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说说结婚吧 [打印本页]

作者: 谷雨    时间: 2014-4-18 15:40
标题: 说说结婚吧
今天看到一段文字,勾起了许多回忆,忍不住想要分享~

您说,您和吴文藻度蜜月,是相约在北京西山的一个古庙里。
您当时的神气真像回到了六十年前——
您说,那天您在燕京大学讲完课,换一件干净的蓝旗袍,把随身用品包一个方方正正的小布包,往胳肢窝里一夹就去了。到了西山,吴文藻还没来——说到这儿,您还笑一笑说:“他就这么糊涂! ”
您等待时间长了,口渴了,便在不远的农户那儿买了几根黄瓜,跑到井边洗了洗,坐在庙门口高高的门槛上吃黄瓜,一时引得几个农家的女人来到庙前瞧新媳妇。这样直等到您的新郎吴文藻姗姗来迟。
您结婚的那间房子是庙里后院的一间破屋,门关不上,晚上屋里经常跑大耗子,桌子有一条腿残了,晃晃当当。“这就是我们结婚的情景。”说到这儿,您大笑,很快活,弄不清您是自嘲,还是为自己当年的清贫又洒脱而洋洋自得。
这是冯骥才写冰心回忆她的新婚时期。

你呢?你结婚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一起来说说吧。



作者: 谷雨    时间: 2014-4-18 15:40
冯骥才写他自己的新婚:

那时我和未婚妻两家都被抄了,结婚没房子,街道赤卫队队长人还算不错,给我们一间几平米的小屋。结婚那天,我和我爱人的全家去了一个小饭馆吃饭。我父亲关在牛棚,母亲的头发被红卫兵铰了,没能去。我把劫后仅有的几件衣服叠了叠,放在自行车后车架上,但在路上颠掉了,结婚时两手空空。由于我们都是被抄户,更不敢说“庆祝”之类的话,大家压低嗓子说:“祝贺你们!”然后不出声地碰一下杯子。
饭后我们就去那间小屋。屋里空荡荡,四个房角,看得见三个。床是用砖块和木板搭的。要命的是,我这间小屋在二楼,楼下是一个红卫兵“总部”。他们得知楼上有两个狗崽子结婚,虽然没上来搜查盘问,却不断跑到院里往楼上吹喇叭,还一个劲儿打手电,电光就在我们天花板上扫来扫去。我们便和衣而卧。我爱人吓得靠在我胸前哆嗦了一个晚上。“这就是我们的新婚之夜! ”我说。

作者: 瑜珈    时间: 2014-4-18 15:46
哈哈,楼主先说。
作者: 谷雨    时间: 2014-4-18 16:07
喜欢冯骥才这个记录里冰心说的话:
我讲述这件事时,您听得认真又紧张。我想完事您一定会说出几句同情的话来。可是您却微笑又严肃地对我说:“冯骥才,你可别抱怨生活,你们这样的结婚才能永远记得,大鱼大肉的结婚都是大同小异,过后是什么也记不住的。”

作者: 谷雨    时间: 2014-4-18 16:14
因为这个,就想起自己结婚时的生活来了:

我们结婚的时候一点也不浪漫,没有房,也没有存款,只有两颗心,决定了要在一起,就去登了记。
没有房子怎么办呢,原本是打算租的,后来听说单位近期可能会分房,就继续住单身宿舍,美其名曰为爱情保鲜。
这么过了几个月,他的同屋有办法,结婚之后得领导帮忙,搬了出去,我们赶快名不正言不顺的把单身宿舍给占了,小小的单间,住了下来。
就这么着住下来,家住西南角,上班在东边,每天路上真是折腾:那时虽然已经有了地铁,但是家离地铁站还远着呢,地铁也贵,也得倒车,就乘公交,倒车三趟,挤就不用说了,更麻烦的是路远堵车,每一趟都得将近两小时,如果有一天路上只用了三小时就算很幸运了。单位也有班车可以坐,可是发车晚,走的那条路又堵得特别厉害,站点离家还不近,加起来单趟也得一个半小时。有一段时间坐车坐伤了心,改骑自行车,一趟骑下来一个多小时,其实感觉还不错,唯一怕的就是修路。那时候城市不知道怎么搞的,修好的路一会儿扒开这边埋个电缆,一会儿破开那边安个下水道,又要改造拓宽道路,印象里好长时间就没有好的时候。
秋去冬来,好几年过去,终于单位分了房,又跳了槽,换成了弹性工作制,总算不用天不亮出门,天黑才到家了。

想起那时候,跟现在动辄上几百万的婚礼相比,真是寒酸啊。
可是呢,虽然没有钱也没有房,现在回想,真没什么好抱怨的,生活在那一段里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让我们更知道珍惜彼此,珍惜所有。

你呢?你结婚的时候,有车吗?有房吗?你快乐吗?
作者: 瑜珈    时间: 2014-4-18 16:29
本帖最后由 瑜珈 于 2014-4-18 16:32 编辑

我问一声,有在愚人节那天登记结婚的吗? 有登记结婚那天老公出差在外地而没有一起去街道婚姻登记处,是公婆跟我一起去的吗? 如果没有,那我就是独一无二的了。 有意思吧?
作者: liuliwu57    时间: 2014-4-18 20:41
瑜珈 发表于 2014-4-18 16:29
我问一声,有在愚人节那天登记结婚的吗? 有登记结婚那天老公出差在外地而没有一起去街道婚姻登记处,是公 ...

我们这里不是本人去,不给登记的呀~~~

你们是不是走了后门?
作者: 你带来的幸福    时间: 2014-4-19 08:49
十来年了,都快忘记了
那时两个人都是背井离乡,来到这个无亲无故的地方,住在单位的宿舍里,比楼主好的是至少是个单人宿舍,哪里有车啊,买个小家具,一个人骑车一个人后面扶着,慢慢驮回来。当时晚上也要加班的,一周一两次,老公偶尔会坐公交车到我们单位,然后和我一起做单位班车回去,再慢慢走回家。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