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深入学习——《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打印本页]

作者: 用心才会赢    时间: 2005-7-18 15:47
标题: 深入学习——《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是一本非常好的书,非常值得细细学习、研究的好书,我在 <font color=\"#000000\" size=\"3\">【经典图书】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中向大家推荐过。我将在以后的日子里不断边学习边将心得贴出来,与大家共同学习、探讨。  (我学习的速度可能不会太快,提前请大家原谅)
作者: 用心才会赢    时间: 2005-7-18 15:53
    毫无技巧的简单说教和批评只会产生距离和怨恨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孩子将来会渐渐拒绝跟父母对话,他们讨厌说教,讨厌喋喋不休,讨厌批评,他们觉得父母的话太多了。(可是不说教、不批评也不行啊??只能尽量注意技巧,要好好学习才行啊)下面是一段经典的对话:<em><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ldquo;你要去哪儿?</em><font face="Times New Roman"><em>&rdquo;  </em> <em><font face="Times New Roman">&ldquo;出去。</em><font face="Times New Roman"><em>&rdquo;  </em> <em><font face="Times New Roman">&ldquo;干什么?</em><font face="Times New Roman"><em>&rdquo;  </em> <em><font face="Times New Roman">&ldquo;不干什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rdquo;</em><font face="Times New Roman"><em> </em>  沟通的悲剧不是因为缺乏爱,而是缺乏相互尊重;不是缺乏才智,而是缺乏技巧。我们日常的语言,对于跟孩子有意义的交流来说是不适当的。要想和孩子沟通,减少父母的失望,我们需要学习用关心的方式跟孩子交谈。父母需要学会把孩子当成客人一样对待。 此帖由 用心才会赢 在 2005-07-18 16:32 进行编辑...
作者: 用心才会赢    时间: 2005-7-18 16:26
    描述、聆听、理解&mdash;&mdash;与孩子交流的三步曲1、尊重孩子的情绪,承认孩子的情绪的合理性===========================  对于孩子的悲伤、孤独、愤怒等情绪,大多数父母往往试图说服孩子,于是很自然地匆匆给出评价和意见,&ldquo;你不该这么做&hellip;&hellip;&rdquo;&ldquo;你不该那么想&hellip;&hellip;&rdquo;这简直是雪上加霜,在孩子原先的痛楚之上又增加了新的伤害。  孩子产生某种情绪自然有他的道理和原因,虽然那可能是幼稚的,甚至在成年人看来是可笑,但我们绝对不能草率、简单地进行&ldquo;纠正&rdquo;。那是对孩子严重的不尊重,是对孩子的全面否定和蔑视,是对孩子自尊心的无情伤害。很多父母们意识不到这种做法只会导致隔阂、争论和气愤。  孩子的感受必须认真对待,即使情况本身并不严重。对孩子来说,被理解远比知道自己哪里错了更重要。(那我什么时候说教呢??在孩子情绪异常的时候大概不是管教孩子的时候吧~~)2、对孩子的情绪进行客观地描述,充分表示关心、关注================================<font size="+0">  父母对孩子的情绪的关注与客观的描述是与孩子进一步交流的基础和前提,父母应该充分表现出对孩子的关心、爱护与关注,尽可能象镜子一样反映孩子的感觉,清晰地描述所看到的情绪,不谄媚,不挑剔、不说教、不变形。透明清晰的影像,不管是在穿衣镜里,还是在情感的镜子里,都能够提供机会让本人自发地修饰和改变。   <em>&ldquo;你为什么生气?