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转帖】丁俊晖:读书有什么用? [打印本页]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05-4-6 12:41
标题: 【转帖】丁俊晖:读书有什么用?
<font color="#0000ff">新闻提示:2005年4月3日,刚刚度过十八岁生日的中国神童丁俊晖在2005中国斯诺克公开赛决赛中迎战昔日金童斯蒂芬&middot;亨德利,以九比五战胜七次世界冠军,前世界头号选手亨德利,夺得了自己首个世界台联职业排名赛的冠军,这是中国选手在国际斯诺克排名赛上的最佳战绩。有人认为:夺冠意义堪比刘翔! 丁俊晖,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名字,一个只有18岁的&ldquo;绅士运动&rdquo;夺冠者,他的成长历程令人称奇,他说过的话让人刮目,他父亲的培养方式让人探讨。抛开赛事和意义不谈,神童的价值几何?他的价值观又是几何?看点一:八岁打败&ldquo;四大天王&rdquo;!(2楼)看点二:父亲希望桌球神童收入直追姚明!(3楼)看点三:读书有什么用?打球有钱赚,为钱必须赢(4楼) <h1>看点四:英国斯诺克锦标赛:丁俊晖胜戴维斯 夺冠写传奇(47楼)</h1><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chinanews.com.cn/news/2005/2005-04-03/26/_1112536074_0504030101.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chinanews.com.cn/news/2005/2005-04-03/26/_1112536074_050403114ta_3.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此帖由 jerryhao 在 2005-12-19 09:48 进行编辑...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05-4-6 12:42
<p align="center"> 丁俊晖的城市坐标       新快报讯 如果将丁俊晖的斯诺克生涯比喻成坐标,白球看成坐标原点,那些曾经留下过他辉煌记忆和生活足迹的城市就是一个个红球!就让我们沿着他每一次白球击出的起点去探寻。 <p align="center"> 宜兴 8岁击败四大天王  1987年4月1日丁俊晖出生在江苏宜兴的一个个体户家庭,父母经营的是副食品生意。丁俊晖4岁那年迷上了当时风靡全国的电子游戏“魂斗罗”,并能打到通关,在当地成为一奇。更让人惊奇的事在丁俊晖三年级的暑假发生了,一个过路的台球高手和丁俊晖父亲丁文钧展开了决斗,形势很微妙的情况下,丁文钧决定上个厕所稳定一下情绪。有好事的围观者就怂恿丁俊晖“替父从军”,让人目瞪口呆的是,丁俊晖将一个高难度的球送进底洞后一口气收拾了残局。据说那个过路的高手是宜兴市最好的球房———宜兴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专业球手。从此以后,丁文钧有意识地开始培养儿子的台球兴趣。他明白,台球打好了很可能将改变儿子一生的命运。父亲的坚持和努力很快得到了回报,丁俊晖不仅在父亲的球房无人能敌,而且在当地台球最高水平的青少年活动中心一举击败了宜兴斯诺克界的四大天王,那一年他才8岁。“台球神童”的美名就这么叫开了。 <p align="center"> 上海 10岁夺得让分赛冠军  1997年,在江苏台球界已经小有名气的丁俊晖在父亲的陪同下参加了在南京奥林球房举行的让分赛,作为唯一一个未成年的球手,他当时的身高只有1米36。比赛还需要用加杆来辅助。但他还是不可思议地以绝对优势夺得了冠军,1000元的比赛奖金正好将父子俩的差旅费给抵了。那一年他才10岁。 <p align="center"> 东莞 11岁就拿3000元工资  丁俊晖全家从宜兴搬迁到东莞是1998年年底的事,丁文钧选择东莞仅仅因为这里的台球氛围浓。初到东莞的丁家三口生活很是拮据,他们就挤住在东英台球城的员工宿舍里。在这里,丁俊晖小学毕业后进入了东莞市第二中学,但很快由于在东英台球城打出了名气,所以他又一次面临着在学业和台球之间作出一个艰难的抉择。这一次是他自己选择了完全放弃学业,他每天的训练量很自觉地达到了10小时。 逐渐地,由于丁俊晖多次在国内和国际大赛中获奖,他不仅获得了东莞一家化妆品公司每月3000元的赞助,而且作为东英台球城的当家小生还领取着每月3000元的工资。除了上述固定收入,还有价值不菲的比赛奖金被他一一收入囊中。 <p align="center"> 里加 15岁创造世青赛奇迹  2002年世界青年台球锦标赛是当年9月份在拉脱维亚首都里加举行的。丁俊晖在半决赛中以3∶7落后于苏格兰好手本尼,只要再输一局就无缘决赛。不过他最后连扳5局,反而淘汰了对手,最后进入了决赛。 谈起这场比赛,丁俊晖依然觉得很轻松,他说:“当时我放得很开,没太在意胜负,结果反而赢了。所以说,比赛中有一个轻松乐观的心态最重要。”决赛中,他与威尔士名将戴维相遇,丁俊晖连拿两局,没有再给对手任何机会。 但很少有人知道鲜花和掌声背后的泪水,由于中国军团除了丁俊晖其他选手都没能进入8强。当时的领队中国台协秘书长唐凤翔认真分析了丁俊晖后面的对手,觉得丁俊晖杀入四强的可能性不大,所以提前预订了回国的机票。奇迹却在一步步上演,在那场经典的半决赛进行当中,领队和其他中国球员已经飞离了里加的天空。 <p align="center"> 伦敦 为了梦想奔赴彼岸   丁俊晖第一次离开东莞去英国的日子很特别,是中国农历年2002年的大年三十,他的年夜饭就是在飞往伦敦的客机上吃的。丁俊晖在威灵布勒小镇的生活基本上是三点一线,每天早上10点坐班车去威灵布勒斯诺克学院练球到晚上6点,回来就和朋友任浩江一起做饭。上网、听歌或者游泳健身都是他业余生活的一部分。如今,常住东莞的丁俊晖一到赛季开始,就返回英国训练,伦敦已经成为他的第二个家。(丁文)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05-4-6 12:42
