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标题: 悦读2014 [打印本页]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4-1-9 22:13
标题: 悦读2014
本帖最后由 happy_99 于 2017-3-1 16:30 编辑

去年杂七杂八、滥竽充数地完成了60本的阅读任务,尽管书的级别低得可怜,自己还是很高兴完成了任务,打算今年不把目标定那么高了,暂时定硬性任务24本,每月中英文各1本,然后其他的书就闲闲散散地读吧,不为完成任务,为了“悦”读。

仍然采纳大千妈去年的好主意,把书目和楼层写在第一楼里,后面的依次添加读书笔记。

01-钦差大臣    002楼
02-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么    011楼
03-LEAN IN    012楼
04-万物有灵且美    014楼
05-万物既伟大又渺小    019楼
06-万物既聪慧又奇妙    020楼
07-Going Bovine    022楼
08-多余的话    023楼
09-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    024楼
10-Steve Jobs    025楼
11-青铜葵花    028楼
12-Snowfall     029楼
13-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030楼
14-一掠而过的风景      031楼
15-享受权力      032楼
16-The Strange Case of Dr Jekyll and Mr Hyde      033楼
17-死魂灵      034楼
18-Black Beauty      036楼
19-我记仇      037楼
20-The Story of Mankind      038~45楼
21-外国音乐在外国      046楼
22-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      049楼
23-从美国看到世界      050楼
24-陆犯焉识      051楼
25-The Chinese Boy and Girl      052楼
26-Dicey's Song      053楼

27-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      054楼28-The Magic Speech Flowr      055楼
29-一个人的朝圣      056楼30-三体      057楼
31-三体II      058楼
32-三体III      058楼(和三体II一起写了,为了好计算书数,这里分开写)
33-曾许诺      060楼
34-补玉山居      061楼
35-北京大妞儿的贫嘴爱情      062楼
36-大漠谣(上)      063楼
37-大漠谣(下)      063楼(和大漠谣[上]写一块儿的,为了计算书数,这里分开写)
38-云中歌(一)      064楼
39-云中歌(二)      064楼
40-云中歌(三)      064楼(为了计算书数,这里分开写)
41-近距离看美国之历史深处的忧虑      065楼
42-近距离看美国之总统是靠不住的      067楼
43-近距离看美国之我也有个梦想      068楼
44-呼兰河传      069楼
45-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070楼46-驻京办主任      071楼
47-罗辑思维      072楼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4-1-9 22:13
钦差大臣

俄国作家果戈理的代表作之一,小时候看就觉得好玩之极,所以儿上初中后就赶紧买了这本和他的另一本代表作《死魂灵》,两本孩子都还喜欢。

2014年的阅读计划初步定的是硬性任务24本,每个月中英文各一本,然后就是闲散地看的书。这本书正好新年那天趁手边,就当作闲散读的书捡起来。

其实是两个剧本:钦差大臣和婚事。都是极尽夸张之能事的荒诞剧,但和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丝丝入扣,想来其实都是很严肃的问题。

钦差大臣是写俄国某个外省小城的政府首脑,收到彼得堡大伞的来信,说有钦差大臣微服私访,让其做好准备。平日里胡作非为的官员们着了急,慌乱之中把一个游手好闲的痞子当做了钦差大臣迎进了市长官邸,供吃供喝不说,当痞子向他们借钱时,无不慷慨解囊的同时长出一口气,为自己的稳定未来而暗喜。而市长更是在痞子表示要娶他家女儿时彻底展露了小人得志的嘴脸。而更令人觉得讽刺的是,来告贪官们的商人,在痞子离开市长找他们算帐时,却原来也是拿着从承包国家工程给出豆腐渣结果而吃的差价里拿出的钱来贿赂的这些个官们,谁是因谁是果还真不好说,所以面对市长的翻脸,也只有灰溜溜去准备婚礼的贺金。不承想,痞子邮寄给朋友的信里把这些个官们嘲笑了个够,而邮政局长为了确保从本地发出的信件不会有危及本地的信息,习惯于拆信检查,于是发现了痞子的本来面目,无奈此时痞子已经远走高飞了。更不幸的是,正在大家吵嚷着是谁最开始犯了错时,真正暗访的钦差大人派员通告了自己的到来,宣见这一概官员们,给这个暗访做了最好的注脚。

说实话,小时候看时,完全没注意到最后这个注脚的意义呢,看来几十年饭饭还是没有白吃。

第二个剧本婚事,讲一个姑娘要出嫁,几个男士想结婚,媒婆、男士的朋友各自在中联系协调,最后姑娘把目标锁定在某位男士身上,这位男士却在等待去往教堂的一刻跳窗逃走了。相对钦差大臣,这个剧要更生活化些,却不是那么典型。

http://product.dangdang.com/2005 ... amp;t=1389276493000  

作者: 瑜珈    时间: 2014-1-10 09:14
坐小板凳来学习~~~~~
作者: wherezhang    时间: 2014-1-10 10:34
来跟一下偶像的楼。
作者: 寺男    时间: 2014-1-10 10:42
学习了学习了,真好的楼啊~~~
作者: lotus1999    时间: 2014-1-10 11:01
学习了,跟着后面捡书!
         
作者: 菊菊妈妈    时间: 2014-1-10 11:19
学习,跟后面捡书,2014也计划读一些书,谢谢姐姐做的好榜样。
作者: 爱睿02    时间: 2014-1-10 11:58
happy_99 发表于 2014-1-9 22:13
钦差大臣

俄国作家果戈理的代表作之一,小时候看就觉得好玩之极,所以儿上初中后就赶紧买了这本和他的 ...

这本俺还没有看过,姐,汗。。
作者: 大大姑娘    时间: 2014-1-10 12:21
99看的经典书,大部分我在学生时代都看过,但那时真是囫囵吞枣啊,现在看99的笔记,我都完全想不起来书里的内容是什么。
作者: happyrabbit    时间: 2014-1-10 20:17
落伍了,完全没有听说过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4-1-17 10:53
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么

一看这拗口的书名,大家应该同意我“学心理学的都是吃饱了饭没事干的”的说法了吧,不待这样折腾人的,看个书,书名都要断半天句 。不过,话说回来,人嘛,总还是需要有吃饱了饭没事干的时候,如果一天到晚为了肚皮奔波,那社会就不会发展了。

一本心理学的科普书,有分析身边的小事的,也有相对抽象点的“大脑放空时究竟在做什么”这样的文章。古话说开卷有益真是没错的,无论是小事,还是大事,或者是无所事事,看看这些小文章,发现对自己以及自己身在的这个物种了解又多了些,也多发现了好些条原谅自己犯低级错误的理由:这是人类的缺陷所致!多正当的理由啊

本书是这个月的中文必读书选,时间过半时完成任务,剩下的时间可以专攻那本英文书了。

忘了交待,这是松鼠会出的书,家有中学生者建议一读,也建议中学生们自己一读。

http://product.dangdang.com/2252 ... amp;t=1389927007000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4-1-22 20:12
LEAN IN Women, Work, and the Will to Lead

2014年的第一本英语书,在2013年的某天,转了微信某位朋友转发的“2013年10大好书”,结果一头马妹妹告诉我她有此书,于是借来一看,在此,深表感谢。

这是一本讲女权运动的书,说“女权运动”似乎严重了点,但作者本人其实后来也提倡我们应该正面这个词,为自己的权利而争是应该的,这也是为了世界更美好。

先介绍一下作者吧:哈佛商学院毕业的妹仔,在财政部工作过一段时间,在世界银行工作过一段时间,在GOOGLE 做到高管,有猎头公司请其担任某公司CEO,但她选择了到脸谱网做COO。

全书共11个章节,前面几章讲现状和现象,后面则更多地讲述我们应该做什么。写的风格则是我很喜欢的类型,没有什么感情性的词句,多是以自己的经历和所见所闻引入,然后再进行分析,也是以剖析自己的经历的方式进行讲解,读起来感觉可操作性非常强,也非常具有说服力。虽然全书旨在为女性争取更公平平等的社会环境,号召大家为此而努力,但全书读下来,有些观点和理念其实无论对女性还是男性,都有很大的启示性的,比如:

关于目标:I recommend adopting two concurrent goals: a long-term dream and an eighteen-month plan.
关于纠偏:Trying to overcorrect is a great way to find middle ground.(当然,这更多地适用于纠正偏离正确航向的认识,在操作上可不能总是纠枉过正)
关于机会:But opportunities are rarely offered, they are seized.
关于导师:Studies show that mentors select proteges based on performance and potential. Intuitively, people invest in those who stand out for their talent or who can really benefit from help. Mentors continue to invest when mentees use their time well and truly open to feed back.(所以,与其费时间抱怨无人相助相扶,不如想想自己是不是刘阿斗,进而改变自己阿斗的形象。)
关于沟通:The ability to listen is as important as the ability to speak.
关于提问:Useful questions to get good suggestions: How can I do better? What am I doing that I don't know? What am I not doing that I don't see?
关于行动: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
关于要事:It is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aspects of a job that are truely necessary and those that are not.
关于付酬:I'm paying them for the quality of their work, not for the hours they work.
关于团队:Diverse groups often perform better.
关于领导力:Leadership is about making others better as a result of your presence and making sure that impact lasts in your absence.(所以,哪个部门如果缺不得某位领导,只能说明他不是一个好领导?)
关于孩子的未来:I hope they both end up exactly where they want to be.

还有好些个句子摘抄下来的,就不一一记录了。至于生词嘛,实在太多,不好意思一一写出,更不好意思地说声:其实还有好多没查,蒙甚至跳过去的 。

真的是本好书,妈妈们,特别是家有女儿的妈妈们,严重推荐一读。


http://www.amazon.cn/%E5%90%91%E ... mp;tag=adtimenx1-23  

作者: 无云    时间: 2014-1-22 21:50
学习了!只有妈妈爱学习,宝贝才不会不爱学习!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4-1-25 21:44
万物有灵且美

元妈推荐的书。

光看这名字,感觉是本什么样的书?心灵鸡汤?科普书?哲学书?

非也非也。如果我告诉你这是一名兽医的日记,你可不许笑。这书真的就来自于一名兽医的日记,记录了他做兽医时遇上的一件件小事,琐碎,但有趣。

非常非常有趣。

大冬天,被人从被窝里打电话叫起来,是几十英里以外某家农户的牛难产,去了以后,发现男主人喝醉了,不但帮不上忙,还会帮倒忙,于是他在雪地里光着上身给牛接生……

很温馨很温馨。

一位老太太丧失了她的爱犬,发誓不再养了。可一只受虐待的好狗狗极需有爱心的人去养,怎么办呢?

作者用轻松,也有可能会有人觉得不那么文学的笔调,记录了自己工作中遇上的一件件琐事难事,可是因为作者爱动物,爱他的工作,所以,艰苦的工作环境,高强度的工作内容,似乎都成了过眼烟云,而人们的质朴,动物的人性,亲人的柔情,成了天地间的所有。

用KINDLE看的书,下载地址如下: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 ... &fid=3208313808
作者: lovealan    时间: 2014-1-25 22:53
99既是向导,又让我仰止啊

作者: 弘妈    时间: 2014-2-8 09:36
太好的帖子,好久不来,一来就看到好贴,我收藏了,准备跟随一年,一定要坚持啊,我会时时来看楼主是否有更新的。
作者: helenminliang    时间: 2014-2-8 09:49
99新加坡之行啥时候回来啊,看着儿子开心吧?
作者: fn.gp    时间: 2014-2-8 10:54
来捡书单的,好多都没看过,谢谢!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4-2-8 23:28
万物既伟大又渺小

继《万物有灵且美》以后,又遇上要上坡看儿,带的行李多,两口子啥书也没带,背着个KINDLE,坐飞机等飞机,抓紧时间,趁热打铁地看完了该作者的另两本书。

其实这本书应该是在《万物有灵且美》的前面,是讲作者刚从兽医学校毕业,在乡间找了份兽医助理的工作。那是一份怎样的工作啊!引用书中简介的一段文字:半夜穿睡衣出诊,被人一捧一逗地揶揄不说,饿得要崩溃,却忘了带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三明治被端走;挨马踢狗咬也就罢了,还被一只小京巴认作干叔叔,除了礼物竟然还送签名照;好不容易约上了心仪的女孩,结果窘事连连,一波三折……

他工作的诊所,老板是单身汉,老板的弟弟假期在诊所实习加帮忙,也是单身汉,作者自己也是单身汉,于是,各种情况层出不穷,当然也带给读者笑声不断。老板聘了秘书来帮着管帐,结果管得自己闭声闭气的;两个单身男子开车出诊,车停在乡间的坡路上,两个人却都放弃了对车的掌控,于是眼睁睁看着车子自己奔下了山坡,钻进了高尔夫俱乐部的房子里,转头第二天,又被淳朴的乡间农夫全责撞毁了新车,农夫满脸蛋清蛋黄地一边从翻下沟的盛满了摔碎鸡蛋鸭蛋鸽子蛋的卡车里往外爬,一边说:“我的全责,我会赔偿你们所有的损失”……总之,各种好玩的事情,你就等着乐吧!

至于为了美食美酒而不惜认下狗侄子,这个嘛,人穷志短,放之四海而皆准嘛。

想想,家里那边不爱看这种闲杂书本的人都一口气看完两本,现在还看着第三本,看得乐呵呵的,自己开着车时还想着书上写的车祸,笑得合不拢嘴,这书还能说不吸引人吗?

特别有趣的是,某天在老家某小区里,居然还真的看见一辆车的车门和书中描写的车祸一样,车门的外侧车皮完全被刮掉了,可惜当时没有照张相下来。

不多说了,好书一本,mobi文件下载地址:

http://kindleren.com/forum.php?m ... 8%E6%B8%BA%E5%B0%8F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4-2-11 20:17
万物既聪慧又奇妙

这是吉米哈利的又一本书,和前两本一样,写他的兽医生涯,不过这本要晚于那两本,已经是他结婚生子之后了。

全书的基本格式是先描写一段他在英国皇家空军服役的生活,再根据某个点引出他对当兽医生活的回忆。而之所以成为皇家空军,则是二战时期服役。

在部队的生活让他减小了肚子上的游泳圈,身材变好了,但对家乡的思念却随着身材的越来越苗条而越来越深厚,于是某天居然开小差回家去看待产的老婆。除了兽医生涯体现了典型的英国式幽默,开小差的过程也很英式油墨来着。开溜的过程中遇上了巡逻队,这人灵机一动混进了就近的一支出操的小分队,而这分队队长发现队伍里来了陌生人,问清缘由后,居然带着队伍向车站走去,临近车站了居然下达了跑步前进的命令,让这个探妻心切的兽医顺利脱队。而更绝的是,多年后,尽管从本书将开小差情节告白于天下,也无碍作者受邀与女王同进午餐。

因为有着每个小故事的前后对比,可以看见战争真的不是件好事儿,好好一个革命青年,热情上进的青年,随时以为农民服务为已任的青年,到皇家空军后,不但开小差,还被要求无所事事也不能去整理一下仓库,站岗时也不专心,动不动就开始回忆去某个农场和狗狗捉迷藏之类的事情,这不是活生生毁人不倦嘛。

当然,这些话是说笑了,作者在本书里仍然以自己乐天的性格,对人的热情,对动物的爱护之情招人喜爱着。文字上也一如既往地平和亲民着(当然,这是翻译的功劳)。

http://kindleren.com/forum.php?m ... 8%E5%A5%87%E5%A6%99
作者: athna    时间: 2014-2-11 23:07
请问happy_99用的Kindle是哪个型号的?能推荐一下吗?谢谢了!!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4-2-27 23:00
Going Bovine

紧赶慢赶,终于在这个月的倒数第二天读完了这本书,但是整个读得囫囵吞枣,令人汗颜。

书的主角是个16岁的高中男孩,放在现在中国的学校,肯定是被划为学渣的范围。父母都是老师,双胞胎姐姐各方全优,但Cameron却是个不求上进,只想通过最少的努力混过高中的人,在学校也从来得不到任何人的青睐,有他无他似乎都没有关系。可是,就这样普通孩子一枚,却得了最不普通的病--疯牛病。疯牛病的病症之一是产生幻觉,全书都是以他住进医院后,其幻觉当中的求医过程为主线向前发展。写作手法是第一人称顺序叙述。