&rdquo;</em>(不要这样说,显得~~肤浅、距离感、对孩子不理解)  &ldquo;你看上去很生气。&rdquo;  &ldquo;听起来你非常恨他。&rdquo;  &ldquo;看起来你好像很讨厌整件事情。&rdquo;  &ldquo;我看到一个生气的男孩。事实上,我看到了一个非常生气的男孩。&rdquo;  父母的关注与客观的描述,有利于孩子进一步表达和发泄心中压抑的情绪,有利于父母与孩子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在情绪激动的时刻,没有什么比一个人的聆听和理解更让人觉得安慰的了。要用关心的交流取代批评、说教和意见,用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去给予孩子慰藉,帮助他们康复。3、聆听,表示同情与理解===============  如果孩子原本不打算与大人交流,经过上面的步骤,希望孩子愿意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事情的来龙去脉。这时父母该做的就是聆听并表示同情和理解。如果孩子自己主动地抱怨、发牢骚,父母就可以直接进入聆听并表示同情和理解。聆听中也可以看时机谨慎的少量客观描绘一下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自发地控制情绪。  如果父母已经对事情的前因后果有一定的了解,可以直接表示同情和理解。  例1:孩子因为不能和朋友一起玩而哭泣的时候:应该说:  &ldquo;哦,你很失望吧,你很想今天下午和他一起玩。&rdquo;不要说:  &ldquo;这有什么好激动的!你可以改天再和他玩。这有什么大不了的?!&rdquo;  &ldquo;唔,你不能同时在两个地方。&rdquo;  &ldquo;你明知道下午有事,怎么还打算跟朋友玩呢?!&rdquo;  不仅是孩子,哪怕是陌生人,也会感激我们对他们的困境所表现出来的同情与理解。对孩子受伤的情感来说,父母的同情是情感上的急救药。当孩子感到被理解时,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当孩子被理解时,他们对父母的爱也更深了;当我们诚恳地承认孩子的困境,说出他们的失望时,孩子常常会获得面对现实的力量。  例2:因为下雨,学校不能去野餐了,孩子回家后很生气:错误的:  &ldquo;天气不好,哭是没有用的。以后会有玩的时候。&rdquo;  &ldquo;我就想今天去!&rdquo;  &ldquo;又不是我让它下雨的,你为什么要冲我发火?&rdquo;正确的:  &ldquo;你看上去很失望。&rdquo;  &ldquo;我当然很失望了。&rdquo;  &ldquo;你已经准备好了一切,该死的却下雨了。&rdquo;  &ldquo;是的,正是这样。&rdquo;  &ldquo;真是太遗憾了。&rdquo;  &ldquo;哦,不过,可以以后出去玩。&rdquo;  通过交谈,父母引导孩子自发地战胜了消极情绪。(真是太理想了,但值得尝试。)<font size="3" />&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  这一贴有些太长了,其核心理念是:在孩子情绪异常时,要尊重孩子的情绪、认可孩子的情绪,通过技巧的交流让孩子战胜消极情绪。  亲子交流具体方法是:A、对孩子的情绪进行客观的描述,目的有三个:  a、帮助孩子意识到、了解到、认识到自己的情绪(知道了自己的情绪,就会自发地控制情绪)  b、尽可能充分地表达父母对孩子的关爱  c、通过对孩子的尊重与关爱引导孩子讲出心里话(这是此部分的关键)B、认真聆听孩子的情绪发泄,并表示理解和同情。  a、安抚孩子受伤的心灵  b、加深亲子感情  c、引导孩子面对现实,自发地战胜消极情绪。(这是整个交流的目的)此帖由 用心才会赢 在 2005-07-20 10:25 进行编辑...
作者: 雨层云    时间: 2005-7-18 18:08
<img src="http://www.etjy.com/images/smiles/smile.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很好,看来我真的要慢慢地学习,再做到学以致用,谢谢!此帖由 雨层云 在 2005-07-18 18:10 进行编辑...
