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讨论】关于terrible two你是怎么看的? [打印本页]

作者: Qmom    时间: 2005-6-16 23:13
标题: 【讨论】关于terrible two你是怎么看的?
因为看“《给孩子自由》─小巫/着 连载 ”的帖子,勾起了我曾经对terrible two的
思考。索性单独做个主题放上来,让大家一起讨论一下关于terrible two的问题。
(感谢dyly关于terrible two对我的回复,感觉你的理论水平挺高的。也请你分析一
下我的看法。)

什么是terrible two?
幼儿到2岁左右会有一个反抗期,对父母的一切要求都说“不”,经常任性、哭闹、
难以调教。英语中有一个词来形容这个阶段,叫做the terrible twos,“可怕的两
岁”。

先说说我的一些看法: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terrible two是孩子在小时候亲子关系没构建好,安全感没满足
够而导致的一种不良现象。以前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后来通过观察Q,我的想法渐渐
改变了。我现在觉得terrible two是孩子发展的一个正常阶段。我感觉terrible two和
孩子的亲子关系是否构建好,和是不是得到了足够的安全感没有必然的联系。也就
是说尽管孩子得到了足够的安全感,她/他还有可能出现terrible two的。terrible
two是孩子自身发展(需求)的一种表现。


下面是一段我的育儿日记,谈到这个问题。我很想听听大家是怎么想的。
----------------------------------------------------------------------------------------

** terrible two? miracle two? **

记得去年底,和Q的老师Kristen meeting时,聊起了toddler的行为。妈妈那时感叹
terrible two的可怕。而K老师却笑着说她从不认为那是 terrible two而觉得那是
miracle two。正是因为着迷于这个miracle two,她才选定focus on toddler班的。
虽然那时她也有解释给妈妈,可妈妈还是不大能理解她的意思。

可以说,到Q进入 terrible two以前,妈妈一直都是尽量满足Q的要求的:母乳
喂养到1岁;如果Q想在商店街的地上打个滚,好,打吧。妈妈等;和小朋友们一起
出门玩,别人都自己走,唯有Q要妈妈一直抱着。好,妈妈就一直抱着。很多情况
妈妈宁可自己磨厚脸皮也不多给Q什么压力。可以说是很宠着Q的。可一进入
terrible two,妈妈发现Q是宠不得了。不是妈妈不想宠,而是Q不停地给妈妈出
难题,往前也是NO,往后也是NO。(比如出门让他穿外衣,他说NO,那么好吧
就不让他穿外衣吧,可他也说NO。你再让他自己做决定,他还说NO。)往往是Q
把妈妈逼到不得不说NO的地步。于是,“战争”开始了,全家人都精疲力竭。
妈妈想,这样下去不行,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妈妈开始琢磨Q,观察Q对妈妈一言一行的反应。妈妈发现Q进入 terrible two后,
渴望两样东西:1,关于感情的认识。2,关于被约束的渴望。关于1,妈妈已经象祥
林嫂似地唠叨了无数遍。有趣的是第2条。妈妈发现Q都是先用哭闹来对抗妈妈的约
束,但以后又表现出很强的自制力来遵守规定。而且因为有了约束,Q和妈妈的关系
比以前又亲密了一层。

妈妈一直都赞同蒙氏的精神胚胎的理论。相信孩子是由自己的精神胚胎引导着成长
的。作为人,为了发展他社会性的一面,他必须经历约束,自律这一步。对于这么
大的孩子,他们不会表达自己想要什么,事实上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他们渴望约
束。只是一种潜意识(这也许是人类进化这么长时间而形成的一种本能吧),让他们
的行为变得古怪,把自己卷入trouble,让自己碰壁。从而给自己创造出体验“约束”
的机会。

再说到亲子关系,妈妈认为这是一个亲子互动成长的过程。婴儿依赖父母,父母给
她充足的关爱,便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信赖关系。这是一种很好的亲子关系。但不是
说这种信赖关系就能维持永远。当孩子长到TODDLER了,她已经开始渴望比充足的关
爱更高一层的爱--约束就是一个。只有孩子从父母那得到了自己渴望的约束,这种
亲子关系才能又上升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之后随着孩子的成长,亲子关系应
该一直向着精神、意志的高层发展。维持好亲子关系,需要父母随时洞察孩子,透
过表明的行为知道他真正需要什么。这往往是对父母的一个挑战。

。。。语无伦次地记下这些日子心里想的事情。不能说这些想法多成熟。但有一点,
妈妈现在也认同K老师说的miracle two了。和两岁的Q生活在一起的确是太奇妙了。

---------------------------------------------------------------------------------------
作者: dyly    时间: 2005-6-17 00:05
你真是一个非常细致又会观察总结思考的妈妈。   

miracle two是个很新鲜的提法,很喜欢。我盼望着我的宝宝这个时期的到来。

总的感觉你的想法有两个问题:

一,孩子自从出生后也需要大人的约束,不是到2岁才有。孩子出生后就在适应,适应和学习父母和周围环境里的规则。我们该说“不“的时候就得说不。该约束就得约束吧!至于怎样说“不“,怎样约束倒是我们需要探讨的。你的让她自己感受的方法就是非常棒的。

二,你太宠爱孩子了,才造成了2岁她的反抗。感觉她不是反抗,而是和你交往的一种方式。她用那些方法控制你。

并不是说亲子关系是唯一的形成terrible two的原因。但也有孩子并没有那么强烈的terrible two.
作者: 大风的爸爸    时间: 2005-6-17 00:18
谢谢两位的讨论,我儿子好象已经提前进入两岁了,有些筋疲力尽的感觉!
作者: dyly    时间: 2005-6-17 00:22
恭喜你养育的好呀,发育早聪敏呀!
作者: 梅边吹笛儿    时间: 2005-6-17 00:35
感觉小孩子隔一段时间就有个反抗期,我理解是他的自我意识在发展中吧--有些事我自己要作主!!!