<p align="center"> 丁俊晖爸爸的希望:收入直追姚明         “丁俊晖,来一个,丁俊晖,来一个!”   这时,你不该苛求北京观众缺乏最基本的斯诺克观战礼仪,他们只是用高昂的嗓门宣泄对奇迹突然到来的兴奋。站在他们面前那个满脸青春痘的男孩,刚刚度过18周岁的生日,捧起金黄的冠军奖杯,在他面前倒下6个世界一流高手,其中最新的一个是36次拿到世界冠军的亨德利。   你或许目睹了他过五关斩六将的全过程,目睹他6比0轻松横扫前世界冠军达赫迪,可是从江苏小城破旧的台球桌前到世界斯诺克巡回赛冠军,这整整走了十二年的道路是秘密的,这个奖杯背后有着园丁——父亲丁文钧独特的栽培秘方,也有着自己茁壮向上生长的强烈欲望。   这对父子有着惊人的想像之处,无论是外貌(儿子的鼻梁更高一些),还是那咄咄逼人、从不掩饰的强烈欲望,很难想象一对中国父子、一个斯诺克选手,会如此大张旗鼓地、张扬地宣扬金钱、名誉和欲望,会如此自信地评论自己和别人。或许,这种欲望的张扬和信念的坚持之间的反差,决定了18岁的冠军。    110000——丁俊晖父亲丁文钧以前卖香烟的年收入,90年代后期在中国属于较高收入阶层,丁文钧就此认为行行出状元    丁文钧是江苏宜兴人,今年48岁,以前是个生意人。穿着一套没有牌子的西服,打着领带,戴着一块梅花表,喜欢抽广东梅州产的五叶神。1993年,丁俊晖六岁时第一次触摸台球,全家还在江苏宜兴。此后几年,他打遍当地无敌手,据说方圆十里只要打台球,都是给他送钱的对象。   丁俊晖得到的第一笔奖金是1000元,那是他在10岁时在南京拿到的一个斯诺克比赛冠军。就此丁文钧看出斯诺克的钱途,作为一项绅士运动,虽不普及,可是有着不错的资金支持。他问儿子:“你喜欢打台球吗?”“喜欢!”丁俊晖回答说。丁文钧于是倾家荡产,将房子也卖了,举家搬到了广东东莞,因为这里靠近香港,打球的氛围好。此时的丁俊晖小学还未毕业。到东莞后学习了几年,2001年,丁俊晖初一还未读完时,他就彻底辍学了,因为“上课影响训练和比赛”。   丁文钧此举遭到了不少非议,他却相当自信:“对运动员来说,如果不大胆,就不会成材,特殊人才自然会有特殊教育方法,庸人只能培养出庸材,我只能说那些人的看法太庸俗了。”丁文钧本人也只读完小学,初中时正值文化大革命,但他自有他的理解,“缺少文化丝毫未对我以后的生活造成多大影响,人活在世上,文化是基础,是要有点文化,但文化不是惟一出路。不能让文化束缚你的其他想法,我文化水平不高,以前做生意还不是照样一年赚个十一二万?”    2——丁俊晖家刚搬到广东时,每人每顿吃的快餐餐费。那时是这家最艰苦的日子,不过这对父子从未放弃    丁文钧觉得球打好了也能吃饭,这种教育是比较开明的,他说假如儿子喜欢打游戏,也会让他辍学玩游戏去,“我会要求他将游戏机拆了再装,装了再拆,我觉得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当他选择打台球时,我就告诉他,台球是他将来的饭碗和职业。”   从1998年刚来东莞到2003年丁俊晖挣到第一笔奖金期间,丁家三口人的生活十分艰苦,每人每餐只吃2元钱的工作餐。在刚到东莞时,丁文钧一家长期住在一间环境较差的工人宿舍里。虽然丁文钧本人文化水平不高,但他对丁俊晖的教育丝毫不含糊,他教育儿子从小要有正义感,从小就要勤奋节约,先做好人,再打好球。   艰苦环境中长大的丁俊晖从小就很刻苦,不服输。丁俊晖一次在练球时,一个球打了八杆都没进,眼泪马上就掉下来了,这时丁文钧觉得儿子需要调整了,他给了儿子300元钱,说:“你做东,带你妈妈到广州白云山去玩一圈,回来再下个馆子。”据说这是丁俊晖最快乐的一次游玩。   116000——7500英镑,2003年10月在泰国举行的欧亚对抗赛中,16岁的丁俊晖拿到的第一笔职业收入,意味着他完全可以依靠斯诺克收入自给自足,坚定了他走斯诺克的道路   丁俊晖很快就拿过不少国内冠军奖金,但大多只有几千元。拿了冠军要亏本,拿不到亏得更多。去年丁俊晖回上海参加国内的一个比赛,虽拿到了冠军奖金一万元,但还是亏了,因为他从英国往返上海的机票就要八九千,加上其他费用,最后还是得到的比失去的多。虽然国内也有出场费,但只有1500元,“我们的所有费用都是靠自己出的,与国家和其他任何人无关,我们只是在为自己比赛。”丁文钧说。但由于对台球的痴迷,有时即使亏本丁俊晖也要回国比赛,2002年,丁俊晖代表中国队去韩国参加亚运会,拿了一金一银,奖金3万元。   这次丁俊晖回北京比赛,一家三口还有丁文钧带的学生,六七个人挤在海淀体育馆招待所的两个房间内,虽然条件简陋,但价格不菲,两间房每天500元,整个比赛下来光住宿费用就要上万元。“如果输了,我们肯定亏本。”为了生存,丁俊晖就必须打好球,必须赢。   2003年9月,丁俊晖接连获得了亚洲青年赛、亚洲锦标赛和世界青年赛的冠军,他随后成为了一名职业球员,赴英国参加比赛。斯诺克在英国是一种绅士运动,而丁俊晖本人只有小学文化(初一未读完就辍学了),他能否融入到这种绅士氛围内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丁家父子却觉得这是传统的看人观点,“书读得少就没有修养吗?球打得好了,自然就会受到人家尊敬。”丁俊晖现在在英国极受欢迎,每当有他的比赛,电视都会直播,丁俊晖走在马路上都会有球迷找他签名。    850000——1千万,丁文钧给儿子的希望是和姚明一样,他现在挖到第一桶金,中国巡回赛冠军奖金是3万英镑,再加上干爹甘连舫赞助的5万美元,他的税前收入达到10万美元    丁俊晖每年9月份去英国,大概次年的5月打完比赛回国,基本上大半年时间都在英国。丁文钧就“遥控”指挥儿子。他会看一些丁俊晖比赛的录像带,会发现一些细小的动作,比如即使比赛输了,也要向观众挥挥手,笑一笑,显示一下自己的风度,或者做一些滑稽的动作和观众交流。