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转帖】早期教育存在四大误区 [打印本页]

作者: wljycs    时间: 2005-5-27 08:53
标题: 【转帖】早期教育存在四大误区
把婴儿当成病人把教育当成备考
目标定得太高盼孩子是“神童”
由于大部分家长都认为早期教育就是为了能让孩子出类拔萃,因此使早期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近日,全国妇联“中华育婴工程”专家委员会部分专家的调查显示,由于早教中存在误区,致使本来促进孩子发展的早期教育“伤害”了孩子。
参与了此次调查的天津市幼儿早期教育专家郭建国介绍了其中四个主要的误区:
  误区之一:把婴儿当成病人。调查发现,有80%以上的家庭认为婴儿是脆弱的小生命,要像对待病人一样照顾得无微不至。婴儿不是病人,他们从还是胎儿的时候就有了各种能力,一出生则有72种潜能,有惊人的适应能力。婴儿对环境的要求,除了照顾以外,还需要运动、交流,甚至是“冒险”,以挖掘自己身体里的潜能。如果把他们当成病人一样地照顾,他们的潜能就会一个个消失。
误区之二:把教育当成备考。专家们的调查显示:有90%以上的家庭把教育与学习相提并论,认为学习的成绩就是教育的效果。于是,孩子们在一岁以内开始认字,三岁以内开始学外语,3到6岁的孩子85%以上参加各种培训班。专家指出,教育是能力的培养,不是成绩的取得。教育包括的内容很多,健康的心理、愉快的情绪、合作的精神、思维的方式、动手的能力、语言的表达等等,都不是能用成绩来衡量的。它是要让儿童养成良好习惯,而不是逼迫孩子掌握一项专门技能。
误区之三:目标定得太高。在家长们的心中,都给孩子设计了美好的未来,许多家长们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要是晚认了几天字,少学了几个单词是天大的失误。更有一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现在并不出色,以后也不会有“大出息”。其实人生的起跑线不止一条,人生随时都有不同的起跑点。
误区之四:盼孩子是“神童”。调查发现,希望孩子“正常发展”的只有三成,大多数家长希望孩子是“超常”的,最好是位神童。其实,超常和低智力的儿童所占的比例都非常少,90%以上的儿童都是正常孩子。如果家长非要给正常的孩子定一个超常的标准,那结果只能等于拔苗助长。
     www.wljycs.com
作者: zhlily    时间: 2005-6-2 09:16
非常好的贴子谢谢你!
作者: zhlily    时间: 2005-6-2 09:18
我很奇怪这么好的贴子怎么没人顶一下下呢?
作者: liyingli2002    时间: 2005-6-2 09:28
说得很好!
作者: aidai2000    时间: 2005-6-2 10:29
说得好:
1、把婴儿当成病人,如doman,七田真什么的
2、把教育当成备考,如许多训练班
3、目标定得太高--不要把目标仅仅盯在起跑线上,还有速度,方向感,持久力等,很多家长看不到
4、盼孩子是“神童”,如doman就迎合很多家长这方面的心理
作者: scarecrow    时间: 2005-6-2 12:40
“婴儿不是病人”,说得太好了!婴儿生下来大人总是怕冻着他,拚命地给他们穿很多的衣服,结果使他们迅速丧失了自我抵御寒冷的能力,反而变得弱不禁风,一碰就感冒。就应该做到常带三分寒,身体才能健康。
作者: 笑妈妈    时间: 2005-7-15 16:14
是啊,只有智力与心理一起成熟才算数
作者: 八根儿    时间: 2005-7-16 14:18
aidai2000+2005-06-02 10:29-->引用:aidai2000 @ 2005-06-02 10:29 说得好: 1、把婴儿当成病人,如doman,七田真什么的 2、把教育当成备考,如许多训练班 3、目标定得太高--不要把目标仅仅盯在起跑线上,还有速度,方向感,持久力等,很多家长看不到 4、盼孩子是“神童”,如doman就迎合很多家长这方面的心理
8错!<img src="http://www.etjy.com/images/smiles/agree.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要顶。。。
作者: hsebd    时间: 2005-7-16 14:24
楼主说的真好,这是当今中国的父母普遍存在的问题。我想没有哪一个家长没有一丝这种倾向。
作者: bookondesk    时间: 2005-8-2 15:59
光盘呢?在哪里?
