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韩红的故事与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 [打印本页]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5-4-9 17:02
标题: 韩红的故事与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
韩红不到6岁时,她爸爸就已去世。她妈再嫁之后,她就跟着奶奶、叔叔一起生活。想到奶奶小时对自己的悉心照应和培养,韩红至今仍然感恩之情溢于言表:“我从记事到现在,对自己身上有很多很多不满意的地方。但我奶奶对我性格形成的影响,却让我特别满意。我奶奶性格非常坚韧而且为人特别耿直,我爷爷在我奶奶30岁时去世了。然后她就带着我爸、我两个叔,还有我姑一起生活。我奶奶一边在服装店当裁缝,一边在街上卖冰棍,一个人养着四个孩子苦着过。我奶奶用这种日子教会了我,无论面对什么都不要害怕和畏惧。这些都是会改变我一生人性的。”

    刚上小学,韩红大夏天中午刚一放学,她奶奶就把卖冰棍儿的车推到学校门口,午饭装在一个盛冰棍儿的隔温瓶里,然后看韩红呼噜呼噜把饭吃完,她奶奶一边喊着卖冰棍儿,韩红就趴在冰棍儿车一角写作业。冰棍儿卖完了,作业写完了,韩红就坐在冰棍儿车上,奶奶推着车和她一起回家。基本上当时的日子就是这样周而复始。韩红说:“现在我只要静下心一闭眼睛,就可以看见那个冰棍儿车,我还能想着我坐在冰棍儿车上,然后望着街上川流不息的人,我喜欢观察他们匆匆赶路,然后心里琢磨他们为什么都走得这样急急忙忙?那种感觉真是特别有意思。”
   
    因为从小就缺失了父爱,所以那时韩红不由自主就会在心里与别人攀比跟自己较劲:为什么别人下学都有爹妈接了就走,可我为什么就得老蹲在冰棍儿车旁边等着?别的同学穿着漂亮的白球鞋,我不但没有,还得穿姑姑剩下的破蓝球鞋,大拇脚趾都在外面露着,这是凭什么为什么呀?

    “从出生到记事,我觉得一直都是在较劲。这较劲第一是因为从小没有爸爸,就怕被别人欺负。较劲第二就是因为别的孩子都比我幸福富裕,而我和奶奶总过得那么贫困和落魄。较劲的方式是什么呢?后来长大知道了较劲就得自己努力、我长本事,这是说现在。可小时候的方式就是打架。你采访不是老问我过去是不是坏孩子吗?那时候我讨厌任何人投来看不起的眼光。久而久之就在心里形成一种逆向扭曲。后来因为打架差点没被送进工读学校,结果初三没上就退学了。所以就是家庭的不完整包括外界那种不屑,造成了我幼年心理的某种畸形。”

    之后晃晃荡荡到18岁,韩红当兵入伍。但一路走来经历仍然坎坷不顺。“我先被二炮演出队招进去。后来又送文工团,可当时人家觉得我潜力不够,形象也不好,又从文工团出来了。然后是在通讯站当总机接线员,从1984年一直接到1994年。再以后,又到军艺学了两年。”

    “那时候你明明心里清楚自己有实力,可又得不到承认,你感不感觉心情压抑,或者对生活有这样那样的抱怨?”

    “我不抱怨,我只觉得是怀才待遇。有人老说怀才不遇,我不信这个。我觉得肯定只要有机会就准能让我遇着。有才华毕竟是才华。别让我真张嘴,让我张了嘴就能把好歌唱出来,就这个,给点阳光就能灿烂,这就是我那几年的心情。”

想法:

类似的故事很多。看到一个,顺手拿过来。
我在一个帖子里说我在教育方面有点宿命论。希望朋友们不要将这理解成极端放任自流和漠视。
我反对任何极端的理论。

所谓宿命,是我认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教养能力是有限的。
我们往往忽视了孩子自我意识觉醒后的力量,忽视孩子自身的生命力,
以前经常听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好像是这个道理。