有一次碰到一个同事,让小豆喊人,豆豆歪头说:不叫!我说为什么?他说:我又不认识她,凭什么叫她!
作者: bump    时间: 2005-6-17 00:42
我不太认同爱和自由里面的一些思想。

我觉得七田真关于反抗期的一些描述和处理方式挺好的,给我不少指引。

七田真《零岁教育入门》中写道:

“ 对一个成长中的孩子而言、会有反抗期是很自然的事。这表示孩子已经从过去只站在接受的—方、变成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将自己加以改变、扩大、不仅只是接受而已。有些母亲也许会很高兴地说:“我的孩子对语言的理解力很强、说了就能够了解,因此,几乎没有遇到反抗期。”但是,这种情况事实上是有点危险的。德国学者海礼,曾经将孩子分成有反抗期现象与没有反抗期现象两组,做了约二十年的追踪调查、调查这些孩子们的成长情形。结果发现,显示有反抗期现象的孩子们后来成为具有自主性较强的人格特质者,而未显示有反抗期现象的孩子们、长大之后多成为缺乏自主性及自发性的人。没有表现反抗期现象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孩子缺乏主张自己的体力与精神,—‘是由于父母施加大大的压力,在父母指导力量太强的情况下也有可能发生。其结果有养育成温顺、有固定型式的人格之虞。之所以宁可让孩子成为活泼、有反抗心的人。是因为在某—时期体验过自己主张的孩子,能够以自身的实际体验为基础。进一步学习能表现自己的欲望或主张的方法。不过,也不能因为这样而说孩子的反抗”都是好的。如果总是不分青红皂内地接受孩子的主张或要求,则有可能会养育出问题儿童。因为、他们有可能变成任性、无法控制自己、意志力薄弱的孩子。这是必须加以注意的。”
作者: 梅边吹笛儿    时间: 2005-6-17 00:53
bump+-->引用:bump 我不太认同爱和自由里面的一些思想。 我觉得七田真关于反抗期的一些描述和处理方式挺好的,给我不少指引。 七田真《零岁教育入门》中写道: “ 对一个成长中的孩子而言、会有反抗期是很自然的事。这表示孩子已经从过去只站在接受的—方、变成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将自己加以改变、扩大、不仅只是接受而已。有些母亲也许会很高兴地说:“我的孩子对语言的理解力很强、说了就能够了解,因此,几乎没有遇到反抗期。”但是,这种情况事实上是有点危险的。德国学者海礼,曾经将孩子分成有反抗期现象与没有反抗期现象两组,做了约二十年的追踪调查、调查这些孩子们的成长情形。结果发现,显示有反抗期现象的孩子们后来成为具有自主性较强的人格特质者,而未显示有反抗期现象的孩子们、长大之后多成为缺乏自主性及自发性的人。没有表现反抗期现象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孩子缺乏主张自己的体力与精神,—‘是由于父母施加大大的压力,在父母指导力量太强的情况下也有可能发生。其结果有养育成温顺、有固定型式的人格之虞。之所以宁可让孩子成为活泼、有反抗心的人。是因为在某—时期体验过自己主张的孩子,能够以自身的实际体验为基础。进一步学习能表现自己的欲望或主张的方法。不过,也不能因为这样而说孩子的反抗”都是好的。如果总是不分青红皂内地接受孩子的主张或要求,则有可能会养育出问题儿童。因为、他们有可能变成任性、无法控制自己、意志力薄弱的孩子。这是必须加以注意的。”
支持这种说法。。。。。。
作者: Qmom    时间: 2005-6-17 00:56
dyly,你提出的问题真的很好。从Q的情况看,他的terrible two的确是一种渴望约
束的表现。正如你所说,在他1岁半以前,我很少对他说NO。因为他真是个乖孩子没
有什么说NO的机会。(当然这个“乖”的定义,每个人都不同啦。比如说,小孩子让
人抱,有人觉得这样的孩子不乖。我则觉得这是他的需要,他当然乖喽      )

我不认为Q的terrible two是用什么方法来控制我。而是觉得,他知道自己的成长需
要什么。当某一方面没有满足时,尽管他还不会表达,他也会用一些行为来提醒我,
他的需求。

小孩子真是神奇。就象蒙氏说的,他有自己成长的精神胚胎。其实只要细心就会发
现,哪怕是不大会讲话的孩子,他也会用他自己的方式试图告诉你他渴望什么。

教育孩子不是我们家长领着孩子走,而是孩子引着我们走。这是我从Q的terrible
two中深刻体会到的。
作者: dyly    时间: 2005-6-17 07:49
Qmom+-->引用mom dyly,你提出的问题真的很好。从Q的情况看,他的terrible two的确是一种渴望约
束的表现。正如你所说,在他1岁半以前,我很少对他说NO。因为他真是个乖孩子没
有什么说NO的机会。(当然这个“乖”的定义,每个人都不同啦。比如说,小孩子让
人抱,有人觉得这样的孩子不乖。我则觉得这是他的需要,他当然乖喽    )

我不认为Q的terrible two是用什么方法来控制我。而是觉得,他知道自己的成长需
要什么。当某一方面没有满足时,尽管他还不会表达,他也会用一些行为来提醒我,
他的需求。

小孩子真是神奇。就象蒙氏说的,他有自己成长的精神胚胎。其实只要细心就会发
现,哪怕是不大会讲话的孩子,他也会用他自己的方式试图告诉你他渴望什么。

教育孩子不是我们家长领着孩子走,而是孩子引着我们走。这是我从Q的terrible two中深刻体会到的。

我也有你这样的体会,总感觉是孩子在带领着大人向前走,如果我们足够耐心和细心的去了解他们。我相信你的这种感觉是对的。只要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是有安全感的互动的,那么孩子会表达出他的需求。可能我误会成你的孩子是用自己的方法来控制父母达到一些不利于他的需求满足。我知道一个宝宝经常在轻轻碰撞后就大哭,其实根本就不痛。孩子这样做还是因为妈妈爸爸爱的表达存在问题,尽管他们也常抱着宝宝,但是不耐烦导致孩子还是有爱的饥渴,而且总在孩子摔痛时用夸张的语言爱抚孩子。这个宝宝没有建立起安全依恋,气质是外向指向的,所以他再发展下去很可能用故意摔跤来让父母关注,就如有的孩子莫名其妙的生病,其实是因为偶然一次生病他得到了父母的爱,内向指向的孩子无法反抗出来就折磨内心,靠生病来让父母不离开自己。
作者: dyly    时间: 2005-6-17 07:56
bump+-->引用:bump 我不太认同爱和自由里面的一些思想。

我觉得七田真关于反抗期的一些描述和处理方式挺好的,给我不少指引。

七田真《零岁教育入门》中写道:

“ 对一个成长中的孩子而言、会有反抗期是很自然的事。这表示孩子已经从过去只站在接受的—方、变成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将自己加以改变、扩大、不仅只是接受而已。有些母亲也许会很高兴地说:“我的孩子对语言的理解力很强、说了就能够了解,因此,几乎没有遇到反抗期。”但是,这种情况事实上是有点危险的。德国学者海礼,曾经将孩子分成有反抗期现象与没有反抗期现象两组,做了约二十年的追踪调查、调查这些孩子们的成长情形。结果发现,显示有反抗期现象的孩子们后来成为具有自主性较强的人格特质者,而未显示有反抗期现象的孩子们、长大之后多成为缺乏自主性及自发性的人。没有表现反抗期现象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孩子缺乏主张自己的体力与精神,—‘是由于父母施加大大的压力,在父母指导力量太强的情况下也有可能发生。其结果有养育成温顺、有固定型式的人格之虞。之所以宁可让孩子成为活泼、有反抗心的人。是因为在某—时期体验过自己主张的孩子,能够以自身的实际体验为基础。进一步学习能表现自己的欲望或主张的方法。不过,也不能因为这样而说孩子的反抗”都是好的。如果总是不分青红皂内地接受孩子的主张或要求,则有可能会养育出问题儿童。因为、他们有可能变成任性、无法控制自己、意志力薄弱的孩子。这是必须加以注意的。”