作者: duron16g    时间: 2005-8-6 21:40
对,说得由道理,
作者: 阳光女人    时间: 2005-8-7 15:58
哪里有下载的盘啊???
作者: haixisha    时间: 2005-8-7 22:03
一出生则有72种潜能~~~~~
好想了解一下
作者: huranzhe    时间: 2005-8-8 09:16
可我该如何教育我的孩子啊?如何让她健康,愉快的成长啊?
作者: aizheng    时间: 2005-8-8 16:11
那的确!有道理!
作者: tuton    时间: 2005-8-9 00:18
应该怎么办呢?
作者: 知心碗    时间: 2005-8-9 01:06
“把婴儿当成病人,把教育当成备考,目标定得太高,盼孩子是神童。”确实是太现实了。无奈之举................................................
作者: TWINGS    时间: 2005-9-3 14:41
现在的外部教育大环境就是这样,很多家长明知道是误区,但身不由己呀。
作者: zddpuppy    时间: 2005-9-3 15:44
知心碗+2005-08-09 01:06-->引用:知心碗 @ 2005-08-09 01:06 &ldquo;把婴儿当成病人,把教育当成备考,目标定得太高,盼孩子是神童。&rdquo;确实是太现实了。无奈之举................................................
同意
作者: hq1966    时间: 2005-9-4 11:08
wljycs+2005-05-27 08:53-->引用:wljycs @ 2005-05-27 08:53 把婴儿当成病人把教育当成备考 目标定得太高盼孩子是&ldquo;神童&rdquo; 由于大部分家长都认为早期教育就是为了能让孩子出类拔萃,因此使早期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近日,全国妇联&ldquo;中华育婴工程&rdquo;专家委员会部分专家的调查显示,由于早教中存在误区,致使本来促进孩子发展的早期教育&ldquo;伤害&rdquo;了孩子。 参与了此次调查的天津市幼儿早期教育专家郭建国介绍了其中四个主要的误区:   误区之一:把婴儿当成病人。调查发现,有80%以上的家庭认为婴儿是脆弱的小生命,要像对待病人一样照顾得无微不至。婴儿不是病人,他们从还是胎儿的时候就有了各种能力,一出生则有72种潜能,有惊人的适应能力。婴儿对环境的要求,除了照顾以外,还需要运动、交流,甚至是&ldquo;冒险&rdquo;,以挖掘自己身体里的潜能。如果把他们当成病人一样地照顾,他们的潜能就会一个个消失。 误区之二:把教育当成备考。专家们的调查显示:有90%以上的家庭把教育与学习相提并论,认为学习的成绩就是教育的效果。于是,孩子们在一岁以内开始认字,三岁以内开始学外语,3到6岁的孩子85%以上参加各种培训班。专家指出,教育是能力的培养,不是成绩的取得。教育包括的内容很多,健康的心理、愉快的情绪、合作的精神、思维的方式、动手的能力、语言的表达等等,都不是能用成绩来衡量的。它是要让儿童养成良好习惯,而不是逼迫孩子掌握一项专门技能。 误区之三:目标定得太高。在家长们的心中,都给孩子设计了美好的未来,许多家长们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要是晚认了几天字,少学了几个单词是天大的失误。更有一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现在并不出色,以后也不会有&ldquo;大出息&rdquo;。其实人生的起跑线不止一条,人生随时都有不同的起跑点。 误区之四:盼孩子是&ldquo;神童&rdquo;。调查发现,希望孩子&ldquo;正常发展&rdquo;的只有三成,大多数家长希望孩子是&ldquo;超常&rdquo;的,最好是位神童。其实,超常和低智力的儿童所占的比例都非常少,90%以上的儿童都是正常孩子。如果家长非要给正常的孩子定一个超常的标准,那结果只能等于拔苗助长。 www.wljycs.com
