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原创】听爸爸讲《论语》 [打印本页]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05-7-4 23:52
标题: 【原创】听爸爸讲《论语》
最近看到有妈妈开坛讲《论语》了,人家孩子学《论语》了,我儿子也不能落后呀,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天下都被人家治了,我儿子岂不就得出国混饭吃了,所以赶快草草开坛,也来讲一讲,敲到哪里算哪里吧,希望大家喜欢。闲话少说,言归正传。 <font color="#0000ff">宝宝,这是孔子,他是春秋时候的人(就这么给孩子),也叫孔老二,据说是私生子,那时候不象现在,都是一个孩子,孔子是一位一生不得志的老师。这本书呢,就是他回答他学生的问题啊,说的有意思的话啊,或者学生们的讨论啊,后来别的学生记下来的。这部书主要是讲“三纲五常”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或“五常”(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人伦道德,其核心是下对上必须“服命是从”。上对下,高兴时可以表示关怀、爱护、赏赐,不高兴时可以责骂、训斥、处罚,唯独缺乏平等的友谊和友情。也就是说,你这个小孩子,所有都要听爸爸的,我高兴了,可以逗你玩,不高兴了,就训斥你,这个是没有什么道理讲的,反正对的都是我,所以做爸爸妈妈的,都希望孩子学“论语”呢,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欢,你都得跟我学,今天起,和爸爸一起看看孔子怎么胡说。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font color="#0000ff">哈,儿子你真聪明,怎么一下在看出这几句话风马牛不相及了。古文呀,就是难懂,等我给你慢慢的讲来,你就明白了。<font color="#0000ff">这句话里的学,可不是<font color="blue">是现代说的“学习功课”或“学习知识”的“学习”,而是周朝的音乐舞蹈仪式。那时候大舞叫大学,小舞叫小学。不过延伸到学习也可以,反正多练习呗,学会了,也要练,不要怕麻烦。什么,现在知识那么多,怎么多练习。这你不用愁,题海战术哇,不给你玩的时间的,你放心。<font color="#0000ff">学跳舞干嘛用呢?看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很高兴!,有朋友在身边就不高兴了么?不要捣乱,那朋可不是普通朋友,普通朋友是不会来的,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所以别指望你的朋友从远方来。(真要来了,老爹这么穷,你还要请狐朋狗友吃饭,哪里乐得起来哟)。听我慢慢说罢<font color="blue">:,“朋”的来源是贝壳,是远古时代的用作交换和上贡的凭物,就是如今的钞票;双贝,则是有很多钱的人,有钱人来了能不高兴么,就要用你学的舞蹈去欢迎他呀,他高兴了,会给小费的。<font color="#0000ff">第三句说,人家不明白,不给小费,你也不要表现出生气(其实心里气得够呛),谁让咱是君子呢!比方在论坛上呀,有人说俺无知,不该对圣人高论有半点微词,但俺保持君子风度不跟你来气,其奈俺何!<font color="#0000ff">看看,经老爸一讲就明白了吧,孔子<font color="blue">既好财、又好色啊,而“儒家文化”就是既好财、又好声色的文化,所以孩子你不要落后,一定要像圣人看齐。<font color="#0000ff">一些妈妈们误解孔子的意思,按他们的理解胡乱解释孔子的话,那是假孔圣人的话,按照他们自己的目的去编造唬弄小孩子的,可不要相信啊。
作者: 大风的爸爸    时间: 2005-7-5 00:05
沙发,板凳!
作者: bump    时间: 2005-7-5 00:38
不错不错,擂台开了,精彩!这是最近最好玩的事情!这比2008有趣多了。
作者: linkspeed    时间: 2005-7-5 05:40
说的很好,就是要把最真实的一面教给孩子,免得他将来走向社会,发现自己小半辈子都在被欺骗。
作者: ray    时间: 2005-7-5 06:45
呵呵,歪解谁不会啊?!若问个不学无术的人,比搂主解得会更有趣得多呢!
作者: ray    时间: 2005-7-5 06:49
贴一点《论语别裁》里南怀瑾老师的解读:


学而有何乐

现在这篇《学而》,包括了孔门当年教学的目的、态度、宗旨、方法等等。过去我们把它圈开来,分作一条一条读,这是错误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三名话连起来看,照字面讲,凡是中国人,无论老少,一定都知道。照古人的注解,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不亦说乎”,“说”是古人借用字,就是高兴的那个“悦”字,是很高兴的。假如这是很正确的注解,孔子因此便可以作圣人了,那我是不佩服的,连大龙峒孔子庙我也不会去了。讲良心话,当年老师、家长逼我们读书时,那情形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孔子如果照这样讲,我才佩服他是圣人,因为他太通达人情世故了。

至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似通非通的,什么道理呢?从一般人到公务员,凡靠薪水吃饭的,是“富不过三天,穷不过一月”,遇上了穷的那几天, 朋友要来家里吃饭,当裤子都来不及,那是痛苦万分的事。所以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惨’乎。”绝不是不亦乐乎。

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所谓“愠”,就文字解释,是放在心中的怨恨,没有发出来,在内心中有烦厌、厌恶、讨厌、怨恨之感。那么,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并不在心中怨恨,这样才算是君子。那我宁可不当君子,你对我不起,我不打你,不骗你,心里难过一下总可以吧!这也不可以,才是君子,实在是做不到。

根据书上的字面,顺着注释来看,就是这样讲的。所以几百年甚至千多年以来,不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对四书反感,过去的读书人也对四书反感。因为它变成了宗教的教条,硬性的法律,非遵守不可。

事实上不是这么一回事,等到真正了解了以后,就知道孔子真是圣人,一点也没错。

“学而时习之”,重点在时间的“时”,见习的“习”。首先要注意,孔子的全部著述讲过了,孔子的全部思想了解了,就知道什么叫作“学问”。普通一般的说法,“读书就是学问”,错了。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这个解说在本篇里就有。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作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这不是我个人别出心裁的解释,我们把整部《论语》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讲究作人做事,如何完成作一个人。

真人和假人

讲到作人,我们就想到庄子也提到过这件事,《庄子》这本书把有道的人叫“真人”。唐宋以后,对神仙、得了道的人叫“真人”。譬如现在指南宫供奉的吕纯阳叫“吕真人”。如今的人听到“真人”这个名称,就好像带有宗教色彩,相当于西方的上帝,中国的仙、佛一样。实际上过去道家所谓的“真人”,是指学问道德到了家的人。与这名词对称的叫假人,假人还是人,不过没有达到作人道德的最高标准。发挥了“人”的最高成就,在道家就称之为“真人”,孔子认为这就是学,就是学而之人。于是一个“学”字,这么多观念都被他包括了。

那么学问从哪里来呢?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作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所以孔子在下面说“观过而知仁”,我们看见人家犯了这个错误,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这个错误,这就是“学问”,“学问”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他这个研究方法,随时随地要有思想,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能够反省,就是学问。开始做反省时也不容易,但慢慢有了进步,自有会心的兴趣,就会“不亦说乎”而高兴了。我们平日也有这个经验,比如看到朋友做一件事,我们劝他:“不可以做呀!老兄!一定出毛病。”他不听,你心里当然很难过,最后证明下来,果然你说得对,你固然替他惋惜,对于自己认识的道理,也会更进一层得到会心的微笑——“说”,不是哈哈大笑。悦者,会心的微笑,有得于心。

上面第一点所讲的是学问的宗旨,随时注重“时”和“习”,要随时随地学习,不是我们今天来读四书就叫做学问,不念四书就不叫做学问,这不是它的本意。

寂寞的享受

第二点接着下来,是说做学问的人要准备一件事,就我个人研究,有个体会——真正为学问而学问,“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该做的就做,不该做的杀头也不干,所谓“仁之所至,义所当然”的事,牺牲自己也做,为世为人就做了,为别的不来。因此为学问而学问,就准备着一生寂寞。我们看历史——即看孔子就知道。孔子一生是很寂寞的,现在到处给他吃冷猪头,当年连一个“便当”也吃不到。但是他没有积极去求富贵。怎么知道这一套他不来呢?因为他明知当时有拿到权位的可能,乃至他的弟子们也要他去拿权位。因为孔子时代中国人口只有几百万人,在这几百万人中,他有三千弟子,而且都是每一个国家的精英,那是一股不得了的力量。所以有些弟子,尤其是子路——这个军事学的专家,几乎就要举起膀子来:“老师,我们干了!”那种神气,但是孔子不来。为什么呢?他看到,即使一个安定的社会,文化教育没有完成,是不能解决其他问题的。基本上解决问题是要靠思想的纯正,亦即过去所谓之“德性”。因此他一生宁可穷苦,从事教育。所以做学问要不怕寂寞、不怕凄凉。要有这个精神,这个态度,才可以谈做学问。