也非常喜欢七田真的这个观念。

孩子具有了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往往就会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而反抗,具有定势指向外部世界,而不是指向个体内部世界。性格太内向孤僻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不会管理不良情绪,产生心理障碍。
作者: dyly    时间: 2005-6-17 08:03
Qmom,

尽管孩子有自我良性成长的能力,但是我感觉家长还是得引导孩子,对越小的孩子越要给孩子建立起规则,该约束就要约束,否则孩子容易成为任性、无法控制自己、意志力薄弱的孩子,这样子孩子自己也困扰,要去苦恼的向父母要约束.

只是自由和约束的度怎样把握是个难题,教育是艺术这也是原因之一吧?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05-6-17 10:17
正好我的儿子刚刚经历过这个阶段,讲一点想法和体会与大家分享

孩子都会有这么个阶段,一岁后期就开始了,到三岁多还会有。

基本上是隔一两个月会有一次,每次一到两个星期不等。

这个时候你看孩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以前做得很好的事情他也要用相反的方式来和你对抗,我不读书,自己管它叫作反抗期。

我认为发生这个情况的原因是这样的。孩子小的时候尚未形成自己的意志,基本是父母怎么教她就怎么做,所以一岁多的孩子,经常很容易把自己的玩具食物和其他小朋友共享,因为他还没意识到那个是属于他的。

接近两岁的时候,孩子开始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孩子认识世界是要靠自己去体会的,而不是靠父母每天絮絮叨叨的教导。这个时期,他开始亲身尝试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因此开始挑战父母,借此观察父母的反应。

所以这个时期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十分重要,这时候使孩子性格培养最重要的时期,因为孩子在亲自体会什么是可以的,什么事不可以的,借此逐渐形成自己的性格和个性。做父母的如果能了解这一点,处理好每一个小事,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果草率的进行斥责和抱怨,可能孩子看起来温顺些,实际上很容易埋下反抗的种子。等十几岁的时候再次爆发的时候,父母将没有任何能力了。

有些父母到这时期会很发愁,认为好好的孩子为什么突然变成这样了,会不会以后孩子就变成那种样子了。其实一定要明白这是很正常的,只要好好的处理,你以后会无比的省心。

很多父母说3岁以前是知识的培养关键时期,我却不那么认为,实际上这个年龄是性格、行为、习惯的养成时期。那天看另外一片帖子讨论是否应该打孩子,我没参加讨论。但我可以说,这个时期你没处理好的话,再想改变一些东西,将无比的艰难,那时候,可能就只有“打”这个唯一有效的手段了。
作者: Qmom    时间: 2005-6-17 10:24
虽然这个话题有点远离terrible two的主题,但我还是愿意顺着说下去。

说到管教孩子,前一段我读了一本七田真的书(是日文原版,不知类似的内容是否已
有中译本)其中特别提到,70年代的日本有一阵子特别风行“给孩子自由”“作孩子
的朋友”这样的教育观念,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少了“管”,结果那一代成长起来
的孩子,进入学校后不听老师的管教,进入社会后不能和别人融洽相处,出了很多
的问题。以至于,文部省(相当于中国的教育部)在给每为怀孕的妇女发放的<<家庭
教育手册>>中专门提到,“对于孩子犯错误,作为家长要严厉的批评”和“要让孩
子学会忍耐”这样的话。我觉得这一段话特别值得我们中国的家长学习(现在的中国
有些象当年的日本。日本走过的弯路我们更应该借鉴。)

总体而言,我是把自己归为管教孩子派的(特别是Q所在的这个年龄段)。我认为2,
3岁正是培养孩子的忍耐力和自我控制力的关键时期。也是亲子关系中决定谁当BOSS的
时期。所以这个时期我好象更象一个严母。

dyly+-->引用:dyly
对越小的孩子越要给孩子建立起规则,该约束就要约束,否则...

这个“越小”指的是多小呢?我个人认为,在孩子有自我意识之前(该是1岁半到2岁
之间吧),对孩子多宠都不过份。对于小小孩,在他有自我意识之前,他的要求都是
他成长的needs。对于孩子的needs,我都是尽量满足的。到了幼儿,孩子有了自我
意识,他的要求就是needs(需要的)加wants(想要的)了。这时作家长的才有必要给
他立规矩,不能满足他所有的wants。
作者: 大风的爸爸    时间: 2005-6-17 10:25
jerryhao+-->引用:jerryhao 正好我的儿子刚刚经历过这个阶段,讲一点想法和体会与大家分享

孩子都会有这么个阶段,一岁后期就开始了,到三岁多还会有。

基本上是隔一两个月会有一次,每次一到两个星期不等。

这个时候你看孩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以前做得很好的事情他也要用相反的方式来和你对抗,我不读书,自己管它叫作反抗期。

我认为发生这个情况的原因是这样的。孩子小的时候尚未形成自己的意志,基本是父母怎么教她就怎么做,所以一岁多的孩子,经常很容易把自己的玩具食物和其他小朋友共享,因为他还没意识到那个是属于他的。

接近两岁的时候,孩子开始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孩子认识世界是要靠自己去体会的,而不是靠父母每天絮絮叨叨的教导。这个时期,他开始亲身尝试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因此开始挑战父母,借此观察父母的反应。

所以这个时期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十分重要,这时候使孩子性格培养最重要的时期,因为孩子在亲自体会什么是可以的,什么事不可以的,借此逐渐形成自己的性格和个性。做父母的如果能了解这一点,处理好每一个小事,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果草率的进行斥责和抱怨,可能孩子看起来温顺些,实际上很容易埋下反抗的种子。等十几岁的时候再次爆发的时候,父母将没有任何能力了。

