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怎么逃离纠结? [打印本页]
作者: helenminliang 时间: 2015-5-25 16:24
标题: 怎么逃离纠结?
看《光荣与梦想》,看到美国怎么一步步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沼之中的时候,突然想到这么两幅画面:
画面一:一个人在掘井,已经掘了好几个井了,水源就在他已经掘好的几个深井之下一点点距离,每次他都在最后快接近的地方放弃了,换了个地方掘。却始终没有掘到水。
画面二:一个人在掘井,已经掘了好几个井了,一个比一个深,画面中正在掘的井非常的深。远处并不是非常深的地面下,有一水源。
由此联想到的是:如果我们是掘井人,我们做一件事情是该坚持下去直到量变产生质变呢,还是识时务者为俊杰,改换方向就换方向?美国人是应该在战争刚起来,就意识到南北越的问题不可能立即解决,马上撤军呢?还是无休止地追加物质和人员的供给试图打赢这场战争?
作者: 苹果我爱 时间: 2015-5-25 19:23
因为选择多,所以就有了纠结的机会。我觉得没有选择,所以才会下决心坚持下去,是不是有道理?
作者: ZMBZMB 时间: 2015-5-25 19:29
以前也看到类似的漫画,说水源就在下面了,却有人放弃了。可是当事人又怎么知道下面就是水源呢,也许挖一辈子也没有啊!人的抉择非常重要。我觉得这就是运气,这就是命,这就是福份。有时候努力是假的,福份才是真的。美国人都会祝别人“good luck".这的确可能是最重要的。
作者: mary_xing 时间: 2015-5-25 20:34
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应对方法,掘井事件和美国的对越战争根源不同,外力不同,方法不同啊
作者: mary_xing 时间: 2015-5-25 20:36
我们只能在未知前方时尽我们最大努力作到最好,也许在不经意间机会就降临了;别无他求。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5-5-25 21:38
我们知道,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事件,在开始后,其实是可以有无数的发展方向的,甚至有可能完全逆转,比如前阵子的“男司机暴打女司机”一事,从最初的一面倒指责男司机到后来的一面倒责备女司机,转折点就是行车记录仪视频公开。
那么,往其他方向呢?有没有可能?完全有可能!但这件事情发展成这个样子,与这两个人自身素质有很大关系,这种违规变道的情况马路上见得多了,也没有哪两位司机如他们般打起来。
所以,俺觉得,这一件事情吧,往各个方向发展都有可能,但具体往哪里发展,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我们自身的积累,当我们积累越深越厚,我们越容易把握事情发展的方向。回头说这个水井,如果懂地质勘探,不就知道该在哪里打井了吗?
正好这个话题应了我今天刚发布的产品里的一句话,顺便在这里打个广告吧。楼主别拍我哈
http://www.etjy.com/forum.php?mo ... d=336991&extra=
作者: tricom163 时间: 2015-5-26 08:02
本帖最后由 tricom163 于 2015-5-26 08:23 编辑
如果是我的话,通常都选择换方向。即便事后证明换了错,只差一步之遥,也不后悔。如果当时所有的信息告诉我,该撤了,我干嘛还一门心思认为光明在等着我。
事后诸葛亮指事后多总结,不是事后去嘲笑别人或自己。关于坚持的案例大都出现在鸡汤书中。
选择多是好事,可以开阔视野,偏偏人有贪心,总想选那条最简便的最不费念的。所以鸡汤书也总教我们不要太贪心太懒惰。这个好像教不会,我们还照样贪心懒惰。常常会因为经历了事情才有所改观。
有些"贪心懒惰"未必是坏事,比如不想洗衣服,发明洗衣机,不想浪费时间支火煮饭,制造出电饭煲。比如研究地质勘探(历久经年,难度高),而不是拼了命去掘地(操刀就上,简单得多)。科学知识真重要。
作者: oye妈妈 时间: 2015-5-26 09:07
纠结是难免的,除非你有足够充分的信息。掘井的人如果有充分的信息,他就不会这么纠结于放弃还是坚持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买股票,你买的股不涨,你一卖就涨,这能怨你不够坚持吗?有时候是越坚持越套牢。信息的不充分、不对等是我们纠结的关键所在。
作者: bxb 时间: 2015-5-26 09:12
感觉oye妈妈说的很有道理,也许正因为有纠结,我们才有酸甜苦辣咸的各种人生况味吧。
作者: lotusleaf 时间: 2015-5-26 10:15
本帖最后由 lotusleaf 于 2015-5-26 10:17 编辑
知识与毅力缺一不可,但是知识更重要。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故事,一个美国工程师修一台机器,他在某个部位画了个圈,说问题出在画圈的地方,然后收了100美金。人家说他画个圈就100块太贵了,他说画个圈值一美金,知道在哪里画圈值99美金。
