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推荐】经典教育文章收集--(12.28日更正失效链接) [打印本页]

作者: 八根儿    时间: 2005-6-25 10:05
标题: 【推荐】经典教育文章收集--(12.28日更正失效链接)
经典教育文章收集:
http://www.people.com.cn/GB/kejiao/40/20010209/392160.html 美国作业难倒中国老爸
http://daode.youth.cn/newscenter/t20040312_1778.htm 给品德提供生长的空间
http://blog.zmw.cn/user1/39/archives/2005/612.html 天才从何而来?
http://ywtd.3322.net/lunwen/zhuanjia6.htm 现有教育模式的弊端及改进之断想
http://www.szchance.com/gb-new/service/..._show.asp?ID=44 遭遇美国教育(作者:高钢)
http://www.pep.com.cn/xysw5/ 素质教育在美国
http://www.cnradio.com/library/lbtj/czyjy/ 成长1+1

hq1966推荐的:突然恍然大悟:没有语文课本的美国中学英文教育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40673&highlight=
纽约教子学理财:(很现实的生存能力培养)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56030&highlight=
我要做一个富豪的妈--以色利教育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73263&highlight=
让孩子适应未来社会的教育方式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63113&highlight=
我们也能做得好:
《中国新教育风暴》http://www.jfdaily.com.cn/gb/node2/...538/index4.html



此帖由 八根儿 在 2006-09-08 10:42 进行编辑...

[ 本帖最后由 八根儿 于 2006-12-29 10:16 编辑 ]
作者: 八根儿    时间: 2005-6-26 22:34
改错:
《中国新教育风暴》 http://www.jfdaily.com.cn/gb/node2/node4419/node56538/index4.html...538/index4.html
深入剖析大陆教育现状成因的--《中国家长心里的痛》:
http://www.kmwywh.com/list3.asp?boardid=37

教孩子,思维比知识更重要!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59690&highlight=

[ 本帖最后由 八根儿 于 2007-3-5 19:48 编辑 ]
作者: 八根儿    时间: 2005-6-27 15:51
童话大王郑渊洁谈教子心得:
http://xz.bokee.com/103/2005-06-06/26013.html
“童话大王”郑渊洁离经叛道教子经:
http://www.zhiyin.com.cn/zy/ca5452.htm



此帖由 八根儿 在 2005-08-11 23:13 进行编辑...

[ 本帖最后由 八根儿 于 2006-12-28 16:46 编辑 ]
作者: ff365    时间: 2005-6-28 01:27
哥子,整点论短长的东西来耍一哈
作者: 八根儿    时间: 2005-6-29 12:14
国外早教面对面:
http://www.xhby.net/xhby/node/node_4156.htm
中美吃饭教育比较:
http://learning.sohu.com/20061024/n245975842.shtml
孩子吃饭的“黄金法则”!:
http://www.chinascout.org/cn/show_article.asp?id=803



此帖由 八根儿 在 2006-07-24 16:42 进行编辑...

[ 本帖最后由 八根儿 于 2006-12-28 20:33 编辑 ]
作者: 八根儿    时间: 2005-7-2 11:17
本论坛的:她两周教完一本教材——韩兴娥老师的大胆批判精神与课堂教学重构
http://xzc.2000y.net/mb/1/ReadNews.asp?NewsID=641482

此帖由 八根儿 在 2005-08-11 23:14 进行编辑...

[ 本帖最后由 八根儿 于 2006-12-28 20:23 编辑 ]
作者: 八根儿    时间: 2005-7-5 13:43
网上没找到的--奠定西方人性化教育理念基础的,
最值得购买的早教及教育类书籍:《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此帖中有几段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49483&highlight=

[ 本帖最后由 八根儿 于 2006-12-28 20:39 编辑 ]
作者: land    时间: 2005-7-5 14:41
建议直接转贴过来更好
作者: 八根儿    时间: 2005-7-5 16:01
谢谢版主!
有的篇幅很长,直接转过比较费事,还怕大部头的东东吓跑人得嘛,

适合教师等看的前苏联教育家传世经典:给教师的建议
http://www.pep.com.cn/xysw6/
作者: 八根儿    时间: 2005-7-5 19:09
最后的遮羞布——中美基础教育孰强孰弱讨论: http://www.people.com.cn/GB/jiaoyu/1055/2178567.html 教育专家 黄全愈 的《“高考”在美国》不完全版: http://www.edu.cn/20031008/3092358.shtml此帖由 八根儿 在 2005-08-11 23:15 进行编辑...
作者: 阿门    时间: 2005-7-5 20:15
好东西,谢谢。
作者: hq1966    时间: 2005-7-7 12:42
  谢谢分享。
  太多了,来不及看,下次再来。
  05
作者: dyly    时间: 2005-7-9 04:55
http://www.people.com.cn/GB/kejiao/...209/392160.html 美国作业难倒中国老爸

端木

      

    我是一个“痛恨”中国现行教育的父亲,有一个正在这种教育中备受折磨的女儿。

    往日我从女儿嘴里听到的最多的口头禅是“吐了,我要吐了”。问怎么啦?“背到什么时候才算完哪!”

    有时候,女儿也让我拿着那些语文或历史课的“标准答案”帮她背。这是一些什么“标准答案”哪,通常女儿还没背完,我已经受不了了,也想吐,还伴着万丈怒火——那真是一种生理上的厌恶。想到千千万万中学生脑子里,塞满这些不经思考只为通过考试然后便弃之如敝屣的“标准答案”,内心便生出莫名的恐惧——靠“背功”,能培养出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一代新人吗?!

    在女儿刚开始上高三的时候,有了一个去美国的机会。我当然知道,在高考之年脱离中国教育是一个极大的冒险——以女儿的成绩,考上国内一个不错的大学还是可以的;可去美国,骤然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英语教育体系,命运难以逆料。反复权衡之后,我说明种种利弊,让女儿自己选择。她毫不犹豫地选择“走”。

    决心“走”,我和女儿其实各怀鬼胎,女儿是为了“减负”,说美国学生多轻松呀;而我是为了让女儿能得到所谓“创造性教育”的训练。尽管我以往读过不少关于美国教育的书籍和文章,心向往之,但那“创造性”到底是什么模样,怎么出来的,如果不浸润其中,仍是隔靴搔痒,实际上不可能有真切的体会。

    我万万没有想到,美国教育的“创造性”,竟会使我这个远在万里之外的老爸一度寝食难安。

    女儿到美国第四天,便进入波士顿一所最好的公立中学。首先让我诧异的,是女儿说不清她上了几年级。原来,这所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除了课任老师之外,还有一个“指导老师”,负责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提出每门课进入哪一个年级学习的建议。结果,女儿的英文、化学在12年级,数学和美国历史在11年级,法语在9年级———每一门课,女儿都在不同的同学们之间“游荡”,她确实搞不清自己是几年级的。

    我原来认为,女儿在美国首先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语言,只要语言过关,理科课程有国内的底子,可以“后来者居上”。没学过的课中,最容易的应该是美国历史,“区区200年历史有多少东西呢?”我在给女儿的电子邮件中,甚至只用了短短几千字就把美国历史的脉络讲了一遍。“就这么点东西,横趟!”

