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转】哈佛爸爸深度谈,不过谈的可不是怎样进哈佛 [打印本页]

作者: 谷雨    时间: 2015-1-21 19:31
标题: 【转】哈佛爸爸深度谈,不过谈的可不是怎样进哈佛
近来较少看到有关教育理念的新文章了。。。直到今天。。。

檩子语:这是小花生网友xjmomo推荐的一篇文章。今天这个被称之为 “哈佛爸爸” 的是一位海外家长。他有两个孩子,一个禀赋不错,读名校,混职场,都驾轻就熟;但让我们动容的是另外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有先天疾病,有严重的学习障碍;这位爸爸了不起的地方在于把第二个儿子也培养成了一个能有自己喜欢做的职业并且做得不错的快乐的人。他说:相信如果象Pei(第二个儿子)这样先天发育不全的孩子都能生活得这样快乐,那其他的孩子如果不快乐不成功,多数都是后天造成的。虽然被套上了 “哈佛爸爸” 这样俗气的称号,他的一些经验和看法,感觉还是很对路的,也许有我们可借鉴之处。




作者: 谷雨    时间: 2015-1-21 19:32

哈佛爸爸深度谈 -主题绝对不是如何帮助您的孩子进哈佛


(作者)前段时间,抱着学习的态度去听某知名升学机构的教育讲座,特邀的家长一上台就把大写“哈佛”的T恤衫铺在讲桌前,然后侃侃而谈,全是她的孩子如何在这个机构的帮助下打败其他成绩更好,得过大奖的同学,成功进入哈佛的经验,只字未提她的孩子喜欢什么,去哈佛想学什么,好象教育的目的就是哈佛的录取通知书。听得我窒息,和在场近三分之一的家长一起,没结束就逃之夭夭了。


这和后来观看《硅谷回音》组织的 “哈佛爸爸 Edward康一席谈” 后如浴春风的清爽简直是天壤之别,所以重温讲座录像,在这里把笔记和大家分享。





作者: 谷雨    时间: 2015-1-21 19:45

1、 “小草”和“大树”都可以快乐地成长


康先生用不同实例和在座的家长分享,每个孩子天生资质不同,但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爱好,做家长的需要多细心观察发现,因材施教。有的孩子在学业发展上是小草的种子,无论父母如何拔苗都长不成“大树”;有的孩子是大树的种子,再恶劣的环境也有树的枝干。父母能改变孩子的很有限,顺其自然,“小草”和“大树”都有自己的快乐。

这个观点虽然在我《有机的孩子》一文中多次重复,但在康先生的育子经验中却格外突出。他的长子,Rong,天生智力超常,看东西过目不忘,7年级时去考SAT已经超越了大多12年级的学生,高中时还荣获总统奖和 Westinghouse 科学奖等,顺利被哈佛录取,之后又到斯坦福进修MBA,是时代儿童杂志(Time for Kids)的最早创始人之一,后来又凭超人的创意,交流和组织能力成为比尔盖茨的 Communication Manager,他幽默又深刻的退休短片就是Rong一手策划的。

康先生的次子Pei天生只有一个心室一个心房,当年出生时医生曾诚实地解释类似的婴儿大多活不过两岁。Pei不光身体健康受限制,经常心绞痛,而且有严重学习障碍,简单的数学概念无论怎样反复讲解都有困难理解,还不喜欢和生人打交道。Pei在小学时妈妈每晚帮他花很多时间把作业修改整齐,但和他在课堂上的作业程度大相迳庭。康先生摒弃传统的教育模式,坚持家庭作业能做多少算多少,学会一点总比妈妈帮着写完但一点也不理解有意义。康先生读遍Pei的每一本课本,陪他一起学习,才勉强高中毕业。康先生发现Pei热爱写作,虽然文法等常出错误但想象力丰富,就鼓励他多写作。36年过去了,Pei已经在亚马逊上出版了9本书,每天笔耕不倦,乐在其中,找到自己独特的生活道路。康先生一再感谢养育Pei的过程教会他很多,相信如果象Pei这样先天发育不全的孩子都能生活得这样快乐,那其他的孩子如果不快乐不成功,肯定都是后天造成的。

