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北京人凭什么上北大清华?(转载) [打印本页]

作者: CAD2004    时间: 2005-7-23 15:00
标题: 北京人凭什么上北大清华?(转载)
<font color="#025c8e" size="5">北京人凭什么上北大清华?(转载) <font color="#025c8e"><font>(2005-07-22) <font color="#025c8e" size="2" />  某日,某社区论坛两个高中毕业生聊天,北京人说:&ldquo;我们班有六成的同学考进了北大、清华&rdquo;。福建人说:&ldquo;按北京的录取标准,我们全校除一个傻子外都应该进北大、清华。&rdquo;   目前高考招生,除上海外,全国均采用统一的考试时间,统一的评分标准,但却没有统一的录取分数线。今年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下来了,令人吃惊的是,第一批本科的山东的录取分数线居然比北京高上140分!高考总分才750分,高了近1/5!   一、有一种标准是如此不公   以2004年普通高校本科招生第一批院校分数线为例,天津:文科,520分,理科,495分;北京:文科,462,理科,469分;河南:文科,599,理科,589分,悬殊十分明显(5月26日新华网)。再从录取率看,2000年上海的毛入学率为37%,四川只有9%,上海青年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四川青年的4倍。2005年,上海录取比例接近八成(6月2日《东方早报》),而安徽也仅仅是三四成,前者是后者的2倍多。   北大校门跪求名师   从这组对比可以发现,在某些省无论文理科连专科都上不了的学生,在北京却可以上重点大学!这难道公平吗?一样的学生,一样的高考,一样的成绩,仅因为籍贯不同,有的上了重点大学,有的却名落孙山,命运迥异,不正是对一些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利的侵犯和践踏吗?   有一个年轻作家这样说:&ldquo;我就这样成了高考流水线上的畸形产品,我的高考分数并不低。在北京,足可进军水木清华,可我现在却只能在这样一个三类学校里发我的牢骚。这千刀万剐的高考,这罪恶的制度废了多少伟岸的天才,养了多少低能的废物。还在分数上将人分为三六九等。这是什么世道。天子脚下的那些蠢才竟然体直气壮的说什么综合素质而进了中国的最高学府。&rdquo;   同一个国家,一样的试卷,一样的时间,却有不一样的标准。如果说对西部边穷那些地区从综合因素方面考虑尚可理解外,可北京上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在教育资源,物质条件各方面均占有优势的地方还要剥夺其它省份的入学名额。只能说除了为富不仁强取豪夺之外,实在找不到更好的词语。不实行全国统考的制度也罢了,既然实行了,那就只能以分数作为唯一的标准。如果不是,那统考有什么意义。美国大学的联考制相对来说不是公平,严谨,符合人性得多。如果分数不是标准,那权力,钱财,名望自然成了标准。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考的现行体制已经远远比不上古代的科举考试,当年太宗李世民推行科举后很得意的说了一句话: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后来有思想者说这只不过是这盖世枭雄利用科举来维护其统治而已。这也许说得没错,但这有什么关系呢?相比于九品中正制的老子公爵儿伯爵来说,不知进步了多少倍。英明如太宗者当然知道科举不可能网罗所有英雄,但他为所有英雄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平台,让天下英雄无话可说。有本事的你自己争此功名去,我的标准没有对任何人岐视。所以,有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有了唐诗这样不可逾越的文化高峰。就因为,它的标准是统一的。而高考的标准呢?那不是标准,不一样就不是标准。   大学生中流传一段北京考生与福建考生之间的对话颇能说明问题:有一北京重点中学的考生与福建某重点中学的考生聊天,北京人炫耀:我们班有六成的同学考进了北大、清华。福建人对应:按北京的录取标准,我们全校应该进北大、清华。[文学少年跪北大拷问大学选拔机制]   无数中国学子心中的圣地   这种高考录取体制,严重侵犯了公民的平等权利。平等权是一项收到宪法保障的基本权利。公民可以平等的享受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可以平等的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ldquo;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还规定:&ldquo;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ldquo;&ldquo;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ldquo;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虽不能人人享有,但平等受教育的机会不应该被剥夺。   农村的考生受教育的条件本来就差,大多数学生小学没有条件学习外语,到了初中勉强开了英语课,教师水平跟大城市或发达地区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到他们参加高考里,还要比从小接受良好教育的上等公民多高几十分(今年是140分)才能上大学。有人说农村人高分低能,且不知那些低分高能者高在哪里?[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工程启动]   二、有一种人叫北京人   清华北大和世界一流有天壤之别?   不论按总人口,还是考生总数计算,北京占有的名牌大学录取名额,和热门专业的比例,都高得离谱。北京人说清华北大等高校是由北京投资的,故优先招收北京人。笑话!大概把非北京的中国人都当傻子,北京人有教育部撑腰,凭一句话就能堵住大家的嘴?清华靠庚子赔款发展起来,庚子赔款都是北京市政府出的吗?国民党建都南京后,将中央大学设为中央学府,正式取代北京大学的地位,并一度撤销北京大学(也许北大学生不知道北大曾经亡校)。结果呢,失去中央学府地位的北京大学从此一蹶不振,直到52年才时来运转。建政后,将北大清华列为重中之重,与外地重点大学的差距越拉越大,造成现在两校师资和招生的绝对优势。这些都说明了什么?说明清华北大从来就离不开全国的支持,而没有中央政府重点支持的高校,发展都比较艰难。清华北大有现在的地位和设施,靠北京市政府投资,行吗?既然清华北大不是北京养的(养不起),既然清华北大占用了那么多纳税人的贡献,就应该公揽全国英才,小小的北京市哪有理由要占1/6的名额?清华北大建在北京,那又要怎样?中央政府也建在北京,就能要求北京人在中央政治局占1/6名额吗?