  反对一种错误倾向是对的,但是,有破还要有立。  专家拍人,不应该以一个错误反对另一个错误,以一个误区代替另一个误区,以一个极端对抗另一个极端。对专家就该要求高点,不然,和我这样的混混有什么区别。  已经成名的早教权威、早教专家,错误有大有小,但肯定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把他们全拍死,会发现前面没有象样的路可走了,还不如跟着原来的高人摸索呢。  部分孩子母乳不足,或者根本没有母乳喂养,抵抗力本身不强,如果家长不上点心,真的容易进入&ldquo;生病-吃药打针-抵抗力下降-再生病&rdquo;这样的恶性循环。所以,考验孩子的抵抗力,要注意在保险范围内。  把&ldquo;孩子们在一岁以内开始认字,三岁以内开始学外语&rdquo;也作为批判对象,这个哪个年代的观点了,有没有与时俱进啊。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跟一幅图差不多,一岁以前,闪几个图,孩子能接受,能当作一种游戏参与,本身无可厚非,要反对,应该反对错误的识字方式,反对强迫识字,反对识字以外不作他求。学英语,3岁以前是最好的,孩子可以把它当母语接受,家长营造环境不够理想的,也可以当作第二母语,环境再差一点,起码可以培养孩子对英语的兴趣,即使只炼习了几个发音,孩子的舌头将来也可以多打几个结啊,为将来学英语奠定物质基础啊。  本来写了很长,突然发现专家是指名道姓的,删除了一部分(很那个的,写起来特别过瘾,专家看了会跟我拼命的地方,一篇文章,还就是狠狠拍人的地方出彩),自己也发现,破还是蛮有味的,立就麻烦点。
作者: whyujiee    时间: 2005-9-6 18:00
说的也是,有感觉
作者: hzdarling    时间: 2005-9-13 12:59
没有 完美的理论, 作为在中国创导时间不长的早期教育, 如果大家一味追求完美, 没有一个理论经的起专家的反驳.我觉得所有的早教思想都可以从&quot;卡尔.威特的教育&quot;中找到影子. 为此, 不妨多看几遍.另外, 不要看到什么新方法就去尝试, 教育和学习一样, 需要持之以恒, 今天用DOMAN, 明天用别的, 也许最后什么结果也没有.
作者: susan_1201    时间: 2005-9-13 13:32
言简意赅,四针-针针见血,精辟呀!我带小孩:一,没有当成病人,冬天只穿秋衣秋裤在家乱跑,我由着她,居然也没感冒。看来她已经有抵抗寒冷的能力了?!二、把教育当成备考,小孩还小没上培训班,而且我也不相信什么培训班。三、目标定得太高。允许犯错误的,允许她哭闹,允许她调皮,允许她自私(但总告诉与别人分享才是对的,再别人分给她东西的时候也夸别人,也叫她学习)等。四、天才,不知不觉会说话了,会唱歌了等等,好高兴呀。   
作者: joyce_zhou    时间: 2005-9-14 10:03
有道理!
作者: zhuoyue    时间: 2005-9-22 14:49
wljycs+2005-05-27 08:53-->引用:wljycs @ 2005-05-27 08:53 把婴儿当成病人把教育当成备考
目标定得太高盼孩子是“神童”
由于大部分家长都认为早期教育就是为了能让孩子出类拔萃,因此使早期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近日,全国妇联“中华育婴工程”专家委员会部分专家的调查显示,由于早教中存在误区,致使本来促进孩子发展的早期教育“伤害”了孩子。
参与了此次调查的天津市幼儿早期教育专家郭建国介绍了其中四个主要的误区:
  误区之一:把婴儿当成病人。调查发现,有80%以上的家庭认为婴儿是脆弱的小生命,要像对待病人一样照顾得无微不至。婴儿不是病人,他们从还是胎儿的时候就有了各种能力,一出生则有72种潜能,有惊人的适应能力。婴儿对环境的要求,除了照顾以外,还需要运动、交流,甚至是“冒险”,以挖掘自己身体里的潜能。如果把他们当成病人一样地照顾,他们的潜能就会一个个消失。
误区之二:把教育当成备考。专家们的调查显示:有90%以上的家庭把教育与学习相提并论,认为学习的成绩就是教育的效果。于是,孩子们在一岁以内开始认字,三岁以内开始学外语,3到6岁的孩子85%以上参加各种培训班。专家指出,教育是能力的培养,不是成绩的取得。教育包括的内容很多,健康的心理、愉快的情绪、合作的精神、思维的方式、动手的能力、语言的表达等等,都不是能用成绩来衡量的。它是要让儿童养成良好习惯,而不是逼迫孩子掌握一项专门技能。
误区之三:目标定得太高。在家长们的心中,都给孩子设计了美好的未来,许多家长们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要是晚认了几天字,少学了几个单词是天大的失误。更有一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现在并不出色,以后也不会有“大出息”。其实人生的起跑线不止一条,人生随时都有不同的起跑点。
误区之四:盼孩子是“神童”。调查发现,希望孩子“正常发展”的只有三成,大多数家长希望孩子是“超常”的,最好是位神童。其实,超常和低智力的儿童所占的比例都非常少,90%以上的儿童都是正常孩子。如果家长非要给正常的孩子定一个超常的标准,那结果只能等于拔苗助长。    www.wljycs.com
楼主,你发的电驴地址在哪里?