情节荒诞,或者说富于想像力,因为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述手法,语言中有很多俚语,加上偶原本词汇量不过关,所以前半截读得那个痛苦啊,经常找不着北,所以中间好几天晚上放纵自己打游戏,导致完成任务时间不够,进而导致任务完成质量严重不高,惭愧惭愧。不过,后来及时醒悟,强迫自己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看着看着也时入情节了,这个时候词汇量的欠缺因为可以直接跳过不影响情节理解,也就不那么让人痛苦了,于是乎因为贪于享受阅读的乐趣,晚上少不得多看几页再多看几页,一不留神,时针就跨过12点了。

主人公的行程始于想寻求到治疗,顺便拯救世界,所以以前只想以最低成本换取最低要求的做事风格的他不得不去努力做很多事情,带着侏儒逃出医院,毫无头绪地根据一点点可能而东奔西跑,还要忍受侏儒的种种怪癖,还要与邪恶势力做斗争……这些完成得都很勉强。但后来,随着路程的愈行愈远,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体会越来越深,他开始会关心别人的想法,别人的感受,开始勇于承担一些责任,也开始主动思考许多问题……这一切,都让他在后来越来越受到周围人的肯定,甚至感激。反过来,又促使他更珍惜他拥有的一切。

其实,这一切一切,仅仅是医院里病床上的他受到朊病毒损伤后产生的幻想,可是是那么真实的幻想,不得不让人跟着他一起思考我们这前生后世的那些事儿,我想,这也是评论里提到这本书其实更适合16、7岁及以上的人看的原因吧。(本书在美国上架的建议是14岁以上适合。)

很好的一本书,内容上建议高中生及以上年龄者阅读(普遍适合),可查了一下,似乎没见着中译本,可惜了。

http://www.amazon.cn/Going-Bovin ... ywords=going+bovine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4-2-28 16:51
多余的话

本月的中文阅读任务,在最后一天勉强完成。

瞿秋白的书,记不得当初为啥在当当网选了这本书,大概是臭虫叫看不懂鲁迅的文章时,为了扩展他那个年代的背景知识选了这本书吧。

第一次看瞿秋白的文字,感觉不象个革命者,象个书生,特别是读书的第一部分,他在狱中就义前的几篇小文,平白地写自己的一生,但看上去很真实。看介绍里说,这些文字并未见到过手稿,是国民政府公布的,所以不保证其真实性,请研究者自斟,心里又不由有点打鼓。可是,刚开妈读,真的看见一介书生身着长衫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路,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所做所为,能担当不回避。

全书分成了:多余的话,乱弹,散论三大部分,写作时间分别是1935年,1931-32年,1931-33年间,内容上则分别是回顾剖析自己;评世事乱象;议各色人等。 看到后两部分时,真的觉得头大了,首先各个人名就有点让人糊涂,然后各人所持的各主义要对应上也颇有难度,最后,一旦涉及政治,俺天生就有点没条理,所以一直以来采取的惹不起躲得起的策略,这更加重了看懂这些文章的难度。

但是,过完以后,再回头看第一部分里关于他自己二元性的分析,觉得很有道理。原本看第三部分时,打算找点历史资料来对着看看的,再看了他对于二元性的分析,还是放弃了,毕竟,生活,简单点好。

http://product.dangdang.com/1201 ... amp;t=1393577395000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4-3-16 12:06
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

三月份的读书任务安排成两本传记,中文的就是这本。

书始写于2000年,李安拍完《卧虎藏龙》一片不久,成于2002年,那时《卧》片已获奥斯卡奖。本书则是13年《派》片再获奥斯卡奖后的修改稿,内容上没什么修改,附了历年的影片情况在书后。

全书分成三个大的版块,最前是介绍李安的童年,中间则以至2000年时,李安所导的几部片子为线,介绍了李安拍摄的过程以及他的所思所想,也就告诉了读者李安想要说给大家听的话,最后则总揽概括地介绍了。

看了影片表,很惭愧地发现,自己只看过《派》。但听过一次李安的演讲,看过一些媒体的报导,演讲很质朴,但很感人,报导则没有负面消息,加上少年派确实是我很喜欢的电影,于我的个人经历,是少有的从电影追到书的节奏,所以一直对李安印象很好。

这次读传记,对他的印象除了更增了好感以外,也收获颇多,好些地方也很有共鸣。

“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一辈子都是外人。何处是家我也难以归属,不像有些人那么的清楚。在台湾我是外省人,到美国是外国人,回大陆做台胞”。看到这句话时,一下子想起每次被别人问老家是哪里的,真的很不好回答。自己的出生地在川东,可是父母是从川西过去的,而自上大学起,俺又回到了川西坝子上,父母也在我上大学后回到了川西,可是因各种原因,也没有回到所谓的老家。有时候觉得挺郁闷的,落叶归根,俺连根是哪里都不知道哒。现在看儿子,大概只会比我们更加找不到所谓的根:小学即转学一次,初中后就出国,大学可能会再次换地方,扎根哪里更是无法预料的,多半会如李安所说“我这辈子就是做外人”。好?不好?李安从拍电影里觅得了自己的安身之处。所以,地点上的归属只是指身体这坨物质的归属而已,精神上的家园却是自己建造起来的,那个来自于自己的一言一行,日积月累呢。李安在营造自己的精神家园时,有些东西看上去似乎与拍电影无关,却对是否能够给自己的精神一个安身之处大有关系,也摘录如下:

人可以做最冒险的事,但因为谨慎没出事;也可以做最保险的事,可是阴沟里翻船。
人生就是一连串的周旋协调,人没有绝对的自由,每过一条路、翻一座山,我便要去克服或绕道。(绕道,也是一种走向目标的方法,学习了。)
想象和现实总有着落差。有时我想要做什么,做不到,就会蹦出另一个东西来。(所以,回到前面说的,人生就是一连串的周旋协调。)
回首十年电影路,我走得不快,但感觉很丰富。(放慢脚步以期与灵魂同行,才会有最大的收获。)
(对于影评,李安说)各种讲法也不能说人家不公平,那是他对我的观感,我也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满意。(平日里,我总觉得人家没理解我说的话,其实跟这个一样,是我说的话让别人这样想,所以不能怪人家听错了。同样,我理解别人说的话时,也会理解成和别人想说的不一样的意思,以后要注意这个问题。)
不再一定要用异国情调来吸引美国观众,如英国人压抑,爱尔兰人沮丧,中国人比较变态、折磨女人,澳洲人就得是怪胎等等,实际上大部分的澳洲人、中国人也不是这样,我们也和美国人一样都是人,并非异类。……打破长久以来银幕上的民族刻板形象,回归人的本质面,做人性、人情的交流与探讨。
夫妻间相处如一切整体,不是一成不变的,都需要做适度调整,甚至以变化来保持不变。以前我在外面谦卑,回家一样谦卑。现在我在外面比较神气活现,回家再谦卑,就觉得是在调整,其实只是保持不变。

另两个让我感受很深的是关于文化冲击和东西方行事的比较。

文化冲击不单是从东方到西方这样巨大的时空转移会引发的,就是身边都会发生。李安提到他小学时的一次转学,对他而言就已经是个巨大的文化冲击了。这是两个集体所承载的不同团队文化带来的:一个学校宽松,一个学校严格。并不能决然地说哪个好或者不好,就是不同的团队文化需要自己去适应罢了。我想臭虫对此可能比我有更深的体会吧,从公立学校转入私立学校,头两周说是写字写得“手指都写疼了”。然后又从私立学校转入了公立学校,这次不但是公私之分,而且是到了不同国度,上课用不同的语言,这种文化冲击肯定会更大。不过相较李安当时从台湾到美国应该还是要好点,因为李安那个时候除了文化冲击外,政治思想的冲击比现在要大很多很多。但回过头来想想,臭虫年龄要小很多啊,所以,我们这些做家长的,其实有很多东西应该向着小的们学习呢。

而关于东西方行事的比较,在李安谈到拍摄《理性与感性》时说得最透彻:“我比较习惯西方对事不对人的工作方式,心理负担不那么大,事情做好我心里面最踏实;二来工作也比较有效率。你尊重的是导演,和导演的这个职位与自己职位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凭着效忠个人与彼此的交情做事。中国人则常常习惯对人不对事,是仰赖个人对导演的情感,好的时候,可以做到西方人做不到的东西。因此华语片导演的压力很重,事事都得用力管,人人都得用心带。华语片很难做大,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一旦个人化,就规模小。有容乃大,局面规模一大,就需要制度操作与管理,需要分门别类,相互沟通,再加以统合。”另一段话是:“我们受的教养一直都是:你听命令到某个程度后,开始给命令。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很少中间过程,在成长中也缺乏交流、探讨的学习。至少到我们这一代,是不鼓励你表达自己,而是以服从为主。”这里很重要的两点,大的方面社会层面的管理,法治还是人治;小的方面家庭层面,从父还是从理。最后带来的就是整个社会的民主与否。而除这个外,我还想提提“批判性思维”。很多人听到批判性三个字,脑海里浮现的就是“挑衅”一词。其实这个批判性,只是指针对所听所看的东西,从正反两方面去想一想,再做出一个初步的判断。但是如李安所说,我们习惯于某个时间点之间听命于人,某个时间点以后命令别人,所以,在成为父母以前,我们听父母的,一旦我们为人父母后,我们就要孩子听我们的,一代代下来,没有人愿意动脑筋了,整个社会便都是听命者和命令者,没有思考者,所以谣言出来后,大家都惊惶失措,然后就陷入到“产谣-传谣-辟谣-产针对辟谣的谣-传针对辟谣的谣-辟针对辟谣的谣……”这样一个怪圈里。我记忆最深的是,居然有某医院感染科的主任医师很好心地转发了关于在家里摆放洋葱片杀死流感病毒的提醒,而该提醒里,第一将流感病毒说成了病菌,第二说一战时的人在显微镜下看见了这个杀死的过程。做为感染科的主任医师,不可能不知道病毒和病菌的区别,应该会知道光学显微镜是看不见流感病毒的,而一战时电子显微镜还没问世呢,但他仍然转了,为什么?因为“哦,没细看,而且想着洋葱也没啥害处。”真的没害处吗?当一个社会中高级知识分子都只忙于复制粘贴时,整个社会的运转会高效吗?谈得上创新发展吗?

扯远了扯远了,回到李安传上。全书看完,告诫自己:

1-平和对待生活中的不如意,要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应对意料之外的事情,而不是仅仅会“勇往直前”,那样的结果多半是两败俱伤;
2-多用点心经营好家庭和精神家园。

http://product.dangdang.com/1235 ... amp;t=1394942112000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4-3-30 00:02
Steve Jobs

三月份的英文必读书选择了《Steve Jobs》,一个明显错误的选择,再次证明冲动是魔鬼。

事情是这样的,某天臭虫说他《乔布斯传》已经看了一大半了,俺当即表示佩服,结果这小人家说是看的中文的,俺就夸了个海口:“你老妈要看英文版的!”然后,这三月份就差点瞧“瞧不死”瞧死自己了。

闲话少说,书归正传:书很值得一读!虽然累了一个月,却也没有白累,收获颇丰。

书是中规中矩地搭的架子,从童年,少年,青年……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乔帮主的一生,当然因为各种资料的原因也好,事件的重要性也好,记录都是越往后越详细具体。但在每一个时间段上,手法却和一般的传记又略有不同。具体而言,前半部书,也就是乔帮主的前半生,作者通常会以记录乔帮主和某人的结识交往为主线写,而后半部书,也就是乔帮主的后半生,则以苹果的产品推出为线。

也不知道是乔帮主个人性格前后还是有所变化呢,还是这种布局方式,反正看30岁以前的乔帮主,真的是瞧不惯,书也就瞧不走了,天天任务都完不成。 总而言之,30岁之前的乔帮主,与身边人似乎都会交恶;对手下人则总是凶恶。创立了苹果公司,却在斗争中失败被逐出公司(这个放中国似乎有点不可理解,自己创立的公司把自己驱逐出去了?!)。

被逐出司门的乔布斯又创立了NeXT公司,但这个公司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倒是一不留神投资了一家搞电脑动画的小公司,凭着《玩具总动员》、《海底总动员》等而为众多小朋友和他们的爸妈所熟悉,当俺看到这一节时,下巴都差点掉下来,前面对乔帮主的不喜欢顿减。

苹果公司面临倒闭之时,迎回乔帮主。自此一发不可收拾,随着一个个产品发布,公司成为硅谷最亮的一颗星星,乔帮主也正式被大陆众粉恭称为“帮主”。但根据作者的记叙,也有乔布斯自己最后下的总结呈辞,其实他这个时候仍然是“二分法”看世界,所有东西:方案也好,产品也好,人员也好,要么是“棒极了”,要么就是“狗屎” 。哪怕是癌细胞,也没能让他的“维度”增加一点点。

若只是以上陈述,对不起“收获颇丰”四个字哈。

首先,知道了为什么苹果会在全球掀起这么大的旋风,并不是因为它的产品好看,时尚,昂贵,可能对一部分人是这样,但对果粉中诸多搞技术的人,诸多“极客”而言,苹果产品"end-to-end"的设计理念才是它能经久不衰的的原因。也如臭虫所说:事情做到极致就是了不起。但与许多人喜欢苹果的产品是因其简单易用的“用户友好”设计,诟病它的人也是同样的理由,看一位美国媒体人写的:给你的孩子购买iPAD并不能开发他们的智力让他们明白“世界是你们的”,进而拆分和重组这个世界;相反,它仅会教会你的孩子,哪怕换块电池,也需要找“专业技术人员”完成。臭虫收到IPad-Mini后没两天就用得很娴熟了,而且发现了诸多好用的APP,对这产品推崇之极,不过我很庆幸的是他自己也看过这本书了,尽管是中文版,至少知道有人是持另外的想法的,而且这个想法也不无道理。

其次,苹果以前和微软,现在和谷歌分别在PC及智能手机上进行的大战,也是乔布斯和盖茨两人在数字化技术上的根本意见分歧:开放性还是自体性的系统,很值得我们玩味。微软和谷哥都提倡开放性的系统,认为这样才能鼓励创新,也才会最终提高数字化对社会进步的贡献。乔布斯及其创立的苹果则一直坚持“硬件+软件”自成一体的系统,认为这样才能生产出最好的产品,在生产最好产品的过程中才会带来更多的创新,才会持久地推动社会的数字化进程。也正是因为一直秉成这样的理念,所以苹果公司才能推出“电子港”这样的概念,把计算机变为家里各种电子产品的“服务器”,进而为消费者提供方便的高性能的一条龙服务。这反过来又证明了前面一条,全球苹果风并不仅是追时尚的风。

以上两点是对俺以前知识空白的扫盲,可能对更多的人而言是小儿科,鉴于俺这方面知识的欠缺,大家也就包涵包涵,哂笑一下就过了吧。接下来的两点则是从书中看到的,与自己身边的人们激烈讨论的东西相关联的。

第一就是关于教育。

乔布斯给奥巴马的建议里,关于教育有这样一句话:

Until the teachers' unions were broken, there was almost no hope for education reform. Teachers should be treatd as professionals, not as industrial assembly-line workers.
这句话是不是很眼熟?平时总听见我们提教改,说是要改变将学生变为流水线生产的产品,要因材施教。想不到美国也是这样的问题吧?而前两天才看见有网友转发的消息,说是英国家长们现在面临一个突发性的问题,因为英国教育部说到中国取经后,决定今后对教师的考核和学生成绩挂勾,所以教师工会组织了全国老师罢工,孩子们放假了,家长就需要应对这突如其来的假期。同时,也有传闻说奥巴马提倡美国教育者要更多关注“分数”。究竟哪个国家是在生产流水线产品?究竟谁应该向谁学习?

These factory engineers did not have to be PhDs or geniuses, they simply needed to have basic engineering skills for manufacturing.
呵呵,如果苹果公司大量需要的都仅仅是这种技术工程师的话,一个省级地市级CDC有必要要那么多博士硕士吗?

