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香港大学拒收11名地方高考状元及其启示 [打印本页]

作者: bump    时间: 2005-7-17 23:32
标题: 香港大学拒收11名地方高考状元及其启示
人民网香港7月14日电 香港大学自行在内地收取本科生,17个省市共接获多达4848份申请,较去年激增逾倍,接近一半提出申请的学生,高考成绩超群。不过,港大表示,学校并不单纯以内地生高考分数作为收生指针,面试表现亦属关键,最后录取的250人中,11名各省市最高成绩的状元因面试成绩未如理想,被拒之门外。港大本年度在内地收生吸引极多学生,北京、上海有千人提出申请。申请者高考成绩相当优异,广东省两名取得900分满分的状元,以及海南省仅差14分即达900分满分的尖子,皆属意入读港大。此外,大部分地区的申请者,高考成绩均超过顶尖学府的入学分数,如北京及上海分别有近4成及5成申请者分数超过北大、清华录取的分数线,四川、陕西等地亦有6成申请人成绩高于顶尖学府。 港大以写论文及考文法为主的英语笔试淘汰大半内地申请者后,2521名学生仍要经过10多名教职员面试考核。面试中,每6位申请者组成小组进行讨论,由两位港大职员逐个“打分”。 结果,有11名成绩最高分的各省市申请者,因面试表现不理想而失去入读港大的机会。 港大教务长韦永庚指出,港大对申请人的成绩跟面试表现同等重视,以免出现“高分低能”学生,校方主要考虑学生的英语能力、潜质、能否适应本港生活,以及对香港是否有贡献,若是只求读书来港,完全不打算参加课外活动的“书呆子”,则不会收录。 港大今年录取的250名内地生中,年龄最小的仅得15、16岁,2/3为女生,主要来港攻读商科,亦有不少选择理科,例如广东状元就报读数学系。港大余下的20多名非本地生限额,会预留给来自瑞典、韩国等地的海外学生,该校预计明年会稍微超额录取非本地生。此帖由 bump 在 2005-07-17 23:33 进行编辑...
作者: bump    时间: 2005-7-17 23:32
<h1><font color="#05006c">香港大学拒收11名大陆高考状元的启示</h1><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valign="top" height="161"><font>河南报业网讯 近一时期,全国高校新生录取工作正在各地紧张有序的进行。日前,从媒体传出消息,香港大学今年在内地自主招收录取本科生的场面更加火暴,先后有17个大陆省、市的4848名考生提出想上&ldquo;港大&rdquo;申请。谁曾想,招录结果竟大大出乎一般人的常规想象,在&ldquo;港大&rdquo;录取的250名内地新生中,竟有11名各省、市的高考状元因面试成绩不理想,被拒之门外。比如,广东省两名取得900分满分的状元,以及海南省一名886高分的尖子生,皆因面试不过关而梦断&ldquo;港大&rdquo;。(见2005年7月14日《人民网》   我敢打赌起誓,高考状元被&ldquo;港大&rdquo;封杀抛弃的窘况,至少目前在内地是断然不会发生的。在我国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下,金榜题名尤其是蟾宫折桂、独占螯头,换句话一旦一举夺魁、荣登状元那是件光宗耀祖的天大喜事,再怎么夸张形容都不算过分。状元及第无不被当作人生的奋斗目标和颠峰时刻,往往被视为莫大的荣誉以及成功的标志,接下来的程序便是名校随便挑、专业任意选,前程似锦,一步通天。而&ldquo;港大&rdquo;偏偏不以为然, 不仅&ldquo;藐视&rdquo;状元,甚至敢对11名省市状元郎&ldquo;不买帐&rdquo;、&ldquo;下狠手&rdquo;、&ldquo;炒鱿鱼&rdquo;,这种看似离经叛道、特立独行的做法自然令人震惊讶异。该校教务长的一番话对其选择新生条件标准做了如下描述:港大对申请人的成绩跟面试表现同等重视,以免出现&ldquo;高分低能&rdquo;学生&hellip;&hellip;若是只求读书来港,完全不打算参加课外活动的&ldquo;书呆子&rdquo;,则不会收录。  原来如此,&ldquo;港大&rdquo;并非刻意跟高考状元过不去,是为了防止招进&ldquo;高分低能&rdquo;的学生或死读书、读死书的&ldquo;书呆子&rdquo;呀!说到这儿,是否能够对&ldquo;港大&rdquo;与众不同的招生新方法有进一步的理解体验呢?  在我看来,香港大学拒收11名大陆高考状元带给我们的启示至少有以下三点:首先,成绩与面试同等重视、严防&ldquo;高分低能&rdquo;&ldquo;书呆子&rdquo;是一种科学全面的选人用人观,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知和行的统一;其次,不因状员身份就厚爱高看、网开一面,也不因不是状元而歧视疏怠、埋没真才。这种在新的标准面前共同起步、一视同仁的招生方式,既有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甄别选拔,又容易培养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树立民主法制观念;最后,为改变以往高校招生过程中因单纯强调&ldquo;分数第一&rdquo;而出现的种种遗憾弊端,我呼吁,必须认真学习借鉴香港大学招录新生选拔人才的新理念、新方法。&ldquo;一俊遮百丑&rdquo;,这种片面偏颇的招生&ldquo;老熟套&rdquo;真该彻底改改了。</td></tr><tr><td align="center"><font color="#3300cc"></td></tr></table>
作者: bump    时间: 2005-7-17 23:40
东方早报:港大缘何拒收11名内地高考状元港大拒收11名内地高考&ldquo;状元&rdquo;的背后,至少让我看到三方面的先进教育理念:  首先,不是只育精英而是全面发展的育才观。校方不仅考虑学生的英语能力、潜质、能否适应本港生活,以及对香港是否有贡献,若只求读书来港,完全不打算参加课外活动的&ldquo;书呆子&rdquo;,则不会收录。这充分体现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并重的育才观。  其次,不是光看学分而是分能并重的识才观。港大教务长韦永庚指出,港大对申请人的成绩跟面试表现同等重视,以免出现&ldquo;高分低能&rdquo;学生。其实质是倡导素质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鼓励分能并重而不是&ldquo;考试机器&rdquo;。  第三,不是一考定终身而是&ldquo;过五关斩六将&rdquo;的选才观。港大以写论文及考文法为主的英语笔试淘汰大半内地申请者后,2521名学生仍要经过十多名教职员面试考核。