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转帖】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打印本页]

作者: 大风的爸爸    时间: 2005-6-1 10:00
标题: 【转帖】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2003-11-3   

——当代中国幼儿教育主流知识观的嬗变

1884年,当斯宾塞(Spencer,H.)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疑问后,知识观开始成为教育研究中的基础性问题。的确,人怎样理解知识,对知识抱有什么态度,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来说,不论是曾经探讨过的应该给儿童"教什么",还是当前研究的儿童应该"学什么",归根结底都是各种不同的、甚至对立的知识观的争论,诸如什么知识对儿童最有价值?知识与儿童的关系是什么?知识与教育的关系是什么?等等。那么,建国以来我国幼儿教育出现过哪些不同的主流知识观呢?依笔者之见,在我国幼儿教育领域先后出现了理性主义知识观、经验主义知识观和建构主义知识观,这三种形态的知识观具有不同的、但又相互联系的本质属性,对幼儿教育产生着不同的影响。

一、 理性主义知识观经久不衰

理性主义观把知识当作外在于主体(即儿童)的客观实在,儿童需要通过一定合理的学习方式才能获取这些客观知识。因此,教育所关心的是如何选择一种有效的途径,让儿童最终获得可靠的、真理性的、系统的知识。

理性主义观以深刻悠久的唯理论为哲学基础,[1](PP.13-14)早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那里,知识就是人类理性认识的结果,感官看到的"可见世界"是不可靠的,而"理念世界"才是真正的知识世界,并且数学知识就是真理;笛卡儿(Descartes,R.)则以"我思故我在"明确了知识是如何产生的、知识与主体的关系,即只有通过理性思考的思想才是可靠的知识,才是人类独有的;后来斯宾诺莎(Spinoza)、莱布尼茨(Leibniz)、康德(Kant,I)的知识观都是在笛卡儿"理性主义"的旗帜下强调逻辑在知识中的重要性。在理性主义知识观的观照下,人们总是认为科学最有价值,只要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就可以完全解决人类生活和生命存在的全部问题,而人自身的欲望、需求、意志随着这种知识的包裹则远离而去。

幼儿教育中的理性主义的知识观形成于我国建国初期,它是完全照搬前苏联知识观的产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前苏联教育学者认为,知识反映了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关系,具有一定的体系,这种知识体系"是一种越来越广泛的联想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加深和形成的:从简单局部的联想过渡到决定知识部分体系性质的联想,然后过渡到包容现实生活某领域的基本规律的知识体系,最后过渡到确立提示整个世界画面的科学之间的关系。"[2](P.529)由此,说明了给儿童的知识要从局部过渡到整体,要从简单过渡到复杂,要从最具体形象逐步过渡到逻辑抽象,最终帮助儿童建立起对科学世界的系统的把握和认识。前苏联幼儿教育家乌索娃还进一步指出,一些简单的知识和技能只要在儿童的游戏、劳动和观察中就可获得,不需要专门的教学;而那些比较复杂的知识必须经过专门的教学,并且后者更为重要。在1952年3月和1952年7月我国颁布的《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和《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中,[3](pp.146-147)就可以明显地看到前苏联理性主义知识观在幼儿教育中彻底实践。《规程》和《纲要》把幼儿园教学分为体育、语言、认识环境、图画手工、音乐和计算六科;每个学科都有各自知识要点、教学目标以及不同年龄班的教材大纲;由教师将系统的知识在课堂上传递给儿童。以计算中"数概念"为例,内容包括了唱数、识数、相邻数的认识、数的组合分解以及简单的10以内的加减运算等,完全由教师在专门的计算课上讲授、练习。这种知识观具有以下特征:1.知识客观化,使儿童获得了普遍的、客观的规律知识,但失去丰富的、生动的、具体的本土文化知识;2.知识学科化,即知识按照学科体系各自成为一种具有某种共同本质属性的学科知识,每个学科有自己的语言,使儿童所获得的知识是分裂的,相互不发生联系,因而也是不完整的;3.知识等级化,表现为极大提高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的知识的地位,比如注重语言、计算等知识以及音乐、舞蹈和绘画的技巧知识等,而降低关怀儿童精神成长的知识的地位,比如情感的、社会的、审美的知识等;4.知识的累积性,即知识的增长方式依靠学科知识的累积,等累积到一定程度,才会产生突破,知识才有所发展。[4]儿童通过感知、理解和记忆来接受知识、巩固知识,以线性的方式实现知识量的积累。