第二是关于中庸。

乔布斯和比尔盖茨为开放性还是自体性系统斗了几十年的嘴,在乔布斯最后病重的时间里,比尔盖茨曾有过一次和他长达三小时的聊天,最后的结果仍然是两人都认为对方的做法也能行,“但未来是属于开放性/自体性系统的”。几十年了,两家公司你方唱罢我登场,也没见最后谁有个完胜。苹果可以很自豪自己目前的市场占有率很高,利润也远高于微软,但想想光在中国市场,人们热捧几千上万元的爱疯,却总是装盗版的办公室系统,呵呵……最后?谁知道鹿死谁手呢?完全有可能按咱老祖宗的来,大家各退一步,或者都糊涂一把,制定几条基本原则,大家和平共处。

而乔布斯一直提倡end-to-end的自体性系统,可当癌症找上他时,他却选择了除斯坦福专家组外,外请了诸多专家和技术力量,相对于斯坦福,也搞成开放性系统了。但斯坦福专家组内部,则是乔布斯一直不提倡的“各自为政”,也是因了这各自为政,他才从外部请了专家来督促斯坦福的营养学家在制定营养措施时,要考虑乔布斯的疼痛感受,说起来,又有点像中西医之别了,西医是头痛医头,中医则有可能是头痛医脚,但事实证明,这个全身协调还是很重要的。书里也提到了,到后来,就发现许多事情成了循环:痛,吃池东西,营养跟不上,免疫力下降,更易感染,更痛,更吃不东西……这也是为什么医疗组最后要引进外来者督促斯坦福的专家们各自为政的时候还是要统一考虑。

看起来上面的两段毫无关系,可以中国呆久了,会发现中国人特别擅长打太极,左右逢源,睁只眼闭只眼。以前我很反感这样做,可是想想,这样走在中间是不是也有走在中间的好处呢?

与以前一样,摘抄了一些句子,但因为前期任务落得太多,所以后面又忙着赶任务,好多时候懒一下就没抄了。有些在办公室看的,抄在办公室的本子上,也无法记在这里。

Good execution is as important as good ideas.

I'm not going to let this money ruin my life.

You did the impossible, because you didn't realize it was impossible.

The goal was never to beat the competition, or to make a lot of money. It was to do the greatest thing possible, or even a little greater.

for you to sleep well at night, the aesthetic, the quality, has to be carried all the way through.

The best and most invative products don't always win.

A players like to work only with other A players.

The reality distortion field can serve as a spur, but then reality itself hits.

For the loser now, will be later to win.

He was young and rich, and had to find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rest of his life.

What I'm best at doing is finding a group of talent people and making things with them.

It's hard to think that a $ 2 billion company with 4,300 emplyees couldn't compete with six people in blue jeans.

People are creative animals and will figure out clever new ways to use tools that the invetor never imagined.

I've never  done this for money.

But he could be dangerous when he had too much time on his hands.

Lasting companies know how to reinvent themselves.

There are lot of great people at Apple, but they are doing the wrong things because the plan has been wrong.

One way to remember who you are is to remember who your heroes are.

Deciding what not to do is as imortant as deciding what to do.

What was really important was the care that was put into it.

Skate where the puck's going, not where it's been.

If something isn't right, you can't just ignore it and say you'll fix it later.

The mark of an innovative company is not only htat it comes up with new ideas first, but also that it knows how to leap frog when it finds itself behind.

If you don't cannibalize yourslf, someone else will.

You don't make plans more than a year out, and that's bad. You need to force yourslf to plan as if you will live for many years.

If you're not busy being born, you're busing dying.

当当网居然没这书,给亚中的链接吧;
http://www.amazon.cn/Steve-Jobs- ... keywords=steve+jobs   

作者: wherezhang    时间: 2014-3-30 09:23
happy_99 发表于 2014-3-30 00:02
Steve Jobs

三月份的英文必读书选择了《Steve Jobs》,一个明显错误的选择,再次证明冲动是魔鬼。

读书真认真,还有摘抄。

看得我也对这本书感兴趣了。
作者: 跟着云飘    时间: 2014-3-30 15:53
看着99姐的书,馋,偶也准备跟着来看了,不然老是围着阳阳的中考心烦啊,看看书能淡定些。先从家里有的《万物有灵且美》开始吧,其实以前看过一段,没看完,先把另两本载了,慢慢看。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4-3-30 19:11
青铜葵花

臭虫推荐的书,曹文轩写的。

一直不太喜欢曹文轩的书,感觉比较做作,每次翻几页就放下了,这次小人家发了话,当然立刻行动,并且有了kindle,网上下下电子版,随身带着,今天趁着和朋友相约吃鱼,来回的路上就看得差不多,中午小睡后,坐阳台上翻完全书。

女主人公葵花,因母亲去世,并且家中没有其他亲人,只能随着父亲去五七干校,父亲白天改造,她就只能游荡在空旷的原野上,望着隔河对岸的村庄,某次因意外与村子里的男童青铜结下了友谊。父亲不幸被大河淹死,于是葵花成了孩儿,组织决定将其寄养在干校对岸村庄的农户家中。可是村里的人看看小姑娘,都怕自己贫寒的家境委屈了这漂亮温柔的丫头,没有表态愿意收留孩子。而最富裕的人家户主去在不停计算自家养的鸭子生的蛋是否足以保证能养得起这孩子。在他算来算去的过程中,最贫寒的青铜家,却因为青铜的执着,先一步表示愿意收养,于是葵花便成为他们家庭的一员。

新的家庭虽然贫寒,但家人的善良和葵花的懂事却让整个家庭额外地温馨幸福。所以,虽然经历了水灾、蝗灾、疾病等等天灾人祸:房子被水冲走了,一家人辛苦劳动,想尽办法,又盖上了更宽更大的房子;奶奶生病了,虽然家里尽心尽力,却留不住奶奶,可奶奶在晚辈的孝顺和体贴中,走得没有遗憾……日子也在他们的欢笑声、叹息声、微笑和眼泪中静静地流淌着,两个孩子茁壮成长着,幸福而快乐。

可是,突然间,许多人又恢复工作了,包括市长--欣赏擅长用青铜做葵花雕塑艺术家的市长!于是,这个几乎被遗忘的葵花被想起来,而且成了要体现人性政策伟大的重要任务,从市到县到乡到村做工作,要把孩子接回城里。

很美丽很纯净的故事,但正如代后记里所言,作者想要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们明白:生活中痛苦和幸福是并存的。如何面对生活中突如其来的灾难、痛苦和挫折?引书中引用的罗曼罗兰的原话如下:

我们应当敢于正视痛苦,尊敬痛苦!欢乐固然值得赞颂,痛苦又何尝不值得赞颂!这两位姊妹,而且都是圣者。她们锻炼人类开展伟大的心魂。她们是力,是生,是神。凡是不能兼爱欢乐与痛苦的人,便是既不爱欢乐,亦不爱痛苦。凡能体味她们的,方懂得人生的价值和离开人生时的甜蜜。

一直以为臭虫并不是很喜欢这种带着淡淡忧伤的离生活很近的故事,看来偶错了。

http://kindleren.com/thread-120681-1-1.html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4-4-11 20:59
Snowfall

古语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俗话说:狗改不了吃屎。偶这次又没忍住,刚看开头就翻到最后面,知道了结尾再回头看的全书。

Sharon Sala写的一本集谋杀、破案、爱情、同性恋、遗传性疾病和家庭丑闻为一体的小说。因为早早地知道了结尾,虽然是符合我的审美要求的“happy ending”,但就因了这个已经知道结局,中间便非常着急着想看到情节是如何从一团乱麻里抽出了那条奔向结尾的丝的,便抓紧一切可能的时间翻啊翻啊翻啊。于是:

一、正逢先生不在家的两天,却又放不下,每天晚上一边害怕着,一边坐被窝里看着,心理严重扭曲;
二、原计划的该查的词因为贪图情节快进也没查;
三、读的过程中觉得很有用需要记下来的表达法也没记。   

总之,又是且仅是完成了一本书的任务而已。

曼哈顿的冬天,下雪的冬天,对于纽约的刑警们而言,更是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冬天。接连三位女性被杀,而且看上去是同一人所为,凶手手段特别恶劣,将死者的面部用刀割得惨不忍睹,但从三名死者身上去找不到任何线索。与此同时,著名作家,同时也是某过世大企业家的富有女儿,连续半年的时间收到恐吓信件,一封比一封威吓语气更重,而为她出书的出版社也收到了炸弹威胁邮件。女作家的责任编辑为了撮合他最爱的两个人,便邀请他哥哥出任该作家的保镖。不幸警方派出调查该作家的警官却正好是凶手(作弊知道的)。某天,保镖和作家拜访警察局,原本是去找作家威胁事件的责任警官(即凶手,但他们不知道啊,真替他们着急),却无意中被带到了连环杀人案的分析室。看着满墙受害人的照片,当女作家和那些照片并排站时,所有的人都发现线索所在了:这三个都是替代品,凶手的真实目的是该作家。

在这种书中,警察局总是比书中英雄要蠢点,所以他们没能在最后一起凶杀案现场的安全录相中看到凶手的下面像,保镖看一遍录相后,就发现可以从玻璃的镜影中提取正面像,但当正面像提取出来时,时间却已经晚了,凶手已经在他们对他警官身份的信任中,任由他带走了作家。可是,聪明如此的保镖,却丝毫没去想想被放入女作家家里的窃听器是谁怎么放进去的(俺错了,又挑别人漏眼)。

当然,男主角(保镖)和女主角(作家)会坠入情网的。

当然,凶手的心理扭曲来自于与女主角的复杂关系及其苦逼的人生经历,但出乎意料的是这当中涉及到家族遗传性精神疾病。

同性恋来自于男女主角的撮合人,男主角的弟弟,女主角的责任编辑。还好,他的爱情也是称固而美好的。

虽然没怎么查字典跳过了很多生词囫囵吞枣来着,但还是很高兴地注意到,这作家写书时,有些单词似乎选择余地也很小,也是翻来复去地用着同一个词,完全可以令咱自我安慰一把。

当当和中亚上都没找到这书的购买链接,搜索半天通过度娘在谷哥图书中找到了链接。

http://www.google.com.hk/books?i ... book_other_versions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4-4-17 14:21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某天在华西校园内,看见图书馆前有卖书的,扯的广告语是:“买2本送5本”。开始还以为有什么猫腻,结果百无赖等人期间去问了下,还真是买2送5,但是以最贵的两本计价。于是俺立刻全身心投入,一本本挨着看,最后终于以39元的价格买下7本书,这是其中一本。

这本书和同样余华写的另一本价格仅13元,完全是冲着余华的名字去买的,要不完全可以换另外两本19元的书。

是一本短篇的集子,分两部分,头一部分叫“两个童年”,分别记录他自己和他儿子的童年,这部分非常有趣,特别是他写他儿子的几篇文章,趣事层出不穷,都是生活中的小细节,看得出他是个称职的父亲。我最喜欢他写儿子漏漏喝了可乐后,被“嗝”弄来疑惑到害怕到被他的大笑逗乐从而开始享受这个“嗝”的经过,小家伙的样子活灵活现地被方块字勾勒出来。第二部分叫“生活、阅读和写作”,讲他的写作生涯。

全书看完,关于写的文章,总的感觉是还是能感受到作者本人随着时间不同写作态度也好,写的方向也好,似乎都有调整。我自己读的时候常常直觉是80年代末,他是当自己当大师一样来写指导性的短文的,但是那个阶段是认真的,努力想让令自己收获很大的东西也分享给其他人。90年至96年的东西不多,有也令人读起来很困难,感觉象是无话找话。2000年左右的文章却又自在了很多,也真的有好些令人深思,于平静中收获了知识。

而关于全书的编排,则着实不敢恭维,这次是深刻体会到好编辑的重要性了。全书那个乱啊,前面一部分还好点,反正先写自己儿子,再写自己当儿子时,但就这样,自己儿子也好,自己当儿子也好,所有文章都没排序。按说这种顺序多好排啊,人的成长嘛,按时间顺序就清楚明白的呀,没,一会儿大孩子时,翻篇又回刚出生时,搞不清这中间是什么逻辑。而第二部分的排序则更没头脑。开始我以为是按时间顺序来的,很快发现不是,后来以为是“生活”“阅读”“写作”这样分类来的,每个分类里按时间来,发现也不是。这样编排上的失败导致的后果就是读者对余华可能产生“逻辑混乱”的印象,而一个作家如果逻辑混乱,那他写的书可读性就值得考量了。所以,俺说这次真感觉到编辑的重要性了。同时也替余华不值了。

如果不是特别有闲暇时间,真心不推荐这书。

当当网居然没有这个旧的版本,贴个亚马逊的链接:
http://www.amazon.cn/%E6%B2%A1%E ... D%E5%A4%8D%E7%9A%84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4-4-21 13:22
一掠而过的风景

上次买2送5时买的书。尽管小说是我的最爱,但一般购书时,小说类不太考虑在内,除非特别便宜,毕竟,一个月工资就只有那点点,这个均价已经低于10元了。

布老虎中篇书系,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李铁著。全书共有6个中篇,“一掠而过的风景”是其中最后一篇。6个故事都是写工厂及基层市井人物的。作者出生于电力系统,所以但凡写电力系统的那几篇,读起来都很真实,其他几篇相对感觉要不那么自然点。

全书6个故事,都写的改革开放大背景下市井小人物生活中的动荡以及他们的应对方法。很惨的是,无论哪篇,看上去小人物们无论能力高低与否,思想保守与否,道德观符合大众与否,他们和命运的抗争都那么无力,在社会的大洪流下,个人的那点反抗力显得那么渺小,随之而来的则是他们命运的不可控性。6个故事,女主角荔枝、雨薇都走上了“小姐”的道路,而于美人虽然拿着工资,所做的事情又何尝不和荔枝、雨薇一样呢?只是看上去一个是为了自已挣钱,一个是为了单位牟利;一个是单生意一笔收入,一个是数年付出多年回报。而小说里的男主人公,最后则都放弃了自我,屈服在了社会“集体”意识下。全书多而不少地印证了社会上的说法: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才有钱。唉……

http://product.dangdang.com/1313 ... amp;t=1398057019000

哈哈,看这里居然要14元,而我才买成6元不到,又赚了。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4-4-23 23:14
享受权力

世界读书日,正好手头的事情也完成得差不多了,晚上没游泳,翻完了上次买2送5的另一本书《享受权力》。

这仍然是布老虎中篇书系中的一本,李春平著,全书包括6个中篇故事,都是讲官场之事的。

这6个故事里,官场里人物形象倒还齐整:清官,贪财之官,贪色之官,贪权之官,奉承之人,阴诈之人,磊落之人……全都有了。可是读起来,却总给人不那么真实的感觉。 怎么说呢,人物关系比较简单,社会环境比较单纯,故事情节不怎么曲折,读起来就是一个故事,而因为主人公的千篇一律的正面,就令人感觉作者有点粉饰的味道。在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刻画上,作者的功力还有所欠缺。虽然是直接描写的官场中的某些现象,这种直白的但又不敢深入的描写,倒不如描写另一侧面人物而反射出来的《一掠而过的风景》那样令人触动更大。

如果不是特别有闲,不推荐此书。

http://product.dangdang.com/2061 ... amp;t=1398265813000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4-4-25 13:09
化身博士

这个月的英文阅读因为选择了简单的小说,情节性又强,所以很快完成任务。之后就开始犹豫:是提前进入5月的阅读任务呢?还是另选一本简单的来读?因为5月打算读房龙的《人类的故事》,从语言上讲,又是一个难啃的骨头,如果提前开始,自己的日子可以过得滋润点,但到年底盘点时,面子上似乎又不那么好看了,而且我这个人就是这样,有压力还尽想着躲懒呢,这要没压力了,不更懒得无底了?!于是,几经犹豫后,终于在偷石头小伙伴们你追我赶跑步前进的步伐促进下,决定还是看本简单的,5月的任务还是留到5月吧。

于是选择了这本当时买2送5的书,“东方朗文国际悦读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本系列旨在引进亚洲其他国家的英语学习阅读材料,让大家在学英语的同时,感受一下其他国家人的改编方式和编辑视角,这种出发点无疑是好的。具体到这本,是从印度出版公司打造的阅读材料,当然也是经过改写的,看来“名著缩写本”在哪个国家都有啊。本书共改写了两个中篇小说:化身博士和坎特维尔古堡的幽灵,另外还改写了几个欧享利的短篇,特别令人高兴的是,里面有篇是我以前从来没读到过的,呵呵,又多读一篇欧享利的小说,可算读这本书的最大收获了。