虽然做学问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人了解,但是孔子说只要有学问,自然有知己。因此他接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人在为天下国家,千秋后代思想着眼的时候,正是他寂寞凄凉的时候,有一个知己来了,那是非常高兴的事情。而这个“有朋自远方来”的“远”字,不一定是远方外国来的,说外国来几个人学中国文化,我们就乐了吗?那是为了外汇,多赚几个钱罢了。《论语》不是这个意思,他这个“远”字是形容知己之难得。我们有句老话:“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 任何一个人作了一辈子人,包括你的太太、儿女、父母在内,可不一定是你的知己,所以人能得一知己,可以死而无憾。一个人那怕轰轰烈烈做一辈子,不见得能得一知己,完全了解你,尤其做学问的人更是如此,所以第二句话跟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不要怕没有人知道,慢慢就有人知道,这人在远方,这个远不一定是空间地区的远。孔子的学问,是五百年以后,到汉武帝的时候才兴起来,才大大的抬头。董仲舒弘扬孔学,司马迁撰《史记》,非常赞扬孔子,这个时间隔得有多远!这五百年来是非常寂寞的,这样就懂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了。 谁来了解你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说做学问的人,乃至一辈子没有人了解,也“不愠。”

“不愠”这个问题很重要了。“怨天尤人”这四个字我们都知道,任何人碰到艰难困苦,遭遇了打击,就骂别人对不起自己,不帮自己的忙,或者如何如何,这是一般人的心理。严重的连对天都怨,而“愠”就包括了“怨天尤人”。

人能够真正做到了为学问而学问,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问自己,为什么我站不起来?为什么我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是自己的学问、修养、做法种种的问题。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内心里并不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拿现在的观念说,这种心理是绝对健康的心理,这样才是君子。君子才够得上做学问,够得上学习人生之道,拿现代的新观念来讲,就是讲究人生哲学的开始。

再说,连贯这三句话的意义来说明读书作学问的修养,自始至终,无非要先能自得其乐,然后才能“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以这三句话的重点,在于中间一句的“不亦乐乎”。我们现在不妨引用明代陈眉公的话,作为参考:“如何是独乐乐?曰: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如何是与人乐乐?曰: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如何是众乐乐?曰: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有此胸襟,有此气度,也自然可以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了。不然,知识愈多,地位愈高,既不能忘形得意,也不能忘形失意,那便成为“直到天门最高处,不能容物只容身”了。
作者: wlj181    时间: 2005-7-5 07:09
好玩。
都很精彩。
我也教孩子《论语》,只是为了让他了解一点中国古代文化,不希望四书五经太影响孩子的人格。
作者: linkspeed    时间: 2005-7-5 07:34
>不希望四书五经太影响孩子的人格

我很奇怪那么多人担心四书五经影响孩子的人格. 现在已经不是整天背
经书考功名的时代了. 就算想影响孩子的人格也未必那么容易.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5-7-5 07:41
很欣赏老校友的“歪解论语”,而且,如果你坚持,你的孩子一定会练就超强的“经典歪解功”!
歪解比正解容易,也更有趣,但有时也难免肉麻;特别是把肉麻当有趣时,酸味也就更浓。
作者: hq1966    时间: 2005-7-5 07:55
  太恐怖了,同样一句话,能给出无数8个解释,还能每个都沾点理。
  知识越多越能侃……
  有点头晕。
作者: 天问    时间: 2005-7-5 08:13
凭什么说某人的解就是正解,jerry就是歪解?
作者: 阿门    时间: 2005-7-5 08:25
天问+-->引用:天问 凭什么说某人的解就是正解,jerry就是歪解?

呵呵,这话问得好!

孩子对伦理道德的理解还是让他们在生活中体会吧。读读无妨,象《论语》这些讲为人处世的经典,解释的工作我是从来不敢做的(也不敢将别人的解释当成自己的解释给孩子)。
作者: huge57    时间: 2005-7-5 10:01
天问+-->引用:天问 凭什么说某人的解就是正解,jerry就是歪解?