有些父母到这时期会很发愁,认为好好的孩子为什么突然变成这样了,会不会以后孩子就变成那种样子了。其实一定要明白这是很正常的,只要好好的处理,你以后会无比的省心。

很多父母说3岁以前是知识的培养关键时期,我却不那么认为,实际上这个年龄是性格、行为、习惯的养成时期。那天看另外一片帖子讨论是否应该打孩子,我没参加讨论。但我可以说,这个时期你没处理好的话,再想改变一些东西,将无比的艰难,那时候,可能就只有“打”这个唯一有效的手段了。
jerryhao,多说点啊,给大家些处理的思路,我儿子马上要进入捣蛋期了。
作者: Qmom    时间: 2005-6-17 10:36
jerryhao+-->引用:jerryhao
所以这个时期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十分重要,这时候使孩子性格培养最重要的时期,因为孩子在亲自体会什么是可以的,什么事不可以的,借此逐渐形成自己的性格和个性。做父母的如果能了解这一点,处理好每一个小事,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果草率的进行斥责和抱怨,可能孩子看起来温顺些,实际上很容易埋下反抗的种子。等十几岁的时候再次爆发的时候,父母将没有任何能力了。

有些父母到这时期会很发愁,认为好好的孩子为什么突然变成这样了,会不会以后孩子就变成那种样子了。其实一定要明白这是很正常的,只要好好的处理,你以后会无比的省心。

很多父母说3岁以前是知识的培养关键时期,我却不那么认为,实际上这个年龄是性格、行为、习惯的养成时期。那天看另外一片帖子讨论是否应该打孩子,我没参加讨论。但我可以说,这个时期你没处理好的话,再想改变一些东西,将无比的艰难,那时候,可能就只有“打”这个唯一有效的手段了。

说的真好。

很多时候我都觉得教孩子什么知识真是件简单好做的事情,而天天琢磨这个小人儿
的心,培养他的EQ才耗了我不少的精力呢。
作者: bump    时间: 2005-6-17 10:36
Qmom,

你上面说的我在中文版的七田真书中也看到过。

除了看了这里人介绍买的一些七田真的书,在本论坛也下载了一些七田真的电子书,有兴趣的可以搜索下载,至于里面说得很玄的胎教不赞同的可以不看,但里面有一些说到反叛期的详细处理方式。我觉得前人花几十年的经验总结的东西很值得自己借鉴。让自己少走了很多弯路。也时时提醒自己该怎么耐心平静处理反叛期的种种行为。
作者: Qmom    时间: 2005-6-17 10:49
bump,

我曾经在这里也下载了一些他的书。可没有看到类似内容的。
是<<零岁教育入门>>这本吗?我去找找看。谢谢。
作者: bump    时间: 2005-6-17 11:05
说一件我孩子最典型的反抗期事件。

幼儿园活动,三岁的孩子从老师那里拿了个雪梨回家,路上边走边吃。忽然雪梨没拿稳掉地上了,按照往常他会说脏了不能吃了。平时家里水果多得很,没见他很珍惜,可能是那个雪梨是老师给的特别不一样,孩子竟然一反常态捡起来就要继续吃,我把雪梨抢过去和他说道理,说妈妈知道这雪梨是老师给你的所以你很珍惜,但它脏了还是要洗干净才能吃等等,他不听妈妈的话嚎啕大哭起来,我不能忍耐开始骂他了,最后他发展到躺在大街上哭得死去活来,活像中邪了一样。那天下过雨,地上很脏,大街上人来人往的,让我很没面子,这是从来没有试过的事情,平时孩子也从来不会耍赖躺地上哭的。当我骂了一会儿,发现问题并没有好转反而更糟糕,他哭得更大声,而且衣服头发因为汗水全湿透了,更糟糕的是他把鞋子也脱了,像个小乞丐似的。

这时我想到了七田真的书,想到了“拥抱法”我改变了方式,把孩子抱了起来,我就这么抱着孩子蹲在马路边的一个墙角上,紧紧抱着孩子,脸贴着他的脸,不断用手抚摸他的头发说:“妈妈知道宝宝心情很不好,宝宝也不想这个样子,这样躺在地上哭大街上的叔叔阿姨都觉得宝宝很奇怪,宝宝只是因为心情不好控制不了自己,现在你想象自己是一座冰山,这座冰山很快就会把心里面的那些坏情绪压扁了、压扁了。宝宝心情很快好起来了。”妈妈觉得这段话有点像暗示法。宝宝在妈妈的话下果然很快恢复了平静。自己下来穿好鞋子回家了。

晚上,妈妈问他今天怎么在大街上哭成那个样子,宝宝很惭愧地低下头说:“我那时生病了。”他形容得真好,觉得自己那时像生病一样不能控制。妈妈说:“你知道大街上很多叔叔阿姨看着你吗?”宝宝很难过:“知道,我不是故意的,我生病了。”当然他说的生病只是一个借口,但这种情绪还真的像生病一样难以控制。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在学习怎么学会自我控制情绪的过程。