孩子通过自身解决问题,观察社会,会很快的成熟起来,
现在,不容否认的是,孩子越来越早熟了,因为讯息量的刺激越来越大。

但是,早熟有不同意义上的早熟,
一种早熟是韩红意义上自我意识的早熟。他觉醒到自己跟别人不一样,从而要倔强的证明自己。
一种早熟是知识上的,了解到大量让自己眼花缭乱的知识,包括性。
一种早熟是模仿性的,模仿大人那样为人处事。给人错觉他们具有的成人的思想意识。

后两种早熟我觉得都是“假”的早熟。因为他们没有自我意识的觉醒,
自我意识觉醒后的早熟是由内到外的成熟,俗话说就是懂事。
而假早熟是有外到内的早熟,是被动的催熟。这种孩子跟人的感觉是很不懂事。

凡是那些有大成就的人,一定是自我意识觉醒比较早的人。
而有些人,甚至读了博士之后,还一副呆头呆脑的样子,他们是中国畸形教育体制下
培养出来的典型的废品。
作者: linkspeed    时间: 2005-4-9 19:03
edu,这是你为数不多的说的比较清楚,没有毛病的帖子。 送你2个加油。

07
07
作者: kissfur    时间: 2005-4-9 23:34
自我意识的觉醒!我原来一直不理解为什么有的孩子很清醒自己要的究竟是什么,而有的孩子却始终蒙蒙懂懂,原来是这个原因.长知识了!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5-4-9 23:51
个人意识的觉醒是分层次的。
比如:
将自我与他人区分开来。
竞争意识与自证意识。
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我接触过一些大学生,大学毕业后还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
非常可悲。

之所以强调孩子的自我探索,主要原因可能就在这里。
自我探索的孩子自我意识觉醒早,开窍早,懂事早。
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大。

那种父母一切都规定好的孩子会取得父母能力范围内的成功,
容易成长为专业技术人士,但难以成为有创造力的高级人才。
我研究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个案,至今还没有发现例外。

神童跟普通孩子不一样,他们的自我意识觉醒更早,
看过一个报道:一位神童在摇篮里就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了。
我接触过一个很有天赋的大学生。他说他在3岁的时候就开始想自己是谁。
作者: yuhongmin    时间: 2005-4-10 10:26
穷苦的孩子早当家。
作者: Qmom    时间: 2005-4-10 10:47
这个帖子我很感兴趣,读后也有一定的收获。谢谢。

我个人觉得,让孩子小时候就多自我探索,可以培养出一个善于独立思考,善于发
现问题的好习惯。这种习惯可以促进孩子自我意识觉醒早些。但要让孩子自己长久
地、深入地思考这些复杂的问题,从而产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单单是让孩子在同一
个生活圈子里自我探索还远远不够。还必须要给孩子心灵里深深的刺激(比如说让他
感到生活的不公等等)。而这就需要孩子接触社会上不同层次,不同生活的人群。

除了自我意识尽早的觉醒 之外,还有一个我觉得成为企业型人才的必备条件就是
“敏感”-- 对社会变化的敏感,对于四周人们变化的敏感,对于潮流变化的敏感。
这种敏感(或者说是洞察力)对人也是特别重要的。
作者: linkspeed    时间: 2005-4-10 11:26
》他说他在3岁的时候就开始想自己是谁。

他没有疯么?说明考虑的还不够深。。。。
作者: xiili    时间: 2005-4-10 14:18
好贴,真希望多多看到你的贴。
作者: 飞燕    时间: 2005-4-10 14:58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5-4-10 16:47
linkspeed+-->引用:linkspeed 》他说他在3岁的时候就开始想自己是谁。

他没有疯么?说明考虑的还不够深。。。。

其实,想得越深越不容易走向极端。像鲁迅说的,与绝望抗争。
真正疯了的人不是因为他想的问题过于哲学化,而是他大脑可能存在一些异常的问题。
是病理原因。正常人能够化解各种人生问题。病态的人可能化解不了。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5-4-10 16:52
飞燕+-->引用:飞燕

我以前写过一个方法强迫症的帖子,虽然有一些不恭敬。但点出了一点问题。
教育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的操作方法。如果有的话,那么教育专家的孩子应该是最出色的了,
但我见过很多教育专家为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愁眉苦脸。