    结果,让我大跌眼镜的,恰恰是这门“最容易”的美国历史。

    仅仅十几天过去,女儿就发来“紧急求援”邮件,一连十几个惊叹号。女儿从未学过美国历史,一下进入11年级,两眼一摸黑是可以想见的,把一本英文的美国历史读一遍至少也要个把月呀。我这个老爸,先当两个月的“拐棍儿”自是义不容辞。可是一看美国老师留的作业,我就傻了——这是中学生的作业吗?

    “公民权利”研究论文

    要求:在3到5页纸之间,打印出来,要双空行,至少用3种资料来源(如网上,书籍等),至少有5句引文。

    对比以下四人关于黑色美国(BLACK-AMERICA)的观点:BOOKER T.WASHINGTON(布克·华盛顿,W.E.B.DUBOIS(杜伯依斯),MARTIN LUTHER KING,Jr(马丁·路德·金),MALCOLM X(马尔科姆·X)。

    在你的论文里,应该控制关于他们生命的故事,我不想读传记。但是,需要把每个人介绍一点,还必须纳入贴切的材料在你的论文中。然后,讨论他们关于黑色美国的观点,要把你的想法写进去。还要把你的引文或材料的来源列出来,比如某某网页,某某书。

    女儿在邮件中说:“那几个人都是黑人,但除了金之外,我都不知道怎么翻译……”

    面对这个作业,我深感惭愧。说起来,我对美国历史算得上熟悉,至少读过几十本名家专著,多位美国重头总统的大部头传记,全部总统的列传,还有难以计数的文章。可是,这个中学生的寻常作业却让我“晕菜”了。什么叫“黑色美国”呀?这时我才体会到,研究必须阅读,而阅读并不等于研究,研究必须写作。以往在阅读时,哪里会想这些问题呢——其中两个人我甚至毫无印象!

    为了帮女儿适应这种学习,老爸必须应付这个挑战。在两三天的时间里,我生平第一次开始“研究”美国历史。幸亏关于美国的藏书甚丰,于是疯狂阅读,书房里摆满了一本本夹着许多纸条的美国历史著作、不列颠百科全书和《美国读本》这类的原始文献,外加网络搜索。等这4个黑人领袖的资料搜集得差不多时,我开始仔细对比他们的观点和实践,行文时材料取舍颇费踌躇,反复推敲观点,从早上一直写到深夜。此时,女儿在大洋彼岸竟一次借了10本书,也在疯狂阅读。

    后来,女儿说“部分”采用了我的观点,但结构对她很有启发:“原来论文是这么写啊!”我们都忐忑不安地等待着美国老师的“判决”。这对我们父女俩都是第一次!

    老师的评语下来了:“哇!极好的努力的结果和论文。你的关于这几个人的联系展开得非常好,准确而且读起来非常有意思。好样的!”评分:A。

    这个评语让我孩子般大叫起来!

    我以为这种难度的作业不会太多,可“求援”邮件一个接着一个,每一次都让我先晕半小时。在这些“研究写作”中,我感觉补上了许多知识漏洞,并且这些获得的知识,都在写作中与自己的观点形成了“孪生”关系,难忘。

    现在我列举两个作业题目,各位一看便知道这些作业的分量了!

    关于南北战争:

    1.你是否同意林肯总统关于美国不能存活除非它全部解放或全部奴役的声明?解释。

    2.解释为什么北方白人反对奴隶制,南方白人拥护奴隶制,但他们都感觉他们在为自由而战?

    3.自由对于黑人意味着什么?

    4.林肯总统和格兰特将军表示在内战后,南方不应被粗鲁地对待。为什么这是一个聪明的政策?解释。

    5.在内战期间,女人开始担任很多以前男人的工作。你能对由于内战造成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冲突的问题做出怎样的概括?

    构造一个争论,运用历史证据来支持或反对下面的观点:美国内战是地区差别不可避免的结果。

    菲律宾问题:

    1.什么样的美国人可能会同意Josiah Strong的“我们的国家”?什么样的人会不同意?他们为什么会同意或不同意?

    2.Bryan如何将“帝国主义”同获得西班牙领土联系起来?你认为他联系得对吗?为什么?

    3.Lodge对获得菲律宾这件事的辩词是如何反映了美国的传统政策的?

    4.你认为有比麦金利总统以控制菲律宾来处置菲律宾的命运更好的选择吗?

    这两个作业,让我重读了一遍《林肯传》和《南北战争史》,捎带把菲律宾史也过了一遍。按中国的标准,我认为大学历史系的学生也会感到费劲儿。女儿吃得消吗?会不会望而生畏?

    女儿在邮件里说:“这个菲律宾问题是属于我们学的‘帝国主义和进步主义’一章内的一个问题。我们历史也有教科书,但老师上课从来都不讲,都是让自己回家看。他上课有时给我们放录像,讲的东西都是教科书上没有的东西。作业就是给我们好多材料去读,然后回答问题或找重点,还通过让我们做一些有意思的作业来记住知识。比如自己编单词填词游戏,划时间线,和同伴一起完成地图、海报之类。工作量特别大,但有兴趣。”

    女儿不仅没有在美国教育中“减负”,而且经常一夜只睡三四个小时,有一次竟只睡了一个小时——因为遇到了一次匪夷所思的作业。

    正当女儿的“求援”邮件开始稀疏的时候(这意味着她已经开始不大需要“老爸拐棍”),突然又接到一个“鸡毛邮件”。看到美国学校里竟有这样的作业,我愣了半天——

    制作你的家谱:写出从高祖父母至你的全部男女亲属的姓名和生卒年份。

    这个作业不仅让我也让我的朋友们大为感叹,这是在培养“寻根”意识呀,别忘了祖宗!别忘了“你从哪里来”!

    我又一次惭愧:因为两岁时便离开了我的祖父,直至他去世再没见过,我甚至不能说出他的名字!我无法完成这个作业……

    无奈,我们全家开始“总动员”,依据一份不够完整的家谱,开始“作业”。直到这时我才发现,中国的家谱记男不记女,家族的女性稍早一点甚至连名字都没有,以××氏记之,到嫁出去就“消失”了。而且,没有生卒年份,只有男性姓名。幸亏女儿的爷爷健在,80老翁凭记忆一个个推算出是咸丰多少年、道光多少年、光绪多少年什么的,奶奶则抱着一本中西2000年对照历找出公元年份。最后,由女儿的二叔总其成。当我看到这份密密麻麻姓名的家谱时,一种家族的历史感油然而生!

    当我把这份作业传到美国后,女儿大为兴奋,竟说要再还原为中国朝代纪年,“我要用中国文化镇老师和同学一下!”因为她还要解释什么是中国纪年以及为什么中国传统“记男不记女”。所有这些,都要画在一张大纸板上。为此女儿几乎一夜没睡。

    第二天,同学们的作业摆在班里,互相观摩,惊叹声此起彼伏。老师走到我女儿身边,拿起这份特殊的作业说:“这是我最感兴趣的一份!”然后开始结结巴巴地念那些拗口的中国名字……女儿这个乐呀!