这以后也没有发生过这样严重的事情,反抗当然还会存在,比如冬天非要穿短袖,夏天非要穿厚皮鞋戴冬天帽子等等。但我也学会了更好的处理方式。
作者: 跳跳虎    时间: 2005-6-17 11:21
我赞同5楼的看法,我儿子已37月,他就是在2岁的时候出现了严重的反抗期,我们不认为这个terrible,回过头来想想,这真是一个斗智斗勇的有趣过程呢。比如,吃饭磨蹭,我们就说:"佳佳你吃慢点纳,不要第一个吃完纳。保证小人第一个吃完,嘿嘿,一切尽在掌控。现在,逆反已有消退的趋势,我们也长大了一点。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05-6-17 11:22
大风的爸爸+-->引用:大风的爸爸 jerryhao,多说点啊,给大家些处理的思路,我儿子马上要进入捣蛋期了。
想起什么就说什么吧。其实我的观点特别的明确,对于幼儿的知识教育,我赞成放羊,这一点大家可以从以往的帖子上看出来,我几乎反对每一种早教理论,如果说早教就是知识性教育的话,以后有时间我想我会写一篇叫“我为什么反对早教”的帖子,去阐述我的观点。 但是在性格和行为培养上,我却是持积极的态度的。诚然,性格的习惯的培养主要靠父母的言传身教,几乎没有孩子是靠听大道理或者靠读经就能培养出一个好品质的,这点上说,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教育父母的过程。 所以,在这方面,父母的控制能力及其重要。父母即要是权威还要是表率。说个故事,前天太太跟我说,她接儿子回家,儿子问她:“你觉得我是最怕老师,还是最怕妈妈呢”,他妈妈说:“你肯定是最怕老师”,儿子说:“不对,我最怕的是爸爸” 孩子怕我,听起来很可怜,但这确实是我最得意的事情。其实,孩子快四岁了,我从来没动过孩子一个手指头,甚至没有一次大声的呵斥过他,但我确实能掌控住孩子。这里面的窍门就是一句话:“坚决、一致”,孩子做不应该的事情,简单的说一句话就可以了,“No”,声音要轻轻的,但眼睛一定要看着他,认真地正式的对他说。另外要坚持一贯性,无论自己心情的好坏,都要坚持同一个原则,不能因为自己心情好就随孩子去随意,更不能因为自己心情不好,就把孩子合理的要求给否定了。还有一点是重要的,“No”不可以滥用,只能用在最关键的方面。有些妈妈每天都是不可以这个,不可以那个,其实就是在唠叨,对孩子来说,那个“No”是一点效果都没有的。 说这可能有点跑题了,但孩子习惯的养成,不是依赖于父母的强权,但父母也不可以因此放弃自己的控制,要是在这点上也随其自然的话,那真的就好危险了。我昨天在另一个帖子里,讲不可以让自己的父母来带孩子,也是基于此道理,因为那样,会减弱自己对孩子的控制能力。 现在,儿子确实养成了许多很好的习惯,比如,出去玩回来后,先换鞋、再洗手;每天晚上洗澡刷牙;按时睡觉按时起床;见陌生人不说话(这个习惯有的时候有点副作用,但为了孩子安全没法子);玩什么都有所节制;出门不乱买东西。一些习惯养成了,会让做父母的好省心(哇,我很自私呢),比如说孩子出去玩,根本不担心他搞脏自己手和衣服;孩子每天按时地洗澡、睡觉、起床,很多爸爸妈妈遇到过的烦心的事情在我这里都不会出现。 其实,这些很多都得益于楼主所说的terrible two,那个阶段不是让父母烦的,相反的是给了父母最好的机会。我上面说了,你这时候多花一点点心思,岂止是事半功倍,简直会让今后受益终生。明白了这个道理,相信大家就不会把它当作terrible的事情了,当时,每到这个时期,我和太太都会十分的高兴,哈,和孩子交互的阶段又来了。 孩子一生都在和父母较量,我们不可以成为失败者。不仅是2岁,我儿子现在也经常会挑战规则,很多方面他也会胜利,但关键点,胜利的只能是做父母的。 今天工作略轻松点,写点感想,和大家共勉。
作者: dyly    时间: 2005-6-17 12:46
孩子怕我,听起来很可怜,但这确实是我最得意的事情。其实,孩子快四岁了,我从来没动过孩子一个手指头,甚至没有一次大声的呵斥过他,但我确实能掌控住孩子。这里面的窍门就是一句话:“坚决、一致”,孩子做不应该的事情,简单的说一句话就可以了,“No”,声音要轻轻的,但眼睛一定要看着他,认真地正式的对他说。另外要坚持一贯性,无论自己心情的好坏,都要坚持同一个原则,不能因为自己心情好就随孩子去随意,更不能因为自己心情不好,就把孩子合理的要求给否定了。还有一点是重要的,“No”不可以滥用,只能用在最关键的方面。有些妈妈每天都是不可以这个,不可以那个,其实就是在唠叨,对孩子来说,那个“No”是一点效果都没有的。[I]

Qmom这就是我说的约束,在孩子出生后就要开始的建立规则。

大家都说的太好了,真是每次看大家的讨论都能引起很多思考,把学过的那些心理学知识咀嚼消化一阵。
作者: dawnch    时间: 2005-6-17 13:12
我的班有十三个这个阶段的孩子,我没有感到terrible two这个问题。也许他们的家长会有这种感觉。

因此我觉得这个问题至少应该从两面来看,一方面是孩子自主能力的增加,自我意识发展,而另一方面则是带养人习惯节奏的滞后,带养对待孩子的习惯总是落后于孩子的发展变化的,这样导致、加剧了孩子与成人的冲突(毛毛虫总是要冲破束缚才能成蝴蝶的,有压迫就有反抗)。这是terrible two这个问题的客观方面。

而且,成人滞后的对待孩子的态度方法习惯,对孩子的新成长新变化大惊小怪,老瓶子不习惯装新酒了,因而从成人的主观方面,造出了terrible two这个概念。这是terrible two的主观方面。
可以说,离开了带养人的观念,到底有没有terrible two这个东东存在呢?
——没有。

孩子总是在成长,总是在日新月异的,脱离了襁褓的孩子总是要寻找自由的。而是否是terrible two,还是beautiful two,成人的主观认知很重要。
作者: ladybugnice    时间: 2005-6-17 14:03
我对理论没兴趣,但是有件事情却是很烦恼,小女从一岁半开始与楼上的小女孩玩(大7个月),楼上的小女孩什么都让小女的,可是,到了今年初,稍有不让,小女便开始咬她,搞得现在都不敢跟我女儿玩了。对于别的小朋友,小女有咬,有打,有推,唉,反正都是武力解决问题,我嘴皮都磨破了,小女都懒得理我,前天还跟我童声童气地吹牛,说她打谁谁,谁谁都怕她,我老人家哭笑不得,至于别的毛病,就懒得理,希望能够自生自灭,可这各毛病牵涉到别的小朋友,再说了,马上该上幼儿园,现在我女儿在住的院子里被同龄玩伴的妈妈们评为第一危险玩伴,一上幼儿园,不把人家班上小朋友都打跑才怪呢,我们有点宠小女,最厉害的惩罚就是关厕所2分钟,唉,指点一下吧。
作者: linkspeed    时间: 2005-6-17 14:11
>我没参加讨论。但我可以说,这个时期你没处理好的话,再想改变一些东西,将无比的艰难,那时候,
>可能就只有“打”这个唯一有效的手段了。

这是我昨天早上刷牙时候琢磨出来的结论.
琢磨的缘由是有个朋友说孩子不能让老人养, 因为老人舍不得打舍不得骂. 孩子不打不骂怎么行.

以前一直教条的认为坚决不可打孩子. 昨天早上想明白了为什么他们不得不打.
原来问题的关键并不在打与不打.

很庆幸我在孩子16个月不到时想明白了这个问题.
作者: 独孤求败    时间: 2005-6-17 14:41
我的儿子刚刚三周岁, 还没有摆脱Terrible Two 的症状, 但是我觉得是孩子独立性增加的表现, 他有自己的主见, 我觉得是好事情, 有时他不听提出其它的要求, 虽然唐突但是也有一点儿逻辑, 我就经常跟他道歉按他的意思去做, 没有什么不好的, 孩子本来就是独立个体, 干吗要时时听我的, 你如果按他的情绪与想法去考虑你就会觉得是他是在成长, 因为他有意见不再是简单的生理愿望没有满足的问题而上升到是心理愿望挫折要表达的问题了
作者: hq1966    时间: 2005-6-17 14:42
  我的宝宝一岁半就开始了,什么话都加个“不”字,她觉得特好玩,看着我们着急她非常得意。
  一般小事情,由她性子,大的问题(比如涉及到安全、健康等,或者严重违反公德)就要训斥或惩罚。

