:13
中国的教育真的一无是处吗
作者: 冰琪淋    时间: 2008-8-15 16:05
让父母作为杠杆为孩子支起东西方教育的杠杆吧,可能力量有限,但毕竟可以影响啊!
作者: 果果妈18653    时间: 2008-9-1 15:26
我以为每个国家的家长都有理由对自己国家的教育体制表示不满,重要的是大家采取行动促进改进啊
作者: fish_m_0    时间: 2008-9-3 12:25
<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还没有看完,但从前几章我就感觉到矿矿是一个有自己独立意识的孩子,而这不仅与美国的教育环境有关,还与这本书的作者,矿矿的父亲有关。因为通过阅读此书,我感觉作者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而且观察细致,考虑问题也比较深,这样在生活中就会引导孩子。所以,我们做家长的,还是从自身做起吧,为孩子创造一个自由的环境。
作者: caonm    时间: 2008-10-14 00:54
感觉教育应该考虑两个要素:环境和个体,千万不能照搬,因人因情况而异,这样也符合辩证法的思想,而且,世界本身就是大千的,如果统一的模式教育,那么会不会出现太过相同的大脑呢,世界之所以完美,是因为有很多个个体的不完美。
作者: 快乐昊昊宝贝    时间: 2008-10-14 16:47
真是值得我们大家深思.学习学习
作者: hzt124    时间: 2008-10-22 18:39
原帖由 冉妈 于 2007-4-13 07:34 发表
中国人就是从众心理太严重了,其实国家还是看到教育体制的问题的,而且也一直在改变中,但是很多父母不肯放下包袱,一定要孩子考这个,学哪个,这个是民众的认识问题,如果大家放下包袱,想清楚其实考不考那个大 ...



同意。
作者: zrm66    时间: 2008-11-4 17:02
其实相对大城市而言孩子受到的教育已经是比较好了,像中国现在很多农村的孩子根本就没有机会享受到素质教育.当然这里面有农村孩子家长普遍素质都不高.家庭经济也有所限制.这种素质教育也只能在大城市实行
作者: downdown123    时间: 2008-11-13 14:14
6楼的妈妈说到我心里去了!!
作者: hzt124    时间: 2008-11-13 22:50
观点很新颖,教育孩子需要父母亲120分的用心.
作者: 长风无痕    时间: 2009-2-3 20:14
很受启发呀,
作者: Atheena    时间: 2009-2-13 13:54
言之有理
作者: LLXXJJNN    时间: 2009-2-16 10:58
观点和看法,没有对错之分。但是它们可以有赞成,有反对。
作者: ziluolan    时间: 2009-4-25 15:58
进来学习的。。。。。。。
作者: schnappi    时间: 2009-5-14 12:38
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看到孩子们被老师布置的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小小身硬,真替他们感到悲哀.30年了,中国的教育怎么没多大进步呢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