面试中,每6位申请者组成小组进行讨论,由两位港大职员逐个&ldquo;打分&rdquo;。这11名成绩优秀的各省市高考状元,就是因为面试表现不理想而失去入读港大的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ldquo;一考定终身&rdquo;而受偶然因素作用的优秀人才落选,以及有的学生侥幸过关的弊病。  其实,国外名牌大学拒收高考&ldquo;状元&rdquo;早已是&ldquo;至今已觉不新鲜&rdquo;的&ldquo;国际惯例&rdquo;。在美国,能进好学校的学生,并不一定都有最高的高考成绩。哈佛大学每年都拒收不少高考&ldquo;状元&rdquo;,如1996年把165个SAT满分的&ldquo;状元&rdquo;拒之门外,理由简单得有点令人匪夷所思,就是对其隐藏在分数后面的&ldquo;综合素质&rdquo;不满意。  相对于内地高校招生&ldquo;一考定终身&rdquo;、单纯以高考成绩划线、高考得什么分就上什么等级学校的不变&ldquo;天条&rdquo;,以及好成绩等于好学生等于好学校的高考&ldquo;绝对公式&rdquo;,港大拒收11名高考&ldquo;状元&rdquo;也好,哈佛拒收165个SAT&ldquo;状元&rdquo;也罢,实践证明人家的理念比我们先进,做法比我们高明,成果比我们显著。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下不少地方一边&ldquo;素质教育&rdquo;口号喊得惊天动地,一边&ldquo;应试教育&rdquo;照搞不误,由此孕育的&ldquo;状元情结&rdquo;、&ldquo;精英崇拜&rdquo;怪胎层出不穷,这难道不值得各级教育部门和当下正在大打高考状元争夺战的各类学校理性反思吗?
作者: 八根儿    时间: 2005-7-17 23:40
真是个好消息啊!是该刺激刺激我们的陈腐观念了。。。
作者: bump    时间: 2005-7-17 23:41
港大拒&ldquo;状元&rdquo;反思内地素质教育港大的选才标准应引起内地争抢&ldquo;状元&rdquo;的高校深思,也再一次拷问了教育部门提倡数年的素质教育之成效。 给学生减负,改革应试教育在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喊了好些年头,可&ldquo;高考状元热&rdquo;至今仍没有降温,分析其原因,除了中国历史上,因科举而形成的&ldquo;状元情结&rdquo;依然在影响我们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人们将第一名,这个在众多同龄人的考试竞赛中跑到最前面的青年,异化成一个符号,一个代表成功、幸运、前程似锦的符号,而其作为一个可造之才的普通人身份被淡化了。 中国人的&ldquo;状元梦&rdquo;做了上千年,状元是读书人的最高目标,&ldquo;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rdquo;,道出了状元的风光和荣耀。可是从隋唐开始,中国科场产生了成百上千的状元,真正名垂青史的状元所占比例很小。今天无论是公众,或是高校的招生人员,他们未必不知道考上第一名的,不一定会比第二名,甚至第十名、第二十名更优秀,更有出息。但是他们还要乐此不疲地为&ldquo;高考状元热&rdquo;推波助澜,从一定程度上可看出我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浮躁的一面。高校将多少省市的&ldquo;高考状元&rdquo;入其囊中,作为显示其办学质量、名望的一杆标尺;中学也将该校有考生成为&ldquo;状元&rdquo;作为教学的巨大成就和荣誉宣扬;公众特别是家长则将&ldquo;状元&rdquo;作为寒窗苦读一朝成名的范例。 人们并不关注&ldquo;状元&rdquo;们的未来怎样,他们是否真的能成才,更关注的是&ldquo;状元&rdquo;两字的公关效果。 追高分、捧&ldquo;状元&rdquo;之风,教育行政部门早就看到了其对人才培养的负面作用,几年前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并连年在高考前提醒媒体不要炒作&ldquo;高考状元&rdquo;。但现在看来效果并不理想,这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其递进层次及目标和古代科举相似,读小学是为了进一步读中学,读中学是为进一步读大学,再到硕士、博士,越往上走说明越成功。正如童生是为了进学考秀才,秀才目标是考举人,举人目标则是中进士,中进士的人则希望自己是探花、榜眼、状元。而选拔机制是多年不变的,考分上见高低,分越高被重点大学录取的机会越大,这样的选拔标准已经影响到硕士生、博士生入学考试。这种选拔机制不改变,这种考试文化不改观,很难能要求金字塔底端的小学、中学有真正的素质教育呢? 要给&ldquo;状元热&rdquo;退烧,实行真正的素质教育,则必须改革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设计对考生更为全面的考查办法,给高校更大的自主权。给高校自主权的同时要保证高考录取的公平公正,则要改革整个高等教育的评价体系,淡化行政部门对高校的评价,更注重人才市场和社会舆论对其办学质量和声誉的反馈和评价。只有如此,当我们出现像当年清华录取数学零分的吴晗,港大舍&ldquo;状元&rdquo;而取其他的考生等类似现象时,才不会被视为有黑幕存在,而可能被看做是对本高校声誉和发展负责的遴才之举。
作者: frog    时间: 2005-7-18 07:03
这个,大家可以多看看,多讨论,如果可以的话,请斑竹置顶一段时间,当我们都在向孩子灌输所谓的各种各样的知识的同时,我们是否忽略了能力的培养,知识永远是&ldquo;死&rdquo;的,而获取知识的能力或者说&ldquo;创造性&rdquo;是无穷的,这一点,特别是我们的孩子还小的家长们应该可以做的更好的,
作者: bump    时间: 2005-7-18 08:26
无论六岁前家长如何重视能力培养,六岁到二十岁这最重要最漫长的时期,我们的孩子都成长在学校,这十几年的学校&ldquo;素质教育&rdquo;,才是最重要的。十几年,足以把你六岁前培养的那个人改变掉。这是应试教育制度的结果,不改变教育制度,我们这些家长能做到的仅仅是隔靴瘙痒。
作者: yingyingma    时间: 2005-7-18 08:56
楼主说的太好了,我们这些家长6岁前再怎么努力培养孩子,送到学校后很快就被漫长的学校教育给毁誉一旦了.现在我们这里刚刚入小学的小学生如果想要在班里当干部,都要家长送礼才行.暑假补习班凡是班主任说的补习班都要参加(因为班主任也有提成).我们这里的市级中小学生运动会,各个区的领导为了那点荣誉都收买裁判.我只想说:&quot;可怜的孩子们.&quot;我的孩子也逃不过这一劫了.
