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为什么总会有人为这类文字感动 [打印本页]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14-2-8 00:42
标题: 为什么总会有人为这类文字感动
很多人传的文字,会感动么,还是悲哀?
    儿时,小男孩家很穷,吃饭时,饭常常不够吃,母亲就把自己碗里的饭分给孩子吃。母亲说,孩子们,快吃吧,我不饿!——母亲撒的第一个谎。

    男孩长身体的时候,勤劳的母亲常用周日休息时间去县郊农村河沟里捞些鱼来给孩子们补钙。鱼很好吃,鱼汤也很鲜。孩子们吃鱼的时候,母亲就在一旁啃鱼骨头,用舌头舔鱼骨头上的肉渍。男孩心疼,就把自己碗里的鱼夹到母亲碗里,请母亲吃鱼。母亲不吃,母亲又用筷子把鱼夹回男孩的碗里。母亲说,孩子,快吃吧,我不爱吃鱼!——母亲撒的第二个谎。

    上初中了,为了缴够男孩和哥姐的学费,当缝纫工的母亲就去居委会领些火柴盒拿回家来,晚上糊了挣点分分钱补点家用。有个冬天,男孩半夜醒来,看到母亲还躬着身子在油灯下糊火柴盒。男孩说,母亲,睡了吧,明早您还要上班呢。母亲笑笑,说,孩子,快睡吧,我不困!——母亲撒的第三个谎

    高考那年,母亲请了假天天站在考点门口为参加高考的男孩助阵。时逢盛夏,烈日当头,固执的母亲在烈日下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考试结束的铃声响了,母亲迎上去递过一杯用罐头瓶泡好的浓茶叮嘱孩子喝了,茶亦浓,情更浓。望着母亲干裂的嘴唇和满头的汗珠,男孩将手中的罐头瓶反递过去请母亲喝。母亲说,孩子,快喝吧,我不渴!――母亲撒的第四个谎。

    父亲病逝之后,母亲又当爹又当娘,靠着自己在缝纫社里那点微薄收入含辛茹苦拉扯着几个孩子,供他们念书,日子过得苦不堪言。胡同路口电线杆下修表的李叔叔知道后,大事小事就找岔过来打个帮手,搬搬煤,挑挑水,送些钱粮来帮补男孩的家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左邻右舍对此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都劝母亲再嫁,何必苦了自己。然而母亲多年来却守身如玉,始终不嫁,别人再劝,母亲也断然不听,母亲说,我不爱!——母亲撒的第五个谎。

    男孩和她的哥姐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下了岗的母亲就在附近农贸市场摆了个小摊维持生活。身在外地工作的孩子们知道后就常常寄钱回来补贴母亲,母亲坚决不要,并将钱退了回去。母亲说,我有钱!——母亲撒的第六个谎

    男孩留校任教两年,后又考取了美国一所名牌大学的博士生,毕业后留在美国一家科研机构工作,待遇相当丰厚,条件好了,身在异国的男孩想把母亲接来享享清福却被老人回绝了。母亲说,我不习惯!——母亲撒的第七个谎

    晚年,母亲患了胃癌,住进了医院,远在大西洋彼岸的男孩乘飞机赶回来时,术后的母亲已是奄奄一息了。母亲老了,望着被病魔折磨得死去活来的母亲,男孩悲痛欲绝,潸然泪下。母亲却说,孩子,别哭,我不疼。——母亲撒的第八个谎



作者: 边城    时间: 2014-2-8 05:51
因为我们都是性情中人
作者: zheliz    时间: 2014-2-8 08:42
现在看,还是会被感动。难道是我哪里有问题吗?
作者: tt0514    时间: 2014-2-8 08:49
我希望我死以后,孩子不会象文中的孩子一样心痛和后悔,子欲养而亲不在。要给孩子表达爱和回报爱的机会,要让他在以后的日子里可以心安,安慰和温暖。

作者: 颜妈妈    时间: 2014-2-8 08:52
生活即教育,母亲怎能以爱的名义让孩子远离真实的生活?!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14-2-8 09:33
我和你们不一样,我看完绝对不是感动而是悲哀。

为什么我们的民族那么爱说谎呢,哪怕是干善事都要说谎,难道是我们的文化太恶了么?
作者: tricom163    时间: 2014-2-8 09:56
jerryhao 发表于 2014-2-8 09:33
我和你们不一样,我看完绝对不是感动而是悲哀。

为什么我们的民族那么爱说谎呢,哪怕是干善事都要说谎, ...