这种育儿的坦然心态看似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在“望子成龙”的文化里,我看到更多的是“恨铁不成钢”的遗憾。学校心理学工作的关系我接触很多有学习障碍,自闭症等的孩子,同事普遍反映亚裔父母更难接受孩子的评估结果,这和我们文化中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延续,而不是独立的个体不无关系。如果我们可以象康先生总结的那样,“孩子一生就和父母相处十几年,好好珍惜”,不把孩子的学习成绩当做为人父母的成绩,才能更坦然地面对成长中的起伏,更看到孩子的特点。如果是“铁”就按“铁”来打造,可能成为最优质的“铁”; 为什么非要变成“钢”呢?


这个观点很有意思。

今天和几个朋友相约午餐,其间也谈到这个话题。一个朋友说打算等女儿长大后,如果什么也没学好,那就让她去学个技术,比如木匠之类的,也挺好。

以前我总觉得在中国此路不通,但最近读《盗火者》,发现中国的木匠类学校毕业生居然供不应求,而且出路并非仅仅是做个木匠。。。

看来即便在中国,此路也有可能是通的。



作者: 谷雨    时间: 2015-1-21 19:49

2、培养孩子的幸福感和成就,要从他们的兴趣和欲望着手

康先生强调尊重孩子的欲望,培养他们生活中的自主感,将来选择做自己有热情的职业,才是幸福的源泉。花很大心力去教,不如用心去观察,帮孩子发现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热情和目标,而不是去实现父母的愿望。康先生身边的亲戚朋友中有不少虽然名校毕业,但喜欢做中学或社区大学老师,乐在其中,家长没有必要逼着他们去追求自己完全没有欲望去得到的职业或生活方式。康先生分享他的同学,被称作“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的台湾大师之一”的杨德昌导演,当初被父母要求去念理工科,拿到UCLA硕士后把学位寄回家,告诉父母他们要求的自己完成了,然后开始投入到自己钟爱的戏剧学习中。

杨导演有幸坚持,找到自己的热爱;还有多少孩子郁郁不乐地走着父母设计的生活道路啊。三月底在硅谷回音周年讲座后一位母亲气愤地告诉我她十年级的儿子居然为了游泳队的活动拒绝参加“科学杯”的训练,岂不是捡了芝麻掉了西瓜。我问她孩子喜欢什么,她回答“就是游泳,为了游泳可以不顾一切”。我说也许他将来就是一位优秀的游泳教练。妈妈看我的眼神好象我是外星人,斩钉截铁地说:“如果是那样的结局,我会非常失望!”

可怜天下父母心,我能理解这位母亲想让孩子找到更传统的职业的想法;但一时的失望,总比孩子一生的遗憾好过吧。上周参加多米校友聚会,我和一对MIT姐妹谈到去年一位高中毕业生从小热爱钢琴,不但弹得好还自己作曲,非常向往去大学深造音乐专业,但父母执意要求他申请医学院。妹妹立刻强烈支持,理由是能成功做到专业音乐家的屈指可数,但能成功做大夫的机率大得多,此父母眼光长远,爱心可嘉。姐姐则若有所思,遗憾父母不考虑孩子的愿望。她接着分享,其实她在中学钟爱文学,一心想当作家,但父母强迫她学理工,认为家里讲汉语的孩子用英文写作不可能和英文是母语的人比。十几年过去了,虽然现在工作薪水很高,但只是生活的工具,没有热情。姐姐说一定会给自己两个孩子探索的空间,不再留下一生的遗憾。另一位在医院工作的母亲也分享,身边有好几位斯坦福等名校医学院毕业的大夫,上班愁眉苦脸,一问都是父母逼着学医的,看似光鲜的工作成了折磨,这种痛苦和遗憾处理不好会引发许多生理和心理的病变,得不偿失。与此相反,我周围有多位高中老师放弃原来私企的高薪,中年转行做老师,觉得生命更有价值,乐在其中。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工作和度假一样快乐,精神和身体都会更健康。