作者: hq1966    时间: 2005-7-18 09:22
  很正常。收状元也正常,不收状元也正常。  每个省市两名状元,全国也不过区区几十人,还不够名牌大学消化的。多招几个状元,可以多贴一点金,何况,状元并不是低能的代名词。如果一个二流大学能招几个状元,肯定可以大show一把。  同样,香港大学也有作秀的可能。国内的大学都抢状元的时候,它拒收,这样大的反差,炒作效果一定不错。  对状元,也要正确看待。不能因为状元是应试教育的尖子,就直接与素质对立起来。一个真正有素质的人才,对付应试教育应该游刃有余。同样,一个怪才、偏才,也应该容忍,否则,象陈景润那样的书呆子,香港大学不收,内地大学不收,可能流失国外了。  我们国家目前的状况,应试教育起码还有分数这个硬指标把关,如果连这道门槛都取消,按学生素质进大学,大学生全是权贵和富裕阶层的子弟。因为,农民和城市贫民的交际能力不行,活动能力很差,对子女的教育没有太多时间、精力、财力投入,他们的子弟,第一才艺是朗颂,第二、第三才艺还是朗颂,那他们只有白日做大学梦的份了。  状元有低能的我信,11名状元同是低能,不信!  我怀疑是抢不到新闻、挖不到花絮的记者,反过来炒作。  各位媒体记者,棒打状元很过瘾吗?此帖由 hq1966 在 2005-07-18 09:26 进行编辑...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5-7-18 09:50
很好,可以从现在瞄准港大了。
作者: nettik    时间: 2005-7-18 13:25
港大有什么好?我觉得这条新闻意义不大
作者: frog    时间: 2005-7-18 19:26
nettik+2005-07-18 13:25-->引用:nettik @ 2005-07-18 13:25 港大有什么好?我觉得这条新闻意义不大
不是为了新闻,在n年前的评比中,香港有3所大学入选亚洲10佳,可能。。。。。。。。。。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5-7-18 22:12
nettik+2005-07-18 13:25-->引用:nettik @ 2005-07-18 13:25 港大有什么好?我觉得这条新闻意义不大
港大的排名在清华、北大前面。
作者: war1840    时间: 2005-7-19 21:08
hq1966+2005-07-18 09:22-->引用:hq1966 @ 2005-07-18 09:22   很正常。收状元也正常,不收状元也正常。  每个省市两名状元,全国也不过区区几十人,还不够名牌大学消化的。多招几个状元,可以多贴一点金,何况,状元并不是低能的代名词。如果一个二流大学能招几个状元,肯定可以大show一把。  同样,香港大学也有作秀的可能。国内的大学都抢状元的时候,它拒收,这样大的反差,炒作效果一定不错。  对状元,也要正确看待。不能因为状元是应试教育的尖子,就直接与素质对立起来。一个真正有素质的人才,对付应试教育应该游刃有余。同样,一个怪才、偏才,也应该容忍,否则,象陈景润那样的书呆子,香港大学不收,内地大学不收,可能流失国外了。  我们国家目前的状况,应试教育起码还有分数这个硬指标把关,如果连这道门槛都取消,按学生素质进大学,大学生全是权贵和富裕阶层的子弟。因为,农民和城市贫民的交际能力不行,活动能力很差,对子女的教育没有太多时间、精力、财力投入,他们的子弟,第一才艺是朗颂,第二、第三才艺还是朗颂,那他们只有白日做大学梦的份了。  状元有低能的我信,11名状元同是低能,不信!  我怀疑是抢不到新闻、挖不到花絮的记者,反过来炒作。  各位媒体记者,棒打状元很过瘾吗?