既不感动也不悲哀。
那样做可能是不太好,跟我们的民族爱说谎关系不大吧。
一个普通母亲只想表达自己的母爱,并没有想过这会产生什么不良影响。
这种母爱虽有点自私,但在某些特殊条件下,还是蛮不错。
相对来说,总比索要回报的父权式要好很多,那个才残忍,没有温情。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14-2-8 09:58
有人会说,那些可是善意的谎言啊。

在我看来,不管你的愿望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是谎言就是谎言,它给孩子带来的影响都是负面的。

什么时候,这个民族才开始不说谎呢!
作者: 悠悠    时间: 2014-2-8 10:14
反感这样的“爱”

作者: 悠悠    时间: 2014-2-8 10:31
jerryhao 发表于 2014-2-8 09:58
有人会说,那些可是善意的谎言啊。

在我看来,不管你的愿望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是谎言就是谎言,它给 ...

其实你一楼的那些,不见得是一个人的经历,更像是很多人日常碰到的。

里面的所谓“谎言”,也许不纯粹是在“说谎”,更像是母亲的一种选择:

在自己的饿与孩子的饿之间,自己的饿没那么重要,孩子的才是。在自己爱吃与孩子爱吃之间,自己爱吃不重要,孩子的才是。自己的累与孩子的睡之间,自己不重要,孩子才是。。。

有时候俺就想,为什么中国文化的祖宗崇拜味道那么重呢,是不是因为父辈的“选择”,我们无力抗拒,只能接受,然后“父死三年而不改其道”,以证明孩子是孝顺滴。
只要说说“谎”就能得到这么大的权威,把祖宗之道发扬光大下去,这种买卖看起来还是很有赚头的么?
作者: helenminliang    时间: 2014-2-8 10:31
我们家奶奶,看着我们吃东西,自己就不吃,让她吃也不吃,我们就猜,看她眼睛看啥菜,估计她喜欢,就留着,我们快快吃完了,留下她,她才会把我们留的菜吃光。但是不是次次都能猜得到的,我们家也不喜欢浪费,就这样,费脑子。女儿和我们散步的时候,说到奶奶这个特性,说挺累的,还不如直接说自己喜欢吃啥呢。我直接就说,这就是虚~~~~憋了半天,还是把“伪”字说出来了。因为不仅是这事,在其他事情上,明明对人有意见,也是笑眯眯地直说人好话,真的和我的个性相差太大。

《少有人走的路》中说到爱的定义,就是说,你希望你爱的对象能够成熟,完善自己。像文章中的妈妈,把孩子蒙在鼓里,在那个时候,孩子也容易被相邻列为不孝,如果他不够聪明,看不出这种谎言的话。

真实的世界,是我们从小该教给孩子的,只是因为年龄关系,有的可以滞后一些,等孩子心智慢慢长成再给他,有的穷人家的孩子,因为早早接触了真实的世界,早成熟,懂事,也很多。
作者: wherezhang    时间: 2014-2-8 10:41
作为母亲,说那样的话可以理解,我的父母们也经常这么说,这么做。
我不能理解的是,故事里的那个孩子,真傻啊,还是顺水推舟,这么明显的假话都当真。小时候可以不懂,长大了看过了人情世故后还不懂,最后在母亲病床前痛苦,这太虚伪了吧。这种结果,是教育的失败,我一点感动都没有。不能老吾老,怎么能及人之老。这个儿子根本就没学会关心他人,自己的人生也不会那么幸福。
作者: 汪洋大海ww    时间: 2014-2-8 11:06
说谎不说谎我倒不在意,我更关注的是,这位母亲生存的意义,就只剩下孩子了。太可悲了,难道除了孩子,自身幸福就不该追求了吗?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14-2-8 11:14
我们都是父母,我们也会表达对孩子的的爱,其实那个母亲做的很多事情,其他父母也会做。