康先生特别指出, 现代社会重视的是那些交流表达能力强的人才,而不是我们华裔传统的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康先生和他的同学大多都是理工出身,他的观察是学理工的毕业生绝大多数写作和表达能力不好,导致事业在35岁左右就到顶了,还有“怀才不遇”的郁闷,因为他们当年在学校可是顶尖的学生,现实离期待中事业的辉煌差太远了,不能接受自己。

Rong当年去哈佛时犹豫专业的取舍,高中时他就受著名的Merck公司青睐,曾以基因研究夺得过Westinghouse科学奖,选生化前途无量;但康先生支持他选择中文。在校期间有大量时间办杂志,锻炼自己的交流和写作能力,这些都为他将来在时代杂志社和微软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在座家长问康先生对“虎妈”的看法时,他坦白地说那是很“愚蠢”的教育方式。背离孩子的兴趣去培养的反面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康太太自小显示音乐天分,但成长的过程中被“逼”着学钢琴,导致成人后“恨”钢琴,几十年从不碰家里的钢琴。康先生辅导的年轻一代中还有好几例被逼出精神疾病的。





作者: 谷雨    时间: 2015-1-21 19:51

3、教育要“以长取胜”,而不是“以短取败”

康先生观察到欧裔的孩子也许很多科目都平平,但有一项突出,那他的父母就会强调那个强项,全力培养,孩子则自信满满。但亚裔的传统教育方式常常背道而驰,象他的侄女,能歌善舞,写作画画都很优秀,就是数学不好;那父母就把她课后80%以上的精力花在补习数学上,结果是孩子不但数学依旧平平,还对学习失去信心。

我在高中工作时每年都有优秀的学生因一门功课低于A,丧失角逐Valedictorian的资格而沮丧,甚至发生过激情绪反应。包括我自己读高中时也不理解为什么偏科,数学花再多的时间考试也就是80几分,高考时还因对数学的恐惧心理考得比平时更差,本科只去了二类大学。(后来才发现因祸得福,造就了现在的自己,那是另一个话题了。)工作十几年后才清楚地认识到,按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能轻松地门门全A的学生是极少见的,偏科其实正常。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花最多的时间在自己最薄弱的课程上试图提高到A是本末倒置,不如把同样的精力放在自己最喜欢的科目上做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或最有兴趣的活动上做最有创意的领导,体现自己独特的价值。小学到高中的13年是人生中唯一一个要求什么都学的阶段,大学到成人,我们只需要一门精进并热爱就可以了。没人会追问IT专家高中时历史课成绩多少,更没人感兴趣考古专家为什么物理会挂课。(《名校情节》一篇里有更多探讨。)

著名的伊利诺依洲"状元"研究从1981年开始跟踪调查81位各高中的Valedictorian14年,其中46位女生,35位男生,发现他们上学时成绩傲人但成人后在工作岗位并无突出成就。大部分从事传统职业,如会计,医生,律师,工程师,护士和老师。一位成为诗人,另一位是社会活动家(social justice activist)。四位没有完成大学,还有五位女生是全职妈妈(其中两位有硕士学位,两位有博士学位)。研究者14年中收集了11,000多页的采访记录, 结论是: 头名状元天资聪明,循规蹈距,勤奋好学,上课如鱼得水但缺乏创意,不是改变世界的领袖, 原因就在于没有发现并投入到自己最有热情的一行 “they've never been devoted to a single area in which they put all their passion”。


感谢康先生深刻的分享,以自己几十年的经验提醒亚裔父母,教育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而不是去实现我们的愿望。哈佛等名校虽好,并不适合所有的孩子,更不是教育的终点。找到适合孩子个性和长处的专业和学校,帮他们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做自己热爱的职业,才是一生幸福的源泉。