理性主义知识观从我国建国后到20世纪80年代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这是因为:1.教师所受的教育就是建立在理性主义知识观基础上的,这种知识观已经在教师头脑中根深蒂固;2.理性主义知识观所具有的积极性因素也是不可抹杀的,它毕竟有助于儿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和严谨的逻辑思维;3.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传授这些客观性、规律性的知识,便于教师的设计、实施、组织和管理,也容易评价儿童的学习效果,教师更倾向于理性主义知识观的取向。



二、经验主义知识观的兴起与"自我消失"



经验主义知识观认为,儿童的知识来自感觉经验,都是"从对个别现象的感知经由归纳的途径获得一般原理的认识",[5](p.16)因此,教育所关心的就是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让儿童从观察和实践中归纳知识。

经验主义知识观以经验论为哲学基础,其代表人物是培根(Bacon.F)和洛克(Locke.J.)。与其说在培根心目中"知识就是力量",不如说在他看来"经验就是力量",因为在培根看来,"一切自然的知识都应求之于感官"。[5]而洛克则认为"心灵比如说是白纸,没有一切文字、不带任何观念",那么"何以装上这些东西呢?"对此,洛克说:"我用一词回答:从经验: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在经验里扎着根基,知识归根接底有经验而来。"[6](p.634)从感官获得的个别应验经过归纳,即经过从个别现象到一般原理的提升,才可形成可靠的知识。

在20世纪80年代初,南京师范大和南京市实验幼儿园率先开展"幼儿园综合教育结构的探讨"的教育实验,随后南京市鼓楼幼儿园回归陈鹤琴先生的中心制单元教学开创了"单元教育课程。从此,幼儿园综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我们不难看到经验主义知识观的基本理念:首先,现实生活成为儿童知识的来源。以大自然和大社会作为主题或单元内容,比如春夏秋冬等季节性主题,又如国庆节、"三八"妇女节等社会性主题等等,强调儿童在"在大自然中认识大自然,在大社会中认识大社会,在日常生活和人们广泛接触中丰富有关语言,学习行为规范,培养良好习惯。"[7]其次,获得知识的方式是从个别到一般,反对一般演绎为特殊。综合教育观反对以概念、原理、规律等一般性知识先行的理性主义知识观,主张儿童走进活生生的大自然和大社会中,把儿童的直接感受的丰富经验与各个学科的术语结合起来,提升为一般性、普遍性的知识。最后,知识是经验统整下的统一体。一个人的经验是整体的,和经验紧密结合的知识也是整体的,所以,综合教育把各个学科知识统整在同一的具体经验之中,形成一个具有一定的联系性和完整性的知识统一体,彻底改变了理性主义知识观的知识割裂性。

经验主义知识观在当前的教育领域已经公认为符合儿童需要和特点的,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并不理想 正如有学者指出综合教育成为各分科的大拼盘。[8]这是因为,在教师的具体教育实践中,往往将直接经验的获得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做到现实世界与儿童世界的相互交融、互相作用,同时抱住概念知识的绝对性、可靠性和确实性不放,从而再次滑入理性注意知识观的深渊。再从哲学意义上分析,经验主义知识观与理性主义知识观尽管在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上存在着重大的差别,前者是让事实和现象告诉儿童,后者是将课本知识传递给儿童,但是它们两者"都是把找寻普遍的、客观的或绝对的知识作为认识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让儿童毫无批判意识地获得真理性的知识,所以很容易造成经验主义知识观在实践中的"自我消失"。因此,经验主义知识观在幼儿教育中陷入"自我消失"的边缘也在所难免。



三、建构主义知识观的萌芽与成长



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一种主体性的存在,即儿童基于自己的经验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通过主动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融入主体世界的知识。因此,教育所关心的是尊重、激发和协助儿童与外部世界互相作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反对教师的外部灌输,主张儿童主动的自我建构。使知识与儿童的主动意义世界统一起来。