    “历史”就说到这儿吧,我要强调的是,所有这些作业,没有需要“背功”的时候,更没有“标准答案”。你获得什么等级的评分,全看你搜集材料的功夫和有没有独特又言之有据的观点——你不必担心“对”还是“错”。

    英文(语文)课有没有这样的创造性?我让女儿发给我几篇英文写作的题目以及老师的评语。

    女儿回复说:这个学期的英文课是文学。我们老师新开辟了一个领域,研究美国黑人文学。要读很多美国黑人的作品,还要写论文。我们上学期学的是兴趣写作,有以下题目:

    1.本性独白。

    评语:希望你生活中快乐的时光可以帮助你渡过困难的时期。

    2.未解开的疑惑——写一件发生在你或你周围人身上的事,要求是一件让人不敢相信或无法解答的真事,不能是你做梦。

    评语:你的“令人无法解释”的经历可真是耸人听闻而有趣呀!(天哪,女儿竟有耸人听闻的经历?!)

    3.书信论文。要求以书信的形式讲述一件事,可以是两个人来回通信,也可以全是出自一人之手的信,但必须是一组信件,四五封左右。

    评语:年轻的爱是很美的事。(女儿写了初恋吧?我很想看到。)

    4.给校长的一封信。可以反映你对学校的不满或肯定,或问一些你一直想问的问题。校长会读每一封信,然后到班里和你们讨论。

    5.本性独白(2)。要求用一件事来反映你的个性,把重点放在心理描写上,全文用心理描写。

    评语:比赛之前的那种紧张是每一个运动员都要经历的。(女儿一定写了竞赛心理,在国内,她是校运动会三块金牌获得者。)

    6.诗。写十种不同形式的诗:五行诗,美国五行诗,重复记号诗,HAIKU(一种不押韵的日本抒情诗),离合诗句(就是每一行的第一个字母可以拼成一个单词),字母诗(诗中包括所有的26个字母),政治诗,有形诗,每一节用“若是……但是真的……”、“没有人知道……”为开头的诗。(中国乃诗歌大国,可学生们什么时候写过诗?)

    评语:你做了个非常好的作业,Stephanie(女儿的英文名)。你的诗展示了你过去的很多努力和想法。你的英文每天都有出色的进步,祝你在第二学期幸运!还有,请记住,任何时候你感觉需要聊天,我都会很愿意倾听的。

    这都是一些多么有趣和富有挑战性的题目呀!而老师的评语,会怎样激发女儿的写作热情!

    与女儿一无所知的美国历史课不同,女儿只要求我写一下以“没有人知道”为开头的这首诗,因为前面的诗已经让她“脑仁儿都裂开了”。结果,我和朋友一起诌出的“诗”,女儿竟没看上,只起到一点启发作用,“看了你的,我自己就有词儿了!”

    女儿说:“我的英文老师特别特别好,我很多事都跟他说,我们俩的两次长谈,我都差点哭出来。其实已经哭了,但没让眼泪流下来。”我的眼睛也发热——在国内,直至上高三,女儿竟从没有一次与老师长谈的愿望和机会……

    有人会说:“你这算什么?给女儿做作业,这不是越俎代庖吗?”问题也许没有这么简单。我想,父母应当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孩子的“学习伴侣”,可以互相讨论,可以指导孩子阅读,告诉他从哪里可能找到相关的资料,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可是,所有这些在国内教育中是“奢想”,孩子从来没有与我讨论过任何学习问题,因为只要狂背“标准答案”就足以应付考试。我也主动看过几次作文的题目,那些题目平庸且缺乏想象力,令我顿失“参与”热情,逃之夭夭。

    女儿赴美只有短短3个月,变化很大。通过电子邮件,我开始领教什么是创造性教育,这比我看过的任何一本书都来得真切。“求援”邮件好久没有了,可我这个老爸,竟开始希望能接到这样的“求援”——这种“研究”,真是令人着迷的游戏!  