但是,我还是要说,父母的爱,绝对不应该用谎言去表达的。
作者: helenminliang    时间: 2014-2-8 11:17
本帖最后由 helenminliang 于 2014-2-8 12:34 编辑

其实,国外也虚伪的啊,不管收到啥礼物,都要回信说,这是我最喜欢的礼物,我正好想要这东西,然后把东西扔垃圾箱。还有他们明明对你不屑,却还笑眯眯附和你的话,背地里讥笑一番。我想,大概“礼”和“真爱”很多时候是不一致或者矛盾的吧。不能一概归于中国文化的虚伪。@悠悠 重音在“中国”啊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14-2-8 11:38
其实真的像故事里那个母亲要表达,完全可以有另外一个方式。

比如愿意把鱼让给孩子吃,她完全可以这么说:“孩子,尽管妈妈也喜欢吃鱼,但是鱼只有这么多,我们认为你在长身体,比我们更需要它,所以我们决定,这些鱼全部留给你吃。”

这样的表达,可以充分的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14-2-8 11:54
本帖最后由 jerryhao 于 2014-2-8 12:08 编辑

而像那个文字里,那个母亲的表达方式会有什么问题呢?

也许孩子会以为母亲不爱吃鱼。

也许孩子会认为那个鱼不好吃。

也许孩子会因此逆反:你不爱吃的,为什么要强迫我吃……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14-2-8 13:16
其实类似事情,日常生活里屡见不鲜,比如常看到如下情景:

A爱B,但是他不说,甚至口头上还去否认,然后他希望对方能感受到,而对方没有回应,他还要着急,甚至抱怨……

所以我们爱孩子,我们就直接告诉他,让孩子很容易的了解

何必兜圈子呢?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14-2-8 13:19
helenminliang 发表于 2014-2-8 10:31
我们家奶奶,看着我们吃东西,自己就不吃,让她吃也不吃,我们就猜,看她眼睛看啥菜,估计她喜欢,就留着, ...

你说的很对,我父母那一代也基本是这样子

或者叫含蓄,或者就直说是虚伪

反正就是不直接表达,绕圈子……

因为大多说人都这样,所以我说是一种文化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14-2-8 13:22
这种虚伪来源于一种叫做节制的文化。

无论是儒教还是佛教,都要求人们节制。

你喜欢吃的就禁止自己多吃。

所有的欲望都要受到节制,这样才是高尚的。

我管这种文化叫做自虐。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14-2-8 13:29
helenminliang 发表于 2014-2-8 11:17
其实,国外也虚伪的啊,不管收到啥礼物,都要回信说,这是我最喜欢的礼物,我正好想要这东西,然后把东西扔 ...

我不太知道这个观察是怎么来的。

依据我和国外的普通人打交道,我感觉到的是,他们收到礼物是真心的喜欢。

他们不会介意礼物的轻重,也不会去计较谁的礼物是200块的,谁的是10块钱的。

当然遇到正好是他想要的,他会更加开心。

我还真的没见到那个人当面笑嘻嘻,回身就去讥笑,这种事情是华人的专利,其他民族做不来的。

而在这里我常见到的是,不舍得在礼物上花钱,让孩子送老师一张手绘的贺卡,然后美其名说自己亲手做的礼物才最珍贵。我也亲眼见过有老师回身就扔到垃圾箱里的。

都是送礼物,其差距也大矣!
作者: xxbzh    时间: 2014-2-12 15:07
用了微信之后,才发现有人很喜欢转这个转那个,其中不乏编的、假的。
作者: Martina-Mm    时间: 2014-2-12 15:51
这篇文章本身就很虚假啊,怎会有人为此感动?
作者: tricom163    时间: 2014-2-12 15:56
整体框架是假的,混进了一些真实的东西,大家说叨的正是真实的那一部分。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14-2-12 17:05
其实先不在意故事真假,主要是想知道,把很温馨的事情,搞成很悲哀了,为啥还会去感动别人呢。

真的中国人好这口?
作者: tricom163    时间: 2014-2-12 17:41
jerryhao 发表于 2014-2-12 17:05
其实先不在意故事真假,主要是想知道,把很温馨的事情,搞成很悲哀了,为啥还会去感动别人呢。

真的中国 ...