按你的说法按素质高低收学生,农民和城市贫的孩子就进不了大学?这关键看素质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至少应该包括强烈的好奇心、正常的交际、明确的目标、专注、好的忍耐力、乐观&hellip;&hellip;。这些并不都是权贵和富裕阶层的子弟的强项
作者: ff365    时间: 2005-7-20 00:07
war1840+2005-07-19 21:08-->引用:war1840 @ 2005-07-19 21:08 按你的说法按素质高低收学生,农民和城市贫的孩子就进不了大学?这关键看素质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至少应该包括强烈的好奇心、正常的交际、明确的目标、专注、好的忍耐力、乐观……。这些并不都是权贵和富裕阶层的子弟的强项
         什么时候取消高考,按您定义的这几项招生,我敢保证您所讲的“农民和城市贫的孩子”就肯定进不了大学。
           虽然您定义的那些个并不都是权贵和富裕阶层的子弟的强项,但投机撰营,弄权行贿是他们或者他们父辈的的强项。
           请充分理解hq1966 的原意再做批判。
           个人理解,hq1966 是讲目前的国情里招生中的舞弊现象太盛,如果没有一个分数的硬指标,不要说平民子弟,就是官小一点,恐怕子女都没机会上大学。
           这观点,我,同意。
           请允许我讲一个事。不是故事,是真事。
           在我大学毕业的的第三年,母校的招生老师到了我所在的城市。有同学召集款待母校的老师,刚出校门不久,还真有点见了亲人的感觉。席间,老师也没拿我们当外人,说起了如何和当地招生办斗智斗勇,继而妥协交换,终于将我们‘“某大子弟”招进了母校。老师讲得眉飞色舞,津津有味,而我冷汗湿透了衣衫。我在想,当年落在这位老师手里,我还能上某大吗?
           诚信的丧失,使中国将面临巨大的风险。小到吃穿用,看病,修车,孩子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大到国家统计数字,你敢相信谁?
你能告恕我,中国那条河流没有被污染?哪里的空气没有被污染(不要提西藏,你看完中央电视台的空气质量报告离拉萨的数据再说)
           联系到教育制度上,目前中国就不具备所谓按素质教育进行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的前提。
           当然个人奋斗的目标可以实现,这正是我们大家在进行的努力,教好自己的孩子。这同国家的教育体系是两回事。
可以想象一下,在严密监视、法律高压、技术保障下,高考尚有人现场串通舞弊,事先有枪手捉刀,事后有人冒名定别人的名上学,为高考可以从湖北迁户口到海南,从上海到内蒙。如果改为你们所说的以素质招生,我不知道大学里充呲的都是什么人,我比你们悲观。
因此我劝大伙不要过度的提美国如何如何,这里是中国。
举例说明,美国的大学自主招生。令我不能相信的是,招生的人竟然会自觉平衡男女、种族、不同专长、年龄、经历等各种学生的比例。但是是我女儿在美国用自己的经历告恕我的。不由得不信。
由此我在想,如果中国的大学也自主了,在我款待过的那位母校老师招生的档案袋里还会有我的名字吗?
由此我又想到,常有人讲道xxx以优异成绩考入哈福大学,会不会是哈夫在平衡亚裔学生的比例?因为哈富并不以分数为唯一的录取标准。此帖由 ff365 在 2005-07-20 02:15 进行编辑...
作者: ff365    时间: 2005-7-20 01:23
回到本楼的主题。港大没录取状元,给了很多人以巨大鼓舞。似乎在庆幸,终于有了可以羞辱一番状元们的巨大快感。
且慢。
您真麽就那么天真到以为港大就是因为大陆的状元素质不行才不于录取?
会不会怕香港留不住、港大留不住,才不愿录取?
会不会知道以前北大清华录取的状元们毕业后大部分飞到美国蔡心有余悸?
珠海一家私营企业招聘一名搬运工。xx大学的应届毕业生自愿应聘,工资也不在乎。结果是不予录用。因为这家企业知道,这位大学生目的是什么。
这件事没有媒体去炒作。也值得去炒作。因它起不到否定大学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作用。
现在的媒体,,哎,每况愈下。对有些阴暗心理掐得很准,迎合的也太到位了。因为他们都已经是自负盈亏,没有国家拨款了,行内人叫断奶(他们不像我们论坛里为了断奶的事讨论来讨论去:断,不断?
冬天断?夏天断?等等,国家对媒体等事业单位的政策是说断,三年就断)
因此,你可以看到电视上治性病割包皮,包治久而不举、举而不坚、坚而不久、久而不准现象等等违规的广告铺天盖地。何也?讨饭而已
为了商业利益的炒作,您不信也罢。
举例说明一下。各省有多少状元?这篇文章如果像下边这样做标题,您又如何感想?
            除11人为奖学金外
全国高考状元大部分拒报港大此帖由 ff365 在 2005-07-21 02:25 进行编辑...
作者: ff365    时间: 2005-7-20 02:13
状元不可辱
不要一提到状元,就马上想到高分低能。
真不知道这是什么混账逻辑
相反,我倒觉得能考得状元,必有过人之处。否者你的分为什么不超过他?说你不乐意?谁信呢
这过人之处是什么,就是综合素质高。说句不客气的话,有的人就让他去抄他都未必能抄对,否者就不会有开卷考试一说了。
有个人会跳远,说是在xx河边一跳就过去了。现在,让你过的就是高考的这条河,过得去,说话。过不去,免开尊口。
科举时代考八股文,不要觉得无用,你能考得状元,也不容易。还没听说哪朝状元是弱智的。话说回来,如果是弱智考得状元,那更了不得啊啊
窃以为,羞辱状元是要有资格的。如果您考得了状元,觉得他狗皮不是,批判批判,说出来让大伙听听,人家服气。
否则,您考得不如别人,您就不要勉为其难去批评比你考得好的人,尤其是状元。那会让人误解您在嫉妒。其实您那会呀,您大度着呢。
同理可证:如果是北大的人,或者考上了北大拒绝入校的人说北大很烂,我们相信。其他人说,阿拉不信。因为您没资格评价。
作者: 清清飘散    时间: 2005-7-20 09:43
不过那些落榜的高分考生也蛮可怜的
作者: ff365    时间: 2005-7-20 14:18
清清飘散+2005-07-20 09:43-->引用:清清飘散 @ 2005-07-20 09:43 不过那些落榜的高分考生也蛮可怜的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才烧。放心吧
作者: tiantian03    时间: 2005-7-20 15:53
好多似是而非的东西,掰开了揉碎了才知道里面是什么馅儿。
作者: 八根儿    时间: 2005-7-20 16:11
是啊,在国外是在正常不过的事,在我们这却成了新闻,人才观不一样造成的。。。
作者: bbzhang2    时间: 2005-7-20 16:23
这说明一个问题,港大与内地的教育观念不一致,港大更注重学生的个人素质,大学四年以学生自学为主,没有良好的个人素质,培养出来的只是一件观赏品,而不是一件实用的(社会)产品.