对于不读书的没法解释,对于读过书的不用解释。
作者: 棠棠妈    时间: 2005-7-5 13:43
有趣.
让我想起王小波老是耿耿于怀地提到:孟子说墨子杨朱等"无君无父是禽兽也"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jerryhao的儿子将来绝对会是个讨女孩子喜欢的主.
袁博士做为女儿的爸爸可能无法理解.但成为"讨女孩子喜欢的主"可是我这个做为儿子的妈妈现在内心深处对儿子的最高期望.
唉,目前看来是怎么样也赶不上人家的儿子了.
即然如此,我们还是改走人间正道吧.
作者: 棠棠妈    时间: 2005-7-5 13:58
哈,才发现原来是受"妈妈讲论语"的启发
有意思
作者: 天问    时间: 2005-7-5 21:20
引用:<<!--quote1-->解释的工作我是从来不敢做的
这最奇怪了,如果我不能解释的东西,我断然是不敢把它当作至理名言教给孩子的。
作者: 天问    时间: 2005-7-5 21:23
引用:<<!--quote1-->对于不读书的没法解释,对于读过书的不用解释。

jerry天天批某些经典和某些传统,可是他自己也不能摆脱这些经典和传统的影响。他所谓的“不读书”,比我读的还是要多得多的。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05-7-6 00:11
<font color="black">国人善引申,一部易经,本似笔记,就被“学”者引申到解释世间万物之规律,“术”者引申为算命预测,“现代”信徒引申为电脑之鼻祖,科学之先驱。如此类,不胜数。我谈论语,目的为究其本义,力图让大家清楚孔夫子当时的本意。习惯于按自己需要引申的人不赞同,那也随他去也。幼时读书杂,于是不明,现在不读书,反觉有所通,一些人光讲读书,不动脑子,读了也是白读,不如不读。好了,闲话少说,继续往下讲: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font color="blue">宝宝,你要注意听了,下面的东西太重要了,几乎是一部《论语》的基础,讲什么的呢,就是讲德,孝,悌,谨,信,爱众,亲仁,这是一部《论语》的主旨/ <font color="blue">宝宝看着眼熟吧,你背的《弟子规》里就有这么几句,我先说前两句,这是最最重要的。什么是入则孝,出则悌呢,”入”指”入父宫”,即到父母的房间里去;”出”指”出己宫”,即走出自己的房间与兄弟相处。 孝和悌都是一个意思那就是听话。尊重父母,基础是平等。而孝悌呢,就是专制呀。所以呢就是要你做听话的孩子,父母的话,不管对错,你都不可以反对。兄弟呢,你现在没有了,所以理解不了了,要是有,你就必须听哥哥的话。有人把它引伸到出外要“悌”,那是不对的,对别的小朋友,父母们都要求的是让你们别吃亏,他打了你,你就要还手打他,怎么会“悌”呢。 <font color="blue">宝宝你问我,春秋年代,百家争鸣,为什么会独尊儒术了呢,那倒是儒术代表了人生的真道理么?非也,其实就在这两句话了。作为统治国家的人,他们觉得“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也就是说,都遵从了孝悌,他们治理国家就容易了。现在的父母让孩子读经,也是这个道理呀,他们不知道该怎么教导孩子,就希望用这一套来约束孩子呀。可惜的是,现在也许灵,因为宝宝小,爸爸妈妈说什么都会听,等大一些了,你会独立思考了,会发现这些东西那么虚伪,就不再灵光了。所以长大些的孩子,父母就管不了了,都是因为用这些伪善的东西教导孩子的结果呀。怎么虚伪了,听我往下说。 <font color="blue">人活着,是要有道德规范的,而道德呢,又可以分为私德和公德。儒家就讲仁义道德,仁义道德是什么呢,孟子替他老师说了,“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也就是说,儒家的道德实际就是孝悌二字,也就是私德。 <font color="blue">再往后面讲,谨而信,“谨”就是说要小心,不要乱说话,不同意别人意见,你可以在背后使暗拌,但不可以告诉他。你看你爸爸出来反驳一下孔夫子的意见,就有人像被踩了脚面一样,迫不及待的就蹦出来了。“信”就是说你说了话要算数,你答应要按时睡觉的,晚上玩兴奋了就不睡了,爸爸就呵斥你,根本不管你的心理,也不考虑到你是孩子。就是爸爸觉得你必须要“信”,当然了,做爸爸的就不用讲“信”了,答应给你买玩具,那是为了应付你,因为怕你胡搅蛮缠,事后你忘了,爸爸就不提起了,也当作忘了,实际上不舍得掏银子呢。这都是儒家教给你爸爸的,因为他们的理论就是让我们虚伪,讲一套做一套。另外呢,“信”只在小圈子里用,可以扩展到亲朋好友,因为你经常要和他们打交道,不能不伪装自己,真的到了社会,就不用管了,什么“诚”,什么“信”,都是瞎扯,儒家就是教育我们在社会上不讲诚信的,几千年来,一贯如此。 <font color="blue"><font color="blue">上面说的是私德,下面似乎是公德了,泛爱众,似乎是让你爱大家,实则不然。佛家讲爱众生,西方讲博爱,唯独我们儒家,是讲爱自己的。什么时候显示你的爱,是有条件的,比如在小圈子里。好比说罢,你坐公共汽车,遇到幼儿园小朋友了,你要把座位让给他,要是碰到老奶奶,那你就不要让了,因为他也不认识你呀,所以这个爱,是有范围的。而亲仁,就是说你去和好孩子玩,坏孩子不要理他。所以讲来讲去,还是小圈子呀。 <font color="blue">最后一句你千万不要搞懂,那是说你要先学做人,最后,实在没事情做了,再去学文化知识吧。尽管爸爸让你学《论语》,可最怕的的就是你学懂了这句话,等老爸让你学算术、语文的时候,你就说了,子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来对付老爸,那老爸除了打你大耳刮子,就再也没有别的好办法了。这些让孩子学读经的爸爸妈妈,其实也不愿意让孩子信这个,只想取他们所需而已,所以不敢去讲这句。虚伪如此,言行不一,这就是《论语》教育的结果呀。 <font color="blue">其实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儒家告诉我们,先有了私德,再形成公德,实际上几千年来的事实证明,中国只有私德,基本就不存在公德,儒家讲爱众,无非是虚伪而已呀,说《论语》全篇写的是“虚伪”二字,过分吗?
作者: 独孤求败    时间: 2005-7-6 12:17
<B>晕,困惑,困惑,困惑!</B>