作者: 涛涛妈咪    时间: 2005-9-25 21:32
好贴,谢绝分享!
作者: 何难    时间: 2005-9-28 16:40
我这几天每天都有在网上寻宝,今天看了多多的主页及其他小朋友的主页,他们的学习方法和进度真的应该多多学习,更感谢各位妈妈的无私奉献。
作者: wacxm    时间: 2005-10-8 11:50
到底在哪里啊?
作者: DoDoMaMa    时间: 2005-10-9 22:58
嗯,有道理
作者: whywhy    时间: 2005-10-19 02:59
支持! Thanks
作者: gaohuimami    时间: 2005-10-19 10:21
支持!我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一直认为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是对孩子最好的。由于我爱人是搞中学教育的,我深深体会到现在的孩子很可怜,从开始上学起,尤其是到了中学以后,不断经受着来自学校、老师、家长、同学方面的压力,甚至孩子主动给自己加压。成人还在不断要求自己劳动、工作后的休息权利,为此国家不断修改法律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但是孩子却没有这样的权利,每周5天在校完成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学习任务,周六、周日、寒假、暑假还要参加各种培训班、补习班、竞赛班、兴趣班、提高班,孩子的学习时间比大人的工作可要长得多。所以我对自己刚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在“学习”方面不强迫她,以后她面临的压力会让我这个作妈妈的心疼但无能为力的,何苦现在就为难孩子呢。所以当听说别的孩子会背多少首唐诗、会认多少个汉字的时候,我一点也不为自己的孩子背不出一首完整的古诗、只认30多个汉字而觉得不好意思。我的孩子不曾因为“学习”而不快乐过,她也在不断的、快乐的学习着,比如,她会唱很多儿歌,还会自己编儿歌;她喜欢跳舞,虽然不专业;她喜欢看书,喜欢认数字,喜欢听故事,自己也会给她的玩具朋友讲故事;很多汉字她虽然不认识,但她能准确地理解大人的语言;有些名词尽管第一次听说,她也能以自己的语言理解它。昨天孩子看书,问我:“妈妈,这是什么呀?”我告诉她,这是考拉熊,是一种熊,名字叫“koala”,她马上说:“因为它爱烤火,所以叫考拉熊,对吗?”这说明她知道“烤火”的“烤”也是“kao”。孩子爱听歌谣,跟着歌谣学会了不少英语单词,可能比不上别的孩子那么多,但我很满意,因为我的孩子有学习的能力。这就够了。
作者: 恬宝宝    时间: 2005-10-19 10:30
好帖子大家一起顶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作者: ksy2002    时间: 2005-10-21 18:00
aidai2000+2005-06-02 10:29-->引用:aidai2000 @ 2005-06-02 10:29 说得好:
1、把婴儿当成病人,如doman,七田真什么的
2、把教育当成备考,如许多训练班
3、目标定得太高--不要把目标仅仅盯在起跑线上,还有速度,方向感,持久力等,很多家长看不到
4、盼孩子是“神童”,如doman就迎合很多家长这方面的心理

作者: 寒月居士    时间: 2005-10-23 11:23
健康的心理、愉快的情绪、合作的精神、思维的方式、动手的能力、语言的表达等等,对,这些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 whywhy    时间: 2005-10-25 01:03
到底在哪里啊?
作者: 之洲妈    时间: 2005-10-28 19:09
23 楼的,我支持你!孩子有成人所不具备的适应能力,不能过份呵护的.看周围那些小心奕奕的家长带的孩子往往都是体弱多病的,或者是胆小怕事的,觉得很心痛!
作者: tslyhbbm    时间: 2005-10-31 22:11
thanks lots
作者: 方永恒    时间: 2005-11-5 23:45
只要宝宝开心,怎么教都可以.