有没可能,它是中国文字本身的问题,之所以会转来转去,正是都愿意去看温馨的一面,对悲哀的一面视而不见。
我昨天看电视上一广告,好像是加多宝的:镜头是一桌菜一桌人,小朋友伸手就夹,被一旁的家长拦住,说让爷爷先来,然后乓乓乓乓新年好。这样的场面属于温馨还是悲哀呢。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14-2-12 17:53
tricom163 发表于 2014-2-12 17:41
有没可能,它是中国文字本身的问题,之所以会转来转去,正是都愿意去看温馨的一面,对悲哀的一面视而不见 ...

儒教传统吧,长次有序
作者: Martina-Mm    时间: 2014-2-12 18:07
本帖最后由 Martina-Mm 于 2014-2-12 18:09 编辑

我们父母这一代,生长在动荡且物质贫乏的时代。特别不舍得消费,也不舍得对自己好一点。像我父母、公婆,与子女孙辈一起吃饭时,看见某个菜孩子们特别爱吃,就会特意留给孩子们多吃点。孙辈们还小,可以会意识不到。可作为已经成年了的子女,怎么会看不出来呢? 我总是劝老人:自己多享用点,孩子们以后好日子多着呢,不用只顾着他们。

尽管我父母、公婆都有退休金,而且靠退休金已能生活得很好。可每次我们去看望他们,都会买上很多好吃的食物,就是怕他们不舍得。过年了,我们子女除了为父母准备好年货,还会特地包上红包给父母,好让父母舒畅、开心地过大年。

我们的社会发展不同,所以我们的家庭关系、习俗也会有所不同吧。
作者: naia    时间: 2014-2-12 23:14
母亲很无私,但是不够智慧。
有智慧的母亲养孩子可以是双赢的,孩子有出息,父母也健康。
而不应是一个输换来另一个的赢,最后孩子这么年轻就失去了母亲,其实是双输。悲哀!
作者: tricom163    时间: 2014-2-13 11:53
naia 发表于 2014-2-12 23:14
母亲很无私,但是不够智慧。
有智慧的母亲养孩子可以是双赢的,孩子有出息,父母也健康。
而不应是一个输 ...

我不愿相信那位母亲不想拥有所谓的智慧,宁愿相信是社会条件让她无法拥有。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不是民不想学,而是民被困而不能学失去了学的机会。没有谁想要“下”的,多是没办法被人当面条下了。
也许这才是古人真正想要表达的本意吧。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14-2-13 12:58
naia 发表于 2014-2-12 23:14
母亲很无私,但是不够智慧。
有智慧的母亲养孩子可以是双赢的,孩子有出息,父母也健康。
而不应是一个输 ...

我非常赞同你的说法。

国人可能是受儒教和佛教的双重影响,特别的喜欢通过舍身来进入道德的制高点。

他们更关心是否一个事情说起来有多么的伟大,看起来有多崇高,只关心其愿望是否高尚,却从来不关心如何去操作,往往好的愿望,导致的却是悲剧。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14-2-13 13:00
Martina-Mm 发表于 2014-2-12 18:07
我们父母这一代,生长在动荡且物质贫乏的时代。特别不舍得消费,也不舍得对自己好一点。像我父母、公婆,与 ...