《中国青年报》 2001年2月09日
作者: dyly    时间: 2005-7-9 04:59
现有教育模式的弊端及改进之断想

                        叶存洪
    50多年来,我们没有培养出一个像鲁迅、郭沫若这样的文学家,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甚至也没有培养出一个像陶行知、黄炎培、陈鹤琴、晏阳初这样具有广泛而深远影响的教育家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颁奖,都会使国人感到难以面对,迄今我们尚与这个奖无缘。有人说,这是西方国家仇视我们社会主义的结果,就是拿不到这个奖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我不敢说那些长着蓝色眼睛、棕色头发的诺贝尔奖评委们的头脑里没有一点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因素在作崇,但是我想说的是,苏联在解体之前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它曾经拿到了13项诺贝尔奖,那些诺贝尔奖的评委们并没有因为当年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而一个奖都不给它。我们要 承认,这里面有我们自身差距的因素在里面。
    出不了一流乃至大师级人才的原因何在?当然,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出在我们的教育模式上。多少年来,我们的教育模式过于整齐划一、缺乏弹性,吕型伟先生曾用"求全责备,求同去异,扼长补短"三句话来概括,是不无道理的。迄今为止,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全面发展就是全科发展,就是门门课应该达到80、90分以上,现在一些地市评选"三好学生"就是这样要求的。这样,学生即使在某一学科上有特长、有优势,他也不能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伸展"他的长项,他必须"忍痛割爱"而"移情"其它学科,把大部分时间、精力去补他的弱项。其结果很可能是,长的被截掉了,而短的未必能够补得起来,最后是哪门课教都知道一些,但哪门课都知之不深,冒尖人才始终不得出现。
    1997年,在湖北,有一名曾获全国数学联赛一等奖的考生参加高考,因总分没有上线而被武汉大学拒绝录取。这件事,在湖北乃至在全国教育界都引发了一场争论:只一科拔尖,取不取?解放前,吴晗报考北京大学,国文考100分,数学得0分,当时负责录取工作的教务长得矛盾,便请示校长胡适,胡适调阅了他的国文卷,马上拍板:这个考生就是数学0分也要把他取进来!换到今天,你吴晗做多也别想上大学;毛泽东当年在湖南读书,他的数学成绩也是比较一般的,他的数学老师后来回忆说,每次考试都是送点分让他过关。事实上,吴晗并没有因为当年数学得0分而影响他日后成为一个著名的历史学家;毛泽东也并没有因为当年数学成绩一般而影响他成为一名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
    目前的总分"一刀切"制度过分注重公平,忽视个性、特长的显露,所谓的特长生往往由于某一门功课特好,而总分平平,被堵在大学门外。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靠的是不断在各个领域打破常规,发现新知。有特长的人比各门学科平均用力、知识结构平均化的人更易取得特长领域的突破,应该是,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可以这样讲,我们现有的教育模式不改变,一流的人才就难以脱颖而出!在今天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应该把教育模式的转变作为当务之急,摆在一个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建立起一个比较理想的教育模式呢?
一、?在如何认识专才与通才的关系上,我们的观念必须转变。当然,一个人能够集广博和专深于一体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但问题是这样要求未免过于理想化了,对绝大多数平常人来讲这是很难做到的。社会有分工,我们可以要求一部分成为专才,一部分成为通才。从宁产一个角度出发,我觉得学校可以也应该让学生在各门功课达到一个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偏点科",这不是坏事。相反,我觉得每门课都差不多,平均用力、齐头并进反而不正常。
    一提起"偏科"二字,可能会有人感到刺耳、反感,自然而然地把它与"全面发展"对立起来。其实,它们本来不是一个层面上的概念。多少年来,我们遇到问题总喜欢作"平面思维",觉得二者非此即彼,比如我们在理解"应式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启发式教学"与"灌输式教学"等的关系时不是这样的,把二者看作是不共戴天的冤家。如果我们换 一种思维方法,对问题作"立体思维",可能会有新的收获。
    或许还是会有人说,你这话虽然不错,但中学是基础教育,学生是不能偏科的,要偏科也得等上了大学以后。我不同意这个观点。人总是有某各兴趣爱好的,明知学生有特长,却一定要让他把这个特长搁置几年,非得等他上了大学才去培养,恐怕经过几年的"截长补短", 等他上了大学,他的这个特长很可能就不"长"了。
    我始终感到不好理解的是,我们对艺术、体育类的特长生可以宽容大度,高校录取时,总分可以低许多,为什么对其他方面的特长生则如此苛刻?我不知这里面到底有何原因。其实,对各方面的特长生,都应该像现在选艺术、体育尖子生一样,网开一面,开通决分不达标的特长生的上大学之路,有关方面应该在每年新生录取中划出一定比例给特长生。或者,教育部指定某些大学进行招收特长生的试点。1999年夏天,复旦大学就录取了一名语文特长生,要有这种尝试、高中、初中、小学教育才敢走个性成材之路。顺便指出的是,要求学生在其它课程达标的前提下发展特长,这个达标的"标"不宜定得太 高。拿数学来讲,现在中学的教学内容很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我们是以培养数学家的 标准去要求每一个学生的。事实上,对许多工种来讲,只要求具备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就够 了,学生所学的许多东西日后根本就用不上。苏联数理科学博士、教授波斯特夫尼科针对苏 联中学教学计划中数学课占了全部教学大纲1/5的分量的现象,主张减少数学课的教学内容 和课时。有人不理解,质疑他:他身为数理科学博士,为什么还主张减少数学课的课时?波斯特夫尼科提出了两个反问:在不是专搞数学的人当中,有谁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哪怕使用过一次三角形的内角下理?哪怕解过一回二次方程?他说,生活中需要多少数学,就应该占用儿童相应的学习时间,既不要太少,也不要太多。确实,如果在一些学科上降低难度,只要求他达到一个基本的要求,然后他可以偏点科,着力去发展他的优势学科,还愁特殊人才不冒尖吗?中国一句俗话说,是锥子总会出头的,但如果你把它装进一个铁盒子里,它恐怕就出不了头。我们要给它们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把它们放进布袋子,它们才会冒尖,才会一个 个脱颖而出。人的成长也是同样的道理。
二、在考试制度上,建立一种鼓励学生发展特长的机制。现在,很多学生不是没有特长,而是不敢去发展他的特长。因为,你一旦费时费力去发展特长,很可能就会顾此失彼,导致某些学科成绩下降。而一旦在高考中有那么一两门学科拖了后腿,才考到六七十分,你就真的 是全盘皆输,谁敢拿自己的前途甚至命运去开玩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防止埋没人才,是否可以采取给某一学科有特长的学生加分的办法,根据他特长的程度,加100、90、80分;或者,在录取时,将某一非特长学科的成绩作为参考 ,不计入总分(像现在,艺术类考生录取时,不是将数学成绩仅仅作为参考吗?)。这样,他有这个分数在那里做基础,即使其他学科考分低一点,也不用担心名落孙山,而可以把他的 主要时间和精力用到他的特长上。当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人情因素,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而不去改革。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胡瑞文同志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超市的小偷比柜台百货店更多,但不能因此不开超市。要两害相权,取其轻。"在实行的过程中,我们有关方面要提高政策水平,从为国选才的高度来看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科学管理 ,严格标准,客观公正,把好质量关,杜绝人情因素。
三、教育改革必须进课堂。应该说,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从形式到内容都比较陈旧落后,难以"面向世界"。德国一个博士生为了完成他的博士论文,不远万里,来中国考察教育,在看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学校后,他用两句话评价了中国的教育:"中国的教师是全世界最能讲的,中国的学生是全世界最能考的"。虽然有些偏颇,但亦不无道理。确实,世界上没有几个国家的教师像我们的教师这样上课,从打上课铃讲起,到打下课铃为止,甚至许多教师打了下课铃都还未必肯停止,还要拖堂。课堂里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这只能是众人头脑对一人头脑的依赖。中国传统中的许多教育思想,如教师应该"导而弗牵,开而弗达,强而弗抑",教师对学生应该是"使无疑者有疑,使有疑者无疑","指引者,师之功也",都在今天的教育实践面前显得苍白。像美国的课堂里,一节课中,教师可能只讲个10分钟、1刻钟,然后就是学生分组讨论、动手实验、做游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很好的锻炼。而静听的教学方式是很难达到这样一些目的的。在静听的教学中,如果这个教师有知识、有思想、有人品,那还好说;如果他自己本身就只有半桶子水,那又怎么能够"以己昏昏,使人昭昭"?聪明的学生都会被他教蠢,活泼的学生都会被他教呆,长此以往,又怎么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与教育模式问题密切相关的是标准答案。多少年来,我们从小学到大学,考试都有标准答案。如果说自然科学中"1+1=2",这个2就是标准答案的话,那么社会科学的标准答案又是什么呢?谁说的就一定是对的,谁说的就一定是不对的?一位留德学者说:如果老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中国学生回答,答案基本上是一样的,而这种现象在外国学生中是不太可能了现的,他们10个人或许会讲出20种答案,其中不乏一些非常离奇的解释。在这里,我不想评论到底是1个答案好还是20个答案好,但是,如果一个人从小在思维上就受到这样一种束缚,凡事都要考虑是不是符合"标准答案",这样久而久之,他的头脑就会僵化,就会唯唯诺诺,就会惟书、惟上。若此,有思想、有创见的人才又从何而出?
五、要建立一个开合灵活、进出自如的教育体系。我们现有的教育体系过于制度化,小学5年或者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5年,而且都是年级制,随着口令"一二一"一个一个年级往上升。尽管可以跳级,但是真正跳级的学生毕竟是极少数;学习困难者可以留级,但据我所知,现在许多学校,留级都有指标限制,还要找校长开后门。其结果是,成绩好的学生被拖住了,成绩差的学生被拖死了。再者,一旦学生在某一学习阶段因为某种原因中断了学业,日后他再要回到这个体系中的可能性几乎是零。法国一位专家在安微省呆了一年多,他深有感触地说,中国竟有那么多的农村孩子不读书,不愿读书,也没有书读。确实,很多15岁读完初中不能继续升学的小孩,找工作还早,上高中又无门,便天天泡在"三室一厅",许多青少年因此而失去了发展的机会,甚至被不良因素所引诱而误入歧途。美国、法国等国家的教育体系中,他们的学生可以随时出来,也可以随时进去,所以他们不存在"留级 "、"失败"的概念。良好的教育体系应该是能够"使每一个人通过获得他所缺少的知识在任何时候都能'赶上去'。"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的:"当教育一旦成为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时,人们对于成功与失败的看法也就不同了。如果一个人在他一生的教育的过程中在一 定年龄和一定阶段上失败了,他还会有别的机会。他再也不会终身被驱逐到失败的深渊中去 了。"确实,如果我们的教育体系是开放性的,我们的学习制度是有弹性的,那么,就一定 会有更多的人走出失败的阴影,走向成功的明天。
作者: dyly    时间: 2005-7-9 05:22
强烈建议大家看看《素质教育在美国〉,太长了,不能转过来,但事太值得读后深思了。