“斯诺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小晖只有18岁,但他已经到过十几个国家,见了很多世面。有名老话: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他的修养我看比很多成年人都要高。”   丁文钧将全部家底都投入到了儿子身上,成本还远远没有收回。花在儿子身上的直接成本至少有五六十万,这里面主要是丁俊晖到外面看比赛的费用、全家人的生活费用以及请教练的费用等。   不过现在丁家的条件好多了,请客也不用自己掏钱了。北京的比赛结束后,丁俊晖的“干爸”将在自己的五星级酒店为丁俊晖举办一个隆重的生日宴会。“4月1日丁俊晖刚满18岁,也算是成人了,该隆重庆祝一下”。丁文钧也看到赢利的曙光,2004年丁俊晖挣了1.8万英镑(约28万元人民币),今年前三个月他已经挣了二万多英镑。有了钱,丁文钧说最大的变化是不用再吃2元钱一顿的工作餐了,“现在是自己做饭吃,基本上想吃啥就吃啥,另外,花钱也宽松多了。儿子肯定是独一无二的,现在的世界前八他都不惧怕,他肯定能拿世界冠军。那时候他的身价,嘿嘿……”丁文钧又点燃一支广东梅州产的五叶神,自信地吐了一个烟圈,就没再说话。(李志刚)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05-4-6 12:43
<font color="#0000ff">丁俊晖:打球有钱挣 读书有啥用 为了奖金必须赢    3月31日下午,海淀体育馆西北角,一个看起来有点叛逆的少年向记者走过来。“我可以采访你吗?”记者问,“你得问我爸爸。”他回答。随后,他将他父亲的电话告诉了我。我送了一本最新出版的制作精美的《南方体育》给他,他歪了歪头,旁边一个小跟班模样的小男孩走了过来,将刊物接到手里。这是记者第一次见到丁俊晖。     4月3日决赛后,晚上11点,丁俊晖尿检完毕,还未能和记者见面就被几个英国人“绑架”走了,连丁俊晖父亲也不知道原因。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去丽都酒店为丁俊晖举行一个简单的庆功酒会,因为场地很小,只有少数几个记者拿到临时的特殊采访证才能去那里。11点半,丽都酒店二楼,记者和丁俊晖等人同时抵达。参加者主要是组委会官员、外国球员和丁俊晖亲友,再就是几个记者。在这里,丁俊晖终于可以放心地吃上一块蛋糕、喝上一杯香槟了。“现在才知道,肚子好饿。”丁俊晖说。 而丁文钧说,他累得连合影的力气都没了。     丁俊晖的父亲最终同意了我的采访。外界一直盛传丁俊晖“除了台球就没什么爱好了”、“丁俊晖不好采访”、“丁俊晖就是台球界的李昌镐”等等,但记者在采访后,发现了丁俊晖真实的一面。他并非像外人所说的那样张口闭口全是“台球”,我问的很多问题他基本上都是有问必答。并且当记者问到他为何比赛时脸部像李昌镐一样没有表情时,他笑了,说出了他的真话“不想让对手知道自己的想法”,我觉得此时才是真实的丁俊晖,年少,心无城府,对人没有戒备之心。     南方体育:你刚过完18岁生日,现在又拿了冠军,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吗?     丁俊晖:我很快乐。     南方体育:外界都说你除了台球就没有什么爱好了,是这样的吗?     丁俊晖:也不是,我还喜欢乒乓球,还喜欢听音乐。另外,我还经常游泳。     南方体育:你父亲说你将成为台球界的姚明,你知道他吗?     丁俊晖:我对姚明一点兴趣都没有,因为我从不看篮球。姚明能成为世界冠军吗?不大可能吧。     南方体育:你最欣赏哪位选手?     丁俊晖:奥沙利文(现世界排名第一)。     南方体育:你只受过小学教育,你在英国能和外国人交流吗?     丁俊晖:我大概知道1000个左右的英文单词,简单的交流没什么问题。     南方体育:台球在英国是一项很绅士的运动,你觉得你能融入这种文化吗?     丁俊晖:说是绅士,也不见得。英国人也有很多坏毛病,比如酗酒……     南方体育:当年你父亲让你辍学打球,你觉得父亲当年为你做的选择对吗?     丁俊晖:没有什么对不对,关键是现在好、能赢球就行了。     南方体育:如果让你重新选择读书和打球,你选择哪个?     丁俊晖:当然是打球。     南方体育:为什么不愿意读书呢?     丁俊晖:读书有什么用?将来毕业了还不是要找工作?找不到工作就会待在家里让父母担心。我觉得人活着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现在我打球有钱挣,挺好的。     南方体育:你父亲说你今年已经挣了2万多英镑,你现在一年能挣多少钱?     丁俊晖:这个说不准,成绩好奖金才高,所以我必须赢。     神童印象:     从2002年亚运会就知道丁俊晖这位“神童”了,总觉得他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年。现在,我觉得除了仍然充满稚气的脸庞,丁俊晖身上没有什么地方能让人看出他刚满18岁:动作沉稳,表情平淡,只有从经常闭紧的嘴唇才能看出他心里的波澜。     有人告诉我,别看丁俊晖表面上跟李昌镐一样,其实他脾气挺躁的,一旦自己球打坏了,就会由着性子来,不该进攻的也进攻。知道了这一点,有时候还真能从比赛里看出来,希望以后越来越看不出来才好。过去的一周最让我难以忘记的是丁俊晖的“神”。亨德利、达赫迪、艾伯顿这些名字意味着什么呢?我采访亨德利时说他是台球迷心目中的“God of snooker”,可是丁俊晖中国赛的成绩单说明他是“God of God”!     没有人怀疑丁俊晖的实力。我接触到的国内斯诺克高手对他推崇备至,都认为他将来排进世界前16根本不是问题,前4都很正常。在一个圈子里,所有人如此一致地认可一个人、维护一个人,也许能说明小丁在中国斯诺克界的分量吧。(李志刚)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05-4-6 12:46
前一段时间,有很多人发出疑问,培养神童干什么。这个就是一个答案,培养了神童,可以更好的谋生。