作者: 前车之鉴    时间: 2005-7-19 00:01
说的好,可是因为时间关系,没有仔细看过贴字,相信也会有这样的朋友,是不是把原文和心得的字体分开,便于理解。

用心,让我们一起学习。
作者: 用心才会赢    时间: 2005-7-19 10:40
  前车老师,感谢您的意见。  写这本书的心得实在是太难了。在我来说,往往是字字珠玑难以割舍。我看过的儿童教育方面的书也有五、六十本,这样的书真的没有遇到过。  所贴的文字大多是原文略有改动,改动也多是次序上的改动。可能贴得太多,难以让大家尽得精髓,其实我觉得每一句话都对我有帮助,我也希望朋友们看后受启发。
作者: 用心才会赢    时间: 2005-7-19 11:23
<p align="center">当孩子对自身做评价时~~  当孩子对自身做评价时,通常不要只是以赞同或不赞同来回答他,而要用具体的细节来表达超出孩子期望之外的理解。(听起来就很技巧)例如:孩子说:&ldquo;我的算术不好。&rdquo; 不该说:<em>&ldquo;是的,你对数字的反应很糟糕。&rdquo;</em>(简直是雪上加霜!!孩子回头自杀都不稀奇)     <em>&ldquo;不,你的算术还可以。&rdquo;</em>(只会引发无用的争论)     <em>&ldquo;如果你再用功一点,会好一些的&rdquo;</em>(孩子会说已经够用功了,于是争论是不是够用功) 应该说:&ldquo;算术是一门很难的课程。&rdquo;     &ldquo;有些题目很难解答。&rdquo;     &ldquo;老师的批评不会让算术变得容易些。&rdquo;     &ldquo;算术让人觉得自己很愚蠢。&rdquo;     &ldquo;我敢断定你一定希望快点下课。&rdquo;     &ldquo;下课时,你会感觉安心的。&rdquo;     &ldquo;考试时一定特别难熬。&rdquo;     &ldquo;你一定很担心不及格。&rdquo;     &ldquo;你一定很担心我们会怎么想。&rdquo;     &ldquo;你一定很担心我们会对你失望。&rdquo;     &ldquo;我们知道有些课目是很难的。&rdquo;     &ldquo;我们相信你会尽力的&rdquo;  一个十二岁的女孩说,当她拿着不及格的成绩单回家,她父亲用如此理解的态度跟她说话时,她几乎要晕倒,她在心里说,我一定要对得起父亲对我的信任。  这样的谈话可能不会改变孩子的想法,但是,会让孩子觉得有个通情达理的妈妈。此帖由 用心才会赢 在 2005-07-20 10:28 进行编辑...
作者: 张榕的爸爸    时间: 2005-7-19 13:26
太好了,我会每天关注这里的文章,与大家共同进步。
作者: 用心才会赢    时间: 2005-7-20 10:20
<p align="center">不要针对孩子行为做出反应,而要针对孩子的感受做出反应  当孩子讲起一件事时,不要针对孩子行为做出反应,而要针对孩子的感受做出反应,这样通常比较有效。  七岁的格洛里亚回家时心情很不好。她告诉父亲,她的朋友多丽是如何从人行道被推到积满雨水的沟里去的。她的父亲没有追问事件详细的情形,也没有威胁说要惩罚冒犯多丽的人,他就女儿的感受回答了她,他说:&ldquo;这件事一定让你很不舒服,你当时一定对做这件事的男孩子很生气,现在你还在生他们的气呢。&rdquo;  对这些话,格洛里亚深有感触地回答说:&ldquo;是的!&rdquo;当她的父亲说:&ldquo;你担心他们也会这么对你吗?&rdquo;格洛里亚斩钉截铁地回答道:&ldquo;让他们试试!我会把他们一起拖下水,那一定会溅起水花呢!&rdquo;她想像着那幅画面,然后大笑起来。  这段谈话以开心结束,它原本可能会成为一场关于应该如何自卫的、冗长的说教。(谈心比说教更有效)
作者: 用心才会赢    时间: 2005-7-21 15:05