套在挖井的例子上,知道在哪里挖井是很重要的,然后就要坚持挖到为止。如果那个挖井人有地质学知识,他应该大致知道哪里有水,在多深的地底下。
仅仅是挖井这样的科学问题还好办,如果是关于社会问题的选择就困难了
作者: oye妈妈 时间: 2015-5-26 10:17
比如我们这次中考选学校,本来是不纠结的,小升初的时候就选好了目标学校,结果今年中招政策突然改变,东西海不能跨区了,原来的目标校上不了了,只能重新选,由于以前没有关注很多学校,这下我们开始纠结起来了。是选本区的学校还是选外区的?选外区的只能选国际班,因为只有国际班才能跨区。因为我们想跨区,所以我开始关注国际班的信息。
后来我们又选定了4个学校。1#学校名气大,门槛高,不仅要很高的中考分数,还提前笔试、面试。笔试题目也是所有学校中最难的,不仅考英语,还加考数理化,并且还是英文试卷,一周后,学校根据笔试成绩通知面试,面试4轮,有中文、有英文,还有团队合作。面试时还有着装要求。按道理这样严格选拔录取的学生的毕业去向应该不错,但后来我发现这个学校的学生去向并没有想象的好。虽然这不是选学校的绝对标准,但至少是一个参考,所以我开始慎重起来。经过和校方谈话、和学生交谈,发现这个学校在课程安排与我希望的不一样。我开始犹豫,一犹豫问题好像就变得更多了,以前不在意的细节都在意起来。比如学校国际班不在校园内,硬件条件不好;国际班 人数少,很多活动难以开展。高二后学校要迁至,学生要住校等等。
我们选的2#学校名气也很大,而且每年毕业生去向很好。中招会的时候去看了一下,孩子不是很喜欢。校园也不大,而且国际班高二的时候要去学校后面的小平房上课,条件比较差,外教少,说白了,有点中式方式应付洋高考的感觉。而且学校的伙食不好。
3#学校也是一所名气很大的学校,校园大,环境美,学校硬件条件好,但以前AP班不在学校本部,升学情况不具可比性,所以很难判断以后的情况。但从他们的中招会看,学校是非常尊重学生的,整个中招会以学生为主导,中间穿插各个项目外方负责人对项目的介绍。看了中招会,我基本倾向于选择这所学校。后来在QQ群里看到一个家长说她不会选这所学校,理由是她去厕所看了,学校厕所卷纸用完了没有及时换,说明学校管理混乱。这是从来没有想到过的细节。我只关心学校的伙食,以前只听说这所学校食堂有三层,伙食好,品种多,不知道是真是假,经这个家长这么一提醒,我就在群里问了一声,马上有家长说伙食好是真,但很难吃到。因为这个学生不是配餐制,是自选的,放学的时候打饭要排很长的对,常常买不到自己喜欢吃的饭菜,所以很多学生为了图省事就到校外吃饭,有些干脆到小卖部买点方便面之类的。
4#学校是本区内的学校,环境好,伙食好,离家也不远,不用租房,国际班是双毕业证。但他们的国际班高开信息少,而且选择他们的普通班后还不能转国际班。
现在面对中考学校的选择我是很纠结的,不是我没有选择的标准,是信息的不全面,以上的很多信息都是自己感觉到或从他人那里得到的,校方的公开信息太少。
所以纠结源于信息不完整,信息不对称。
作者: helenminliang 时间: 2015-5-26 11:19
本帖最后由 helenminliang 于 2015-5-26 11:39 编辑
我想,要是有了解信息的渠道和方法,那这就不是问题了,问题是,挖井人是在二维的地面,而我们看到的画面是三维的,相当于我们是在上帝的维度看,所以人不能得到全面的信息并不是人的问题和责任。
想想美国总统,开始以为几千人的轰炸就能搞定的越战,最后投进去这么多的人,他身边的参谋和专家这么多,信息难道还不够完整吗?只是事情其实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就像99的设置,每个细节的影响,都会导致N多个可能的不同的结局。
还让我想起一个词:塞翁失马
作者: oye妈妈 时间: 2015-5-27 09:09
本帖最后由 oye妈妈 于 2015-5-27 09:28 编辑
昨天看书刚好看到这样一段话:
根据尤金·凯利(Eugerne Kelly)的观点,“我们的心智是可错的,并且也很容易犯错。比如,我们经常在没有考察相关证据的情况下就轻易地得出结论。我们都曾经接受过很多观念,当时认为这些观念正确无误,过后才发现它们根本不对或十分混乱,或者发现自己甚至无法对这些观念给出足够的解释。”
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得出结论说,如果回报确定,个人将表现为风险厌恶;如果损失确定,个人将表现为风险爱好。
作者: oye妈妈 时间: 2015-5-27 11:40
上面的讨论越来越有意思了,接着摘录一些段落,继续讨论。
人类行为主要是对那些导致烦恼或痛苦的行为的条件反射。观念对指引人类行为具有重要作用,但培育一种推崇的文化并使社会接受该创意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可能与提出观念本身所需的时间一样多。
成人的条件反射与儿童的条件反射可能会截然不同,儿童仅凭直觉做出条件反射,成人的条件反射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过去的经验、传统、文化以及价值。成人一般会遵循规则,但他们所遵循的规则有个人已确立的标准或个人的价值观决定。这些规则可能以自利、效用或道德标准为基础,或建立在理想主义的基础之上。
理性源于强化,即刺激这一理念:事件将会重演。