[清华、北大稳坐榜首之忧]   平等自由民主象征   有人说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等,也是教育部高校,招本地学生更多。在北京的部委高校多,却招那么多北京人,其他省的名额那么少,他们还能去哪里?且不说当地政府对这些高校的投资各占多大比例,北京从国家获得的资金已多得无法计算了,如果这些钱留在各个省建设自己的家园,其他省的状况不会比北京差多少,也不会有多少人在乎北京的。&ldquo;有贡献无回报&ldquo;的现状尚未改变,怪不得大家要反对。   北京市的很多部委高校,主要也是由中央投资支持,要不北京哪来那么多&rsquo;211工程高校&rsquo;?北京市政府对高等教育投资不少,可大部份投资都给了北京市属高校,如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甚至北京联合大学。否则北京工业大学这样一所在北京不入流的大学,凭什么进&rsquo;211&rsquo;?如何为解决北京学生的受高等教育的问题,北京学生都去这几所北京市重点投资的高校,分数再低,全国人民也没多大意见。可北京人的成绩明明比外地学生低上百分,也抢着进中央政府重点投资的高校,享受好的教学条件,谁会答应? [中外百名大学校长畅谈高等教育国际化]   有人拿美国的州立大学来作幌子,说什么州立大学也多招本地学生,中国也该如此。在美国,只有法盲才这么说!凡看过美国大学招生手册的人,应该注意到了,不论公立私立大学,在最末总会出现Equity之类的词汇,强调本校招生时对种族,性别,年龄,残疾,家庭背景各异的学生一视同仁。为什么美国大学都写这段话?怕有歧视的嫌疑,万一惹上大官司,会把家底赔光!如果有人请律师,找统计学专家查出某大学的招生结果与学生的种族和家庭背景有直接的因果联系,招生歧视的证据成立,大学就会因为搞歧视而被迫向受害学生赔偿。美国律师收入高,可不是白拿钱的。   从北大的世界一流看中国大学建设   美国州立大学不搞地方歧视,对各地学生有同样的录取标准,为什么本州学生多呢?原因是,州立大学由本州政府资助,钱来自于本州纳税人,所以本州学生如果被录取(这是前提),可以减免学费。而去外州上大学,由于不给当地纳税,就不会获得这种优惠。想省钱的,在本地读州立大学;愿意多掏钱的,可以去外地上学,仍然与当地学生有同等录取机会。由于这个经杠杆的作用,才使得州立大学的本地学生多,美国大学根本就不会对本地学生降低录取标准!如此,本地居民确实享受经济上的优惠,而各地来的学生在录取时有平等机会。纳税人陶钱养活州政府,可没有权力要求州政府去歧视外地的美国人,因为美国宪法不是摆看的。这样既保证了美国公民人权平等,又实现了谁出钱谁受益的成本效益原则,公平合理。至少在大学招生这方面,不得不佩服美国的民主法制和经济原则。中国早已经实行高学费上大学了,就业也是双向选择了,用经济杠杆来调节本地和非本地学生比例,是行得通的。没必要继续用户口这种原始低效,很不人道的办法了。谁有才能,不管哪里人,就该上最好的大学,借钱也要读;外地学生,如果能低学费上本地最好的大学,不会倾家荡产去北京上学的(除非被更好的大学录取)。[没录取先收钱 多交钱能上学]   在清华北大和其他部委高校,计算机,电子,自动化,金融,临床医学,等等热门专业,招收北京学生的比例都非常高。而象核物理,核工程,地质,等等冷门专业,却愿意多招外地学生。难道北京培养的&ldquo;高素质&ldquo;学生,不适合学习国家非常需要的专业,不适宜在国防部门就业?把这个重任交给&ldquo;高分低能&ldquo;的外地学生,中国的国家安全不会受影响吗?如果说这还不是赤裸裸的歧视,那只能说&ldquo;司马昭之心&ldquo;了。   现在,每年有3%的北京考生有机会被清华北大录取。如果考生人数多的省份也有这么高的比例,那将是惊人的录取名额。我们都在中国,受同样的法律保护,都对国家有贡献,应当机会均等,有相近的比例。如果说不合理,那就是说,相对于于全国的水平,北京占有的比例不合理。不合理为什么能存在,那是因为全国很多省的人民牺牲了自己的利益,才维持了北京的高录取比例。很多省的高等教育不发达,与这种分配不公有关,也就是说北京市民作为事实上的受益者,应该对此承担道义责任,不应该想方设法维持这种不道德的既得利益。   北大学子眼中的&ldquo;校园潜规则&rdquo;   按某些北京人的逻辑,北京搞素质教育,分数低但素质高,多录取是应该的。说北京的学生素质高,也不先看看清华北大的教授都从哪里来的,北京出了几个可称民族脊梁的人物?说那种话的人连因果逻辑都没搞清楚,如果这代表北京素质教育的水平,北京就比教育相对发达的省差太多了。如果全国每个省都有3%的考生有机会被清华北大录取,有一半考生能上重点大学,那全国各地的中学教师就不必把高考看太重,会马上鼓励自己的学生去学画画,学唱歌,学跳舞,学下棋,学写小说&hellip;&hellip;反过来,把清华北大在北京的录取名额降到1/30,北京学生还有几个能考上这两校?把北京的重点大学录取名额减一半,北京的中学还有闲心搞素质教育吗?只怕北京学生,老师和家长,哭爹叫娘都来不及吧。有什么好哭的,没见过世面,全国各省不都如此吗? [素质教育&ldquo;天下兴亡,我的责任!&rdquo;]   全国统一高考,统一阅卷,统一录取,都以高考成绩为标准,高分退挡要有正当理由,这么强调全国统一和分数,不就为了全国公平嘛!北京人对内仍然按分录取,分越高的上越好的大学和专业,对外怎么成了分数低的应该先上大学。由此可见,衡量北京学生和非北京学生,实际上采用了双重标准。其他省的学生凭高考成绩上大学,不看是否能说回道。北京的学生应该上大学,因为他们接受素质教育,社会活动能力强,所以高考分数比外地低100分可以不考虑。我看,连西方的人权组织在搞双重标准时,也没这么厚的脸皮。北京市的教育条件,与南京,武汉,长沙、成都,杭州的差距,有中国与美国的差距大吗?说农村学生知识面有限看起来有理,难道这些外地大城市的学生也没摸过电脑,没上过网,没跟外国人说过话吗?这些城市的学生素质(按北京的标准)再高,也要凭高考成绩上大学,凭什么他们上好大学也要比北京学生高五六十分。凭什么他们不能像北京学生一样轻松上清华北大? [北大学子职场 &ldquo;三原色&rdquo;]   说北京学生聪明,这一条理由恐怕也站不住脚。能在国际奥赛上得奖的中学生都很聪明,只会读死书的人做不到,素质一般的人做不到,没人能否认吧,反正清华北大抢着要。最近三年,仅湖南学生就获得10金4银,而江苏,上海,福建和湖北的奖牌数也都在6枚以上,北京不少重点中学每年有几十上百的学生&ldquo;考上&ldquo;清华北大,却总共只有3枚奖牌,差距不是一般啊。上海很多方面与北京类似,奥赛奖牌仍然比北京多不少,说明什么?如果说奥赛奖牌不代表整体教育水平,多了也不是坏事吧,特长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北京最好的中学也把奥赛获奖当作学校荣誉,怎么不多拿几块?湖南,江苏,福建和湖北四省的考生总数是北京的20倍,而分配给这四省的清华北大招生名额总数仅仅相当于北京一个市。是因为北京学生比这些省学生的素质高。可是,这四省奥赛奖牌总数是北京的10倍以上,北京接受最好的教育,素质最高的学生却几乎拿不到奖牌!   