确实,这是个普遍现象,是贫穷造成的,这种现象会慢慢好转的。
作者: naia    时间: 2014-2-15 11:09
"jerryhao 发表于 2014-2-13 12:58
他们更关心是否一个事情说起来有多么的伟大,看起来有多崇高,只关心其愿望是否高尚,却从来不关心如何去操作,往往好的愿望,导致的却是悲剧。"

这个深有感触,小学课本上就有一篇“英雄王二小”的课文,小时候就感觉这个故事让人看起来心里很悲伤。

后来看过《夜莺之歌》终于明白,靠牺牲生命换来的胜利,固然崇高,但不一定必要,并不是最好的榜样。做事情应该尽量有高尚的意愿,同样需要选择好的付出方法。
作者: tricom163    时间: 2014-2-15 12:27
如果说文字上有什么毒草,“英雄王二小”这篇当之无愧为长盛不衰的毒草。
让那么小的孩子看恐怖片,直到成人后都还心有余悸。无论出于什么高尚的目的,都命该遭天谴吧。
正是因为以上的某些原因,才会让人无法找到付出的方法。试问有高尚意愿的同时,谁不想有更好的方法呢?
一般情况下,有高尚意愿,就能找到合适的方法;如果使用了错误的方法而使事情变糟,
则说明它不是奔着高尚意愿去做的,其本来目的只是为了完成任务。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14-2-17 09:31
本帖最后由 jerryhao 于 2014-2-17 09:34 编辑

同意楼上所说的

类似的还有《闪闪的红星》之类的,确实很多很多,那个年代喜欢培养仇恨,说是对阶级敌人的仇恨……

最近宋彬彬对当年行为进行了一定的忏悔,当时她们打死了校长,哪个魔鬼带着她们做了这类惨无人道的事情呢?

那就是她们从小所接受的仇恨教育,那种洗脑教育,导致那时候的年轻人都会那么做的,因为对于校长这样的“坏人”,其结果就是将其打死。

现在好一些了,不是特别强调阶级仇恨了,但是类似的东西还是很有市场,比如上面说的王小二,以及前几年的《水浒传》的红火等等……

现在是仇官、仇富

我在想,如果某一年、某一个机会,还是会出来无数的暴徒,历史还会重演。

因为他们从来不愿教给孩子们爱,真正的爱……

他们所教给孩子的爱,都是一些畸形的,类似首贴所体现的那类东西。

社会的悲哀!




作者: 天行妈    时间: 2014-2-17 10:45
这是这一类,还有一类,是执政    党大肆宣传的,某某积劳成疾,倒在岗位上。本市本月出来两个了,一个已经OVER了,一个是挂着尿袋在执勤。
我看到这些报导,忍不住要骂这个over的人:痴得不能像,一点家庭责任感没有!

作者: 悠悠    时间: 2014-2-17 12:23
天行妈 发表于 2014-2-17 10:45
这是这一类,还有一类,是执政    党大肆宣传的,某某积劳成疾,倒在岗位上。本市本月出来两个了,一个已经 ...

这人已经变异了~~
作者: shwyyan    时间: 2014-2-17 22:36
爱是双向的。一个超级付出者的背后,往往是一个或者多个超级索取者。这个故事在生活中真实的结局,往往都不是文中的那样。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14-2-18 15:49
天行妈 发表于 2014-2-17 10:45
这是这一类,还有一类,是执政    党大肆宣传的,某某积劳成疾,倒在岗位上。本市本月出来两个了,一个已经 ...

哈,这类又是其他的原因了。

主要是啥呢,人活着不适合宣传,你今天宣传他了,明天他被举报是贪污犯了这不是让宣传蒙羞么。

另外了,你宣传他了,不就要给他升升官么。现在那官位值多少钱大家都清楚,怎么可以白给他呢。

所以啊,就要宣传死的和将要死的,最省心了。

当然有时候也有倒霉的,明明医院都宣布他的死刑了,可那小子命硬,又给活过来了……
作者: tricom163    时间: 2014-2-19 17:00
jerryhao 发表于 2014-2-18 15:49
哈,这类又是其他的原因了。

主要是啥呢,人活着不适合宣传,你今天宣传他了,明天他被举报是贪污犯了 ...