唯一要注意的是,这个路子成功率很低,一旦不成功,也许结果很惨。
作者: 阿门    时间: 2005-4-6 13:05
jerryhao+-->引用:jerryhao 前一段时间,有很多人发出疑问,培养神童干什么。这个就是一个答案,培养了神童,可以更好的谋生。

唯一要注意的是,这个路子成功率很低,一旦不成功,也许结果很惨。

我想这里的大部分家长早教的目的都不是培养神童。但是如果万一家长发现了孩子某个方面的潜质和爱好,我们做家长的也应尽力创造条件,不要让全中国的人都成了中国教育制度的牺牲品。

--------丁文钧此举遭到了不少非议,他却相当自信:“对运动员来说,如果不大胆,就不会成材,特殊人才自然会有特殊教育方法,庸人只能培养出庸材,我只能说那些人的看法太庸俗了。”
作者: 如果    时间: 2005-4-6 13:26
不管怎么说,从事实上来看,丁爸爸的神童教育很成功。
作者: 板砖    时间: 2005-4-6 13:34
文章的标题立意就错了:我们对孩子进行早教就是想让孩子从小多接触,多学习。以便尽早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和长处,将来好有针对性有目标的培养孩子。一个孩子是否成才不一定要有多高的学历,只要有一技之长能够安身立命,实现他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就行了。
  作者还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学历教育中而无法自拔,可悲!
作者: education2008    时间: 2005-4-6 16:35
神童是先发现,再培养的。这个孩子跟目前很多人进行的神童教育有本质的不同。
现在很多家长是将本来没有那方面特长的孩子拔苗主张,
人为制造出神童的假像来。结局失败是正常的。
作者: hexiang99    时间: 2005-4-6 16:58
神童确实让为人父母者好不羡慕,天下父母谁人又不希望自己的儿女成龙成凤?
但神童注定是少数,13亿的中国必定只有一个丁俊晖,一个姚明,
李嘉诚也只有一个,可有过同样痛苦经历的却千千万万,
成功者注定是少数,培养孩子还应脚踏实地,顺其自然来的实在!
作者: hexiang99    时间: 2005-4-6 17:02
神童确实让为人父母者好不羡慕,天下父母谁人又不希望自己的儿女成龙成凤?
但神童注定是少数,13亿的中国必定只有一个丁俊晖,一个姚明,
李嘉诚也只有一个,可有过同样痛苦经历的却千千万万,
成功者注定是少数,培养孩子还应脚踏实地,顺其自然来的实在!

因材施教才是正道!!!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05-4-6 17:08
education2008+-->引用:education2008 神童是先发现,再培养的。这个孩子跟目前很多人进行的神童教育有本质的不同。现在很多家长是将本来没有那方面特长的孩子拔苗主张,人为制造出神童的假像来。结局失败是正常的。
也不见得,万一瞎猫碰上死耗子呢?
作者: hexiang99    时间: 2005-4-6 17:16
瞎猫也许真能碰上死耗子,但想成为世界的No.1对于瞎猫未免就太牵强了!
作者: yuhongmin    时间: 2005-4-6 18:27
很高兴,因为他是我正中的老乡,无锡的!!!
他打球的目的,和很多读书人的目的是一样的,现实,无可厚非。
因为大多数人不能靠打球实现目标,所以只能靠读书,读书是好事,打球也是好事。
不能因为我们不会打球就说他的价值取向错误。
作者: 猴头    时间: 2005-4-7 12:00
板砖+-->引用:板砖 文章的标题立意就错了:我们对孩子进行早教就是想让孩子从小多接触,多学习。以便尽早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和长处,将来好有针对性有目标的培养孩子。一个孩子是否成才不一定要有多高的学历,只要有一技之长能够安身立命,实现他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就行了。
作者还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学历教育中而无法自拔,可悲!

是啊,成才很要紧哦,赚钱很要紧哦,不用多学,单学一门功夫就行,那要一个人多才多艺、有丰富情趣、生活浪漫都是Jerryhao这些老朽的想法,哈
作者: zgl    时间: 2005-4-7 12:07
电视报道的更是详细,但我只看到这小子很乏味,只是他爸的赚钱机器...
作者: 大风的爸爸    时间: 2005-4-7 13:05
很多外国运动员都是有学历的,绝大多数中国运动员是没有学历的,估计这就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问题了.目前这个阶段,该读的就读,不该读的千万别读!
作者: 阿门    时间: 2005-4-7 13:10
yuhongmin+-->引用:yuhongmin 很高兴,因为他是我正中的老乡,无锡的!!!
他打球的目的,和很多读书人的目的是一样的,现实,无可厚非。
因为大多数人不能靠打球实现目标,所以只能靠读书,读书是好事,打球也是好事。
不能因为我们不会打球就说他的价值取向错误。
赞成。现在这种多元的社会,就应该允许多元的价值观和教育观。早教也一样,读书认字是早教,唱歌跳舞也是早教,。。。
作者: 梅边吹笛儿    时间: 2005-4-7 13:30
zgl+-->引用:zgl 电视报道的更是详细,但我只看到这小子很乏味,只是他爸的赚钱机器...
先温饱了,能生存了,才能求其它。。。
作者: susan_1201    时间: 2005-4-7 14:50
如果读书只是为了以后有好工作的话,那读书当然没有用了。读书是为了人能变得豁达,明事理,明察秋毫等。
作者: 如果    时间: 2005-4-7 15:55
zgl+-->引用:zgl 电视报道的更是详细,但我只看到这小子很乏味,只是他爸的赚钱机器...
最近在读者上看到一篇很平易却真的让人心酸的文章,《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如果你有兴趣读完这篇文章,也许会为你所认为的乏味像我一样感到心酸。原文如下:

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

http://campus.cer.net 2005-01-05 14:49 中国教育在线校园通讯社 佚名

    我的白领朋友们,如果我是一个初中没毕业就来沪打工的民工,你会和我坐在“星巴克”一起喝咖啡吗?不会,肯定不会。比较我们的成长历程,你会发现,为了一些在你看来唾手可得的东西,我却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从我出生的一刻起,我的身份就与你有了天壤之别,因为我只能报农村户口,而你是城市户口。如果我长大以后一直保持农村户口,那么我就无法在城市中找到一份正式工作,无法享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你可能会问我:“为什么非要到城市来?农村不很好吗?空气新鲜,又不像城市这么拥挤。”可是农村没有好的医疗条件,去年SARS好像让大家一夜之间发现农村的医疗保健体系竟然如此落后,物质供应也不丰富,因为农民挣的钱少,贵一点儿的东西就买不起,所以商贩也不会进太多货。春节联欢晚会的小品中买得起等离子彩电的农民毕竟是个别现象,绝大多数农民还在为基本的生存而奋斗,于是我要进城,要通过自己的奋斗获得你生下来就拥有的大城市户口。

    考上大学是我跳出农门的惟一机会。我要刻苦学习,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考大学,我在独木桥上奋勇搏杀,眼看着周围的同学一批批落马,前面的道路越来越窄,我这个佼佼者心里不知是喜是忧。激烈的竞争让我不敢疏忽,除了学习功课,我无暇顾及业余爱好,学校也没有这些发展个人特长的课程。进入高中的第一天,校长就告诉我们这三年只有一个目标——高考。于是我披星戴月,早上5∶30起床,晚上11∶00睡觉,就连中秋节的晚上,我还在路灯下背政治题。