谢谢楼主!
作者: 八根儿    时间: 2005-7-10 19:03
我们都在关注孩子的教育,却有两种相冲突的出发点:很大部分家长希望用各种知识、技能充实孩子的头脑,以期应对将来较残酷的升学等考试,并期望由此带着择业优势步入人生的下一个轨道;我认为这是在误孩子!虽然我们暂时无力改变目前的畸形教育状况,但作为家长我们应该看到真正对孩子一生都有益的、有用的是哪些东西?!想想我们自己吧:所学都有所用么?让我们立足社会的能力是哪些?仅仅靠学业是远远不够的啊! 我愿意像老外那样培养下一代,让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主见,不脱离生活、不脱离社会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这同时也能增强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逐渐的懂得所学有何用,并能从学习中得到快乐。。。 再聪明的人 脑容量都是有限的,只有他的思想是无限的!
作者: 八根儿    时间: 2005-7-12 13:08
我们离“现代教育”有多远?
http://lunwen.24en.com/Education/2006-03-18/11970.html

[ 本帖最后由 八根儿 于 2006-12-28 21:45 编辑 ]
作者: 八根儿    时间: 2005-7-16 00:28
增加一篇 [size=\"\"3\"\"]dyly推荐的 成长: 微软小子的教育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39284&highlight=

[ 本帖最后由 八根儿 于 2006-12-28 21:52 编辑 ]
作者: xxgg7896    时间: 2005-7-16 17:19
谢谢,收藏着慢慢看。
作者: 八根儿    时间: 2005-7-18 13:31
刚看到一篇[size=\"3\"]land推荐的:德国--儿子体验混龄班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34774&highlight=
看了一些评论,俺也说两句:
不是国情如何如何,主要是我们的观念太僵化,育人的目光太短浅啊!

