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很重要,可以在别人看不到机会之处看到希望,在面对挫折时不会轻言放弃。对这一结论的研究感兴趣的朋友,推荐阅读Martin Seligman 《Learned Optimism: How to Change Your Mind and Your Life》,和另外一位作者《How Children Succeed》,他认为孩子的意志、好奇心和品行,对孩子一生至关重要,远高于其他因素。
这引出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奖励的作用。教育孩子有时变成对父母的极限测试,奖励成为东西方学校和家庭的通用办法,似乎是个捷径,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奖励,常把孩子对学习、工作本身的关注,转移到奖品上,比如为了得到一个iPad而考满分。寻求短期甚至即刻的满足会得不偿失。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设置目标,体会到战胜挑战内在的快乐,比设奖励更重要。有兴趣深入研究这个问题的,可以参考《Punishment By Reward》。
今天逐渐富足舒适的社会,通过营造艰苦环境磨练性格,对中产阶级独生子女而言已无可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是遥远的传说。但体育是一项绝佳的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孩子增强健康,而且可以磨砺性格,学习如何同他人合作、如何解决冲突。我每每看到小朋友,在球场上赢球后的欢喜,输球后的悲伤,和人冲突后的委屈,欢笑和泪水如此强烈。此时的体育,对我而言,是人生最好的隐喻。全力以赴,输了,爬起来继续;赢了很开心,但也不要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做喜欢的事情,把它做到最好。体育用精巧的方式把生活缩短到一个可以理解的场景,其实给了孩子一个对人生体验和洞察的机会。当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挑战和困惑时,我发现用体育来打比方,往往让他容易理解豁然开朗。George Lakeoff写过一本书 The Metaphors We live By,曾经下过一个断言,人类是通过比喻/隐喻理解世界和他人,我深以为然。美国作为一个最强盛的国家,其国民对体育的崇尚,也非偶然。
富兰克林说:tell me, I may forget; teach me, I may remember; involve me, I will learn. 意思是你光说给我听,我会忘,让我自己参与尝试才是真的学习。东方父母多急于把自己对生活经验的结论强加给孩子,似乎是捷径。其实这剥夺了孩子通过试错学习的机会。经验,无法被结论替代,何况很多父母的「结论」未必是对的。或者在过去是对的,但现在外部约束条件变化了。有时候,需要让孩子犯自己的错误,在不断的试错过程中,建立对这个世界的常识和判断力。
在这个问题上,多说两句,“富不过三代”是个高度相关的话题。它绝非只是中国问题,美国人有一模一样的谚语,Rags to riches, back in three generations. 按理说富家子弟占尽优势,有钱、有关系、上最好的学校,不应该出现这种几代而衰的情形,应该子子孙孙无穷尽才合逻辑,但现实并非如此。我的观察,恰恰是处处有人提供便捷径,他们中大多人,被剥夺了试错的过程,缺乏对常识的理解,从而渐渐失去对这个世界基本的判断力。
关于如何教孩子阅读这个问题,美国教育界过去二十年爆发旷日持久的辩论,被称为阅读战争。一派主张整体语言法,在听说读写上下文让孩子猜;一派主张自然拼读法,让孩子通过拼读音节识字。美国国会由此委托国家儿童健康发展研究所,检视历年来科研成果,提供阅读教育报告。在高度政治化氛围中,专家开了一份谁也不得罪的建议,大多也是常识。比如:父母要多和孩子说话,每天一起读书,大声朗读故事,多读有节奏押韵的书,系统介绍字母和声音之间的关联,不断介绍并熟悉新词汇,并教孩子怎么把一个字用在词组、句子和故事里,教孩子思考阅读内容,一起去图书馆。感兴趣详细研究的同学,可以参考他们的报告:《TEACHING CHILDREN TO READ: An Evidence-Based Assessment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Literature on Reading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Reading Instruction》http://t.cn/8sGW7tB 想仔细研究阅读教育的同学,推荐Dianna McGuinness《Why Children Can’t Read》
父母有责任去发现哪些适合一对一教,哪些适合一群孩子一起学,做对四两拨千斤,选错了千斤拨四两,这些因人因事而异。因材施教,有一个很好的英文翻译,虽然罗嗦一点,我觉得把意思讲得更明白:if your child can not learn the way you teach, you must teach the way he can learn. 即:如果你的孩子不能用你教的方式学,你则需要用他能学的方式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