<p align="center">要纠正孩子的行为,一定要先处理他们的情绪问题  当孩子遇到难题时通常会生气,然后不良情绪导致孩子的<u>不当言行</u>(如迁怒于他人)。但是家长往往意识不到孩子的不当言行是因为不良的情绪导致的,于是常常被激怒,就责怪孩子,说一些事后会觉得后悔的话,可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父母总是试图说服孩子&ldquo;没有理由那么想&rdquo;、&ldquo;这样做是不对的&rdquo;,但是这并不能平息孩子强烈的情绪。父母只有接受、承认、认可孩子的想法和情绪,并表示同情、理解,那么孩子情绪的强烈程度就会减弱,身上锐利的尖刺就会消失。  父母<u>不要只针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反应,而是要关注孩子心烦意乱的情绪</u>,引导孩子说出感受,发泄情绪,使情绪平静下来。只有当孩子的心情平静时,他们才能正确地思考,才能做出正确的举动。  <u>要纠正孩子的行为,一定要先处理他们的情绪问题</u>。和孩子沟通要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之上,要先说出表示认可、同情和理解的话,然后再提出建议或意见。例1:  孩子:&ldquo;老师冲我嚷嚷。&rdquo;  不该说:<em>&ldquo;你干了什么事让老师这样对你?&rdquo;      &ldquo;如果老师冲你嚷嚷,那你一定做了什么。你做了什么?&rdquo;</em>  应该说:&ldquo;那一定非常尴尬。&rdquo;      &ldquo;那一定让你很生气。&rdquo;      &ldquo;那个时候你一定很恨老师。&rdquo;      &ldquo;那一定很伤你的心。&rdquo;      &ldquo;对你来说真是糟糕的一天。&rdquo;  我们需要向他表明我们承认他的情绪,我们理解她的痛楚、她的尴尬和气愤。例2:  妈妈:你看上去很累。  孩子:两个孩子在图书馆里吵闹,她不知道是哪两个,于是就罚我们所有的人站在大厅,几乎站了一天。  妈妈:全班同学一天不上课,就那么静静地站在大厅里?怪不得你看上去那么累了。  孩子:但是我跟她说了,我说:&ldquo;琼斯小姐,我相信你能找到吵闹的那两个学生,所以你不用惩罚我们所有的人。&rdquo;  妈妈:天哪,一个九岁的孩子来帮助老师认识到,因为少数人的行为不端而惩罚全班的人是不公平的!  孩子:我没有帮上什么忙,不过至少她笑了,那是今天她头一次笑。  妈妈:嗯,你没有让她改变主意,不过你确实改变了她的情绪。  通过聆听、尊重儿子的感觉,承认他的想法,并且对他试图解决问题的努力表示赞赏,妈妈就这样帮助儿子平息了怒气。
作者: 前车之鉴    时间: 2005-7-23 00:52
非常看重这一个学习的过程,其实,这篇文章跟《最优教养法实录〉内容一致,只是这本书表述的更详细。

用心学习的这么认真,才是我要顶它原因,大家完全可以结合书的内容,一起来慢慢领会这些实实在在的教育内容,方法。

建议用心,把这本书的连接附上,做在自己的签名里。


作者: klamm    时间: 2005-7-23 23:16
说的好,用心,让我们一起学习。
作者: 用心才会赢    时间: 2005-7-25 09:49
感谢楼上朋友的鼓励支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作者: 用心才会赢    时间: 2005-7-25 17:17
<p align="center">只夸奖孩子的努力和成就  大多数人相信夸奖可以建立孩子的自信,让他们有安全感。但是,实际上,夸奖可能导致紧张和行为失当。对品格的直接赞美就像直射的阳光,让人很不舒服,很刺眼。当一个人听到别人赞美自己出色、像天使一样可爱、慷慨大方、谦恭有礼时,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她觉得需要至少否认部分赞美。在公共场合,她无法站起来说:&ldquo;谢谢,我接受你的赞美,我是出色的。&rdquo;私下场合她也无法这么说,因此她必须拒绝这样的赞美。她无法在心里坦白地对自己说:&ldquo;我是出色的&rdquo;、&ldquo;我是很好的&rdquo;、&ldquo;我是坚强的&rdquo;、&ldquo;我是慷慨的&rdquo;或者&ldquo;我是谦逊的&rdquo;。  当父母跟孩子说&ldquo;你真是个好孩子&rdquo;时,许多孩子可能无法接受,因为他对自己的想法是完全不同的。夸奖越多,他的不端行为可能就越多,因为他想显示出他的&ldquo;真我&rdquo;,行为不端可能是孩子对于自己的公众形象表达自己的保留态度的一种方式。  对品格直接的判断性和评价性赞扬都是要避免的。因为那些话会使孩子产生焦虑,助长孩子的依赖性,唤起孩子的防御心理,对培养孩子自立、自我指导、自我控制的能力以及不受外界看法影响的品质没有帮助。他们需要依赖自己内心的激励和评价。孩子需要免受评价性赞扬的压力干扰,这样孩子才不会总是向其他人寻求认可。  