[ 本帖最后由 八根儿 于 2006-12-28 21:55 编辑 ]
作者: 八根儿    时间: 2005-7-18 13:50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87" border="0"><tr><td align="center" height="26"><font color="#a43b44" size="3">泰国:最重要的是责任感</td></tr><tr><td colspan="2"><font color="#a43b44" size="3"><img src="http://image2.sina.com.cn/club/baby/j/c.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td></tr></table><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87" border="0"><tr><td align="right" width="585"><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85" border="0"><tr><td class="l1514" align="center" width="585" height="40"> 2005年03月02日 09:00 《孩子》</td></tr></table><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78" border="0"><tr><td class="l1514" width="578"><font>  说到泰国,人们自然而然想到的是两个词:佛教、人妖。然而,我对泰国的看法,却与这个关键词不沾边,在那里,除了明净的山水,我的另一个体验是,泰国人非常注重对孩子责任感的教育。  2000年6月,我因工作关系去了泰国南部的宋卡府乍拍县,住在当地居民纳塔蓬的家里。  纳塔蓬有2个儿子,大儿子7岁,小儿子只有5岁。  6月20日,正好我休息,忽然听到一阵鼓声。从窗子探出头去,发现有一队人,正拥着一位穿着新衣服的小伙子向东方走去,像是在举行婚礼。纳塔蓬向我介绍,这是本地的风俗,男人长到21岁,无论身在何处,都要回来和一棵大树成亲,不然就必须终身不娶。  这相当于成年礼。  &ldquo;曾经有个男孩子,在美国读书,&rdquo; 纳塔蓬说,&ldquo;但是,在他21岁那年,还是回来选了一棵属于自己的树。&rdquo;  对于他们这种对风俗的坚持,我感到不可思议:山高水远跑回来,就为了和一个大树成亲,未免太过荒谬。  &ldquo;这是我们泰国人的责任,&rdquo; 纳塔蓬看出了我的想法,&ldquo;无论是对风俗,还是其他的什么事,责任都是需要承担的。&rdquo;  其实对于这一点,我已经从他对孩子的教育中有所体会了。  纳塔蓬的大儿子特别爱玩。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他却经常惹祸,令家里负担额外的经济压力,这是纳塔蓬难以忍受的事情。  有一次,纳塔蓬的大儿子又惹了祸,把一个小伙伴打伤,送进医院进行治疗。小伙伴的家长找到纳塔蓬家,让他负担医疗费用。纳塔蓬如数支付了那笔款项,待他们走后,把大儿子拉过来,痛打了一顿:&ldquo;你要自己负责,要负责任,明白吗?&rdquo;  经历过几次这样的事情之后,我知道他所说的负责是什么&mdash;如果这个7岁的孩子,无法用自己劳动所得填补上这笔费用,那么,纳塔蓬就不让他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每当我看到这个孩子在街上躬着腰,帮小贩运送货物,或者去采草药卖给小诊所时,我就觉得,纳塔蓬做得有些过分。  然而,当我看到纳塔蓬对待小儿子的态度时,我才发现,他对待大儿子的做法,并不能称之为过分。  那天,纳塔蓬5岁的小儿子在自家的小菜园里,用小铁锹&ldquo;翻地&rdquo;(将土壤挖松,用以种植秋白菜)。纳塔蓬给他规定的任务是近一米长半米宽的面积。小孩子当然不可能全身心集中在工作上,挖着土,看到小虫子要玩一会儿,看到小蟋蟀也要玩一会儿。就这样,到了吃晚饭的时间,那块地还没有&ldquo;翻&rdquo;完。  &ldquo;吃饭喽!&rdquo;孩子向房子走过来。然而,刚走到门口,就被纳塔蓬挡住了:&ldquo;你还没有干完活。&rdquo;  &ldquo;但是我饿了。&rdquo;孩子想从爸爸的腋下钻过去,&ldquo;吃完饭再干。&rdquo;  &ldquo;不行!&rdquo;纳塔蓬不容商量,&ldquo;干活前,你说能干完这些活,干活时,你去玩了。既然这样,你就要承担因为玩而耽误了工作的责任,你要为你说过的话负责。&rdquo;  最终的结果是,这孩子流着泪又拿起了小铁锹,而我想去帮他的时候,他竟然拒绝了,拒绝的理由竟然是,他要承担责任。  这一幕,始终印在我的心里,直到回国,直到如今,我都无法忘记。  今年初,我看了一部来自泰国的片子《拳霸》,才真正对纳塔蓬所做的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影片中,生活在乡村的男主人公,为了乡亲们的嘱托,踏上了寻找失窃佛头的艰难旅途,其间数次经历九死一生的危险,却从没想过放弃,直到找到佛头,并将它带回了乡下。  ●文/风 山 图/崔 莹  责任编辑:三 宅</td></tr></table></td></tr></table>
作者: 八根儿    时间: 2005-7-18 13:57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87" border="0"><tr><td align="center" height="26"><img src="http://image2.sina.com.cn/club/baby/j/jyz1.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font color="#a43b44" size="3">海外育儿:让孩子乞讨三天</td></tr><tr><td colspan="2"><font color="#a43b44" size="3"><img src="http://image2.sina.com.cn/club/baby/j/c.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td></tr></table><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87" border="0"><tr><td align="right" width="585"><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85" border="0"><tr><td class="l1514" align="center" width="585" height="40"> 2005年06月07日 06:25 《孩子》</td></tr></table><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78" border="0"><tr><td class="l1514" width="578"><font>  2004年末,我到美国讲学,闲来无事,和美国马里兰州的朋友杰克一起去接他上幼儿园的儿子,发现他儿子面黄肌瘦,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这让我大吃一惊:杰克在美国属于中产阶层,怎么孩子会面有菜色?  &ldquo;我在幼儿园里做&lsquo;乞丐&rsquo;,&rdquo;孩子神气地说,&ldquo;因为我足够幸运。&rdquo;&ldquo;是啊,他正在做&lsquo;乞丐&rsquo;,&rdquo;杰克笑着说,&ldquo;这可是抽签抽出来的。&rdquo;  &ldquo;做乞丐?&rdquo;我怀疑自己听错了,&ldquo;孩子上的这是什么幼儿园啊?&rdquo;  杰克开着车,笑着向我讲述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幼儿园里正在搞一个为期3天的&ldquo;要饭&rdquo;课,旨在让孩子们学会珍惜粮食,同情穷人。整个幼儿园里,只有少数几个孩子担任慈善机构的工作人员,其他的孩子都要去扮演穷人、乞丐和流浪汉,他们在这3天里得到的食物非常少,而且都很粗糙,这些孩子第一次尝到了挨饿的滋味,老师还在旁边进行解说:直到现在,美国还有100万无家可归者,而在全世界,还有2亿人靠乞讨为生。  &ldquo;那些人很可怜,&rdquo;杰克的儿子说,&ldquo;我能够体会到他们的感受。&rdquo;  &ldquo;好儿子,&rdquo;杰克轻轻地拍了拍儿子的头,&ldquo;这次&lsquo;忆苦饭&rsquo;看来没白吃。&rdquo;  虽然我觉得这种忆苦思甜对孩子来说是必要的,但还是感到残酷了些:要知道,他们毕竟还是孩子,正是需要营养、长身体的时候,忆苦思甜,什么时候都可以进行,耽误了孩子长身体,却是一辈子的大事。  然而,杰克却认为,3天的饥饿,不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损害,而一次这样的忆苦教育,却会让孩子得益终生,同时也会对世界的整体形式,完成自己的理解。  例如,杰克的儿子还曾经参加过一个&ldquo;体验饥饿&rdquo;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大家首先进行抽签,抽到的签上面写着&ldquo;15&rdquo;这个数字,那么就意味着,他可以成为占世界15%的富人,吃的饭菜非常丰盛,还有专人服务。如果上面写着&ldquo;25&rdquo;,则意味着他是世界总人口中25%的&ldquo;温饱型&rdquo;,即可以吃到分量尚足的米饭、少量鱼和豆子。要是抽到&ldquo;60&rdquo;,那么他就代表占世界人口60%的&ldquo;穷人&rdquo;,只能吃少许没有放油的土豆,而且还得耐心地排队等候领取属于自家的那一份。参加完这个活动,杰克的儿子再也不在餐桌上挑三捡四了。而且,对自己的零食,也分外爱惜起来,能节省下来的就尽量节省下来,说是要留给那些还在挨饿的穷人们。原先他可不是这样的,无论什么样的零食,几乎都是吃一半扔一半。  &ldquo;这是与众不同的饥饿疗法,&rdquo;杰克转着方向盘,把车倒进车库,&ldquo;要让孩子明白,生活不像他想像的那样简单。&rdquo;  &ldquo;小孩子的世界,本来就是简单的。&rdquo;我对杰克的说法不敢苟同,&ldquo;人为地复杂化,会不会带来难以解决的问题?&rdquo;  &ldquo;当然不会。&rdquo;杰克下了车,邀请我到家里做客,&ldquo;今天是我儿子的生日。&rdquo;  美国人对孩子的生日是非常重视的,通常会请孩子的小朋友和亲朋好友在一起聚聚,准备美味可口的蛋糕和各种餐点,可是,我今天看到的情形却完全不同。餐台上摆着一个大纸板,纸板上写着&ldquo;过个爷爷那个时代的生日&rdquo;。餐台上的食物,显得简单而粗糙,饮料竟然也是最便宜的。  杰克的爸爸坐在餐台旁,满脸笑容地看着自己的孙子。  他很开心,孙子竟然接受他的建议,按他那个年代的做法,过一个简单而热闹的生日。节省下来的钱,自然纳入了孙子的&ldquo;小金库&rdquo;,不过,与他那个年代不同的是,他的孙子把&ldquo;小金库&rdquo;里的钱,全部都捐给了去年海啸中的灾民们了。  ●文/爱 莉 图/林静翘 责任编辑:三 宅 </td></tr></table></td></tr></table>
作者: 八根儿    时间: 2005-7-18 14:18
上两篇来源于: http://babycgi.sina.com.cn/cgi-bin/baby.../search.cgi?key=海外育儿还有更多(要整行复制、粘贴到地址栏)此帖由 八根儿 在 2005-07-18 14:20 进行编辑...
作者: 八根儿    时间: 2005-7-18 17:57
来论坛很久了,一直没去碰 马羊老师的:“一个清华学子家长的经验谈”,以为又是个苦读的故事!
今天看了一些,简直好得我说不出话来!
我要为我的固执深刻反省!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18843&highlight=

[ 本帖最后由 八根儿 于 2006-12-28 22:14 编辑 ]
作者: 八根儿    时间: 2005-8-7 18:14
国外育儿方法:http://www.7t24.com/18/此帖由 八根儿 在 2006-04-15 14:15 进行编辑...
作者: hq1966    时间: 2005-8-8 13:28
  作个记号。  八根儿辛苦了。  打分是针对所有贴,希望没有扰乱版主的打分标准。
作者: 八根儿    时间: 2005-8-8 20:06
谢谢1966!
[size=\"3\"]bill8341推荐的《素质教育在美国》的作者黄全愈的15岁儿子的书--放飞美国 一个中国男孩和七个美国老师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7076&highlight=
精彩至极!