建构主义知识观的含义最为丰富,在不同的学者那里获得不同的内涵。瑞士的认识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J.)是知识建构观的创始人,他认为知识既不来源客体,也不来源于主体,而是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活动"。儿童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同化和顺应的方式逐步建构起来的,从而使自身的认识结构得到发展。此外,皮亚杰反对知识是由外向内的"输入",而是儿童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观念转变个结构重组,是自外而内的"同化"与自内而外的"顺应"的统一。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Vygotsky,L.)提出了知识的社会建构的理论。首先,他认为人的心理发展的源泉和决定因素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发展的文化;其次,人的高级心理技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只能产生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最后这种外部活动才转化为内部心理活动。正是在活动外部的、展开的、集体的形式向着完成活动的内部的、精简的、个体的形式的转化中,实现着人的发展。所以,"社会交往"在知识建构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英国著名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波兰尼(Polanyi,M.)则把建构的知识看成是"个人知识",他反对传统知识观把这些热情的、个人的、人性的成分从知识中清除。据他的观点,知识(knowing,知识的获得)是对被知事物能动的反映,即正在认识的人的"无所不在"的个人参与,因此,波兰尼的:"个人知识"概念包含了三个含义:1.知识是默会的,即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言传的,不能以正规的形式传递的,不能加以理性批判的知识,因而也是个人的,比如,我们学会骑车但说不清如何不会摔到。2.知识是客观性和个人性的结合,在识知过程中,识知人既与现实建立联系,同时怀有个人的热情、责任和经验,这种客观性和个人性的结合就是个人知识。3.知识是一种信念,是一种寄托。人们说话时隐含的情态、核实科学证据时的判断,都表达了当事人的信念,都是他们所作的寄托,可以说科学也是我们所寄托的一个庞大的信念体系。建构主义知识观在后代教育思潮中又有了新的含义,美国路易斯安那大学的多尔(Doll,W.)在其代表作《后现代课程观》中反对"现代"知识观将知识观视为对现实的客观反映,知识是封闭的、稳定的,可以从外部加以研究的意义系统,他认为知识是对动态的、开放的自我调节的系统的解释,知者并非外在而是内在与这一系统之中。知识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开放性,知识系统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各种突发事件、外部干扰、错误都是有可能转化为教育契机,最终形成通邮价值的知识。2.复杂性,现实是网状的,有多种交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知者与被知者便交织在一起,知者不再仅仅作为旁观者和观察者,而要带这各自觉得价值、目的、信念及其独特的方式与自然对话,。于是被知者也就不再具有绝对的客观性。因此,形成了知者与被知者、主观与客观相互交融的复杂的知识状态。3.转化性,知识不是为了避免错误的发生而以受控的,累加性的方式逐步实现的,而是与混沌、不确定、困惑和错误联系在一起,知者在对外部力量的反应中而引起自身内部经验的改变,即以自组织(self-oganization)的方式不断转化形成新的知识。因此,知识增长方式不是线性累积,而是非线性的转化。

在中国的幼儿教育领域,皮亚杰的知识观的活动建构观率先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幼儿园整体课程改革针对分科教育重客观知识的外部传授的弊病,将皮亚杰的建构论作为幼教改革最有力的依据,特别在活动教育课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活动教育课程通过活动区教育、小组织活动教育、集体活动教育,并采用"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方法,[3](P.156)儿童的知识不再仅仅从教师的讲述中获得,更多是在各种活动中,在儿童与丰富生活的环境互动中,促使儿童不断同化外界世界的刺激,并以调整自身的认知结构来适应外部世界新的刺激。