作者: Donald-shark    时间: 2015-1-22 08:03
好文。谢谢分享。
说得有道理,父母不要把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发展吧。太多父母都是功利的心态来对待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未来职业发展。
作者: tipdc    时间: 2015-1-22 11:36
很好的文章,受启发
作者: anita_july    时间: 2015-1-22 13:13
说的都不错,但是在实际过程中我有疑问哈。
“培养孩子的幸福感和成就,要从他们的兴趣和欲望着手”这点现在教育很强调,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孩子通常兴趣都是多变的。今天表现出对这个感兴趣,然后一遇到小困难了就觉得没意思,不想学了的事例比比皆是。那么这种状况下应该如何处理?

随着他的兴趣转变而转变?

可是任何一件事物到了进一步深入的时候都会困难,大部分孩子都不会懂得什么叫迎难而上。若这时孩子一句没兴趣了,就放弃?
真的允许孩子的兴趣不停转变,然后不停的学各种事物,但都是浅尝辄止吗?
作者: 谷雨    时间: 2015-1-22 16:16
anita_july 发表于 2015-1-22 13:13
说的都不错,但是在实际过程中我有疑问哈。
“培养孩子的幸福感和成就,要从他们的兴趣和欲望着手”这点现 ...

我儿子也会变,基本上都依从他的。
唯一到现在都没变过的,是对阅读的喜爱。
其他的,变得太多了。。。
作者: 谷雨    时间: 2015-1-22 16:16
所以我现在学会了,千万别给他报班。。。除了非常希望他学的,以及他非常想学的。。。
作者: jxkitty    时间: 2015-1-23 17:15
进来学习的
作者: meilong93    时间: 2015-1-24 11:43
学习一下。
作者: 程至开    时间: 2015-1-25 18:20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以之谋生,快乐而幸福
作者: 爱海    时间: 2015-1-26 11:22
很喜欢,深得我心。
作者: yayatian    时间: 2015-1-27 08:38
道理简单,顶得住才行
作者: 谷雨    时间: 2015-1-27 08:41
yayatian 发表于 2015-1-27 08:38
道理简单,顶得住才行

为了孩子,要顶住才行啊!
作者: supermaomao    时间: 2015-2-5 06:00
儿子也是典型的有想法、有创意、兴趣广泛、爱阅读的孩子,但是一到课堂学习、学校教育这里就不灵了。一直在努力保护他的特质,但是由于跟学校的考核标准存在差距,孩子经常有挫败感;如何能让他身心健康的成长,纠结中
作者: anita_july    时间: 2015-3-3 13:28
我有个同事的孩子就属于特别有想法,现在小学六年级,觉得学校教育就是应试教育,不喜欢课堂,坚决不去学校。即所谓的厌学症。那么这时候咋办呢?我同事孩子已经有半个学期没有去学校了,现在新学期开学,仍然不去。家长、老师都做了多种尝试,连心理医生都上了,就是不行,就是不去学校。
那么现在咋办?真的随他的兴趣?
作者: 谷雨    时间: 2015-3-5 10:29
anita_july 发表于 2015-3-3 13:28
我有个同事的孩子就属于特别有想法,现在小学六年级,觉得学校教育就是应试教育,不喜欢课堂,坚决不去学校 ...