[ 本帖最后由 八根儿 于 2006-12-28 22:16 编辑 ]
作者: wwu420    时间: 2005-9-13 17:26
中西教育谁优谁劣,实在不好说?如果小孩以后主要生活在中国,还是应该接受中国的基础教育比较好一点!因为很多西方的教育方式,在大学及以后工作中,会接触到的,那时再学,并不难,因为中国的基础教育别的不说,最大的优点是让人变得非常有弹性
作者: 八根儿    时间: 2005-9-13 21:22
wwu420+2005-09-13 17:26-->引用:wwu420 @ 2005-09-13 17:26 中西教育谁优谁劣,实在不好说?如果小孩以后主要生活在中国,还是应该接受中国的基础教育比较好一点!因为很多西方的教育方式,在大学及以后工作中,会接触到的,那时再学,并不难,因为中国的基础教育别的不说,最大的优点是让人变得非常有弹性
呵呵,我和你的看法迥异!〔转一个家长的话〕--女儿学前培训时班主任老师感慨地过,她带过各年级的孩子,一年级最活泼最有童心,虽然不爱守规则但最像个孩子,年级越往上孩子眼神越木表情越淡漠越是老气横秋,我们的教育真是有问题了。可是大环境如此我们无力改变。从女儿上学这几天我也体会到了,上课要守纪律,回家忙着完成作业,还要学点别的特长,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约束和压力中度过的,弦老绷得那么紧,久而久之能不老化吗。我们的教育,花了太多的时间用在记住书本上的东西,以应付考试,这种模式就有相当大的问题!1。同一化(看谁记得多、用得对,很大程度的抹杀掉了一个人的个性)2。思想晚熟(头脑中充斥了各科知识,极大的缺少来自生活、来自社会的体验、感悟,也就极大的抑制了价值观的形成)而老外那种尊重个性、启发式教育下的孩子们,少有标准答案的约束,常做培养综合思维能力的课题,越大越独立、个人能力越强。我有时老在想:好莱坞的影视那么好看,还不是因为他们的人的创意能力、想像力之丰富!你所说的弹性,我到认为老外那样教育才会有!我们这样教育只会让人越来越木!
作者: dyly    时间: 2005-9-16 10:13
呵呵,八根儿,你没理解wwu420说的&ldquo;弹性&ldquo;,可能是指我们中国人适应社会能力强,领导前后各一套,人前人后也不一样。连过个红灯我们都有无数种方法呢!
作者: sunjianzhen    时间: 2005-9-16 10:47
好文章一定要顶了
作者: 韬韬的妈妈    时间: 2005-9-16 17:20
有困惑却又无力改变
作者: 小提琴1980    时间: 2005-9-16 19:07
下载中~~~~~~
作者: wmye    时间: 2005-9-21 17:20
<table height="10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valign="top">好文章一定要顶了 </td></tr></table>
作者: 英格儿    时间: 2005-9-29 22:27
好文章,越读越痛心,中国的教育什么时候改?
作者: yuanqiou098    时间: 2005-10-12 00:19
看了许多儿童教育的网站,还是<u>儿童教育论坛</u>办得好,质量高.
作者: 八根儿    时间: 2005-10-23 18:26
<font color="#cc3300" size="3">《洗脑》:http://book.sina.com.cn/nzt/edu/1107430...ain/index.shtml <font color="#cc3300">教育病&mdash;&mdash;对当代中国教育的拷问:http://book.sina.com.cn/nzt/jiaoyvbin/index.shtml
作者: 八根儿    时间: 2005-10-23 22:35
野生放养给孩子带来的好处:http://bbs.61.fm/t/1-452284.htm
网友HMXHLX的教育理念: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53851&highlight=
                       及其新作:培养独立性,自觉性和悟性 http://bbs.iyaya.com/2/698354.htm

[ 本帖最后由 八根儿 于 2006-12-28 22:34 编辑 ]
作者: 八根儿    时间: 2005-10-26 13:44
美国《公民读本》的第一课:“你”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60909&highlight=
中国教育,举国之痛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47587&highlight=
定时炸弹 中国教育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48113&highlight=

[ 本帖最后由 八根儿 于 2006-12-28 22:39 编辑 ]
作者: susan_1201    时间: 2005-10-26 17:06
真好,送分500分。
作者: fcj    时间: 2005-10-28 12:38
精华。感谢楼主和大家的贡献。我们的孩子该上何种学校?受那样的教育?心里都明白。大家对现在的教育存在的问题说得很对,但是现在我 们的教育从幼儿园就以经是这样了,而且大家希望的好的教育方法和学校再现在的社会近乎是没有的,有也是不系统的,我们可能会遇到两难的境地,参加了新式幼儿教育可能会无法适应将来的应试学校教育。况且做家长的不是每个人都能把孩子送到美国或是为他们选择参加何种教育的!这是我们家长的责任呢还是我们的教育的责任呢,苦啊!!!!!
作者: persist    时间: 2005-10-31 13:50
收藏先!!!
作者: yuehuiyh    时间: 2005-11-5 23:31
辛苦了八根儿!!!
作者: wpopw    时间: 2005-11-6 22:32
八根儿+2005-07-18 17:57-->引用:八根儿 @ 2005-07-18 17:57 来论坛很久了,一直没去碰 马羊老师的:“<font color="\quot;#000000\quot;">一个清华学子家长的经验谈”,以为又是个苦读的故事!

今天看了一些,简直好得我说不出话来!

我要为我的固执深刻反省!

http://www.etjy.com/showthread.php?t=18843
谢谢推荐,真是一座好楼!
作者: 八根儿    时间: 2005-11-9 17:30
引用wpopw @ 2005-11-06 22:32)
谢谢推荐,真是一座好楼!

本来想大家一起来建,可惜帮忙的人太少哈
美国幼儿心理素质教育: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48754&highlight=
李开复致中国家长的信:培养快乐感性的孩子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50128&highlight=
(另一位老人的) 给中国家长的四个忠告: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49019&highlight=


[ 本帖最后由 八根儿 于 2006-12-28 22:45 编辑 ]
作者: 韬韬的妈妈    时间: 2005-11-9 17:55
我来看看,又有好文章了?
作者: 八根儿    时间: 2005-11-13 16:07
可爱的老师,可爱的孩子,可爱的作业: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50014&highlight=
刘老师教育教学文章 作业革命:
http://jjfx.net/wszw/articles/zuoye1/2.html
刘老师个人主页:
http://www.jjfx.net/liuchunsheng/index.html

[ 本帖最后由 八根儿 于 2006-12-28 22:47 编辑 ]
作者: z01    时间: 2005-11-15 15:18
好东西!谢谢!现在的孩子们读书真辛苦。作为家长应该学习。
作者: Ali66    时间: 2005-11-15 15:44
上面的文章好豐富!真是難得呀!!!
我一定會跟更多的人分享,讓更多人知道這裡.
另外,請教一下..
黃全愈教授的&quot;玩的教育在美國&quot;,有人願意拿出來分享嗎?
黃全愈的系列書籍我只差這一本沒有收集到了,
因為真的不知道如何讓小孩玩的有意義.而且也很想看看美國的小孩是怎麼玩的.