作者: woodgarden    时间: 2005-7-20 18:48
<font color="#009900" size="2">港大的生源怎么跟清华、北大比?内地几个不是把那里做跳板向往着排名更靠前的世界名校?港大就是不想为人作嫁,没有清华、北大广招博引吐故纳新的气魄。
作者: bump    时间: 2005-7-20 21:06
大家搞错了吧?港大今年也招了几个国内的高考状元,更多的是普通学生。我看到报纸的报道是四千多个报读港大的国内学生中有50%在英文的口语和论文关中已经被淘汰。剩下的学生才进入前面所说的&ldquo;素质&rdquo;面试。前面有人说到了北大什么的,下面转贴一篇《<span class="tit"><font color="#000099" size="3">北京人凭啥上清华北大?</span>》<font face="楷体_GB2312">引言<font face="楷体_GB2312">某日,某社区论坛两个高中毕业生聊天,北京人说:&ldquo;我们班有六成的同学考进了北大、清华&rdquo;。福建人说:&ldquo;按北京的录取标准,我们全校除一个傻子外都应该进北大、清华。&rdquo;目前高考招生,除上海外,全国均采用统一的考试时间,统一的评分标准,但却没有统一的录取分数线。今年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下来了,令人吃惊的是,第一批本科的山东的录取分数线居然比北京高上140分!高考总分才750分,高了近1/5!一 有一种标准是如此不公以2004年普通高校本科招生第一批院校分数线为例,天津:文科,520分,理科,495分;北京:文科,462,理科,469分;河南:文科,599,理科,589分,悬殊十分明显(5月26日新华网)。再从录取率看,2000年上海的毛入学率为37%,四川只有9%,上海青年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四川青年的4倍。2005年,上海录取比例接近八成(6月2日《东方早报》),而安徽也仅仅是三四成,前者是后者的2倍多。从这组对比可以发现,在某些省无论文理科连专科都上不了的学生,在北京却可以上重点大学!这难道公平吗?一样的学生,一样的高考,一样的成绩,仅因为籍贯不同,有的上了重点大学,有的却名落孙山,命运迥异,不正是对一些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利的侵犯和践踏吗?<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szonline.net/Image/2005/200507/20050718/weekend_0718A4.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有一个年轻作家这样说:我就这样成了高考流水线上的畸形产品,我的高考分数并不低。在北京,足可进军水清木华,可我现在却只能在这样一个三类学校里发我的牢骚。这千刀万剐的高考,这罪恶的制度废了多少伟岸的天才,养了多少低能的废物。还在分数上将人分为三六九等。这是什么世道。天子脚下的那些蠢才竟然体直气壮的说什么综合素质而进了中国的最高学府。同一个国家,一样的试卷,一样的时间,却有不一样的标准。如果说对西部边穷那些地区从综合因素方面考虑尚可理解外,可北京上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在教育资源,物质条件各方面均占有优势的地方还要剥夺其它省份的入学名额。只能说除了为富不仁强取豪夺之外,实在找不到更好的词语。不实行全国统考的制度也罢了,既然实行了,那就只能以分数作为唯一的标准。如果不是,那统考有什么意义。美国大学的联考制相对来说不是公平,严谨,符合人性得多。如果分数不是标准,那权力,钱财,名望自然成了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考的现行体制已经远远比不上古代的科举考试,当年太宗李世民推行科举后很得意的说了一句话: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后来有思想者说这只不过是这盖世枭雄利用科举来维护其统治而已。这也许说得没错,但这有什么关系呢?相比于九品中正制的老子公爵儿伯爵来说,不知进步了多少倍。英明如太宗者当然知道科举不可能网罗所有英雄,但他为所有英雄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平台,让天下英雄无话可说。有本事的你自己争此功名去,我的标准没有对任何人岐视。所以,有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有了唐诗这样不可逾越的文化高峰。就因为,它的标准是统一的。而高考的标准呢?那不是标准,不一样就不是标准。大学生中流传一段北京考生与福建考生之间的对话颇能说明问题:有一北京重点中学的考生与福建某重点中学的考生聊天,北京人炫耀:我们班有六成的同学考进了北大、清华。福建人对应:按北京的录取标准,我们全校应该进北大、清华。这种高考录取体制,严重侵犯了公民的平等权利。平等权是一项收到宪法保障的基本权利。公民可以平等的享受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可以平等的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ldquo;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还规定:&ldquo;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ldquo;&ldquo;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ldquo;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虽不能人人享有,但平等受教育的机会不应该被剥夺。农村的考生受教育的条件本来就差,大多数学生小学没有条件学习外语,到了初中勉强开了英语课,教师水平跟大城市或发达地区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到他们参加高考里,还要比从小接受良好教育的上等公民多高几十分(今年是140分)才能上大学。有人说农村人高分低能,且不知那些低分高能者高在哪里?二 有一种人叫北京人不论按总人口,还是考生总数计算,北京占有的名牌大学录取名额,和热门专业的比例,都高得离谱。