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哭了不抱,不哭才抱”背后的真像 [打印本页]

作者: 桐桐妈咪    时间: 2014-2-7 10:41
标题: “哭了不抱,不哭才抱”背后的真像
看到又有妈妈在转带孩子绝招,发一篇后续报道 以供参考!

“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哭声免疫法、完 整睡眠训练法,这些方法的确可以训练出 一个极少哭闹、让妈妈省力的乖婴儿,只 是发表这些观点的人,没有告诉你故事背后,精神分析心理学认为,童年父母与孩子的 关系决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运。母婴关系 则是重中之重,决定孩子最基本的安全感 和存在感。生命的底色是幸福或者不 幸,3岁之前便已奠定。做为心理医生, 大量个案是母婴关系失败造成的人格破 碎,其痛苦难以言表,非常艰难而长期的 自我成长才能修复。写下此文,希望妈妈 们看到真正的心理学,不要随意使用网络 流传的育儿法无谓自坑。育儿,爱与自由 是永远的答案。
一、中国网络流传最广的帖子《美国妈妈 带孩子的17个绝招》
真相:南加州著名的儿科医生JANE GU, 其实是个华人,在美国网络可以搜索到, 且差评不断。
二、哭声免疫法在西方的起源
“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把他们带到我独 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 出一个,训练成为任何我所选定的任何类 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 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 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
这是行为主义创始人约翰·华生的名言。 现在国内网上疯传的哭声免疫训练法、延 迟满足训练法,婴儿独立完整睡眠训练 法,其核心思想皆源自此。行为主义者的 理想国就是一个彻底程序化了、光秃秃 的,没有情感的世界,人不是神圣的精神 存在,而是机器,环境怎么塑造和训练, 就输出什么样的结果。
我们来看看大师本人的家庭被训练得如 何。1928年约翰·华生出版了《婴儿和儿 童的心理学关怀》一书。在这部书中,他 倡导了一种行为矫正式的儿童养育体系, 把孩子当作机器一样训练、塑造和矫正。 华生认为对待儿童要尊重,但是要超脱情 感因素,书改变了美国儿童的养育实践,整整一代 儿童,包括他自己的孩子,都是在这种风 格的教养实践中长大的。他的儿子们对华 生的描述是这样的 “没有同情心和情绪上 无法沟通的。他不自觉地剥夺了我和我兄 弟的任何一种感情基础。”
约翰·华生在学术圈名声大噪之时,他痛 苦的大儿子雷纳却背叛了行为主义而学了 精神分析,成了精神分析家。也许是童年 匮乏情感的创伤太严重,精神分析也未能 拯救雷纳。雷纳曾多次自杀,后在三十多 岁时自杀身亡。其前妻的二个孩子也一直 生活不好,女儿多次自杀,儿子一直流 浪,靠华生的施舍才能生活。倡导并践 行“行为主义婴儿训练法”的华生家族,悲 剧同样在第三代延续:华生的外孙 女Mariette记忆中,妈妈Mary沉默易怒, 秘密酗酒,并曾经多次试图自 杀。Mariette自己也是酒精成瘾者,并多 次考虑自杀。
悲剧的种子其实早在华生童年已经种下。 华生的父亲脾气暴躁,抛妻弃子,华生受 同学欺辱,并因暴力行为而两次被捕。童 年对爱的绝望,让 约翰·华生倾一生之 力,打造了一个“没有情感的程序化帝 国”。
哭声免疫法因为见效快,让妈妈省心省 力,曾在美国风靡一时,被哭声免疫法修 整长大的孩子,后来轻则睡眠障碍,重则 人格障碍甚至精神分裂。付出一代美国儿 童的幸福代价后,此方法终于被欧美深深 反思和摒弃,约翰·华生也曾被评为美国 人最讨厌的人之一。如今,在欧美生过孩 子的妈妈都会得到助产士和医生的“亲密 育儿”的建议。亲密育儿,按需喂养,经成为欧美国家最基本的共识。
三、哭声免疫法的真实案例
1,我的同行,一个从重度创伤童年走 出,但不断自省并且带出健康快乐孩子的 心理医生,她的姐姐则走向另一端,使用 哭声免疫法带孩子,坚信婴儿是在用哭泣 威胁自己,定点喂饱奶后,既任凭婴儿在 哭泣中入睡,妹妹极力劝阻无效。等到了 上小学的年级,姐姐的孩子被确诊儿童精 神分裂,入住精神病院。
2,我微博的网友评论;“我哥在加拿大, 邻居是俩高知,信哭声免疫法带孩子,生后单独睡房间,苦得死去活来也不去 管。孩子6岁还不说话,现在孩子10岁, 从很小就被诊断为自闭症。”
3,网友私信告诉我曾使用哭声免疫法冷 酷训练孩子,现在孩子被诊断自闭症。
以上个案,哭声免疫法的拥护者可能大呼 冤枉,辩解哭声免疫法不是说一直不抱, 而是不能一哭就抱,要逐步延长反应时 间。经常听到婴儿哭闹却不及时反应的妈 妈,可见已丧失很多母性本能,再加 上“科学理论”支持,更相信自己的不及时 回应是对的。在这些可怕观念的毒害下, 妈妈对婴儿越发冷漠,坚信婴儿在用哭泣 威胁自己,那心情不佳的时候,放任婴儿 哭泣怎可避免?迟5分钟,后面逐步加长的原则训练,对 孩子一生的人格基础也是摧毁性打击。
四 从专业心理学角度解读亲密育儿
婴儿出生后处在和母亲一体的感觉中,也 许母亲只是掐着表延迟了5分钟回应哭泣 的婴儿,婴儿的整个世界已经开始崩塌, 承受地狱般的煎熬。