作者: wpopw    时间: 2005-11-6 20:12
确实容易进入这几个误区。
作者: lyning    时间: 2005-11-17 20:44
哪里有下载的盘啊???
作者: 君涵妈妈    时间: 2005-11-18 08:59
。。。。。。。。。。。。。此帖由 君涵妈妈 在 2005-11-18 09:01 进行编辑...
作者: 宝月儿    时间: 2005-11-22 10:53
怎么没有可下载的盘呀!
作者: jennygong    时间: 2005-11-23 09:17
谢谢!!
作者: happyzxia    时间: 2006-1-11 12:52
31#楼主,难得平常之心。
作者: 开心一族    时间: 2006-1-11 13:16
lyning+2005-11-17 20:44-->引用:lyning @ 2005-11-17 20:44 哪里有下载的盘啊???
???
作者: qimeng0722    时间: 2006-1-11 13:45
专家的意见一大堆 这么说的那么说的 都非常有道理 专家错了么? 专家对了么? 专家没错 他们是在某一个方向在论述 但是 专家不用去真的教育你的孩子 孩子是你自己的 教育是你在进行 所以 只要能从专家们的意见中吸取到对我们有益的东西就行了~我要说:绝对的听任何一个专家的都是不对的!
作者: 绿萝凝香    时间: 2006-1-15 10:23
很疑惑,那杜曼的究竟该不该学?我总觉得还是与零岁方案那种填鸭式教育方法差不多的.
作者: lawent    时间: 2006-1-18 13:56
OK!!!!!!!!!!!!!!!!!!!!!!!!!
作者: ahuang988    时间: 2006-2-26 01:10
愿儿一生快乐,无知决不快了!
作者: liuaili    时间: 2006-3-2 23:09
看看
作者: 左右左121    时间: 2006-3-3 22:16
说得真好。
作者: 一塌糊涂    时间: 2006-3-20 20:39
&quot;&quot;婴儿不是病人”,说得太好了!婴儿生下来大人总是怕冻着他,拚命地给他们穿很多的衣服,结果使他们迅速丧失了自我抵御寒冷的能力,反而变得弱不禁风,一碰就感冒。就应该做到常带三分寒,身体才能健康。&quot;
作者: zeppelin    时间: 2006-3-21 12:19
感謝大大的分享感謝喔
作者: 超级蓝牛    时间: 2006-3-21 20:50
哪有什么地址?
作者: 440125    时间: 2006-3-24 08:34
说得太好了,顶
作者: lhh77    时间: 2006-4-7 11:05
lyning+2005-11-17 20:44-->引用:lyning @ 2005-11-17 20:44 哪里有下载的盘啊???
是呀! 下载的盘在哪里? 请指点. 谢谢.
作者: yingyingma    时间: 2006-4-7 18:56
婴儿确实不是病人,但是我觉得刚刚出生的孩子是要给他注意保暖的,就像早年间生孩子那样烧热水把室温弄高,孩子在妈妈的肚子里一直是36度以上的环境的,一下子来到这个顶多20度左右世界身上全是羊水,是会受到寒气的侵袭的,就像我们大人没有冬泳训练的让你直接跳到冷水里不得病才怪。而我们现在怎么做的呢,医生只是为了他们能有个舒适的环境,全然不顾刚刚降生的小生命,当然了婴儿出生以后等他逐渐适应了这个环境以后就可以不用那么小心翼翼的了,所以如果是专家呢就说得专业一点,不要弄些这样的空架子,让这些信赖专家的妈妈怎么做才好呢。
作者: cxhcxhcxh    时间: 2006-4-9 12:51
楼主所说极是 此贴应该置顶, 让更多的家长意识到自己的失误 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作者: wzy1325    时间: 2006-4-17 22:31
多谢楼主
作者: oldwineqc    时间: 2006-4-20 06:37
<div class="postcontent" id="show680401">怎么没有可下载的盘呀!</div>
作者: 冰雪柠檬    时间: 2006-4-20 11:32
阳光女人+2005-08-07 15:58-->引用:阳光女人 @ 2005-08-07 15:58 哪里有下载的盘啊???

作者: xueer99621    时间: 2006-4-22 16:59
不错,说得有道理!