北京人说清华北大等高校是由北京投资的,故优先招收北京人。笑话!大概把非北京的中国人都当傻子,北京人有教育部撑腰,凭一句话就能堵住大家的嘴?清华靠庚子赔款发展起来,庚子赔款都是北京市政府出的吗?国民党建都南京后,将中央大学设为中央学府,正式取代北京大学的地位,并一度撤销北京大学(也许北大学生不知道北大曾经亡校)。结果呢,失去中央学府地位的北京大学从此一蹶不振,直到52年才时来运转。建政后,将北大清华列为重中之重,与外地重点大学的差距越拉越大,造成现在两校师资和招生的绝对优势。这些都说明了什么?说明清华北大从来就离不开全国的支持,而没有中央政府重点支持的高校,发展都比较艰难。清华北大有现在的地位和设施,靠北京市政府投资,行吗?既然清华北大不是北京养的(养不起),既然清华北大占用了那么多纳税人的贡献,就应该公揽全国英才,小小的北京市哪有理由要占1/6的名额?清华北大建在北京,那又要怎样?中央政府也建在北京,就能要求北京人在中央政治局占1/6名额吗?有人说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等,也是教育部高校,招本地学生更多。在北京的部委高校多,却招那么多北京人,其他省的名额那么少,他们还能去哪里?且不说当地政府对这些高校的投资各占多大比例,北京从国家获得的资金已多得无法计算了,如果这些钱留在各个省建设自己的家园,其他省的状况不会比北京差多少,也不会有多少人在乎北京的。&ldquo;有贡献无回报&ldquo;的现状尚未改变,怪不得大家要反对。北京市的很多部委高校,主要也是由中央投资支持,要不北京哪来那么多&rsquo;211工程高校&rsquo;?北京市政府对高等教育投资不少,可大部份投资都给了北京市属高校,如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甚至北京联合大学。否则北京工业大学这样一所在北京不入流的大学,凭什么进&rsquo;211&rsquo;?如何为解决北京学生的受高等教育的问题,北京学生都去这几所北京市重点投资的高校,分数再低,全国人民也没多大意见。可北京人的成绩明明比外地学生低上百分,也抢着进中央政府重点投资的高校,享受好的教学条件,谁会答应?有人拿美国的州立大学来作幌子,说什么州立大学也多招本地学生,中国也该如此。在美国,只有法盲才这么说!凡看过美国大学招生手册的人,应该注意到了,不论公立私立大学,在最末总会出现Equity之类的词汇,强调本校招生时对种族,性别,年龄,残疾,家庭背景各异的学生一视同仁。为什么美国大学都写这段话?怕有歧视的嫌疑,万一惹上大官司,会把家底赔光!如果有人请律师,找统计学专家查出某大学的招生结果与学生的种族和家庭背景有直接的因果联系,招生歧视的证据成立,大学就会因为搞歧视而被迫向受害学生赔偿。美国律师收入高,可不是白拿钱的。美国州立大学不搞地方歧视,对各地学生有同样的录取标准,为什么本州学生多呢?原因是,州立大学由本州政府资助,钱来自于本州纳税人,所以本州学生如果被录取(这是前提),可以减免学费。而去外州上大学,由于不给当地纳税,就不会获得这种优惠。想省钱的,在本地读州立大学;愿意多掏钱的,可以去外地上学,仍然与当地学生有同等录取机会。由于这个经杠杆的作用,才使得州立大学的本地学生多,美国大学根本就不会对本地学生降低录取标准!如此,本地居民确实享受经济上的优惠,而各地来的学生在录取时有平等机会。纳税人陶钱养活州政府,可没有权力要求州政府去歧视外地的美国人,因为美国宪法不是摆看的。这样既保证了美国公民人权平等,又实现了谁出钱谁受益的成本效益原则,公平合理。至少在大学招生这方面,不得不佩服美国的民主法制和经济原则。中国早已经实行高学费上大学了,就业也是双向选择了,用经济杠杆来调节本地和非本地学生比例,是行得通的。没必要继续用户口这种原始低效,很不人道的办法了。谁有才能,不管哪里人,就该上最好的大学,借钱也要读;外地学生,如果能低学费上本地最好的大学,不会倾家荡产去北京上学的(除非被更好的大学录取)。在清华北大和其他部委高校,计算机,电子,自动化,金融,临床医学,等等热门专业,招收北京学生的比例都非常高。而象核物理,核工程,地质,等等冷门专业,却愿意多招外地学生。难道北京培养的&ldquo;高素质&ldquo;学生,不适合学习国家非常需要的专业,不适宜在国防部门就业?把这个重任交给&ldquo;高分低能&ldquo;的外地学生,中国的国家安全不会受影响吗?如果说这还不是赤裸裸的歧视,那只能说&ldquo;司马昭之心&ldquo;了。现在,每年有3%的北京考生有机会被清华北大录取。如果考生人数多的省份也有这么高的比例,那将是惊人的录取名额。我们都在中国,受同样的法律保护,都对国家有贡献,应当机会均等,有相近的比例。如果说不合理,那就是说,相对于于全国的水平,北京占有的比例不合理。不合理为什么能存在,那是因为全国很多省的人民牺牲了自己的利益,才维持了北京的高录取比例。很多省的高等教育不发达,与这种分配不公有关,也就是说北京市民作为事实上的受益者,应该对此承担道义责任,不应该想方设法维持这种不道德的既得利益。按某些北京人的逻辑,北京搞素质教育,分数低但素质高,多录取是应该的。说北京的学生素质高,也不先看看清华北大的教授都从哪里来的,北京出了几个可称民族脊梁的人物?说那种话的人连因果逻辑都没搞清楚,如果这代表北京素质教育的水平,北京就比教育相对发达的省差太多了。如果全国每个省都有3%的考生有机会被清华北大录取,有一半考生能上重点大学,那全国各地的中学教师就不必把高考看太重,会马上鼓励自己的学生去学画画,学唱歌,学跳舞,学下棋,学写小说&hellip;&hellip;反过来,把清华北大在北京的录取名额降到1/30,北京学生还有几个能考上这两校?把北京的重点大学录取名额减一半,北京的中学还有闲心搞素质教育吗?只怕北京学生,老师和家长,哭爹叫娘都来不及吧。有什么好哭的,没见过世面,全国各省不都如此吗?全国统一高考,统一阅卷,统一录取,都以高考成绩为标准,高分退挡要有正当理由,这么强调全国统一和分数,不就为了全国公平嘛!北京人对内仍然按分录取,分越高的上越好的大学和专业,对外怎么成了分数低的应该先上大学。由此可见,衡量北京学生和非北京学生,实际上采用了双重标准。其他省的学生凭高考成绩上大学,不看是否能说回道。北京的学生应该上大学,因为他们接受素质教育,社会活动能力强,所以高考分数比外地低100分可以不考虑。我看,连西方的人权组织在搞双重标准时,也没这么厚的脸皮。北京市的教育条件,与南京,武汉,长沙、成都,杭州的差距,有中国与美国的差距大吗?说农村学生知识面有限看起来有理,难道这些外地大城市的学生也没摸过电脑,没上过网,没跟外国人说过话吗?这些城市的学生素质(按北京的标准)再高,也要凭高考成绩上大学,凭什么他们上好大学也要比北京学生高五六十分。凭什么他们不能像北京学生一样轻松上清华北大?说北京学生聪明,这一条理由恐怕也站不住脚。