本书标示的是大学六级或英语高级学习者,看完全书,俺可以负责任地说:这个标示太与时代不合拍了!基本上俺没有遇上生词,不多的几个全是标注出来的,以偶的词汇量,这个书肯定用不着六级才看,高中生就可以了,特别是现在出国浪潮席卷下的城市,可能许多初三学生看起来也不会费劲的。与国内改编的外国名著相比,印度人的改编读起来要顺溜得多,用的词少有生僻的(当然,偶是相对早些年俺还在学校时看的国内改编的哈,不知道现在的情况了),表达上也少有很复杂的句型,基本上都是可以直接拿来用于不同场合的语言。看完这本书,有点明白为啥我们学了多年的英语都仍然不会用了,我们学的语言就不是可以直接拿来用的,背再多课文,记再多单词,仍然没办法交流。想到这点,又觉得这书标示六级可能也有它的道理。

而在选文方面,与我们总是选择名著、励志类不同,本书选的文章更多的是关注人性的,化身博士关注了人的两面性;欧享利的小说一如既往的是关注人内心当中那些小小的闪光点;最后坎特维尔古堡的幽灵则更为轻松调侃,写一家美国人与新购古堡中游荡幽灵之间的战斗,调皮的双胞胎兄弟弄得鬼魂哭笑不得疲惫不堪,但最后心地善良的妹妹却帮助鬼魂找到了自己的安息之地,更向世人提示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古老故事。

家有高中生,并且又有时间也愿意拓展点课外阅读,不妨一试。不过,考虑到现在英语学习材料的多样性和多途径获得性,也真没必要专门去买这个。

http://product.dangdang.com/2064 ... amp;t=1398402380000

哈哈,考虑到俺不到6元的购买价格,又高兴一盘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4-5-2 23:22
死魂灵

和《钦差大臣》一起购买的书,也是当年很喜欢的一本小说,但自开年重读此书,一直是有一搭没一搭的,许久时间,居然才看了20页。

因为婆婆妈住院,五一回老家,在回家的路上闲极无聊看微信,结果发现上次关注的坚持帮还比较有意思,一个冲动,申请加入了。没料到,一加入,分坛坛主就开始催报计划,然后小组划分出来,组长也立刻加关注,催报计划,每天提醒打卡。就为了这每天打卡,回老家空闲时间没有完全交给游戏,而是抓紧时间看书,每晚9点到群里打卡时,面子上才不至于很难看,于是,这本书终于看完了。

全书以主人公乞乞科夫到各地主庄园里收购死去但仍然在册的农奴为线索,描写了俄国当时社会的黑暗:贪官污吏横行天下,统治阶级生活腐化,农民们则愚昧无知。

全书分成三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乞乞科夫到N城结交各地主,然后到各地主的庄园里与他们协商购买死农奴事宜,这个阶段中,通过他与各个人物的交谈,让读者了解了当时社会上各色人等的荒谬行为;第二部分则通过乞乞科夫从N城狼狈溜走后到另一风景秀丽之地,与那里地主们的交谈,让读者们有对产生前面各种个人行为的社会基础有了一定的了解,或者说是剖析了这些行为产生的社会原因,同时也交代了乞乞科夫个人的历史背景;第三部分划在第二卷中的,但其内容一方面因为手稿的残缺而与前面有所脱节,故事情节要靠读者自己通过想象去补充,另一方面也更侧重于表达作者对社会未来的一种期望,尽管看起来他也知道这种期望似乎是遥不可及的。

很有意思的是,这部小说看到后面,总让我联想起 《阿特拉斯耸耸肩》,看来啥时候应该重新系统地读一下俄国作家们的书了。

http://product.dangdang.com/9067 ... amp;t=1399043889000
作者: 谷雨    时间: 2014-5-4 08:05
刚发现一款使用借书证的手机和平板应用,到99楼里来推广一下,送给所有喜欢看书的大朋友小朋友:

如果你有借书证,就一起来探索超星移动图书馆吧
http://club.etjy.com/forum.php?m ... &fromuid=895254
(出处: 儿童教育俱乐部)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4-5-4 13:42
Black Beauty

仍然是上次买2送5时选的东方朗文国际悦读系列中的一本,标注的适合高中生。

全书是两个故事。

第一个讲一位印度小男孩和他的大象的故事。这又是由几个小故事连贯而成,贯穿全篇的主题则是讲“爱”,人与动物和其他人之间爱的付出和回报,最后,通过小孩和智者的对话道出诸多人生真谛。全篇没有过多的教育式言论,反而通篇都是很随意的语言,天天要说的语言,可别说,反而读起来感觉比那个标注六级的要难点,有时候一句话所有单词都是make, have, get, in, to , upon等简单到极至的,可放一块儿就迷糊不知道啥意思了。

第二个故事是本书的名字,黑美人。讲一匹名叫黑美人的马的一生。马出生在一个爱马的人的农场上,受到很好的待遇和教养,所以马也通人性,努力地工作着。但后来女主人生病,主人全家都要搬到更暖和的地方去,马便被卖给了另一个主人,后来又因各种原因被卖了很多次,每次遇上的主人不一样,有爱马的,有不爱马的,有讲时髦的,有只想压榨的……马从他们那里得到的待遇自然很不一样。而全书以马的语气以第一人称叙述,读起来有些地方不免令人心酸难过。与前一篇一样,语言也以平常交流性语言为主,有讲文采,但更多是注重于有效交流。

至此,看过两本印度出的英语学习的书了,个人感觉难易程度和标注似乎不太符,标为六级的没有觉得很难,标为高中的也没有感觉很简单,但是想想在国内,高中和六级之间似乎是整个大学的英语学习哦,这个跨度应该还是不小啊。但回头想一下,确实,这本书明显的更多简单句式,用词也简单些,反而是我们自己的语言学习里一直没有重视这些小词的应用,动不动就是很“文学性”的词汇,所以学了多看英语,仍然是哑巴英语。以前觉得中国人的写作很好,没什么语法错误,现在得到的信息也显示其实仅仅是符合语法规范而已,但很多时候老美或者老英根本不会用这样的表达方式,只是我们这样写他们能懂,但在口头交流上,他们就要回一回神才能反应出来我们讲的什么。所以两相比较,在英语教育上,我们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做呢。

本书其实五一前就看完了,但忘了把书放到什么地方了,原想找到后引用一些句子的,这下只好算了。

http://product.dangdang.com/2064 ... amp;t=1399180008000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4-5-9 16:27
我记仇

买2送5中的一本,仍然是布老虎中篇书系中的。唉,这个时候发现偶真的真的很财迷,平时舍不得花钱买小说,这遇上便宜就使劲捡。

全书6个中篇:5篇有关爱情,4篇有关大款,3篇有关仇杀……呵呵,看到这里,什么感觉?

哈哈,开玩笑啦,没那么可怕的。

6个故事都是虚构的。其实哪篇小说不是虚构的呢?是吧。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几篇相较于前几本关于社会现象的更严肃的内容的书,这本娱乐性更强,纯属看故事,既不涉及社会发展,也无关爱国主义,更没有什么掌握方向等倾向,就是单纯地讲故事。这样一来,反而让读者更容易接受,明知是虚构的,但讲得好听啊。有如A货,虽然是仿的,但做功绝对不差的。

有闲钱,有闲暇,有闲情时,不妨入手一本,看着文字,在自己脑海里导电影也可,导电视也可,比追连续剧可省劲多了。

http://product.dangdang.com/2061 ... amp;t=1399623553000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4-5-18 22:56
The Story of Mankind

这个月的英文阅读任务严重滞后,为了保证月底能完成任务,加之书读起来有点难,那些人名地名很令人沮丧,决定读点记点。原本在QQ空间里挂得有,想着到时候难得粘,干脆也挂点粘点过来吧。只是一本书要占多层楼,不好意思了。

以下是前面几次挂的。

世界上的事情凑是这么奇怪,上上个月瞧瞧不死瞧得死切活来,赌咒发誓不整大部头了,这个月又把英文的任务定成了The story of mankind。十几天过切老,幸好有加入了个坚持帮,好歹还强迫各人天天能看点。就算这样,一个周末还是耍游戏耍得各人都不好意思老。不过也不完全怪我哈,那些地名人名,啷个搞得醒豁嘛。

今天晚上乖乖儿地没保卫萝卜,洗完碗就坐到书桌前,端坐个多小时,总算有点进展。为了不至于到最后又跟瞧瞧不死愣改心累心慌,隔不好久来写哈看的内容。今天先写前头看的这20章。

话说史前人凭着各人脑壳大些好些,从众多动物中胜出。
再说冰川人为了活命,天天镐刨,消除了种族灭绝的隐患。
然后古埃及人就粉墨登场,创造老第一波人类文化。
当然,两河流域的人也不甘落后,承担起让东风西渐的职责。
结果就有了古希腊文明。

书还没看完,本文要不定斯更新,购书链接就不忙贴出来了哈。 现在要先切查哈刚才又遇到的一堆地名人名,好歹和脑海中的中文名字对个号。(5月12号)

想了哈,接到写在贴子头,也看不到哪些是哪天写的,干脆弄来跟博客一样,一楼楼更新。

搞了半天,今天都还在公元前打转转,难怪不得一哈儿又看到 barbarian一哈儿又看到barbarian这个单词。不过,终于,地名也好,人名也好,时不时地能猜出一两个来老,足见时代确实在进步哈,这不,罗马人来了。

罗马和迦太基之间来回地打仗,最后胜利之神倾向了罗马。在这儿呐,俺有一个发现,原来公元前的情况和现在也差不多。古希腊的统治者严格限制外来人,只有土生土长的本地人的后代才能成为本城邦的公民,外来的人无论为本城帮的发展掌了好多笨,出了好多力,都得不到一个户口本本儿。所以,一遇上打仗,这些外来人就跑得飞快。罗马人不一样,哪个切他那儿,都接纳,甚至本人不到场,直接捎个信儿,罗马也说:“嗯,晓得老,你是我的子民。”结果就是哪怕到都没到过罗马的人,一听到说有人打罗马,操起锄头铲铲就参加保卫战切老。所以,罗马也就越来越强大起来。貌似现在美国人也这样。

另一个让我大跌眼镜的事情是,发现各人以前理解的“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和其本意差起八帽子远,这个罗马是指的“罗马帝国”,和现在意大利那个城市除地理位置相近外,似乎莫得啥子联系。

还有一件令人惊奇的事情,说起来罗马帝国的兴起繁荣是好久好久,但是书上说,其实那个时候,因为连年的战争,统治腐朽,其实在国家表现还很风光的时候,国家机器是已经走在下坡路上了。只是那个时候交通就是靠走,所以下坡的速度慢些。

最最令人惊奇的是,以前一直以为我们五千年的文明,遥遥领先来着。结果看了这些天老,发现各人还在公元前打转转,而那以前,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自然科学方面没咋个说,但社会结构上,他们已经很很很成形老哇。于是,我就切找度娘问了一哈原来我们夏朝开始前好多年,埃及就已经建国老。唉,几十年的自信又被证明盲目老。想当初,听到埃及艳后的名头,总觉得相对着我们的唐宋时期吧,结果别个要是活起的话,都2000多岁老。

看了罗马帝国的兴衰,真正印证“男人有钱要变坏”啊。当罗马还是远离迦太基的一个小镇时,他好谦逊哦,好上进哦。一旦成了大户人家,这哈子,如作者所说:It became a land of rich people ruled by rich people for the benefit of rich people. 酱紫的后果就是当提比略要分贵族和大地主的田地给平民时,他就在长老院曹活活打死老。他屋头也是霉撮撮的,他遭打死老,他弟娃儿汲取教训,先就从立法上来改革,结果既不成功,也惹人恨,然后也遭杀死老。不过在那个皇帝不世袭的时代,一家屋头出两个皇帝,死得其所哇?

罗马帝国持续的时间长得远远超过我的想像,东罗马一直持续到公元1453年。建国是在公元前500多年呢。

基督正式登场了。按说公元,意味着他的诞生,应该左近有轰轰烈烈的与他相关的事情发生才是哇,可是看过切看过来,除了提到有个来自拿撒勒的木匠被杀了外,前几百年没得他啥子事样。都到西罗马帝国摇摇欲坠时,才看到福单传播者开始起作用。奇奇怪怪的事情总是很多,传教士主要在西罗马起作用,教义也主要在西罗马以及再向欧洲那边被接受,往亚洲这边,接受这位主的人不多,可是最终奠定基督教地位的,却是东罗马的康斯坦丁受洗。

唉,才看了四分之一,已经感叹: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 (5月13号)

这几天陪老外,走得皮塌嘴歪的,完全打不起精神来看书,今天一早送走老外,回家睡回笼觉,中午吃完饭接到再补瞌睡,要不是下午有事要出切一趟,怕一觉要睡到晚上接到睡夜瞌睡。出门一趟人整新鲜点了,元气也恢复些,晚饭后才抓起书接到看点。

话说基督教登场到被到处宣扬和接受,经过了好长一段时间,终于因为颂扬顺从符合统治者的要求,宣传天神庇佑符合人民大众的需求,加之康斯坦丁的入教,使得其发扬光大起来。但是好景不长,莫得好久,一个叫穆罕默德的骆驼驾驶员现身江湖,创立了新的教派,并且迅速发展壮大,将当时有记载的土地都纳为了各人的疆土。为阿拉真主战斗的战士们,因为教义中有“突然死亡可进天国”一条,在战场上愣是比那些总担心下地狱的十字军骑士些勇猛得多,这也即是他们的取胜秘诀。最安逸的是穆先生老家是麦加的,但在那里传教时,因为大家都晓得他的骆驼驾驶员出笼背景,所以不但莫得啥子人信他宣扬的真主阿拉,甚至有人计划着要杀他,于是他只好带着信徒远走麦地那。这个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硬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呆嘛,在麦地那,他的信徒一哈子就多起来,没得好久,他就带军返回麦加,血洗了先头不信真主阿拉的家伙些。书中原话如下:In Media, Mahammud, who was a stranger, found it easier to proclaim himself a prophet than in him home city, where every one had known him as a simple camel-driver.

当然欧洲人也不是吃素的,他们后头又出了个查理曼大帝,从伊斯兰教徒手中又夺回罗马帝国(好奇怪,还是罗马帝国)。但是这个时候的欧洲已经莫得当年威风了,基本上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有点跟中国春秋时候差不多,说起来有国王,各个诸侯也说起来是效忠于国王的,但因为天高皇帝远,加之通讯不便,所以基本上是各自为政。这个时候的骑士,也就相当于各地的行政首脑,都辛勤地在各人的管辖范围内忙碌着。如作者所说,从大趋势上来说,他们都是值得表扬的,当然也不排除有个别FB的统治者。

这里提到了诺曼底公爵。原来是北欧的海盗发展壮大后,经常来骚扰罗马帝国,凭到各人跑得更快的船只,守到各条河流的入海口,哪个不幸撞上了,男的杀光,女的抢走,留下尚未烧烬的被抢船只的残骇给帝国闻讯起来的军队。各个小国的国王都对这些海盗头痛不已。最后法国国王忍不住老,干脆跟他们商量:割地求和。所以就把诺曼底给他们了,首领自然成了诺曼底公爵。诺曼底公爵弃暗投明,做上了受人尊敬的公爵,他的孙子体内却流淌着他好战的血,但这边签了和约的,于是他娃带着队伍就跑到海对岸,给各人封了个“英国国王”来当,当然这个王冠肯定是鲜血换来的。

更出乎意料的是,在前两个世纪到处横行霸道狂建殖民地的英国,那个时候也是案板上的肉嘎嘎,一哈儿这个来啄一嘴,一哈儿那个来咬一口,看来他们是在被殖民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殖民经验。 (5月18号)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4-5-19 21:17
The Story of Mankind-02

晕头转向地看了这些天,书翻了三分之一,头绪却没咋个理得出来。幸好这次下定决心,加上坚持帮众亲的帮助,连到记老几天笔记,今天好象摸到点门道了。作者好像是把历史分成了几个大段,然后每个大的段落里,先按年代顺序写大的脉络,再总起来写这个期的各种相关制度、现象等综合信息。

比如这个中世纪时期,先按顺序写了罗马崛起,耶酥出现,基督盛行,伊斯兰教诞生壮大,查理曼大帝,北欧海盗等,接下来开始综述封建制度、骑士文化,教皇和皇帝之间的斗争,十字军东征等这种贯穿于整个时期的事件。

酱紫写法,对于母语读者肯定会更有意思,加上作者的笔调当中幽默成份不少,接受度会很高。但真的苦了我们这种既语言不通又缺乏历史知识的读者,脑壳都遭整晕了,还没看出个所以然。