困惑一,Jerryhao我怎么觉得您不是在反对儿童读经,您是在反对用传统的正统解释去理解去读经,因而要用您自己的解释来拓展开阔家长们的思路,但是这样您自个儿就投入到了儿童读经运动中,无论您观点如何不同, 无论您的观点是左的还是右的,您还是在宣扬读经,您还是变成了读经革命运动中的一分子, 您只是读经革命运动中的持不同意见者,您不就在替读经运动长声势吗?宿命!!!看您也逃脱不了您所受教育的影响.我个人认为您得是不是觉得改变不了他们就变成他们的一分子到敌人的心脏中去掌握一下方向盘让危害减少一点呢?

困惑二,在逻辑上,赞成儿童读经的都不会来您这里听了(他们对您的论点嗤之以鼻,大毒草, 大毒草,精神上揍您还来不及),都去Tiantian03那里去听了,反对儿童读经的象我们这样的家长来您这里看看,我们都反对儿童读经了,更不会把您的论点去给孩子讲,要是讲了孩子不就要读经才明白.我觉得儿童读经缘木求鱼,看您的解释对孩子那不成了缘鱼求木了.

困惑三,目前儿童读经的传播形式在于诵读不强调理解(寄希望于长大了自然明白),最大的瓶颈在于读经没有直接的经济价值,这也是读经运动自己认为高尚有说服力的地方,但由于它没有直接的经济价值不是应试内容,也不是求职要求,运动实践效果会不会象秋后蚱蜢有待观察.我觉得我们反对者也是多心了,就是支持了在现在的社会生态下儿童读经运动也强不到持续不到什么地方去.我看Tiantian03的都觉得麻烦,看您的也麻烦,教育孩子跟论语没关系的东东很多,干什么劳神把古文,白话都教孩子一遍,孩子能理解吗?有多少像你们两位这样水平的家长,算了,你们二位合一楼专门给有兴趣的大人家长讲讲,兼听兼听,让家长提高提高,不要去折腾孩子了.
作者: tiantian03    时间: 2005-7-6 12:20
老鼠辛苦了,真有你的,大半夜的还在这里偷偷给人家墙上打洞:)
我想你说不合并也是好的,因为看标题大家就乐了。这么着吧,我也不来你这儿掺和,倒不是像你那么周到,而是我比较喜欢一个问题咱们要不不说,要说就说透,所以呢,我就在“妈妈”那边写,你就在这儿批,如果我们要交锋呢,还到“毒药”那边去,比较有连贯,不知道你意下如何?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05-7-6 13:23
tiantian03+-->引用:tiantian03 老鼠辛苦了,真有你的,大半夜的还在这里偷偷给人家墙上打洞:)我想你说不合并也是好的,因为看标题大家就乐了。这么着吧,我也不来你这儿掺和,倒不是像你那么周到,而是我比较喜欢一个问题咱们要不不说,要说就说透,所以呢,我就在“妈妈”那边写,你就在这儿批,如果我们要交锋呢,还到“毒药”那边去,比较有连贯,不知道你意下如何?
哈哈,没问题,悉听尊便。
独孤求败+-->引用:独孤求败  晕,困惑,困惑,困惑! 困惑一,Jerryhao我怎么觉得您不是在反对儿童读经,您是在反对用传统的正统解释去理解去读经,因而要用您自己的解释来拓展开阔家长们的思路,但是这样您自个儿就投入到了儿童读经运动中,无论您观点如何不同, 无论您的观点是左的还是右的,您还是在宣扬读经,您还是变成了读经革命运动中的一分子, 您只是读经革命运动中的持不同意见者,您不就在替读经运动长声势吗?宿命!!!看您也逃脱不了您所受教育的影响.我个人认为您得是不是觉得改变不了他们就变成他们的一分子到敌人的心脏中去掌握一下方向盘让危害减少一点呢?
我肯定是反对读经的,也不会去让我儿子在很小的时候背那些没用的东西,以后长大了,他有兴趣,自不是由我负责的了。别人让孩子读经,那是别人的事情,我不会去指手画脚,但有兴趣的时候,我会把我的想法写出来。 这楼的来历,源于tiantian03开的那座楼,以及我们之间的讨论。建这么一座楼,也是为了和tiantian03讨论,故模仿他的方式。其实无论是他还是我,都无意搞一个儿童读经的样本,只是借助给孩子讲《论语》这么一个方式,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而已。 所以这楼绝对不会给读经运动长声势的,也没有读经的鼓吹者喜欢这座楼,我只是用一个角度来看待论语,并试图去解释这部书给国人千百年来造成的不好的影响,我水平比较低,也不是研究国学的,好在本人偏好搜集古文,因此看过的多一些,资料比普通人丰富一点。所以写出来,支持读经的人就没什么太多的话可说了(其实你知道这个论坛里,无论读经还是Doman,支持的人辩论时,处于劣势的时候,最爱搬出的大棍子就是:你没研究过XXX,你没给孩子用过XXX,你怎么有资格反对。看看,说不过了就去剥夺人家讨论的资格,这就是典型的儒家方式。
