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usleaf+2005-07-25 16:32-->引用:lotusleaf @ 2005-07-25 16:32 支持你,Ja的前途无限再多给我们介绍一下美国的家庭学校吧
linkspeed+2005-07-25 17:00-->引用:linkspeed @ 2005-07-25 17:00 GOOD LUCK.其实这种做法不稀奇。以前的贵族不都是这样教的?
Qmom+2005-07-25 17:29-->引用mom @ 2005-07-25 17:29 你的快乐都传染到我这里啦!等着看你的后续报导呢。想问一下,你打算做的家庭学校是就你自己教JA呢还是几个家庭联合起来教几个孩子呢?如果就是一对一的教,会不会成本太大?Q的幼儿园常请一些专业人员为孩子们介绍不同的东西(比如昆虫,小动物,或是专业体育老师,艺术家什么的)。还有以后各种学习设备的租赁等等,如果就为一个孩子做的话,似乎很不经济。我这里知道的家庭学校都是几家人一起搞的。
nettik+2005-07-25 19:01-->引用:nettik @ 2005-07-25 19:01 不知道你是怎么选择一起教育的孩子和家庭的呢?
dawnch+2005-07-26 21:03-->引用:dawnch @ 2005-07-26 21:03 良母所在的环境可能会好一点,即使让孩子全天在家可能也不会缺少孩子间的小社会。我住的这个“社区”只有一座楼,业主没有共同的活动场所,平时邻居都互不往来,孩子平时也没有伴。故幼儿园时期,我怎样都让孩子在幼儿园呆半天。可惜俺觉悟的比较晚,只实施了一个学期孩子就上小学了。上了小学,发现情况还是不行,结果又是半天上学半天在家。九月开学后,孩子要上一所私立学校,开始时不能翘尾巴,当然也是全天在校,是否还要实行半天制,走着看吧,再这样下去孩子他爸接受不了。注:俺孩子不是神童,没有杜曼过,只不过识字早点,阅读量大点,读了点经,受过一点蒙氏,数学学得早了点。本来耐着性子按步就班跟着学校走也不是不行,但如果这样,孩子就没有练芭蕾、弹钢琴、画画、看书的时间了。学校的方法即不快也不乐也不轻松。现在觉得呆在孩子群里真是很重要,这并不是要解决玩伴的问题,而是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社会群体。人的社会能力可能真的要在社会群体里才能培养出来。孩子群里的是是非非,是社会能力成长的营养。
笑妈妈+2005-07-27 01:59-->引用:笑妈妈 @ 2005-07-27 01:59 孩子有妈如此,何愁不出色啊. 楼主自然会考虑到诸位的问题.想她有自己的解决办法的。
诸神的黄昏+2005-07-30 16:17-->引用:诸神的黄昏 @ 2005-07-30 16:17 请贤妻良母今后把家庭教育的经验写在这个帖子里或者专门开一楼!
dyly+2005-07-31 08:33-->引用:dyly @ 2005-07-31 08:33 贤妻:阅好多了,又精神百倍的折腾扯着嗓子唱歌了!:)我 是一直考虑想自己或者和几个父母联手在家里给孩子办个家庭幼儿园,上到3岁去幼儿园。一是因为3岁前没有理想的地方可送,我去上班后孩子怎么办。二是孩子 们这几年就可以有些伙伴,象兄弟姐妹一样一起长大。三是家庭联手,资源共享,突出优势,可以节省资金时间。比如能雇得起外教。想向你咨询美国那边这样的托 儿机构的课程和教育方法。Ja在家里上学,很为你们高兴。我相信你们这样的生活对Ja和你都会非常快乐的。如果条件允许,我也想这样和孩子 一直生活到上小学呢!你不用有那么多的压力,怕自己的能力不够。其实不抱着那么大的教育目标,就顺其自然的享受生活好每一天,Ja一定会成长的很优秀。我 们小时候没有受过精心设计好的教育,我从来就没有上过幼儿园,现在看看来时路,也许最得益就是那时父母周围的人都没有功利心没有那么“精心“吧!
诸神的黄昏+2005-08-01 10:15-->引用:诸神的黄昏 @ 2005-08-01 10:15 对了,美国上小学一年级是几岁?有没有强制的规定?5岁上学前班,上几年呢?中国好像只有1年,那Ja6岁得上一年级,我觉得还可以晚一点上,7岁可能更好一些。还有,贤妻良母有没有研究过皮亚杰,据我国现在比较知名的教育家李跃儿说,皮亚杰是儿童心理研究的先驱,蒙台梭利也只不过是用了皮亚杰的一部分东东而已(这个全凭记忆,可能有错)。我的签名里那个小巫专栏是李跃儿论坛里的分坛,有兴趣了解李跃儿及小巫的话,可以去看看(我已经看得眼睛痛了),营养丰富哦:)
dyly+2005-08-10 02:26-->引用:dyly @ 2005-08-10 02:26 贤妻辛苦了!!!!!
dyly+2005-08-10 02:26-->引用:dyly @ 2005-08-10 02:26 贤妻辛苦了!!!!!