    而你的升学压力要小得多,竞争不是那么激烈,功课也不是很沉重,你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去发展个人爱好,去读课外读物,去球场挥汗如雨,去野外享受蓝天白云。如果你不想那么辛苦去参加高考,只要成绩不是太差,你可以在高三时有机会获得保送名额,哪怕成绩忒差,也会被“扫”进一所本地三流大学,而那所三流大学我可能也要考到很高的分数才能进去,因为按地区分配的名额中留给上海本地的名额太多了。

    我们的考卷一样我们的分数线却不一样,但是当我们都获得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所交的学费是一样的。每人每年6000元,四年下来光学费就要2.4万元,再加上住宿费每人每年1500元,还有书本教材费每年1000元、生活费每年4000元(只吃学校食堂),四年总共5万元。2003年上海某大学以“新建的松江校区环境优良”为由,将学费提高到每人每年1万元,这就意味着仅学费一项四年就要4万元,再加上其他费用,总共6.6万元。6.6万元对于一个上海城市家庭来说也许算不上沉重的负担,可是对于一个农村的家庭,这简直是一辈子的积蓄。我的家乡在东部沿海开放省份,是一个农业大省,相比西部内陆省份应该说经济水平还算比较好,但一年辛苦劳作也剩不了几个钱。以供养两个孩子的四口之家为例,除去各种日常必需开支,一个家庭每年最多积蓄3000元,那么6.6万元上大学的费用意味着22年的积蓄!前提是任何一个家庭成员都不能生大病,而且另一个孩子无论学习成绩多么优秀,都必须剥夺他上大学的权利,因为家里只能提供这么多钱。我属于比较幸运的,东拼西凑加上助学贷款终于交齐了第一年的学费,看着那些握着录取通知书愁苦不堪全家几近绝望的同学,我的心中真的不是滋味。教育产业化时代的大学招收的?

    我终于可以如愿以偿地在大学校园里汲取知识的养分!努力学习获得奖学金,假期打工挣点生活费,我实在不忍心多拿父母一分钱,那每一分钱都是一滴汗珠掉在地上摔成八瓣挣来的血汗钱啊!

    来到上海这个大都市,我发现与我的同学相比我真是土得掉渣。我不会作画,不会演奏乐器,不认识港台明星,没看过武侠小说,不认得MP3,不知道什么是walkman,为了弄明白营销管理课上讲的“仓储式超市”的概念,我在“麦德隆”好奇地看了一天,我从来没见过如此丰富的商品。

    我没摸过计算机,为此我花了半年时间泡在学校机房里学习你在中学里就学会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我的英语是聋子英语、哑巴英语,我的发音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听不懂,这也不能怪我,我们家乡没有外教,老师自己都读不准,怎么可能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发音?基础没打好,我只能再花一年时间矫正我的发音。我真的很羡慕大城市的同学多才多艺,知识面那么广,而我只会读书,我的学生时代只有学习、考试、升学,因为只有考上大学,我才能来到你们中间,才能与你们一起学习,所有的一切都必须服从这个目标。    

    我可以忍受城市同学的嘲笑,可以几个星期不吃一份荤菜,可以周六周日全天泡在图书馆和自习室,可以在周末自习回来的路上羡慕地看着校园舞厅里的成双成对,可以在寂寞无聊的深夜在操场上一圈圈地奔跑。我想有一天我毕业的时候,我能在这个大都市挣一份工资的时候,我会和你这个生长在都市里的同龄人一样——做一个上海公民,而我的父母也会为我骄傲,因为他们的孩子在大上海工作!  

    终于毕业了,在上海工作难找,回到家乡更没有什么就业机会。能幸运地在上海找到工作的应届本科生只有每月2000元左右的工资水平,也许你认为这点钱应该够你零花的了,可是对我来说,我还要租房,还要交水电煤电话费还要还助学贷款,还想给家里寄点钱让弟妹继续读书,剩下的钱只够我每顿吃盖浇饭,我还是不能与你坐在“星巴克”一起喝咖啡!  

    如今的我在上海读完了硕士,现在有一份年薪七八万的工作。我奋斗了18年,现在终于可以与你坐在一起喝咖啡。我已经融入到这个国际化大都市中了,与周围的白领朋友没有什么差别。可是我无法忘记奋斗历程中那些艰苦的岁月,无法忘记那些曾经的同学和他们永远无法实现的夙愿。于是我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下了上面的文字,这些是最典型的中小城市和农村平民子弟奋斗历程的写照。每每看到正在同命运抗争的学子,我的心里总是会有一种沉重的责任感。

    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怨天尤人,这个世界上公平是相对的,这并不可怕,但是对不公平视而不见是非常可怕的。我在上海读硕士的时候,曾经讨论过一个维达纸业的营销案例,我的一位当时曾有三年工作经验,现任一家中外合资公司人事行政经理的同学,提出一个方案:应该让维达纸业开发高档面巾纸产品推向9亿农民市场。我惊讶于她提出这个方案的勇气,当时我问她是否知道农民兄弟吃过饭后如何处理面部油腻,她疑惑地看着我,我用手背在两侧嘴角抹了两下,对如此不雅的动作她投以鄙夷神色。

    在一次宏观经济学课上,我的另一同学大肆批判下岗工人和辍学务工务农的少年:“80%是由于他们自己不努力,年轻的时候不学会一门专长,所以现在下岗活该!那些学生可以一边读书一边打工嘛,据说有很多学生一个暑假就能赚几千元,学费还用愁吗?”我的这位同学太不了解贫困地区农村了。

    我是70年代中期出生的人,我的同龄人正在逐渐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我们的行为将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把这篇文章送给那些在优越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和很久以前曾经吃过苦现在已经淡忘的人,关注社会下层,为了这个世界更公平些,我们应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社会责任感驻留我们的头脑。

    我花了18年时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05-4-7 16:23
我只转了这个帖子,没发表什么意见,因为这个问题太复杂。请大家注意这段话:

南方体育:当年你父亲让你辍学打球,你觉得父亲当年为你做的选择对吗?

丁俊晖:没有什么对不对,关键是现在好、能赢球就行了。

南方体育:如果让你重新选择读书和打球,你选择哪个?

