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转贴:美国人竟然是这样教育小学
[打印本页]
作者:
shenmike
时间:
2005-7-20 09:06
标题:
转贴:美国人竟然是这样教育小学
<span>——人文启蒙网 >> 人文纵横 >> 文化构建 >> 人文启蒙网—正文 2004年12月24日 星期五 当我把九岁的儿子带到美国,送他进那所离公寓不远的美国小学的时候,我就象是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交给了一个我并不信任的人去保管,终日忧心忡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校啊!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至少让学生玩二个小时,下午不到三点就放学回家,最让我大开眼界的是没有教科书。 那个金发碧眼的美国女教师看见了我儿子带去的中国小学四年级课本后,温文尔雅地说:“我可以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的数学不用学了!”面对她充满善意的笑脸,我就像挨了一闷棍。一时间,真怀疑把儿子带到美国来是不是干了一生最蠢的一件事。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看着儿子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兴高采烈的去上学,我的心就止不住一片哀伤。在中国,他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书包就满满的、沉沉的,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换了三个书包,一个比一个大,让人感到“知识”的重量在增加。而在美国,他没了负担,这能叫上学吗?一个学期过去了,把儿子叫到面前,问他美国学校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笑着给我一句美国英语:“自由!”这两个字像砖头一样拍在我的脑门上。 此时,真是一片深情怀念中国教育。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孩子老是能在国际上拿奥林匹克学习竞赛的金牌。不过,事已致此?也只能听天由命。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儿子的英语长进不少,放学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图书馆,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问他一次借这么多书干什么,他一边看着借来的书一边打着电脑,头也不抬地说:“作业。” 这叫作业吗?一看孩子打在电脑屏幕上的标题,我真有些哭笑不得――《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样大的题目,即使是博士,敢去做吗? 于是我严声厉色地问是谁的主意,儿子坦然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让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要求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我听了,连叹息的力气也没有了,我真不知道让一个十岁的孩子去做这样一个连成年人也未必能做的工程,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只觉得一个十岁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以后恐怕是连吃饭的本事也没有了。 过了几天,儿子就完成了这篇作业。没想到,打印出来的是一本二十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路到五星红旗……热热闹闹。我没赞成,也没批评,因为我自己有点发楞,一是因为我看见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我想,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运用的写作方式,那时,我三十岁。 不久,儿子的另一篇作文又出来了。这次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如果说上次的作业还有范围可循,这次真可谓不着边际了。儿子真诚地问我:“饺子是文化吗?”为了不耽误后代,我只好和儿子一起查阅权威的工具书。费了一番气力,我们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的反反覆覆的折腾,儿子又是几个晚上坐在电脑前煞有介事地作文章。我看他那专心致志的样子,不禁心中苦笑,一个小学生,怎么去理解“文化”这个内涵无限丰富而外延又无法确定的概念呢?但愿对“吃”兴趣无穷的儿子别在饺子、包子上大作文章。在美国教育中已经变得无拘无束的儿子无疑是把文章作出来了,这次打印出来的是十页,又是自己的封面,文章后面又列着一本本的参考书。他洋洋得意地对我说:“你说什么是文化?其实超简单――就是人创造出来让人享受的一切。”那自信的样子,似乎发现了别人没能发现的真理。后来,孩子把老师看过的作业带回来,上面有老师的批语:“我安排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往往是我进入了我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境界。”问儿子这批语是什么意思。 儿子说,老师没为我们感到骄傲,但是她为我们感到震惊。“是不是?”儿子问我。 我无言以对,我觉得这孩子怎么一下子懂了这么多事?再一想,也难怪,连文化的题目都敢作的孩子,还有什么不敢断言的事吗? 儿子六年级快结束时,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一串关于“二次世界大战”的问题。“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原子弹持什么态度?”“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如果是两年前,见到这种问题,我肯定会抱怨:这哪里是作业,分明是竞选参议员的前期训练!而此时,我已经能平心静气地循思其中的道理了。 