作者: 窈窕    时间: 2006-5-9 10:50
没有下载链接,不过楼主的贴子说的不错。
作者: 天才的父亲    时间: 2006-5-10 10:38
好贴子,顶一下!
作者: 壮元小子    时间: 2006-5-10 19:45
TWINGS+2005-09-03 14:41-->引用:TWINGS @ 2005-09-03 14:41 现在的外部教育大环境就是这样,很多家长明知道是误区,但身不由己呀。
真是这么回事啊。
作者: huminhu    时间: 2006-5-29 12:40
没看到下载的链接,是不是会员才能看到?
作者: happysim    时间: 2006-5-30 15:27
下载的链接????
作者: coolly    时间: 2006-7-4 22:20
UP~~~~
作者: 46462    时间: 2006-7-4 22:32
我感觉三岁以前学英语挺好的,我家宝宝1岁不到11个月,非常喜欢洪恩GOGO。我每天让她看半个小时的动画片,才一周,现在已经能说好几句英语。前几天见到一个老外,还和老外握手时说How are yor。老外很吃惊
作者: fishfly    时间: 2006-7-4 22:38
说的有理,有时也有这种想法
作者: lilimali    时间: 2006-7-5 09:25
wljycs+2005-05-27 08:53+pid483254-->引用: wljycs @ 2005-05-27 08:53 [url=redirect.php?goto=findpost&p=483254">查看原帖[/url]  误区之二:把教育当成备考。专家们的调查显示:有90%以上的家庭把教育与学习相提并论,认为学习的成绩就是教育的效果。于是,孩子们在一岁以内开始认字,三岁以内开始学外语,3到6岁的孩子85%以上参加各种培训班。专家指出,教育是能力的培养,不是成绩的取得。教育包括的内容很多,健康的心理、愉快的情绪、合作的精神、思维的方式、动手的能力、语言的表达等等,都不是能用成绩来衡量的。它是要让儿童养成良好习惯,而不是逼迫孩子掌握一项专门技能。 www.wljycs.com

作者: lilimali    时间: 2006-7-5 09:35
lilimali+2006-07-05 09:25+pid898517-->引用: lilimali @ 2006-07-05 09:25 [url=redirect.php?goto=findpost&p=898517">查看原帖[/url]  
现在的幼儿园教育里都有分英语班`珠心算班,,毕业时还要求会解简单的应用题,小学一年级的课程已经相比二十年前的教程难得许多,语文已要求看图写短文,数学已涉及几何,现在的孩子是比以前聪明,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没发展到如此成熟的地步.现在的孩子真可怜!素质教育就这样!
作者: 风潇潇    时间: 2006-7-5 10:00
感觉有点道理,谢谢!
作者: 快乐小宇    时间: 2006-7-8 09:55
挺好的,从小就要锻炼,不要让孩子太娇气了。我支持你们的说法。
作者: linyz0592    时间: 2006-7-8 11:48
好贴,就看各自怎么把握这个度.
作者: yanghb8    时间: 2006-7-20 15:08
wljycs+2005-05-27 08:53+pid483254-->引用: wljycs @ 2005-05-27 08:53 [url=redirect.php?goto=findpost&p=483254">查看原帖[/url]  把婴儿当成病人把教育当成备考 目标定得太高盼孩子是“神童” 由于大部分家长都认为早期教育就是为了能让孩子出类拔萃,因此使早期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近日,全国妇联“中华育婴工程”专家委员会部分专家的调查显示,由于早教中存在误区,致使本来促进孩子发展的早期教育“伤害”了孩子。 参与了此次调查的天津市幼儿早期教育专家郭建国介绍了其中四个主要的误区:   误区之一:把婴儿当成病人。调查发现,有80%以上的家庭认为婴儿是脆弱的小生命,要像对待病人一样照顾得无微不至。婴儿不是病人,他们从还是胎儿的时候就有了各种能力,一出生则有72种潜能,有惊人的适应能力。婴儿对环境的要求,除了照顾以外,还需要运动、交流,甚至是“冒险”,以挖掘自己身体里的潜能。如果把他们当成病人一样地照顾,他们的潜能就会一个个消失。 误区之二:把教育当成备考。专家们的调查显示:有90%以上的家庭把教育与学习相提并论,认为学习的成绩就是教育的效果。于是,孩子们在一岁以内开始认字,三岁以内开始学外语,3到6岁的孩子85%以上参加各种培训班。专家指出,教育是能力的培养,不是成绩的取得。教育包括的内容很多,健康的心理、愉快的情绪、合作的精神、思维的方式、动手的能力、语言的表达等等,都不是能用成绩来衡量的。它是要让儿童养成良好习惯,而不是逼迫孩子掌握一项专门技能。 误区之三:目标定得太高。在家长们的心中,都给孩子设计了美好的未来,许多家长们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要是晚认了几天字,少学了几个单词是天大的失误。更有一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现在并不出色,以后也不会有“大出息”。其实人生的起跑线不止一条,人生随时都有不同的起跑点。 误区之四:盼孩子是“神童”。调查发现,希望孩子“正常发展”的只有三成,大多数家长希望孩子是“超常”的,最好是位神童。其实,超常和低智力的儿童所占的比例都非常少,90%以上的儿童都是正常孩子。如果家长非要给正常的孩子定一个超常的标准,那结果只能等于拔苗助长。 www.wljycs.com
说的好,赞一个.