最近两年,意大利瑞吉欧的幼儿教育理念传入我国幼教领域后,我们看到了其中蕴涵的比皮亚杰活动建构论更丰富的知识建构观:1.知识不是外部灌输的,而是内部生成的。瑞吉欧的教师从来不会告诉儿童必须学什么,而是由儿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选择主题,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的经验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经验。瑞吉欧方案教育的创始人马拉古奇认为,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幼儿一直处于学习与理解的建构与获得之中,扮演主动积极的角色。[12](P.74)此外,知识也不是静止的,绝不是只有一种解释的或有定案的,而是不断与其他意义相结合后继续产生新意。2.知识是在合作协议中建构的。他们将知识理解为,知识是籍由人们成为彼此的学生、对彼此的观点所产生的省思,以及尊敬彼此的观点,透过协议而逐渐建构而成的。[12](P.271)这种知识观认为只通过聆听或观察是无法获取真正知识的,强调教师联合儿童、家长和其他教师形成一个学习者社区,透过协议达到某种程度的共识。在知识的协议建构中,有三个要素[12](P.272):规划(design)、对谈(discourse)和记录(documentation)。规划是指儿童用语言、图画、手工等各种符号展示他们的活动计划或设想,比如他们画出喷水池和游乐场,来引导实际的建筑工作;对谈意味着对他人的意见进行反思,并努力了解其中的含义,或赞同或产生冲突,然后通过讨论和实验不断调整观点,最终达成共识;记录是指展示详尽的成果报告,帮助他人了解儿童活动背后的含义,并成为儿童不断反思的动力和资源。这三要素为我们清晰地说明知识是如何在合作协议建构的,以及小组学习方式是合作协议式学习的最佳方式。3.社区是儿童"知识的基金"。[12](P.299)这体现了瑞吉欧教育者对维果斯基知识"社会文化建构观"理论与实践近乎完美的注释。瑞吉欧教育者认为传统的建构理论以皮亚杰同化和顺应的内在机制为主,只注重儿童内发的认知过程本身,而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建构"理论更强调认知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联性,并通过实践进一步证实了儿童在成人的引导下主动参与日常社会文化活动,有益于他们的知识建构。因此,他们将社区视为"知识基金",一方面让儿童到社区中学习,比如参观消防队、农民收葡萄的过程和城市下水道的排水系统等,另一方面请社区民众分享儿童记录的活动成果,共同建设美好的社区,在这样的相互影响的社会活动中,儿童主动建构了丰富的、有意义的知识。4.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获得的。儿童所学的知识与一定情境下的一定的真实任务结合起来,儿童像专家一样提出问题和假设,查找资料、工具和材料,实验验证,交流讨论,最终解决问题,获得的知识远比教师所能提供丰富得多,与现实生活联系的更为紧密。


如果说建构主义知识观在我国幼教领域的"萌芽"直接得益于皮亚杰的知识建构观,那么建构主义知识观在我国幼教领域的"成长"则是受到瑞吉欧的知识观阳光雨露的滋养,间接地体现了建构主义知识观不断丰富的内涵。南京师范大学"田野课程"研究把意大利瑞吉欧的方案教学的成果作为吸收借鉴的内容之一,
其中蕴涵的知识观可以从"田野"二字管中窥豹,"田野"富有两层含义:一是将"田野"解读为原初、自然、本真,认为知识来自于原初的、丰富多样的、自然的环境;二是将"田野"解读为一种方法,就如科学研究中的田野研究(Field
Method)一样,认为儿童是在进入、深入现场和情境中探究知识、建构知识的。上海市开展的"探索型主题教育活动"研究,把儿童知识的建构看作是一种自主探究活动,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
{14}(PP。92-94):1 自主性--让儿童自主自助地探索,尽情尽兴地表达;2 开放性--让儿童有充足的时空、多元的内容、多种的形式,获得多样的选择;3
游戏性--让儿童尽情玩耍,自由摆弄。4 综合性--让儿童用多重感官去感知,用整合的经验去探索,用多种形式去表征。南京师范大学屠美如主持的"生态式教育研究",
把人看成自然之子,用生态的方式进行启蒙教育,即在人与自然、社会的融合过程中,使生命得到滋润、补充,产生更高的智慧。因此,生态式教育主张各种知识之间、知识与自我之间建立起一种生态的系统;强调主体的自我探索、自我发展,发掘儿童的内在潜力;重在儿童通过互助合作实现认知结构的自我建构等。 

总之,在近两年来,中国幼儿教育的知识观不再仅仅局限于原有的理性主义知识观和经验主义知识观,而且在超越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知识观的基础上,走向了社会交往的、个人化的、后现代的更为丰富的知识建构观,对幼儿教育改革的深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邓鲁萍.简述苏联学前教育的知识体系理论[A].学前教育参考资料[C].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李莉,唐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研究[A].儿园课程研究论文集萃(一)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和集体改革[C].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石中英,尚志远.现代知识状况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教育探索.1999,(5).

[5]黄玉顺.从知识论到意志论--西方近代哲学简论[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0,(2).

[6][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M].商务印书馆,1976.

[7]李晓军,黄忠敬. 幼儿园综合课程的概念辨析[J].学前教育研究.1999,(5).

[8]朱家雄.上篇:瑞吉欧教育经验备受关注的缘故[J].幼儿教育 2001,(6).

[9]宋惠芳.皮亚杰建构理论的启示[J].外国哲学 2001,(2).