  2岁左右时常受到惩罚,都快皮了。后来,觉得对她有点太苛刻了,放松了一点。
作者: Liangl    时间: 2005-6-17 15:10
谈谈我的孩子,2岁2个月,有反抗期,但不明显。小时候,被我纠正过来了。小时候达不到目的的时候,哭,而且嚎哭,那我也不能迁就她。现在,有反抗,但我一幽默,她知道不能做,自己也跟着乐。

比如,昨晚,该睡觉了,还玩,我说,“要玩具,还是要妈妈抱睡觉”,她嘴上说要妈妈,手里的玩具却捏得紧紧的,我把玩具夺了放旁边。她大哭,我说,“哭吧,哭累了好睡觉”  她一下子乐了,跟着我乖乖睡觉了。她知道该睡觉的道理,我以前曾经讲过,但讲过后,不再多次重复,以幽默的态度对她,效果很好。

现在,她有时候还通过“逗你玩”式的方法来表达她的反抗。有时候,问她,“爱不爱爸爸”,她会乐着说,“不爱”,于是我们就胳肢她,很多时候,她还会坚持说“就是不说爱”。大人也适可而止。于是一种反抗变成了游戏,她在过程中充分享受了反抗的乐趣,而在实际的生活中,很少有反抗的时候。(可能,我们有时候也有些宠)
作者: dyly    时间: 2005-6-17 18:55
“什么是自由”——选自《给孩子自由》小巫/著

--------------------------------------------------------------------------------

什么是自由

对100个中国人说蒙特梭利的名言——“纪律必须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会有99个大惊失色:“那还了得!”在这些人心目中,纪律和自由针锋相对、不共戴天。

那是因为几乎每个人都是在严格管束中成长起来的,从来不知道自由的滋味,因此也认定纪律是管束的结果,自由必定导致散漫和自我中心。

孩子失去了发展自己的自由,也习得了限制别人自由的习惯。这就是我们成人好控制和压制他人最根本的原因。我们从未有过自由发展我们潜在能力的机会,我们就会根深蒂固地形成自由是有害的、儿童需要成人的管教的意识心态。(《爱和自由》)

曾经有一位妈妈向我抱怨,“我这个孩子脾气特别大!”我说,“那是因为他没有自由。”她瞪大双眼惊呼道:“他要什么就给什么,还不自由啊?”我对她解释:“刚才你和我说话时,孩子在玩儿牵狗拉链的套把,那个时候他很安静。后来你想带着狗溜达一圈,站起身时都没向孩子那边看一眼,就顺手把套把拿过来。孩子正在聚精会神地琢磨这个东西,突然被抢走,他当然要发脾气。你已经习惯成自然,几乎从来不先看看孩子在做什么。你没有尊重他的意志,没有给他行动上的自由。”

人们对自由有许多误解。自由不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些家长给孩子买各种吃穿用品,孩子想要的东西,都可以得到满足,但是当孩子想自己动手做事情时,却横加阻拦。仅仅满足孩子对物品的索求,却遏制孩子探索世界、自我发展的需要,这绝对不是自由。

自由也不是为所欲为。我们要让孩子自由地探索世界,但是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也要及时地予以制止和规范,并且适当地树立一些简单易懂的规矩。有些家长将“自由”误解为“放纵”,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只要一哭闹,家长立刻乖乖“投降”,顺从孩子的一切要求。这不是自由,而是娇宠,这样确实会让孩子变得散漫霸道、自我中心。

人们对纪律也有许多误解,以为遵守纪律就是掌权者(家长、老师、上司)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让干什么,就老老实实呆着不动。这其实不是遵守纪律,而是在做奴隶。

蒙特梭利说,我们并不认为当一个人象哑巴似地一声不吭,或象瘫痪病人似地一动不动时才是守纪律的。他只不过是一个失去了个性的人,而不是一个守纪律的人。当一个人是自己行为的主人,在需要遵从某些生活准则的时候,他能够节制自己的行为,我们就称他是一个守纪律的人。这种纪律中蕴含着与旧时代那种绝对的、不容讨论的、高压下的“不许动”截然不同的教育原则。

要透彻地理解纪律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这一原理,让我们首先理解什么是自由。

自由这个字眼,在英语里其实是两个字,一个是freedom,一个是liberty,它们的词义有很大的区别。Freedom比较具体,指的是身体的自由,不受拘束限制,行动、选择方面不受他人控制。Liberty则比较抽象,在Webster辞典里,它的定义是“脱离了控制、干扰、债务、限制和阻碍等条件的freedom;行为、思想、言谈等方面的自由选择。”在其他定义里,liberties也是法律上规定的各种具体的自由。

耸立在纽约港的自由女神像,叫做Statue of Liberty。

100多年前,中国的改革先锋严复先生在翻译西方著作时,曾经使用了不用的译文,freedom为“自由”,liberty为“自繇”,但是后代的翻译没有继承下来,而是统统翻译成“自由”,这多多少少造成了中国人对西方自由概念的片面理解。

我个人的理解,freedom是一种比较基本的自由,是指身体不受拘束限制,是行动的自由。Liberty则是更高层的自由,是指思想、意识、人格等方面的自由,我更愿意把它翻译为“自主”。

人只有在获得完全的freedom之后,也就是行动的自由,才能够达到思维的自由和人格的自主,也就是liberty。
我认为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自由”的状态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行动的自由,吃喝拉撒睡、攀爬、触摸、探索、游玩等方面的自由,即freedom。有了这样最基本的自由,儿童才能够独立——他的精神、人格和意志,都是独立的,也随之产生独立的思维,自由的思维,这就是liberty。在完全获得这样的独立自主之后,儿童的freedom上升到更高层次,即行为的自由,自己做决定、做选择,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简单地说,行动的自由,导致思维的自由,最终导致行为的自由自主。

说了半天自由,纪律在什么地方?就在这自由里边:一个完全自由的人,首先获得的感觉,不是他能够随心所欲胡作非为,而是他必须为自己的生命和行为负完全的责任,为自己所作所为造成的后果负全部的责任。自由派生的,就是这种极其沉重而严峻的责任感。他能不自觉遵守纪律吗?

再看看中国的孩子们,有自由吗?没有,从出生开始,就没有行动上的自由。吃喝拉撒睡,攀爬触摸探索游戏,都没有自由。

儿童最初是通过饮食认知人生的,但是他们没有这方面的自由:自由从母乳喂养开始,因为母乳喂养是按需喂养,孩子什么时候想吃就什么时候吃,准备好断奶再断;有多少母亲给孩子这样的自由?自由从添加辅食开始,不是看月份牌,而是看孩子是否准备好接受辅食;有多少家长给孩子这样的自由?又有多少家长到了4个月(甚至更加提前)就强行往孩子嗓子里边塞果汁、菜水、蛋黄、米粉?再长大一些,多少家长剥夺孩子进食的自主权,端着饭碗追着孩子喂饭?