由于录取分数不同,造成了在许多省份落榜的考生,用贿赂的手法将户籍调到北京,就可以轻松考入北京重点大学,原本在湖北、福建、湖南、山东只能进入一般本科院校的考生,换一个北京户籍就可以进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高校。   三、有一种力量是如此强大   这种力量可以公然对抗民意,能在众人的唾弃声数年来&ldquo;巍然屹立&rdquo;。给人的感觉颇有几份&ldquo;敌军围困千万重,我独岿然不动&rdquo;的气魄,但这并不能给人带来一种孤独的悲壮美,相反让人感觉到是死不悔改与令人恶心的顽固――颇有点像东亚的某位国家元首。   同时可以肯定,这种绝对多数的民意决不会构成法律意义上的&ldquo;多数人暴政&rdquo;,因为它只是一种软性的文明行为,要求的只是得到一种普遍意义上的公平,并不会从精神或肉体上对少数人有极残忍的戕害。   既然如此,以各种理由维护现行高考体制的力量为什么如此强大。这并不要他们的命!只是把一种即不公平也不合理的制度送上&ldquo;断头台&rdquo;而已。   这股力量也许也觉得分数的不统一的确对一些省份的学子造成了不公。但他们内心肯定是在得意的笑:谁叫你们不生在天子脚下。当然像他们这样的&ldquo;社会精英&rdquo;,并把握着话语权力政治权力的即得利益者,也应该保持一种得胜者的&ldquo;绅士&rdquo;风度,并找出一些理由来为自己辨护,这并不奇怪,历史上所有顽固的&ldquo;保守势力&rdquo;,为了维护其私利都是同一副嘴脸。他们的理由无非是:纳税人对当地做出了贡献,高考应该对当地纳税人给予照顾;因为贫困、教育落后,而不是因为智力异常,导致老少边地区分数线低,所以也应该对老少边地区给予照顾;因为我们实行的素质教育而有些省份却推行应试教育,尽管在分数上无法相提并论但在综合素质方面我们更胜一筹&hellip;&hellip;[不孝子女:清华、北大的毕业生]   所有的这些&ldquo;理由&rdquo;其实都可以不屑一顾,因为有更多的&ldquo;反理由&rdquo;比些理由更具说服力得多,是的,纳税人的确应该给予照顾,但北大难道是北京人的北大,清华是紫禁城的清华?老少边穷的确需要关爱但北京难道还没跨过&ldquo;温饱线&rdquo;?不必对这些理由一一辨驳。因为道理大家都明白,少数人的公平就是不公平。可为什么,制造这种不公平的力量为什么强大到如此不可撼动?   在这里用一句俗语也许可以作出解释:到了北京,才知道什么官大。   北京城有多少官啊!其子女谁不想在北京城接受北大清华人大的教育,这种默契的联合是多么的强大。   稍微改动一下茨威格的一句名言:不受限制的权力,是力量之本原。茨威格的原话是:不受限制的思想,是力量的本原。   四、有一种制度是如此无耻   有这样一种制度:它一脸庄严的说考试面前人人平等,表情肃穆的号称分数决定一切,并很原则性似的在六月上旬的三天时间里(原来这个月份被人们称为&ldquo;黑色七月&rdquo;)给千万考生一份同样的试卷,并动用全国之力尽量保证改卷的程序公正,所以的这些表演都让人觉得这项系统工程近乎神圣。在最后录取的时候它开始原形毕露:你是金人,你是南人,你是北方南人。所以你只配分得多少名额。它只差一点像痞子一样满眼坏笑:我是说过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可你并不知道名额面前并非人人平均。 [高分未必录取 选尖子生要测情商]   这就是我们所制定的现行高考制度,对&ldquo;宪法赋予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利&rdquo;之公然挑衅,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九条第三十六条立法肆意凌辱。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六条: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   这是谁制定的制度,它的缺陷是如此明显:不是保证招生录取的机会均等,以能力为本位,人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而是设置多个录取标准。多年来,那么多专家的建议,难道就真找不出一种比现行体制的更为完善的制度出来。即使找不出更完善的,我们也只要最公平的。[收到北X大录取通知书]   教育政策专家劳凯声教授说,不同地区不同分数线,是一种典型的计划体制的做法,越来越受质疑。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已经打破了教育领域原有的社会关系和利益格局,人们在要求享有一种更高水平、更公平的教育,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更公平、更均衡的利益分配格局。在最大限度地追求教育机会分配的社会公平上,政府责无旁贷。   说白了,这种制度仍然是那些握有话语权力与行政权力的人士泡制出来的。他们在某些场面当然需要冠冕堂皇一副忧国忧民铁面无私相,但真正在涉及到个人与家庭利益时,什么&ldquo;宪法尊严&rdquo;&ldquo;法律准则&rdquo;&ldquo;公平公正&rdquo;都可以抛至一边。儿子能不能上清华才是至关重要的,也许三十年之后就能&ldquo;领袖&rdquo;这个泱泱大国,即使不能,但像他们一样能够存在于&ldquo;上流社会&rdquo;,对他们来说,这才是最为重要的事件。
作者: zhangdag    时间: 2005-7-23 15:27
好贴!顶啊!!!!!!
作者: zhoumanlin    时间: 2005-7-23 15:48
一看这位作者本身心态不够成熟。有本事你把户口迁到北京呀!世界上这种看似不公平的事多了。看你怎么看待了。当时和我在一个文艺社团的同学,胡锦涛的女儿胡海青,前两年不是在深圳买下一所大医院。凭她自己的本事可能吗?难道我们也要去为此生气、叫板? 我的中学同班同学王京阳-王震的孙子,高考时,我们累得不行,人家跟我们拜拜,去了加拿大留学。我们也生气? 那不早就气死了。不上北大、清华又怎样,那只不过是走入社会的一块敲门砖,关键还是看你个人的本事。真正能耐的人,从来不发这样心理不平衡的牢骚!眼光放远,心态放宽,好好想想吧。不跟您这样的外地生辩论也罢。此帖由 zhoumanlin 在 2005-07-26 23:05 进行编辑...
作者: zhangdag    时间: 2005-7-23 16:05
我倒!提倡公平竞争心态不成熟?那什么样才算成熟啊?不管用什么手段,谁有本事上谁就成熟?如果照这样推论下去的话,我看只有一个人的心态成熟,就是皇帝,其它在没心态成熟的啦.
作者: zhangdag    时间: 2005-7-23 16:06
不过说实在的.三楼的弟弟也是一片好心.可以理解.此帖由 zhangdag 在 2005-07-27 13:10 进行编辑...
作者: jr1028    时间: 2005-7-23 17:26
zhangdag+2005-07-23 16:05-->引用:zhangdag @ 2005-07-23 16:05 我倒!提倡公平竞争心态不成熟?那什么样才算成熟啊?不管用什么手段,谁有本事上谁就成熟?如果照这样推论下去的话,我看只有一个人的心态成熟,就是皇帝,其它在没心态成熟的啦.

