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如何培养“孝”的种子
[打印本页]
作者:
xc1971
时间:
2005-4-22 21:57
标题:
如何培养“孝”的种子
在儒教统治下的中国,“孝”的推行是靠一种高压的传统文化来实现的。不孝的子女,不但会有“天打雷劈”的神咒惩罚之惊,更有众人唾骂、得宗蒙羞之耻。其无形的精神压力不亚于残酷的刑罚之威。在这样的文化压力中,即使不去精心培弄,人的孝心也会被强行塑造出来。这在生产力落后,需要养儿防老的时代,是有其深厚的经济原因的。现代社会的发展日益淡化了这种压力,“孝”也慢慢变成一种深藏的人性,像理在土里的种子,需要合理的培育才能萌发。于是不少父母凭着良好的愿望,一片赤诚善待子女,以为能够浇灌出一颗孝心,但结果常常不见发芽,心寒之余感到十分困惑。
从人性上说,“孝”产生于一个简单的心理,那就是“感激之情”。人心有了感激,就会知恩图报,无私奉献,承担责任。一个心理正常的人,对于毫不相干之人给予的点滴帮助,常常会感激万分,但对于父母艰难养育的万般恩德,可能会觉得天经地义,引不起感谢。这种巨大的反差,显然不是因为缺乏“良心”,而是缺乏培养“良心”的正确方法。一个人的孝心,要像种子一样在心里发芽,根本上可以有三种方法:
l、明——明确自立的责任。从小培养一个人对自己应做事情的责任性,是令其对别人给予的帮助产生感激之情的重要前提。为什么朋友之间的帮助易使人感动?因为这种帮助是责任之外的。有一句古话叫作“一升米救个恩人,一石米养个仇人”。说的是在别人落难时,即使救济少量的米,也会令其感恩不尽,因为这种帮助设有消灭他目立的责任,而用大量的米去长期支援一个人,会使他慢慢丧失自立的责任性,生出依赖的惰性。一旦你终止支援,他非但不会感恩,反而因此对你仇恨。现代城市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孩子深受父母长辈的
宠爱,常常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一切本该自己做的事情全部由父母代劳,毫无自立的责任,稍有照顾不周,便会对父母埋怨发火。做父母的如果不能意识到这种养育中的错误,并及时加以纠正,那么子女人性中“孝”的种子,便有可能不会发芽。
2.悟——体悟人生的道理。教育不只是靠语言的灌输,更需要有切身的体会。如果没有体会,不断的语言灌输非但不会使其感动,反会觉得是唠叨。父母养大一个孩子,其中付出的辛苦只有亲身体会过才能真切地知道。因此为人父母的,希望子女能有一份知恩孝心,实在是天经地义。但许多父母不知如何把这一点传授给子女。一方面唠叨自己的辛苦,责怪子女的不孝;一方面又百般溺爱,不让孩子在生活中受半点委屈。娇生惯养的结果,完全剥夺了孩子真正体悟人生艰难的机会。这样的教育,自然培育不出孝心。所以,有些明智的父母不是花钱让孩子去享受,而是花钱给孩子买艰苦,让孩子参加考察贫困地区的夏令营活动,给孩子创造领悟人生道理的机会。当然,仅仅极少的机会是不够的。在平时,还应注意寻找各种机会给孩子以磨炼和体悟。只有这样,才会使孩子懂得父母之心,体谅父母之辛苦。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说的便是这个道理。如果做父母的都能明白这个道理,那么即使生活变富了,也同样可以通过正确的方活取得良好的结果。
3、情——感受父母的真情。火炭,只有在雪中送去,才会令人感到无比温暖,缅怀不忘。父母的爱心,也只有在关键时刻施展,才能使子女深受感动,永世不忘。有些父母平时在子女不缺爱护时滥施爱心,令其心烦;而在关键时刻却又只顾自己,不肯牺牲,这会给子女造成一个自私的父母形象。心生怨恨,自然再也生不出孝心。因此,平时注意严格而正确的教育,让爱心通过教育化为处事的能力,在其力不胜任的时候,则全力帮助,无私奉献。这样,当子女在社会复杂的竞争中真正站起来的时候,就会从内心体验到父母的伟大,孝心便会油然而生。
作者:
baiyang
时间:
2005-4-23 04:15
是楼主原创的吗?写的很不错啊。
作者:
小宇妈
时间:
2005-4-24 14:32
我觉得在电视与动画上,中国还应学学韩国人,把中国人自古的孝道放在人眼前,日常生活的言行举止上作儿童的榜样。48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