学校和老师正是在这一个个设问之中,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让孩子们学习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寻索。看着十二岁的儿子为完成这些作业兴致勃勃地看书查资料的样子,我不禁想起当年我学二战史的样子,按照年代事件死记应背,书中的结论明知迂腐也当成《圣经》去记,不然,怎么通过考试去奔光明前程呢?此时我在想,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的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 儿子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电脑和微缩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象资料了。有一天,我们俩为狮子和豹的觅食习性争论起来。第二天,他就从图书馆借来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拍摄的介绍这种动物的录像带,拉着我一边看,一边讨论。孩子面对他不懂的东西,已经知道到哪里里去寻找答案了。 儿子的变化促使我重新去看美国的小学教育。我发现,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校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作欲望和尝试。 有一次,我问儿子的老师:“你们怎么不让孩子背记一些重要的东西呢?”老师笑着说:“对人的创造能力中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里去寻找所需要的比它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就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这就是我的观点。” 我不禁记起我的一个好朋友和我的一次谈话。他学的是天文学,从走进美国大学研究所的第一天起,到拿下博士学位的整整五年,他一直以优异的成绩享受系里提供的优厚奖学金。他曾对我说:“我觉得很奇怪,要是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拿奖学金,美国人常常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可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题目,中国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机灵,那么富有创造性。”我想,他的感受可能正是两种不同的基础教育体系所造成的人之间的差异。中国人太习惯于在一个划定的框子里去旅展拳脚了,一旦失去了常规的参照,对不少中国人来说感到的可能往往并不是自由,而是慌恐和茫然。 我常常想到中国的小学教育,想到那些课堂上双手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们,想到那些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严格的考试……它让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但是多少代人都顺从着它的意志,把它视为一种改变命运的出路。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它或许有着自身的辉煌,但是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信息社会,面对明天的世界,我们又该怎样审视这种孕育了我们自身的文明呢? </span>
作者:
MHTshang
时间:
2005-7-20 09:19
顶顶吧,并不是因为崇拜美国。而是国人确实是要改变教育的方式了。
作者:
ykll
时间:
2005-7-20 10:15
中国的教育问题确实令人担心!
作者:
蹦蹦妈妈
时间:
2005-7-20 10:53
我们在中国生活,就得顺从中国的教育体制,想改变,谈何容易,这种体制是不好,可这得国家想办法,不是有人让孩子退学,在家里教吗,可有几个人有这种勇气呢
作者:
xqy1
时间:
2005-7-20 13:39
在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下家长和孩子都很累、很可怜。
作者:
hanjiangpeng
时间:
2005-8-28 12:50
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
作者:
stang119
时间:
2005-8-28 23:26
真的假的?真的那么自由吗???
作者:
yong1204
时间:
2005-8-29 09:30
stang119+2005-08-28 23:26-->引用:stang119 @ 2005-08-28 23:26 真的假的?真的那么自由吗???
中国的教育问题确实令人担心!
作者:
细雨霏霏
时间:
2005-8-29 19:46
国内的教育往往是死记硬背,缺乏理解和自己的见解。
作者:
ijlh
时间:
2005-8-30 09:23
美国的教育不是没有问题,只是中国的教育问题太大。该反思呀。
作者:
starsuper
时间:
2005-8-30 10:46
中国的教育是制造“高分低能”的学生,仍然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有些大学生生活都不能自理,早已不是什么新闻。
让这些人做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实在令人担忧。
作者:
jiahuo1976
时间:
2005-8-30 16:47
唉,全世界只有中国教育要产业化!
作者:
yagji
时间:
2005-8-30 21:12
<img src='images/smiles/cry.gif' smilietext=':cry:'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cry:' /> 中国现在的教育正摧残着幼小的心灵.如果不改,国家的命运堪忧!
作者:
panyf99
时间:
2005-8-30 21:49
是啊,一直有许多有识之士在呼吁,可现在我们还是不得不把自己的孩子放到这个“模子”里去,可悲可叹。一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比孙悟空的紧箍咒差!
作者:
8890
时间:
2005-9-2 14:34
确实我国的教育就是有点加大孩子的负担,但我国就这样有什么办法呢?????