作者: wangling200    时间: 2005-7-26 20:34
阿拉伯世界的今天 就是中国人明天?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05-7-26 22:59
偶来说说这个问题吧

从历史上说,每个学校分配招生名额的时候都会考虑一些问题。比方,很多学校都是距离自己近的省份给的招生名额多,远的省份就少,主要考虑的是交通成本吧,也能减少高等教育的费用。这一点上,不仅仅是清华北大如此。

本地生源很多可以在家住宿,减少了学校的建设开销,所以很多学校扩招的时候,都会优先考虑本地生源。

招收本地生源,也是吸引人才来京服务的手段之一。

原因还有很多了。

不过,要是全国优秀的学生全都来清华北大,那别的学校差距也许会更大。所以招些北京”低水平“的学生到这些学校,有利于各学校的平衡。

哈,以上不是什么理由了,不过有助于心态平衡,绝对公平是不可能的。

另外,现在各地自行考试,那个山东或者福建的分数,和北京的分数大约没有可比性了吧。
作者: pyy    时间: 2005-7-27 10:26
现在不是不统考了吗?各地的考题不一样吧?本地的大学都是招当地生源的学生多一些,好学校也不光只有清华和北大。
作者: dalaosha    时间: 2005-7-27 10:49
zhoumanlin+2005-07-23 15:48-->引用:zhoumanlin @ 2005-07-23 15:48 一看这位作者本身心态不够成熟。有本事你把户口迁到北京呀!世界上这种看似不公平的事多了。看你怎么看待了。当时和我在一个文艺社团的同学,胡锦涛的女儿胡海青,前两年不是在深圳买下一所大医院。凭她自己的本事可能吗?难道我们也要去为此生气、叫板? 我的中学同班同学王京阳-王震的孙子,高考时,我们累得不行,人家跟我们拜拜,去了加拿大留学。我们也生气? 那不早就气死了。不上北大、清华又怎样,那只不过是走入社会的一块敲门砖,关键还是看你个人的本事。真正能耐的人,从来不发这样心理不平衡的牢骚!眼光放远,心态放宽,好好想想吧。不跟您这样的外地生辩论也罢。
北京人永远都那么铞,好像全中国人都比他们穷,必他们低下,fuck
作者: zjjssw    时间: 2005-7-27 12:39
要是全国优秀的学生全都来清华北大,那别的学校差距也许会更大。所以招些北京&rdquo;低水平&ldquo;的学生到这些学校,有利于各学校的平衡。高,实在是高。
作者: zhangdag    时间: 2005-7-27 12:39
8楼的仁兄所说的不过是有关部门对此问题的一种掩盖的笨手段.很明显,这个问题是违法的.大家可以去翻有关的法律条文.难道说他们真的不知道?就这样一件事会把一相当一部分人的&quot;保先教育&quot;概念冲的精光吗?我想这些有关部门都知道,他们很清楚.但也一定要这样做.为什么?算了,不说了,有时爱国也会爱出事来的.我们这些做家长的,还是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吧.现在好好抓还来的及,把孩子学习抓好,将来让她出国.永远永远都不要在回来.这是我们这些平头百姓唯一能做的.相信通过努力,也一定能做到.感谢该网站提供比较好的儿童教育氛围和平台.此帖由 zhangdag 在 2005-07-27 12:45 进行编辑...
作者: 论坛天使    时间: 2005-7-27 13:24
撤销清华北大。
作者: zh-zhuqian    时间: 2005-7-27 23:52
教育不平等是最大的不平等,所以才会出现高考移民。可怜天下父母心!!!
作者: zzgchlzx    时间: 2005-8-2 08:35
各地自命题主的目的是什么?不外乎是让北京以外的考生,再也找不到和北京人比较的标准,让北京人继续占有甚至更多地占有本该属于全国人民的教育资源,如此卑劣低级的手段,许多人居然看不清楚!高考各地自主命题,弊远远大于利,如果以后全国各地都这样做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谴责北京人无耻地抢占清华北大这样优秀的教育资源呢?
作者: chenshengyong    时间: 2005-8-2 10:52
好贴,坚决支持!!!
作者: 听语漫步    时间: 2005-8-2 11:10
为什么非要上北大清华呢?
作者: xuwg118    时间: 2005-8-2 12:32
教育不可能平等的,说这么多干什么
作者: yitong0605    时间: 2005-8-2 17:12
zhoumanlin+2005-07-23 15:48-->引用:zhoumanlin @ 2005-07-23 15:48 一看这位作者本身心态不够成熟。有本事你把户口迁到北京呀!世界上这种看似不公平的事多了。看你怎么看待了。当时和我在一个文艺社团的同学,胡锦涛的女儿胡海青,前两年不是在深圳买下一所大医院。凭她自己的本事可能吗?难道我们也要去为此生气、叫板? 我的中学同班同学王京阳-王震的孙子,高考时,我们累得不行,人家跟我们拜拜,去了加拿大留学。我们也生气? 那不早就气死了。不上北大、清华又怎样,那只不过是走入社会的一块敲门砖,关键还是看你个人的本事。真正能耐的人,从来不发这样心理不平衡的牢骚!眼光放远,心态放宽,好好想想吧。不跟您这样的外地生辩论也罢。