以前就觉得欧洲一个教皇,一个皇帝,百姓究竟听哪个的呢,这是个问题。这次一看章节标题就是教皇PK皇帝,以为可以找到标答了,结果看半天,还不停地查字典,答案没找到,得出个莫名其妙的结论:教皇要废黜皇帝,皇帝就打教皇;皇帝要打教皇,教皇就废除皇帝;然后新皇帝打旧皇帝,所有皇帝打伊斯兰教徒。说到底,政治斗争很残酷。

与当年的攘外必先安内相同,教皇和皇帝相互虽然打得不亦乐乎,但如果老百姓要反对他们两个,他们立刻联手起来,然后就号召大家切打老穆的追随者,于是来了9次十字军东征。东征的过程中,还不停总结:Enthusiasm alone would not set the Holy Land free. Organization was as necessary as good-will and courage. 不过,战争的起源就不端正,一是为转移矛盾,二还是有着打猫儿心肠,所以啷个总结来总结切,最后的结果仍然是:After the year 1244(when Jerusalem became definitely Turkish) the status of the Holy Land was the same as it had been before 1095. 也就是说,打了150年,仍然回到从前。

今天看的最后一章讲了中世纪的城市兴起。作者相对于每位统治者上台下台仅给3-4页的篇幅,这一章用了11页,着实是费了些笔墨的。用孩子易懂的例子详细讲了人民是怎么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逐渐从封建地主手里夺取了权利。Almost imperceptibly the towns grew richer and the feudal lords grew poorer. 看来,还是要相信历史即使看上去是死水一潭,其实仍然是在imperceptibly发展的。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4-5-20 22:19
The Story of Mankind-03

唉,别个说文盲可怕,真的是可怕。老话又说半罐水响叮当,硬是说得有道理。昨天多得意地哇啦啦说各人找到门道老,结果今天再看,啷个套昨天的套路啷个不对头,看来火门儿还是没摸到。于是,今天边看边问度娘,把昨天整混老的时间表算是理撑展点老。

这个中世纪时期和古罗马帝国没有重起,起码没有完全重起,度娘说是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东罗马帝国灭亡这些年叫中世纪时期。而作者各人在今天的两个章节中都重点强调老All times and all ages overlap,循循善诱我们I have quite often warned you against the danger that lies ih historical dates.愣个看来,我前头犯点迷糊也是他意料之中的事情哈。闲话少说,反正作者的意思是: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所有的历史年代不能搞一刀切,没得说啥子今天是罗马帝国时期,明天就是中世纪时期,后天就是一言堂复兴时期。更靠谱的说法是各个时期之间是犬牙交错的,令我想起了才带老外看的道家太极图:阴从阳起,阳从阴起,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闲话少说,书归正传。

话说中世纪的时候儿,欧洲各国慢慢形成了议会,特别以英国那个不争气的John,在国王狮心理查德参加十字军东征后,一步步就把国王家的权利败给有钱人老,而这些有钱人联盟就成为议会的雏形,最后发展成议会。 欧洲各国就这样踏上了争取公民自制的漫漫长路。

接下来一章讲中世纪世界里,圣经和亚里士多德是基督徒接受的唯二学说,但亚里士多德老先生随着军队的你来我往,辗转各地,其学说回到欧洲时,已经是古希腊语到阿拉伯语,再到拉丁语的翻译本了。而中世纪的人居然喜欢吃大锅饭,不喜欢竞争。比较他们和古希腊人,后者是“活在当下”,而前者却是为“来世”攒着人品。

中世纪基本上是以物易物,自给自足。但十字军东征却带来了贸易这个副产品,于是意大利的各个城镇个个赚得盆满钵满的,也为复兴备下了物质基础。

至于文艺复兴时期。The Renaissance was not a political or religions movement. It was a state of mind.这是我看到过关于文艺复兴时期最能引起我共鸣的说法。到这里后,好多名字熟悉起来,首先就是讲中世纪后期文艺复兴初期大学的繁荣,具体讲了巴黎大学和牛津大学的诞生,完全不晓得,牛津大学是从巴黎大学分出来的。然后看到但丁的名字了,作者居然花了好些个篇幅浓缩地介绍了神曲的内容。比较搞笑的是,东罗马帝国受到土耳其人的攻击,派使者到西欧救援,结果这些西欧人不派援兵不说,居然向使者请教起希腊语来,掀起了希腊语学习的高潮。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4-5-23 23:23
The Story of Mankind-03

哦祸,这几天晚上要么有饭局,还带转台的,要么偷石头,这个读书笔记落下好多。

文艺复兴老,大家思想活跃起来,于是乎就有了百家争鸣的架势,特别是德国版活字印刷的发明,使得the last excuse for ignorance was removed from this world,不但人人看得起书,个打个都争到抢到发表各人的意见,通过各种方式:绘画、文学、科技!总而言之,言而总之,Humanism had made all men free and equal before the printed word.

这个新时代就是节奏快啊,伟大的发现也就随之而来老。这个时候儿,葡萄牙和西班牙凭借各人航海优势,成为世界霸主(其实只是非亚洲地带哈?),哥伦布,麦哲伦的航海结果是教皇莫得法,凭空划到线,往东归葡萄牙,往西归西班牙。

写到这儿勒,作者实在觉得不提哈远东地区对不起《人类的故事》这个标题,终于开说远东的宗教:印度的佛教和中国的儒家。只是介绍了佛祖和孔子的生平而已,这部分读起来相对轻松,但知识获取上,远不如读我们各人的历史书。仅摘录几句话:
Confucus is almost the only one among the great moral leaders who did not see visions, who did not proclaim himself as the messenger of a divine power.(如此看来,历朝历代那些借神仙名头揭杆起义的人简直弱爆了哇。)
Most religions change as time goes on.
作者关于道教的介绍真的很到位:Lao-Tse taught the Golden Rule, and in less than three centuries the ignorant masses had made him into a real and very cruel God and had buried his wise commandments under a rubbish-heap of superstition which made the lives of the average Chinese one long series of frights and fears and horrors.

紧接着,作者又回到他熟悉的欧洲切老,开始介绍宗教改革以及接下来新旧教之间的战争。第一次知道了公海概念的由来,以及确定办法,居然是以加农炮的射程来确定的。不晓得为啥子,所有宗教的教义都是想要让人们最终能达到美好天国,实现天下大同,但从有历史有信仰开始,因为宗教而打的做仗数不胜数,这里提到的“三十年之战”更是,用作者的话说:Everybody fought everybody else and the struggle ended only when all parties had been thoroughly exhausted and could finght no longer.某城市战争前1千8百万人口,后来仅剩下4百万。而从参战方面来讲,其实第一次世界大战似乎应该往前数好多年样。其实回头想哈从最开始大家都去抢尼罗河流域的肥美土地时,哪次不是世界大战呢。不过在这两章里看的句子,今天居然就用上了。Few things in human life are either entirely good or entirely bad.而当年欧洲的教权不允许百姓印制和阅读圣经,只听教士传教,原因却是人们读了圣经的话,就会发现书上写的和教士讲的不一样的地方,然后就会产生疑问,而questions , when they cannot be anwered, often cause a great deal of trouble,为了避免这种trouble,于是禁止读书。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4-5-24 22:53
The Story of Mankind-04

从公元前恺撒大帝跨越海峡开始,英国就被你来我往的殖民者们统治着,但没有哪个殖民者把这个岛屿当做了自己的家,所以也不怎么珍惜,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很长很长的时间。后来好不容易有人把这里当做自己的家来经营了,小岛也就开始繁荣起来,特别是在欧洲大陆各种教派打来打去的时候,伊丽莎白女王让这个小岛强大起来,一时间压过西班牙成为了海上霸主。后来因为国王专权,引发了国内战争,再后来却又因为国王长期呆在欧洲大陆,疏于朝政,反而促进了议会力量的发达,为后来甚至直到现在英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奠定了基础。从这一章当中,知道了“内阁”这个名字的由来,原来是在皇宫里某个贮藏室开会来着。放眼现在的世界,看看英属殖民地无论是从数量还是发展状况来看,他们的某些思想可能值得我们借鉴。摘录两句如下:
The world is made u of number of people and they rarly think alike. In the long run, this seems a very wise provision.
A goverment of and by and for one single part of the entire community cannot possibly survive.

介绍完英国后,用一章的篇幅介绍了英国发展期间,欧洲大陆上权利平衡的格局:法国在路易十八的带领下,辉煌发达,和西班牙联盟,形成了与英国和荷兰联盟抗衡的一股力量。不过,作者认为Glory abroad too often means misery at home.

接下来是介绍俄国的上升,彼得大帝从他姐姐手里夺位后,倡导了向欧洲学习,学习的结果是帝国的强大,作者认为该国前段时间的情况说明这种生搬硬套还是有其缺陷的。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4-5-26 09:01
The Story of Mankind-05

难怪现在中国威胁论如此盛行,看哈欧洲的历史,确实是不管哪个国家,只要各人装备得起刀叉老,就要开始想切捻别个锅头的肉嘎嘎,所以邻居些只要看到隔壁子置得起餐具老,也就开始防范,甚至先下手为强。所以这个沙俄强盛起来后,和隔壁子的瑞典掐起来也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普鲁士也开始长大。

整个这个时期,以往依赖于土地的封建贵族统治开始没落,取而代之的是资本主义商贸体系的崛起。想哈欧洲人以前好可怜哦,城头人一辈子也就最多看到几个银角,金子?好多人一辈子晃不到一眼哦。但是新大陆的发现,秘鲁矿产的开发,往大讲,把商贸中心从地中海移到了大西洋沿岸;往小说,让欧洲的普通人开始见识黄金白银。

随着殖民地的开发,各个殖民国家开始打仗,作者也承认,这些仗有点奇奇怪怪的,战场都不在殖民国本土,都在几千公里外的殖民地外的海洋上。而法国和英国在北美大陆上的战争对于美国历史非常重要,凭着美国目前在地球上的位置,当然也就对世界历史很重要。这个时候看得出派出切探险的人的身份和价值观对于战争结果的影响。英国都是中产阶级的商人,到那里就是想过上自己的好日子,所以浴血奋战。法国的是代表皇室切的,到了后插上法国旗旗儿就一门心思想回国效力王室,肯定就打不赢。但是这打赢仗的人,想的是过好各人的日子,这个远在天边的英国政府老是要对这片新大陆的管理指手画脚,这些中产阶级就受不鸟老,于是跟政府军开始打仗,获胜后发表了独立宣言,制定了宪法……这些轰轰烈烈的举措以及其结果,传回欧洲大陆,这哈子,把老家搅得不安宁老。当然,这些是后话,今天还没看到那儿切,明天看老再来汇报。

今天学到的一个表达:Bad feeling caused more bad feeling。我理解对应的中国话是“恶性循环”。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4-5-26 22:34
The Story of Mankind-06

前面的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感觉都是流血的节奏。可较之接下来的法国革命,真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了。底层人民在中产阶级的煽动下革了君王的命,企望建立民主政府,但很讽刺的是,the autocratic rule of the King had been destroyed. It was succeeded by the tyranny of a few people who had such a passinoate love for democratic virtue that they felt compelled to kill all those who diagreed with them.

在反君主制的斗争中,拿破仑脱颖而出,并且迅速成为法国的领导人,带着他的军队席卷了欧洲。而不幸的是,这位深受民众爱戴的领导人于1804年也让教皇给他加冕而进入到皇帝的队列中,以前载民主之舟的水转而覆独裁之舟,周边国家联合起来对抗拿破仑的军队。看完本章,提醒自己以后去找The Two Grenadiers这首歌来听。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4-5-31 21:19
The Story of Mankind-07

越接近书的尾部,章节越来越长,但似乎无论篇幅长短如何,主题只有一个:战争。谁说爱情是永恒的主题,纵观人类历史,战争才是永恒的主题。

拿破仑战败后,欧洲成立了神圣联盟。联盟忙着做的事情就是恢复各国的王权,其实这只是表象,实质却是几大家族瓜分欧洲大陆。本章用大量的笔墨讲了俄国沙皇和一神女的事情,看似浪费笔墨,但我很喜欢作者给出的这样做的理由:Don't be satisfied with the mere statement that "such and shuch a thing happened then and there". Try to discover the hidden motives behind every action and then you will understand the world around you much better and you will have a greater chance to help others, which (when all is said and done) is the only truly satisfactory way of living.

接下来介绍了同样这段时期欧洲大陆上各个政权及民众对于前阵子的“革命”的反省。无奈这个反省的结果,追求所谓的“和平和稳定”,最终却导致了历史的倒退,形成了谈“革”色变,更是养了一大批类似我们当年的东厂间谍一样的圣谍。但纵观历史,也如作者所说的一样。It was not the first time that an attempt had been made to set the clock of history back.不过,结果也会是一样的,历史总是会前进的。

这不,随之而来的就是高潮迭起的独立浪潮。不过又是以前从来不知道的,这个独立浪潮居然是从南美刮起来的。

前两天没来更新读书笔记,书是看了的,笔记也是记了的,但实在没有心情来记,就耽误下来。

之所以没有心情,是因为越读到书的尾部,越发现其实人类历史就是一部血泪史。虽然到目前为止世界大战编号仅到“二”,但前面那些战争哪次又不是世界大战呢?只是那时候的人们与天斗与地斗与自然斗的同时与人斗着,大家住得比较分散,交通工具又不够发达,所以显得只是局部而已,但次次都牵扯进了最大限度可以牵扯进的人。

说起来对外战争是为了给本国人民争取更大的利益,可是统治者们真的为了自己的臣民而战吗?如果是这样,那怎么解释工业革命时期各个国家本国工人的悲惨处境呢?比山西黑煤窑还惨的境遇啊!!!转过来看所谓的科技进步,带来的只是更频繁的规模更大的战争。

所以, 比较赞同作者最后一章“新世界”里提出的看法:科技进步如果没有相应进步的人类管理,历史之船是会出事儿的!

终于赶在月底前一天看完全书,虽然内容令人感觉沮丧,完成任务本身却还是令人欣慰。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4-6-10 22:23
外国音乐在外国

从头马朋友处借的书,起兴借阅此书,是因为那时刚看余华的《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刚看个开头,觉得跨领域的评述非常有意思,所以尽管自己是个五音不全,听无数次都分不清《鸽子》和《回家》的人,仍然毅然决然地借了此书来看。当作六月的中文阅读任务吧。

画家写音乐,听起来就觉得有趣,可看起来发现自己音乐背景的严重不足,实在是太影响阅读了,不由人不惋惜。不过,从非音乐方面来看此书吧。

在序言中,作者有句话很有意思:转眼,归国定居十个春秋了。年得一年,被恩准的言说空间越来越少,受命删除或事先退稿的待遇,越来越多了。当时读到这句,略觉不解,待后面看到以下句子,不由苦笑。

• 关于霍洛维茨告别仪式向公众开放。国内:一位文化名人的殡仪,卑贱如我,可有幸前往?票是断乎少不了的,且非有十二分背景的熟人。而在纽约:我径自去到上东城:我确知自己是属于“公众”之一,除非演出,票一概无需。
•  “人民”在哪国都差不多
•我们生活中的音乐大半是等来的,由政府批准、批发。
•今日的贪官居拉出去正法,心里有歌要唱么?唱什么歌?
•民国时期没有“美协”,不必开会“学习”,“汇报思想”。

而在题记中,作者坦诚地介绍了本书的由来,完全没有故弄玄虚地拉许多大旗说许多大话来证明此书的必要性、重要性。对书中内容也是谦逊自然地介绍。全书的风格也确实是这样的,都是讲事件经过,谈自己当时的感受,讲自己的真实想法,完全没有凭借自己大画家的身份,对音乐指手划脚地来着一二三四。但就在这些真实的描述中,有些表达却非常有趣,表达的内容也着实有趣。比如:

• 西方同苏联板面孔,是为“霸权”,心里却从未忘记过俄国佬的艺术,几十年眉来眼去,明里暗里一直有文化交流。•(音响)发烧友们,好比共产党员,他们是一群由“特殊材料制成的人”。
•私人的口碑,永远比商家的广告可靠。
•“文化工作”走到今天,早已不是“为消费者而制造商品”,而是“针对商品而制造顾客”。
•东西一旦归了自己,就此冷落。
•很久很久没有音乐,终于听到了,你会在乎演奏版本么?
•高雅艺术好比是酒;民间艺术好比是水,流行艺术好比是饮料。
•我一直以为四九年后中国最了不起的绘画,既不是国画,也不是油画,而是连环画。
•在暴发记家里我见过珍贵的古董,不过那是“财富”,不是“趣味”。
•我相信真正的学习是自学,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我们若是活在民国,很多血腥的事情:战争、暗杀、逃难。今天回看,我们看见另一个民国。
而最令我喜欢的,是作者对东西方音乐也好,绘画也好的比较,在那篇长长的音乐的立场中,作者表明他的立场。“谁更高明呢?”答案是无所谓,根本是两回事。写到这里,想起臭虫小小时候,非得要弄清楚吕布和诸葛亮谁更厉害。

另一件令我惊奇的事情是,据作者所言,姚文元的父亲翻译了高尔基小说集。

不过,身为画家的作者,文笔虽然是好的,可读起来,总的感觉是太过了,用蒋勋老师的话说:写得太用劲了。所以正如他评价音乐指挥人们提到的“卓越的表达”Vs.“自然的流露”一样,他的文字和余华的文字相比,也是这个对比。仅举以下一句为例:爵士乐真非常地都市、男性,非常地今夜、此时。读起来很美,也很累。

我在想,什么时候是不是应该对着他书中所提的乐曲,对着他写的文字来听这些乐曲,给自己补点课?

http://product.dangdang.com/2078 ... pe=&t=1402408969000


作者: xxbzh    时间: 2014-6-11 13:31
这两天开始看卓越凑单买的是The Tiger's Wife,作者是80后的美女作家,90年代移民美国后才开始学英语,这本书得了普利策奖。
作者: xxbzh    时间: 2014-6-12 14:26
本帖最后由 xxbzh 于 2014-6-12 14:43 编辑

happy,最近老是登陆不了,我给发错地方了,应该发到妈妈的读书楼,将错就错吧,这是作者照片:
[attach]26441[/attach]

IMG_20140611_134527.jpg (333.78 KB, 下载次数: 0)

IMG_20140611_134527.jpg

IMG_20140611_134527.jpg (333.78 KB, 下载次数: 4)

IMG_20140611_134527.jpg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4-6-17 23:15
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

仍然是上次买2送5时挑的书,仍然和另一本余华的书一样,文字是好的文字,编得太够呛了,所以,读起来感觉混乱得很。

幸好前面看了陈丹青的《外国音乐在外国》,两本书里提到的许多人和许多作品都是一样的,读起来比较熟悉,也促使我下定决心啥时候找到书中提到的各种曲子来听听,感受一下,也受点熏陶。

其他的不多说,只介绍一下学到的一个知识点。看书时,见各位作曲家们都写得有“第七交响乐”,对这个命名方式觉得奇怪,就找度娘了解了一下,原来以前作曲家们都不会给曲子命名的,就是按自己创作的顺序编号,至于大家听到是什么,就自己把它认为是什么吧。后来才慢慢开始了命名。

http://product.dangdang.com/1319 ... amp;t=1403018178000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4-6-23 22:55
从美国看到世界

不清楚这本书是怎么下到kindle上来的。这次陪儿子去北京看外婆,人在外,计划有所不顾,便带上kindle,没想到东一点西一点,几天下来,居然看完此书。

这是二战前夕一英国政治家写的书,读下来,感觉他在推动两件事情:一是督促美国参战,二是想说服美国搞社会主义。

作者认为,当时欧洲和亚洲蔓延的战火起缘是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迈进引起的,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迈进是因为资本主义国家在本国领土上无法解决资本主义制度遇到的问题:购买力低下和物质丰富的矛盾,所以要开拓海外市场,但随之而来的是对海外市场的管理以及各国对海外市场的争夺,结果便是战争。具体而言: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工具为少数人占有,这部分人以手里的资源为条件,剥削无资产者的劳动,付给这些打工仔的钱不足以满足他们的日常所需,没钱买东西导致市场的萎缩,但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停止,特别是对利润的追求会让资本家们扩大生产,于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物质丰富和需要低下”的矛盾,但为着追逐利润,资本家是不可能同意增加工人的报酬来增加他们的购买力进而繁荣市场的,于是不得不把东西卖到海外,也就是殖民地国家去。但随着各个落后地区都被殖民化了,没有扩张的空间了,为了争夺市场,发达国家相互之间开战是不可避免的。而殖民地本土人民争取自由的愿望和侵略者希望他们顺从管理的愿望相悖,自然也免不了起战争。

在提出这个问题后,作者分析了解决办法,他的态度是对罗斯福的增加人民购买力计划大加赞赏,认为其在找到替代资本主义的制度前是最理想的办法,但同时提出这样做的最终要求仍然是要找到能彻底解决前面提到的矛盾的办法,而他给出的办法是用社会主义制度替代资本主义制度。但在书中,作者特别强调了他所谓的社会主义和通常认为的社会主义在概念上的细微差别,他所谓的社会主义是指生产工具为人民所有,并不是生产产出的平均分配。

在做出了这些分析后,作者花了较多的篇幅来讲前苏联的情况,但讲得有点语焉不详,仅是说它的好,具体好的地方也只是给出了几个空空的数字,想来当时的情况下,他可能也掌握不了更多的信息和资料。很有意思的是,他专门针对当时国际社会把社会主义等同于法西斯做了反驳,具体内容请有兴趣者自行阅读本书。

最后,作者非常鲜明地表达了他的观点,希望美国参战以遏制法西斯对世界的危害,更希望美国能带领世界人民实现社会主义,建立一个民主公平的大同世界。

篇幅不长的书,但翻译实在有点不敢恭维。仅举一例:但是英国的劳工运动,就全部分说,还从来未曾努力真正关于铲除资本主义和建立论文的事情。尽管如此,慢慢自己再顺一下语句,还是可以读的。相较于语句,更应该关注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内容,非常好奇如果作者活到今日,重版此书,他会做修改吗?会如何改呢?

http://www.amazon.cn/%E4%BB%8E%E ... BD%BB/dp/B00A21JJU4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4-6-29 18:31
陆犯焉识

自电影《归来》上映后,就不停有人推荐,而一位朋友的说法很有意思:电影主要去看演技。鉴于她既往的推荐,俺立刻着手找书来看,正好同事买了此书,便立刻排上了队。

陆焉识:解放前的公子哥,但其年幼时便体现出现今人们所谓“学神”特质,能背下一本字典。而小小年纪的他还体现出别一个特质,也是后来为他带来不尽麻烦的一个特质:同情弱者,因了这个特质,年仅14岁的他留下了父亲去世后将被赶出家门的继母,也因了这个特质,娶了继母希望自己娶的女人。但他的还有一个也是给他一生带来不尽苦头的特质:对自由的向往,却又让他为了躲避婚姻而踏上了留美之路,让他在无数次社会突变的风云中不愿意加入任何一方,而被所有方面视为敌人。

留美让他掌握了四门西方语言,成为学识渊博的教授。与西方美女的感情纠葛,让他踏上了回国的道路。不幸的是,他一直以来的交友不善,为他后来的悲惨命运埋下了伏笔。

作者全书都以陆焉识对妻子爱的后知后觉的领悟为主线,叙述了他一生的坎坷经历:公子哥,留学生,海归教授,叛妻,民国囚犯,人民政府囚犯……文革后被特赦,回来后妻子却失忆,儿女对他的接受和不接受,最后,老年的陆焉识终于还是处在了儿子一家和女婿两个阵营的中间,不得不不辞而别,全书也在这里结束。

办公室同事在讨论此书时,都对“不入伙”颇有感触。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已,如陆焉识这样非要坚持做自己,最后的结局总不那么美妙。

今天看完全书,深为陆焉识妻子冯婉喻的忘记所震憾:忘记所有的一切,腾空大脑,用它来装那些美好的回忆和期盼,人便年轻漂亮起来,不知道做到极致,是不是就会变成圣洁?

很感人的书,很震憾人心的叙述,但是很令人心碎的故事,令人垂泪的结局。


http://product.dangdang.com/2252 ... amp;t=1404037964000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4-6-30 11:19
The Chinese Boy and Girl

购买kindle后,从亚马逊网站上0元购买的电子书,一直有一搭没一搭的看着。说起来极不好意思,本月的英文阅读任务原打算是看“Dicey's Song”的,结果诸多事情,主要还是自己的惰性和能力欠缺,居然到月底了才只看了60页,眼看着任务完不成了,不经意之间,发现这本书已经看了80%了,于是抓紧时间看完此书,给自己一个心理安慰:这个月好歹是看了本英语书的。

真是想也想不到,对中国旧时儿歌、儿童游戏、儿童剧、儿童故事等知识的了解,居然会来自一本老外写的书。而用英文读到小时候那些熟悉或者到现在也还陌生的儿歌也好,游戏也好,感觉真的是怪怪的。

全书分成几个大的部分,依次是:

儿歌;
儿童及儿童生活;
男孩的游戏;
女孩的游戏;
儿童玩具;
街区游戏--幼儿园;
儿童剧及儿童娱乐项目;
儿童故事。

作者是在中国生活的老外,听着保姆给自家孩子念儿歌,就请人翻译给他听,然后来了兴趣,开始到各地收集儿歌,主要收集了北方地区的,但好些内容也是我们所熟悉的,比如小耗子上灯台,姥姥家唱大戏什么的,作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还试图也形成押韵的句子,于是有些地方便够得我这个英文三脚猫猜测了。

作者后来又专门去观察小孩子的游戏,甚至付钱给孩子们让他们耍给他看。很不好意思地承认一下,男孩子的许多游戏是俺所熟悉的,反而当年养在闺中的女孩们的游戏于我有点陌生。特别有意思地是,作者居然花大力气详细描述了我们所谓“挤热火儿”的游戏,这个游戏我们当年也是花了大力气解释给儿听的。所以想起来这个时代进步真的很快啊。

在最后的儿童故事一章,俺真的看晕了,首先作者记录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就和俺一直以来读过的故事不一样,然后大人国小人国的故事俺就压根儿不知道咱中国有这样的传说。

综上所述,如果有造人计划的人们,不妨读一读这本书,温习(学习?)一下我们以前的童谣什么的,特别是儿童游戏,让他们重新拥有一个有游戏(而不是游戏机)的童年。

http://www.amazon.cn/The-Chinese ... mp;ascsubtag=659090|1|c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4-7-9 10:18
Dicey's Song

一个初中二年级的女孩子,在某个夏天带着两个弟弟一个妹妹来到一个陌生小镇边的农场里与外婆一起生活,但这个外婆是她从来不知道的。

从女孩在新环境的生活点滴中,读者慢慢知道:他们的父亲很早就离家出走了,妈妈独自带着四个孩子过着辛苦的生活,但妈妈突然发生了意外,于是这个夏天,家里的老大Dicey就带着弟妹们流浪于各亲戚之间,总也找不到停留的地方,最后外婆同意收养他们,于是他们留在了农场里。

农场上的生活仍然是艰辛的。外婆不愿意接受福利救济,但要养活孩子们就必须接受救济;Dicey悄悄找到一个杂货店的老板,每天放学和周六上午去店里打小工挣小时工资;家里第二天的孩子James接替了班上同学放弃的一条送报纸的路线,于是又增加一份收入;最小的男孩Sammy琢磨着在闲置的牲口棚里养母鸡,于是天天缠着外婆同意他的想法。除此以外,他们还面临着很多其他的看不见的困难:怎么融入 当地社会?怎么与特立独行的外婆相处?妹妹有音乐天赋,但同时有着阅读障碍,怎么帮助她赶上同学的进度?James天资聪颖,但为了不得罪同学而宁愿把作业做差,怎么让他发挥他的聪明才智?Sammy为了讨老师喜欢克制着自己调皮的天性,以至于回到农场过度反弹,怎么帮助他找到自己?更重要的是,母亲在遥远地方的医院无知无觉……

日子一天天过去,每个人都在每天的生活中磨砺着自己,改变着自己。最后,Dicey与外婆成了朋友,在学校也有了自己的朋友;妹妹的音乐天赋引起了音乐老师的关注,增加了她的钢琴课,音乐老师同时也成了这个家庭的朋友,而小女孩在哥哥James的帮助下阅读有了进步;James在帮助妹妹阅读的事情上找到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地方,在班上也有了和自己情趣相投的朋友;Sammy又恢复了他七岁出孩童的天真,远离了打架的朋友;外婆则开始尝试放开自己,与外界接触……一切都向着美好的方向前进着。

但是,妈妈所在的医院来了电话,妈妈行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外婆和Dicey的波士顿之行,带回了妈妈的骨灰。自妈妈离外婆家出走后,第一次,也是永远地,回家了。

这次看书开始还老老实实查单词,抄句子,到故事情节深入了,又积习难改,连蒙带猜地往前看着,囫囵吞枣地结束了全书。不过在最开始认真看的时间时,发现看的时候查一次单词,但不急着写下来,用记号笔标出来,看完一章后再回头抄写到生词本上,如果回忆不起意思就再查一下字典,这样比当时查了当时就记在生词本上,然后就不管了要记得的时间长点,对后面的连蒙带猜帮助更大。以后会尽量避免囫囵吞枣地完成任务,实在不能避免时,也要用这个办法让蒙的机率减少些。

把抄的句子还是记在下面。

Grandmother's character has sharp corners and unexpected turns.

This happiness blew through her like wind, buoyed her up like water.

He couldn't see how big troubles had little begins.

Just a band of burning orange was left from the sunset, but the water caught that and transformed it, lying before Dicey like a field of gold.

How to thread a needle and tie the knot.

Worry was like the mist along the marsh, it rose up from the floors of the house.

There were good things and bad things, but there was nothing that made me regret you living here with me.

Sky hung low and grey over fields.

Alarm bells were clanging in Dicey's head.

You could get used to just about anything.

Dicey took in the information.

That Gram really belived her made Dicey's heart swell up warm.

Her heart was squeezed so tight it broke into pieces, sharp pieces that can against her lungs and throat and stomach.

Dicey felt as if she was broken into pieces and didn't know how to gather herself together again.

Becaus not saying it wasn't going to change anything.

It just has to be the way it turns out.

Because yesterday afternoon, buying presents and thinking about her family, Dicey had felt better. She hadn't forgotten, but she remembered other things as well.

She didn't know if she was sad or glad. She couldn't sort out the sadness from the gladness.

强烈推荐高中生阅读本书。

http://product.dangdang.com/2291 ... amp;t=1404872305000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4-8-3 22:05
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

这本书是在出版社工作的同学送儿子的,他似乎也没看完,大概当时年龄小了点,读起来觉得枯燥?在我们省首次检测到H5N6(?是这个,明天核实一下)感染人类后,俺就想着是不是该拿出来看看了。终于,七月份的中文阅读任务排上这本,也按时完成了。

本书是介绍的1918-1919全球范围内跟一战同步的流感大流行,但介绍的重点并不在流感病毒本身,有所涉及,可是很简单,连科普都算不上吧。介绍的重点分两条线,一是疾病辗转全球的路线,二是造成这个路线形成的各种社会原因。

美国的医学界自19世纪中期霍布金斯大学建立以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到1918的时候已经处于世界领先行列。但相较国内人民大众的需求仍有一定的距离。

而随着美国参战,总统要求保持全国人民的士气,一切为战争让步。这个时候,字里行间,怎么看怎么觉得又在读《阿特拉斯耸耸肩》了,于是有点自哂当年的自作聪明,以为《阿》著里都是作者出生国度里的背景。而为战争让步的其中一项就是新闻的真实性,或者叫选择性:凡是会影响到士气的负面新闻一律不报,而怎么判断这个是否会影响士气呢?长官说了算!于是疾病爆发、病例死亡的信息一概滤过,换来的是防范不力和无际的恐慌!另一个重要举措是保证部队的医疗资源,结果就导致了民间严重的缺医少药,相当于给疾病助纣为虐了一把。

很厚很厚的书,读的时候很沉重很沉重的心情,不完全是因为死亡人数的无法想像性,还因为近一百年了,似乎医学也好,政治也好,都与那个时候没啥大改变样。

简略摘抄几句书中的话。

德国科学取得现有(指19世纪后期)成就所采用的方法最重要的三点:一是德国医学院接收有充分准备的学生,二是学院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三是政府及大学对研究大力支持。(那个时候,美国的医学院招收的学生还是考不上其他大学的随便什么人,医学系的收入也来自于学生,即招得到学生就有收入,招不到就没有收入。)

当他过了而立之年后,他还一直没能做真正的科学。(这是对美国医学界奇人韦尔奇的描述。看看韦尔奇最后的成就,再看看我们的孩子,会发现自己的许多担心是自找的。)

(同样对韦尔奇的描述)他的缺点是:他对科学就像对待他的余生一样,一直停留在表面而没有深入下去,他的注意力从不曾锚定在一个重要或意义深远的问题上。(所以,搞行政和搞科学要求的素养是不一样的,如果想搞科学,就必须要深入得下去。)

公共卫生过去和现在一直是挽救人类生命数量最多的领域,方法是了解一种疾病的流行病学--其作用模式、在何处以及如何产生和传播,然后攻击其弱点。……公共卫生措施并不是起死回生的魔法,却可以挽救数以百万计的生命。(说得多好啊,终于给咱疾控人正下名,可惜具体到个人,大家总是更能感受到自己的命一些,我们也不例外。)

(当时为战争所做的宣传)医学要为战争而救死扶伤,艺术要为战争而文过饰非,娱乐表演等活动要为战争重振士气。(怎么看怎么想起“为什么什么献礼”这样的词汇)

一些科学家尽力创造不同以往的光明去照亮问题;帕克不是那样的人,他的长处是用现有的光明去做彻底的探查。(有时候对资源的利用比对资源的拥有更重要。)

假如跌倒,就要捡起点什么。(埃弗里的话)

仅仅10月10日一天,费城就有759人死于流感。(天啊!)

