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者笔下的红豆树有什么特点?请联系全文分点归纳(3分)
① 历史:古老、沧桑
② 外形:躯干粗壮、面容枯槁、枝丫挺立
③ 神韵:孑然孤傲、卓尔不群
解析:此类题型属于列举型概括、其中每一个小项中包含了特点的概括。难度系数较低。从文中①、②、⑨自然段中找出或者概括出属于红豆树特点的形容词即可。(详见文章解析中的红色字体加黄色部分)
=======
我说:对于物件特点的描述与人物描写有类似之处,老师,阅读理解书讲得很明白。无非是1)外貌(外形)--在文中一定能找的找,2)性格特点(神韵)--在文中也好感受得到,3)代表了什么(历史)。不管你知不知道柳如是、钱谦益、陈寅恪,这道题都应该拿分。
2、 文中多次写到春雨,有什么作用?(3分)
① 突出了作者前往红豆山庄的时令季节。(1分)
② 渲染、烘托作者内心的惆怅和忧思。(2分)
解析:①、②、③、④、⑩中分别提到了和“雨”相关的描写。针对本题而言,有效信息分布在③、⑩自然段中。第③自然段点明了春季前往红豆山庄。景物描写本身具有渲染气氛、烘托氛围的作用。根据第⑩自然段“它那古老沧桑的面容,给我带来的是无限惆怅和忧思……”可以看出,渲染了作者内心的惆怅、忧思之情。(详见文章标灰部分)
本题属于作用类题型,答题要点是结构上和内容上两个角度。以上内容均属于内容上,相对于结构上而言,“春雨”的描写贯穿全文的多个部分,所以本题不需要强调结构上的作用。
======
我说:只要是在苏州住过,春雨有多烦都会很明白,这是一个常识。烦--惆怅,忧思,很自然。不看文章,也会这样想。更深一层,春雨清明,多会凭吊古人,这也是为作者写这篇文章做一个氛围的烘托。
3、 作者为什么要花较多的笔墨叙写陈寅恪撰写《柳如是别传》这件事?(3分)
① 突出其超凡的民族气节和风骨。
② 表现了作者对陈、柳这些人不媚时俗的独立精神和伟大人格的赞美和敬仰。
③ 表现作者对世人渐渐失去前人精神遗产的痛心与遗憾。
解析:原文第④段提到:他是为一位奇女子作传,是为一种伟大的人格和魂魄作传。而柳氏这样一种“风骨”,与寅恪先生倡导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血脉、心灵上则是相通的。第一点,点明柳如是的“风骨”可以通过原文总结出来。“民族气节”通过第⑤段,柳氏不肯随同前往,做降臣命妇总结得出。
综合第一点,我们可以得出作者较多笔墨在本部分实则是表现出对这一类人的精神的赞美和敬仰。(独立精神、伟大人格)
第④段:“我们这些后来者,在面对先生的精神遗产时,是否存有几分愧疚呢?”表现出对失去这种前人精神的遗憾与痛心。
综上所述,本题属于段落的理解类题型,操作时需要将表示作者情感取向的词语全部标记出来。并结合第四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思考本段落和主旨之间的关系。通过上下文可以总结出亮点(第一点、第三点),而答案中的第二点正是在理解段落大意的基础上升华得出。
4、 第九段中写到,已成废墟的红豆山庄将要再造重现,作者为什么反而觉得可惜?(4分)
① 担心人工再现的建筑,会淹没了红豆古树。
② 更为人们热衷于俗世的追求,而忽视了品格、风骨的继承感到可惜。
解析:①.回归原文:参考文章第九自然段标蓝色部分。(2分)②红豆树的古老和山庄的再造形成对比,反衬出人们的媚俗,以及优良品质的丢失。(2分)
本题型属于理解类题型,具体解答方法参考上一题解析。
============
我说:这很容易理解。比如,圆明园复建,长城重修,都是这个问题。通常开发商醉翁之意在于钱,对于古迹原有的沧桑风貌完全不会顾念。
5、 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4分)
① 结构上:呼应前文。前文“江南春雨,却催不出这古老红豆树的新枝,它已经有80年未开花结果,到哪里去采撷红豆?”结尾写“不知道红豆古树何时能再发出新枝?何时能再开花结果?”
② 内容上:抒发了作者的忧思之情,写出作者期盼红豆树能再发新芽、开花结果、表达了作者对民族气节与傲岸风骨的呼唤与追求。
解析:本题型属于作用类题型。从结构上看,文章的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都涉及到了同样的内容,属于前后呼应。从内容上看,首先要转述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基本内容(表达了作者的忧思),其次联系全文的主旨。红豆树在本篇文章中的象征意义需要上升到社会高度,即民族气节,人们的媚俗意味着对传统精神的抛弃,所以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内容上还蕴含呼吁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