作者:
陈盛妈妈
时间:
2005-9-2 19:19
在我们小的时候以为我们的孩子不会再象我们那样的学习和考试了,有更多的自由和特性,想不到,到我们孩子读书的时候还是老一套,甚至更不如,压力更大,学业更重。学习做人比灌输知识更重要。我只希望我的孩子是个正直而快乐的好人。性格决定人生。
作者:
chenjay1g
时间:
2005-9-3 00:02
中国的小孩最可怜,学习负担比其它国家的都重,可是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作者:
2001xinli
时间:
2005-9-3 13:10
羡慕啊!高兴啊!实践吧!
作者:
丽626
时间:
2005-9-3 14:11
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学习的课堂
告诉孩子怎样去思考问题
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
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作欲望和尝试。
说的太好了,和中国教育太不一样了
作者:
gengdelin
时间:
2005-9-3 21:28
由于它形成了几十年不变的政策,而且它的教育体制是由下到上是贯通的,所以小学的教育就是这样,使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自立能力.
作者:
涤荡渝生
时间:
2005-9-19 00:48
也难怪中国再难出一个真正的大师级的人物了。不是孩子无能,是教育体制太害人
作者:
冰柠檬520
时间:
2005-9-19 08:12
羡慕啊!中国改变教育方式难呀!!
作者:
bystorm
时间:
2005-9-19 09:42
偶沒錢,不然肯定帶他去美國讀書,我一直不喜歡這種皇浇逃齖r請註意:偶不崇洋媚外,也愛國。我僅僅指教育方式。
作者:
fullcow
时间:
2005-9-19 09:53
无能为力
作者:
yu123456
时间:
2005-10-14 16:11
唉,身在中国,就只能顺应中国的应试教育啦
作者:
贺兰山1
时间:
2005-10-25 15:21
死记硬背,悲哀啊,我们的教育!!!!!!!每天在说素质教育,仅仅是在喊口号罢了。
作者:
zf130130
时间:
2005-10-26 14:21
是谁在让所有人遵守根本不愿遵守的规则。
作者:
shenly
时间:
2006-2-11 13:21
我无法改变,只有接受,悲惨啊,中国的教育
作者:
angle
时间:
2006-2-21 13:41
我们家长是否可以采取这种方式教育孩子?不要等学校的安排!
作者:
flashredial
时间:
2006-2-21 16:00
<font lang="ZH-CN" face="MS Song">其实,不必妄自菲薄,中国的教育也没大家想象的那么悲哀。主要是给学生压力过多,灵活发挥的空间不够,这基于教育体制,我们无能为力。若论起基础知识,头脑的反映速度,我觉得中国的孩子有很大的优势,反尔被别人羡慕。在动手,创造性的方面,却有所不足。我的孩子在新加坡读书,我一直在冷眼观察新加坡的教育,这几年他们一直在改革,减少功课压力,给孩子们相对自由的环境,让他们去发挥,去发掘课堂以外的知识。我估计介于中国和美国之间,力求平衡,不要太自由,该在课堂上掌握的基本东西还是要掌握,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做PROJECT(<font lang="ZH-CN" face="MS Song">相当于楼主说的小论文,小研究,小课题之类的,小学二三年级开始就有了)<font lang="ZH-CN" face="MS Song">。中国来的孩子往往考试考第一,但做PROJECT<font lang="ZH-CN" face="MS Song">却不如新加坡的孩子。我相信这跟国内的教育制度或和家长的侧重点有关。我曾经听到中国的朋友抱怨孩子怎么整天在做PROJECT<font lang="ZH-CN" face="MS Song">,在学校里都学到了什么?其实做PROJECT<font lang="ZH-CN" face="MS Song">的过程,就是发挥孩子主动性的过程,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去探索,去规划,去做决定,去解决问题,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和积累过程。有心的家长不妨在这方面多给孩子一些启发。此帖由 flashredial 在 2006-02-21 16:02 进行编辑...
作者:
美芽
时间:
2006-2-22 23:44
55555.看得有些心灰意冷
作者:
xiehaohao
时间:
2011-3-29 21:28
很有道理。。死记硬背确实是我们这代人所经历过的。
作者:
guihuaxiang
时间:
2011-4-2 17:56
又读了一遍,提醒自己。。
作者:
mandyzhang2006
时间:
2011-4-12 19:11
标题:
回复 #1 shenmike 的帖子
教育部的高級知識分子們怎麽都不用去學習了解國外優秀的教育方法, 還要延用老套教育模式到什麽時候啊......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