能在国际奥赛上得奖的中学生都很聪明,只会读死书的人做不到,素质一般的人做不到,没人能否认吧,反正清华北大抢着要。最近三年,仅湖南学生就获得10金4银,而江苏,上海,福建和湖北的奖牌数也都在6枚以上,北京不少重点中学每年有几十上百的学生&ldquo;考上&ldquo;清华北大,却总共只有3枚奖牌,差距不是一般啊。上海很多方面与北京类似,奥赛奖牌仍然比北京多不少,说明什么?如果说奥赛奖牌不代表整体教育水平,多了也不是坏事吧,特长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北京最好的中学也把奥赛获奖当作学校荣誉,怎么不多拿几块?湖南,江苏,福建和湖北四省的考生总数是北京的20倍,而分配给这四省的清华北大招生名额总数仅仅相当于北京一个市。是因为北京学生比这些省学生的素质高。可是,这四省奥赛奖牌总数是北京的10倍以上,北京接受最好的教育,素质最高的学生却几乎拿不到奖牌!由于录取分数不同,造成了在许多省份落榜的考生,用贿赂的手法将户籍调到北京,就可以轻松考入北京重点大学,原本在湖北、福建、湖南、山东只能进入一般本科院校的考生,换一个北京户籍就可以进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高校。三 有一种力量是如此强大这种力量可以公然对抗民意,能在众人的唾弃声数年来&ldquo;巍然屹立&rdquo;。给人的感觉颇有几份&ldquo;敌军围困千万重,我独岿然不动&rdquo;的气魄,但这并不能给人带来一种孤独的悲壮美,相反让人感觉到是死不悔改与令人恶心的顽固――颇有点像东亚的某位国家元首。同时可以肯定,这种绝对多数的民意决不会构成法律意义上的&ldquo;多数人暴政&rdquo;,因为它只是一种软性的文明行为,要求的只是得到一种普遍意义上的公平,并不会从精神或肉体上对少数人有极残忍的戕害。既然如此,以各种理由维护现行高考体制的力量为什么如此强大。这并不要他们的命!只是把一种即不公平也不合理的制度送上&ldquo;断头台&rdquo;而已。这股力量也许也觉得分数的不统一的确对一些省份的学子造成了不公。但他们内心肯定是在得意的笑:谁叫你们不生在天子脚下。当然像他们这样的&ldquo;社会精英&rdquo;,并把握着话语权力政治权力的即得利益者,也应该保持一种得胜者的&ldquo;绅士&rdquo;风度,并找出一些理由来为自己辨护,这并不奇怪,历史上所有顽固的&ldquo;保守势力&rdquo;,为了维护其私利都是同一副嘴脸。他们的理由无非是:纳税人对当地做出了贡献,高考应该对当地纳税人给予照顾;因为贫困、教育落后,而不是因为智力异常,导致老少边地区分数线低,所以也应该对老少边地区给予照顾;因为我们实行的素质教育而有些省份却推行应试教育,尽管在分数上无法相提并论但在综合素质方面我们更胜一筹&hellip;&hellip;所有的这些&ldquo;理由&rdquo;其实都可以不屑一顾,因为有更多的&ldquo;反理由&rdquo;比些理由更具说服力得多,是的,纳税人的确应该给予照顾,但北大难道是北京人的北大,清华是紫禁城的清华?老少边穷的确需要关爱但北京难道还没跨过&ldquo;温饱线&rdquo;?不必对这些理由一一辨驳。因为道理大家都明白,少数人的公平就是不公平。可为什么,制造这种不公平的力量为什么强大到如此不可撼动?在这里用一句俗语也许可以作出解释:到了北京,才知道什么官大。北京城有多少官啊!其子女谁不想在北京城接受北大清华人大的教育,这种默契的联合是多么的强大。稍微改动一下茨威格的一句名言:不受限制的权力,是力量之本原。茨威格的原话是:不受限制的思想,是力量的本原。<p align="left">四 有一种制度是如此无耻有这样一种制度:它一脸庄严的说考试面前人人平等,表情肃穆的号称分数决定一切,并很原则性似的在六月上旬的三天时间里(原来这个月份被人们称为&ldquo;黑色七月&rdquo;)给千万考生一份同样的试卷,并动用全国之力尽量保证改卷的程序公正,所以的这些表演都让人觉得这项系统工程近乎神圣。在最后录取的时候它开始原形毕露:你是金人,你是南人,你是北方南人。所以你只配分得多少名额。它只差一点像痞子一样满眼坏笑:我是说过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可你并不知道名额面前并非人人平均。这就是我们所制定的现行高考制度,对&ldquo;宪法赋予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利&rdquo;之公然挑衅,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九条第三十六条立法肆意凌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六条: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这是谁制定的制度,它的缺陷是如此明显:不是保证招生录取的机会均等,以能力为本位,人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而是设置多个录取标准。多年来,那么多专家的建议,难道就真找不出一种比现行体制的更为完善的制度出来。即使找不出更完善的,我们也只要最公平的。教育政策专家劳凯声教授说,不同地区不同分数线,是一种典型的计划体制的做法,越来越受质疑。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已经打破了教育领域原有的社会关系和利益格局,人们在要求享有一种更高水平、更公平的教育,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更公平、更均衡的利益分配格局。在最大限度地追求教育机会分配的社会公平上,政府责无旁贷。说白了,这种制度仍然是那些握有话语权力与行政权力的人士泡制出来的。他们在某些场面当然需要冠冕堂皇一副忧国忧民铁面无私相,但真正在涉及到个人与家庭利益时,什么&ldquo;宪法尊严&rdquo;&ldquo;法律准则&rdquo;&ldquo;公平公正&rdquo;都可以抛至一边。儿子能不能上清华才是至关重要的,也许三十年之后就能&ldquo;领袖&rdquo;这个泱泱大国,即使不能,但像他们一样能够存在于&ldquo;上流社会&rdquo;,对他们来说,这才是最为重要的事件。<!--editpost
作者: ff365    时间: 2005-7-20 23:40
bump+2005-07-20 21:06-->引用:bump @ 2005-07-20 21:06
前面有人说到了北大什么的,下面转贴一篇《 <font color="#000099">北京人凭啥上清华北大?