这位理直气壮的说人家心态不成熟的人最后一句话真是&ldquo;经典&rdquo;,真不知道什么样的外地生才可以与您这位心态成熟的人辩论。什么才是真正有能耐的人,现在在我们国家,高中生的能耐是用分数来恒量的。但这样的制度却把许多人的梦想击碎了,难道还不允许别发这样的牢骚吗?没有多少人有能耐把户口迁到北京,但请这位楼主在说这句话时,想一想那些因这样的制度而被北大清华拒之门外的外地考生和他们的家长吧。您的优越感我也感受到了,不拿出一副教育人的口吻也罢!
作者: newme    时间: 2005-8-2 17:49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还是以分数论英雄的。面对同样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难道不应该面对同样高度的门槛吗?我们在呼唤教育公平的同时,是为了呼唤平等,因为我们每一个中国公民具有最起码的人格上的平等。中国的人才不是很多,而是很少,为了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让我们共同期盼,给真正优秀的学生提供更好的成才机会吧!
作者: jafa-0002    时间: 2005-8-2 20:17
我看现在在北大清华出的精英 恐怕绝大多数都是外地学子吧 真正的北京人能有几个呢 而制定政策的人 实在是鼠目寸光 误国误民 一听到北京人说话时那含混不清的京腔 就令人感到厌恶 这些破落的八旗后代
作者: 金鑫鑫    时间: 2005-8-2 21:00
哈哈....哈哈....哈,哈,哈..........
作者: sadsad    时间: 2005-8-3 17:01
所谓的素质、和支持偏远、落后地区的教育,以及教育的市场化改革最终会毁掉我们的社会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05-8-3 23:43
zhangdag+2005-07-27 12:39-->引用:zhangdag @ 2005-07-27 12:39 8楼的仁兄所说的不过是有关部门对此问题的一种掩盖的笨手段.很明显,这个问题是违法的.大家可以去翻有关的法律条文.难道说他们真的不知道?就这样一件事会把一相当一部分人的&quot;保先教育&quot;概念冲的精光吗?我想这些有关部门都知道,他们很清楚.但也一定要这样做.为什么?算了,不说了,有时爱国也会爱出事来的.我们这些做家长的,还是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吧.现在好好抓还来的及,把孩子学习抓好,将来让她出国.永远永远都不要在回来.这是我们这些平头百姓唯一能做的.相信通过努力,也一定能做到.感谢该网站提供比较好的儿童教育氛围和平台.
这位仁兄,你所说的违反法律,我真的不知道违反了哪条法律.其实很多人是希望可以公平,但要知道这世界上是没有绝对的公平的我写那段话,并不希望给各个学校开脱什么,我只是希望大家了解,一件事情之所以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都是有一定的缘由的.培养孩子也一样,如果只是要求孩子每件事情都做到你的标准,而不考虑那样做是否可能和可行,那一定是会失败的
作者: eming7105    时间: 2005-8-6 11:19
发发牢骚而已
作者: flying0220    时间: 2005-8-6 12:26
UP  UP
作者: fxm60    时间: 2005-8-7 19:51
平头百姓无法改变,也只能发发牢骚而已!
作者: fxm60    时间: 2005-8-7 20:23
jerryhao+2005-08-03 23:43-->引用:jerryhao @ 2005-08-03 23:43  这位仁兄,你所说的违反法律,我真的不知道违反了哪条法律.其实很多人是希望可以公平,但要知道这世界上是没有绝对的公平的我写那段话,并不希望给各个学校开脱什么,我只是希望大家了解,一件事情之所以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都是有一定的缘由的.培养孩子也一样,如果只是要求孩子每件事情都做到你的标准,而不考虑那样做是否可能和可行,那一定是会失败的
支持!你讲的太好了。此帖由 fxm60 在 2005-08-07 20:24 进行编辑...
作者: 俊美宝贝妈妈    时间: 2005-8-11 16:45
面对社会上种种的不平等,我们这些普通人变的更加渺小,只能独善其身!蓝天\白云,阳关,树林,这些自然资源是每个人都能享受的,好好珍惜拥有的一切.
作者: yanyuemei888    时间: 2005-8-12 20:13
是的,都是在中国,我妹妹的女儿放学了去参加什么少年宫的活动,而我的儿子只能拚命苦读,其实我也想让他度过一个轻松快乐的青少年时期,只是我们这里连高中都不普及,人人都想上高中,如果上不了那么小就要失学,试问他除了好好学文化课还有什么选择?
作者: 飞飞跃    时间: 2005-8-17 14:23
教育界都是如此不公平,其它还有什么好说的呢.而且关于地方保护现在都几乎默认了,也只能说可悲...
作者: benok    时间: 2005-8-17 21:25
10个学生6个上海人 百年复旦成阿拉复旦?