丁俊晖:当然是打球。


其实可以看出,最初父亲为他做选择,他并不开心,只是现在结果好了。其实还有很多丁俊辉我们是看不到的,比方说,很多父母让孩子上足球学校,去国外学习踢球,花费也很大,但最终并没成功,孩子也荒废了。

独木桥中走来的仅仅是这么一个。

推广到知识教育呢?即使有个别的成功了,上了哈佛了,并不意味着你照此办理也能成功。
作者: wuyali163    时间: 2005-4-7 16:27
如果读书仅仅是为了赚钱的话,我想真是中国教育的悲哀,因为如今我们已经不如古人,古人都读书是为了“明理”!!
作者: zgl    时间: 2005-4-7 16:40
梅边吹笛儿+-->引用:梅边吹笛儿 先温饱了,能生存了,才能求其它。。。
兼答21楼: 这个案例是这样:1、父亲确实发现了孩子的天份并在这个专项上努力强化2、原本丁的家境是很不错的,是为了孩子提高技艺投入一切,并背井离乡3、丁俊晖的成长中几乎没有玩耍和朋友,青少期就是在训练和比赛中度过的,所以显得乏味缺少笑容4、不是因为贫困而打球,是父亲为他日后有成而化光了银子,因此后来打球挣钱成了他的目标,丁俊晖他现在的生活态度就是打好球赢奖金5、说明了天才可以不读书  另外,感觉丁的父亲像马俊仁,很实际有气魄,日后这个指导和运动员关系会怎样,难说...
作者: zgl    时间: 2005-4-7 17:10
顺便带一句,奥运会后国内外、社会各界即对中国从小培养运动员的机制和办法从很多方面提出了许多质疑...
特别是在艺术类项目,中国的天才怎么就跟国外的天才老差那么一截...
作者: 梅边吹笛儿    时间: 2005-4-7 17:28
zgl+-->引用:zgl 兼答21楼: 这个案例是这样:1、父亲确实发现了孩子的天份并在这个专项上努力强化2、原本丁的家境是很不错的,是为了孩子提高技艺投入一切,并背井离乡3、丁俊晖的成长中几乎没有玩耍和朋友,青少期就是在训练和比赛中度过的,所以显得乏味缺少笑容4、不是因为贫困而打球,是父亲为他日后有成而化光了银子,因此后来打球挣钱成了他的目标,丁俊晖他现在的生活态度就是打好球赢奖金5、说明了天才可以不读书 另外,感觉丁的父亲像马俊仁,很实际有气魄,日后这个指导和运动员关系会怎样,难说...
1.很佩服丁父的气魄,丁俊辉比赛的直播我都看了,很佩服他的沉着冷静和少年老成。2.丁的成长过程中没有玩耍和朋友,让我想起来王志采访窦蔻的一个镜头,窦蔻眼巴巴的望着楼下玩耍的孩子。有一个想法就是丁快乐吗?人应该有怎么样的成功?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教育的目的是健康与快乐的人生,那么这个健康包括身体的健康,心灵的健康,快乐该是怎么样的快乐?这种速成的专项的强化,得到的结果是现在丁俊辉是冠军,也许是达到了高层次的成功与快乐。可是剥夺了童年的那种非常简单的快乐。我不知道童年在丁俊辉的眼里心里会是怎么样?3.豆豆打乒乓球的地方有很多专业队的队员,据说石家庄一个非常有钱的老板就把自己才3岁多的女儿送到专业队打球。他们每天上午文化科,只有语文、数学、英语。几乎是半天的训练。想想看,在这样的地方,只有球技才可以称王。文化科也是摆设。
作者: 得分手    时间: 2005-4-7 20:49
从结果看丁一家是成功的,一跃成为明星,但应该有几个问题需要关注一下:
1、现在快乐的是丁的家人,丁的认识可能还只是能赚钱就好,至少目前来说他与同龄人是脱节的,他除了在比赛中获得快乐、物质上获得满足,其他方面就。。。与同龄人的在精神生活方面的丰富多彩比较就。。。应该说除了比赛中获得快乐和物质上的满足,现在更成功的应该是他的父亲!
2、他的天赋是可以肯定的,如果他的成绩出得晚一点,结果将不得而知,常回国比赛对于他的信心培养是关键的,送他出国和回国比赛是他父亲最英明的决定!
3、他父亲的教育是片面的,这可能会在他以后生活中得到体现,虽然事业不一定会失败。
4、还要注意丁在成功前付出的巨大努力,天赋加勤奋绝对是他成功的原因。
5、我们从这件事应该学习其父发现孩子天赋和开发天赋的决心,但也要从方式上进行调整,使孩子事业的成功和基本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这样才真的是对孩子负责。
作者: lianzhu    时间: 2005-4-7 21:03
感觉丁俊晖与朗朗很相似,大家不觉得吗?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05-4-7 21:32
但是有一点请大家注意,丁至少还保留了诚实的本质,面对媒体,他会说出“读书有什么用”之类的话。要是都像某个孩子,说我爱读经不爱玩,那可真的就惨了
作者: lovease    时间: 2005-4-7 21:56
我很欣赏丁俊辉的父亲,要是没有他,恐怕一个天才就被埋没了.我也建议所有的父亲都来学习
作者: mojizhao    时间: 2005-4-8 20:03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丁俊辉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个全力支持他的父亲。如没有父亲的支持,他现在象其他同龄人那样,忙于参加高考。
作者: 善待孩子    时间: 2005-4-8 20:55
佩服丁爸爸,不管怎么说,人家有胆量,敢干!
作者: linkspeed    时间: 2005-4-8 21:10
如果把读书这个问题放到生存的层次讲,需要考虑风险和回报程度。
搞文艺,搞体育,风险高回报也高,
读书算个大众的选择。风险低,所以回报也低。
他们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好讨论的。

如果把读书放到情操和道德的层次讲,那要读的是圣贤书,不是电脑速成
不是英语速成。读圣贤书是不讲物质回报的。不想读的可以随便。
作者: woodgarden    时间: 2005-4-8 21:42

作者: 显娴    时间: 2005-4-10 14:49
hexiang99+-->引用:hexiang99 神童确实让为人父母者好不羡慕,天下父母谁人又不希望自己的儿女成龙成凤?
但神童注定是少数,13亿的中国必定只有一个丁俊晖,一个姚明,
李嘉诚也只有一个,可有过同样痛苦经历的却千千万万,
成功者注定是少数,培养孩子还应脚踏实地,顺其自然来的实在!

丁俊晖在接受采访时说,象他这样的球手在英国有很多,难道就国外的地里容易出神童,我们这么一个大国就只有丁俊晖.所以除了天赋还要有科学的训练和很好的环境.
有过同样痛苦经理的千千万万,成功者注定是少数,但没有痛苦的经历,也注定了肯定不会成功.

丁俊晖的父亲最值得佩服的不只是勇气,他对子女成长的关注有几个父母能作到,还有对桌球的研究,虽然打球业余但脑子的想法很专业.