作者: auswallow    时间: 2006-7-20 16:59
说得好,很有借鉴作用
作者: 袁真辉    时间: 2006-7-24 23:39
确实有道理。不过,关键是要寓教于乐。如果孩子学得开心,就是最成功的。
作者: 寂静的天空    时间: 2006-8-10 22:05
说的太好了
作者: lichaofeng2000    时间: 2006-9-12 20:09
光盘在哪?
作者: yingwen03    时间: 2006-9-13 08:55
胎教的关键是母亲情绪和态度 我的丈夫经常对我说:“最理解母亲心情的是你腹中的胎儿。你要经常以一种安详、和蔼和稳定的情绪,保护这个小生命,直到他来到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胎儿才能安心地倾听你的话,学到更多的东西。&quot;  就胎教效果而言,母亲对待胎教的态度以及胎教中所怀有的情绪是极为重要的。那时,我的丈夫约瑟夫经常对我说:“最理解母亲心情的是你腹中的胎儿。如果你把注意力集中在胎儿身上,那么你说的话、想教他的东西就一定会被他接受,但决不能对他持有毫不负责或是抱怨的态度。另外,焦虑和不安情绪也是不好的。为此,你要经常以一种安详、和蔼和稳定的情绪,保护这个小生命,直到他来到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胎儿才能安心地倾听你的话,学到更多的东西。”  我虽然不知道母亲生气、害怕、心神不安的时候,胎儿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但我却认为母子之间是心心相印、彼此影响的。胎儿在母体内不仅看到、听到、感觉到很多东西,而且他还能领会到母亲所感觉和思考的问题。听朋友讲,孩子好像很能领会母亲情绪的波动,当母亲非常生气或十分恐惧的时候,孩子就会用力踢母亲的腹部;而当母亲闷闷不乐时,平时很活跃的孩子也像没有力气一样不动了。  许多孕妇可能和我一样,都有过这样的体会,那就是胎儿无论在腹中怎么闹,母亲只要一唱摇篮曲,胎儿就会安静下来。我想这是因为孩子听到母亲和谐声音的缘故,同时,还因为孩子敏感地察觉到母亲对他的一种爱,因而安下心来。  我常在风和日丽的下午,到离家不远的小路上散步。这是一条安静的林荫小道。听着啾啾的鸟鸣声,心情会变得格外轻松愉快。这时我就能感觉到腹中的孩子,好像在很舒服地舒展着他的小身体。  怀孕时我总告诫自己,如果母亲常怀有一种平静、开朗、和蔼的心情,那么受此影响,胎儿就会完成良好的身心发育。所以,在此期间我不曾生过气,不曾和约瑟夫吵过架,也不曾使自己心神不安过。  此外,在这期间,我也为将要出生的孩子做些物质上的准备。由于这时还不能知道将来是生男还是生女,所以就用中间色的布和线来为未来的婴儿缝制和编织些小衣服、小袜子等等。做这些事情,能使你获得一种即将成为母亲的真情实感:“啊,我的孩子就要出世了。”你会感到对孩子的爱是那样的深沉,从而使母子之间的纽带连接得更加紧密。  我相信苏珊领会了我们俩对她的深深的爱,并知道自己是在一个十分安全可靠的地方。这一切都给了苏珊向未来世界迈出第一步的勇气和力量。可以说,对父母、对外面世界的信赖与安全感是产生创造力的源泉。  你一定注意到,所有从事新发现、新创造所需要的勇气,无论谁都是一样的,即他们的力量来自于因为被爱而产生的安全感。我们大家也都是在受到保护,确实感到自己的归属有保障的时候,才得以充分发挥自己所具有的能力的。  近年来,专家们对胎儿所具有的能力,开始重视起来了。