  2005年08月16日10:20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百年复旦,生源问题的硬伤不容回避



  2005年上海市第一批本科重点院校录取工作已经完成,各校录取通知书开始发往全国各地。但是,我们惊奇地发现,包括复旦、交大、同济在内的上海市全国本科重点院校,其上海生源超过了其他全国各地生源总和。

  今年,复旦大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3400人,外地生源总数1253人,占369%,而上海本地生源比例达63.1%。&quot;全国名牌&quot;理应&quot;聚天下英才而育之&quot;,如今却成了&quot;聚本地生源而育之&quot;的&quot;地方名牌&quot;。

  如果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重点高校,在学校所在地的招生数超过一半,它会不会逐步演变成&quot;地方名牌大学&quot;? 这样的招生政策是否公平?招生&quot;本地化&quot;会不会影响培养质量和学校发展?

  &quot;阿拉&quot;声此起彼伏

  过去几年,复旦大学本地生源比例相当高,学校里的上海学生总数超过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数量,除了日常教学,上海话更是成为学校使用频率最高的语言。

  小赵老家在贵州,到上海读书刚满一年,一口上海话已经说得有模有样。说起拼命学习上海话的原因,小赵表示,一方面是上海同学很多,平时通过日常交流,对沪语耳濡目染;另一方面是,只有学会上海话,才能真正融入学校生活,因为食堂的师傅、宿舍楼的阿姨都讲上海话,自己刚进学校那会儿,因为语言不通,打错饭菜的笑话可不少。

  &quot;嘟嘟&quot;的闹钟声划破宿舍楼的宁静,&quot;八点,糟了!&quot;小王赶紧起床。&quot;你这么早起来干吗?&quot;室友睡眼惺忪地问。&quot;惨了惨了,睡过头了,图书馆又要没位子了。&quot;小王边穿衣服边埋怨自己。&quot;你傻啦,今天是星期六,图书馆都没什么人的。&quot;小王这才想起来,周末上海同学大多都回家了,整个校园到处空空荡荡的,无论是自修教室还是食堂,人均密度都下降了至少一半。就连平时7点要去占座的图书馆,一到双休日过了9点还有不少空位。

  提醒小王的小李老家也在外地,今年大三。三年级的基础课大大减少,专业课也就几门,所以小李的双休日比较空。通常他都是选择睡到中午,然后打打游戏,看看电影,一天很快就打发了。小李无奈地向记者坦言,自己并不想虚度光阴,如果双休日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些,他很乐意参加。但学校通常不主张在双休日举办活动或讲座,因为很多学生都回家了,活动的出席率和反馈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学校里的上海&quot;情结&quot;如此深重,难怪近来复旦屡屡为澄清自己是&quot;复旦大学&quot;而不是&quot;上海复旦大学&quot;而头痛。

  &quot;阿拉&quot;为何越来越多

  无论是对复旦、交大还是同济而言,这种地方化的招生倾斜是不是合理呢?

  以往通常情况下,名牌高校在本地招生一般不超过30%。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自主权的扩大,吸收更多的本地生源,以提高地方的人才层次,就成为不少名牌高校的&quot;要务&quot;。可是这对于一些人口大省,比如河北、河南、山东、宁夏等,都没有全国知名度非常高的大众多考生不免感叹--太吃亏了!太不合理了!

  确实,地方政府每年对本地的全国重点大学都会有不少投入--但这能成为&quot;多分配招生名额&quot;的理由吗?重点高校的经费主要来源是国家财政,来自全国纳税人,招生规则当共同确定。学校受制于人的难处我们能理解,如果招生政策仅仅有些倾斜也就罢了,如果一个地区压过全国的人数,就未免照顾过头了。地方政府对全国重点大学的投入,是不能与&quot;招生名额多少&quot;挂钩的,只能视作为对其他资源的支付::全国重点大学落脚于某地,会给该地带来多大的人文辐射,人才资源、人文氛围、人气凝聚等等。这些才是地区长远发展真正需要的精髓。

  记者从复旦大学招生办了解到,2005年在全国范围内的生源质量虽然不差,但相比北大清华,仍然有不小差距。上海学生拼命往复旦挤,外地学生考不上清华北大才考虑复旦,如以鲜明的对比,也是学校乐意多招本地生源的重要原因。

  但是,本地生源的质量,并没有得到高校教师的认可。老师们说:&quot;大学是一个需要各种思想火花碰撞的学堂,与高中完全不同。但本地生源一高,招进来的学生都是&quot;本帮菜&quot;的料,教师们也深感,要发掘并融合各地特色,拓展学生视野和阅历,这些年来越来越难。&quot;

  作为最大的受益人群,上海考生和家长居然也觉得不合理。虽然在上海考复旦并非轻而易举,但相对其它省市来说,难度确实小了很多。可是,记者碰到的不少家长仍然表示,复旦的分数线太高,每个专业招生人数太少,应该再多给上海学生一些照顾。