[10][前苏联]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1][英]迈克尔.尼.个人知识[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12][美]Edwards,C,等.儿童的一百种语文--瑞克欧.艾密莉亚教育取向进一步的回响[M].台湾心理出版社,2000.

[13]虞永平.取向幼儿园课程及在我国的实践--兼议"田野课程"[J].幼儿教育.2001,(6).

[14]郑惠萍.奇迹,其实它很平凡[M].百家出版社,2001.

[15]屠美如.向瑞吉欧.艾密莉亚学习些什么?-儿童的一百种语文解[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作者: 大风的爸爸    时间: 2005-6-1 10:18
我反复唠叨:不同的价值观对早期教育的看法是根本不同的。
我引用上边专家的论文来给我的观点做个注解。
作者: jackxiao    时间: 2005-6-1 11:05
嘿嘿,大风的爸爸,说实话,看这个帖子有点晕…………

能不能麻烦你给总结总结概括概括,弄个中心思想什么的?
作者: 大风的爸爸    时间: 2005-6-1 11:35
jackxiao+-->引用:jackxiao 嘿嘿,大风的爸爸,说实话,看这个帖子有点晕…………

能不能麻烦你给总结总结概括概括,弄个中心思想什么的?
呵呵!螃蟹好吃,皮难剥啊!我觉得这个论文可以给我们家长以下指导
1.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2.给孩子什么样的知识
3.以什么样的手段让他们获得知识
4.获得知识的方法决定了孩子以后的未来。
以上这些都涉及到家长的价值判断,尊重各自的取向,所以也无法给个什么指点的东西。
作者: zgl    时间: 2005-6-1 11:40
大风的爸爸+-->引用:大风的爸爸 我反复唠叨:不同的价值观对早期教育的看法是根本不同的。我引用上边专家的论文来给我的观点做个注解。
呵呵,你很清楚不同的价值观对早期教育的看法是根本不同的,而我实在不清楚你与宗教信仰的父母要谈出什么...:)
作者: 刘伶    时间: 2005-6-1 11:42
有两种做法是比较难的:

1.把钱从别人的口袋里拿出来

2.把思想放到别人的脑袋里去
作者: 大风的爸爸    时间: 2005-6-1 11:48
zgl+-->引用:zgl 呵呵,你很清楚不同的价值观对早期教育的看法是根本不同的,而我实在不清楚你与宗教信仰的父母要谈出什么...:)
说实话就是给某些无拘无束的行为加上一点保险丝。人类的能力在膨胀,惟独敬畏在萎缩,涉及到人的尊严的东西,我们还是应当慎重。
作者: jackxiao    时间: 2005-6-1 11:57
谢谢大风的爸爸!!体会中。。。。。。
作者: woodgarden    时间: 2005-6-1 13:16
刘伶+-->引用:刘伶 有两种做法是比较难的:

1.把钱从别人的口袋里拿出来

2.把思想放到别人的脑袋里去


作者: hq1966    时间: 2005-6-1 15:30
  顶,顶。有道理要顶。
作者: 爱我中华    时间: 2005-6-1 20:52
绝对应该学习
作者: joyce_zhou    时间: 2005-6-2 15:46
我看着也有点晕。
作者: zgl    时间: 2005-6-2 16:41
大风的爸爸+-->引用:大风的爸爸 说实话就是给某些无拘无束的行为加上一点保险丝。人类的能力在膨胀,惟独敬畏在萎缩,涉及到人的尊严的东西,我们还是应当慎重。
哦,可实际并不如你意愿吧,宗教的自我进化使它早已声称自己是包容一切科学又超然于科学之上的,体现在个人身上就是有着宗教和科学的2张皮,需要时相互调用,实践中就是对人的尊严和潜意识贞操的挑战以及大胆无畏的“科学实验”往往就是宗教人士,你的想法虽好但依然无能为力,建起那层楼反而成了宣扬宗教的新场地...
作者: 大风的爸爸    时间: 2005-6-2 16:45
zgl+-->引用:zgl 哦,可实际并不如你意愿吧,宗教的自我进化使它早已声称自己是包容一切科学又超然于科学之上的,体现在个人身上就是有着宗教和科学的2张皮,需要时相互调用,实践中就是对人的尊严和潜意识贞操的挑战以及大胆无畏的“科学实验”往往就是宗教人士,你的想法虽好但依然无能为力,建起那层楼反而成了宣扬宗教的新场地...
认同,老兄还是灭了哪个贴吧。
作者: zgl    时间: 2005-6-2 16:59
大风的爸爸+-->引用:大风的爸爸 认同,老兄还是灭了哪个贴吧。
我找人移到别的地方吧。 其实,以前是与教徒打过架的,但确实,信仰的顽固和不信仰的顽固同样坚强,呵呵,没办法,同样,你的思虑他们不会去探讨的,除非罗马教廷有了新的解释...
作者: 独孤求败    时间: 2005-6-15 15:52
woodgarden+-->引用:woodgarden