历史学家们观察到,掌权者们往往通过发号施令来寻索安全感,这给他们一种大权在握的感觉,或者说是一种这个世界仍旧秩序井然的感觉。

http://product.dangdang.com/2333 ... 070494000&ver=E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4-8-20 22:03
The Magic Speech Flowr

亚马逊搞活动,为了一本《安徒生传》,生生多加了好几本书凑单,这本便是其中之一。从题目看,以为是一本浪漫爱情故事书,结果大相径庭。

这本书类似于我们的民间故事,讲树木里各种小动物的传说故事。全书由一个生活在农场里的小男孩Luke,在某天上午顺手做了五件帮助小动物的好事,便有幸看见了神奇的语言之花,摘下它并且尝了它的液汁后,小家伙便具有了能听懂动物语言的神奇力量,于是,便从各种鸟儿、花栗鼠、松鼠、兔子等动物那里听了许多故事。

都是什么样的故事呢?鸟儿们的名字不想去查了,反正查了记不住,于是只知道有鸟儿为什么不会筑巢的故事,有燕子为什么不停筑巢的故事,有鸟儿为什么能发出击鼓的声音的故事……内容也和我们的民间故事差不多,都是天帝奖善惩恶奖勤罚懒。

看着这书,还是大字体的,深深觉得现在的孩子们幸福啊。想儿子小的时候,如果能有这样的故事书读给他听,那英语还不港港的啊?哪至于现在在AB之间徘徊。

正好同事让推荐初二女生看的英语阅读材料,着实让我为难。比如这书,要从语言上说,不难,但那些个鸟儿的昵称,夹在句子中间,可影响阅读呢,语言能力要求因此提高一档。但故事内容,估计初二的孩子,怎么看怎么觉得幼稚。说起来,我们的孩子学外语这点可真的很为难:语言合适内容不合适,内容合适语言不合适。如果小小时可能听这故事就太好了。不过回头想下,小小时词汇量不够,听起来也难呢。唉……不过,家长有能力的话,给家里的幼儿园小朋友也不妨讲讲此书中的故事,再寻一些国内的民间故事讲给孩子听,让他们从小同时接触东西方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长大了他们的包容性应该会比我们强吧。


http://www.amazon.cn/The-Magic-S ... large+print+edition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4-8-20 22:03
一个人的朝圣

臭虫假期回国时,学校让他们回去给现初一的学弟学妹们介绍SM1项目,为感谢他们的劳动,还送了本书,也就是这本。

这是怎么样的一本书呢?腰封上这样写的:

2013年欧洲首席畅销小说,仅英美德三国累计销量1,000,000册!!
感动36国,台湾地区读者彻夜捧读。入围2012年布克文学奖,同名电影筹拍中

还有几行文字,就不一一录在这里了。

“彻夜捧读”,听起来有点过份哈?但是,实话实说,如果不是因为是白天翻开此书的,偶可能就加入到这个彻夜捧读的行列了。今天下午翻看,吃饭时也没放下,终于刚才看完此书。

这本书讲一位退休老人,收到老同事一封邮件,告别邮件,因为该同事身患癌症,将不久于人世。这位老人突然得到灵感,认为自己走去看望此同事可以挽救她的生命,于是便在这天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踏上了从英国最南端往英国最北端前进的征途。627里(不知道是英里还是公里的里)路,87个日子,经历了无数的事,遇见了无数的人,也走过了起起伏伏的心路历程。

在最开始,作者并没有交待为什么这位老人要抛下家里的妻子踏上这样一段探讨旧日女同事的旅途,而且牵牵连连扯出儿子和以前他和女同事的交往,但总都没有说清楚,这些都一步步在后面他行走的过程中,由穿插的回忆,以及家中妻子的心路历程披露出来,我们才发现,他这87天又重新经历了这样多的苦楚心酸。

情节上不多说了。让我觉得很诧异的是,做为中产阶级下层的他们,有一个令他们骄傲的考上剑桥的儿子,但是,这个儿子毕业后酗酒、吸毒,最后自己在后院花棚里上吊自杀。从书中主人公和妻子的心路历程,以及旁人的只言片语可以看出来,在英国,父母一样以子女的荣誉为荣,也一样为子女的不端行为而羞愧,似乎跟我们这里孩子考上清北会带给父母骄傲一样,剑桥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也和北大毕业生卖猪肉一样会令他们周围的社会不安,随之而来是带给父母和家庭的压力。所幸小说写的是站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现在的英国教育从我们能读到的信息来看似乎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社会是不是在20、30年后会更宽容呢?但愿!

http://www.amazon.cn/一个人的朝圣-蕾秋•乔伊斯/dp/B00EC7DOT6/ref=sr_1_1?ie=UTF8&qid=1408543492&sr=8-1&keywords=一个人的朝圣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4-8-26 22:11
三体


和年轻人一起上“社会心理学”课程,在QQ群里有天有人提到读书,年轻人们热情高不说,行动力还强,立刻就另成立了一个读书群,并且高效地讨论出了群规和读书规则。其实很简单,群规是不能水群,所以一般不用在群里说什么。读书没有铁定的规则,大家按各自喜好读书就好,每月1号和15号上传自己的读书笔记或者心得到群里;如果有特别喜欢的书,可以发起主题活动,号召大家一起读该书,然后在群里进行讨论。

群中小朋友们都很喜欢三体,所以第一个主题就是读《三体》。以前有诸多人士推荐过本书,儿子小时候也从朋友那里借过此书来读,但当时的他看了一点点说看不懂,便还回去了。我原本不是科幻迷,儿子不喜欢的更是没有动力去读。这次为了和年轻人们一起讨论,下载了此书,完全没想到,看着看着也就看进去了,足见偏见会令自己丧失许多见识美好事物的机会啊。

本书被称为中国现代里程碑式的科幻小说。

全书讲的是一个名为三体的外星文明和地球文明之间的牵联。故事背景完全在地球上,在中国大陆。时代却跨越了从文革到改革开放,因为三体文明远在人马座,相互的信息一个来回便是八年。很遗憾的是,三体文明与地球文明交流的目的并不是让双方的文明共同进化,而是不折不扣地想毁灭地球文明。地球文明最先联系上三体文明的科学家单方面地指望着借用他们的高度文明科技来帮助地球摆脱其文明中丑恶的糟粕,最后得知三体文明统治者的真实目的后,不免失望。

当然,故事远不是这么简单。情节也远要起伏迭宕。

只是可惜自己知识的严重匮乏,读完全书,完全不能分辨其中的科学部分和幻想部分,纯粹看了个热闹。并且对书中开篇阶段就指出转基因食品导致人种灭绝在多年后得到了证实这样的话感觉不爽。并不在于我支持或者拥护转基因,只是转基因这个东西也不是现在许多人认为的那样妖魔化,而科幻小说上来就这样给出“科学暗示”实在有点不妥。

除了关于转基因能发表点看法,关于天体,关于宇宙,关于数学模型,关于纳米材料,完全无知中,真可谓是不看不知道,一看汗直飙啊。

鉴于是QQ群友提供的PDF材料,没有免费链接,还是用当当的链接吧。

http://product.dangdang.com/2098 ... 062315000&ver=E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4-9-9 21:36
三体(II、III)

这两本书看完的时间非常接近,中间也没有时间坐下来写各自的读书笔记,就在此一并写了吧。

三体I结束时,地球上支持地球一方取得了对支持外星人一方的胜利。接下来的两本书,一本讲地球人和人马座的三体星球人的大战,虽然在技术发展上人类远远落后于三体星球,但三体星球的人不擅长计谋,他们的交流方式是你直接读我的思维,我直接看你的思想,所以最后地球人凭着谋略,在被三体星球的人用技术打得落花流水时,凭借浩渺宇宙中不知道的外星人的力量,毁灭了三体星球。但是暴露了三体星球的宇宙坐标,也意味着太阳系的宇宙坐标对于外星文明基本也处于半透明状态了,所以地球人要想逃脱三体人的命运,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地球人也做了很多工作。很可惜,无论做多少工作,浩瀚宇宙中文明差距的巨大,仍然让太阳系在最后被彻底毁灭,毁灭的方式完全不同于三体星球,而是比那残酷得多的降维毁灭,简单地说,太阳系变成了梵高笔下的星空,成为一幅平面画了。

情节不难概括,但书中的内容要看懂很需要费点力气。

首先是自然科学方面,要弄清楚书中哪些地地方是科普,哪些地方是幻想,必须要有相当的物理和天文知识,这个劲俺不想去费了,所以熟读部分,能懂的就看看,不能懂的只是认字,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

然后是书中涉及到人文社会的一些东西,特别是人类人性在悲剧到来前,进行中和过后的反复,真的很能令人深思。几乎每一次生死存亡的危机中,人们总是会集体性丧失理智,事后却又集体性地放马后炮。更滑稽的是,危机当头时,所有人都扮演着劝说羊脂球从了德国军官的角色,危机过后,又无以例外地开始有道德执法者来追诉羊脂球道德败坏的罪行。面对受压迫的威胁,上千万的人争当“地奸”的机会,三体星球被毁灭后,当初没当上的人开始理直气壮地报复那时的幸运儿们。

很有趣的是,当最初在和三体人战斗中被迫背井离乡的地球人,在流浪中见到了不可思议的诸多东西,开了四维世界的洋荤,再回三维世界,就感觉很不适应。再往后,虽然没有写他们是怎么发现新的居住地的,但总是看到他们在太阳系被毁灭后,仍然生存了下来,并且掌握了更高的技术文明,在风险无处不在的宇宙中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新建的家园。

最后,关于书中最后的男女搭配,引用一个小朋友的评价;在时间的长河里,爱情错过了就错过了。

QQ群友提供的电子版,没有相关链接,借用当当的。

http://product.dangdang.com/2097 ... 269121000&ver=E

http://product.dangdang.com/2099 ... 269121000&ver=E ;
作者: Donald-shark    时间: 2014-9-9 22:22
总结得蛮好啊,我记得当初看的时候总是跳过大段的物理理论的描述,直扑情节,也看得津津有味 呵呵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4-10-4 10:57
曾许诺

当初给别人买的生日礼物中的一本,结果送礼的时候有什么事情一打岔,拿掉了一本,于是,这次旅行的飞机上便有了混时间的东东。

故事讲炎帝蚩尤和皇帝女儿西陵珩的爱情故事。作为神族,爱情确实可以用时间来考验,几千年的生命期,用几百年谈恋爱,要谈的海枯石烂根本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太平常了。但是在作为人族后代的只有几十年生命的我们看来,这样的爱情完全可以用荡气回肠来形容。

书中,炎帝,皇帝,祝融,共工,神农,西皇母……各种名字很熟悉。但是,这些古代的神人们却和我们现代人一样,因为爱情,所以会有忧桑,因为爱情,所以会为你疯狂。然后,作为读者的我们,就读着这些我们记忆中熟悉的名字们演绎着我们生活中熟悉的故事,这些故事和这些名字却分明的那么不搭界。呵呵,不得不承认,与我,这是崭新的阅读体验。

http://product.dangdang.com/2103 ... 389351000&ver=E ;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4-10-4 10:57
补玉山居

飞机上和到达的当天晚上看完了《曾许诺》,侄女她妈扔给我一本《补玉山居》,严歌苓的,于是,每天晚上便有了读物了。

开始记这个笔记是去查当当的链接,才发现对此书的评论,摘几句过来:

--2012年中国文坛最值得期待的文学作品!最具冲击诺贝尔文学奖潜力的作家严歌苓首部透视当代中国社会的全新力作!一部当代中国的“新龙门客栈”
--一如严歌苓幽默犀利的风格,不同是这部作品的时代背景没有《白蛇》《天浴》那样凝重。《补玉山居》的故事距离我们今日的生活更近,关于乡村与城市的发展变迁、人居环境的污染破坏。几个主角的人生命途浓缩在大时代变幻莫测的版图里,十分有趣。喜欢严歌苓的读者一定要买哟,不喜欢的看过也会爱上她。
--严歌苓果然是叙事高手!《补玉山居》里的四段情感故事,刚好是关于军人、商人、艺人、罪人的四个社会截面,让我们看到二十多年的时代变迁,在故事的嬉笑与跌宕起伏中去近距离观察它,审视它,读懂它。严歌苓依然写了很多边缘人物,也许这种边缘性的东西更能让人产生共鸣,因为在这个钢精水泥的城市森林中我们迷失的太多。读完后的确深感严氏的文字功底深厚,也让人看出了严歌苓对生活对人怀有的独特悲悯情感。所以这是一部最值得期待的严氏新作。

我很喜欢严歌苓的叙事方法:平实但不平常,简洁但不简单。情节在平实简洁的叙述中回环婉转,情结也跟着起伏跌宕ing。掩卷后,思绪还会继续伸展延续,我们对生活的认识可能在这些延续中就开始偏离以前的轨道,接下来,我们在自己的生活里可能就看见得更多更深。

可是,要说诺奖潜质……不过,想想不要说话都可以诺一把,这样说似乎也不过分 。

整本书以山中小旅店为故事引出地,发生的故事却天南地北。如上面引用中有人说的,边缘人物多,所以有很多东西是我们不熟悉的,但从作者的叙述中,我们却又发现这些人物人言行又是我们很熟悉的,所以,可能我们身边的人就是这些边缘人,只是我们太关注自己,没有去关心过这些人罢了。四个人的故事非常独立,除了是山居回头客外,没有其他任何交集,相当于四个中短篇粘成了一个长篇。

如果爱看小说,不妨一读;也是打发旅途时间的好东西;还是睡前维持阅读习惯的好材料。

http://product.dangdang.com/2277 ... 389403000&ver=E ;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4-10-10 22:10
北京大妞儿的贫嘴爱情

从亲戚家拿走,在飞机上混时间的书。

看完全书,感慨:现在出书也真是件容易的事儿!