如果孩子被称赞聪明,那么他很可能不大愿意接受负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这种情况并不反常,因为他们不想冒险而失去高分。相反,如果对孩子付出的努力进行夸奖,那么他们可能对于艰难的任务会更加坚持不懈。  称赞,就像青霉素一样,绝不能随意用药。使用强效药有一定的标准,需要谨慎小心,标准包括时间和剂量,需要谨慎小心是因为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对于精神药物的施用也有同样的规则。最重要的一条规则就是:只能夸奖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不要夸奖他们的品性和人格。  当孩子打扫了院子之后,说他辛苦了,或者院子看上去多么棒啊,只有这样的评论才是平常的、自然的,而夸他是个多好的人几乎毫无相干,也不适宜。赞美的话语应该让孩子看到他的成绩的真实情况,而不是他品格的扭曲变形。  例子:八岁的朱莉很努力地把院子打扫干净了,她用耙子把树叶耙拢,把垃圾运走,并且把工具重新摆放好。妈妈很感动,对她的努力和成绩表示了感激和欣赏:妈妈:院子原来太脏了,我不相信一天就可以把它收拾干净。朱莉:我做到了!妈妈:院子里原先都是树叶和垃圾,还有其他东西。朱莉:我把它们都打扫干净了。妈妈:一定费了你很大劲!朱莉:是的,我确实费了很大劲。妈妈:现在院子好干净啊,看着都开心。朱莉:它现在很漂亮。妈妈:你愉快的笑容告诉我你很自豪,谢谢你,亲爱的。朱莉(灿烂地笑着):不客气。  朱莉妈妈的话让朱莉为自己的劳动感到高兴,为自己的成绩感到骄傲。晚上,她迫不及待地等父亲回来,就是为了向他显示一下干净的院子,好在心里再次重温一下对出色工作的骄傲。  与此相反,下面对孩子品格的赞美之辞是无益的:&ldquo;你真是个好女儿。&rdquo;&ldquo;你真是妈妈的好帮手。&rdquo;&ldquo;没有你,妈妈该怎么办呢?&rdquo;  这样的评价可能会吓着孩子,让他们感到不安。她可能觉得自己离一个好女儿还差得远呢,配不上这样的称呼。因此,她可能会决定马上减轻自己的负担,用行为不端来坦白,而不是不安地等待曝光自己原来是个骗子。&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核心理念:  只夸奖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不要夸奖他们的品性和人格。
作者: 用心才会赢    时间: 2005-7-26 17:27
<p align="center">当孩子做错了事情~~  在许多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激烈争吵有一个规律的、可预见的顺序:  ①孩子做错了什么事,或者说错了什么话  ②父母对此作出粗暴的批评和无礼侮辱(许多父母对打碎了一个鸡蛋的反应就像打断了一条腿似的,对窗户被打碎的反应就像心被敲碎了一样。)  ③孩子以更糟糕的言行来回答  ④父母再反击,高声恐吓,或者横暴地处罚  当不好的事情发生时,应该先处理事情,而不是人,应该给孩子指导而不是批评。批评和评定性的称赞是双刃剑,两者<u>都是在给孩子下判断</u>。在批评孩子时,父母往往情绪激动,很容易攻击孩子的人品和性格。指导是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客观的陈述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不针对孩子本人发表任何观点。  例1:十一岁的贾斯汀保证给家里洗车,但是他忘了。最后他才想起来,试图做好工作,但是已经来不及了,没有完成。贾斯汀的  父亲批评了他,试图教育他。  父亲:你洗了车了吗?  贾斯汀:洗了,爸爸。  父亲:你确定?  贾斯汀:我确定。  父亲:你居然说你洗了?你就是敷衍了事,你从来都这样。你只想玩,你觉得你能这样过一辈子吗?你要是工作了,还是像这样草率马虎,连一天都干不了。你不负责任,你就是这样的人!  如果贾斯汀的父亲并没有批评贾斯汀,而是告诉了他一些事实,贾斯汀的反应会有什么不同呢?  父亲:儿子,这车还需要再洗洗,特别是车顶和左边。你什么时候能做?  贾斯汀:我可以今晚洗,爸爸。  父亲:谢谢你。  贾斯汀的父亲说话的语气没有丝毫的不敬和贬低,这让贾斯汀能够完成他的活,而不会对父亲生气。此帖由 用心才会赢 在 2005-07-27 09:04 进行编辑...