正好昨天在一个群里讨论过,有个朋友提到:
日前一次朋友聚会中,聊起孩子教育,想起另一位朋友孩子的经历,感觉很有示范意义,便拿来与大家分享。
朋友他初三儿子将要面临中考,当听到孩子班主任告知孩子可能顶多只能上普通高中时,便与儿子做了一次沟通,问孩子要如何面对将要面临的中考?孩子很干脆,不想读高中,此时作为父母听到孩子如此回复,大多是如临深渊,接着或许不是促膝长谈,便是没完没了的数落,而朋友却很淡定,让彼此都冷静地思考两天,期间征求了父母们的意见,父母都是基督徒也很开明,最后达成一致尊重孩子的选择,但要孩子明确自己今后的人生方向,带着这样的指示与孩子再一次交流,中肯地提出今后的道路不能是碌碌无为,至少需要掌握一项生存技能,建议是否学门手艺?例如当个调音师(朋友有位调音师的好友),儿子答应了(已考出钢琴十级),经友人面试后告知,孩子有此天赋愿意收他为徒,如此开始了两年的调音学徒生涯,凭着天赋进步很快!两年后,得知有个在游轮上世界范围的传福音组织,便前往报名,也是天赐机缘,船上正好缺少一名调音师,18岁的孩子便登船开始了两年远离家乡的公益性的福音事工,这不平常的两年,对孩子的身心有着很大的磨练,无论是阅历和感受都得到极大的丰富,将要结束两年事工的时候,孩子向父母提出想要继续正规学业(可能在事工过程中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上陆后,花半年时间学习了全部的高中课程,此后便报考美国的一所专门教授调音的学校,孩子在美国的学习中获得很大的成长成绩突出,在职业生涯上也有长足的进步培养了很强的独立工作能力。
还有位香港朋友,认识他时,也是正为孩子不愿继续学业而熬精费神,与孩子的关系已经无以为继,几乎到了绝望的地步,印象中此时的他是满脸愁容,可见,已被孩子的事折磨得疲惫不堪,不久前得知,他最终发现了孩子的艺术天赋,资助孩子去美国学习绘画,孩子目前发展得很好,现再见这位朋友,早已阴云不再,而是意气风发!他俩都应该算是成功的教育案例,只是前者自始就有了正确的教育理念顺势而为,过程中孩子和家长都会比较轻松,后者,虽结局完满,但起初却也是尝尽痛苦的滋味,祝愿他们的孩子今后的人生旅途都能安顺通达!这两起亲见事例的最大成功处是在于发现和尊重孩子的天赋并因势利导,用自己的资源帮助孩子实现他(她)们的人生目标,这是最关键的。望能给各位朋友以借鉴,愿孩子和父母都能活的轻松些!

作者: 谷雨    时间: 2015-3-5 10:30
anita_july 发表于 2015-3-3 13:28
我有个同事的孩子就属于特别有想法,现在小学六年级,觉得学校教育就是应试教育,不喜欢课堂,坚决不去学校 ...

另外,《杰出青少年的六个决定》,第一个决定就是关于如何对待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的,这本书不妨推荐给你朋友的孩子,让他读一读,想一想,怎么做才是对自己负责任的。
作者: bxb    时间: 2015-3-12 14:42
人生本来就是多元的,孩子和家长也是多元的,每人的境遇也是不同的,内心强大的家长都是不同凡响的家长!
作者: anita_july    时间: 2015-3-23 08:30
谷雨 发表于 2015-3-5 10:30
另外,《杰出青少年的六个决定》,第一个决定就是关于如何对待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的,这本书不妨推荐给你 ...

确实有道理,回到了孩子的教育关键还是家庭教育。就是家长要付出给多的心血。就是这个过程很煎熬。希望她能走出来并尽快找到突破口:)
作者: hwzxzxq    时间: 2015-3-30 11:00
(作者)前段时间,抱着学习的态度去听某知名升学机构的教育讲座,特邀的家长一上台就把大写“哈佛”的T恤衫铺在讲桌前,然后侃侃而谈,全是她的孩子如何在这个机构的帮助下打败其他成绩更好,得过大奖的同学,成功进入哈佛的经验,只字未提她的孩子喜欢什么,去哈佛想学什么,好象教育的目的就是哈佛的录取通知书。听得我窒息,和在场近三分之一的家长一起,没结束就逃之夭夭了。

都是明智的家长啊,赞一个!
作者: hwzxzxq    时间: 2015-3-30 11:01
谷雨 发表于 2015-1-22 16:16
所以我现在学会了,千万别给他报班。。。除了非常希望他学的,以及他非常想学的。。。

孩子五年级了,从未报任何辅导班,都是自己靠兴趣爱好学习!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