  上海学子的本地情愫可谓由来已久,每年教育考试院都为外地院校招不满计划数而心痛,多数上海学生宁可在本地读专科,也不愿意去外地上本科。加上上海的全国重点院校不如北京那么多,优秀的高中毕业生牢牢锁定的只有复旦和交大,报考人数年年水涨船高。记者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了解到,每年几乎有80%的学生填报复旦,一个学校的报考人数就超过了700人。

  &quot;阿拉&quot;一多问题更多

  本地生源连年看涨,其弊端也从大大小小小各个层面暴露出来。

  首先,上海学生过多,无形中是对于外地学生的一种排挤和冷落。小赵的双休日特别孤单,因为同寝的三个上海女孩都回家了,连个聊天的对象也没有。就是在平常,四个女孩子寝室夜话,经常夹着上海话,难怪小赵的沪语功力突飞猛进。

  而从之前的一些个案中,也不难发现,培养全面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困难重重。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本地上学,他完全有自由选择不住校,不离开父母,不参与集体生活,缺乏独立生活的预备阶段,不利于个人独立。而在大学阶段的校园文化,集体生活,独立判断力等等,这些都和知识学习同样重要。如果一个大学生,因为在本地上学的关系,只是在大学校园内学习,而不是真正的生活,那与高中相比,个人的发展也谈不上质的飞跃。

  对于复旦大学而言,今年正逢百年校庆,学校都提出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现在世界名牌高校都以国际学生多为荣,虽然这两年复旦大学留学生比例大幅提升,当来自东亚、北美、欧洲、非洲的留学生成为复旦一景的时候,上海学生的招生比例仍然居高不下。生源的单一化着实不利于学校发展。

  对于上海来说,扩大本地生源,短时间内对于提高本地的人才质量有好处,可是对于一个上海的未来发展不是好事。人才的同质性太强,质量会逐步下降。全国各地的人才聚集一起,不同的风格会产生碰撞,形成优势互补。同时,同一学校毕业的人再在一起工作,工作关系上会盘根错节,对地区发展不是好事情。

  名牌高校招生&quot;本地化&quot; 固化了大学的地方依赖,矮化了大学精神。同时也不利于海派新文化的革新与发展。一个人到了另外一个地方,会形成新的人际交流网络,这种交叉,会产生新的文化,而没有外界注入新的活力,新文化很难形成,这与上海一贯的&quot;海纳百川&quot;风格也不相符。

  显然,在包括复旦在内的多所名牌大学,招收大量本地生源之后,还出现一个社会问题:强化了褊狭的地域认同,阻碍了&quot;共同的国民感觉&quot;的形成。&quot;共同的国民感觉&quot;所包含的凝聚力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而形成&quot;共同的国民感觉&quot;一个很重要的&quot;共享意识&quot;是:人人都有平等的机会上这个国家最牛的大学---而招生地方倾斜则阻碍了这种感觉的形成。

  名牌高校与所在地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么高的比例也属无奈,要想真正成为名校,应该兼收并蓄,广收生源。否则,大部分是本地生源,全国重点高校在学科、师资、教学水平上的优势就体现不出来了,与地方院校有什么区别?

  复旦想在新的百年再创辉煌,生源的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来源:新华社

作者: panyf99    时间: 2005-8-17 21:53
分析得好,支持一下!
作者: yanyuemei999    时间: 2005-8-18 13:39
这个月户为什么封土禁了,我还以为我家里电脑有问题了,害我到别人家上网
作者: yehuo172    时间: 2005-8-27 16:50
无语,有话也不敢说。
作者: 冬冬    时间: 2005-8-27 18:52
谁叫人是北京人呢,生在上海也不错,总之别生在农村或小城镇
否则一辈子的辛苦还抵不上 人家的一年
什么时候才能有真正的公平!
作者: liyou999    时间: 2005-8-28 12:30
北京人有什么值得骄傲的,由于是是国家的首都,在计划经济的年代,你们得到了多少实惠呀!就像一个大家庭,家长住在北京,她把全国人们的钱,用在北京一定很多,而其它的孩子(其它省市)却得到的很少。就在亚运会时,你傲你富,凭什么让全国的穷人捐钱,至于举办亚运会所得的实惠谁都知道。至于他们所崇拜的八旗子弟其实是北方人是征服他们的人,但是他们却看不起北方人和全国人民,他们的心态是什么哪???不说了,要不我的心态也不好!!!
作者: tlckm    时间: 2005-8-31 01:49
xuwg118+2005-08-02 12:32-->引用:xuwg118 @ 2005-08-02 12:32 教育不可能平等的,说这么多干什么
教育不能平等,什么能做到真正平等?
作者: iamtony2005    时间: 2005-9-4 21:34
教育是如此的不公平,可见一斑,还有什么能够是公平的?
如果中国的农民都懂法,中国肯定天下大乱,又回到一个乱久必分,分久必乱的时代。