笨笨鼠+2005-08-02 18:33-->引用:笨笨鼠 @ 2005-08-02 18:33 有一点很重要,我想是家庭学校和学校最大的不同--同学,因为我无法想象如果没有同学,我的人生会 是怎样,没有那些从小一起长大,手拉手玩耍,一起哭一起笑甚至一起有小秘密的好朋友,会快乐吗?我小学的好朋友,到现在还没舍得断了联系呢,一见面还是亲 得不得了,更不要说中学大学了,那是一种父母兄弟姐妹无法替代的感情--友谊。我老爸都一把年纪了,还热衷于参加同学聚会呢,我还记得他回家后总是喋喋不 休,感慨万千地翻黑白影集,不难想象那段时光带给他的难忘回忆。还有,形形色色的老师也是一笔财富,我记得初中时的地理老师,连眼都不抬就那么随手在黑板 上画出一幅维妙维肖的中国地图,全班都镇了,还有英语老头,极有才华,会几门语言,连校长都让他三分,上课时坐在桌子上教我们唱英文歌,高中时化学老师的 裤腿总是一个长一个短,物理帅哥老师居然弹得一手好钢琴。。。,还有运动会,联欢会,校庆,所有的记忆都是跟同学老师有关。试想,如果没有这些或者变得很 单一,我想换了我,就是得了诺贝尔也不愿意呢
贤妻良母:我比较赞同上面的意见.我认为这些东西是在学校这种环境中才有的,这些感觉是一笔巨大的人生财富,缺少了这些,孩子的人生是不是会有些许遗憾呢?
szanny+2005-08-15 02:53-->引用:szanny @ 2005-08-15 02:53 贤妻良母:看了你的贴(大概浏览了一下,没来得及细看)我第一个想法是想移民美国多多上周第一周上幼儿园,哭得一塌糊涂,连我去超市随便碰到的人都会走过来问多多哭得情况,可见情况很要命。在上幼儿园之前我应该做了很多准备了,那一本幼儿入园准备多多早几个月就流利背诵了,还多次带多多参观幼儿园,从姥姥的汇报来看幼儿园的老师对多多也都很不错,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多多自己说哭是因为“跟她们不熟!”至于幼儿园的课程,书一拿回家多多就大部分都可以读出来了。数字只教到5,字母教到M,这家香港幼儿园在深圳已经算比较超前的,但一学期的学习量还不到多多一天的……当然幼儿园不止是学习知识还要学习独立生活要学习与人交往,我暂时也只能用这些说服自己,让多多坚持下去……
贤妻良母+2005-08-26 06:43-->引用:贤妻良母 @ 2005-08-26 06:43 <font size="4" color="#9900cc">2005年8月23日 今天我带宝宝,和Shu及她的两个孩子,一起去坐公共交通车,体验平民的生活。 我们先坐Shu的车,到H Street,然后坐公共电动火车,再转公共汽车,到达海洋公 园。 我教了宝宝: 几个站名; 公共车上不可大声喧哗; 穿越铁轨安全注意事项,如果红白相间的栏杆放下来时,行人和车辆都得停下等火 车通行。 我和Shu还打算乘坐公共电动火车,带孩子们沿着太平洋,一路旅游下去,每去一个 地方,停留三天左右,看名胜古迹、风土人情。我打算随身携带手提电脑,边走边 写,配上孩子们的相片,旅游结束,书也出来了,中文版和英文版同时发行。
bump+2005-08-28 08:18-->引用:bump @ 2005-08-28 08:18 给楼主一个书看看,下面是书的下载连接:<u><font color="#800080">http://www.etjy.com/showthread.php?t=70...ht=%B7%C5%B7%C9</u>[url=http://www.etjy.com/attachment.php?id=3...attach&filename][/url]这书是一个15岁在美国生活的孩子写的,这个孩子对家庭教育是反对的,书中说:家庭教育培养的是100%纯净果汁。我同意他的看法,建议楼主看看他写的在学校的生活,这是一个从孩子角度看的。再好的家庭教育也不能和学校教育比,这个社会不仅仅是需要纯粹的智力。不知道楼主怎么看?下面是书中这个15岁男孩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部分的思考:有许多人(包括家长)认为上学是学知识。我不同意这种看法! 其实,许多孩子都可以在家里,或从自己的父母那里学到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书本知识。有条件的家庭,甚至可以学得更好些。比如我吧,爸爸是研究教育理论的Ph.D.,是大学老师,如果我用同样的课本、同样的时间在家里自学,我完全可以学到比在学校多一倍的知识。在美国有些州,比如我们所在的俄亥俄州就允许Home School的存在。也就是说,如果有的家庭不愿把孩子送到学校受教育,也可以留在家里进行教育。但在有些州,是不合法的,这样做家长就要蹲监狱。爸爸有两个学生就是在家里办学的。在这种“家庭学校”受教育的孩子,用爸爸的话说是“100%纯净的果汁”,比那些上公立学校的孩子麻烦事要少得多。 既然如此,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成千上万的孩子一天到晚进进出出学校呢?为什么父母们都像着了魔似的,一定要送自己的孩子去学校呢?如果说是为了孩子上大学,可不少孩子是不上大学的呀,就算是要上大学,在家里不也同样可以准备吗?这里边一定有原因! 这个问题我自己想过很多很多,我认为,上学是学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为孩子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学校是孩子的社会,学校生活是孩子的社会生活。上学就是让孩子在进入成人社会之前,先进入一个“准社会”。 为你的未来生活做准备,你并不一定需要知道西弗吉尼亚州的首府在哪里,也不需要知道智利的国土形状如何。我认为:对于学校来说,应该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帮助我们发现自我,帮助我们进行社会化。学校的生活能有效地帮助我们健全自己的character——个性。信不信由你,当你一年又一年挣扎在结交朋友、争取高分、通过考试和学与不学之间时,你真正得到的是发现自我、健全个性,发现适合于自己的通往未来的道路。
dawnch+2005-09-13 01:32-->引用:dawnch @ 2005-09-13 01:32 好久没见了!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