独孤求败+-->引用:独孤求败  困惑二,在逻辑上,赞成儿童读经的都不会来您这里听了(他们对您的论点嗤之以鼻,大毒草, 大毒草,精神上揍您还来不及),都去Tiantian03那里去听了,反对儿童读经的象我们这样的家长来您这里看看,我们都反对儿童读经了,更不会把您的论点去给孩子讲,要是讲了孩子不就要读经才明白.我觉得儿童读经缘木求鱼,看您的解释对孩子那不成了缘鱼求木了.
你上面提到的,我并不担心,我觉得目的绝对不是教导谁去怎么做,而只是把个人的看法表达出来,和大家分享。所以不管支持还是反对的人,我想他们都会关注一下子的。唯一不好的是,这个楼会有点更像是做学问了,这可能会导致普通的父母不敢进来发言了?其实呢和大家说一下,我其实也是外行呀,本人是搞IT的也不是研究古文的,所以我的解释里谬误估计也很多呢,我只是在模仿王财贵之流,拿一些貌似高深的东西来吓唬别人呢。所以,大家尽管来点评就是了。
独孤求败+-->引用:独孤求败   困惑三,目前儿童读经的传播形式在于诵读不强调理解(寄希望于长大了自然明白),最大的瓶颈在于读经没有直接的经济价值,这也是读经运动自己认为高尚有说服力的地方,但由于它没有直接的经济价值不是应试内容,也不是求职要求,运动实践效果会不会象秋后蚱蜢有待观察.我觉得我们反对者也是多心了,就是支持了在现在的社会生态下儿童读经运动也强不到持续不到什么地方去.我看Tiantian03的都觉得麻烦,看您的也麻烦,教育孩子跟论语没关系的东东很多,干什么劳神把古文,白话都教孩子一遍,孩子能理解吗?有多少像你们两位这样水平的家长,算了,你们二位合一楼专门给有兴趣的大人家长讲讲,兼听兼听,让家长提高提高,不要去折腾孩子了.
读经可是有经济价值的,读经的班子那么多,无利人家是不起早的。而这两座楼呢,就像你说的本意都是给各位父母看的,tiantian03是不是给他孩子那么讲过我不知道,我呢,肯定是没有的,哈哈哈。
作者: 独孤求败    时间: 2005-7-6 17:45
我明白了,我明白了,那您经常去毒药栏里下点毒放点药,让赞成的家长明白一下的干活!!!
作者: 独孤求败    时间: 2005-7-6 17:48
可不可以把题名改成[请爸爸妈妈听老鼠讲{论语}],这样我们明白一点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05-7-6 18:42
独孤求败+-->引用:独孤求败 可不可以把题名改成[请爸爸妈妈听老鼠讲{论语}],这样我们明白一点
haha tiantian03那座楼改了名字,我这个才能改,否则针对性就不强了,那还怎么叫唱对台戏。
作者: jdm    时间: 2005-7-7 17:27
有意思,谢谢!一起顶!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05-7-8 15:46
本来这楼就是伴着那楼来的,那楼停了,这楼就无需继续。自己有了领悟,独善自身,不与众生知,佛认为这样做是不慈悲的;看着众生在那里佞妄,而不去解释这是不慈悲的;看众生在那里走弯路,不去拯救是不慈悲的。慈悲与不慈悲,乃用上之别。体用不二,皆是一心。对于我等恶人,还是不慈悲吧。慈悲为佛,不慈悲为众生。
作者: liongood    时间: 2007-5-17 10:51
好东东,我找了好久,辛苦楼主了
作者: gghhii    时间: 2007-5-19 21:06
说的真是太好了,我喜欢
作者: 行至水穷处    时间: 2007-5-21 02:09
原帖由 liongood 于 2007-5-17 10:51 发表
好东东,我找了好久,辛苦楼主了

