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涵妈妈+2005-07-22 11:34-->引用:君涵妈妈 @ 2005-07-22 11:34 世人的偏见总是那么固执。谁说出家和做一个亚洲区的院长,哪一个优,哪一个劣?谁给的标准??我所了解的充满智慧和才气的弘一法师,最终也出家向佛了。当然不是每个出家的人,都具有相同的智慧,每个人的动机也不一样。仅从以上的文章,我觉得他从小就热爱哲学和宗教,喜欢进行哲学性的思考。如果没有少年班,也许他也可能从事哲学研究,也可能出家。只是,环境会更好一点,会更合世俗一点,也许他就只是一个“俗僧”,而不至于象这样一无牵挂地向佛了。但对于一个佛者,大隐于世,与出家入空门,哪一个好呢,无法得知。也许,前者,也许后者。这只能是缘了。在此,我非常武断地说,宁施主的出家,并不是为了逃避什么,而是他对佛的研究和偏好,是他在那种生存环境里,他所认为最好的选择。以上推断,只能是武断,因为我没有与他进行交流和深入了解。基于以上推断,我觉得世俗的力量真是非常可怕的。凭什么就认为,宁施主是可悲的。
lotusleaf+2005-07-22 12:24-->引用:lotusleaf @ 2005-07-22 12:24 是啊,父母总想给孩子最好的,什么才是最好的呢?如果孩子的想法碰巧和父母一致,碰巧和社会的大趋势一致,那就皆大欢喜;如果不一致呢?
lotusleaf+2005-07-22 12:24-->引用:lotusleaf @ 2005-07-22 12:24 是啊,父母总想给孩子最好的,什么才是最好的呢?如果孩子的想法碰巧和父母一致,碰巧和社会的大趋势一致,那就皆大欢喜;如果不一致呢?
君涵妈妈+2005-07-22 15:17-->引用:君涵妈妈 @ 2005-07-22 15:17 所谓自由和爱,不能是空谈。真正做到自由和爱,家长必须做出一些牺牲,包括牺牲自己对孩子的一些期望,尊重孩子的意愿。我愿意。为了孩子的自由,接受她的一切。如果她的价观值与我的不一致,如果她选的道路是那样赅人惊俗,我坚定地站在后面支持她。不论别人如何看待我们,我不会计较。因为,我明白,我的先生和我一样明白。我们只对自己的心灵负责,我们希望,我的孩子,只对自己的心灵负责,她认为快乐的生存方式,就是正确的道路。哪怕她选择出家,哪怕她选择任何一个看起来卑微的职业,我和先生都会永远支持她。这世上没有比心灵的自由与快乐更重要!
君涵妈妈+2005-07-22 15:17-->引用:君涵妈妈 @ 2005-07-22 15:17 所谓自由和爱,不能是空谈。真正做到自由和爱,家长必须做出一些牺牲,包括牺牲自己对孩子的一些期望,尊重孩子的意愿。
我愿意。
为了孩子的自由,接受她的一切。
如果她的价观值与我的不一致,如果她选的道路是那样赅人惊俗,我坚定地站在后面支持她。不论别人如何看待我们,我不会计较。
因为,我明白,我的先生和我一样明白。
我们只对自己的心灵负责,我们希望,我的孩子,只对自己的心灵负责,她认为快乐的生存方式,就是正确的道路。
哪怕她选择出家,哪怕她选择任何一个看起来卑微的职业,我和先生都会永远支持她。
这世上没有比心灵的自由与快乐更重要!
>读 《26年再审视 “神童”到中年》有感</P>
> 方渡飞</P>
> 读了《南方周末》李海鹏的报道,很有感触。宁铂、谢彦波、干政等这些当<BR>年“最为耀眼的神童” -实际上不过是智商略高于一般的孩子而生活经历和社<BR>会阅历一般甚至低于一般的孩子的少年们,他们的成功固然有成功的道理,但他<BR>们的“失败”却与当时的环境和媒体的宣传/炒作有深深的联系。</P>
> 一九七七-一九七八年左右,中国百废待兴。十年的文化革命使(高等)教<BR>育和科学研究停滞不前。一方面国家急需人才,而另一方面当时社会上积压了十<BR>年的人才。因此当时的确是“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当然方法不外乎是恢复高考<BR>及对个体的单独考试。所以七七和七八年的高考是“老、中、青”(老三届,文<BR>革期间毕业的及应届毕业生)齐上阵,录取率不敢说是千里挑一,但“百里挑一”<BR>可能不是夸张。录取的考生中年龄悬殊很大(文科约10-15岁,视不同的学校;<BR>理科约5-8岁)。这些人中包括了一些在他们少年期间极为聪慧的佼佼者,但他<BR>们(除应届毕业生外)有丰富的社会阅历,深知受教育的机会来之不易。值得强<BR>调的是,在77-78年中高考落选的考生中也不乏那些在他们少年期间表现极其聪<BR>明的人。当然这些人在后来的个自工作岗位上有成功的,有不怎么成功的,也有<BR>失败的。</P>
> 当时这种“不拘一格”不谨在大学生招考上,而且在研究生的招收及青年教<BR>师的使用等等上都是如此。我所认识的杨小凯先生就是如此。此公在少年时期极<BR>为聪明,写的一手好文章。文革中因置疑文革的方向曾写过“中国向何处去?”<BR>而打成反革命份子(五一六份子)而坐牢。当时中央文革不相信一个十六岁的孩<BR>子能写出如此思想深邃的文章。此公坐牢期间,认真阅读、思考马克思经济学和<BR>西方经济学。出狱后一举考上中国社科院的研究生。</P>|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