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分水岭是人们是否具有所谓的一致偏好,以及人们的动机是否由“效用最大化”的驱使。个人只有在能够理解信息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才能具有理想思维。如果个体的行为只依赖于超自然的认知和外部刺激,他们就是非理性的。
人类的理性思维受个体获得信息的能力约束。
作者: oye妈妈 时间: 2015-5-27 11:45
人类交换涵盖所有物质交换(如商品的交换)或非物质禀赋与比较优势的交换(如政治权力的交换),以及个人内心的交换即个人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选择也是一种交换。人们在做出选择时,他们实际上是放弃一样东西,用于交换的另一样东西,这种交换的“交易成本”是个人为作出抉择所花费的精力。人类会犯错误,原因是,人类不仅是非理性的,而且人类在作出选择时还会产生交易成本。
作者: tricom163 时间: 2015-5-27 11:54
是越来越有意思。不过大段话看得我头晕。对于看不懂的段落,除了保持非理性,我还能咋的。
还是继续跟小美妈讨论下关于年轻人的话题比较实在。
20年以后想法会不会改变,怎样改变,是不确定事件。
如果现在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说明已经是想当然的认为20年以后会改变,事前诸葛亮。
可以假设,假设会变当怎样处置;不变又怎样去做。如果年轻人再为此纠结,就去面壁。
作者: 风淡云清518 时间: 2015-5-27 13:21
就tricom163就说的投资的事,给大家转一个段子,据说这个段子是网上本来就有的,后来高善文引用过以后,就更有理了:当泡沫到来的时候存在两种人,一种人在不断的指责说这是一个泡沫,另外一种人坚决的参与泡沫,享受泡沫。第一种人越来越聪明,第二种人越来越有钱。所以希望大家成为聪明的有钱人。
作者: 风淡云清518 时间: 2015-5-27 13:27
引用王国斌:享受5000点泡沫时找好退路 高善文:关键时用做空工具保命的一段,挺有道理的,如果大家有兴趣,我可以把全文贴上来:
刚才高博让我做一个很简单的预测,我想说其实我们正在进行的是一场全国性的掷骰子游戏,我们已经不可避免的走上了为《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书写新的篇章的征程。我认为这已是不可避免。为什么说是不可避免的呢?因为这些都是人性决定的。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里说,“生命的期间是不够长的,人类的本性需要快速的成果,在快速赚钱方面存在特殊的热情。”这个热情造成了人们对金钱的一种迅速狂热的偏好和追求,这种追求是泡沫本身形成的驱动力。人类对泡沫缺乏免疫,对泡沫没有记忆力,这种非理性真的是无可救药。人类容易上当受骗的程度在资本市场上表现地淋漓尽致。如果泡沫是很短暂的话,大家可以很容易就避免这个泡沫。关键是泡沫的持续时间是没法预测的。泡沫持续的时间比任何人预期的都要长,这让那些对泡沫持怀疑态度的人产生否定情绪,同时更坚定了支持者的信心,所以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这个泡沫的持续时间我们是没法预测的。在一个没法预测泡沫时间的过程中,泡沫它会越来越大。很多朋友他买股票,经常是10块钱买进,20块钱卖出,30块钱时再买进,40块钱时再卖出,50块钱买进,80块钱卖出,120块钱他再买进,这些是真实的案例,这样的朋友在我身边都不少。在这个时代,金融机构和投资者越来越以金融机构和投资者为交易对手,而不是以实体经济为交易对手。股票市场上的交易的不断异化,机构和个人间的严重的自我服务、自我创造的倾向,会不断地强化,不断地制造新的交易内容,天然容易产生泡沫。金融机构以自己做交易对手,这是最近20年演变的非常非常严重的金融市场的问题。参与的机构和个人通过不断地制造新的交易内容,更会乐在其中。
作者: helenminliang 时间: 2015-5-27 17:33
为什么年龄大的基本都看不惯下一代的表现?认为一代不如一代,可是,如果真是一代不如一代的话,那社会又是怎么进步的呢?为什么年轻人一直都激进,冲在前面的一般都是学生。年龄大的多为保守,即使当年他们也激进过。可是到底谁对谁错?年轻的孩子如果意识到自己若干年之后也会改变观念,难道会现在就放弃自己的想法了?
我看不会,他会想:那是你们这些老年人已经没多少时间了,要好好享受生活。
屁股决定脑袋
作者: helenminliang 时间: 2015-5-27 17:40
美国的种族隔离,在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抗争10年之后,终于让位给了暴力抗争。
在非暴力阶段,黑人忍耐,静坐,有秩序,但是收效甚微,但也并不是没效果,只是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他们进行非暴力抗争的时候,不知道结局会是什么(虽然有期待,期待能和白人平起平坐),于是10年后,放弃了,采用了暴力,他们是接近了那井下的水源了吗?应该坚持非暴力下去吗?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