作者: dyly    时间: 2005-6-16 22:44
hehe大风爸爸,和你商榷,我感觉这三个理论流派并不是因为他们价值观不同,他们目的都是想让孩子幸福快乐成才,只是能力有限角度不同方法不同而已。建议您看看儿童心理学发展过程,可能会更清晰。
作者: 大风的爸爸    时间: 2005-6-17 00:51
dyly+-->引用:dyly hehe大风爸爸,和你商榷,我感觉这三个理论流派并不是因为他们价值观不同,他们目的都是想让孩子幸福快乐成才,只是能力有限角度不同方法不同而已。建议您看看儿童心理学发展过程,可能会更清晰。
这个估计大家没有什么分歧,这些理论都不是直接建立在价值观上的。只是反观我们的家长通常是以自己的价值取向来思考孩子的教育的。比如说有些家长认为给孩子灌图片、字母、以及经典是教育是知识;而我觉得孩子自我关注、自我体验、自我认识的事物才是知识。比如说我儿子对喷泉着迷,我就给他构建一个了解喷泉的环境,经常去广场看喷泉,并在间歇的时候查看那些管路,去公园看那些喷灌器是如何工作的,给他一只小水枪,给他几分钟时间让他停留下来观察路边爆裂的水管,给他一本关于建筑与水体的画册(上边有各式各样的喷泉),把他领到河边去丢石头,雨后允许他在水坑里践踏,每天晚上把他放到澡盆里给他一个淋浴喷头,这个淋浴喷头就是他自己可以控制的微型喷泉,澡盆里边扔上一些漂浮物和瓶子只类的容器,这个过程是他自己不断的了解水的过程,现在他只有22个月大,对水以及其它那些他着迷的东西的认识都会继续下去。
作者: dyly    时间: 2005-6-17 08:27
大风爸爸真是好爸爸.:)我也给孩子看识字卡片,也给孩子体会水的环境.我们的价值观是一样的,看识字卡片是因为那也是一种多感官的体会.从这一条就推论得出父母的价值观是强加给孩子知识不尊重孩子是不完全准确的.

我的宝宝现在7个月,看不同的字卡有不同的反映,先看小熊,盘子等,然后看到哈哈笑时就真的哈哈笑的.我们总以为孩子不能理解文字的意义,我认为是低估了孩子.能听懂口头语言孩子也能真正体会书面文字的意思,你能说那不是孩子的体会吗?只是我们还不能确实这种书面文字的体会多到什么样的程度时,会让孩子丧失了其他体会的兴趣和能力,也就是edu所说的孩子看到天空只数星星怎么办?

虽然不肯定准确的方法来预防怎样避免这样的坏结果,但是作为妈妈我能观察出孩子的每一丝变化,所以我边给她快乐的看几张卡,她也同时情绪精神很好,对人对物都感兴趣,其他指标也发育正常,如果她有一点倾向会只数星星我会感受到的.我到时也会改变提供给她的环境.我不会因噎废食的.