被这个灌水的笑死。。。原来灌水还有此等好处
作者: ozma    时间: 2012-4-12 14:35
这楼不顶也不行呀,^_^
【原创】听妈妈讲《论语》:
http://bbs.etjy.com/thread-38034-1-1.html
作者: ozma    时间: 2012-5-4 11:23




前段时间看了杜维明先生《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杜先生提到近代以来儒学受到“明枪”、“暗箭”的攻击。不过他说(大意):“明枪”(来自于妄图打到孔家店的学者)的结果对孔孟之道的精义不无厘清的积极意义,反而那些企图利用先圣先贤维护自己私利的人(“暗箭”,如袁世凯之流),不仅对推行孔教无意义,反而把儒家的象征符号也给玷污了。俺是很赞成这个说法的。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2-5-4 11:59
楼主这个解的有趣,友情支持一下。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2-5-4 12:01
原帖由 ozma 于 2012-5-4 11:23 发表




前段时间看了杜维明先生《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杜先生提到近代以来儒学受到“明枪”、“暗箭”的攻击。不过他说(大意):“明枪”(来自于妄图打到孔家店的学者)的结果对孔孟之道的精 ...


打倒儒学的正是儒生们,而非反对者。他们夹带私货,肆意歪曲,向权力献媚,早就偏离了夫子的本意,其心可诛。
作者: Martina-Mm    时间: 2012-5-4 12:47
不曾想还有这么有趣的东东,儿教真是个好地方。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