虽然已经歪楼了,不妨再歪歪。这两天有人讨论柴静米国生娃的事情,然后有位大姐就说了,柴女说到底也至多是个小老百姓,叨叨个啥。即便罗援家属成了米人也没啥不可能。庙堂之上尽是老外议政,老外爹妈议政。
庙堂的说法估计是谣言吧?真相会是什么?
作者: 紫竹林    时间: 2014-2-24 09:31
这种事情,也留下了时代的烙印。
我家婆婆和大姑,一看我吃东西跟孩子抢着吃,就会批评我。现在的生活,有什么是只能吃到一次的,把孩子养得自私自利好吗?反正我是不以为然。
现在,看到孩子吃东西会主动分给我,她们也会改一点。可在让她们去做的时候,还是会只给孩子吃,还对着孩子批评我,弄得教育孩子成个夹心饼,我也很是头痛。
周末婆婆说到他儿子不知关心体贴人,我就乘机来一句,我肯定不愿意让以后的媳妇说我把儿子培养成这个样子。
人家来一句,你对你儿子那就是想自己偷懒,不干活,我孙子这么小,让他干什么活儿。
我巨晕。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14-2-24 09:46
紫竹林 发表于 2014-2-24 09:31
这种事情,也留下了时代的烙印。
我家婆婆和大姑,一看我吃东西跟孩子抢着吃,就会批评我。现在的生活,有 ...

现在这个年代,物质已经不短缺了,但短缺年代的文化和习惯依然保留了下来。

保留下来也没啥,可是有人却认为这些过时的东西是什么优良传统,这才是更可悲的。
作者: 悠悠    时间: 2014-2-24 10:39
紫竹林 发表于 2014-2-24 09:31
这种事情,也留下了时代的烙印。
我家婆婆和大姑,一看我吃东西跟孩子抢着吃,就会批评我。现在的生活,有 ...
周末婆婆说到他儿子不知关心体贴人,我就乘机来一句,我肯定不愿意让以后的媳妇说我把儿子培养成这个样子。
人家来一句,你对你儿子那就是想自己偷懒,不干活,我孙子这么小,让他干什么活儿。
我巨晕。


亲,欢迎来中国
咱中国人呢,自己的儿子只能自己骂,不能别人批评的。
而且呢,人家是尊长,咱不能显得比他们更深谋远虑的。
你多做,少说,她们就消停了。
作者: dinggy    时间: 2014-2-24 10:58
就是为了让人“感恩”嘛, 让人时刻记得自己是卑微的,领袖是伟大的,亲爱的思密达们。

这种文化也是 几千年来,各族各种的领袖们所探索出来的非常行之有效的精髓... 实不可小觑。
作者: dinggy    时间: 2014-2-24 11:24
很有幸既受过这种观念的教育,又从这种教育观念中脱离。

这类文章的潜台词其实就是:你的一切都是我给的,你要感激我,你要服从我。 我对你的“控制”是经天纬地的周密,无尚的伟大,你不该有任何怀疑的。

以“无私”达到“有私”的目的,不可谓不高明啊,呵呵。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14-2-24 13:13
中西在养育子女上,确实由于文化的不同有着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普遍认为是父母赐予了孩子的生命,所以父母把养育儿女当做一种是一种投资,所谓的养儿防老。孩子一出生,就被当成是私有的财产,父母可以对孩子打骂、甚至溺死。

而在西方,会认为孩子是上帝赐给自己的,所以父母要做的是两个事情,一是把神赋予的这个养育孩子的特权好好使用,二是把真理传授给孩子。所以不管孩子美丑胖瘦,是否残疾,做父母的都会去爱他。

很高兴的是,我知道很多父母都在进步了,但什么时候社会可以认可更现代一些的价值观呢?
作者: mary_xing    时间: 2014-3-5 16:02
人和人对爱的理解不一样,对爱的表达更不一样,所以友人感动不奇怪啊
作者: 偶遇    时间: 2014-3-19 16:58
在做出伟大的行为之前,应该想想你的牺牲是否孩子需要?是否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