但我赞同你和edu对有些家长的那种成功价值观的批判,可是方式是不是考虑改变呢?首先不能扩大这样的家长,给很多不是这样想法的家长带一顶大帽子.另外这样的家长形成观念也是有他们的环境,也是可以理解的.批判只能让人感觉被否定和无能,自然会引起反感,也起不到效果,不是吗?我觉得人之间应该帮助,帮助的定义最重要的是考虑别人的难处尊重别人,更不是高高在上,仿佛自己掌握真理仙药似的挥洒同情.
作者: dyly    时间: 2005-6-17 08:31
记得心理学对爱有个定义:
爱是给予人心灵成长的机会和能力。心理不舒服时人不会接受别人的看法,也不会有成长。
作者: 大风的爸爸    时间: 2005-6-17 08:57
dyly+-->引用:dyly 记得心理学对爱有个定义:
爱是给予人心灵成长的机会和能力。心理不舒服时人不会接受别人的看法,也不会有成长。
呵呵,dyly不愧是个好妈妈,对坛友都是以爱心对待的,只是我这个大男人觉得大家都是成人又是在网上直来直去简单些。
其实我们对知识的认识还是有差别的,图片、文字、符号、数字、信息我只把他们看成是构成知识的原料,远不是知识,尽管我也给孩子提供这些,但是他们不是孩子自身发展的目标也不是我教育的目的。
社会上的确有很多以灌输大量内容为诱饵的教育投机者,我引用教育价值观并不是要把包括我在内的家长捆死,只是希望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思考对于孩子、社会什么样的东西是最有价值,什么东西是绣花枕头,大家的眼睛亮了,那些投机分子也就成了不屑一顾的垃圾,好的教育理念才有更多的空间。
作者: dyly    时间: 2005-6-17 09:46
<i>其实我们对知识的认识还是有差距的,图片、文字、符号、数字、信息我只把他们看成是构成知识的原料,远不是知识,尽管我也给孩子提供这些,但是他们不是孩子自身发展的目标也不是我教育的目的。</i>

同意,不过奇怪怎么你们对商家有那么多的仇恨?可是离了商业我们怎么办?回到原始社会吗?怪就怪我们现在的社会对商业规则没有完善的监督法制和单一认钱的价值观吧,大家只图赚钱,不象君子呀!
作者: jackxiao    时间: 2005-6-17 09:56
dyly+-->引用:dyly <i>其实我们对知识的认识还是有差距的,图片、文字、符号、数字、信息我只把他们看成是构成知识的原料,远不是知识,尽管我也给孩子提供这些,但是他们不是孩子自身发展的目标也不是我教育的目的。</i>

同意,不过奇怪怎么你们对商家有那么多的仇恨?可是离了商业我们怎么办?回到原始社会吗?怪就怪我们现在的社会对商业规则没有完善的监督法制和单一认钱的价值观吧,大家只图赚钱,不象君子呀!

大风的爸爸仇视的应该是那些打着早教旗号的黑心商家,那些只顾金钱而全然不顾对孩子是否有害的商家,不是普通的商家。

对么?
作者: 大风的爸爸    时间: 2005-6-17 10:12
dyly+-->引用:dyly <i>其实我们对知识的认识还是有差距的,图片、文字、符号、数字、信息我只把他们看成是构成知识的原料,远不是知识,尽管我也给孩子提供这些,但是他们不是孩子自身发展的目标也不是我教育的目的。</i>

同意,不过奇怪怎么你们对商家有那么多的仇恨?可是离了商业我们怎么办?回到原始社会吗?怪就怪我们现在的社会对商业规则没有完善的监督法制和单一认钱的价值观吧,大家只图赚钱,不象君子呀!
由于这几年和一些所谓的教育机构、教育产业、教育学者打交道,深知市场是如何左右教育的,也知道他们是如何设计和引导市场,如果教育绝对由商业来操纵这个国家很快就没有理想和责任了。
作者: dyly    时间: 2005-6-17 12:49
明白了,向你致敬。   也许应该有更多负责任有爱心的人加入教育这个行业。对吗?

可能我理解别人的语言有问题了,老是看不到别人的潜台词。糟糕!
作者: 大风的爸爸    时间: 2005-6-17 20:54
dyly+-->引用:dyly 明白了,向你致敬。   也许应该有更多负责任有爱心的人加入教育这个行业。对吗?

可能我理解别人的语言有问题了,老是看不到别人的潜台词。糟糕!
千万别这么说,脸都红了。我也是自己有了孩子,才有了这些顾虑,回到从前也不觉得什么。其实我不反对商业介入教育,只是我们这个没有多少商业文明的国家还没有形成比较健康的商业精神,惟利是图处处可见,食品行业还有些安全机制,教育这块整个一乌托邦,怎么整都可以。根本性的责任不在家长这边,但我们家长能作的只能是提高自己对教育的认识,如果再能对那些商业运做形成某种程度的影响,从而对毫无顾忌的商业行为起到抵制、斟选、规范、引导的作用那将是我们大家孩子的福分了。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