虽然我们的孩子不是神童但我们的孩子也有他自己的长处,好好的发扬长处一定也会成为人才的.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05-4-10 15:46
显娴+-->引用:显娴 丁俊晖在接受采访时说,象他这样的球手在英国有很多,难道就国外的地里容易出神童,我们这么一个大国就只有丁俊晖.所以除了天赋还要有科学的训练和很好的环境.有过同样痛苦经理的千千万万,成功者注定是少数,但没有痛苦的经历,也注定了肯定不会成功. 丁俊晖的父亲最值得佩服的不只是勇气,他对子女成长的关注有几个父母能作到,还有对桌球的研究,虽然打球业余但脑子的想法很专业. 虽然我们的孩子不是神童但我们的孩子也有他自己的长处,好好的发扬长处一定也会成为人才的.
有一点也想请大家注意的: 英国的情况我不是很清楚,但据我推断,英国的义务教育恐怕不仅仅是义务,也是责任,如果英国的孩子,父母让他失学专打台球的话,有可能是会被法律惩罚的。 所以恐怕只有在中国有这种可能,孩子很小的时候,已经成为了专(职业)业的运动员,而读书彻底的没有用了。 而且,在英国,不知道这种条件的,是否违反童工法? 熟悉情况的,可以给大家讲一讲,欧美的也可以。
作者: 匿名    时间: 2005-4-10 16:05
03
01
作者: 飞燕    时间: 2005-4-10 16:10
<font color="blue">丁俊晖的例子也许是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其实家长们在孩子教育的过程中,又何尝没有遇到过类似的困扰。我的孩子在学弹琴,这是项很耗时的、不仅需要孩子的坚持,更需要家长的坚持的工程。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业是必然的。一度就有过犹疑,也不是要培养出个钢琴家,何苦把孩子搞得每天如此紧张,轻松愉快地渡过童年,留下时间多读些书不好吗。之所以可以坚持至今,完全是孩子对学琴的喜爱,是他所取得的一个个进步,是他在音乐上表现出的感觉,让我不断地坚定信心,调整心态。才艺学习如此,那些参加竞技体育的,更是小小的,就要全身心投入,甚至放弃学业。许多脑子里都固存着老祖宗留下的思想仍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现在看来,成才并不见得一定是读书,当然读书亦可成才,才艺、体育亦可成才。就是要看那块料适合于做什么。
作者: 显娴    时间: 2005-4-10 19:25
jerryhao+-->引用:jerryhao 有一点也想请大家注意的:
英国的情况我不是很清楚,但据我推断,英国的义务教育恐怕不仅仅是义务,也是责任,如果英国的孩子,父母让他失学专打台球的话,有可能是会被法律惩罚的。
所以恐怕只有在中国有这种可能,孩子很小的时候,已经成为了专(职业)业的运动员,而读书彻底的没有用了。
而且,在英国,不知道这种条件的,是否违反童工法?
熟悉情况的,可以给大家讲一讲,欧美的也可以。

呵呵,这点我知道,在国外的孩子是一般打球一边学习的,从很小就开始,每天他们会拿出半个到一个小时练球,其余的时间和其他的同学一样.他们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各个年龄短的赛事可以参加,自己的球技也是在比赛中的到锻炼和提高.
但是这一套并不适合我们的国情,你要得冠军必须和到国外多多参加比赛,和世界顶尖的职业球手交流.我想丁俊晖的父亲也没有其他的选择.
作者: 显娴    时间: 2005-4-10 19:52
目前国内网球的状况和这个也差不多,象这样的打网球的孩子也有很多,国家又不是象乒乓球那样重视这些项目,没有足够多的赛事让孩子们锻炼,训练方法落后,打法落后,但又充满希望喜欢网球.只有靠自己和父母,他们的父母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业打球两不误.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05-4-10 21:40
显娴+-->引用:显娴 目前国内网球的状况和这个也差不多,象这样的打网球的孩子也有很多,国家又不是象乒乓球那样重视这些项目,没有足够多的赛事让孩子们锻炼,训练方法落后,打法落后,但又充满希望喜欢网球.只有靠自己和父母,他们的父母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业打球两不误.
国人习惯于刻苦训练,铁杵磨成针这类道理,擅长于用背诵毫无疑义的大量东西来导致量的累积,以达到效果,信奉熟能生巧而不是思能生巧,所以很难以产生先进的方法,国人的这种心态也是导致古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吧。 从体育上讲,国内的这种无意义的训练方式,是导致运动员们对自己的运动极其厌恶,有一次坐火车,遇到几位桥牌国手,在车上打双升级,我问他们为什么不打桥牌,他们讲没意思啊,除了训练他们都是打升级、拱猪和麻将。这几位目前也是国家队的教练了,而且也都是国际大师,可是对自己从事的事业的不爱好,导致他们不可能再进一步。反倒是下围棋的聂卫平,平时对桥牌乐此不彼,反倒对围棋没有兴趣。国内的东西,往往如此,都是因为方法使然。 教孩子也一样,不合适的方法,或许短期内有效,但是留给孩子的可能就是对学习的厌恶,这使得很多智商很高的孩子,最后却不能让自己的人生成功。 所以,丁的父亲真的成功了么,和他这次打败的亨得利比一下,也许不是这样的,因为也许丁并不快乐。
作者: 显娴    时间: 2005-4-11 09:13
jerryhao+-->引用:jerryhao 国人习惯于刻苦训练,铁杵磨成针这类道理,擅长于用背诵毫无疑义的大量东西来导致量的累积,以达到效果,信奉熟能生巧而不是思能生巧,所以很难以产生先进的方法,国人的这种心态也是导致古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吧。
从体育上讲,国内的这种无意义的训练方式,是导致运动员们对自己的运动极其厌恶,有一次坐火车,遇到几位桥牌国手,在车上打双升级,我问他们为什么不打桥牌,他们讲没意思啊,除了训练他们都是打升级、拱猪和麻将。这几位目前也是国家队的教练了,而且也都是国际大师,可是对自己从事的事业的不爱好,导致他们不可能再进一步。反倒是下围棋的聂卫平,平时对桥牌乐此不彼,反倒对围棋没有兴趣。国内的东西,往往如此,都是因为方法使然。
教孩子也一样,不合适的方法,或许短期内有效,但是留给孩子的可能就是对学习的厌恶,这使得很多智商很高的孩子,最后却不能让自己的人生成功。
所以,丁的父亲真的成功了么,和他这次打败的亨得利比一下,也许不是这样的,因为也许丁并不快乐。

国内这种训练方式确实毁了不少运动员,运动比赛就是这么残酷只有一个是冠军,这也是体育吸引人的地方.
丁俊晖走的是职业化的道路,本身就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模式.
作为一个职业球员他的目的就是的冠军那更多的奖金,丁俊晖正在一步一步的实现,我不知道他还有什么不快乐的.