拉撒的自由,就更不用提了。多少家长从孩子刚满月开始就把屎把尿、在孩子的身体没有发育到期的时候强迫他们自主大小便、一旦出现“意外”就横加指责训斥?

基本生存的自由没有,生活的自由也没有,至于其他行动的自由,我不用具体一一列举了,想必大家有目共睹。

没有行动的自由,也无所谓人格的自由,精神的自由,思维的自由。这就是孙瑞雪所讲的“被奴役”:因为你从来没有得到过自由,你的周围没有人在自由中成长,所以你充满了担忧,人对未知的事物,总是恐惧的。但是作为一个人,没有自由,他就不能成为他自己,如果他不是他自己,那么他一定是被别人奴役了,奴役的意义也就在此。自由建构了人独立的意志,独立的意志,又建构了一个强大的人,这就是杰出而伟大的含义。所以在我看来没有自由,人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是几千年来科学教育的一个普遍的认知法则。

没有了人格和精神的独立自主,儿童也无法达到行为的自由。不自由的人,也必定无法产生责任感。中国的孩子从小到大,不必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小时候自有家长收拾一切,不许自己动手;大一些,家长做主报名参加学习班,升学考试也没有什么发言权,联系工作也靠家长的关系后门。长到多大,甚至结婚了,也可以(甚至必须)和家长住在一起,老人做饭洗衣服收拾房间,年轻人不必动一根手指头。生活的一切都被包办了,自己不能做主,人格不能独立,哪里谈得上责任感?(许多妈妈抱怨自己的丈夫不理家不帮助自己照看孩子,只知道出去喝酒玩乐回家当甩手掌柜,殊不知这就是小时候没有自由的后果。一切都是家长代劳,导致成年男子的实际心理还滞留在婴儿期。他自己都没长大,你还指望他帮你养孩子?)

没有责任感,还能够自觉遵守纪律吗?

行动不自由的人,无法感受、认知事物的自然规律,你可以给他灌输,但他不是真正的理解,也不能够心领神会地遵从;意志不被尊重的人,没有自尊和自信,他的思维不独立,不能够做自己行为的主人,也无法做到自律。

真正持久的纪律是从自由中建立起来的,而不是从拒绝和管束中建立。在自由中建立的纪律,是积极快乐的纪律,是即使没有人监督也会自觉遵守的纪律,因为遵守纪律,恰恰是为了保护自由。纪律和自由相辅相成。
__________________
鑫磊爸爸
作者: Qmom    时间: 2005-6-18 03:53
jerryhao+-->引用:jerryhao 以后有时间我想我会写一篇叫“我为什么反对早教”的帖子,去阐述我的观点。

哈,期待着你的帖子呀。

jerryhao+-->引用:jerryhao  孩子怕我,听起来很可怜,但这确实是我最得意的事情。

你说的这种感觉我也有体会。Q是又怕我又爱我。我想这种感觉就是敬佩和尊重的雏
形吧。2岁半的他比一年前和我亲密多了。而恰恰这一年里我对他严格了许多。我很
珍惜也很为这种亲子关系的成长而骄傲。

一提到严格很多人都觉得是凶孩子。其实家长的威严不是建立在以势压人的过程中。
在管教Q的过程中,抓住孩子的心,和孩子产生共鸣,这很重要。我自认为做得最好
的就是我几乎从来都不伤害Q的感情(记忆里有过两次,事后我都向Q道歉了)。认可
孩子的感情(包括:生气、嫉妒、恐惧等负面情绪),纠正孩子的行为。

jerryhao+-->引用:jerryhao  孩子一生都在和父母较量,我们不可以成为失败者。不仅是2岁,我儿子现在也经常会挑战规则,很多方面他也会胜利,但关键点,胜利的只能是做父母的。
小心噢,这段话弄不好会引来砖头。
不过,我不向你扔砖头。我给你竖一个大拇指。  
作者: Qmom    时间: 2005-6-18 05:00
小巫+-->引用:小巫
真正持久的纪律是从自由中建立起来的,而不是从拒绝和管束中建立。在自由中建立的纪律,是积极快乐的纪律,是即使没有人监督也会自觉遵守的纪律,因为遵守纪律,恰恰是为了保护自由。纪律和自由相辅相成。

小巫阐述的自由和纪律和孙瑞雪老师讲的几乎一样。

“在自由中建立的纪律,是积极快乐的纪律,是即使没有人监督也会自觉遵守的纪律”
这句话,作为理论我很赞同。但把它放到一个2,3岁的孩子的身上,是否完全合适?
或者说是否全面?我怀疑。

对于管束孩子的内容,粗分起来大概有两类。

一类是因果关系很容易体验到的事情。比如手摸了水壶结果自己给烫到了。对于这
类的管束很容易做到 -- 让孩子自己去体验。这类的纪律就如小巫讲的,在自由的
体验中建立起来的纪律。

在这方面,Q已经建立起了很好的自律。有时他会拿一把小水果刀问我:“妈妈我可
以玩这把刀吗?”我就说:“刀子没用好的话,可能会划破你的手指,不过你想要
试试的话,妈妈不会拦着你的。你自己决定吧。”通常,Q都是想想然后很自觉地把
刀放回原处,有时他也会拿起刀,很小心地,翻过来翻过去看看然后放下。

另一类则是孩子很难马上体验到因果关系的事情。比如控制孩子吃甜食。你同他讲
吃多了甜食对牙齿不好,对身体不好。虽然孩子能听懂,但毕竟牙齿长虫子对孩子
来讲是一个遥远的事情。这样的纪律又如何让孩子在自由中建立起来呢?还有建立
孩子的作息时间,你告诉他早睡早起对身体好,他又如何体会到呢?对于这类问题,
小巫提的那种在自由中建立的纪律就显得苍白无力了。

让孩子能做到自觉遵守纪律,有两个办法:一个是让孩子自律,一个是培养孩子一
个好的习惯。幼儿的自律是在自由中建立起来的。但幼儿的好习惯则是靠家长一点
点培养起来的 -- 其实这就是对孩子的管教。
作者: 大风的爸爸    时间: 2005-6-18 11:30
Qmom+-->引用mom 小巫阐述的自由和纪律和孙瑞雪老师讲的几乎一样。

“在自由中建立的纪律,是积极快乐的纪律,是即使没有人监督也会自觉遵守的纪律”
这句话,作为理论我很赞同。但把它放到一个2,3岁的孩子的身上,是否完全合适?
或者说是否全面?我怀疑。

对于管束孩子的内容,粗分起来大概有两类。

一类是因果关系很容易体验到的事情。比如手摸了水壶结果自己给烫到了。对于这
类的管束很容易做到 -- 让孩子自己去体验。这类的纪律就如小巫讲的,在自由的
体验中建立起来的纪律。