作者: 用心才会赢    时间: 2005-7-27 09:34
<p align="center">辱骂就像射向孩子的一根根毒箭!<p align="left">  孩子们,特别是小孩子,他们依靠父母来告诉他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能成为怎样的人。对孩子来说,培养对自己的信心需要听到或者无意中听到对他们的积极评价。  当一个孩子被说成愚蠢、笨拙时,他开始阶段可能会在心里反击:&ldquo;不,我不笨。&rdquo;(幼小、越来越弱、可怜~)但时间久了,渐渐地,孩子就会相信自己的确是愚蠢、笨拙,丧失在某些方面的自信心。从那个时候起,他会避开这类事情,认为避开此类比赛和竞争他就安全了,就不会受到批评了。  千万不要辱骂孩子,辱骂性的字眼就像一根根毒箭,当孩子被说难看、愚蠢或者笨拙时,他们的身体和心灵都会有反应,厌恶、愤怒、憎恨就这样产生了,报复的幻想出现了,于是就可能发生一些让人不高兴的举止,一些惹麻烦的行为。  对于许多父母来说,指出孩子的错误比指出他们的正确要容易得多。但是,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对自己有信心,<u>我们就需要利用每个机会强调他们积极的一面,避免使用贬低性的言辞。</u>
作者: 前车之鉴    时间: 2005-7-27 19:56
针对上面的问题,有时候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所有的人,
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教育孩子们,就好了,
可是,社会上要有多少辱骂,多少贬低性语言出现,
我们的孩子能不能经受这些呢?
作者: zhaoshr    时间: 2005-7-28 11:56
确实是一本非常好的书.看了以后,最大的感触是教育孩子原来应当是这样的!去年年底我在dangdang 上订了20本送给了家里人、朋友和同事!
作者: 用心才会赢    时间: 2005-7-28 15:34
zhaoshr+2005-07-28 11:56-->引用:zhaoshr @ 2005-07-28 11:56 确实是一本非常好的书.看了以后,最大的感触是教育孩子原来应当是这样的!去年年底我在dangdang 上订了20本送给了家里人、朋友和同事!