之所以给你提供一些理念,目的是防止极端化的教育方法。我觉得你陷入茫然的状态是对的,
当你有一天觉得自己的教育方法正确无比的时候也许你正在犯错误。
作者: 飞燕    时间: 2005-4-10 17:51
<font color="blue">孩子小的时候,或者说是在早期教育阶段,他们是无所谓什么自我意识的,家长们大可凭着自己的意愿去教育甚至是去设计自己的孩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当然也包括在我们这个论坛里被争论不休的方法。当这一阶段过去,孩子的自我意识萌发,个性逐渐显露,早期教育的得与失也就摆在你的面前了。这就是我现在必须面对的。少走些弯路,让孩子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健康地成长,而不是一味地按照家长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培养孩子、训练孩子,去早早地灌输所谓的知识,去受那些“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的误导。我现在想的是如何让孩子更快乐地成长,给他一个值得回忆的童年,也让他拥有良好的心智,让孩子未来的路更宽、更顺。我已经错过,不想再错。 <font color="blue">虽然有这样的认识,但是如何去做盲目依然,我只能慢慢去学习,去和孩子一起面对成长中的烦恼。 <font color="blue">好在我不愿做一个麻木的母亲、一个不去思考不去调整的母亲。
作者: woodgarden    时间: 2005-4-10 20:10

作者: 飞燕    时间: 2005-4-10 21:18
education2008+-->引用:education2008 我以前写过一个方法强迫症的帖子,虽然有一些不恭敬。但点出了一点问题。教育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的操作方法。如果有的话,那么教育专家的孩子应该是最出色的了,但我见过很多教育专家为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愁眉苦脸。 之所以给你提供一些理念,目的是防止极端化的教育方法。我觉得你陷入茫然的状态是对的,当你有一天觉得自己的教育方法正确无比的时候也许你正在犯错误。
<font color="blue">你的答复让我想起一件事,一天孩子不知在哪看到了一个词----“微积分”,去问爸爸是,做爸爸的一本正经地向孩子解释了何为“微积分”,一旁的妈妈已经笑弯了腰。等爸爸解释完毕,妈妈笑着问孩子,现在明白什么是“微积分”了吧,孩子说“原来这东西不是吃的”。 <font color="blue">我是在困惑,在寻找答案。你仅告诉我这种困惑是对的,于事何补? <font color="blue">一直想在楼主的帖子里寻找一些能与教育孩子实践相联系的契合点,但真的很难找得到。理论毕竟是要与实践相结合的,还是建议楼主,多在这些方面下下功夫,别将自己的理论建在高楼上。 <font color="blue">高楼上的理论也只是些理念、概念,当年股票玩过概念,害惨了不少人,而教育仅停留在概念上,损失的可就不仅是钱了。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5-4-11 00:07
飞燕+-->引用:飞燕 <font color="blue">你的答复让我想起一件事,一天孩子不知在哪看到了一个词----“微积分”,去问爸爸是,做爸爸的一本正经地向孩子解释了何为“微积分”,一旁的妈妈已经笑弯了腰。等爸爸解释完毕,妈妈笑着问孩子,现在明白什么是“微积分”了吧,孩子说“原来这东西不是吃的”。
<font color="blue">我是在困惑,在寻找答案。你仅告诉我这种困惑是对的,于事何补?
<font color="blue">一直想在楼主的帖子里寻找一些能与教育孩子实践相联系的契合点,但真的很难找得到。理论毕竟是要与实践相结合的,还是建议楼主,多在这些方面下下功夫,别将自己的理论建在高楼上。
<font color="blue">高楼上的理论也只是些理念、概念,当年股票玩过概念,害惨了不少人,而教育仅停留在概念上,损失的可就不仅是钱了。

我介绍的方案已经不少了。诸如美国新闻周刊认为最好的早教方案瑞吉欧等等。
但我对这些方案仅是报着观望态度。之所以推荐目的仅是因为:
如果家长实在迷恋操作性方案的话,选择这些总比选择一些来路不明的要好。
当然,如果嫌这些方案贵,可以学习这些方案的精髓搬到自己家里的实践中来。
作者: vovotq    时间: 2005-4-11 00:30
06
也许是我自己不够水平?我好象看不懂?
作者: joyce_zhou    时间: 2005-4-11 12:59
喜欢这贴,不错!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