作者: liuxue    时间: 2005-9-7 08:26
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公平!!!也许以后会好起来的!!!
作者: 8alpha    时间: 2005-9-7 08:57
楼主不知吗?中原历代豪杰辈出,有人才就有意义大的事出台,所以要压制,定高标准,尽量订的刚好河南人都考不上重点.^_^
作者: delphi32    时间: 2005-10-25 00:15
绝对公平是不可能的
作者: tht    时间: 2005-10-26 19:02
wangling200+2005-07-26 20:34-->引用:wangling200 @ 2005-07-26 20:34 阿拉伯世界的今天 就是中国人明天?
jerryhao+2005-07-26 22:59-->引用:jerryhao @ 2005-07-26 22:59 偶来说说这个问题吧从历史上说,每个学校分配招生名额的时候都会考虑一些问题。比方,很多学校都是距离自己近的省份给的招生名额多,远的省份就少,主要考虑的是交通成本吧,也能减少高等教育的费用。这一点上,不仅仅是清华北大如此。本地生源很多可以在家住宿,减少了学校的建设开销,所以很多学校扩招的时候,都会优先考虑本地生源。招收本地生源,也是吸引人才来京服务的手段之一。原因还有很多了。不过,要是全国优秀的学生全都来清华北大,那别的学校差距也许会更大。所以招些北京”低水平“的学生到这些学校,有利于各学校的平衡。哈,以上不是什么理由了,不过有助于心态平衡,绝对公平是不可能的。另外,现在各地自行考试,那个山东或者福建的分数,和北京的分数大约没有可比性了吧。
我来说说:我是山东省的,现在山东省已经采用了标准分750,已经合北京有了可比性。
我儿子今年上高一,两个星期回来一次,学校离我家只有一华里,我这里贴一份山东省重点中学的作息时间表叫北京人、上海人也看看我们山东省的孩子如何过的,也想想如果叫你们的孩子如此,你还会咱们说吗??????????、
2005年10月24日起执行新作息时间表

--------------------------------------------------------------------------------

  为了适应秋冬天气的昼夜长短,我校将于2005年10月24日起执行秋季作息时间表,同时将班车时间表做了相应的调整,请查早晚寝的老师们注意时间变化。

作息时间表


起 床
    6:00
早 操
    6:15 …… 6:30
早 饭
    6:30
预 备
    7:00
晨 读
    7:05 …… 7:45
第一节
    7:55 …… 8:40
第二节
    8:50 …… 9:35
课间操
    9:35 …… 9:50
第三节
    10:00 …… 10:45
第四节
    10:55 …… 11:40
午 饭
    11:40
午 休
    12:10 …… 1:50
预 备
    2:00
第五节
    2:10 …… 2:55
第六节
    3:05 …… 3:50
选 修
    4:00 …… 4:45
活 动
    4:55 …… 5:40
晚 饭
    5:40
自习一
    6:40 …… 7:25
自习二
    7:35 …… 8:20
活 动
    8:30 …… 9:15
熄 灯
     9:40


班车时刻表
上午

第一班  5:45  西校→东校
第二班  6:50  西校→东校
第三班  11:50  东校→西校
下午

第四班  1:40  西校→东校
第五班  5:00  东校→西校
晚上

第六班  6:20  西校→东校
第七班  8:30  东校→西校
第八班  10:00  东校→西校



作者: zlyok    时间: 2005-11-1 19:11
只有一个人的心态成熟,就是皇帝,其它在没心态成熟的啦.
作者: jjhs    时间: 2005-11-1 19:43
当人太多的时候,很多事情就不好办了
作者: 魔王    时间: 2005-11-1 20:45
  某日,某社区论坛两个高中毕业生聊天,北京人说:“我们班有六成的同学考进了北大、清华”。福建人说:“按北京的录取标准,我们全校除一个傻子外都应该进北大、清华。”
=======================================
      为了避免这种非议。全国高考改成各地命题———以后看你拿什么分数做证据。
      佩服,佩服。
作者: 桑榆妈    时间: 2005-11-1 21:54
呵呵,可能大家还没注意到,北京人并不只是考北京的大学分低,考其它外地的大学,一样比别人当地的还少一百多分呢,不信,你去查查看。
我在重庆,我只知道,我们这里的西政,重庆本地考生也要比北京生源高一百分才能上提档线。大概,是不是北京生源消费能力强些,能带动校园周边小卖部、麻辣串等的经济发展?
作者: fel750    时间: 2005-11-2 22:04
第一想说的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无可厚非,可惜你不是北京人。
作者: fel750    时间: 2005-11-2 22:05
第二想说的是:从这也说明,进北大也不能说明这学生学习好,学习好的未必能进北大。


作者: fel750    时间: 2005-11-2 22:05
第三想说的是:进大学靠的不完全是成绩,还有权力,金钱,当然还有天时,地利,人和哦。你有什么气愤呢?

作者: fel750    时间: 2005-11-2 22:07
桑榆妈+2005-11-01 21:54-->引用:桑榆妈 @ 2005-11-01 21:54 呵呵,可能大家还没注意到,北京人并不只是考北京的大学分低,考其它外地的大学,一样比别人当地的还少一百多分呢,不信,你去查查看。 我在重庆,我只知道,我们这里的西政,重庆本地考生也要比北京生源高一百分才能上提档线。大概,是不是北京生源消费能力强些,能带动校园周边小卖部、麻辣串等的经济发展?
主要是分配呀。各个学校招收的学生基本上要回到原地。发达地区的学生回去容易分配,解决了这个问题。学校就解决了最大的问题。如果在本地招了学生很多,分配不了,这学校如何给家长交代呀。
作者: fel750    时间: 2005-11-2 22:09
呵呵,邓小平同志说的,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我套用一下,先让一部分城市的人先受好的教育吧。
作者: 小灰熊    时间: 2005-11-2 22:17
我们一方面追求和谐,一方面在最大程度地制造不和谐,这太有意思了。

作者: 梅边吹笛儿    时间: 2005-11-2 22:26
呵呵,我同宿舍的北京女孩,成绩就比我高。
作者: LOVE`涛`超`瑛    时间: 2005-11-13 12:28
宁愿孩子高中毕业之后去工作,也决不让他们上清华北大。现在的大陆完全是大染缸,大陆人到美国,再有才华也不敢马上把重要职位给他,都要&ldquo;考察&rdquo;半年以上。以后或者让孩子去香港,台湾或者国外,总之不希望留在大陆,倒并不是因为大陆真的怎么不好,只是确信大陆不能不给孩子们自由而健康的发展环境。
作者: FRIENDTW    时间: 2006-1-12 22:49
唉,我不是北京淫啊。不然。。。。。
作者: FRIENDTW    时间: 2006-1-12 22:51
是啊,外地的精英要是都上清华、北大了,那北京的孩子不都得上别的学校了!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