哎呀觉得自己真是很无聊,不说了
作者: qianqianmama    时间: 2005-4-11 09:46
很好的例子,行行出状元,千万不要在一颗树上吊死。
作者: 可口可乐    时间: 2005-4-11 15:08
学习最终还是为了生存,丁俊晖打球赢得比赛、得到资金,跟拿到大学毕业证找到工作、拿到工资是一样的。
只是他是独一无二的。
作者: palislee    时间: 2005-4-12 11:43
人生是马拉松,现在得了冠军不等于以后怎么的。那些体育明星功成名就以后出事的也不少。
作者: 迟宝妈    时间: 2005-6-16 11:13
其实,每个人都是特殊的个体,自己觉得快乐而有成就感就足够了。丁俊辉没有他老爸,也就没有今天。强制性的要他多读书,也许他会是一个另一群体看来很不好的学生,但他就是凭自己的优势获得了自己的成功,真的,自己快乐就好,从另一方面来讲,我觉得读书少的人更加的乐观和快乐!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05-12-19 09:45
 北京时间12月19日凌晨,在刚刚结束的斯诺克英国锦标赛决赛中,年仅18岁的中国小将丁俊晖以10-6战胜了常青树史蒂夫-戴维斯,继中国公开赛首次夺魁后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摘取了这项仅此于世界锦标赛的大赛桂冠,并成为英锦赛历史上第一位夺得冠军非英国和爱尔兰的选手。   一路走来,丁俊晖先手战胜了名将汉密尔顿、&ldquo;白旋风&rdquo;吉米-怀特、&ldquo;台坛小贝&rdquo;保罗-亨特、澳洲新星罗布森和英格兰本土球手乔-佩里,迎来了与传奇老将史蒂夫-戴维斯的这场决赛。丁俊晖改写了27年来斯诺克英国锦标赛决赛一直被英国和爱尔兰选手垄断的历史,他以闪电般的出杆速度和少年老成的风度惊诧了英伦三岛,正如现场BBC的解说员之评价:奥沙利文之后,21世纪丁俊晖的时代已经到来。  已经48岁的常青树戴维斯挟半决赛9-6淘汰亨得利之勇,在第一局局末连续收进37分获胜,丁俊晖毫不示弱,立刻连扳两局,而且在第三局中的单杆111分也是他本赛季第21个百分杆。对于自14年后重返英锦标决赛场的戴维斯来说,此刻是他自进入16强后首次比分落后,他努力地将比分扳成2-2平。  短暂休息过后,丁俊晖以单杆41分接一个单杆35分锁定第五局的胜果。赛前亨得利曾告诫这位值得尊敬的老前辈,如果在&ldquo;得分机器&rdquo;丁俊晖面前缺乏连续下分的能力将必败无疑,而戴维斯也确实拿出了本赛季的最佳状态,凭借第六局的单杆81分再度顽强扳平比分,3-3。  单杆81分只是戴维斯的偶尔灵光,却是丁俊晖的信手拈来,18岁的小将回敬了同样一支单杆81分,以4-3又一次领先。其实戴维斯依然有机会追平,第八局他一度52-44领先,眼看即将清台,却在打最后一只&ldquo;狡猾的&rdquo;红球入顶袋时不慎失手,丁俊晖不慌不忙站起来,打入这只红球后继续吃进彩球,粉球应声落袋之后他以80-44翻盘,5-3,丁俊晖带着两局优势进入了第二次休息。  带着一脸&ldquo;冰酷&rdquo;表情的丁俊晖继续扩大着自己的优势,在这一阶段的比赛中他仅仅让戴维斯拿到一局,其中第11局他凭借单杆56分以115-0获胜,再得一局后以8-4领先,19局10胜即可赢得英锦标桂冠,丁俊晖距离最终的胜利越来越近了。戴维斯随后打起精神连下两局,将大比分扳成6-8, 第15局比赛丁俊晖两次上场击打分得得到单杆34分和33分,他以较大优势拿下着一局,总比分变为9-6。  第16局比赛竞争的异常激烈,不知道是体力的原因还是过于紧张,两人在比赛中都失误不断,最终以38平进入彩球争夺战。由于彩球球位不好双方一上来都没有机会打破僵局,最后还是戴维斯率先获得机会,但一个难度不大的黄球竟出现失误,丁俊晖上场将黄球打进,随后丁俊晖连续打进绿球、咖啡色球和蓝色球,粉色球没有打进,此时丁俊晖领先戴维斯14分,桌面上还剩下粉球、黑球相加的13分。戴维斯尝试做了几次斯诺克,最终还是选择认输,丁俊晖夺得冠军!
作者: dyly    时间: 2005-12-22 11:27
工作中认识的一个客户,高干子弟早年就去了米国,所以现在是美裔华人。十年前他就被派遣回国发展,现在是一国外电视台在华的CEO。大女儿十四岁,去年获得美国少年女子羽毛球冠军,现在正在为08奥运训练。他每年为女儿支付的教练费用是20万美金。这个父亲和丁俊文最大的不同,他现在为女儿所作的一切只是希望女儿快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他的女儿也没有任何赚钱的压力,当然学习上也并没有耽误。我问他,是不是现在赚钱工作是为了女儿,他说不是的,他的生活是他自己的选择,支持培养女儿是他生活中很重要的事,但不是最主要的目的。说实话,我很敬佩他,不是因为现在他的身价,而是他所处的精神状态,这也是他事业越来越成功的原因。一个幸福的天才或者说一个世界留名成功史上的人,是有好几代才能造就的。所以我的目标很清晰,先活出自己的精彩,将来有足够能力支持孩子的发展。这个不仅包括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
作者: dyly    时间: 2005-12-22 11:32
linkspeed+2005-04-08 21:10-->引用:linkspeed @ 2005-04-08 21:10 如果把读书这个问题放到生存的层次讲,需要考虑风险和回报程度。 搞文艺,搞体育,风险高回报也高, 读书算个大众的选择。风险低,所以回报也低。 他们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好讨论的。 如果把读书放到情操和道德的层次讲,那要读的是圣贤书,不是电脑速成 不是英语速成。读圣贤书是不讲物质回报的。不想读的可以随便。
haha 喜欢这样清晰条例的思维!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