我也把这本书的电子办发给了好多同学和朋友。
作者: 用心才会赢    时间: 2005-7-28 16:08
<p align="center">忍耐与发脾气  我们努力忍耐,我们相信忍耐是一种美德,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我们在生气的时候假装平静,言行不一,隐藏我们真实的感觉,而不是反应我们的感觉,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忍耐就不是美德。  在父母发怒时,孩子为了保护自己可能会说:&ldquo;你不爱我。&rdquo;(辰辰有时候说,&ldquo;爸爸,你为什么喜欢姐姐不喜欢我?&rdquo;)这时父母不必生气地大叫&ldquo;我当然爱你!&rdquo;,此时不宜争论是否&ldquo;爱他&rdquo;。父母应该说:&ldquo;现在不是讨论爱的时候,现在的问题的是什么让我这么生气。&rdquo;  父母也是人,有时也需要发泄情绪,这也是对孩子的教育。但要注意&lsquo;火候&rsquo;,不可过分伤害孩子。
作者: 用心才会赢    时间: 2005-7-29 22:44
<p align="center">愤 怒 !!! <p align="left">  我们多数人都认为愤怒是不好的,而且我们担心自己的怒气会伤害孩子,所以我们总是忍耐愤怒。发泄愤怒的代价很高,但忍耐并不是好办法,事实上忍耐不解决问题,而且怒火迟早会爆发。愤怒经常是周期性发作,而且总是那么突然、意想不到。  发怒时,我们的行为就像完全失去理智,我们大喊大叫、辱骂、抨击,我们对孩子说出的话,做出的事,哪怕是在打击敌人时都会犹豫一下。  当这一切结束时,我们会感到内疚,我们郑重地决定,以后绝不重复这样的行为了。  但是,愤怒会无可避免地再次来袭,破坏了我们良好的愿望。我们再一次猛烈攻击那些我们为了其幸福愿意献出生命和财富的人。而试图不再生气的决心根本没用,甚至是火上加油。 (对我来说,这3段描述性的文字写得太贴切了!)  安宁的家庭不能单纯依靠人性中的善,而要依靠充分的准备和周密的计划,努力在愤怒爆发前有系统地减轻紧张情绪。  愤怒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你必须面对,我们应该承认: 1、只要是人,肯定都会有发脾气的时候。 2、人们有权生气,而不必感到内疚或者羞愧。 3、人们有权表达自己的感觉,只要不攻击对方的人品或者性格。  父母要关注自己的情绪,及时意识到自己的愤怒(这是一种EQ能力,需要训练和培养),并且高度重视自己的异常情绪,通过及时的换位思考控制情绪,设身处地地去体谅孩子,理智地、就事论事地解决问题。  父母要把愤怒当成一种信息资源,是他们关心孩子的表示。父母的言语要和他们的心情一致,不要隐藏自己的情绪(上一节中有详细描述)。父母不应该在孩子的朋友面前痛责孩子。  发怒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声明,描述自己的情绪,给它们明确的定义。这可以提醒相关的人改正或者采取预防措施。例如:&quot;我看到~~~,我觉得讨厌。&quot;&quot;我看到~~~,我觉得被激怒了。&quot;  第二步,进一步声明,表达&quot;我的愤怒已经升级了!&quot;。在第一步没什么效果时采取此步骤。在表达时加强愤怒的强度:&quot;我非常非常生气。&quot;&quot;我气极了。&quot;  第三步:说出我们内心的想法,以及我们希望的行为。  (我觉得发怒最难把握的是&ldquo;不攻击对方的人品或者性格&rdquo;)&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核心理念:  1、不必刻意压抑愤怒。  2、有目的、有技巧、有控制地发泄,是解决情绪问题根本方法。  3、发泄愤怒要以&ldquo;不攻击对方的人品或者性格&rdquo;为原则。  (发泄愤怒的具体方法非常重要,但书中所提的发泄愤怒的三个步骤,一般。应该有更好的,一定要找到。研究中~~)此帖由 用心才会赢 在 2005-07-30 08:53 进行编辑...
作者: 用心才会赢    时间: 2005-7-30 08:56
学习过程中的很多看法和观点都很粗浅、不成熟、不准确,应取消置顶,待真正提炼出精华再说~~
作者: zero_chen    时间: 2005-8-19 10:47
讲得太好了。谢谢
作者: 雨层云    时间: 2005-8-19 12:20
用心真的是用了心了!我近日来也在读这本书,我是边读边在本子上做笔记,其实也就是摘抄一些关键的句子,和一些认为是以后要注意到的核心问题,以便于不上网的时候,有空的时候再拿出来学习,也可以随时对照检查自己的行为,然后问自己:我做到了吗?我还该怎样做?真的感谢有这本书!
作者: greenbee    时间: 2006-11-3 11:18
我非常认真的看了三遍,确实非常有启发,因为这本书,我才特别注意与孩子的对话,而不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教育细节决定着教育的质量。
作者: gajidouma    时间: 2007-5-8 12:01
最近开始看第二遍这本书,还介绍给了同事。醍醐灌顶的一本书啊。。。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