在这方面,Q已经建立起了很好的自律。有时他会拿一把小水果刀问我:“妈妈我可
以玩这把刀吗?”我就说:“刀子没用好的话,可能会划破你的手指,不过你想要
试试的话,妈妈不会拦着你的。你自己决定吧。”通常,Q都是想想然后很自觉地把
刀放回原处,有时他也会拿起刀,很小心地,翻过来翻过去看看然后放下。

另一类则是孩子很难马上体验到因果关系的事情。比如控制孩子吃甜食。你同他讲
吃多了甜食对牙齿不好,对身体不好。虽然孩子能听懂,但毕竟牙齿长虫子对孩子
来讲是一个遥远的事情。这样的纪律又如何让孩子在自由中建立起来呢?还有建立
孩子的作息时间,你告诉他早睡早起对身体好,他又如何体会到呢?对于这类问题,
小巫提的那种在自由中建立的纪律就显得苍白无力了。

让孩子能做到自觉遵守纪律,有两个办法:一个是让孩子自律,一个是培养孩子一
个好的习惯。幼儿的自律是在自由中建立起来的。但幼儿的好习惯则是靠家长一点
点培养起来的 -- 其实这就是对孩子的管教。
关于吃糖还有玩电源这一类无法直接建立因果关系的自律,其实也可以部分地依靠自由法则来解决,我给孩子放了两段视频,一个是动画片里的角色被电击的画面,一个是小丑牙医给孩子拔牙的戏剧画面,效果还不错,对这两个事情都有些恐惧感。不过电源的问题处理起来比较复杂些,我儿子玩遍全家后发现最神秘最有威力的东西就是电源,所有的东西都连着它。曾经,尝试玩电源是他最盼望的事情,为了不打击他的探索也为了早点打发他的好奇心,我给他买了一个新的插线板,有好长一段时间他就抱着插线板插拔。现在已经没有兴趣了。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05-6-18 16:12
大风的爸爸+-->引用:大风的爸爸 关于吃糖还有玩电源这一类无法直接建立因果关系的自律,其实也可以部分地依靠自由法则来解决,我给孩子放了两段视频,一个是动画片里的角色被电击的画面,一个是小丑牙医给孩子拔牙的戏剧画面,效果还不错,对这两个事情都有些恐惧感。不过电源的问题处理起来比较复杂些,我儿子玩遍全家后发现最神秘最有威力的东西就是电源,所有的东西都连着它。曾经,尝试玩电源是他最盼望的事情,为了不打击他的探索也为了早点打发他的好奇心,我给他买了一个新的插线板,有好长一段时间他就抱着插线板插拔。现在已经没有兴趣了。
做的真好,孩子有时候会做危险的事情,就是因为好奇心,因为他想感受每件事物.单单靠禁止的方法往往反而增强了他的好奇.像你这样,顺势引导,效果最好.
作者: bob747    时间: 2005-6-19 00:24
接受拒绝和约束
作者: 天问    时间: 2005-6-19 00:41
引用:<<!--quote1-->,我给他买了一个新的插线板,有好长一段时间他就抱着插线板插拔。

高,实在是高。
作者: 大风的爸爸    时间: 2005-6-20 20:26
天问+-->引用:天问 高,实在是高。
养孩子累人啊,欧门家孩子从手机到高压锅什么都感兴趣,样样都要耐心解决,不容易啊!
作者: Odys    时间: 2005-6-20 21:37
大风的爸爸+-->引用:大风的爸爸 关于吃糖还有玩电源这一类无法直接建立因果关系的自律,其实也可以部分地依靠自由法则来解决,我给孩子放了两段视频,一个是动画片里的角色被电击的画面,一个是小丑牙医给孩子拔牙的戏剧画面,效果还不错,对这两个事情都有些恐惧感。不过电源的问题处理起来比较复杂些,我儿子玩遍全家后发现最神秘最有威力的东西就是电源,所有的东西都连着它。曾经,尝试玩电源是他最盼望的事情,为了不打击他的探索也为了早点打发他的好奇心,我给他买了一个新的插线板,有好长一段时间他就抱着插线板插拔。现在已经没有兴趣了。
根据最近学来的例子,可以引导的更好的
只是不知道到时候欧是不是能做到这么好
作者: jackxiao    时间: 2005-6-21 12:20
看高手们的讨论,感觉真是一个字——爽!!
作者: woodgarden    时间: 2005-6-21 23:23

作者: Nikki and Felix    时间: 2005-6-27 14:01
dyly+-->引用:dyly 孩子怕我,听起来很可怜,但这确实是我最得意的事情。其实,孩子快四岁了,我从来没动过孩子一个手指头,甚至没有一次大声的呵斥过他,但我确实能掌控住孩子。这里面的窍门就是一句话:“坚决、一致”,孩子做不应该的事情,简单的说一句话就可以了,“No”,声音要轻轻的,但眼睛一定要看着他,认真地正式的对他说。另外要坚持一贯性,无论自己心情的好坏,都要坚持同一个原则,不能因为自己心情好就随孩子去随意,更不能因为自己心情不好,就把孩子合理的要求给否定了。还有一点是重要的,“No”不可以滥用,只能用在最关键的方面。有些妈妈每天都是不可以这个,不可以那个,其实就是在唠叨,对孩子来说,那个“No”是一点效果都没有的。[I]

Qmom这就是我说的约束,在孩子出生后就要开始的建立规则。

大家都说的太好了,真是每次看大家的讨论都能引起很多思考,把学过的那些心理学知识咀嚼消化一阵。

快四岁的孩子还这样容易被掌控,是好事情还是坏事情?

理念有差别,这绝对不是我想要的孩子!
作者: 心香一瓣    时间: 2005-7-1 00:51
其实好多什么时期,什么时期的提法,并不说明什么。只能说明孩子在这个时期出了问题,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存在,例如青春叛逆期,更年期等,这个时期的出现,说明人有了问题,并不正常。并不是说到了青春期就一定叛逆,到了更年期就一定综合症。因此一定要消除这些症状才是正常的。
如果教育得法,两岁说no的,或者可能要等到四岁才说,也许,很顺利着陆,没有青春叛逆期。关键还是要看教育。
作者: lyg_ycz    时间: 2005-7-31 16:25
长见识!
作者: greenjoy    时间: 2010-7-18 15:11
今天才翻出这个很久以前的帖子,一口气看完。
确实有不少值得借鉴的观点。
宝宝一岁多了,现在脾气见长,似乎有T2的趋势,严阵以待……
作者: hisusie    时间: 2010-7-23 17:26
我也放出来看看当时的讨论了,不知道当时的前辈经过了那个时期后,是否有什么心得体会,留给我们即将经历的人分享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