但回想当年,一位退休老专家,想把他一辈子写的论文集结成书出版那个费神费劲儿啊,却又怀疑自己的判断。

扯远了,回头说这爱情故事吧。

一位大条的北京姑娘,和一能侃的北京爷们儿之间的爱情故事。似乎也没什么故事,校友,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遇上了,然后就煲电话粥,约会,吵点儿小架,闹点儿别扭,都小,小得甚至都算不上个啥情节。但万事万物就是这样,至简了就至纯了,就招人爱了,于是此书就得以出版了。

从到机场,过完安检,找到登机口坐下开始看,加上在飞机上的两个半小时,刚刚好打发掉所有的路上时间,不由在简单单纯故事之外,还加上一个赞字。

刻意寻找轻松打发无聊时间者,严重推荐此书。对文字组合排列要求高者请绕道。

http://product.dangdang.com/2284 ... 950167000&ver=E ;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4-10-10 22:24
大漠谣(上、下)

网友们当年追的书,也是说送人的,结果老年痴呆提前发作,彻底地忘柜子里了,正好国庆出游的路上看了《曾许诺》,全新的阅读体验,回家便翻出这个来看,国庆最后两天,窝在家里翻完上下两册。

与《曾许诺》一样,书中的许多人物都是从小熟悉的名字,也有好几个陌生点的名字。书中的故事情节也是生活中也好,以前读过的书看过的影视也好当中经常出现的,可把这两者套到一起,怎么看怎么有点错位的感觉。特别是看到最后,恍惚觉得又在看曾环传(晕,写不起那两个字了,将就用这俩吧)。

尽管对霍去病的名字很熟悉,但当年学历史时,对于考试要考名人的生卒年份是深恶痛绝的,所以也不记得他活了多大年纪。当看到书中说他以死换自由身时,脑海中那个廉颇老矣的形象怎么也换不成英年早逝的画面。于是不甘心地去找度娘想求个公正。结果如下:

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汉族,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西汉名将、军事家,官至大司马,封冠军侯。


霍去病是名将卫青的外甥,善骑射,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善于长途奔袭、闪电战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

初次征战即率领800骁骑深入敌境数百里,把匈奴兵杀得四散逃窜。在两次河西之战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获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在漠北之战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归。

元狩六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仅23岁(虚岁)。武帝很悲伤,调遣边境五郡的铁甲军,从长安到茂陵排列成阵,给霍去病修的坟墓外形象祈连山的样子,把勇武与扩地两个原则加以合并,追谥为景桓侯。

呵呵,脸红啊,汗颜啊。不过,勇于承认错误就是好孩子,俺又涨了知识啦。

http://product.dangdang.com/2261 ... 951004000&ver=E ;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4-10-13 22:24
云中歌

同事小美女推荐本书,于是这个周末及今天所有的空闲时间,全部陷在了这部三册的长篇里:公交车上看,去游泳馆的路上也在看,如不是街边美女大叫“姐,车!姐!姐!车子!车子!”只怕俺已经被倒车的小货车压于轮下 ,虽然美女看不到这个,仍然在此深深感谢  。

看来桐华及其喜欢汉朝的人,继上篇写霍去病的爱情故事后,这次又写了他女儿和大汉皇帝的爱情故事。既然是爱情故事,当然少不了山盟海誓,而涉及皇室,刀光剑影和权术谋诈自然也是不可或缺。所幸的是,作者没有再套用“死遁”的老套,而是曲散人尽。但不能免俗地却是爱情仍然是不用操心衣食住行人等的特权,所以也只能是故事而已。(这时,再次怀念池莉等作家早年的中篇,那才是我等芸芸小民的生活。)

既是快餐性质的读物,自然快快地参过。书中有些应景的诗词,感觉年代有些错位,却没有细细去查下,还有些日常用品,看来也是觉得时空错位,也没有问问度娘,而是快快翻过,现在确定的只有里面提到棉袄,但汉代时,棉似乎还没有传入中国,所以那时的平常百姓也好,达官贵人也好,应该都还没有棉服可穿。

Kindleren上找的mobi版本。地址:http://kindleren.com/thread-87090-1-1.html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4-11-10 20:48
近距离看美国之历史深处的忧虑

很多人推荐的书,但因了对政治的不感兴趣,一直也没起心看。这次因为儿子让找政治经济相关书单,再次有众多网友力荐,于是开始看。

所以说偏食是个坏习惯呢,不但影响自身成长,还错失好多美味。估计今后这本书也会是我向别人办荐的书之一了吧。

全书都是书信形式,由一个住在美国的“林达”写给在中国的“卢兄”的信。从这些信里可以看见卢兄在他给林达的信里问了一些问题,林达在试图以他在美国的所见所闻来回答这些问题。这本书基本上是回答的关于“自由”的问题,但其实最终是落脚在“权利”,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上,也是美国宪法11条修正案的主要内容。

书中是以林达的眼在看美国,以林达的脑在思考问题,以林达的心在感受文化冲击。但是如果我们仅抱着隔岸观火的心态看这本书,所获可能会有限,而且“特色”又会成为我们拒绝思考的借口。

有两点是让我深感震憾的。

其一是我一直是信奉真理愈辩愈明的,所以一直也提倡在各种场合不回避矛盾,不提倡附和,而是应该大家讨论,在讨论中修正自己的观点,理解别人的观点,达成正确的共识,然后沿着正确的道路大家一齐往前走。但是作者特别强调了美国宪法认为保证“言论是中性的”这一条,是捍卫言论自由的首要条件。作者详述了美国对各种声音的允许存在,而不允许任何限制某种声音--哪怕这种声音是除发声者自己其他人都反对的--的行为的许多案例,也用大量篇幅写了作者自己的思考以用思想的转变。看后,我真的深深为几百年前制定宪法条款的人所折服。再回头想想这两年看过的书,小说也好,杂文也好,确实是这样啊,历史总是在重演,而重演的过程中总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个时代的真理就是那个时代的谬误这样的事情总是在不停地重演,这个“言论是中性的”观点真的是保证言论自由的首要条件。而我们每一个个人,哪里又有资格说自己所思所想所言比别人的更真理更正确呢?

其二是关于对弱势人群(个体)基本权利的看重。这里所说的弱势者,除了经济、社会地位上的弱势以外,还包括某个特定场景中处于被动的一方。所以,在法庭上,对于被告的权利是想方设法保护的。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介绍辛普森案,也在介绍的过程中用了大量的笔墨介绍这个对“弱势”保护的原则以及相应的益处。被告哪怕如辛普森这样的明星、英雄,当面对政府,而且又有高度嫌疑犯有谋杀罪,如果不采取假定无罪原则,不说在可利用证明自己清白的资源上远赶不上想证明其有罪的政府可利用的资源,单是气势上就输了“正义”。所以在法庭上,他是弱势的一方,也是受保护的一方。这一概念在美国深入人心,所以尽管最后很多人认为他有着谋杀罪行,但却很坦然地接受无罪判决。

很好看的书,很值得看的书。
http://www.kindle114.com/thread-2450-1-1.html ;
作者: helenminliang    时间: 2014-11-11 11:48
最近女儿在学习分析宪法,拿美国的宪法和中国的对照一遍,感叹一阵,中国的很时髦,各种名词,这个主义,那个阶级,到现在看看,很多真的过时了,所以说,还是不要太时髦的好。美国的,直击人最根本的东西。

有的宪法是拿来看的,有的是拿来做标准的。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4-11-29 18:08
近距离看美国之总统是靠不住的

仍然是林达的书,近距离看美国系列之二,全书主要解释美国总统的工作职责和工作环境,辅以典型案例,切实地实行了理论联系实际,读起来也令人觉得生动有趣。

书中三个重要人物:马歇尔大法官,尼克松总统和克林顿总统。

全书读下来,第一个感觉是:美国总统惨啊!真的很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有人虎视耽耽地盯着。别说很多时候是想用手中权利为国民做点他认为的好事都会被批得体无完肤,更甭提要想用这权力来为自己谋得特权,怕是借三个胆子给谁谁也不敢在总统任上干这样的事儿吧。

第二个感觉是:美国总统惨啊!确实很惨,要管国内,要对国外,遇上国际事务,在外不敢放开了胆挣面子,好不容易表个态吧,回国就被国会给否了,真正个老鼠钻风箱,两头受罪。

第三个感觉是:美国总统惨啊!实在很惨,这边忙国家大事忙得扑爬跟头的,那边法院传票来了还得去出庭。打个官司耗光了积蓄,居然要靠募捐筹给律师的工钱 。

最后的感想,美国总统其实比较符合中国男性的择偶标准: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带出门风光惊艳,回到家任劳任怨。

下载链接同前一本书,这里不再单给了。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4-12-16 15:05
近距离看美国之我也有个梦想

儿子的假期和国内的不一样,年底相当于我们的暑假,时间比较长,早早就计划了漠河游,以让这个要过几年纯夏天的人感受一下“冬天”。遥远的漠河,中途长,先到北京,刹一脚接着再到哈尔滨,再转机到漠河。偏巧从赤道附近回来的人儿很给北方寒冷面子,五天的旅行,居然有两天发烧!!啰嗦这一大堆,其实只想说,这一路上空闲时间有点多,等机时、呆在旅店时,总可以掏出Kindle来瞅瞅,这一瞅二瞅的,近距离看美国之三就给瞅完啦。

全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美国的“种族问题”,并且很耐心地讲解了我们以前的理解当中错误产生的地方。

我很喜欢这位作者的写作风格。慢慢地,细细地,但是把自己从头到尾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在前脑中的前进轨迹描写得特别清楚。从书中可以看见他读过些什么材料,这些材料怎么样地冲击了他以前头脑中的什么看法,他由些做了什么样的判断,把自己的观点修正成了什么。读者顺着这条路走,犹如跟团旅行,一路有导游详细的介绍。作者与旅行团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并不赶着游客往什么地方去,而是摆出自己观点形成的原因和导致形成这样原因的材料,如果读者有疑问,完全可以顺着他说的这些材料去查原始文献,再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样读下来,又省力又收获大。这也是为什么我极力给孩子推荐此书的原因。

跟前面两本书读时有一个感慨非常一致:有时候,高效率并不是件好事。特别是在政府做决策的时候!一个有决断力的领导拍脑袋出来的政策,真还不如由两个愚民吵吵几年出来的协议有用。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4-12-16 15:05
呼兰河传

前阵子萧红一下子火爆起来,各种书单上一下子就冒出好怕好些书,原来一直没搞懂为什么,也是这次才听亲戚说是前阵子有部关于她的感情生活的电影出来引起的。不管怎么说,当年只看过她写的《生死场》,年代久远得已经记不得详细内容了,正好借着这个机会网上MOBI版本多,请网友分享了她的两本,除《生死场》外,就是这本《呼兰河传》。

这是一本和《城南旧事》差不多的书,讲自己小时候生活的地方人们的生活,不同的是,城南旧事里记录的是自家人和邻居们人性中善的地方,哪怕是叫化子,仍然用他人性中的闪光点让我们感动着,但很可惜的是,大环境却很糟糕,闪光点的闪闪星光并没有照亮整个世界,所以读起来令人扼腕。在呼兰河这个小城里,我们读到的却更多的是人性中的恶。大环境读起来似乎还挺“民国”地,清静的小街小巷里,卖小零食的憨厚的小贩,买零食的淘气的孩子,生活穷苦却适中的人们……但具体到每家每户中去看,却发现外表看上去的诚实人家里却可以愚昧到用热水烫死团圆媳妇……

同样写愚昧落后的人们,但很奇怪的是,这两本书让我们感觉到文字的美,而有些作品里,这些文字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于是,丑陋的人便只能被丑陋的文字来描述,便有些令人不忍视了。不过,说到底,文字的力量却都在那里,你喜欢或者不喜欢,它都会拉着你的情绪攀高落低,它都会带着你的心情悲伤欢喜,它都会变化着你的表情。

http://www.amazon.cn/呼兰河传-萧红/dp/B00AA7KAYE/ref=sr_1_1?s=digital-text&ie=UTF8&qid=1418712756&sr=1-1&keywords=呼兰河传http://www.amazon.cn/呼兰河传-萧红/dp/B00AA7KAYE/ref=sr_1_1?s=digital-text&ie=UTF8&qid=1418712756&sr=1-1&keywords=呼兰河传http://www.amazon.cn/呼兰河传-萧红/dp/B00AA7KAYE/ref=sr_1_1?s=digital-text&ie=UTF8&qid=1418712756&sr=1-1&keywords=呼兰河传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4-12-16 15:06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在亲戚家,有人百无聊赖重温了《鹿鼎记》后又无所事事了,正好看见亲戚家书柜上有这本书,便推荐给喜欢动物的他。左说右说终于说动他看了,却被前面那长长的关于这本书的产生的文字介绍弄烦了,于是动员他跳过第一章直接进入到下一章,人家仍然是看得懒眉懒眼的,正好俺收拾完东西,无所事事了,干脆就直接接管本书。

看过电影,看了一半的英文版,听了一大半的英文音频,所以前半本也是飞速地翻过。

内容估计大家都熟悉了,也就不再介绍。讲讲先看电影后看书的害处。电影里人物形象、环境景象都在脑中留了影了,而李安片子拍得那么漂亮,夜晚的星空、海上的风暴、海藻岛的神秘……都被他拍成了令人窒息的美丽图片。于是乎,看书的时候,完全没有办法去想像那从天到海的闪电是什么样子的,却执着地想要在脑海中看清楚那闪电在海上的接点是在派的左前方还是右前方,无奈提前发作的老年痴呆却如俺的深度近视让眼睛看不清楚一样,糟糕的记忆也让俺看不清脑海中的画面 。

所以,以后这样看过大片的外国作品,能找到英文版的时候,还是看英文版吧,忙着查单词去了,至少不会这样纠结于记忆。

http://www.amazon.cn/少年Pi的奇幻漂流-扬•马特尔/dp/B00A7J3KGK/ref=sr_1_cc_3?s=aps&ie=UTF8&qid=1418712826&sr=1-3-catcorr&keywords=少年派的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4-12-20 22:14
驻京办主任

在亲戚家无所事事时,先生复习完《鹿鼎记》又去书柜里找书,俺就给他推荐这个《驻京办主任》,不想人家不领情,不过还好后来接受了少年派,于是这本书我便先看起来(推荐给人家,自己却是没有读过的 )。

东北某省某市的驻京办主任,以前是市长秘书,因了想要富贵相合,便放着好些个官位不选,离家到京做了驻京办主任,也就见识了市里各个派系之间在换届前的明争暗夺。虽然是好些年前的书,主题依然是反腐。虽然主题是反腐,内容上却也是爱情亲情以及官场上的勾心斗角。这些东西其实翻开哪本中国官场小说,打开哪部中国官场电视剧都看得到。

读起来令人好笑的是,全书都讲的官员们之间的角力,以及官场的腐败,但生生插了些个正面角色在里面弘扬正气,为民做仆,为民做主。可是,贪的官员努力工作着,是为了争取获得更多的权力享受更多的特权带来的享乐,正直的官员们努力工作着,为的是“为人民做事”,“对得起党性”,可是就没有一个人是为了自己的工作职责在工作。

而且,也不知道是作者的过,还是官场真的就是这样,似乎大家都是凭着自己的看法在工作,完全没有说法律、法规、制度上,这些事情应该是怎么做的。足见这个领导说了算在国内之普及。

总而言之,也就一闲书。

http://product.dangdang.com/2286 ... 084972000&ver=A

实在没想到,查当当链接时,发现居然人家还出了二三四。

作者: happy_99    时间: 2014-12-20 22:26
罗辑思维

还是国庆去亲戚家收的书,这两月断断续续看,今天翻完。“罗辑思维”,估计很多人对这个中国互联网第一个自代言的节目都相当熟悉了,而我后知后觉地,直到最近了才听别人说起他,正好国庆看到这书,便接管了。

如这本书自己标榜的一样:在知识中寻找见识;有种,有趣,有料。

书里其实就是节目文字化,加上网友的评论摘录。

当书读得足够多时,就不太有必要看这个书或者这个节目了。但对于我这样书读得不够多,而且面还很窄小的人而言,看看他的节目实在是非常有必要的,听听他对社会现象的评论,引了哪些书里哪些知识,有兴趣的就去顺着找书来看看真的还是个寻书的捷径。但对于书读得很少很少的人,听啥信啥的人,却不太推荐本书或者他的节目,因为有些东西,他原本是想引人对引起某个社会现象的原因进行思考和讨论的,读的人知识量不够,直接就把罗的观点种植到自己脑中,心中,那可是大大的不好。

看这本书里最后谈信息公开的事情时,很高兴自己前阵子读了那几本近距离看美国。同时下决心,明年还是要继续“读书”!

就本书的封面吐个槽:怎么看怎么感觉是哄骗文艺女青年。

http://product.dangdang.com/2334 ... 085102000&ver=A

作者: 冬雪春鸢    时间: 2014-12-22 14:49
我要不要下个决心,明年读书呢?有点不敢下啊
作者: helenminliang    时间: 2015-1-12 18:10
happy_99 发表于 2014-12-20 22:26
罗辑思维

还是国庆去亲戚家收的书,这两月断断续续看,今天翻完。“罗辑思维”,估计很多人对这个中国互 ...

他向来是说自己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解读的,所以真的把他的想法当做全部,就是违背他的本意了。再说,他推荐的书,多是从商业的角度来做的,都是国内的作者写的,可以为他提供赞助的,所以涉及面不免狭窄。至于会员,像我这样的快进入老年人行列的就算了




欢迎光临 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http://www.xet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