各位請幫幫忙,我先謝過了!
作者: 八根儿    时间: 2005-11-15 17:27
体验美国性教育:
http://edu.people.com.cn/GB/1055/3697947.html
黄全愈 教授在  首都师范大学 的报告http://bbs.btbbt.com/viewthread.php?tid=251300
美国的生存教育--《生存教育在美国》/黄全愈著 节选:
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3-04/09/content_823677.htm
河北邢台"超越者教育"自主学习研究培训中心文集:
http://bbs.iyaya.com/wj/wsjwwq.htm
(大家有好的也发上来嘛,偶很可怜的维系着这幢楼哈,有些不咋样的文章都在充数了呀~~)

[ 本帖最后由 八根儿 于 2006-12-28 22:56 编辑 ]
作者: Ali66    时间: 2005-11-16 11:05
樓主真是辛苦了!
&quot;生存教育在美國&quot;也是一本很好的書
不過還是請大家不要忘記那本&quot;玩的教育在美國&quot;
因為我覺得中國小孩玩的范圍好像很有限.(起碼我就不會玩)
所以....
有資源的人一定要記得拿出來分享呀˙
作者: 八根儿    时间: 2005-12-2 11:47
中国家长易犯的十大错误: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49024&highlight=
教育综述-----教育方法错在那里: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51827&highlight=


[ 本帖最后由 八根儿 于 2006-12-28 22:59 编辑 ]
作者: dyly    时间: 2005-12-2 14:10
八根二太可爱了。聘你做我们的幼儿园顾问,如何?
作者: 为了儿子    时间: 2005-12-14 15:09
八根儿,你好,谢谢你提供这么好的文章,我看了大受启发,反省自己所作所为真是罪过。再谢
作者: 为了儿子    时间: 2005-12-14 15:19
好贴再顶!原所有家长觉悟。
作者: 八根儿    时间: 2005-12-24 11:37
把"人的教育"写在我们的旗帜上:(教育很深刻的诠释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53383&highlight=
《学会跟孩子说话——好家长操作实务》 作者:赵雨林: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26970&highlight=

[ 本帖最后由 八根儿 于 2006-12-28 23:02 编辑 ]
作者: liuxing    时间: 2005-12-27 16:07
这么多?先下载。
作者: 阳光宝贝    时间: 2005-12-30 11:39
成长1+1呢?
作者: 八根儿    时间: 2006-1-1 13:29
阳光宝贝+2005-12-30 11:39-->引用:阳光宝贝 @ 2005-12-30 11:39 成长1+1呢?
要装RealOne Player在线收听,但其中(一)没有样<img src="http://www.etjy.com/images/smiles/redface.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作者: 星星灯    时间: 2006-1-5 12:03
谢谢楼主,辛苦了
作者: 天妞妈妈    时间: 2006-1-8 13:19
真是好东东,谢谢LZ~~
作者: 寻找殒梦    时间: 2006-1-10 09:14
<font face="华文行楷"><font size="10"><font color="skyblue">谢谢分享,看看!!!
作者: xywsh    时间: 2006-1-10 19:31
学习了,谢谢!
作者: gwdlzx    时间: 2006-1-11 10:03
非常不错
作者: WYWCF    时间: 2006-2-10 22:35
我看了上面的文章真有很多的感想啊
作者: blackbks    时间: 2006-2-13 14:47
太感谢了
作者: jili9999    时间: 2006-3-16 21:04
非常喜欢
作者: xxycskrp    时间: 2006-3-19 19:35
辛苦了。善莫大焉!
作者: 八根儿    时间: 2006-4-29 19:13
又有网友推荐好贴了:<font color="#ff0000" size="5">动一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基础 <font color="#000000" size="3">黄全愈 http://home.donews.com/donews/article/9/95484.html新鲜出炉的 黄全愈 新作:《培养智慧的孩子》--天赋教育在美国:http://www.hnol.net/node/2006-04/30/node_4347.htm<span style="COLOR: blue; FONT-FAMILY: 宋体;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wffan="done"><font color="#008080">特级教师 教育专家 王治衡:</span>观察美国开放式教学--http://www.lnedu.net/News/ShowArticle.asp?ArticleID=18639此帖由 八根儿 在 2006-08-25 13:07 进行编辑...
作者: shuili    时间: 2006-5-9 21:10
太好的东东,谢谢了全当了,献花
作者: al1714    时间: 2006-5-10 00:25
xie xie !
作者: I can    时间: 2006-5-10 17:13
看后对我很大冲击,然后就是困惑,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教育孩子
作者: I can    时间: 2006-5-10 17:16
当前的学校教育我们这些做家长的除了呼吁以外可能也没办法改变,问题是在家里我们该用哪种方法教育他们呢
作者: 昀昀    时间: 2006-5-14 11:5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duduma    时间: 2006-5-17 17:02
收藏
作者: 山林2004    时间: 2006-5-22 16:21
这个帖子太好了。
作者: 八根儿    时间: 2006-7-26 10:47
小八根儿班主任推荐的--《给孩子一个心灵的支点》(教育案例): http://www.pep.com.cn/zhidian/index.htm
作者: ysw888    时间: 2006-8-22 21:49
楼主辛苦了!!

[ 本帖最后由 听语漫步 于 2007-9-3 21:57 编辑 ]
作者: pearlzhang    时间: 2006-8-29 13:57
一直在学习此类的资料。谢谢提供!
作者: 陈志军    时间: 2006-12-28 08:32
以后我常来,好地方啊
作者: 悠然飞    时间: 2007-9-2 21:52
真是太谢谢了,楼主真是有心人呀
作者: 蕊蕊    时间: 2007-11-7 15:00
我这个做妈妈的也很受教啊!教育孩子真的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啊!
作者: 落英缤纷    时间: 2007-11-10 05:47
才发现这个好帖,谢谢楼主,寒假再来下载研究!
作者: wufan1886    时间: 2007-11-12 21:59
正在育儿中,谢谢,楼主
作者: 本本主义    时间: 2007-11-18 14:21
谢谢八根楼主,,以前收藏的文章都是纯文本粘贴下来的,没保存链接,以后注意。
作者: zhouhg1977    时间: 2007-11-26 16:09
好东西,先下载了再看
作者: macau9999    时间: 2007-12-13 17:26
顶一下,谢谢楼主的爱心
作者: vivila-zxl    时间: 2008-2-15 14:12
谢谢楼主
作者: vivila-zxl    时间: 2008-2-15 14:14
谢谢楼主,很好的书
作者: yzzjudith    时间: 2008-12-14 15:09
确实是这样,需要有一个集中的地方来放自己对教育的反思的
作者: leowelkin    时间: 2009-1-1 12:48
09年第一天,顶起一篇好文章!
作者: fengling1972    时间: 2009-1-2 12:36
好东西啊。谢了楼主的分布了。
作者: 爱的教育    时间: 2009-1-2 19:26
感谢分享,我来学习了....
作者: nelsonhoodo    时间: 2009-1-19 15:03
谢谢楼主的资料,特别好的资料!
作者: ji_hongxi79    时间: 2009-4-11 07:36
看了只会让我更加痛恨现行的教育制度
作者: lwldxl    时间: 2009-8-22 22:31
谢谢楼主,读了这些文章,对我触动很大,多谢楼主分享。
作者: ttyxjt    时间: 2009-9-4 10:23
好贴,收藏了慢慢看
作者: zhiqi520    时间: 2009-9-7 22:13
真不错!       呵呵
作者: biboer    时间: 2009-9-8 19:23
顶一个 不错
作者: 萱萱的妈妈    时间: 2009-10-5 18:26
慢慢学习,先顶一个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