<p align="left"> 四 有一种制度是如此无耻

有这样一种制度:
这就是我们所制定的现行高考制度,对“宪法赋予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之公然挑衅,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九条第三十六条立法肆意凌辱。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六条: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



说白了,这种制度仍然是那些握有话语权力与行政权力的人士泡制出来的。他们在某些场面当然需要冠冕堂皇一副忧国忧民铁面无私相,但真正在涉及到个人与家庭利益时,什么“宪法尊严”“法律准则”“公平公正”都可以抛至一边。儿子能不能上清华才是至关重要的,也许三十年之后就能“领袖”这个泱泱大国,即使不能,但像他们一样能够存在于“上流社会”,对他们来说,这才是最为重要的事件。
教育论坛,能不能不谈国是?这里解决不了这问题,谈起来也不好玩,不幽默,没劲。
至于有的人要的那个公平,大嘎子说应该先这末解决:赶明个,先把俺们村直辖了,划成直辖村,高考名额跟北京一样,就有点平等了。
        二嘎子如果还觉得不公平,他就把中南海搬到俺们那嘎俩月,大会堂赶在俺们村西头,二嘎子什么时候想去过把瘾都行,公平了。
可三嘎子还觉得不公平,凭什莫香港租给了英国人,我们村没有?不公平
四嘎子觉得更委屈了:他娘的,凭什莫上海的小妞脸蛋那末白,胸脯那末高,屁股那末翘,搞得人心里哦,忽悠忽悠的;咱们村里的女子该鼓的地方不鼓,不该鼓的地方一堆一堆的板油,不公平。把上海搬到俺们这嘎,哎,公平了

作者: ff365    时间: 2005-7-21 00:11
24楼往下漏水!!
    伸手一抹,全是口水。那大长篇,不知所云。除了看出来肝大十公分,上齿不全,说话跑风之外。
挺同情这哥们。肯定是撅着屁股吭呲吭呲复习半天,心里有货,考试不灵。天生英才,只可惜错生在xxxx,否则必定是xxxx.可惜了可惜了。
今年既不中,明年再来吧。哥们又怕没有明年,于是找了个学校就进去了。念了四年,骂了四年,骂着骂着,就有了灵感了,至少敢满嘴炮火车了。
可惜,满纸荒唐。好多事都没整明白,就信口雌黄,小心你的肝呃。
<i>否则北京工业大学这样一所在北京不入流的大学,凭什么进’211’</i>?
您怎么知道北京工业大学在北京不入流?您知道该校有个世界水平的枪炮系(大概其)吗?
<i>建政后,将北大清华列为重中之重</i>
好像应该是人大吧,当年是将该校建为中国的莫斯科大学,清华北大当时还是列不上
<i>由于录取分数不同,造成了在许多省份落榜的考生,用贿赂的手法将户籍调到北京,就可以轻松考入北京重点大学,原本在湖北、福建、湖南、山东只能进入一般本科院校的考生,换一个北京户籍就可以进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高校。</i>
换一个北京户口那末容易吗?有没有实列作证?没有就是瞎掰

此帖由 ff365 在 2005-07-21 00:30 进行编辑...
作者: 八根儿    时间: 2005-7-21 09:36
楼主好文!这就是现实,搞明白后感觉做中国人挺悲哀的。。。
作者: 软件小毛头    时间: 2005-7-21 14:35
国内教育需要转换成素质教育哦,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不以分数定优劣啊
作者: ff365    时间: 2005-7-21 23:18
软件小毛头+2005-07-21 14:35-->引用:软件小毛头 @ 2005-07-21 14:35 国内教育需要转换成素质教育哦,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不以分数定优劣啊
转换教育体制必须有相应的社会基础,否者越变越烂。
假如下一代以拳头、权势、金钱、色相来定优劣,还不如以分数咧
作者: xuzhong    时间: 2005-7-27 12:56
我国的教育机构的素质有待提高后才能提素质教育这挡事,
作者: ff365    时间: 2005-7-28 02:48
xuzhong+2005-07-27 12:56-->引用:xuzhong @ 2005-07-27 12:56 我国的教育机构的素质有待提高后才能提素质教育这挡事,
严重地同意。您说的铁好了。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