他们着手研究胎儿感受母亲心情作出的反应,并且收集了很多研究资料,最后似乎得到了一个明确的结论:当母亲愤怒、不安、悲哀时,身体内分泌出来的激素及其大脑生成的物质会通过胎盘传给胎儿,这样会使胎儿陷入和母亲一样的精神状态,即母亲的感情信息,是通过激素传递给胎儿的,但反映出来的好像是孩子领会了母亲的感情和思维。  有一本书介绍了一个以猴子为对象的实验结果。实验时,一面记录母猴胎内小猴的心跳、血压以及母猴的血压和宫内压,一面给它以轻微的刺激,用以调查母猴的精神紧张会给胎内小猴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实验者拿一个苹果做出要给它的样子,然后一下子收回在身后,于是母猴显出失望的样子,这时候从母猴的血压及心跳是看不出很大反应的,但反映在胎内小猴身上却很明显。这样的挑逗行为持续两分钟以后,母猴的不满强烈起来,与此相应,胎内小猴的血压及脉搏也一下子低落下来了。我想,如果是人的话,恐怕也会产生同样结果的。这个实验说明,母亲的情绪不安和精神紧张,对大人本身来说或许无关紧要,但对生长迅速、发育过程复杂的胎儿来说却是举足轻重的。  可以说在进行胎教时,教什么,教多少,教到什么时候?这些并没有一定的规定,时间充裕的人可以教更多的东西,而没有时间的人只反复教字母和算术也并非不可,但不可缺少的是父母的“爱情”。如果母亲缺乏温暖柔和的深情,即使环境再好,想教的东西再多,胎儿也不会接受。胎儿与母亲是心心相印的,胎儿在母亲怀孕期所留下的印象,甚至在出生后仍然左右他的意识。  我在读了托马斯·巴尼所著的《胎儿在注视》这本书之后,感触很深。书中介绍了瑞典乌普萨拉大学一位妇产科教授报告中的例子。  一般婴儿出生后不用教就知道马上吮吸母亲的乳房,但教授诊治的一个女婴,身体十分健康,可是母亲喂她奶,她不但不去吮吸还把脸转开,显得尤为异常。很明显这不是因为身体有病,因为当给她装着冲好奶粉的奶瓶时,她马上就开始使劲地吮吸了。几天后,这个一直拒绝吃母奶的孩子,一旦被别的妇女抱在怀里时则拼命地吮吸奶汁。为了解释这个不可思议的现象,教授向孩子的母亲询问了许多妊娠中的事情,然而回答却是既没有得过什么病,也没有碰到任何对胎儿有影响的事件。当最后问她是否愿意怀孕时,回答是“当知道怀孕的时候,曾想过打胎,是因为丈夫非常想要孩子,所以才勉强地将她生下来&quot;。  也就是说,这个女婴知道母亲对自己没有爱,所以出生后也拒绝与母亲建立联系。  这件事再一次告诉我们,母亲与胎儿靠爱连接在一起的“纽带”是存在的,并且十分重要。不用说,胎教的第一步是必须抱有一种感情,即需要从内心深处盼望着孩子的诞生,并将这种盼望贯穿在整个怀孕期间,而这种感情的存在能使胎教获得最佳效果。
作者: susangel    时间: 2006-9-13 11:54
在玩中学,培养他的兴趣,发现他的优点,因势利导。
作者: gajidouma    时间: 2006-9-14 14:36
关键不在于推行早教的错。早教确有其积极的意义。其实孩子自生下来那一刻不再学习呢?关键是父母的心态和采用的方式方法。

作者: pleasuretj    时间: 2006-9-18 08:44
说得真好,值得借鉴
作者: 娃哈哈xjalt    时间: 2006-9-18 16:21
我从不期望自己的宝宝是“天才”或“神童”,只希望他是一个健康快乐的普通人!
作者: nickl    时间: 2006-11-7 15:56
Very Good Comment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