作者: imlucky    时间: 2014-2-9 09:05
本帖最后由 imlucky 于 2014-2-9 10:00 编辑

看到那个提倡孩子哭了不马上去抱的,我本能地觉得有问题,主要就是担心在孩子的情感、性格方面的影响。
虽然没有核实过楼主此文中的各个案例,但我判断,其中的道理更靠谱。

不能轻易相信那些违背人的本性,不符合“爱”的,违反大自然设计好的机制的,那些个看上去可能还很像绝招妙计的办法。
尤其在孩子还小的时候

感谢这些转贴的爸爸妈妈们。这些贴文,不管它们的观点怎样,都可以让自己多看多思,择优从之

作者: imlucky    时间: 2014-2-9 09:12
本帖最后由 imlucky 于 2014-2-9 09:34 编辑

在我想来,有这样的情况才是应该提倡少抱孩子:

1,有些孩子大了,甚至快上学了,还经常要抱着

2,有些孩子虽然还小,但必须抱不离手,放不下手的

其他的还没想到,待补充

作者: 勤劳的菲比寻常    时间: 2014-2-9 17:06
其实有的时候,朴实的本能比华丽的理论更能引导我们。能放任婴儿哭闹,还冷静地掐表的妈妈,神经肯定也正常不到哪里去。这和她读100个1000个博士没关系。她没有人性,没有同情,没有发自内心的母爱。

妈妈和孩子之间,本来就是一体的。比任何关系都同呼吸、共命运。孩子生病,妈妈要么一起病倒,要么异常坚挺,这种生理上的反应就是母爱触发的。
作者: 勤劳的菲比寻常    时间: 2014-2-9 17:09
imlucky 发表于 2014-2-9 09:12
在我想来,有这样的情况才是应该提倡少抱孩子:

1,有些孩子大了,甚至快上学了,还经常要抱着

其实有些孩子天性脆弱。她要抱,不是因为她懒,而是因为她需要更多的爱和安全感。只要父母还有力气,就多抱抱孩子吧。抱也有很多种,即使不能把孩子举起来,也可以经常拥抱孩子。

主动抱起孩子,和她说话。这是避免孩子“不抱不行”的良方。一切随爱而动,随母性而动。
作者: 桐桐妈咪    时间: 2014-2-10 09:23
勤劳的菲比寻常 发表于 2014-2-9 17:09
其实有些孩子天性脆弱。她要抱,不是因为她懒,而是因为她需要更多的爱和安全感。只要父母还有力气,就多 ...

是的呢  曾经看到过一篇文章,讲的大概是: 妈妈发现,宝宝到了自己会走的年纪。但是到了商场就是要妈妈抱,死活闹着要抱,连婴儿车也不肯坐。
这位妈妈很冷静,她先是询问孩子的为什么,当然 宝宝表达不清楚自己的意思,就是要她抱。
这时候,妈妈蹲了下来,用宝宝高度来看周围的环境。结果她发现周围来来往往比她高的人群,让她感到很压抑,甚至会感到很恐惧。
这或许就是孩子无理取闹的原因。
当然有的时候孩子就是蛮不讲理,那就另当别论啦。哈哈哈
作者: 桐桐妈咪    时间: 2014-2-10 09:39
imlucky 发表于 2014-2-9 09:12
在我想来,有这样的情况才是应该提倡少抱孩子:

1,有些孩子大了,甚至快上学了,还经常要抱着

3,从小抱着睡,白天睡觉时一放在床上就醒的宝宝。
(说的就是我家的娃,不好意思,道理都懂 但是已经养成习惯了,难纠正。不过长大就好了。)
PS:身边很多这样的宝宝。
作者: imlucky    时间: 2014-2-10 11:26
抱还是不抱?这是个问题 (哈哈 哈姆雷特)

我觉得就在中庸之道范围内选吧。特殊情况除外:)
作者: chenximom    时间: 2014-2-26 21:41
哎,最近被孩子缠得很厉害,天天烦得不得了
作者: 桐桐妈咪    时间: 2014-2-27 10:35
chenximom 发表于 2014-2-26 21:41
哎,最近被孩子缠得很厉害,天天烦得不得了

慢慢来 带来的快乐还是很多的
作者: Martina-Mm    时间: 2014-2-27 11:24
真正的好母亲,都是与孩子共情好,知道孩子的真正需要的妈妈。

大部分儿童的人格在6、7岁时已经相对完全形成。这时,孩子们的行为、思想、动机和情感模式,已经永久性地框定着他们的人格。
所有儿童在童年早期都有几个基本且高度相关的情感发展阶段,这些阶段在相对固定的年龄逐步展开,在6~24个月之间,儿童呈现出基本情绪和内心表达,通过与最初的依附对象(通常是母亲),内化了安全感的工作模式。(这是妈妈与孩子建立好的安全依附的关键期)

作者: Martina-Mm    时间: 2014-3-21 19:03
孩子哭了,好的妈妈应该第一时间就明白孩子哭的真正原因,然后帮孩子解除不舒适。
作者: yangqing0727    时间: 2014-5-26 11:26
我家的四个月前白天都是抱着睡觉的,之后自然自己睡床了~~~都说是月子里给抱坏了~有很多事情还是谁其自然的好,合乎人性常态~~
作者: jerryhao    时间: 2014-5-27 09:33
哭了不抱,不哭才抱。这肯定是很变态的人发明的理论。

幼小的孩子哭,是表达他的想法的唯一途径。但一个哭会表达不用的需求。做父母的首先要读懂孩子需要什么。

是不是孩子拉了、尿了需要换纸尿裤了?是否孩子饿了,想吃点东西?或者是周围的环境让孩子有些恐惧,需要父母的安慰啊。

根据不同的需求,父母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

哭了就喂奶、就抱,这是懒惰的父母的所为,有人说这是自然的,也是应该的。我个人不是分认可,如果不需要我们大脑思考,仅凭本能去养育孩子,我们就和小猫、小狗没啥差别了。

哭了不抱,甚至漠视,那是残忍的,无人性的做法。

有一个确实很有道理的事情就是,幼小的孩子和成年人交流,靠的方式不是思维,而是较为原始的条件反射。因而孩子想获得某个东西的的时候,都会采用哭的方法。如果这时候父母因为孩子一哭,就把原本拒绝孩子的事情贸然转为同意的话,今后孩子就会以哭作为武器,来当做要挟父母的手段。大家在路上看到了,为了获得某样东西满地打滚的孩子,基本都属于此类。

因而做父母的要学会,那些要同意,那些要拒绝,今后才会养育出一个不爱哭的孩子。

即使拒绝了孩子的要求,父母依然可以抱着孩子去安慰他的失落感。多抱孩子,绝不会错。
作者: dinggy    时间: 2014-5-27 16:04
一说“爱”,就猛夸,对错不论的夸;一说不抱,就虐人虐己,死活不抱。

这些父母都是什么思维水平?

可悲的是,似乎很多人还都很容易相信这类话, 呼啦啦这样,呼啦啦那样 ... 岂不也是现代的祥林嫂吗

头脑中缺少些什么呢?...
作者: qiuqiubqx    时间: 2014-7-7 11:11
说实话,原来知道这个说法,但根本做不到什么哭了不抱,亲生的孩子哭成那样,是个妈妈都不舍得呀,这个理论真该————————
作者: 清和冷月    时间: 2014-8-9 13:30
额,还是顺其自然好
作者: 清和冷月    时间: 2014-8-9 13:30
太冷漠的家庭不行啊。
作者: 清和冷月    时间: 2014-8-9 13:31
还是要多给宝宝爱啊
作者: jennyh1    时间: 2014-11-25 13:04
这种理论的出发点似乎就是,孩子就是用哭声来威胁大人,可实际上,孩子的哭声只是出于本能而已,只是她的需求没有得到应有的满足,没有成人世界想的那么复杂,还威胁???
作者: 小米儿er    时间: 2014-12-14 21:34
还是顺其自然的好吧,宝宝小的时候,正是需要妈妈给予安全感的年纪,从小就得不到满足的话对于宝宝性格的形成也会有影响的吧
作者: 小太阳妈妈526    时间: 2015-4-9 20:25
孩子要抱的时间不长,小时候就多抱抱吧
作者: wx_VQT1Vv1W    时间: 2015-8-27 17:17
其实带孩子累也就头3年,当初生下娃也有人告诉我这个方法,但是总是不忍心是试,不过从LZ的分析上看,很有道理!
作者: wx_VQT1Vv1W    时间: 2015-8-27 17:18
毕竟他们是刚从娘胎出来,无助的孩子
作者: Claire妈妈    时间: 2017-3-28 21:23
学习了,所以对于婴儿的哭泣,是需要分情况再决定拥抱与否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